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金融监管失灵与我国金融安全体系.

合集下载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监管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监管

于萌芽状态。 (二)银行应将流动性放在首位。根据国际经验,导致
银行破产倒闭的最大风险是银行的支付风险,而发生支 付挤兑的根本原因就是银行出现内部流动性紧缺。而导 致流动性紧缺的根本原因是在资金使用上出现问题,要 么是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短债长贷;要么是贷款不能按 期回收等等。据相关部门统计,国内银行业资产与负债期 限错配的情况较为突出,存款短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的 特征明显。因此,应高度关注局部地区和个别中小银行的 流动性问题,切实防范随时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40(2009)01-0050-02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贷款质量仍是金融业经 营的关键。金融创新有它固有的缺陷,当金融监管跟不上 金融创新的步 伐 时 ,就 可 能 因 监 管 缺失而引发金融风 险。因此,对鼓励金融创新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国家来 说,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前车之鉴,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 融监管的关系,保持金融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次贷危机从根源上说是一场由于房价下跌导致 的信用危机,但从结果看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流动性危机, 以至2007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屡次出手向 市场注入资金,来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表明监 管者没有实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监管和控 制。作为一个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 系 不 可 谓 不 完 善 ,其 以CAMWLS(“L”即 流 动 性 )偏 评 级 为核心的风险监管理念也一度为各国监管机构学习和借 鉴,但仍无法实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效监管。如何加 强和改进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效监管,是国内监管部 门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
金 融 FUJIAN FINANCE 实 务 实践与思考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成因、影响,以及它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起源于21世纪初,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和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们将首先回顾危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导致危机的主要成因,包括监管缺失、市场过度自信、风险评估不足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总结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包括强化监管、完善风险评估、提高透明度等,以期为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成因分析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源于2001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向信用评分较低的购房者提供贷款。

这些购房者,通常被称为“次级借款人”,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贷款条件因此也更为宽松,如低首付、低利率等。

然而,这种宽松的贷款政策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大量的次级房贷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如抵押债务权证(CDOs)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虽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这些基于次级房贷的金融衍生品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监管缺失和监管不足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导致很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游离于监管之外。

同时,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得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和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也为次贷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当时,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美国国内储蓄不足,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

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引言自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一直被视为危机的导火索。

该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对各国信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教训,提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与影响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市场的泡沫破裂。

在金融机构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下,大量次级房屋贷款被发放给信用风险较高的借款人。

然而,房屋市场的下滑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不稳定导致了大量违约和坏账。

这一链式反应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各国金融机构互相牵连,信贷流通出现断裂,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许多金融机构破产或陷入巨大困境,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此外,危机也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许多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受阻。

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摧毁了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了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加剧以及消费水平下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刺激措施来推动经济复苏,但危机的后遗症仍然存在,如债务问题和不稳定的金融体系。

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加强风险审查和监管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不足,尤其是对于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审查不够严格。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避免不良贷款和坏账的发生。

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应注重建立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减少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大。

此外,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论文:次贷危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论文:次贷危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欧美发达国家在危机中遭受重创。

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以审视危机的机会: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事关一国金融业的稳定,在加快金融创新、推进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透过次贷危机认识金融创新(一)金融创新。

什么是创新?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或引进新事物的活动。

据此我们可以把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或引进新事物的活动。

广义上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创新,狭义上指金融产品创新,本文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产品创新。

(二)引起次贷危机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因素。

次贷危机从房地产市场发展到债务市场再到证券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快速演变与传递过程无不与美国过度金融创新息息相关。

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货币战争》中说“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债务,它们是债务的打包、债务的集合、债务的集装箱”,也就是说金融衍生产品是在基础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经过组合设计技术衍生出更为复杂的二代产品,三代……n代产品的过程,在次贷危机中它主要表现为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衍生出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又以MBS为基础资产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其中,又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DO)。

这一过程还可继续衍生,并产生“CDO平方”、“CDO立方”等产品。

随着基础金融产品一代代的衍生,风险和收益也在上个基础上呈现出几倍到几十倍地放大,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具有复杂性和高杠杆性的特点。

