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行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第三节《信息技术的影响》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视频,展示从早期计算机到现代智能、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演变。
•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简要介绍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工作、教育、娱乐和沟通。
学生行为:•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讨论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影响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框架。
环节(二)知识探究,理论学习教师行为:•分发关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影响的阅读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材料,理解信息技术对不同社会领域的具体影响。
•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设计目的:•通过阅读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影响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技巧。
环节(三)案例分析,实践应用教师行为:•展示几个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案例,如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带来的变革。
•提供问题框架,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案例。
学生行为:•仔细研究案例,理解信息技术如何被应用以及产生的效应。
•根据问题框架,分析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可能的挑战。
•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教师行为:•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如模拟一个社区决定是否引入智能交通系统。
•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如居民、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等。
•引导学生从各自角色的视角出发,讨论和决策。
学生行为:•根据分配的角色,准备自己的立场和论点。
信息行为论
积极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2.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 , 极大地推动 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也正发生转变 .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 , 人不离家 照样能办事. 如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购物, 网上洽谈生意 ,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一种新型的 生活方式.
案例: 神秘信息对人的巨大影响 本文从高尔基《在人间》的记述,看神秘信 息对人的巨大影响。 从心理学研究证实,外界存在着许多不为人 类所知的各类神秘信息,对人的命运、健康、 荣辱等等具有莫大的影响。 这种信息的形成具有复杂的背景,其中之一 是由于人的观念意识活动制造出来的。 信息将通过某种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情绪。
“这些欢乐的夜晚 ; 他们好像都换了样,注 意而柔和地听着。” 一个工匠说到:“我们这里有了书,就象春 天,好象窗上除去冬天的窗框,刚刚打开一 样。” 可是,现在却不同了,读书无法再引起人们 的兴趣与欢乐,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 别的重大原因,那么晴朗天气的夜晚关上门窗 躲进屋里和风雪天的夜晚躲进屋里应该没有大 的区别吧?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作出很合乎情理的推 断:一定有什么无形的、具有某种作用力量的 东西,对人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才造成了人 们如此的情绪低落与精神抑郁。 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观念与思维能够制造信息, 而这种信息可以长久的存在并影响人类。这种 信息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们会在不知不觉 中对人类发生巨大的作用。
“我们觉得所有的工匠都是好人,而生活都不 好,这都不是他们所应该受的难堪的苦闷。” 接下来高尔基描述: “当冬天刮大风雪的日子,房舍和树木,大 地上的一切都摇晃着,吼叫着,哭泣着,沉重 的钟声庄严的鸣响的时候,寂寞像波浪似的流 进工场里来,铅一样沉重的压着人们,毫无剩 留的在他们身上压死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最 后,把他们赶进酒店里,或是同酒一样被当作 遗忘手段的女人那里去。”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
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
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
信息行为论
三、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的特点 • 当前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 信息活动最活跃、信息需要 最鲜明的典型用户群体是
科学研究人员、管理决策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这四大类型。
你知道这四类人员他们各自的信息需要的 特点吗?
四、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信息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一是内在条件即信息需要 二是外在条件称为刺激 每个人都有许多信息需要。信息需要一旦达到较强的 程度,被用户意识到,就会转化为信息动机。 外在条件是指施加于个体之上的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 刺激,其中尤以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 外界刺激是通过内在需要起作用的,而且只有外界刺 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能起作用。 信息动机可以看作是信息需要、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 相互作用的一个函数。 信息动机=f﹛信息需要,信息环境,信息意识﹜
二、信息选择行为
• 信息选择是对信息查寻过程和查寻结果 的优化 • 所谓信息选择,就是从某一信息集合中 把符合用户信息需要的一部分(子集合) 挑选出来。 • 信息选择的核心标准有两个:一是相关 性,二是适用性。
三、信息利用行为
1、问题与问题解决 • 关于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1)目标指向(2)操作系列(3)认知操作 2、解释与信息利用 •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 • 问题空间不是现成的,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空间 的构建有较大的影响。 • 在用户的问题解决活动中,解释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 节。 • 从信息的观点看,解释就是寻求被解信息与解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 • 在解释的过程中,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并受一系 列心理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基于以往经验的假设、 文化背景、动机、情绪和态度等因素。
