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 心得体会

语言与文化 心得体会

语言与文化心得体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和文化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词汇、习语、比喻等,这些特色使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差异。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英语是一种非常直接和实用的语言,它注重逻辑和解释;而法语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表达感情。

通过了解这些语言的特点,我更能理解和体会不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其次,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语言也必须了解和学习该文化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汉字和词汇的意义,还学习了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也为我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再次,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不仅体现在学习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善于倾听和理解。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发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种优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不理解或困惑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习俗,同时也要呈现自己文化的特色,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们心灵的通透和思维方式的变迁。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与文化,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这些体会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加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魅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合理的文化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掌握一门语言实际就是掌握语言所承载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地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去进行教学,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对词汇和课文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下降,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英语,视上英语课简直为“受罪”或“煎熬”。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适时适度适当地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单纯的语言点学习已经不能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了。

所以课堂中的文化灌输既是提高他们兴趣的一剂兴奋药,也能更有效为语言学习服务!我们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文化导入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其中包含强大的文化信息,正确理解词义是理解句子、篇章和西方文化的基础。

对于同一种事物,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其语言表达上存在千差万别。

如colour与color、centre与center等;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秋天”在英国表达为“autumn”,而在美国则为“fall”等二、课前的文化铺垫,介绍课文背景知识。

英语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一定的文化、历史、社会、人文等元素,教师需要对此类文化信息进行指点和讲解,以消除学生的误解。

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前要备足功课,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生活常识和社交礼仪的讲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待人接物、思维习惯方面有很明显的体现。

可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得到提高。

也可让学生进行短剧排演,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

平时多开展这种有益有趣的英语文化活动,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学语言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

四、利用多媒体工具,以影音资料为调剂和补充。

有了多媒体的补充,课堂会显得更丰富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城市、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又必须了解其语言。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和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即了解其文化。

赢在单词必知知识:英语单词词源精讲

赢在单词必知知识:英语单词词源精讲

赢在单词必知知识:英语单词词源精讲(2)词源, 顾名思义, 是词的来源。

即最初的意思或形式。

在语言学习中, 不一定要对词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掌握一定的词源知识, 多留意词的历史和来源, 会对我们的词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英语, 这种拼音文字。

追溯一些词的词源, 不但能使我们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 而且还可以更容易理解词汇含义, 并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 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能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一、规范读音和拼写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调整的读音明显不符合发音规则, 或者把一些词的拼写经常弄错。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 那么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好处。

相反,如果我们从这些词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发现它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与众不同, 不但可以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island, debt, receipt, 等词, 它们的读音都违背规则。

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island 这个词的第一个音节只有一个[ai]音, 而s 是不发音的。

那么为什么要多拼一个s 呢?原来island 是古英语中拼作iland, 是没有s 的。

而古法语是isle, 这个词后来传入英语, 影响了原来iland 的拼法, 于是就变为现在的island。

而读音却没有变, 还是按照iland 来读。

所以就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island[ail!nd]的读法。

再来看debt, 读作[det]。

同样b 是不发音的。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debitum, 进入古法语成为dete, 当中世纪传入英文时拼作det。

后来, 为了要表示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debitum, 就补回了字母b, 成为现在的拼法debt。

但是由于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读音, 所以一直没有改变。

同样原理的还有doubt 一词。

词源知识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词的读音, 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拼写上的错误。

二、了解文化, 理解词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然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文化的导入,本着适用性、对比性和阶段性的原则,通过多种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将与词汇、交际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非语言交际等相关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状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去年对45位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文化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0%的教师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可有可无,这表明高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9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文化教学零碎而缺乏系统,没有形成体系。

1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1.1 文化导入是学习语言本身的根本要求布朗曾经说过:“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als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culture.”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

”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

实践证明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

对文化教学的导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会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文化来学语言,语言会学得更好。

1.2 文化导入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要求高职学生来源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要正确理解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就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本文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文化语言学的人文价值,指出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促进汉语教学的意义。

标签: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思潮,截至1998年全国发表的与文化语言学有关的文章共约上千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约七八十种,大部分属于对语言文化问题的具体研究,涉及词汇文化礼俗文化、汉字文化、语音文化、修辞文化、语法文化、交际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等方面。

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刻,发展势头之猛烈,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确是罕见的。

