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

合集下载

九寨沟县沙坝沟泥石流的成因及特征

九寨沟县沙坝沟泥石流的成因及特征

21 0 2年 9月第 3 第 3期 2卷
四川地 质学 报
V 1 2 N . Sp,2 1 o. o e. 0 2 3 3
发泥 石 流 的水源 。此 外 ,沟 域 内地下 水 不丰 富 ,不构 成 引发 泥石 流 的 主要水 源 ,沟 域 内没有 水 库 、湖 泊
等集 中的地表水体 ,因此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 , 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 因素。 勘查 区流 量 年 内分 配 大体上 可 以划分 为枯 水期 :1 —5月 ;丰 水期 :6~1 ,枯 水期 实测 沙 坝沟 流 1 0月 量为 l , m/ 沙坝沟流域 内植被较发育 ,地下水补给充分 ,地表径流比较稳定。 s 根 据 《四川 省 中小流 域暴 雨洪 水计算 手 册 》所 附暴雨 量等 值线 图 ,漳扎 镇地 区的 16 、l 、2h多 年 /h h 4 最 大暴 雨量平 均 值分别 为 95 m、1m .m 5 m、4 m 0 m,变异 系数分 别 为 06 、05 、03 ,根 据变 异 系数 ,查 . 2 .8 . 0 皮 尔逊 Ⅲ型 曲线 得 到不 同频率 下模 比系数并 求得 不 同频率 下 的雨强值 统计 如 表 1 。
21 02年 9月第 3 2卷第 3 期
四川 地 质学报
V 1 2 N . Sp,2 1 o. o3 e . 02 3
九寨沟县沙坝沟泥石流 的成 因及特征
邱建新
( 四川省煤 田地质局一 四一队 ,四川 德 阳 6 8 0 ) 10 0 摘要 :九寨沟县漳扎镇 沙坝沟位 于白河右岸 ,距九寨沟景 区约 2k 0 m,51 地震后 ,该地段 成为 了泥石流爆 .2 发的 高危 区。通过 对该 区地层 岩性、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气象水文及泥石流发 生历 史的调 查 ,查明 了该 区泥 石流发 育的 自然环境 、形成条件 和泥石流基本特征 ,为泥石流 防治工程方案选择和 防治工程设 计提供 了基 础资 料。

泥石流活动及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活动及危险性评估
综合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地结果进行定性、半定量地综合评估)
任务: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评估,对建设作出适宜性评估,提出防治或易地建设地建议
泥石流调查表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数量化评判
>
<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分级标准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分级标准
极易发(严重)
总分>114
Y>35
各项影响因素均很活跃,处境严峻有一触即发之势,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很大
极危险区
极危险区
1. 洪水,泥石流能直接到达的地区: ①历史最高水位或最高泥位线以下的地区 ②历史泛滥线以内。
2. 河沟两岸已知的及预测可能发生崩坍,滑坡的地区 ①有变形现象的崩坍、滑坡活动区域内 ②滑坡前缘可能到达的区域内。
3. 大河在泥石流堆积的上下游区域:泥石流汇入大河 因为堆积扇发育,而诱发的大河上,下游灾害区: ①因挤压大河后,主流偏移而直接受灾的地区 ②因堵塞造成的上游淹没区,下游因溃坝造成的淹没区。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评估内容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 评估要求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 评估种类及任务
查明
形成地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水流条件 植被发育状况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现状评估 (对已有地质灾害地危险性评估)
任务:灾害类型规模分部、稳定状态、危险对象的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活动综合致灾能力 泥石流危险程度= 泥石流地区地综合抗灾能力 泥石流综合致灾能力由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及活动强度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泥石流地区地综合抗灾能力根据可能受灾的建筑设施设计标准和受灾体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区位条件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R< 3.1 安全雨情 R≧3.1 可能发生雨情 R= 3.1~4.2 发生几率<0.2 R= 4.2~10 发生几率 0.2 ~0.8 R> 10 发生几率 >0.8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及治理设想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及治理设想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及治理设想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在197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泥石流,由于地震影响,沟域内两侧边坡土体更加松散,在径流侵蚀作用下易向下垮塌,大大增加沟域内的固体物源量,在暴雨条件下激发产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直接威胁新阳村一组67户居民,共约231人,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通村公路约0.3公里,本文针对该泥石流物源特征特征、形成机制、引发因素及泥石流特征值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治理方案建议,对后期治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泥石流;物源特征;形成機制;特征值;治理方案1、前言大牛巴沟位于九寨沟县勿角乡新阳村一组,距九寨沟县城约37km,分别于197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泥石流,5.12地震后至今,主沟尚未发生泥石流灾害。