正是高杠杠性使衍生产品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具有高杠杠性收益成倍放大,这时如监管不足,金融机构疯狂逐利,滥用金融创新工具大量设计衍生产品。

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报告: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一、次贷危机背景与原因二、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三、应对策略——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四、应对策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五、应对策略——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一、次贷危机背景与原因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在2007年末爆发,之后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背景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及次级贷款的滥发。

房地产市场泡沫是由于2000年后美联储的降息政策,令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购房者不断增加,购房需求增加,而供应量没有跟上,造成了房价飙升,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泡沫。

而次级贷款是美国银行业在把风险割裂、转移、分散的过程中,将高风险的次级贷款制成证券化,然后以优质债权为担保销往各地,形成“薄薄的一层担保物”模式。

当房地产泡沫从2006年开始破灭,次级贷款开始出现大量违约,引起金融风暴。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市场波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猝灾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股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动的影响。

2008年,中国股市遭受了一轮较为严重的暴跌,全年累计下跌近50%。

2. 产品信誉度下降:次贷危机成为了各种金融产品风险暴露的导火线,令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信誉度出现了下降。

这也对于未来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金融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 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次贷危机还引发了全球经贸体系的深刻调整,各国政府对于贸易和外资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这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4. 金融监管的深化: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不够严格和完善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政策要求,以减少风险,并保持经济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5. 国际合作的采取:次贷危机也让国家和国际机构意识到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特点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摘要】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

此次浩劫中国也难幸免。

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

【关键词】世界经济次贷美国金融目录:(一)前言(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四)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五)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六)结论前言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一、对旅游业的影响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有很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正门的影响多于负面的影响,首先,上面的回答者说:“现在入境游的人降了三成”,可能他的观点是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是负面的。

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它是影响了入境旅游市场,但是同时他也影响到了我国出境旅游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人群主要是收入中低层的,其实高收入人群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同时在这个时侯人民币对外又升值了,各国政府也鼓励游客来该国游玩,其中曾经很难批签证的美国现在也采取这种措施,所以国内更多的有钱人愿意出国旅游,带动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相关政策也给予了旅游很多的优惠,不断刺激国内旅游的发展。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北京采取了各大景点送门票的形式,让游客能确确实实的享受到优惠旅游的待遇,这实际上是变向促进旅游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各地旅游业发展。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启示摘要: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是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统一性和对立性,两者相互影响。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起着推动作用。

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能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健康发展。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和监管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才能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启示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

创新和监管是一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正确把握金融创新和监管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完善科学的监管体系。

一、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金融创新迅速发展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措施不紧反松。

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负责看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风险监管无法实现全方位覆盖。

1999年,美国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中来。

2004年,美国又推行投资银行自我监管计划①。

次贷相关产品的定价、交易和信息披露,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这些产品价值的可调节性很大,甚至被操纵。

由于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不规范,多为柜台交易,不是统一的交易所交易,因此,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价格非常不透明。

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风险的扩散。

银行和按揭中介没有审慎地发放贷款;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纷繁复杂的分拆打包,掩饰各种衍生金融产品中的风险,不仅扩大了对不良贷款的需求,而且将不良贷款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评级机构按照市场价格估值资产的会计方法,在上升的经济周期中过分抬高高风险资产信用评级,让投资者无法对风险形成有效认识;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上述一切缺乏应对措施,让大量充斥巨大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处于无监管状态。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近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危机之一是美国次贷危机。

该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以及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和对我国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启示。

第一章:次贷危机的成因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房地产市场,它可以追溯到2000年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

低利率环境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刺激了购房需求,使得房价快速上涨。

银行纷纷发放房屋抵押贷款,包括高风险的次贷贷款。

其次,次贷贷款的合并和转售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

抵押贷款交易被打包成抵押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并出售给投资者。

金融机构将高风险抵押贷款混合到低风险MBS中,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的风险。

同时,信誉评级机构对这些抵押贷款的评级存在严重问题,高风险自然得到低风险的评级,误导了投资者。

最后,危机加速的另一个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

监管机构未能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衍生品市场进行对冲和保险,但是监管机构对这些市场的监管存在漏洞。