二、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 信息需要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在纵向上表现为信息 需要的层次结构,在横向上则表现为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4.2.2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规范-人教中图(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课件(共27张PPT)
项目实践
收集和整理资料
1、以小组为单位,调壹、收集有关信息社会中存在 的违反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事件。 2、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利用思维导因 工具进行归纳。
Thanks
2020/11/30
在网上交流时,要使用文明语言。只和有礼貌的人 交流期者设内不是礼貌!如果对方言语粗鲁,不尊 重人,要及时终止交流。争论间题时,要以理服人, 不能使用不文明语言辱骂或攻击对方
目前,根多人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网络语言虽 然比较简洁,生动,但是不够严谨,与我国优秀的传线语 言文化有一定的差距。在网络交流时,要少用、不用 网络语言,多使用文明规范词语。对于一些网络用 语,要根据场合谨慎的网友交使用。 例如,给老师发送邮件、书写书面报告、展示演示文 稍、发表公告等,交流要文明、规范
赵宇很喜欢在论坛中跟网友聊天,看到网友使用“鞋”“酱紫 ”“886”等网络语言还有许多搞笑的网路符号,觉得很有意 思,自己在聊天时也经常用到。赵宇是班上的宣传委员,平时 会过邮件与老师沟通班里的工作。有一次,李老师发现他发的 邮件没有主题,内容里有很多网络语言,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在书写电子邮件时,要写清楚郎件的主题,便于收件人 识别。撰写内容时,应遵照普通信件或公文所用的格 式和规则,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语和署名 等。邮件的正文要清晰、简洁,不要长篇大论,最好不 要出现错别字:用语要文明礼貌,以示对收件人的尊重 。
如果邮件带有附件(如照片、作业、文档等),发送前一 定要同时上传还要在正文中对附件内容加以说明,以 免收件人忽略,忘收或漏收。 要定期打开收件箱查看邮件,以免边翻或耽误重要郎 件的间读和回复。收到邮件后,应及时回复,表达自己 的意见。
上面案例中的晓君提醒同学没弄清事实不能乱 发信息,同时她发布的信息反映了好人好事,让 同学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很多同学也通过这 种方式,发布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信息,传播 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信息行为学(2)
In 1675, a group of weavers destroyed machines that replaced their jobs. By 1727, the destruction had become so prevalent Parliament made the demolition of machines a capital offense, This action, however, did not stop the tide of violence .
measuring instruments :
can help assess the mental state of technophobes
the computer anxiety scale, computer thoughts survey general attitude towards computers scale
心理定义:最著名的学术模型是马斯洛的需求 等级论,从安全到自我实现,构成不同层次的 “需求等级体系”。 心理定义的问题:不同文化或不同社会群体, 需求表现全然不同。
在市场研究中,需求是最基本的支撑概念。 人的需求是感觉到的缺失状态(states of felt deprivation) 。 人的需求包括: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Not at All
1. Thinking about taking a course in a computer language
A Little
A Fair Amount
Much
Very Much
信息的行为
[摘要] 信息行为理论不失为解释信息时代人类信息行为的一把钥匙。
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行为。
信息行为具有社会性、多元性与庞杂性、原发性与目的性、随机性与稳定性及可塑性。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用户自身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信息行为发展趋势是,发生总量、频次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具体信息行为上看,传统信息行为将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而逐步发生变革。
[关键词] 信息行为;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需求;信息环境进入21世纪后,人类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即信息行为异常活跃,已成为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但在行为学包括信息学和情报学研究领域,研究用户信息行为或者情报行为的论著并不丰富。
这无疑不益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及用户服务工作,应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用户信息行为有其新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发生着新的变化,并且随形势的发展而转变。
对此,认真加以研究并准确掌握,可为全面、准确地把握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需求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极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开发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1 信息行为论的产生和发展“信息行为论”产生于70年代末的日本,是在传播学与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交叉中形成的,归属于日本独到的社会信息学体系。
“信息行为论”产生的基础和背景与当时日本流行的“信息处理”概念密切相关,信息行为首先被理解为信息处理行为,由三大要素构成:信息传输、信息贮藏与信息转换。
日本学者吉田氏首先提出有建立信息行为论的必要,此后,有很多学者为建立信息行为论做作出很多努力,从而形成了多种定义。
但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大众传播环境的考察,而对由新媒介引发的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行为的变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般来说,信息行为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
信息行为分析题目
问题1、信息行为是什么信息行为是两个并存的元概念,信息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行为一是指态度、举止; 二是指行动和作用方式。
信息行为可以细分为信息寻求、信息使用、面对面交流、被动接受、非意识行为或消极行为、有意识回避、巧遇等不同的行为方式。
Wilson:与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查询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Cole: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的行为Spink:信息使用行为是指吸收信息到现有知识基础的行为,包括信息交换行为和信息组织行为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以信息为劳动对象而展开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人类的信息查寻、采集、处理、生产、使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
按信息行为发生的坏境和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信息寻求行为:用户为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寻找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的发生受时间和重要性影响信息检索行为:发生在检索者与检索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
