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70例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目的分析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
方法对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
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106例,治愈率为84%,再出血15例,再出血率为15.3%,死亡5例,死亡率为16.67%,褥疮发生率为0。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加强病情观察并行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标签: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
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科收治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
发病诱因为一般活动22例、用力劳动20例、情绪激动17例、用力排便7例、饮酒12例、恐惧9例。
静态发病18例,其他21例。
本组复发18例(两次出血12例,三次出血6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显示SAH者68例。
腰穿28例,脑脊液变化均提示为SAH。
经治疗后,治愈105例,死亡21例(其中首次出血死亡12例,兩次出血死亡5例,三次出血死亡4例)。
2护理要点对SAH除按一般神经科患者护理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预防再出血和血管痉挛。
SAH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3%,本组为14.28%。
本组病死率为16.67%,其中两次出血病死率为41.67%,三次出血死亡率为66.67%,提示SAH复发多见,复发者病死率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因此,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降低SAH病死率的关键。
护士必须熟悉复发的危险因素,协助患者安全渡过复发期。
2.1一般护理①对家属进行宣教,向家属说明本病易复发,并详细介绍复发因素和预防复发的办法,耐心劝告家属,杜绝不必要的探视,避免与患者交流和干扰休息,医护与家属合作,共同协助患者渡过急性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稳血压、止血、解痉、预防感染,如果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并且能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我院收治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岁。
活动时发病28例(46.7 %),静息和睡眠中发病32例(53.3 %)。
均经腰穿确认,部分经CT证实。
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偏瘫、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征,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等体征。
其中体温升高者20例(33.3 %);血压升高者5例(8.3 %);瞳孔不等大者8例(13.3 %);头痛呕吐者7例(11.7 %);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12例(20.0 %);伴抽搐、癫痫者8例(13.4 %)。
2护理2.1卧床休息因起病2周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3~6周,所以无论症状轻重均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患者一切活動都应在床上进行,切不可因症状轻而过早下床活动。
2.2病情观察(1)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瞳孔:出血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3)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6 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 ℃,但亦有高达40 ℃以上者,体温过高提示合并感染或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由于血管痉挛引起丘脑下部缺血,则可发生中枢神经性高热,可给予冰块物理降温或用复方氨基比林2 mL肌内注射,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奉燕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奉燕发表时间:2013-07-23T17:10:04.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奉燕[导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神志清楚患者常常因剧烈头痛而烦躁不安,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恐惧。
奉燕(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629000)【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临床常见病,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引发的疾病,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26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临床常见病,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引发的疾病,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此外,临床还可见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环境因素,恶性贫血等,用力和情绪激动均可使颅内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
患者常因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再次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
因此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外科2011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8例,经临床精心护理后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⑴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2.5岁。
其中死亡2例,转院3例,治愈23例。
⑵治疗: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住院期间绝对卧床休息,给予20%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治疗,并给予止血,尼莫地平持续泵入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住院期间应连续动态CT观察,持续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手术及介入治疗。
2 观察及护理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一小时观察全脑征一次,并做好记录,应特别注意观察瞳孔、血压、头痛、呕吐、意识等变化。
当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意识加深、呼之不应、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等变化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并认真完成好抢救记录。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复发,了解诱因和复发因素,及时预防,消除诱因,是该病护理的关键。
标签: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和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等,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诱因,如用力劳动,情绪激动,恐惧、解大小便等,这些因素均能使得血压突然升高二促使已经存在病变的血管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复发较多,复发者病死率也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10年1月至13年1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35~82岁,发病诱因为:动态发病45例,其中一般活动15例,用力劳动5例,解大小便4例,排尿3例,情绪激动11例,恐惧2例,饮酒5例,静态发病8例,原因待查12例,本组复发9例,本次出血距离前次出血时间:2个月以内者3例,2个月以上者6例。
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呕吐14例,肢体瘫痪45例,意识障碍8例,颈项强直20例,克氏征阳性18例,腰穿60例,脑脊液变化均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治疗后,治愈25例,好转28例,恶化3例,死亡4例。
2、护理重点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除了按照一般神经科患者护理的方法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预防再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率较高,复发者病死率也很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因此,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的关键,护士必须熟悉复发的危险因素,预防复发,协助患者安全度过复发期。
2.1 消除复发因素2.1.1 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过早下床活动可引起再出血,然而某些年轻患者,不愿在室内大小便。