但由于地震影响,沟域内两侧边坡土体更加松散,在径流侵蚀作用下易向下垮塌,大大增加沟域内的固体物源量,在暴雨条件下激发产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大牛巴沟一旦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将直接威胁新阳村一组67户居民,共约231人,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通村公路约0.3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以上,间接损失无法估算。

2、地质环境条件概况照片2-1 大牛巴沟地貌图流域内最高点海拔2650m,沟口海拔1880m,相对高差约800m,主沟沟长1.8km,流域面积约1.0km2,平均沟床纵坡比降405‰。

沟上部沟道主要以“V”型为主,沟谷平均宽度1-2m,局部为4.0m,沟底两侧岸坡坡度一般40~50°,局部可达70°。

下部堆积区为新阳村1组所在地,堆积区长约350m,宽70-200m,主要表现为斜坡地貌,坡度一般7~21°。

由于斜坡较陡,地形临空条件发育,客观上具备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地形条件,5.12地震后,沟内边坡两侧土体更加松散,易形成垮塌,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照片2-1)。

某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某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某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工程概况文章描述泥石流沟为季节性流水沟,沟上段凹陷部早期冰水堆积碎石土在重力和洪水等作用下的运动,只能通过某沟进入雅砻江。

沟上段植被不发育,并因近期修建公和村民建筑,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沟中段左岸于2005年发生了滑坡,该滑坡体结构疏松,滑坡堆积体为该沟上段物质经地表水冲刷堆积而成,某沟平均坡降达390‰,两侧斜坡坡度达35°~60°,根据该地区的暴雨特征,该某沟形成足以产生泥石流的洪水流量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一旦发生泥石流将对沟口建构筑物造成严重害。

2 区域地质背景场地所在的区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核心部,河流深切,地形陡峻,悬崖峭壁发育,雅砻江两岸支沟“高悬”,沟床坡降大。

基岩为大堂组(Pd)的变质砂岩、板岩、变质玄武岩、玄武集块岩、硅质板岩和结晶灰岩等。

覆盖层主要为中更新世(Q2)及晚更新世(Q3)的冰川堆积或冰水堆积的块碎石土等。

场地及附近地区构造的总体特征为断裂构造和短轴复式褶皱构造,构造线总体方向为NNW向。

基岩地层褶皱揉曲明显,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相应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10g,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3暴雨洪水4泥石流险性分析评价4.1 流域特征4.2泥石流形成条件、性质、类型及活动特征分析4.2.1 地形条件4.2.2 松散碎屑物质条件4.2.3 水源条件4.2.4 泥石流的性质及类型分析4.3潜在泥石流规模分析4.3.1 洪水及泥石流设计峰值流量确定4.3.2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分析4.4 某沟潜在泥石流影响范分析5泥石流防治措施初步建议6小结某沟中有“塑性流体”变形的迹象,若水量再大一些就可能起动产生泥石流,并且因1#滑坡等沟内物源丰富,沟床纵坡较大,因此只要洪水量充足,该沟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

根据计算,1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过境公安全;2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沟口下部建筑物的安全;5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沟口下部建筑物及其外侧河岸附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成灾特征分析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成灾特征分析

域 ,平 面形态 呈 叶脉 形 ,地 形起 伏 大 ,相对 高差 约 6 6 0 m, 汇水 面积约 2 . 3 k m 2 , 主沟长 2 . 4 k m, 平 均 沟 床纵 比降 2 5 . 9 1 %, 沟谷形 态以 “ U” 、 “ V” 字形 为主 , 主沟 发育 两级 较 大跌水 坎 。 沟 谷纵 向形 态 呈 曲线形 、
摘要 : 九寨沟县干 沟受 5 ・ 1 2地震 影响 , 流域形 成 大量松 散崩 滑堆积体 , 物源动储 量约 1 7 . 6万 m3 , 震后 2 0 0 9年 8月 2 4 日暴发大规模 泥石 流 , 泥石 流活动揭底 冲刷 沟道 突出, 流速 大 , 弯道 超 高达 2 . O m, 泥石 流裹抉 巨石 能力强 , 冲毁 沟
2 . 1 清 水 区特 征
形 成 流通 区位 于 流 域 l 6 4 0 ~ 2 3 0 0 m 高 程 段 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流 域高 程 2 3 0 0 m 以上 为 泥石 流 清 水 区 .平 面
形态呈“ 凹” 状 . 汇水面积约 3 . 4 k m 2 , 主沟 长 2 7 0 m,
口公 路 桥 及 拦 挡 墙 . 并堵塞主河形 成堰基湖 , 造 成 了二 次 灾 害 。 关键词 : 汶 川地 震 ; 泥石 流 ; 成 灾特 征 ; 堰 塞 湖
中图分 类号 : P 6 4 2 . 2 3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1 4 4 ( 2 0 1 4 ) 0 3 — 0 0 2 4 — 0 3