此外,监管机构未能有效监督金融机构的杠杆和流动性风险,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

第二章: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和外贸。

首先,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致使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我国股市和货币市场受到冲击,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此外,我们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影响,导致信贷紧缩和资金链断裂。

其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

全球需求的下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受到了压力。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工厂关停和裁员现象普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1. 背景2008年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次贷危机震荡了全球金融市场,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都受到了影响,而我国也不例外。

2.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1. 外贸受冲击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经济最大冲击来自于外贸。

此前,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其对我国的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出口价格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资本外流次贷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大量外流,我国也受到了影响。

因为部分国际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亏损惨重,选择抽回资本,其中一部分来自我国的投资资本。

这些资本外流现象,使我国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汇率贬值,股市暴跌,随之而来的是实体经济的萎靡。

2.3. 金融监管不足在次贷危机中,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明显感受到监管机制的薄弱。

次贷危机暴露了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在风险防控、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金融危机中被凸显和放大,深化了人们对我国金融体系漏洞的认识。

3. 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启示3.1. 重视金融稳定次贷危机在金融市场中出现,说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制度,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

同时,要解决经济平稳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构建稳健、高效、有弹性的金融体系。

3.2. 多元化外贸市场次贷危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依赖度过高,从而暴露出我国外贸市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为了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扩展外贸市场,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3.3. 发扬自主创新次贷危机直接冲击的是金融行业,也让人们认识到创新在金融行业中的重要性。

要让我国的金融行业长远发展,需要一直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力。

加强金融科技研究和应用,提高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

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

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

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1]。

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 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 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美国次贷危机,探讨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

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全球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成因分析入手,进而探讨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监管体系的失效等方面,揭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指出了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风险累积、市场过度投机等条件下,金融创新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为了防范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文章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

这些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美国次贷危机,揭示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美国次贷危机概述美国次贷危机,也被广泛称为全球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金融创新产品的滥用。

在世纪初的几年里,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房价不断攀升。

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推出各种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次级抵押贷款和抵押债务债券(CDOs)。

这些产品主要针对信用评分较低的借款人,通过降低首付比例、放宽贷款条件等方式,使得更多人能够购买房产。

然而,这种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随着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上升,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开始面临还款困难。

应对政府失灵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探讨——以“次贷危机”为例

应对政府失灵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探讨——以“次贷危机”为例

或 间 接 地 对 于 住 房 拥 有 者 的 补贴 , 些 也 都 是 数 百 亿 美 元 的 花 费 。 这
美 国政 府 在 危 机 发 生 后 同样 未 能 作 出 正 确 的决 策 , 度 的 援 助 加 过
大 了经 济 的压 力 。
二 、 府 失 灵 的 原 因 政
。பைடு நூலகம்
对 于 20 年 的美 国次 贷 危 机 发 生 的原 因 有 各 种 说 法 , 应 07 相
来, 在应 对政 府 失灵 的问题 上卓 有成 效 , 因此 国际金 融监 管体 系可 以借
鉴 WT 的 相 关 制 度 设 计 来 达 到 对 政 府 失 灵 进 行 监 管 的 目的 。 O
【 键 词 】 融 危 机 ; 府 失 灵 ; 际 金 融 监 管 体 系 ; O 关 金 政 国 WT
204 ) 0 2 0
国对 次 贷 房 贷 进 行 了证 券 化 后 上 市 交 易 , 在 次 贷 抵 押 证 券 上 又 并
金 融 监 管 体 系 虽 然 在 对 市 场 失 灵 的 监 管 上 有 所 进 步 , 并 不 注 重 对 政 却 府 失 灵 的监 管 , 要 的 几 个 国 际 金 融 组 织 实 际 上 是 由 发 达 国 家 主 导 , 主 这 种 权利 主导 而不 是规 则主导 的体 系并不 能很 好 的 解 决政 府失 灵 问题 。 相 比 之 下 , 易 领 域 的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 O) 度 从 其 成 立 的 这 几 十 年 贸 wT 制
逊 教 授所 说 ,政府 在 国 内层 面 可 能 作 出的 应 对 与 国 际层 面上 的 那 “ 些 有 极 大 的不 同之 处 ”因 此 , 国 际 金 融 法 律 规 制 的 角 度 对 政 府 从 失 灵 进 行 探讨 具 有 重 大 的 实 际 意 义 。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摘要:2007年底,美国爆发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范围非常广泛,影响力度深远,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研究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与此同时,作者还分析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以确保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规范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中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一、引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那么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呢?通常美国人在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时,大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分期付款,美国银行把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位优级;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位次级。