对此,护士应耐心解释,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1.2 心里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剧烈,某些患者还伴有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产生急躁忧虑和恐惧心心理。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颅脑损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最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表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
住院期间给予患者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压治疗,营养脑细胞,并给予止血药物,静脉注射尼莫地平防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而并发脑血管痉挛死亡。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医生精心治疗,而且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缓解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共收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5例经临床精心治疗及护理,均收到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75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加强基础护理,减少躯体的痛苦,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心理护理,进行卧床休息及饮食指导,保持大、小便通畅,高热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健康宣教,做好出院指导,对疾病康复极为重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整体护理计划,应用针对性监护进行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75例女15 例男60例年龄28-65 岁平均42岁车祸伤62例非车祸伤(跌坠、砸伤)13 例合并颅骨骨折7例脑挫裂伤5 例硬膜外血肿6 例。
二、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勤巡视病房,观察病情变化,应特别注意观察瞳孔、意识、头痛的变化。
若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光反应迟钝、极度烦躁、意识加深、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射状,提示颅压增高,有脑疝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并及时准确记录每15分钟至1小时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
(2)监测生命体征及肢体肌力与活动情况,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有无脉压差小,呼吸不规则、呼吸深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体温一周后仍在38度,通知医生处理,肢体活动不灵、无力、肢端麻木、肢体瘫痪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1-18T15:08:09.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何茜[导读]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本文总结了对多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体会.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本文总结了对多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认为严密观察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采取有效治疗,预防再出血是必不可少的.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起病突然、病情危重、表现复杂的疾病,做好出血期护理对预防再出血、缓解血管痉挛、改善愈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SAH;观察效果;护理体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多种,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畸形以及颅内肿瘤等引起的。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剧裂、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等。
此病病情重,发病突然,且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性变化,预后差,病死率高[1]。
因而,我院对多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患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护理,现将笔者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方法1.护理措施1.1.1 基础护理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且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全过程,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动作应尽可能轻柔,以减少患者的疼痛。
1.1.2 心理护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病情较重,且由于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易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及悲观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因而,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细心向患者说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关因素、注意事项、病理过程、防治方法等。
并运用如鼓励、诱导等方式,给予患者安慰及抚慰,使其消除顾虑,并鼓励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的依从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以及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搜集其临床护理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15例患者经过临床有效治疗及其有效护理,患者完全康复。
结论:分析病因,采用有效临床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原因分析有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34-0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因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底部动静脉畸形破裂造成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在临床上又称为自发性SAH[1]。
2012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现就其临床治疗及其护理方法进行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患者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突发性的恶心呕吐,头痛等。
1.2临床护理方法1.2.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由于发病急,患者入院后颅内压明显增高,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进行血压测量、脉搏以及心电图监护,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检查患者瞳孔对光反应;检查患者的临床意识状态,如果患者进行性意识障碍或者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情况,考虑患者有脑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
1.2.2降低颅内压患者入院后,经CT检查确诊后,对患者进行及时快速的降低颅内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一定要快速滴注,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在滴注时一定要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或者出血现象,记录患者24小时的的液体输入量,预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2]。
1.2.3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于情况较为紧急,患者在心理上一般会产生恐惧感与濒死感,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做好临床解释工作,说明患者头疼的原因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消极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2021年12月 第27期护理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沐爱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目的:探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方法以及体会。