用户在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中, 通过原有知识结构的修正,调试信息需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信息使用行为:将查询结果吸收到现有知识的结构中,并且在吸收过程中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生理和思想活动。
指用户寻求他所需求的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表达、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等行为。
理论1:信息觅食理论信息觅仓理论的目的是理解关于信息的寻找,收集和消费的理论策略怎样适用于口益信息泛滥的环境。
该理论,假设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修改他们对坏境的策略或结构,以最人效率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觅食理论(Foraging Theory )R早是由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的,其冃的是为了模拟和解禅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一些行为。
动物在觅役的过程中有很多现象非常有趣,例如动物在不同时期对柄息地的不同选择;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种动物会选择不同的食物;动物的种群数按也会对觅食彖略产生很大影响。
进化论表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不断增强.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生物可以结合自身的待点和所处的环境选择最优的觅食策略。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案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提问疑惑。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有清晰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行为:提供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行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互动体验(10分钟)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体验学校信息技术实验室的设备,如3D打印机、虚拟现实头盔等。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体验活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设计目的: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五)小组合作(5分钟)
•教师行为: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可能影响。
•学生行为: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总结反馈(5分钟)
•教师行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顾。
•学生行为:回答问题,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检验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实践任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行为: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
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服务和信息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人们面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时,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信息行为1.1 概念信息行为是指个体在程式化、半程式化和非程式化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的动态过程。
信息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搜索、信息评估、信息利用和信息行为意识几个方面。
1.2 影响信息行为因素影响个体信息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的特征和环境。
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知识、态度、价值观、经验、能力、兴趣等。
环境的因素包括信息来源、信息载体、信息组织和管理方式、信息流通效率等。
1.3 信息行为的重要性信息行为的研究对于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目标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信息需求和行为意识可以科学地设计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迅速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个人来说,正确的信息行为模式可以提高个体的信息素养,使个人更好地运用和理解信息,提升专业和学习能力。
二、信息服务2.1 概念信息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需要,提供基础数据、知识和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务实型服务。
主要包括信息咨询、信息传递、信息检索、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监测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等方面。
2.2 信息服务的特点与传统服务相比,信息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度自发性:用户体验是信息服务的核心,即用户需要什么,信息服务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内容。
(2)普惠性:信息服务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信息需求。
(3)低成本:没有实体的交互,信息服务的成本低,可以为用户节省成本。
2.3 信息服务的价值信息服务可以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和工作效率,方便快捷地获取、处理信息。
同时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有助于决策制定,促进企业的实力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关系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在个体和组织层面上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具有紧密的关系。
个体的信息需求和行为,是信息服务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监听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监听技术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犯罪侦查、企业竞争等领域的有力工具。
然而,监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监听的法律后果,包括隐私权、通信自由、刑事责任等方面。
一、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其个人信息,如通话记录、短信、电子邮件等。
2. 隐私泄露:监听机构或个人将获取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被监听者隐私泄露。
3. 隐私滥用:监听机构或个人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
二、通信自由通信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通信对象、通信方式和通信内容,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窃听其通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通信内容。
