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上)第02回(难)
3.3元素 第2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 铈原子的中子数为__8_2__ 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140-58=82
01新课引入 02元素符号 03元素周期表 04课堂小结 05课堂检测
元素周期表
规律总结
• 周期数=电子层数
➢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质子数/电 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种类 依次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如图是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A原子中x= 2 ,其对应元素在右图中位置是 ③ (填序号)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B与C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
Have a rest
Brief summary
一、元素符号
• 书写规则 ➢一大二小 • 符号意义 ➢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种物质(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微观意义: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②数字+符号:n个某原子
二、元素周期表
• 排序依据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依次递增 • 图表结构 ➢7个横行→7个周期;1 8个纵行→1 6个族 • 周期规律 ➢周期数=电子层数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族数=最外层电子数 同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 结构及包含的信息
2.科学思维
• 初步了解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 电子数与元素周期 表中规律的关系
• 培养抽象、想象、 分析推理思维能力
3.科学实践与探究
• 通过视频了解世界 各国科学家命名化 学元素的漫长历程,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推理能力,提 高其科学探究素养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完整版)结构化学课后答案第二章
02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2.1】氢原子光谱可见波段相邻4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656.47、486.27、434.17和410.29nm ,试通过数学处理将谱线的波数归纳成为下式表示,并求出常数R 及整数n 1、n 2的数值。
221211()R n n ν=-解:将各波长换算成波数:1656.47nm λ= 1115233v cm --=2486.27nm λ= 1220565v cm --=3434.17nm λ= 1323032v cm --=4410.29nm λ= 1424373v cm --=由于这些谱线相邻,可令1n m =,21,2,n m m =++……。
列出下列4式:()22152331R R m m =-+()22205652R Rm m =-+()22230323R R m m =-+()22243734R Rm m =-+(1)÷(2)得:()()()23212152330.7407252056541m m m ++==+用尝试法得m=2(任意两式计算,结果皆同)。
将m=2带入上列4式中任意一式,得:1109678R cm -=因而,氢原子可见光谱(Balmer 线系)各谱线的波数可归纳为下式:221211v R n n -⎛⎫=- ⎪⎝⎭ 式中,112109678,2,3,4,5,6R cm n n -===。
【2.2】按Bohr 模型计算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分别用原子的折合质量和电子的质量计算并精确到5位有效数字)和线速度。
解:根据Bohr 提出的氢原子结构模型,当电子稳定地绕核做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力与核和电子间的库仑引力大小相等,即:22204n n n m e r r υπε= n=1,2,3,…… 式中,,,,,n n m r e υ和0ε分别是电子的质量,绕核运动的半径,半径为n r 时的线速度,电子的电荷和真空电容率。
同时,根据量子化条件,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为: 2n n nh m r υπ=将两式联立,推得:2202n h n r me επ=;202ne h n υε= 当原子处于基态即n=1时,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为:2012h r me επ=()()23412211231196.62618108.854191052.9189.1095310 1.6021910J s C J m pm kg C π------⨯⨯⨯==⨯⨯⨯⨯若用原子的折合质量μ代替电子的质量m ,则:201252.91852.91852.9470.99946h m pm r pm pme επμμ==⨯==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为:2102e h υε=()21934122111.60219102 6.62618108.8541910C J s C J m -----⨯=⨯⨯⨯⨯612.187710m s -=⨯【2.3】对于氢原子:(a)分别计算从第一激发态和第六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产生的光谱线的波长,说明这些谱线所属的线系及所处的光谱范围。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复习-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科粤版)
考点讲练
4.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保存在 细口瓶 中) (1)取用较大量液体药品——常用 倾倒 法取用
要点:瓶塞要_倒__放,标签要向着_手__心___,瓶口要__紧__挨___ 着试管口。
(2)量取一定量液体:量取一定量 液体用_量__筒___。读数时量筒须放平, 视线_与__量__筒__内__的__液__体__凹__液__面__的__最__低__处 保持水平 。若俯视导致读数偏 __小____,仰视读数偏__大______。
表达与交流
铜片加热表面变黑: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
02
考点讲练
考点讲练
考点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蒸发皿 、坩埚 、燃烧匙 ;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 烧杯 、锥形瓶、 烧瓶 (应垫石棉网 以受热均匀) 3.测体积--量筒(一般能精确到 0.1 毫升)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 安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平。仰视读数偏 小 ;俯视读数偏 大 ; 4.测质量-- 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 0.1克。) 【注意】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在两边托盘中各放 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 称量;易 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中称量。称量一 定质量的药品时:指针右偏,应 增加药。品指针左偏,应 减少药品。