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做研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和整体护理,总结护理效果。
结果: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给予并发症患者针对性处理后,患者并发症均消失,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
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应用整体护理可得到确切的护理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方法;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7-0252-0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10%的患者会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比如颅内动脉瘤破裂、动脉硬化、颅内肿瘤、颅内血管畸、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等,机体脑血管会突然破裂,导致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而出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
患者会出现恶心、剧裂头痛、血性脑脊液、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该病存在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变化多以及预后差等特点,致死率、致残率较高,所以,要及时的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和护理[3]。
本课题是探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方法以及体会,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对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选的60例做研究,患者均经脑血造影、头颅CT确诊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入院时,患者甚至均清除,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13~15分,平均评分(14.05±0.26)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12%~20%,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
本文就我院自2002年10月 ̄2007年10月收治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SAH患者男性45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6.05岁;女性61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49岁。
其中,动脉瘤48例,动静脉畸形16例,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高血压动脉硬化7例,脑血管炎2例,原因不明25例。
临床表现:突发性头痛20例,发热15例,抽搐6例,意识障碍45例,肢体障碍2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视力视野改变3例。
1.2治疗方法对症状轻、意识清醒、无定位体征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抗纤溶治疗。
病情重、患者意识已开始改变、出现急性脑积水、颅内压高者立即进行脑室外引流。
对出血量多、定位体征明显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必要时行去骨板减压术。
2结果本组患者保守治疗46例,脑室外引流15例,开颅血肿清除45例。
治愈62例(58.5%,好转18例(17.0%,恶化4例(3.7%,死亡22例(20.7%。
3护理体会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的变化。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率高,3~14d内再出血的风险最大,如患者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头痛、抽搐、昏迷,甚至去皮质僵直,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多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2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疝而造成患者死亡。
在本组病例中,就有14例患者因脑积水引起颅内压增高,其中有6例最后死于脑疝。
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
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
结果经过急诊护理,所有8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CT检查结果显示出血完全被吸收。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患者的病情,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以及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有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护理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诊危重症,该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本次临床实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45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6.4)岁,其中,脑血管畸形3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颅脑损伤27例,脑动脉血管瘤破裂42例。
1.2 护理措施1.2.1 建立绿色通道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严密监视其血压变化情况,患者急诊入院前要联系急诊科室,备好检查用药,前预约检查时间,以监视患者等待时间;入院后,首先进行全面的DSA、MRA、MRI、CTA及脑部螺旋CT检查。
1.2.2 用药护理SAH患者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呕吐和脑水肿症状,且意识状态会逐渐由清醒变为昏迷、谵妄或模糊,为了保证输液通道的通畅,应依据医嘱进行救治,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正确使用药物。
护理人员可使用地塞米松、呋塞米、甘露醇等药物对脑水肿症状进行控制,以缓解颅内高压。
急诊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脑水肿患者机体自身调节反应会造成高血压状况的发生,因此,应及时行降压治疗,避免快速降压,血压控制目标位收缩压在150 mm Hg以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60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治愈54例,醒状昏迷2例,死亡4例。
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适时地把握好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做好疾病护理,可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原因;临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诱因,如用力劳动、情绪激动、恐惧等,这些因素均能使血压突然升高而促使已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导致SAH的发生。
现将我科60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4~72岁;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可能与气候变化导致血管痉挛有关;本组60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治愈54例,醒状昏迷2例,死亡4例。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是突然发病,易产生惊恐心理,头痛难忍,使患者处于焦虑和不安状态。
患者的绝对卧床休息改变了患者的生活常态,为预后担忧让患者增添紧张情绪,这些心理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会导致恶性循环,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机体的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要给患者以热情的关怀,耐心的解释,精心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及帮助,使患者心理状态保持最佳水平,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为早日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2.2 急性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特别是头部搬动,以防出血加重;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音或强光刺激,减轻血管痉挛,有利于止血。
此期要谢绝探视,以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防止出血加重或再次出血;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及睡眠障碍,应及时给予治疗及精心护理,使患者平安度过危险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_韩巧琳
作者简介:韩巧琳,女,大专,护师。
E-mail:hql10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韩巧琳(揭阳市人民医院,广东揭阳522000)3.2.6性别、婚姻状况与抑郁的关系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样本量不够大有关。
