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苏轼词风转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苏轼诗词比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宋代士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广泛涉猎多种题材,风格多样,诗词艺术造诣深厚。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他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特点。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时期划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诗词创作经历了江城子、唐诗继承与转化、黄州寒食诗、散曲创作等多个时期。
1.江城子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最早期的创作阶段,他的诗词作品主题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深沉、含蓄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桐阴做烟。
”诗中以较为厚重的笔触勾勒出安阳城的烟尘景象,写出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2.唐诗继承与转化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对唐诗的吸收与发展的阶段。
他从唐诗中汲取养分,但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无聊黾累,过境忽回首,民情忽飘然。
”这首词运用了唐诗中的「黾勉」形容自己的无聊劳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
3.黄州寒食诗时期:黄州寒食是苏轼生活在黄州的一个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以描写黄州风土人情为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千樯翻绿绿,万径人踪灭,古戍欲堪久。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4.散曲创作时期:散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临江仙·满江红》:“桃红叶绿,春物一时新。
”词中运用了音乐中的曲调来表现江南的春景,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三、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分析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许武荣(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2010级,贵州凯里556000)摘要: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词体Abstract:Although the Liu Yong life force wrote the lyrics 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body, but he failed to break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word,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he word. Su Shi really 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Yan Branch, innovative floating extravagant words wind, to the word of fresh blood and vitality. He advocated poetry should have made "free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ulture "to Italy, the performance of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main Feeling;" out of the saying, and his testimonies to the former regulation, the "Arts and natural startle. "He brought the spirit of the Prose to Ci cited Ci, in the words of content, subject matter, style, fun, and so a series of rich and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Keywords: Su Shi; words; contribution; Ci前言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分析
简评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 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 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 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 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 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 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 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 放词的尝试。
老夫聊发少年狂, 姑且让老夫我展示一下少年的狂傲, 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举着苍鹰。 锦帽貂裘, 随从将士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 皮做的衣服, 千骑卷平冈。 率领随从和众多的乘骑席卷平展的 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 意,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王安石变 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 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 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 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 七年(1075)冬与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 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 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 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 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 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 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 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 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 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 帜。
这是宋人较早抒 发爱国情怀的一 首豪放词,在题 材和意境方面都 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 下片抒情,气势 雄豪,淋淳酣畅, 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 目一新。
论文: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文/任学明文海苍茫,浑浩流转。
在中国三千余年的文化历程中,“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词最早流行于隋唐时期的民间。
但是,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
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薄枝”,“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种无形的戒律,词风溢香软媚,充满脂香粉气。
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词论家胡寅指出:“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 金人元好问指出:“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和称为“三苏”。
苏轼幼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学习又刻苦,青年时期就显露出他超群的才华。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朝廷招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并预言:“更三十年,无人道我也。
”果然,苏轼不负厚望,终成一代文坛盟主。
苏轼的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失却对生活的汩汩热忱。
一路激流勇进,卓然傲立。
人生的磨难和宦海的沉浮反而使他成为集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
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而苏轼在词坛上,的确有着他特殊的地位。
是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依赖传统的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打破诗与词的畛域,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形成了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
一、天风海雨,气势恢宏,豪雄纵放。
提到苏轼的词,绝大部分人会用豪放、大气等词语来概括他的词风,读者也常常会被他那豁达的气魄所感染。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分析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 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 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 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 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 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 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 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 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 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 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 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 锵有力,威武豪迈。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以“老”衬“狂”, 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 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 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 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 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 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 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 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 起敬。
这是宋人较早抒 发爱国情怀的一 首豪放词,在题 材和意境方面都 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 下片抒情,气势 雄豪,淋淳酣畅, 一洗绮罗香泽之 态,读之令人耳 目一新。
qíng
diāo
qiú
❖擎 貂 裘
hān
bìn
qiǎn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试论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
试论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提起苏轼,就会让人联想到豪放词派。
苏轼的文学创作成就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相比其散文与诗歌,词的创作成就更大。
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对宋词乃至作词史的发展确实做出了永不可没的贡献。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词的发展、苏轼对传统词风突破的表现及其原因三个方面,粗谈几点拙见。
一、浮靡的婉约传统词风词起源于唐代,由曲子词发展而来。
在文中最早填词的是大诗人李白,词作虽然不多,但把词引入了雅文学界。
以后白居易、韦应物、张志和等诗人也填作了一些词,使这一形式流行更广。
晚唐、五代词有了更大发展,并出了一些专门作词的诗人。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内容比较苍白,多是一些闲愁、闺怨、游玩酬答之作。
到了南唐的李煜,由于国破家亡,其作品注入了一些怀念故国的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到了宋代,由于宋初的社会安定,都市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文化生活的繁杂,一些文人竞相填词,把词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又一个高度。
以晏殊、欧阳修的成就最大。
但内容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的生活及人生如梦的感慨和离愁别绪。