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分
变化时是否有 其他物质生成
性质和变化
来 学 化 学
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
区分
化学性质Leabharlann 看其性质 是否通过 化学变化
的区分
体现出来
物质性质的探究
第5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复习与巩固---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
2NaHCO3
Na2CO3+H2O +CO2↑ 。
现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10g,加热到
质量不再改变,剩余固体质量为6.9g。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B )
A.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反应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
C.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4.2g
D.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8%
中也只有氢、氧两种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从微观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分裂成原
子,原子又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组成反应物的原子的大小和质量都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因此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当
堂
检
测
(多选)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A.质量相等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的质
量比为80:87
B.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2.3g,其中含氧
元素4.8g,则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7.1g
C.某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
分数为60%,将50g该混合物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
。
(5)若将上述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后,向滤液中再加入4.4g水,如图,则需
要
g氢气完全燃烧,才能生成最终烧杯中水的质量。
教学过程
解: (1)
典
例
解
析
2H2O2
MnO2
2H2O +O2↑
解: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专项训练题(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专项训练题单选题1、标准状况下,现有①4 .48LCH4②3.01×1023个HCl ③10 .2gH2S ④0 .2mol C2H5OH ,则对这四种物质的关系有以下四种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体积:②>③>①>④B.密度:④>②>③>①C.质量:②>③>④>①D.氢原子个数:④>③>①>②答案:D分析:①4 .48L CH4的物质的量为0 .2mol;②3.01×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 .5mol;③10 .2g H2S的物质=0 .3mol;④0 .2mol C2H5OH,由此结合相关公式解答。
的量为:10 .2g34g/molA.标准状况下C2H5OH为液体,体积最小,所以体积:②>③>①>④,描述正确,不符题意;B.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标准状况下C2H5OH为液体密度最大,所以密度:④>②>③>①,描述正确,不符题意;C.①4 .48LCH4的物质的量为0 .2mol,质量为:3 .2g;②3.01×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 .5mol,质量为18 .25g;④0 .2mol C2H5OH的质量为:9 .2g,所以质量:②>③>④>①,描述正确,不符题意;D.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 .8mol、0 .5mol、0 .6mol、1 .2mol,个数:④>①>③>②,描述错误,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2、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A.0 .2 mol/L 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42-总物质的量为0 .6 molB.将62g Na2O溶于水中,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C.用1 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浓度是1 mol/LD.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 mol/L的硫酸浓度相等答案:D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Na+和SO42-物质的量,故A错误;B.62g 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故B错误;C.用1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体积不是1L,无法计算盐酸物质的量浓度,故C错误;D.根据公式c=1000ρωM =1000×1 .84×98%98=18 .4mol/L,则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mol·L—1的硫酸的浓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答案选D。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单元复习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06 氧气的制备方法
棉花:防止高锰酸 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 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 试管底部,反 应更充分
实验结束后, 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然后熄灭酒精灯
06 氧气的制备方法