设计与研究 ・
九寨沟县 干沟 泥石流形成 条件及成灾特征 分析
张 长春 , 王 玉秦 , 陈 全 , 冯 斌

【完整版】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

【完整版】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目录第一章前言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泥石流研究发展 (2)1.3泥石流分类及形成条件 (3)1.3.1 泥石流分类 (3)1.3.2 形成条件 (3)1.4研究内容 (4)1.5研究思路和方法 (5)第二章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 (6)2.1自然地理条件 (6)2.1.1 位置与交通 (6)2.1.2 气象、水文 (7)2.1.2.1 气象特征 (7)2.1.2.2 水文特征 (9)2.2工程地质条件 (9)2.2.1 地形地貌 (9)2.2.2地层岩性 (10)2.2.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12)2.2.4人类工程活动 (15)2.2.5不良地质作用 (16)第三章泥石流活动特征 (17)3.1泥石流分区特征 (17)3.1.2清水区 (17)3.1.2形成流通区及冲淤特征 (17)3.1.3堆积区及冲淤特征 (18)3.2物源特征 (19)3.2.1物源类型及特征 (19)3.2.2动储量确定 (19)3.3降雨特征 (21)3.4泥石流活动特征 (22)3.4.1活动历史 (22)3.4.2现状工程评价 (23)3.4.3发展阶段 (25)3.4.4易发程度 (28)3.5泥石流类型 (33)3.6泥石流危害方式 (34)3.7危害性和发展趋势 (34)3.7.1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 (34)3.7.2泥石流危害性 (36)3.7.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 (36)3.7.4泥石流发展趋势 (37)第四章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定量计算 (38)4.1泥石流容重确定 (39)4.1.1 现场试验法 (39)4.1.3 不同频率容重计算 (40)4.2泥石流流量及流速计算 (41)4.2.1推理公式 (41)4.2.2参数计算取值 (41)4.2.3洪峰流量计算 (42)4.2.4泥石流流量 (43)4.2.5一次泥石流总量计算 (44)4.3泥石流流速计算 (46)第五章泥石流治理方案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一处世界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然而,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构造不稳定以及多年来的人类活动等原因,九寨沟地区时常发生泥石流灾害。

为了保护和治理九寨沟地区的泥石流,需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治理。

九寨沟的泥石流治理可以分为减灾和防灾两个方面来进行。

减灾主要是通过灾后的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抢险救援包括对土石流进行清理和治理,修复道路和设施等。

灾后恢复工作主要是对灾区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保护,如植树造林、修复植被覆盖等。

防灾方面的治理需要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质构造和水位等指标,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对九寨沟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类,并确定不同地质环境下泥石流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再次,应加强对九寨沟地区的生态保护,特别是植被覆盖的保护和恢复,从源头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有必要对九寨沟地区的开发和旅游活动进行限制和管理,防止人为因素引发泥石流。

在泥石流治理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应用遥感技术对九寨沟地区进行监测和预警,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类,利用地质工程技术加固地质体,以及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总之,九寨沟地区的泥石流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治理。

通过减灾和防
灾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大大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对九寨沟地区的破坏,保护好这一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防治工程评价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防治工程评价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防治工程评价作者:苏远东袁凤凯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2期【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九寨沟县干沟曾暴发过几次小规模的泥石流,对泥石流堆积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

“5.12”汶川地震之后,干沟泥石流流域内岩、土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地质结构受到破坏松弛,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条件;加之近年来,四川盆地极端天气频发,降雨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在地形地貌、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2009年8月24日干沟发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的泥石流。

泥石流暴发后,大量泥石流物质堆积在沟口,将下游金字河堵塞约20分钟,最后溃决冲毁乡村公路及大量耕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