一般而言,按揭贷款的人没有或者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者还款能力的证明,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因此,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危机。

本文研究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从中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这对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规范以及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01年开始,美国开始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向次级信誉的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不可否认次级贷款业务一方面为收入较低人群提供贷款,让他们实现了拥有住房的梦想;另一方面,也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福利的提高。

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美国的银行利率也由先前的1%提高到5%以上,由此,次级按揭贷款者的银行贷款利率也随之大幅上涨,以致其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进而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在得到大量抵押的房产之后,将其转手上市转变成基金,卖给各国投资者,以甩掉包袱,分担风险。

在信贷环境宽松、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银行或者放贷机构这样做还是可以盈利的,但是在信贷环境紧张、房价下跌的情况下,购房者很难将房屋出售或者抵押给银行让其融资,于是在2007年初,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出来。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监管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监管


营 的 关 键 金 融 创 新 有 它 固 有 的 缺 陷 当金 融 监 管 跟 不 上
。 ,
币金 融 环 境使信用 风 险衍生 工 具 得到 了爆 炸式 增 长 而

金 融创新 的步 伐 时



就 可 能 因 监 管 缺 失 而 引发 金 融 风
当流动性 状 况 在 某

局 部 ( 如 次贷 )发 生 逆 转 时 就 将 引


险 因 此 对 鼓 励 金 融 创 新 并 大 力 发 展 资本 市 场 的 国 家来
说 要 以美 国次贷危 机 为前 车之 鉴 协调 好 金 融创新 与金

发 市 场 连 锁 式 的崩 溃

融监 管 的关 系 保持金 融稳 定 显 得 尤 为重 要




美 国次贷危机成 因简析

美 国的次贷危机 最 终 引发 了全 球性 的金 融 海 啸 目 前 危 机 所 产 生 的影 响还 无 法 估 量 但 是 次 贷危 机 充 分 暴





而 金 融 监 管作 为


种 管 制 手段 对 金 融 创新 既 有促 进

售模式 证 券化 和 再 证 券化 以 及 杠杆交 易 等复杂行 为 大
量 金 融 资产 在 各 种 金 融 机 构 和 投 资 者 之 间 转 移 使 得 金

作 用 同 时 也 有 抑 制 作 用 由于 金 融 创 新 改 变 了 金 融 监 管
运 作 的 基 础 条 件 客 观 上 需 要 金 融 监 管 机 构 作 出 适 当调

融 风 险多次 定 价 重 组 和 分 配 而各类机 构都 只 根 据 上 家

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的“ 双层 多 头 ” 融 监管 模 式 , 行 银 行 业 、 券 业 金 实 证 和保 险业分 业监 管 。其 优 点在 于 : 是作 为超 脱 于 一
市场竞 争者 之外 的监 管 机 构 , 够 更 公 平 、 观 、 能 客 严 格地发 挥监 管职 能 ; 二是监 管专 业 化优 势 突出 , 提高 了监管 的权 威性 。各 监管 机构 的监 管对 象 和范 围分 工 明确 , 在金 融工 具 比较单 一 、 容易 掌控 和 驾驭 的时
第1 0卷
第 5期
山 东 商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u a fS a d n n t u e o o o r lo h n o g I s t t fC mmec n e h oo y n i re a d T c n lg
Vo . O No. 11 5 Oc . t201 0
21 0 0年 1 0月
次 贷 危机 背景 下我 国金 融 监 管体制 的 完善
于琳 琳
(山 东商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0 0 5 1 3)
摘 要: “ 次贷危机” 引发 了美国对其金融监 管体 系及其监 管理念 的反思 , 美国次贷危机 暴露 的金 融监 管 从
ln o g”fn n ilrg l tr .Th r xs v ra i a c a e a o u y e e e ito e lp,r g lt r a s a d r g lt r u fc n r 1 Ba e n t e sa u , e u ao g p n e ao y o to o to . y u s d o h t t s c a ln e n o lmso h n h l g s a d pr b e fc i a ̄fn nca e u ao y s se ,t i a e u sf r r h e o e i a ilr g lt r y tm hs p p r p t o wa d t e rc mme d t n o i n a i s t m— o