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_改__变_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 身的_质__量___和_化__学__性__质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易错易混辨析: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一种催化剂只针对某一反应,不同的反应,催化剂可能不同;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九年级化学 上册·人教版2024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单元复习
学习 内容 导览
01 单元知识结构 02 重点知识讲解 03 重点知识典例
单元知识结构
混合物 空气
物质 分类
纯净物 氧气
空气的组成
各组分的用途
保护大气环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制备方法
反应类型
01 空气的组成
01 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制取原理
高锰酸钾分解
文字表达
式
加热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过氧化氢分解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装置选择 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
依据
件为加热
固液常温型
反应物为液体,反应条 件为固体催化剂和常温
06 氧气的制备方法
收集 方法
收集装置
对应 氧气性质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重难点考点02—图表及数据分析题专题突破(解析版)
重、难点考点02—图表及数据分析专题突破考点剖析此考点重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1:化学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守恒。
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守恒。
考点典例例1:(2020黑龙江龙东)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经过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 34 2 5 5反应后质量/g 0 x 5 21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x的值为18C.参加反应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9:8 D.丙一定是催化剂【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乙的质量为:x=34+2+5+5-(0+5+21)=20,故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的杂质,因为此反应为一对多故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故A选项的说法错误的;B、由以上分析可知,x的值为20,说法错误;C、参加反应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20-2):(21-5)=18:16=9:8,故C说法是正确的;D、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改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说法错误。
故此题应选C。
例2.(2020海南省卷)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X 的值等于0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答案】A【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0g+0.5g+0g+0g=23g+X+24g+3g,X=0.5。
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0g-23g=27g,乙的质量不变,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24g,丁是生成物,生成丁的质量为3g。
该反应是:甲→丙+丁。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X 的值等于0.5,故A错误;B、甲发生分解反应,故甲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3= 8:1,故C正确;D、该反应是:甲→丙+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条 件
2.氧气
2.隔绝氧气
即 可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灭 火
开设隔离带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高压水枪灭火 水浇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
即破坏燃烧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它们“火”不起来的原因。
生活实例
灭火方法
“火不起来的原因”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燃料的充分燃烧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1.足够的空气; 2.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具 有重要意义。
燃气完全燃烧 出现蓝色火焰
加大氧气的供应量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但是若疏忽防范, 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铜片上红磷没有达到可燃 温度
资料: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40℃ 红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240℃
实验分析:燃烧的条件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铜片上白磷燃烧 铜片上白磷达到可燃温度
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铜片上红磷没有达到可燃 温度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纯酒精
交流讨论:“钻木取火”时为什么在木头旁边放一些稻草?
物质 木材 稻草
着火点(℃) 250~330
约200
稻草的着火点低,更易引燃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燃料的充分燃烧 思考讨论:
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 质。此时就需要调节一下灶具的进风口,这是为什么呢?
产生的黑烟是炭黑。 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 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所以要调大进风口。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微项目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课件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反应可生 成次氯酸