申小龙多次强调,文化语言学不是语言学分支学科,也不是边缘学科,文化语言学就是语言学,是本体学科[1] 。

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学科。

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又说:“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也不是语言和文化两者,而是作为文化符码的语言本身这也决定了文化语言学只能是一门语言学科。

”[2]要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持一面的。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和它所属国家的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

但是,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只注重学生读、写、听、说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质量。

本文主要分析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介绍了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影响,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讲解得非常认真,学生也学习得非常刻苦,但总体来说,学习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强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学生常常用母语文化理解所学语言,致使外语学习如隔靴搔痒,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学习一门语言,主要是培养对这门语言的读、写、听、说能力,所以,我国的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只重视了这几种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该国文化的教育。

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只重视阅读和语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毫不关注,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更是极不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外语考试时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一与人交流就困难重重,说不出也听不懂;或者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困惑和误解。

二、外语学习中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缺乏,致使学生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在词汇的学习中,各种语言都有一部分核心词汇,除核心词汇外,很多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例如:在汉语中“狗”字常常被用在骂人的话语中,“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短语都包含着深厚的贬义色彩,但是在英语中,“a lucky dog”却是“幸运儿”的意思,无丝毫贬义。

如果对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很有可能造成误解。

如果按照本国的文化意识学习外语,很难理解某些词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该注意积累与所学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为学好外语奠定基础。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语言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言学的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

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

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

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

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

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国际企业对东道国文化的适应

国际企业对东道国文化的适应

国际企业对东道国文化的适应本章到目前为止介绍的基本是关于国际企业内部跨文化的管理。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其对内部多元文化的管理,还取决于企业对外部多元文化环境的适应。

下面就国际企业如何适应东道国文化作简单的介绍。

1.增强文化意识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跨国经营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是否需要根据东道国文化的特点对公司的活动作相应的调整,如果调整,又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调整。

为此,跨国经营者必须先了解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究竟存在多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识文化间的差异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没有通用的方法可以使用。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和愿意学习更多东道国文化的愿望为起点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种虚心的态度,要抱着超越种族观念、信仰、感情和行为习惯的信念,切忌一开始就以母国文化尺度来度量东道国文化。

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的,它最终取决于在与其他文化的人的影响中获得的经验,这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一个通过学习了解自身文化行为从而学习了解其他文化中人们行为的过程。

当一个人进人外国时通常会遇到文化的震荡。

文化震荡是在新的不同的文化中由于必须学习和对付一系列新的文化暗示和期望,同时又发现自己文化中的那一套不适用或行不通时所经受的总体创伤。

人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新奇。

此阶段犹如一个旅游者进人一个新的国度,由于一切都新奇而感到很高兴。

第二阶段,文化震荡。

新奇过后会感到挫折、压抑和迷茫。

他们在国外任职的能力受到挑战。

第三阶段,由于对东道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开始慢慢适应,文化震荡开始慢慢消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第三阶段才是培养文化自我意识的起点。

2.国家的分类有些国家的文化更为接近或相似,因为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语言、宗教、地理位置、种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

有学者曾在跨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异同性将所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九类:远东国家、阿拉伯国家、近东国家、北欧日耳曼国家、日耳曼国家、盎格鲁国家、拉丁欧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不归于以上八类的独立国家。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理解和掌握语言,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本文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文化渗透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已使用好几年了,其阅读题材语言地道、风格新颖,内容极具时效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也随之突显。

学习外语,不光要掌握其语言,还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就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王佐良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

“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

”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

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

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i have never met anyone stingy to spend money,you 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scrooge难住了。

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是狄更斯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摘要】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证明,不同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现象。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目的更加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成功地进行交流,只掌握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文化英语教人文精神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的必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的必要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中西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只有清楚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所以,英语教学在加强语言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

否则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异域文化缺乏了解,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败。

1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语义的非对应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

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

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就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

2 语言交际方面两种文化的差异人们的交际方式与其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方式。

例如,中国人开场白多要谦虚一番。

他们常说自己水平有限,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开场白和结束语中没有这样的客套话。

而且这类客套话常使美国人反感,他们认为你没准备好就不要讲,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

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

换句话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1. 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很多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本土人无疑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然而中国人对航海知识所知甚少。

如:a drop in t 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steer clear of all doubtful questions“避免一切暧昧的事情”;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