目前干沟泥石流已经演变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将来高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关键词】干沟;泥石流;地震;物源;降雨【Abstract】Since the 1950s,Gan Gully of Jiuzhaigou country has been several outbreaks of small-scale landslides,Residents of the debris flow deposits pose a threat to life and property.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rocks,soil of Gan Gully original stress state has changed,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damaged and Relaxed,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 sourc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of debris flow, In recent years, Frequency of extreme weather in Sichuan basin, with intensity, long du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provides For a powerful debris flow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opography,material source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available , Gan Gully occured once the largest in the history of landslides on August 24, 2009. After the debris flow, Formed the large accumulation of debris, and outburst destroyed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roads and farmland at last, Bring about the loss of $ 5 million of direct economic. Currently Gan Gully has evolved into a high-frequency debris flow, Rainfall of high-strength easily happen arge-scale landslides disaster again l in the future.【Key words】Gan Gully;Debris flow;Earthquake;Source;Rainfall0 引言2009年8月24日,九寨沟县郭元乡突降特大暴雨,高强降雨持续时间2-3小时,降雨量累计达52mm,在高强度降雨的作用下,流域内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启动流入沟内形成泥石流,最后堆积在干沟沟口,堆积长度约0.6km,平均堆积厚度约1.5m,泥石流总量达4.0×104m3。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其独特
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然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给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

地震造成了九寨沟景区内的许多景点和设施受损严重,其中包括九寨沟核心景区、双龙海、树正瀑布等。

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导致了道路的中断和损毁,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这次地震中,九寨沟景区的游客和工作人员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些
游客甚至不幸遇难。

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国各地的援助物资和救援队伍也纷纷赶往灾区,展开了抢险救灾工作。

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对景区进行了全面修复和重建。

经过两年的努力,九寨沟景区于2019年9月27日
正式重新开放,游客可以再次欣赏到这片美丽的风景。

在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中,九寨沟展现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同时,这次地震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地震对旅游景区的灾害防范和紧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的重建也需要更多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的来说,九寨沟地震是一次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共同努力,九寨沟景区得以重建,展现了中国抗灾救灾的坚强意志和实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灾害防范工作,让九寨沟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绽放光彩。

正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建议辛景丽

正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建议辛景丽

正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建议辛景丽发布时间:2021-12-01T09:30:57.80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6期作者:辛景丽[导读] 正沟泥石流位于平武县,该泥石流区域内物源条件丰富,陡峭的地形,在暴雨的激发下爆发了泥石流。

该泥石流为新泥石流,本文分析了泥石流爆发的成因,机理分析,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绵阳市安州区自然资源局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正沟泥石流位于平武县,该泥石流区域内物源条件丰富,陡峭的地形,在暴雨的激发下爆发了泥石流。

该泥石流为新泥石流,本文分析了泥石流爆发的成因,机理分析,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机理分析;防治对策及建议2020 年 8 月 17 日,平武县普降大雨,致使正沟沟域发生大型泥石流灾害[1]。

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正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性等级为特大型,治理十分必要且紧急。

1. 正沟泥石流概况正沟沟域岸坡以陡坡为主,沟道呈“U”型,两侧岸坡坡度在 30°-65°。

正沟沟域泥石流分区划分为形成汇水区,形成汇水物源区,流通堆积区及堆积区。

正沟从未发生泥石流,属于新近产生的泥石流沟。

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连续降雨造成土体饱和、水体富集,在暴雨激发下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 962.18m3/s,一次泥石流冲出物质约 53.25 万 m3,泥石流规模等级为大型。

图 1 正沟泥石流区域划分图2. 正沟泥石流形成条件2.1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正沟沟域形态为树叶状,支沟发育,沟域形态呈不对称分布。

沟域纵长约 10.06km,宽度 2~3.5km,沟域面积 23.95km2。

沟域相对高差达到 1400余米,平均纵坡降为 138.8‰,沟道整体顺直宽缓,支沟交汇处洪积扇挤占变窄。

支沟面积大,并有大量固体物质,为主沟爆发大规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个别支沟沟道纵坡较陡,且与主沟交汇角度呈 90°正交,其与主沟交汇处沟道较窄,爆发泥石流后迅速堵塞主沟,形成堵溃。