从次贷危机谈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应对

从次贷危机谈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应对


构 致 美 国 购房 热 情 急 剧 上 升 。但 随 着通 胀 压 力 增 加 . 联 储 在 20 美 0 3年 6 融 监 管体 制 的发 展 和 完 善 。二 者 不 断 交 替, 成 了动 态 博 弈 。 月后连续 l 7次提 高 利率 , 至 20 0 6年 6月 基 准 利 率 升 至 了 . % , .52 5 并 直维持至 20 0 7年 9月 。 贷 还款 压 力 大 幅 增 加 . 次 直接 导 致 大 批 次 级
链 过 长, 市 场 风 险 向 信 用 风 险 和 流 动 性 风 险 转 化 , 价 下 跌 直 接 构从 事 大 量 的 表 外 业 务. 少 了账 面 负 债 和维 持 虚假 的资 本 资 产 比例 , 导致 房 减
造 成 信 贷 紧缩 。 些 金融 机 构随 后 将 抵 押 来 的房 产 包 装 后 转 化 为 金融 回 避 监 管 当 局 的 监 管 . 这 资本 充 足 比 率 、 产 负 债 比例 等 监管 措 施 的 有 资 证 券 向全 球 各 地 的 基金 发 行 , 一 步 扩 大 了 次贷 影 响 。 三是 信 用 评 级 效 性 被 削 弱 。 此 我 国 金融 监 管 当 局 应 该将 金 融 创 新 过 程 中 出现 的 新 进 因 机 构 刈 次级 贷 款 的 评 级 时 给予 了 A A级 , 有 足 够 的 审 慎 。 使 了许 型 金 融 机 构 纳入 金 融监 管 网之 内, 将 金 融 创 新 中产 生 的 易 躲 避 金 融 A 没 促 并 多 养 老 基 金 、 资 基 金 、 冲 基 金 的 大 量 购买 , 投 对 为次 贷 危 机 的爆 发 埋 下 管 制 的表 外 业 务 纳 入 监管 范 围, 各 个 角 度加 强对 衍 生 业务 的监 管 , 从 将 了隐 患 。 衍 生业 务 的风 险 控 制 在最 小 的限 度 内 。 ( ) 大金 融 风 险 监 管 力 度 , 立 金 融 监 管 协 调 制 度 金 融 创 新 二 加 建 二 、 融创 新 与 金 融 监管 的博 弈 关 系 金 很 各 无论 是 MB ,B ,R 还 是 次级 贷 款 C O、D 合 成 C O, 些 模 糊 了各 金 融 机 构 间 的传 统 业 务 界 限, 多金 融 产 品 涉 及 交 叉 业 务 - SA SA M, D C S、 D 这 进 I具 增 一 今 年 不断 出现 的 金 融新 名 词 都 意 味 着 一 次次 的金 融 仓 新 。 I 每一 次金 融 机 构 涉 足 领 域 广 泛 . 行 大 量 业 务 与 = 创 新 加 表 外 业 务 , 旦 创 但 创 新都 放 大 r金 融 杠杆 。 表 醢看 来 , 融创 新 提 高 了市 场 流 动性 、 从 金 分 新 活 动 突破 金融 机 构 原 来 的规 定 的行 为 边 界 , 监 管 当局 也 没 有 明 文 这 监 监 监 散 了 机 构 风 险 , 事 实 l, 些 游 离 在 有 效 监 管 之 外 的 金 融 创 新 产 品 限制 , 就 使 原 有 的 监管 法 规 效 力 下 降 、 管 手 段 、 管 方 法 过 时 , 管 而 二这 构 成 r… 条 脆 弱 的 链 条 。 于美 国 次 级按 揭 客户 的偿 付 保 障 不是 建 立 无 法 可 依 无 章 可 循滥 管 有 效 性 被 大 大 削弱 。 由 金 融 监 管 机 构继 续 沿 用 传 统 的 监管 方 式 更 将 大 大 降 低 监 管 效 力 。 在 客户 本 身 的 还 款 能 力 基 础 上 ,而 是 建 立 在 房 价 不 断 上 涨 的 假 设 之 上 , 以 当利 率 处 于低 点 和 房 市 火 爆 的时 候 , 融 机 构 、 款 人 和 基 金 金 融 监 管 当局 应 从 传 统 的 合 规 性 监 管 转 向 对 风 险 性 监 管 , 大 金 融 风 所 金 贷 加 同 建立 统 一 监管 和职 能 体 制 。 可谓 皆大 欢 喜 。 一 美 国房 价 下 跌 , 约 率上 升 . 会 { 一连 串 的连 险 的 嗡管 力 度 , 时加 强 协 调 监 管 能 力, 违 就 发