4护理对策4.1加强门诊患者心理干预门诊护理人员应主动对门诊就诊患者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自我保健知识宣教,采用集体宣教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病友座谈会、科普小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向患者讲解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治疗措施、消毒隔离、预防保健、饮食要求、休息等方面的知识。
主动为患者建立治疗档案,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保健能力。
4.2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低患者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强调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危害,坚持到正规专科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轻信偏方,定期门诊随诊。
护理人员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家属如病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易反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相反病情控制好不仅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还会大大降低复发率,节约医疗经费,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让患者朋友、同事,党团、工会等组织多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从而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4.3建立对中青年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小于50岁的患者抑郁检出率高于50岁以上的患者的特征,应加强对中青年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状况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二者呈负相关[7]。
医务人员应纠正人们对乙型肝炎的片面认识和对乙肝患者的歧视,调动支持系统给予患者关心和帮助,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从而勇敢地面对疾病,并维持身心健康。
同时加大全社会肝病知识普及,使群众客观认识乙型肝炎,减少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呼吁全社会人群关爱乙肝患者。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2]胡霞,胡丹,杨敏,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生活质量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3B):1-3.[3]王春芳,蔡则环,徐清.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86,12(5):267-268.[4]张明园,任福明,樊彬,等.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症状的调查和CES-应用[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2):67-71.[5]蔡联群,桂林珍.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J].内科,2007,2(3):468-469.[6]冯大洋,曾秦,廖芳芳,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2):129-132.[7]崔凤梅,刘丽娜,闫玉娟,等.社会支持状况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03-804.(收稿日期:2012-10-11)【摘要】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S A H)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对策,减少再出血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4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பைடு நூலகம்
11 1 6・
实用医技杂志 2 1 0 1年 1 0月第 1 8卷第 1 0期 ora o rcia Meia T cnq e,O tb r 0 unl f at l dcl e h ius coe ¨,V l P c 2 o
有 利于疾病 预后 。④认可心理 :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 , 开始接
现皮 肤发 红 、 汗 、 动 过 缓 或 心 动 过 速 , 多 心 胃肠 道 小 适 , 适 当 应 控 制 输 液 速度 , 切 观 察 有 无 不 良反 应 发 生 。 密
少复发 、 缓解血管 痉挛 、 改善预后 十分 重要 。对 7 4例患者 采
取 有 效 护 理 措 施 , 者 未 发 生再 次破 裂 出 血 , 效 满 意 。 患 疗
的患者 , 要做好康 复指导 , 留心观察心 理变化 , 以便及 时发 现
问题及 时解决[ 5 1 。另外 , 护士也要有娴熟 的护理技术和 良好 的 心理 品质 , 使患者感到心理满足 , 情绪愉快 。 3 顽 固性呃逆患者 由于大量腹水使膈 肌上移 , . 5 致使膈肌 痉
挛所 致 。
1 临 床 资 料
本组 病例 7 4例 , 中男 性 3 其 3例 , 性 4 例 , 女 1 中位年 龄 4 。 7岁 全部病例 均经 C T证实 , 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 、 吐 、 呕 昏 迷 、 神症状 、 精 尿失 禁 以及 脑膜刺 激症 、 孔不 等大等体 征 。 瞳 给 予甘露醇 , 呋塞 米等脱 水 降颅压 治疗 , 给予具有 抗纤 溶 并
持大 便 通 畅 。
2 病 情观 察 : 意识 与瞳 孔 : 3 ① 意识障 碍多在 出血后数 分钟 至 1 h出现 , 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 昏迷一 若 清 一 昏迷 , 应考 虑有颅 内继续 出血 、 脑血管痉挛 和脑疝等 可能 。 应密切观察意 识和 瞳孔 的变化为急救争取时间 , 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 双 侧 瞳孔大小不等 , 对光反射 迟钝 或消失是小脑幕切疝形成 , 双 侧瞳孔缩 小 , 光反 射消失 , 对 可能是波 及脑 桥所致 。②血 压 与心率 : 每小 时测量 血压与 心率一 次 , 如在 原有基础 上血 压 持续 升高 , 而心率 减慢 , 表示 颅 内压进 一 步增 高 , 及时 通 应 知 医生 , 做好 抢救 准备 , 血压 维持 在 10 108 ~ 0m lH 2 ~ /0 9 i g 3 l ( ll = .3 P ) 1l O13k a 为宜 。⑧药物 观察 : ln Hg 使用 甘露 醇等脱水 剂时应快 速静 脉滴注 , 用药后观察头痛有无缓解 , 必要时 记录 2 量 , 4h尿 使用尼莫地平等缓 解脑血管 痉挛的药物时 可能出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作者:赵荣一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继续出血和出现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
结果:在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之后,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治愈。
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率达到了98.5%,有2例患者出现了脑疝,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4%。
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让患者更早康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 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15—0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出血,血液直接流入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
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是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癌,其占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70%左右,然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等等[1]。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继续出血和出现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58例,患者年龄在36~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2.6)岁。
所有患者都经过CT检查确诊。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昏迷、呕吐、尿失禁、瞳孔不等大等等。
1.2 护理方法1.2.1 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复发率一般比较高,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休息的时间在4~6周之间,在患者卧床休息的期间需要严密观察[2]。
如果在护士巡查的过程中发现有患者出现呕吐、头痛甚至抽搐等等的现象时需要立即告知医生,从而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出现意外情况的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作者:尹晔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27-02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高血压等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1]。
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偏瘫、尿失禁,严重者可昏迷,是神经内科常见病。