2. 通信干扰:监听机构或个人通过干扰通信信号,影响被监听者的通信自由。
3. 通信截获:监听机构或个人非法截获被监听者的通信内容,侵犯其通信自由。
三、刑事责任监听行为可能触犯以下刑事责任: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其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非法监听、监视罪: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行政责任监听行为可能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 行政拘留: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监听、监视他人,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
2. 罚款: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实际演示或视频,展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功能。
学生行为:•认真听取教师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讲解,做好笔记。
•观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思考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观看演示或视频,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方式。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实际演示,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操作的直观理解。
环节(三):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师行为:•提供几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不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支付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善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案例材料,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关键点和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作用。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和案例分析。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实际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环节(四):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操作实践教师行为:•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应用程序使用等。
•提供操作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帮助。
学生行为:•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
•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遇到问题主动提问并寻求帮助。
•与同伴交流操作经验,共同提高操作技能。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五):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教师行为:•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影响它们的未来发展。
第3章 信息行为论(完整版)《信息管理基础》教案岳剑波(完整版)
用
教
具
挂
图
多媒体教学
重
点
1、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特点;
2、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难点
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教
学
回
顾
回顾摘要:每一个具有信息需要的人,都是信息服务的用户。充分开发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用户研究是信息管理的出发点,用户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根本依据。没有用户及其信息需要,信息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息服务工作乃至整个社会信息服务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信息需要永远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人类的信息行为也永远不会停止。总的说来,信息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信息需要的广泛性。人的需要是多对象、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信息为对象,表明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信息、知识的欲求,基本上属于求知的需要。
(2)信息需要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化的人,他的信息需要也是社会性的。虽然信息需要常以个人欲求的形式出现,但其内容并不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
(3)信患需要的发展性。信息需要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现象日趋复杂,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就更加需要了解情况,掌握知识,以便作出有效的决策,于是信息需要也在日益增长。
(4)信息需要的多样性。影响信息需要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信息活动主体自身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1、对信息的需要:(1)对信息内容的需要;(2)对信息类型的需要;(3)对信息质量的要求;(4)对信息数量的要求。
2、对信息服务的需要:(1)对服务方式的需要;(2)对服务设施的需要;(3)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信息行为规范.
信息法律、信息行为规范及学术规范
案例: 黄先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整体复制王先生某一 论文的论证结论。但没有做出脚注来指示该段论述来源于王 先生。王先生将黄先生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定黄先生故 意隐匿作品的来源,将他人具有关键价值的观念据为己有, 已经构成侵权。(引至:/)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2)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 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 作品”为合理使用。“抄袭”与“剽窃”在法律上被并列规 定为同一性质的侵权行为,2001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删除了原“著作权法”第46条中 的“抄袭”二字,将“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改为“剽窃 他人作品的”,其法律后果是:“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 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对于 作者来说,一定要避免出现引证行为失范的现象,要有严谨 的学术自律观念。
信息法律、信息行为规范及学术规范
所谓“恶意下载”就是超越正常范围或是利用不许可方 式进行的、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故意的数据下载行为。其主 要特点是:利用服务器不许可的方式进行数据下载,如利用 专门的工具进行下载或启用多线程进行下载等;下载行为具 有不良动机或将下载的大量数据用于不许可的目的;数据下 载的数量超过许可范围,如有些数据库服务厂商明确规定不 允许一次性下载某种期刊同一期半数以上的全文。恶意下载 对服务器容易形成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Dos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用了大量服务器资源,包括通讯带 宽资源、计算资源等,从而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另外,对 数据的大量恶意下载还可能侵害了数据商的版权。因此,我 们在使用电子资源时须注意合理使用,规范行为。