我国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银行监管的思考

我国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银行监管的思考


虽然 已经 实现 从合 规监 管 向风 险监 管的转 变 ,但 我 国银 行监 管 中还存 在着许 多有待 完善 的地 方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几 个 方面 : 第一 ,银 行监 管 的法律体 系不健 全 。
原有 的法 律框 架没 有把 混业 经营 纳入 监管 范 围 ;对银 行市 场 退 出机 制 方面 的立 法很 是单薄 ;对 外 资银行 的资 本充 足性 、流动
加成本 ,银 行 都增 加高 风险 高 回报 贷款业 务 。
三 、完善 我 国银行 业监 管 的相 关措施 由于金 融在 现 代经 济体 系 中的核心 地位 ,结 合我 国银 行业 监 管的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我 们可 以从 以下几 个 方面 完善 : 第 一 ,健全 我 国银 行监 管法律 体 系。 首 先 要 弥 补 现存 法 律 的 不足 ,尤 其 要 健全 市场 退 出 监 管 制 度 ,完善破 产 申请 程序 ;其 次要 提 高制定 法律 法规 的速 度 。由于 金 融产 品创 新速 度 的不 断加快 ,监 管 部 门务必 要在 短 时期 内制定 相应 的监 管法 律 ,否则 就会产 生监管 真空 ,为金 融 系统 的不稳 定 性埋 下 隐患 。 第二 , 加 强银 行 、 保 险 、证券 之 间的合 作 , 导 入 功能 性监 管。 作 为监 管 者 ,应 在 监管 制度建 设 上有 效配 合 .加 强信 息交 流

MOD E R N
金 融保 险

我 国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银行监管的思考
文, 段飘飘 胡振威
由 次贷 危 机 引发 的全 球 金 融 危机 对 各 国的 经 济 金融 发 展 造 成 不 同程度 的 影响 , 这 促 使各 国监管 当局反 思此 次危 机 中出现 的 监 管 问题。

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次贷危机是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

本文将探讨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消费者教育与保护等方面。

引言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次贷危机中并未受到直接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的发生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监管不足的问题。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是从次贷危机中所得的重要启示之一。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监管部门的能力和资源,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监管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

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建设,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

同时,金融机构应提高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此外,拓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降低金融机构的集中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加强消费者教育与保护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消费者贷款行为的不慎有一定的关联。

我国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全面、准确的金融信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金融决策。

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推动金融创新与发展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创新与风险的辩证关系。

我国应保持金融创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但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风险管理。

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此外,在推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结论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警示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贷危机金融监管失灵与我国金融安全体系美国次贷危机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发展为一场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失灵”,特别表现在对次贷发放机构、投资银行、新兴市场投资机构以及评级机构的监管上。