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的泥 石 流 留下 的痕 迹 有 限 , 难 以调 查 , 考 察 时 所 见 的 主 要 是
割, 形成 沟壑纵横 、 群 峰林立 的山岳地貌 。正沟上 游 ( 特别在
海拔 3 5 0 0 I T I 以上的高 山带 ) 冰川 I 地 貌广泛 分布 ( 有冰川 、 角
峰、 仞脊 、 石海、 石河、 倒 石锥 等 ) 。整个 上 游 地 区拥 有冰 川
窄, 中部略鼓 , 顶部 较扇缘 比降大 , 宽度小 。堆积 区表面河床 不稳定 , 其顶部位与大冬沟 的交汇处 。 工作 区内人 口密 度高 , 在正 沟 内共 6 1 5户 人 家 , 3 0 1 7
人, 这些人主要从事牧业和旅游业 。
石流导致 的侵蚀 与淤积的泥沙数量 、 泥石流 可能 的发 展趋势 和相应 的防治 对策进行研究 。
积缩小 , 沟内受到 一定程度的破 坏。文章在 实地 考察及勘 查的基础 上 , 通过 大比例尺 的地形 测量 , 估算 泥石 流侵蚀量和淤积量 , 通过研 究泥石流 的特征 , 分析泥 沙来源 , 对正沟上 游泥石 流危 害及其发展 趋 势做 出了科
学的分析预测 , 提 出 了防 治 方 案 。
【 关键词】 泥石流; 侵蚀 ; 淤积; 防治
【 中图分类号 】 U 4 1 6 . 1 6 5
白河 正 沟 位 于 九 寨 沟 县 西 北 部 , 距九寨沟县城 约 1 7 k m。
【 文献标识码 】 B
表1 正 沟 上 游 各 支 沟 地 形地 貌 参数 特征
正沟上游 源 区博格 达 峰 山地 由于强 烈型的 泥石流 特征
正沟上游各支 沟常年都 有径流 , 随着雨 季 ( 5月 ~ 8月 )
的来 临 , 正 沟 上 游 经 常 有 泥 石 流 发 生 。依 据 正 沟 附 近 水 文 站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大牛巴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勿角乡新阳村境内,距九寨沟县城约28km,S205省道从沟口处通过,灾害体位于汤珠河左岸,流域面积约18×10~4m~2,主沟长800m,为坡面型泥石流。

该泥石流沟曾在1976年、2003年暴发过两次泥石流,之后受“5.12”和“8.8”两次大地震的影响,泥石流范围逐渐扩大,沟道内松散固体物源也随之增多,在径流作用下沟道上游缓坡区域已出现明显向下垮塌的现象。

当降雨量达到激发雨量时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将直接威胁沟道下游73户村民约达24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位于沟口处的公路与河流也将受到淤积拥堵的威胁。

因此,对大牛巴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进行详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查明了大牛巴沟泥石流的自然与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沟域的物源分布情况。

(2)分析大牛巴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主要为大牛巴沟泥石流的流域特征与形成条件。

根据地形与物源特征把大牛巴沟泥石流流域划分为清水区、形成流通区、堆积区。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物探、槽探等勘查方法,确定大牛巴沟内的物源类型与分布特征,并详细分析其形成条件。

(3)计算大牛巴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参数,即对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等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出大牛巴沟泥石流属于坡面粘性泥石流,现处于发展阶段。

(4)在泥石流的发育特征研究和运动特征参数计算的基础上,采用了刘希林改进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对大牛巴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将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数量化评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吻合,也表明了层次分析法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大牛巴沟泥石流的危险性等级。

(5)根据大牛巴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危险性等级和保护对象,采用主动排导的思路,提出了“排导槽+防洪堤”的工程防治措施,并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对大牛巴沟泥石流进行综合防治。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赵松江1,2,赵峥1,2,袁广3(1.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81;2.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成都610081;3.扶风县自然资源局,陕西宝鸡722200)摘要:基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得出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有崩滑型物源、沟道冲刷型物源、坡面侵蚀型物源,根据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与补给方式建立震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选取震区29处泥石流为样本,对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比例关系统计方法。

关键词:泥石流;九寨沟震区;物源特征;启动模式;动储量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093-05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19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级地震(房立华等,2018;李勇等,2017;梁建宏等,2018)诱发大量地质灾害(戴岚欣等,2017;张孝奎等,2018;程强等,2018),导致九寨沟震区发生大量崩塌及滑坡堆积物极易转化为泥石流物源,泥石流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

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及特征与常规泥石流有较大差别。

郝红兵等(2015)初步总结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物源启动组合方式,针对物源集中启动模式提出防治思路。

乔建平等(2012)研究表明,汶川5·12震区泥石流主要为滑坡堵沟型、崩塌覆盖型及碎屑坡积型。

顾文韬等(2015)提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泥石流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距离等关系紧密。

屈永平等(2012)研究表明,强震下的崩塌、滑坡堆积体的结构不同,启动机制也不同于常规泥石流。

前人对泥石流物源数量、类型及特征的研究较多,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蒋志林等,2014;卜祥航等,2016;黄成等,2019;方群生等,2016;田树峰等,2019)。