培养皿中,滴加适量稀硫酸,另 取一小片pH试纸置于表面皿
pH试纸先变 红后褪色
次氯酸:H++ClO==HClO
上,用玻璃棒蘸取该混合溶液
滴在pH试纸上
2.其他含氯消毒剂
无机含氯消毒剂:易受热、光等环境条件的 影响而丧失有效成分,如液氯、漂白粉
含氯消毒剂 [Ca(ClO)2]、二氧化氯(ClO2)等 有机含氯消毒剂:相对稳定,但是作用效果 较慢,如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应用体验
【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 氯气,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aCl2+2H2SO4 2CaSO4+2Cl2↑+2H2O。根 据此原理他们设计如下实验用于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
试回答: (1)该实验中A部分的装置是下图中的
(填写装置的序号)。
(2)B中的实验现象为
点)?
。
(3)氯胺是一种长效缓释有机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
氯消毒剂的4~5倍,氯胺中氯的化合价为
,氯胺的消毒原理是什
么?
。
答案 (1)Cl2+H2O==HClO+H++Cl(2)次氯酸盐稳定性好、可长期保存,容易储存、运输 (3)+1价 NH2Cl溶于水发生反应NH2Cl+H2O==NH3+HClO,反应生成的 HClO能杀菌消毒
变式训练1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发具有广谱、高
效、低毒的杀菌剂和消毒剂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1)Cl2、H2O2、ClO2(还原产物为Cl-)、O3(1 mol O3转化为1 mol O2和1 mol H2O)等物质常被用做消毒剂。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消毒效率最高的是 (填字母)。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02课题1 空气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1江苏常州中考)下列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的是( )A.氧气B.氯气C.水蒸气D.二氧化硫答案D二氧化硫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
2.(2021广西河池中考)2021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沙尘暴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可吸入颗粒物答案D沙尘暴天气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沙尘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2021海南中考)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使用新能源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D.人走关灯、少开空调答案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垃圾的产生,会造成污染。
4.(2022云南昆明五华期中)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B.空气中氧气约占其质量的21%C.空气中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答案A空气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21%,而非质量;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变。
5.(2022河南驻马店期中)在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驻马店市曾荣获“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要保护驻马店市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大力发展煤电项目,加快经济建设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C.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D.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答案B大力发展煤电项目,加快经济建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环境;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浪费资源,造成污染。
6.(2022四川成都锦江期中)治理空气污染需从源头做起,下列关于空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B.增加烟囱高度,可防止空气污染C.计入空气污染物的有SO2、CO、CO2D.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情况越好答案A增加烟囱高度,废气还是会排放到空气中,不能防止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情况越差。
第02课 化学研究些什么-九年化学上册基础预学(沪教版)(解析版)
【暑假零起点】2022-2023学年九年化学上册基础精品课程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2课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会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类型。
【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蜡烛燃烧实验:(1)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
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燃烧有水生成(3)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4)取一小段粗玻璃管,将一端置于火焰中,观察现象: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火焰中有石蜡蒸气(5)吹灭蜡烛,观察现象:吹灭瞬间,看到一缕白烟,熄灭后,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只是形状、状态或体积等改变。
比如: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如:酿酒、造醋、光合作用、物质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高一化学新人教版同步精讲必修2第02讲三氧化硫和硫酸