信息法律、信息行为规范及学术规范
二、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Academic Requirement)是指学术共同 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 本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 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 准则。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 进行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 约束条件,防范学术研究中的 失误和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 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 ,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文明、 健康的发展。
信息行为论
定义: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
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 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
需要层次↗,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 , 个体社会化 的程度↗ ,问题↗
主要是人们面对复杂性问题 而努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高级 需要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着 的。
第14页/共45页
视角
永
信远
图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第10页/共45页
需要层次是逐级上升的。 当下级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 追求上一级需要的满足就成为 驱动行为的原动力。
对于任一层次的需要,都必须 采取一定的行动方能得以满足。
马斯洛认为: 低级需要(生理、安全)作为 行为的必要前提仅要求从外部 使人得到满足; 高级需要(社交、尊敬、求知、 求美和自我实现)则是人类为 了自身的发展从内部得到满足 的。
第31页/共45页
工程技术人员信息的需要
1、在专业集中的前提下,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技术范 围的信息
2、需要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数据、事实和成熟的技术信息, 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是专利、标准、技术报告、工程图 纸、产品样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
3、要求获得新颖、准确、实用、有效的信息,对信息服务 的及时性和经济性有较高的要求
1所需信息内容综合广泛往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的涉及决策对象内外各方面的信息2对信息数量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少而精经过浓缩加工的信息对信息的简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要求都比较高3多依赖正规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且要求信息服务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可供选择1在专业集中的前提下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技术范围的信息2需要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数据事实和成熟的技术信息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是专利标准技术报告工程图纸产品样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3要求获得新颖准确实用有效的信息对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经济性有较高的要求1信息需要十分广泛2需要及时新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较高的要求3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建立面向市场竞争需要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信息需要典型用户群体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质量数量服务方式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科学研究人员是什么为什么专深理论性强及学科相关原始文献完整检索检索工具连续性系性方便性管理决策人员做什么综合广泛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涉及决策内外精
对负面信息行为的进行斗争的整改措施和目标
对负面信息行为的进行斗争的整改措施和目标
1. 制定完善的监管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加大对负面信息行为的查处力度。
2. 建立公众意识和道德价值的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提高其辨别真伪的能力。
3. 加强新闻宣传力度,及时发布正确、客观的信息,增加公众的知情度,提高社会认知水平。
4. 合理设置内容审核标准,加强对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管理,规范发布内容,杜绝负面信息的传播,减少信息污染。
5. 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发表公正、有建设性的言论,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6. 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内容识别、过滤和筛选,减少负面信息的传播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NS作为目前主流的web2.0应用工具, 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通过SNS个人信息交流模式分析,提出 SNS交流模式的自身优势,并对当前流行 的三类SNS网站进行具体分析,提出SNS 交流模式网站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 为研究
在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基础 上,分析网络环境中的从众行为,并采 用观察法和问卷法,针对特定主题或特 定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以期把握 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对问题解决提出自己 的观点。
人与计算机技术交互产生的焦虑, 对计算机及社会冲击的消极态度, 对计算机技术未来的消极认知, 内在的自我批评性的看法
1995年美国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对待 技术的态度分为三类:
10%-15%:技术热衷者(Eager adopters), 50%- 60%:技术迟疑者(Hesitant ―prove it‖), 30%-40%:技术抵制者(Resisters) 技术抵制者大多是技术恐惧者。
第二讲 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学相关选题
技术恐惧及解决途径分析
SNS个人信息交流模式及应用分析
大学生求职信息行为分析 中国股民的信息搜寻行为 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 研究
技术恐惧(technophobia)
技术恐惧(technophobia)是一个技术 心理反应现象。 技术恐惧涉及行为、情绪、态度三种成 分。
桥梁
情境
时间/空间 断带
使用
理论修正:
桥梁
时空隔断
状态 输出
(三)信息行为的认知分析
(一)情感负荷理论(ALT---affective load theory)
