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模型等。
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性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两条在平面内不平行且在某一点相遇的直线。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表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性质,并能利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操作,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对顶角、邻补角.情感与态度:从图形变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2.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课件展示章前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老师提问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导入说,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有用的,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二)探索新知引入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可以发现,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如图),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在上图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并回答问题,老师及时补充.答案:在位置上,1∠和2∠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经过测量发现,12=180∠+∠︒,1=3∠∠,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总能保持.探究:邻补角1.相交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线.注意: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邻补角: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老师着重强调需要注意的点.注意:(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有一条公共边;②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二者缺一不可.(2)邻补角是成对出现的,单独的一个角或两个以上的角不能成为邻补角.(3)邻补角不一定都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一条直线与射线(端点在直线上)相交,也可以得到一对邻补角.探究:对顶角1.定义: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 ,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性质:对顶角相等.推论过程:因为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的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交相等)老师着重强调定义中需要注意的点.注意:(1)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①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二者缺一不可.(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一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3)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它们一定相等,但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互为对顶角.例1 .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三)课堂练习如图,取两根木条,a b ,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的模型.你能说出其中一些邻补角与对顶角吗?两根木条所成的角中,如果35α∠=︒,其他三个角各等于多少度?如果α∠等于90︒,115︒,m ︒呢?答案:能,共有四组邻补角,两组对顶角.当35α∠=︒时,其他三个角分别为35︒,145︒,145︒;当90α∠=︒时,其他三个角分别为90︒,90︒,90︒;当115α∠=︒时,其他三个角分别为115︒,65︒,65︒;当m α∠=︒时,其他三个角分别为m ︒,(180)m -︒,(180)m -︒.(四)小结作业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2.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分别是什么?3.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作业:四、板书设计5.1.1相交线1.邻补角的定义2.邻补角的性质3.对顶角的定义4.对顶角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在复杂图形中,找出相应的角,并应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解决实际问题,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举例:对于内错角的识别,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多个相交线形成的复杂图形,指导学生如何在图形中准确找出内错角,并解释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可以推断出两条直线平行。此外,教师应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举例:讲解同位角相等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如铁轨、桌面等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同位角的概念,并强调这是判断平行线的重要依据。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相交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详细内容:
-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辨识。
注意: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描述通常不会达到2000字,这里的要求可能存在误解。以上内容已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核心知识点和举例说明。在实际教案撰写中,这部分内容通常较为精简,但需要确保每个点都准确无误地传达了课程的核心要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比如,十字路口的道路,桌面上的对角线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交线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一、设计说明1.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由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成的角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的关系,即:对顶角与邻补角.为后面学习垂线、三线八角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打好基础.然后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三角的关系,为研究平行线做好准备.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并在以后的推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初步引入几何推理的格式,让学生知道推理要步步有据.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②掌握对顶角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②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3、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4、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问题1:观察下图,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5.1.1相交线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 相交线教案2022-2023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区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中的线段,判断其关系是相交还是平行。

3.能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平行线和相交线。

二、教学重点1.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平行线和相交线。

三、教学内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相交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一个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线。

2.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判定平行线的方法: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且不相交。

•判定相交线的方法:两条直线的斜率不相等,或者相交。

3. 绘制平行线和相交线•绘制平行线:使用直尺,在给定直线上选择一点,然后保持直尺的方向不变,将直尺移动到其他点,并在新位置标出另一点,连接两点即可得到平行线。

•绘制相交线:使用量角器确定两条直线交叉的角度,然后使用直尺在交叉点位置绘制相交线。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概念1.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对线段是平行线还是相交线。

第二步:讲解概念1.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举例说明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线段的绘制。

第三步:练习演练1.给学生一些线段,让他们判断是平行线还是相交线,并用直线标记。

2.让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巩固概念和判定方法。

第四步:绘制实例1.给学生几个几何图形,要求他们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出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学生互相展示并讨论绘制的结果。

五、教学扩展1.在引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应用领域,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六、教学评价1.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测试他们对于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能力。

2.观察学生在绘制实例时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等基本几何概念,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相交线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交线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展示一张道路交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示例: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示例:每组发放一些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找出相交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相交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多种情况分辨不清,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难点: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多种情况的理解和判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发现相交线的特征。

2.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交线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线、射线、线段教具。

2.学具:学生作业本、直线、射线、线段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哪些是相交线。

学生尝试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交线,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判断相交线。

3.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形象地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交线的图片和实例。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交叉、道路交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共同特点。

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些实例都有两条线段或直线相交的情况。

教师进而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交线,并解释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判断相交线、找出相交线的性质等。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学生对相交线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给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交线,并解释其性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交线的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领域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五章 5.1.1 相交线 教案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五章 5.1.1 相交线 教案设计(表格式)

课时计划课题 5.1.1 相交线课时第1课时班别 1.2 授课人时间教具多媒体,三角板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过程方法: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他推证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间二次备课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上一章我们认识了几何图形,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本章将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

同学们,能举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吗?教师关注学生的回答情况,点评。

思考,回答5分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间二次备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对顶角的概念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叫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2.邻补角的概念有一条公共边,他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并提出问题:1.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2.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出示学习目标:1.对顶角的概念2.邻补角的概念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分析问题。