现将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收治的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0-72岁,平均59岁,颅内动脉血管瘤所致27例,脑血管畸形所致21例,高血压所致10例。
2.护理2.1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保持病房安静,适当给予镇静剂止头痛,保证充足的睡眠。
严格控制探视时间,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对于神志清楚患者要讲解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各种护理措施的意义,使患者积极配合。
2.2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是再出血的主要诱因,因此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非常重要。
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含粗纤维的蔬菜,多吃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用缓泻剂,三天未大便可给予低压少量灌肠,以免大量灌肠后引起腹压升高,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危险。
2.3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患者头痛加剧、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或者出现意识障碍,可能再次出血,或者有脑疝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如有高热,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2.4 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易产生恐惧、悲观、焦虑、烦燥等心理,有的患者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对于医生护士的嘱咐不执行。
护士应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既要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情况,各项护理措施的目的及重要性,又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全面护理措施,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死亡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回顾分析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经验。
结果:经精心治疗与细心护理,治愈29例,好转28例,抢救无效死亡3例。
结论: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病情观察,做好科学规范的整体护理及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死亡率,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154-02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指脑底部动脉瘤或脑表面动脉畸形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占脑卒中的10~15%[1]。
在我国,发病率约为每年2.0/10万人[2]。
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都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主要促发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等。
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病情观察,做好科学规范的整体护理及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死亡率,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0月共收治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56.7岁,经精心治疗与细心护理,治愈29例,好转28例,抢救无效死亡3例。
2.护理措施2.1 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等临床观察病人入院时,要及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神志是否清晰、瞳孔的变化、意识状态的进展等。
意识形态的进展常提示着病情的变化情况,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息息相关。
由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入院时一般都会出现剧烈头痛症状,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畏光等现象,个别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全身性癫痫发作、深度昏迷等,患者的心脏常因受到损害而使心电图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周鸿燕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周鸿燕发表时间:2017-11-15T15:58:02.4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8期作者:周鸿燕[导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致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
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 226200摘要: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按疾病护理常规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防止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通过防治再出血、严密观察病情、防治脑血管痉挛、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患者症状,临床好转率达95.1%,出现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
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致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SAH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1],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各种形式的外伤等。
还可见于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病、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2]。
主要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致死致残率高[3],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SAH 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3%[4]。
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综合护理情况进行总结。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1-80岁,平均54岁。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岀血(subarachnoid hrmorrhage,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约占50%~80%。
[1] 脑血管介入性治疗是指在X线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颅内各种动静脉畸形及其他脑血管病。
脑血管介入性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蛛网膜下腔岀血患者的最佳方式。
针对蛛网膜下腔岀血患者,医生在病因诊断及随后对部分病例的介入治疗方面承担重要职责,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缩短明确诊断到实施针对性救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价值。
[2]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共33例。
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精心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并处理相关并发症,均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岀血患者49例,对其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33例,其中男2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2岁,平均56岁。
DSA结果发现:其中有颅内动脉瘤26例,脑血管畸形7例,给予28例及时进行血管内栓塞、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
对他们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访视中,无一再出血,工作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2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认识以及对剧烈的头痛缺乏心理准备,故有精神紧张、烦躁、恐惧和悲观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稳定患者情绪,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稳定病人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