九寨沟县牙扎沟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

九寨沟县牙扎沟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

九寨沟县牙扎沟“8·13、8·19”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2010年8月11~14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2010年8月19日凌晨,九寨沟县境内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在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九寨沟县漳扎镇牙扎沟诱发了两次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牙扎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分析,表明牙扎沟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

牙扎沟2008年8月20日曾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泥石流物源主要来自于2008年泥石流后沟床和两岸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

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

牙扎沟在短短两年内连续发生3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表明牙扎沟泥石流目前正处于高频发期,在来年汛期遭遇强降雨仍会爆发泥石流,应进一步加强对该沟泥石流的防治,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此外应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管理。

标签:8·13、8·19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突发性;地震;降雨;治理2010年8月11~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

本次降雨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雅安、阿坝等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使重灾区的九寨沟县漳扎镇遭受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10年8月19日凌晨开始,九寨沟县境内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牙扎沟流域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

本文将这两次泥石流称为“8·13、8·19”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九寨沟县漳扎镇牙扎沟曾于2008年8月20日发生过较大规模泥石流,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的惨剧。

虽然该沟已列入规划中,但尚未进行工程治理,时隔短短两年又发生两次规模不等泥石流,8·13、8·19大型泥石流灾害呈现出突发性、破坏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因此,对8·13、8·19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征、若干重要参数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从中分析总结出一些关于震后此类泥石流灾害的规律性认识,对今后此类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寨沟地震景区恢复的议论文

九寨沟地震景区恢复的议论文

地震受损景观不妨“顺其自然”8月8日地震发生后,九寨沟景区内部分景点损毁,其中的火花海、诺日朗瀑布等景点损坏严重,几乎“消失”。

这些受损景观未来是否进行人工修复,能否恢复原貌还不能确定。

地质专家则表示,由于地震造成的景观改变属于自然现象,或许会带来新的景观,未必要进行人工干预。

地震造成九寨沟部分景点损毁,从网上曝光的照片和视频来看,一些景点的损毁情况比较严重,跟之前的景观对比的话,差别还是很大的,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其中,最出名的火花海、诺日朗瀑布等景点损坏非常严重,完全改变了原有样貌。

这两个受损景点也是最受网友关注的,各方为是否需要人工修复,进行了热烈的争议,既有支持人工修复、尽量恢复原貌的,也有网友和专家认为,不必要进行人工干预,保持震后面貌就行了。

支持人工修复者,大都是从情感角度出发,无论去过还是没去过的人,都为那美奂绝伦的景观赞叹不已,认为是自然的恩赐,赋予了九寨沟超乎想象的美景。

而这些美景在遭遇地震损毁后,与先前相比面目全非,当然会引发很多人的痛惜,希望能够通过人工修复恢复原有状态。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都不希望景观就此消失掉,让人间少了许多美景,平添无数遗憾。

其实,九寨沟属于自然景观,美景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诸如火花海、诺日朗瀑布均为纯天然景观,没有掺杂人工的修饰,保持了原汁原味状态。

如果对损毁部分进行人工修复的话,就会造成人工干预,留下人为的痕迹,反而会破坏景观的自然韵味。

而且,自然景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九寨沟景观也是几十亿年形成的,期间也经历过无数次灾害破坏,才构成如今的面貌。

地震虽然损坏景观,却如同上帝一般,打开了另一扇门,赋予景观新的生命力。

自然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创造力,很多遭到严重破坏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后,都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一种与先前完全不同的感观。

比如火花海坝体是由于水中的碳酸钙缓慢沉积形成的,在未来流水缓慢作用下,坝体会自我修复。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九寨沟,这片宛如仙境的地方,以其绚丽多彩的湖泊、飞瀑和雪峰吸引着无数游客。

然而,泥石流这一自然灾害却时常威胁着这片美丽土地的安宁。

泥石流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守护九寨沟的美丽与安宁,对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九寨沟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九寨沟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陡峭的山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在强降雨或融雪等因素的作用下,大量的松散物质容易被冲刷而下。

当地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风化严重,土壤疏松,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过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等,都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山体结构,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直接摧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给救援和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其次,泥石流会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作物,使居民失去家园和生产资料,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再者,泥石流对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它冲毁植被,淤积河道,污染水体,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三、九寨沟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工程治理措施(1)修建拦挡工程:如拦沙坝、谷坊等,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2)排导工程:通过修建导流堤、排洪渠等,引导泥石流按照预定的路线流动,减少其对周边地区的危害。