因此成语与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

例如:“瑞雪兆丰年、” “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作者简介]杨芳,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o杨 芳(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反映社会现实;一定的语言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而文化对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中的许多因素(如句子结构、词汇意义等)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此外,文化还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语言;文化;相互关系[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04-0109-03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一种语言,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

人们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也只有理解文化才能了解语言。

这正如Juri Lo ta m c m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0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的,因此,说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0[1]语言,从本质上说,同宗教、法律、文学一样,是人类创造性加工的产品,是一种制度,一种规范,一种价值体系,具有社会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民族的语言面貌是由该民族的文化所规定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点、准则、习俗等都在民族语言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

“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

”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

而同性之间表现过于亲密被视为不正常或Gay(同性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情况,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

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

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Ihavenevermetanyonesoreluctanttospendmoney,you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Scrooge难住了。

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 这个字是从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而来,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

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讽刺性,因而也欣赏不到语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

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

“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而不能脱离文化单纯教授语言技巧文化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

文化背景语言根植的土壤——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语言根植的土壤——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语言学研究文化背景:语言根植的土壤——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刘德松(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4)摘要:长期以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一直是专家和老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对于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来讲,他必须首先意识到,语言与其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及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只有对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交际场景,产生对语言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感觉。

从而应对各种语言现象,达到交流无障碍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语言学习;文化背景;语言目的;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5)03-0220-02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脱离了文化背景,语言教学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教师应该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西方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和固定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一旦学生对某些词汇和表达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他们就会对枯燥的学习,特别是在记忆方面产生新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肯定地说,文化背景是语言根植的土壤,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

对此,该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1)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关系;2)学习语言的极致目标;3)中国学生如何直面西方文化;4)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1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carrier),语言带有文化的烙印(brand),文化是语言的底座(base)。

一句话,语言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

语言反过来又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所以,学习语言,不能不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

语言使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开展工作和生活成为现实。

所以,有了语言,就有了社会,同时也就有了文化的记载和传播。

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语言得以传承,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镜像折射。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因此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能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

如在教必修四M3 Body language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时,开展以不同国家身势语言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让学生预先查找有关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又以必修2 M4 Fine Arts- 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rts为例,可以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艺术知识,这一模块学生比较感兴趣,提前让学生插好相关知识,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围绕你喜欢哪种艺术形式,为什么?进行讨论。

启发学生奇思广义,并加深对艺术,文化的理解。

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开展英语的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例如参加英语话剧社的节目排练,体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捕捉其中的文化因素;也可以选择像《走遍美国》等这样系统的介绍异域文化的课外拓展课,从而了解西方习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多举行一些电影赏析,外语小说赏析的活动,多了解文化知识。

其实英语语言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使其很好的交流,所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讲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讲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讲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最终体现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在英语语言教学界达成共识。

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英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出发,把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更加适合。

英汉两个民族在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嫉妒”一词的通俗说法是“眼红”,但英语中的表达是“green-eyed”而不是“red-eyed”。

由此可见,如果不注意这种具体表达方式的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上的交流障碍。

因而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确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语言作为特定文化内涵的载体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日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的态度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文化问题的理解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问题。

例如:英汉文化对狗的理解不同,在汉语中,“狗”经常作为卑鄙丑恶的代名词,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dog作为“人类可信赖的朋友”的同义词,因此英语含有dog一词的习语并不含贬义,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中,雪中送炭)、“work like adog”(苦干、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2.兴趣性原则。

适当地引导激活学生潜在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异土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英美人彼此交流时意思的表达比较直截了当,对对方所做的事情满意时会加以称赞,被称赞的人总是乐于接受并表示感激;而中国人受到赞扬时的表现是谦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中国和外国文化风俗的差异,理解并尊重外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相互了解和交流的目的。

由于没有母语环境,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常因套用本族文化而导致语用错误。

例如,在我们国家,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你去哪儿?”等作为招呼用语,如果套用于英美人之间,就会产生误解。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下面我就以新人教版教材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就借助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节日和习俗,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设计思路:
首先,引出话题,现在很多中国人对过“洋节”很感兴趣。

中国人体验西方节日,领略异国文化,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洋节”么? (时间3分钟)
其次,通过展示各国不同节日的图片,引出本单元中要讲的庆祝的主题。

在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的知识以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和一些常识。

(时间5分钟)
再次,通过观看关于文章的视频和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一些共同点。

(时间20分钟)
最后,让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对话,向别人介绍国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