第02讲三氧化硫和硫酸一、SO3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水溶性无色固体(标况下)易溶于水二、SO3的化学性质SO3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1.SO3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SO3与碱反应(如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SO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Ca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SO3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Na2CO3+ SO3===Na2SO4+ CO2↑【答案】SO3 + H2O === H2SO4SO3 + Ca(OH)2=== CaSO4 + H2O SO3 + CaO === CaSO4三、硫酸的用途与工业制备1.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
(2)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作干燥剂等。
2.工业制备:制备装置制备流程反应①制备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②制备SO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吸收SO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S+ O 2=====点燃 SO 2 4FeS 2 + 11O 2=====高温2Fe 2O 3 + 8SO 2 2SO 2 + O 2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思考与交流:为什么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 3?能否直接用水吸收?【答案】SO 3能强烈的吸水,在空气中发“烟”,与水剧烈反应生成H 2SO 4,同时放出大量热,形成酸雾。
5版物理化学0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课件(3)
§2.3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system)
在科学研究时必须先确定
研究对象,把一部分物质与其
环境
余分开,这种分离可以是实际 系统
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这种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 为系统,亦称为体系或物系。
环境(surroundings)
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或 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环境。
m
V
Um
U n
Vm
V n
Sm
S n
热力学平衡态 当系统的诸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则系统
就处于热力学平衡态,它包括下列几个平衡: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系统各部分温度相等
力学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 系统各部的压力都相等,边界不再移动。如 有刚壁存在,虽双方压力不等,但也能保持力学 平衡
现在,国际单位制中已不
用cal,热功当量这个词将逐
渐被废除。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到1850年,科学界公认能量守恒定律是自 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可 表述为: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 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但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环境
无物质交换 封闭系统
有能量交换
经典热力学主要研究封闭系统
系统的分类 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系统分为三类: (3)隔离系统(isolated system)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故又称为孤立系统。
环境 无物质交换
隔离系统(1)
无能量交换
系统的分类
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系统分为三类: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专题02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与配平》精讲精练
专题02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与配平考点精讲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1.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项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表示表示的是同一元素在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结果表示的是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之间电子转移的结果含义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关系反映的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的关系基本步骤①标出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②在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画一个箭头,箭头出发和指向的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同一元素;③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找出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写成“a×be-”形式,a代表原子个数,b代表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个数);④将转移电子数标在线上①标出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②在被氧化的元素和被还原的元素之间画一个箭头,箭头出发是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③求出电子转移的总数;④将转移电子总数标在线上举例(1)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而不是得失电子数的和。
(2)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转移的电子数与其相应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氧化还原反应中转化规律(1)5NH4NO32HNO3+4N2↑+9H2O(2)2KClO3+6HCl(浓)KCl+3Cl2↑+3H2O(3)H2S+H2SO4(浓)S↓+SO2↑+2H2O3.电子守恒规律(1)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总数与失电子总数相等(即电子转移守恒),表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与升高总数相等。