(3)防护工程:对重要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防护,如修建护坡、挡墙等,防止泥石流的冲击。

2、生物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

3、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雨量监测、地形变形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争取时间。

九寨沟

九寨沟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世界遗产赏析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九寨沟遗产价值、特点、成因、深层次的美学院:花园校区工房学院专业:工程造价103-5班姓名:赖四君学号:6九寨沟遗产价值、特点、成因、深层次的美遗产的价值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二条第一点中对于自然遗产的说明:“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不论在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上以及独特秀丽的水体资源上还是在动植物资源分布的多样性以及珍惜程度上,都具有突出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符合《公约》中对于自然遗产的定义。

九寨沟作为独特的地质过渡带和多种自然要素交汇的生态景观区,不仅因其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水体景观资源以及各种发育良好的高原地貌和西南山地地貌景观而在国内风景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还具有植物资源的水平分布的类型多样性以及垂直分布的地带变化性,另外还具有多种我国一类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因此可以说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生态价值,符合自然遗产的真实性要求。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作为各种水体景观、地貌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的结合体,不仅体现出一种风景分布多样性,而且九寨从沟口海拔2000米至主沟顶部长湖和草湖海拔逐渐升高到3000米左右,景观也在不断变化,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步步引人入胜,形成一种随垂直地带性而不断演进的景观序列。

这种地带变化性以及关联性是九寨沟作为一个整体而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表征,体现了其景观资源的一种完整性。

另外九寨沟作为藏民崇敬和保护的对象,一直以来皆保存完好,成为一个非常罕见的自然生态区,因此而言九寨沟符合自然遗产的完整性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九寨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独特的自然资源高度整合并集中分布的地区,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资源条件非常高,因此遗产价值也越发独特和珍贵,故是真正意义的“世界遗产”,需要严格进行保护。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35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程 技 术九寨沟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的泥石流活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泥石流趋于活跃。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泥砂石块进入海子,污染或淤积湖海,缩小湖水面积;冲毁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威胁游人和当地居民安全;堵断和冲毁公路,影响交通安全;破坏自然景观资源,影响旅游声誉,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1 治理原则风景名胜区泥石流的危害对象主要是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风景名胜区往往同时又是旅游区,泥石流危害对象还有游客和交通安全。

根据其危害对象,确定出如下泥石流防治原则。

1.1保护景观资源的原则对于风景名胜区而言,自然景观多是独特的或惟一的宝贵财富,是保护的主要对象。

泥石流破坏景点,给风景名胜区造成严重灾害,泥石流治理的核心是保护关键的景点和景观资源。

九寨沟的海子和水体是其景观的灵魂,因此,保护水体和海子,就成为九寨沟泥石流治理的核心任务。

1.2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原则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资源,是需要保护的重要对象。

泥石流防治工程要瞄准这一保护对象布设,同时要注意把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1.3灾害治理工程与景观协调一致性原则风景名胜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自然格调是灾害防治工程布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要尽可能地少由于工程建造而破坏或影响景观的自然格调和美学价值,注意防治工程与景观的协调一致性。

工程布局上,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环境条件,巧妙布置,使灾害防治工程与地景相融合,尽量将防治工程布设在游客的视线之外,不因防治工程而破坏美丽的景观。

1.4生态系统与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协同减灾的原则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其自然演替能力较强。

在灾害治理中应尽量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减轻人为干扰程度,通过人工工程适当调控灾害形成和运动过程,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和减灾屏障功能逐步达到灾害的根本控制,使生态系统与治理工程协同防灾,发挥最大的效益。

九寨沟“8·8”地震地质灾害成灾风险及防范建议

九寨沟“8·8”地震地质灾害成灾风险及防范建议

九寨沟“88”地震地质灾害成灾风险及防范建议莫裕科;李德华【摘要】2017年“8·8”地震,九寨沟县经受了M7.0级地震,最大烈度Ⅸ度.地震后地质灾害后发效应明显,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长期效应.地质灾害的防范一是重点区,二是重点时段.该区域震后2~3年汛期是防灾的主要时段.鉴于九寨沟景区的特殊性,地质灾害防治采用人工适度干预与自然修复想结合的方式开展,并加强高位崩塌区域的地灾防治前、后的监测预警工作.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合的重建机制,将震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与生态恢复统筹考虑,充分结合,统一规划.【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防范;九寨沟【作者】莫裕科;李德华【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81;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县发生Ms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东昆仑构造带东端。