教师关注学生的汇报情况。

教师在学生汇报后板书,点评学生的活动情况。

1.对顶角:(1)顶点:有公共顶点(2)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2.邻补角:(1)顶点:有公共顶点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教材,先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后小组交流,提出疑惑,尝试小组解决。

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7分8分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间二次备课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如图,直线a,b相交,(1)∠1=40°,求∠2,∠3,∠4的度数(2)若∠1+∠3=40°,求各角的度数(3)若∠2 是∠1的3.5倍,求各角的度数(4)若∠1:∠2=2:7,求各角的度数五、课堂小节,归纳整理我的收获是……我的困惑是……教师出示问题教师关注学生的汇报,点评学生的完成情况。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下)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下)

《相交线》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学具准备:剪刀、量角器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预习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①两个角的和是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②同角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补角 __________ 。

二、探索与思考(一)邻补角、对顶角1、观察思考: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_____________ 。

我们把剪刀的构成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②分别测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是否发现规律?你能否把他们分类?完成教材中2页表格。

图1③再画两条相交直线比较。

3、归纳:邻补角、对顶角定义_______________ [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十的两个角是"_______________ 对顶角。

4、总结: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有--------------- 对。

对顶角有---------- 对。

②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二)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1、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_____________注意:邻补角是互补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数量上,位置上有一条如图,•••/ 1 + Z 2 = ______ , / 2+Z 3 = ______ 。

(邻补角定义)•••/ 仁180°— ___ ,/ 3 =180 °- _____ (等式性质)•••/仁/3 (等量代换)或者•••/ 1与/ 2互补,/ 3与/ 2互补(邻补角定义),1=/ 3 (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________________三、应用(一)例如图,已知直线a、b相交。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找一找】(1)∠1的邻补角是什么?一个角的邻补角一般有几个?(2)∠3的对顶角是什么?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分别把它们找出来.例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归纳: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探究点2: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是多少度?问题2:你能否利用问题1中的结论推导出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之间具有相等关系?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2=∠4.解:例2.(教材P3例1变式)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若∠1+∠3= 60º,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2)若∠2是∠1的 3倍,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2 = 2: 7 ,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归纳: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方法总结:关键是找出图中隐含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例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一找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三、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 ,∠2是对顶角吗?2.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4.(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按图纸要求这个角(红色标注的角)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5.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 ∠EOC=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6.【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A BCD Oa b c A A B B CCD DO OEFG H⑴ 如图a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⑵ 如图b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⑶ 如图c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⑷ 研究⑴~⑶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⑸ 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 四、课堂小结两直线相交归类位置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2和∠3、∠3和∠4、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 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5-1-1相交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运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相交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概念,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能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4.练习法:设计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学具:每人一套直尺、圆规、三角板。

3.教学课件:相交线的相关图片、动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线?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特征。

同时,利用课件展示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相交线。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圆规、三角板等工具,自己画出相交线,并观察、分析相交线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5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5章5.1.1相交线教案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方法与学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剪刀,布片


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五章 5.1.1 相交线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第五章 5.1.1 相交线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相交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目标导学二:对顶角的性质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1.动手操作,推出性质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猜想∠1、∠3的大小关系,并借助量角器或其他方式验证你的想法.答:∠1=∠3.思考:你能用说理的方法推出∠1=∠3吗?解:∵∠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教师提醒:∠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2.性质归纳:对顶角相等.目标导学三: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1)10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2)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故答案为n(n-1).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相交线,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所组成的对顶角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大家要加深理解和对概念的辨析。

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检测目标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1),三条直线AB, CD,EF相交于一点O, ∠AOD的对顶角是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教案
一、背景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

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70%的学生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5.1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

意图是: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5.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问题1:你能描述一下∠AOB与∠1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个新名字吗?
问题2:回忆刚才的作图,∠2是怎样形成的?∠2和∠4在位置上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
能给∠4和∠2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5.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3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 点,∠AOE =90°, ∠1和∠2是 角; ∠1和∠4互为 角; ∠2和∠3互为 角; ∠1和∠3互为 角; ∠2和∠4互为 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1
如图,直线a 、b 相
交,∠1=40°,求∠2、∠3、 ∠4的度数.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1与∠4互补,∠1与∠2互补 ∴∠4=∠2(同角的补角相等)
∠1=130︒
∠2=50︒
∠1=144︒, ∠2=36︒
变式2:若∠2比∠1大40度,求∠4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
OA 平分∠EOC ,并且∠EOC =70°,求∠BOD 的度数.
例1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

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例2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5.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做一做,试一试
1.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 的度数, 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 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 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5.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设想上进行了小结。

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的;
不同点: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H G
F
E
4
3
21D C
B
A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 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 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 两直线平行……
5.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必做题:第8页习题5.1第1题和第2题,第9页8题写书上;第9页第7题,写本上. 选作题:如图,直线AB 、CD 交EF 于点G 、H ,∠2=∠3,∠1=70°,求∠4的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