这次危机启示中国金融业,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金融危机处理机制,保持金融监管水平与金融创新步伐相适应,尽快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质性实施,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安全一、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失灵” (一)对次贷发放机构盲目扩张次贷业务的风险监管“失灵” 1 联邦政府住房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市场监管的失误次贷危机的发生,联邦政府住房金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金融业监管不力,导致信用风险在住房信贷市场孕育和集聚是关键原因。

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也拥有较完备的住房监管部门和监管手段,但从次贷危机发生的现实看并非如此完备。

首先,在住房贷款一级市场,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是政府设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将全国划分为12个片区,相应建立了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FHLB),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共吸收了8104家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作为会员机构,这样,使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通过直接监管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间接实现了对一级市场的监管。

但问题是8104家会员机构并不是美国全部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2007年发放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84%,另外尚有16%的其他住房贷款发放机构未受到监管。

而且占有次贷市场59%份额的前10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都不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的会员。

其次,从房地产二级市场来看,大约80%的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MBS)是由政府支持企业发起的,受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的严格监控,但由私人机构发行的另外20%的MBS则不在其监管范畴。

作为金融企业,贷款机构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大力拓展次贷市场也无可厚非,但是金融监管当局却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宗旨下,从宏观上把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利害关系。

但由于美国金融监管属于分业监管模式,因而缺乏全局性的机构来前瞻性的监控金融创新的 2 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次贷业务暴露了风险管理“失灵” (1)贷款流程创新助长了次贷风险集聚。

在金融自由化、市场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业泡沫背景下,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对贷款流程进行创新,即贷款发放机构不直接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审查,而将该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贷款经纪商。

贷款经纪商原本是购房者的代理人,为购房者寻找最佳的贷款机构及争取有利的贷款合约条件。

但在竞争激烈的次贷营销中,银行等贷款机构把贷款审查环节外包给了贷款经纪商。

据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的报告,60%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起和贷款交易是由经纪人完成的。

受利益的驱使,贷款经纪商从中介服务变成为金融机构“卖贷款”,有意降低贷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

而次贷借款人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基本金融知识,在低首付、低利率的诱惑下,实际是借了高成本、高风险的贷款。

另一方面,次贷发放机构由于通过证券化过程能够将次贷的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因此也放松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调查,主要依赖贷款经纪商。

这样,许多通常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就容易地获得了房屋抵押贷款。

据2007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次贷中60%购房者的申报收入被至少夸大了50%。

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些明显违规的做法既没有及时风险提示,也未采取有力措施纠正。

(2)次贷业务暴露了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次级抵押贷款大部分是存款体系外的专业抵押贷款公司发放的,商业银行并未大量发放。

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参与了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过程,包括次级债承销、服务、提供流动性支持和投资。

正是次贷证券化过程放大了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参与中没有充分重视和识别风险从而遭受了巨额的亏损。

第一,商业银行忽视表外实体的业务风险。

在次贷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创设独立的特殊目的机构(SPV)作为次贷证券化的表外实体,其主要形式是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渠道公司(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Conduits,ABCPCs)和结构性投资工具公司(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s)。

这两大表外实体持有大量的债务担保凭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s,CDOs),却不受资本监管制度约束,也没有资产拨备要求,加之其资产负债存在显著的期限结构错配。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表外实体面临巨额亏损和流动性风险的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被迫向其提供备用信贷,从而将表外风险暴露在表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SIVs 发行的资本本票的持有者将会面临额外的市场风险。

按照美国以市价调整(Mark to Market)的会计准则,表内资产的风险积聚和巨额投资损失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出现巨额账面亏损。

第二,商业银行低估了结构性证券衍生品的风险危害。

近年来,金融创新越来越依赖数学模型运用,特别是在风险度量和产品估值中。

不可忽视的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往往过度依赖历史数据,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

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人才与市场优势,过分乐观地运用风险价值模型或基于模型的指标计量风险,但任何模型都不能反映所有风险,尤其是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

许多银行对次贷及其结构化产品的信用风险估计不足,未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传染性,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之间的综合监控与管理机制,导致总体风险暴露的低估。