仍然是晚唐五代词风的延续。
柳永的出现。
使词这一艺术形式从单调走向复杂。
从某些文人圈子走向更广大的市民阶层。
其作品冲出了狭隘的知识阶层的圈子。
但内容仍然不外乎表现艳情,或抒发诗人漂泊的情绪,少社会内容。
直到苏轼,才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他大开大合,突破传统词风,为词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苏词对传统词境的开拓苏轼无愧于文学大家,他不仅继承传统,而且不拘泥于旧有的格调,突破传统词境的约束,开拓了新的刚健的境界。
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恋、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而苏轼却借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的襟怀,使宋词开始摆脱花间那缠绵婉转的情致,昂首高歌。
词也就成了苏轼表现自己人格个性的凭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一.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
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题材上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苏轼密州作品中的文学地理价值刍议
094《名家名作》·研究杜逸轩《文学地理学研究》一书中曾大兴教授指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文学问题,我们所考察文学家所接受的地理环境方面的影响,是为了搞清楚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和地域差异,从而搞清楚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1]就苏轼一生而言,密州时期是苏词的创立期,而密州为官期间是他创作生涯的转型期和辉煌期。
密州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触发了苏轼超然、豪放、忧民的创作意识,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不朽的名篇。
密州古朴豪放的民风、悠久的文化传统俨然成为苏轼豪放、开阔艺术气质的精神土壤。
熟读了缠绵悱恻、婉约含蓄的作品后,再品苏轼密州词,就如同看惯了涓涓细流,忽见大江大河之波澜壮阔;好比听久了行云流水之曲,忽闻荡气回肠之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些词不仅词风豪放、超然物外,更是挑战了“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藩篱,扩大了词的领域,开阔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地位,让“词自是一家”成为可能。
不难发现,地域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文人创作的选材与风格,而密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苏轼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关于密州的作品中也蕴含着特有的文学地理价值。
一、 源自眉州地理环境的潜移默化《文心雕龙》开篇即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文学既然是与天地并生的,那么它天然就与自然环境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成长在素以山水文化著称的“岷峨之曲”。
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钟灵毓秀。
唐人李颢在《李翰林集序》言:“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
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
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
”宋朝之蜀地,不仅经济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美称,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尤以眉州表现突出。
当时的眉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出现了以“三苏”为代表的苏氏家族、以李焘为代表的李氏家族等。
宋词苏轼论文
万里归来颜愈少万里归来颜愈少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院系:国际商学院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姓名:韩欣蚊学号:学号:摘要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前言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钟丽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全能巨匠,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后世所推崇。
苏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够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以下试论之。
一、苏词对词的题材的开拓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①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则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他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②在苏词众多的题材中,尤以抒情词、咏物词、农村词三方面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广泛的人伦之情。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是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人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浅论密州三曲的特点
浅论密州三曲的特点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至熙宁十年(1077)苏轼从杭州到密州,告别了风景秀丽、生活舒适的杭州,来到地处偏远环境艰苦的密州,更多的接触到了下层的老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人民生活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这期间,他的创作也进入到了成熟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密州三曲(猎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月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以这三首词为主,结合其他词作分析苏轼密州词的特点。
第一,词作题材开拓创新苏轼词在题材和内容上彻底将文人词从绮罗香泽狭窄的传统中解放出来,恢复、继承并且开拓性地发展了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地位解放出来,使词真正成为与诗文并列的一种新文体。
比如,猎词中写的是是一个鬓染微霜,英气勃勃,希望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表现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开篇的“狂”字贯穿全词,写尽了太守内心的豪迈雄壮,外在的狂傲自得。
出猎时,威武豪迈,千骑如飞。
“卷”字形象的写出骑兵疾驰奔腾,犹如疾风暴雨一般席卷山冈而过。
围观时,千人追随,万人空巷。
太守亲自射虎,群众激动万分。
打猎归来,剖胸开胆,饮酒畅怀。
“又何妨”三个字写出了太守暂时忘却年龄,忘却处境,恣意狂放的心理神态,也希望能拉开满弓向西北射去。
“挽雕弓”“射天狼”两个动作表现太守射敌的雄姿英发和豪迈气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不惧生活挫败失意,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悼词中的作者是一个缠绵悱恻,用情至深的痴情丈夫的形象。
苏轼所在的密州离王弗坟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他担心妻子远在千里之外,孤独凄凉;他害怕夫妻相逢妻子会认不出他;他回想妻子梳妆的美好情景。
这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似乎触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令人不忍卒读。
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身世际遇。
在悼亡中揉进世路奔波的艰难,令人动容。
月词是作者在清冷的月光中,对宇宙,人生和社会进行的全面反思。
论苏轼写作风格的转变
论苏轼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作为一代文豪大家,苏轼有许多被人熟知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被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创作时段,而这个前后期的分界点,就是对苏轼一生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乌台诗案”。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关键字】苏轼诗词风格乌台诗案【引言】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那么这期间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事对苏轼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以至于以“乌台诗案”为界的前后时期在创作风格上有了如此明显的转变。
【正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
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Abstract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目录前言 (2)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总结 (9)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前言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
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
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
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
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
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③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④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①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②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家”的烙印。
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
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
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
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神子②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
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
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
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吴融)。
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
冶叶倡条遍相识(李①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②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商隐),净如。
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
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
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
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
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
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
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
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
“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
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
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
“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
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
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
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
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
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
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
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
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
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
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