(2)应用:运用电子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则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典例1】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M(OH)3+10OH-+3Cl2===2MO n-4+6Cl-+8H2O则MO n-4中M的化合价是()A.+4B.+5C.+6 D.+7【答案】C【解析】由电荷守恒得n=10×1-6×12=2,方法1:根据离子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其所带电荷数计算M化合价,MO2-4中O元素化合价为-2,则M化合价=-2-(-2)×4=+6;方法2:设M化合价为x,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3×2×[0-(-1)]=2(x-3),x=+6。
第02讲-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课时1)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电离:像氯化钠这样,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解质的电离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NaCl
Na+
Cl-
+
氯化氢气体
氢氧化钠固体
硫酸钾固体
溶于水
熔融态
发生电离,从而导电;
酸
碱
盐
电解质:
像氯化钠这种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新知精讲
交流·研讨
问题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其存在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观察·思考
固态氯化钠的导电性实验
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熔融状态(液体)的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观察·思考
样品
固态氯化钠
NaCl溶液
熔融状态(液体)的氯化钠
能否导电
观察·思考
研究氯化钠的导电性
观察固态氯化钠、NaCl溶液、熔融状态(液体)的氯化钠的导电性实验,认识氯化钠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导电。
不导电
导电
新知精讲
图 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将力打破,形成了自由移动的Na+和Cl-;
新知精讲
有带电粒子,且能够自由移动,所以NaCl溶液导电;
新知精讲
有带电粒子,且能够自由移动,所以熔融态(液态)的氯化钠导电;
资料表明:除了水之外,Na+和Cl-之间的力也可以通过加热(800℃以上)予以破坏。
Cl-
Na+
观察·思考
研究氯化钠的导电性
观察固态氯化钠、熔融状态(液体)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认识氯化钠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导电。
猜想:熔融状态(液体)的氯化钠和溶于水的氯化钠存在状态发生了改变,产生了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基础化学答案第02
学生自测答案一、判断题1.√2.√3.×4.×5.√二、选择题三、填空题1. (1) 难挥发性 (2)非电解质 (3) 稀溶液2.(4)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5)沸点升高 (6)凝固点降低 (7)溶液的渗透压力。
3.(8)存在半透膜 (9)膜两侧单位体积中溶剂分子数不等 (10)从纯溶剂向溶液 (11)从稀溶液向浓溶液四、问答题F M 探索溶液蒸气压下降的规律。
对于难挥发性的非电解质稀溶液,他得出了如下经验公式:p = p o x A 又可表示为Δp = p o - p = K b BΔp 是溶液蒸气压的下降,比例常数K 取决于p o 和溶剂的摩尔质量M A 。
这就是Raoult 定律。
温度一定时,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在水中加入葡萄糖后,凝固点将比纯水低。
因为葡萄糖溶液的蒸气压比水的蒸气压低,在水的凝固点时葡萄糖溶液的蒸气压小于冰的蒸气压,两者不平衡,只有降低温度,才能使溶液和冰平衡共存。
2.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补液与病人血浆渗透压力相等,才能使体内水分调节正常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五、计算题1.11-4L mol 6149.0mol g 48.53L 0020.0g160.0Cl)(NH -⋅=⋅⨯=c-1-1-14os L mmol 2.299mol mmol 00012L mol 6149.0Cl)(NH ⋅=⋅⨯⨯⋅=c红细胞行为正常。
2. AB B f B f f 1000m M m K b K T ⋅⋅⋅==∆ 1-1-1f A B f B mol g 5.123g04.19K 245.0kg g 0001g 0113.0mol kg K 10.5Δ0001-⋅=⨯⋅⨯⨯⋅⋅=⋅⋅⋅=T m m K M 磷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所以,磷分子中含磷原子数为:499.397.305.123≈= 章后习题答案习题1.水在20℃时的饱和蒸气压为 kPa 。
重难点02 物质的变化 (学生版)
重难点02 物质的变化【知识网络】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的组成(物理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用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白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2.质量守恒定律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注意反应前后其他量的“不变”“变”“可能变”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涵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3.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粒子个数比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步骤:写、配、注、等4.化学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非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中和反应(1)设未知量(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长沙市中考)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
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具有可燃性B.易挥发C.有特殊气味D.易溶于水2.(2020•淄博市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川融化B.轮胎爆炸C.玻璃破碎D.食物腐烂3.(2020•广州市中考)下列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炭黑制墨B.粮食酿酒C.胆矾炼铜D.燃放烟火4.(2020•沈阳市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干冰升华C.光合作用D.石蜡熔化5.(2020•长春市中考)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司南指示方向B.高温烧制陶瓷C.古代湿法炼铜D.谷物酿造美酒6.(2020•呼和浩特市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回