(二)对投资银行及其创新的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监管“失灵”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次贷危机的发生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首先,投资银行购买房贷机构发放的次级房贷,通过“原生一分销”(Originate to Distribute,O&D)过程创新出大量复杂的次贷衍生证券;其次,投资银行既是次贷衍生证券的发起人、设计者与承销者,也是其重要的投资者。

在证券化创新过程中,次贷衍生证券的信用链条被大大延长,最终投资者和初始资产所有者的信息联系被割裂,造成了“风险转移幻觉”,弱化了市场参与者监测风险的动力。

投资银行通过衍生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有效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但这种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未受监管的市场,风险管理消失了。

如CDOs等次贷衍生证券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其交易是由各类金融机构通过OTC市场一对一进行的,OTC市场交易分散,流动性低,市场监管相对较少,风险到底转移到了哪里并没有公开的信息可供分析,所以透明度反而降低且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风险。

从目前危机发生的结果看,受到损失最大的并非传统商业银行,而是大型投资银行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

据IMF和国际金融学会(IIF)估算,银行损失中真正的信贷市场现金流损失仅占13%~20%,其余皆为资本市场减值损失。

传统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受国际统一的资本监管制度约束,有资产拨备制度的要求,并且按要求定期披露,发生风险会及时处置,但投资银行不受资本监管制度约束,没有不良资产拨备机制,其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

因此,投资银行形成了一种主要通过市场融资,大量采用杠杆交易,以很少的资本为股东赚取高额回报的业务模式,即所谓低成本、低资产回报率、高杠杆、高资本回报率的“两高两低”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中过度注重当期收益而淡漠风险,忽视长远发展,如对员工起薪较低,但对业绩突出的给予重奖,股东对管理层激励也是如此。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最大的五家投资银行中雷曼(Lehman Brothers)、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美林(Merrill Lynch)率先倒下,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被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就表明美国盛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重新评价。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要协调好信贷业务拓展中短期盈利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05年,在国内房地产价格不断高涨的市场下,为了提高市场份额,一些股份制银行曾推出近似于“零首付”的房贷,以及“加按揭”、“转按揭”等等创新业务模式,后被银监会强令取消。

这些做法在危机发生前的美国次贷业务中都有,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从近两年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来看,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7万亿,在各项贷款中占比接近10%。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1月对全国20个大中城市的抽样调查,个人借款购房者多为中高收入人群,其中82%的人预期家庭收入基本稳定或上升;40岁以下的购房者占75.5%,群体支付能力处于上升时期。

全国按照购买价格计算的抵借比(贷款发生额/房屋销售额)为55.4%,平均首付款比率为37.2%,而美国次贷的抵借比在2000年就达到了78%,到2006年更上升到86.5%。

对比来看,我国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比较充足。

总体分析,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质量较高,因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而发生被动违约的系统性风险较小。

但在住房市场趋于持续升温的状况下,房贷机构往往具有扩张冲动,监管部门的及时预警和有效监管措施非常必要。

2 商业银行要正确把握资产证券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中,我们应该对国内商业银行未来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有正确认识。

第一,次贷危机与过度利用证券化以及“原生一分销”的业务模式有很大关系,但并不能否定这些创新形式。

证券化作为盘活信贷资产流动性,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创新模式,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是要把握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第二,金融机构不能认为只要通过资产证券化就能把风险转移出去,而过度拓展高风险信贷业务。

因为证券化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并不能消除风险,风险仍留在市场内。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以及金融市场各子市场界限趋于模糊的条件下,局部的风险暴露会通过创新管道在市场主体间传递。

因此,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运用要注意把握量度,不可滥用。

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主体要注意基础资产的质量,从源头上把好信用风险防范关。

第三,要充分发挥证券化模式有利的一面,防范其弊端。

监管部门要制定严密的证券化产品信息披露要求,把结构性产品的特异性风险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避免误导。

同时,要完善结构性产品的资本监管制度,防止机构投资者利用结构性产品从事监管资本套利(不降低风险甚至增加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了监管资本要求)。

第四,“原生一分销”模式是风险转移过程,在次贷证券化中,投资银行、SPV等中介机构不受传统资本监管的约束,导致风险传递中监管出现“失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