震中地区历史强震频发,断裂构造复杂。

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 295km2(图1),共造成四川省、甘肃省8个县受灾,地震导致25人死亡,5人失联、525人受伤。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若尔盖、松潘3县和绵阳市平武县受灾。

通过对地震灾区隐患的全面排查,四川以上4县共排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1 663处。

因地震新增隐患点318处。

1)震源深、影响波及范围小。

该次震源深约20km,能量释放区域较深,地震6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 295km2,因地震新增的隐患点有318处中,九寨沟县271处、松潘县10处、若尔盖1处、平武36处。

九寨沟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

九寨沟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

九寨沟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中文摘要:九寨沟景区是我国首批的国家AAAAA级景区,是美丽富饶的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无可比拟的自然遗产。

而且在这个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色还能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并有“童话世界”的美誉。

九寨沟景区不仅有千年的古木,奇花异草,还能四时变化,色彩纷呈,倒影斑斓,气象万千。

我们在游览九寨沟景区的同时,更应该做到其关注其管理现状以及游客的游玩安全等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安全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重视起来。

在确保九寨沟旅游风景区可以更好地接待旅游者的同时,也要寻找旅游风景区安全管理的缺失并且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并且需要及时的对其发现的隐患做出研究总结,找到合适的解决以及预防措施,从而为了九寨沟风景区可以更好的发展,做出相对的对应措施,尽可能完美的解决九寨沟风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发展现状安全隐患解决对策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因此,出游成为了人们更好的活动方式。

随之,许多问题也在这中出现了。

作为人口大国,每到旅游高峰期就会出现景区就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旅游安全问题本身就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

而九寨沟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吸引大量的游客的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

为了让游客不仅玩的开心的,人身安全也得到更大的保障,我们针对比较有特点的景区九寨沟为例进行研究。

从九寨沟过往的安全现状以及管理办法进行分析,找到其过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出新的解决对策。

通过针对九寨沟的安全问题,以此希望九寨沟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能给其他旅游景区一定的借鉴。

一、九寨沟景区简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的境内,与成都市相距400多公里,九寨沟闻如其名,它是一条深纵40多公里的山谷洼地。

其周围有9个藏族村寨,因此叫其九寨沟。

九寨沟总面积大约620平方公里。

里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有奇花异草还有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
危险性评估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
1.2泥石流研究发展 (2)
1.3泥石流分类及形成条件 (3)
1.3.1 泥石流分类 (3)
1.3.2 形成条件 (3)
1.4研究内容 (4)
1.5研究思路和方法 (5)
第二章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位置与交通 (6)
2.1.2 气象、水文 (7)
2.1.2.1 气象特征 (7)
2.1.2.2 水文特征 (9)
2.2工程地质条件 (9)
2.2.1 地形地貌 (9)
2.2.2地层岩性 (10)
2.2.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12)
2.2.4人类工程活动 (15)
2.2.5不良地质作用 (16)
第三章泥石流活动特征 (17)
3.1泥石流分区特征 (17)
3.1.2清水区 (17)
3.1.2形成流通区及冲淤特征 (17)
3.1.3堆积区及冲淤特征 (18)
3.2物源特征 (19)
3.2.1物源类型及特征 (19)
3.2.2动储量确定 (19)
3.3降雨特征 (21)
3.4泥石流活动特征 (22)
3.4.1活动历史 (22)
3.4.2现状工程评价 (23)
3.4.3发展阶段 (25)
3.4.4易发程度 (28)
3.5泥石流类型 (33)
3.6泥石流危害方式 (34)
3.7危害性和发展趋势 (34)
3.7.1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 (34)
3.7.2泥石流危害性 (36)
3.7.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 (36)
3.7.4泥石流发展趋势 (37)
第四章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定量计算 (38)
4.1泥石流容重确定 (39)
4.1.1 现场试验法 (39)
4.1.3 不同频率容重计算 (40)
4.2泥石流流量及流速计算 (41)
4.2.1推理公式 (41)
4.2.2参数计算取值 (41)
4.2.3洪峰流量计算 (42)
4.2.4泥石流流量 (43)
4.2.5一次泥石流总量计算 (44)
4.3泥石流流速计算 (46)
第五章泥石流治理方案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防治目标原则 (49)
5.1.1泥石流防治目标与标准 (49)
5.1.2泥石流防治原则 (49)
5.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49)
5.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51)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结论 (52)
6.2建议 (52)
致谢 (5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