该理论可用于分析和测度信息行为的情感认知层面。 情感认知:在一般层面上,情感负荷直接影响着人的 信息动机;在微观层面,人的情感认知对信息查找策 略、任务和过程、期待和满意度都会产生影响。其间 的关系表现为: AL=U[irritation+frustration+anxiety+rage]xTP AL:情感负荷,U:不确定性,TP:时间压力
―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 诺尔-诺 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于1972年提出的传播学理论, 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 中,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核心观点: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害怕孤立的恐惧感,在面 对社会事件时,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如果对事件的赞成声 占主导地位,人会随之表达赞成的观点,如果赞成呼声下降,人 就会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该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人经常害怕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着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 (5)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的观念。 这一理论提出后,被用于解释舆论形成及媒体的作用,成为 传播学经典理论模型。但是,在该理论提出后的三十多年中, 学界对其应用价值也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 的今天,能否采用该理论分析网络空间的社会心理和传播行 为,构成学界不断讨论的问题。
任务 初始阶段
选择阶段
探索阶段
乐观
慌乱/疑虑/失 意的 查询相关信息
系统化阶段 集成阶段 表述阶段
明晰的 自信的 感觉 放松/满意或
严密的/更清 晰的 增长的兴趣 明确的目标 查询相关信息 或目标信息
2.意义建构模型
意义建构(sense making)是美国学者德尔文 (Dervin,1972)提出的信息行为学“元理论”。 基本原理: (1)信息使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 信息传递过程。 (2)应该从用户角度而不是传递者角度认识信息使用。 (3)信息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恒定状态。 简单描述为“三步模式”,即“情境—断带– 使用” (situation—gap—use )
(一 )信息行为学相关理论 1.最小努力原则 2.利用与满足理论 3.作为社会行动的媒介使用 4.游戏和娱乐理论 5.信息贫困理论
(二)信息行为模型 1.信息查询过程模型(ISP) 美国库桑(C.Kuhlthau)
影响(感觉) 思维(认知) 行动(实体) 不确定性 笼统的/模糊 的 查询背景信息
需求特征:
需求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需求来自各个方面, 需求不总是容易用文字表达的, 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需求,详细程度不同, 需求数量需要控制。
需求分类
―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 功能性需求和技术需求
“显性需求”直接来自目标用户本身的需求 “隐性需求”要考虑不同相关人 (StakeHolder)的需求。
在市场研究中,需求是最基本的支撑概 念。 人的需求是感觉到的缺失状态(states of felt deprivation) 。 人的需求包括:
基本的生理需求:对食物、衣服、保暖、安 全的需求, 社会需求:对于归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个人需求:对于知识、自我表达的需求。 需求不是市场发明的,而是人类的基本组成 部分。
三、信息需求分析
(一) 需求(needs)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 有机衡
人饿了就会有对食物有需要,渴了就有对水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时人与动物共有的,是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人需要交友、爱情、得到尊重,实现抱负等,这是在长期 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二)信息需求
1. 信息需求概念
人在实践中,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 和求足感。 Lack of self sufficiency 差距 – gap 非常态 --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K)
信息需求被描述为:
信息需求开始于人们感知到头脑中的既有知识体系发生异 常或呈现出不寻常状况时,即现有知识的架构不足或难以 运用于目前任务的状况。
一、人类信息行为
(一)人类信息行为的形成与演化 旧石器时代 古希腊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后工业时代
美洲岩画
沧源岩画
岩画
内蒙阴山岩画
岩画
法国拉斯科岩画
法国拉斯科岩画
法国拉斯科岩画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中世纪羊皮纸书
中世纪 羊皮纸 卷轴
中世纪羊皮 纸卷
金册
金册
金册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二)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
1.自治程度 2.社会支持 3.目标和目的 4.团体心理
二、信息行为理论与模型
认知差距产生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主观的 重点是信息的意义流动过程
意义构建模型示意图
情境-鸿沟-帮助/使用构成意义建构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如何针对不同情境,找 出鸿沟形成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人与人、小型团队、不同组织层次 之间的交流,帮助人们认识前进中的鸿 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同学者对“信息需求”的描述
林尼(Line)的观点:
信息需求是“任何工作、研究和构思所需要的事实或数 据。” 信息需求是“为满足人的理想、感情和认知所产生的需求, 有需求就有可能寻求信息的可能”。 信息需求是在“人意识到知识欠缺并想解决这些异常现象 时而产生的”。
(二)社会认知权威理论(SCA—social cognitive authority) 威尔森(Wilson,1983) “认知权威”包含三层含义: 1.认知权威不同于管理权威或等级权威, 认知权威至少需要两个人的参与; 2.具有认知权威的人是能够对他人产生 影响的人,但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认知权威不需要普遍认可; 3.认知权威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权威大 小取决于人际关系及信任程度。
(四)网络信息查询浏览行为—采浆果行为(berry picking) 南加州大学玛利亚.贝特(Marcia Bates,1989) 提出信息查询浏览模式的要点是,信息搜寻开始于一 个“点”,例如输入一组关键字或一个链接,伴随着 搜寻过程的深入,用户在系统中反复移动,以期得到 所需要的信息。系统设计者将这种网络信息查询浏览 方式称为“采浆果”。
(四)信息行为理论的扩展
(一)职业和专业身份理论(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该理论通过专业环境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分析职 业群体的信息行为,揭示与职业和专业相关的生活与 工作行为。 (二)深度休闲理论(serious pleasure ) 深度休闲是高度信息化的行为,是在休闲过程中 获得必要的信息,其中含有大量的知识获取活动。罗 伯特1982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休闲分为两种, 一种为随意休闲,另一种为深度休闲。
信息需求研究应该关切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基本观点陈述:
生活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所构成的, 信息搜寻是从人的自由行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 当人面临问题,内在知识不足理解外在事物时,便 形成知识的差距, 为弥补差距,需要从其他人或资源获取帮助, 就会去寻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