命題範圍:1.2 (程度/難) 班級:___________ / 座號:_____ / 姓名:________ 總 分
一、單選題 (7題 每題8分 共56分) ( ) 1. 對某一含C 、H 、O 的液態未知物,將此未知物7.40毫克置於純氧中使其完全燃燒後,產物先通過含無
水過氯酸鎂之吸收管,再經氫氧化鈉吸收管,結果過氯酸鎂吸收管重量增加了5.40毫克,氫氧化鈉吸收管重量增加了13.2毫克,則此未知物的實驗式為何? (A)C 3H 6O (B) C 3H 4O 2 (C) C 2H 5O 2 (D)
C 3H 6O 2 。
( ) 2. 某有機物含有N 、Cl 、S ,經分析得知含N :16.62%,Cl :21.06%,S :9.50%,則此有機物的分子量較
近於下列何者?(原子量:Cl = 35.5,S = 32) (A) 168 (B) 258 (C) 336 (D) 420。
( ) 3. 6.51毫克的某有機物完全燃燒以後,得到20.47毫克的CO 2及8.36毫克的H 2O ,則此有機化合物最可能
是下列何物質? (A) C 6H 14 (B) C 6H 12O 6 (C) C 4H 10O 4 (D) C 5H 10。
( ) 4. 將2.50克之硫酸銅結晶(CuSO 4‧5H 2O )加熱至某溫度時,變成1.78克之粉末,此粉末之化學式為下列
中之哪一種?(Cu = 64,S = 32) (A) CuSO 4 (B) CuSO 4‧H 2O (C) CuSO 4‧3H 2O (D) CuSO 4‧4H 2O 。
( ) 5. 自然界的鐵礦有赤鐵礦 (Fe 2O 3) ,磁鐵礦 (Fe 3O 4) 和黃鐵礦 (FeS 2) 。
此三種鐵礦的含鐵百分率,由高而
低的順序何者正確?(原子量:S = 32,O = 16,Fe = 56) (A)Fe 2O 3 > Fe 3O 4 > FeS 2 (B)Fe 3O 4 > Fe 2O 3 > FeS 2 (C)FeS 2 > Fe 2O 3 > Fe 3O 4 (D)Fe 3O 4 > FeS 2 > Fe 2S 3。
( ) 6. 在C 2H 2及C 6H 6兩種化合物中,下列何項錯誤? (A)實驗式相同 (B)重量百分組成相同 (C)等重量時
兩者含有原子的總數相同 (D)等重量時C 6H 6含有6.02 ⨯ 1023個分子,則C 2H 2含有3
1⨯ 6.02 ⨯ 1023個分子。
( ) 7. 有一烷類化合物,完全燃燒後會產生9升的二氧化碳及10升的水蒸氣,則下列何者為此化合物最有可能
的分子式? (A) C 7H 16 (B) C 8H 18 (C) C 9H 20 (D) C 10H 22。
二、多選題 (3題 每題8分 共24分)
( ) 1. 某一有機化合物含碳52.2%、氫13.0%及氧34.8%,在標準狀況時其500毫升之蒸氣重1.03克,則 (原
子量C = 12.0,H = 1.01,O = 16.0) (A)其分子式為CH 2O 2 (B)其分子式為C 2H 6O (C)其可能示性式為CH 3OCH 3 (D)其可能示性式為HCOOH (E)其可能示性式為CH 3CH 2OH 。
( ) 2. 下列何項是實驗式而不是分子式? (A) NaCl (B) SiO 2 (C) MgO (D) H 2SO 4 (E)Cu 。
( ) 3. 下列何物質的化學式是示性式? (A)丙酮:H 3CCOCH 3 (B)甲胺:CNH 5 (C)甲醇:CH 3OH (D)聯胺:
N 2H 4 (E)乙酸:C 2H 4O 2。
三、非選擇題 (2小題 每小題10分 共20分)
1. 硫酸銅晶體CuSO 4‧xH 2O 含結晶水36.0%,含取5克加熱至100℃得CuSO 4‧yH 2O 3.56克,再加熱CuSO 4‧yH 2O 至250℃得CuSO 4‧zH 2O 3.2克,求x 、y 、z 值各為何?(Cu = 64,S = 32)
2. 某有機化合物含C 、H 、O ,將10.8克燃燒通過Mg(ClO 4)2,重量增加7.2克,又通過KOH 重量增加30.8克,其蒸氣在STP 下密度為4.82克/升,求:
(1)該物之分子量。
(2)該物質中元素之百分組成。
(3)該物之分子式。
【註】Mg(ClO4)2(過氯酸鎂)可吸收水蒸氣(H2O);NaOH可吸收CO2。
答 案
一、單選題 (7題 每題8分 共56分) 1. D 2. C 3. D 4. B 5. B 6. D 7. C
二、多選題 (3題 每題8分 共24分)
1. BCE
2. ABCE
3. AC
三、非選擇題 (2小題 每小題10分 共20分)
1. x = 5,y = 1,z = 0
2. (1) 108;(2)含C :77.78%,含H :7.4%,含O :14.82%;(3) C 7H 8O
解 析
一、單選題 (7題 每題8分 共56分)
1. C 重 = 13.2 ⨯1244
= 3.60(mg ),H 重 = 5.40 ⨯19= 0.60(mg ) O 重 = 7.40 - 0.60 - 3.60 = 3.20(mg )
C :H :O =3.612:0.601:3.2016
= 3:6:2 ∴ 實驗式為C 3H 6O 2
2. 化合物1莫耳含某元素之量必為原子量之整數倍
設該有機物之分子量為M ,則:(設含a 個N ,b 個Cl ,c 個S )
M ⨯ 16.62%= 14a 得M = 84.24a ……
M ⨯ 21.06%= 35.5b 得M = 168.57b …
M ⨯ 9.50%= 32c 得M = 336.84c ……
式中a 、b 、c 均為正整數,滿足
式M 最近於336。
3. 有機化合物中含碳量:20.47 mg ⨯ 1244
= 5.58(mg ) 有機化合物中含氫量:8.36 mg ⨯ 218
= 0.93(mg ) 6.51 mg - 5.58 mg - 0.93 mg = 0(mg ),表示原有機物只含有C 與H 兩種元素
C :H = 35.581012-⨯:3
0.93101
-⨯ = 0.465:0.93 = 1:2 ∴ 簡式為CH 2
(D)答案中C 5H 10分子式其簡式亦為CH 2
5. Fe 2O 3 → 32FeO → O 重 =
32×16 = 24 Fe 3O 4 → 143
Fe O → O 重 = 43×16 = 21.3 FeS 2→ Fe 1S 2 S 重 = 2×32 = 64
∴ 含Fe %:Fe 3O 4 > Fe 2O 3 > FeS 2
6. 設各1克
C 6H 6:178
⨯ 6.02 ⨯ 1023個
C 2H 2:126
⨯ 6.02 ⨯ 1023個,後者為前者之3倍。
7. ∵ 同狀況下:V ∝ n ∝ 氣相係數-亞佛加厥定律
∴ C n H 2n +2 + (3n 1)2
+O 2 → 9CO 2 + 10H 2O (g) ∴ n = 9 ⇒ C 9H 20
二、多選題 (3題 每題8分 共24分)
3. (B)甲胺五個H 應分成CH 3NH 2(示性式)
(D)聯胺示性式:H 2NNH 2
(E)乙酸示性式:CH 3COOH
三、非選擇題 (2小題 每小題10分 共20分)
1. 分子量:CuSO 4 = 160,H 2O = 18,CuSO 4之重恆不變
64160
%:3618% = 1:5 CuSO 4‧5H 2O x = 5,其中CuSO 4占5 g ⨯160250
= 3.2(g ) 3.2160:3.56 3.218- = 0.02:0.02 = 1:1 CuSO 4‧H 2O y = 1
3.2 - 3.2 = 0 = H 2O ,故z = 0
2. (1) 4.82 ⨯ 22.4 = 108
(2) 7.2克即H 2O 之重,7.2 ⨯ 218
= 0.8……H 重 30.8克即CO 2之重,30.8 ⨯ 1244
= 8.4……C 重 10.8 - 0.8 - 8.4 = 1.6……O 重
8.410.8 = 0.7778 = 77.78%,0.810.8 = 0.074 = 7.4%,1.610.8
= 0.1482 = 14.82% (3)8.412:0.81:1.616
= 0.7:0.8:0.1 = 7:8:1 簡式C 7H 8O ,式量 = 108,分子量亦108 ∴ 分子式 = 簡式 = C 7H 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