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合集下载

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邓晓芒: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今年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诞生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在展开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两百年来,还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的。

而在今天,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康德思想的魅力还有愈来愈强烈之势。

两百年来,一个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早已经被无数的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却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耸,虽然并不见得“可信”,但却如此“可爱”,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康德那里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教益?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康德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

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飞跃。

西方理性精神从古希腊以来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

首先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逻各斯”的发现,它导致西方人对“一”即普遍规范的追寻,从而为理性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然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精神,促使逻各斯精神进入了一个从低向高层层递进、不断超越的无限有序系统。

第三是近代笛卡尔的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了能动的主体即自我意识。

第四就是康德的批判精神,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建立的作用,从而首次使理性成为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中的最高原则。

正是凭借同一个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遭受到了最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了康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

自从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直到今天还是如此,以后也不会丧失批判精神。

批判不再只是个别人或某个时代的特征,而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质。

其次,康德哲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

近代以来,人类越来越走入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迷宫,真善美的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经济实用的现实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只剩下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意义。

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崇高论”使“崇高”这一范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意义:首先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推崇,根本地扭转了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次是崇高中的超越精神,为处在现代文明困境中的人们实现审美超越开辟了道路;最后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极具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人的主体性;超越性;生命意识康德是近代崇高论的集成者,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崇高由此确立为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一直影响着整个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

一、“人是目的”的论证扭转了美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康德美学是现代美学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是“崇高论”表现出来的对“人”思考和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

康德的“崇高论”把审美主体的内向性要求和审美的主体性特征推向了顶峰,把崇高建立在“人是最后目的”的理论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无疑是现代性精神最基础、最核心、最被广为接受的内涵,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序幕。

认真分析康德的关于崇高的论述,其实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崇高的对象,真正的崇高只存在主体的心灵,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虽然不可能与之相适合的任何表现,却正是通过这种可以在感性上表现出来的不适合性被激发出来、并召唤到内心中来。

”①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的崇高。

数学上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这种体积上的大是无限的、绝对的大,因此数学的崇高要求把无限纳入整体直观。

康德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数量的能力与这个理念的能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正是这种不相称唤醒了人心本有的超感性功能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它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的欠缺的胜利感,这种崇高只存在于自然对象中。

”②这里只是强调自然对象对崇高感生成的诱因作用,但产生崇高感的关键还在于主体的理性理念。

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 康德美 学的 问题 至今仍然是 我们面对 的难题 ,康 德 美学解决 问题 的方式仍然是 我们 可以选择 的一种可能方式 , 因此康德美学 的意义其 实已经不 言 自明了 :我们之所以说康 德美学有 ‘ 意义 ’,是 因为康德美学 是一 种活的思想 ,而不
是过时的死东西。”



系 ,是西方美学史 上一 座伟 大的 “ 丰碑”。康 德美学对现代 丰 十 会发展 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且至今不朽 。由此可 以看出来 , “ 近世第一大哲”的康德 的这些思想 ,即使在2 0 0 年后 的今天 也没有过时 , 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 本文把德 国古典美学 与对 现代 社会 的意义结合起 来 、 联 系起来 、贯穿起 来 ,加 以研究 和思考 ,这 是一个 新 的视 角 ,是很有特色的。它既要追溯并阐明康德美学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 ,又要研究和论述康德美学体系中活的有生命力 的东西 ; 而把二者结合起来 ,则为我们理解现代人 的意识形态作 了理论 上的说明。文章中指出 : “ 现代西方美学 的总体演化是渊源于 康德的 ,康 德的影响是全 面的 、深刻的 ,也是复杂 的 、多重 的。”这个论 断恐怕是要在相 当深入研究 的基 础上 才能有的 体会 。这种看法为我们研究康德 开拓 了一条新 的思路 。 康德美学 “ 康德 是德 国美学家 、天文学家 、星云说 的创立者 之 德 国古典美学 的创 始人 ,德 国古 典美 学的奠基 者。他被 认为是现代欧洲最具影 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也是启蒙运动最后 位主要美学家,他的思想使美学深入到一个新 的理论维度 , 对现代西方美学产 生了深远 的影 响。”康德严格遵守纪 律和 确保精确性 的生活态度在今天 的德 国人身上普遍存 在 ,最精 密 的仪器就是 出 自这些认真 的近乎呆板 的人之手 。更 重要的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前言“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

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实,作品是作家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康德_美的分析_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_刘凯

康德_美的分析_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_刘凯

201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2第41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1■美学研究康德“美的分析”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刘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美的分析;时间性中图分类号:B516.31;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37-06收稿日期:2011-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0FZW019)作者简介:刘凯,男,陕西咸阳市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随着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和发展,时间问题逐渐凸显并被引入审美领域,当前,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尽管时间问题一直是康德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第一批判探讨康德的时间观念,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康德美学的时间性内涵。

事实上,目前学界就康德美学的现象学研究已经为探讨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如果说,现象学构成了当代思想理解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那么,提出并思考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就成为当代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既是当代美学发展的要求,更是来自于康德思想自身的指引。

但关于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康德美学的一些具体概念出发进行探讨,未能梳理出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思路。

②因此,在当代学术背景中从时间性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康德美学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康德美学,而且能够在现代的思想基点上展开康德美学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对话,充分挖掘时间性问题对于美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当代美学的发展。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作者:孔瑛李剑楠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7期內容摘要: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

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康德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崇高美学当代意义一.康德崇高论美学的地位和价值哲学界一直有“说不尽的康德”的公论。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康德哲学中仍然有很多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比如,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判断力批判》时,就把重点放在了对美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对崇高的分析,使得崇高论的讨论大多人云亦云。

崇高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研究康德的第三批判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更加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有资料显示,康德的崇高论曾经被忽略过一段时期,但是近些年研究者开始逐渐重视起对于康德的崇高论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全面和完善的研究。

当代学者在谈及崇高时,往往都是作为康德美学中的一个范畴顺承美的范畴自然引出来的,即使有一些学者对于崇高做了系统的研究,往往也是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就学者研究康德崇高论的内容而言,往往是将康德之前的朗吉弩斯、伯克等人对康德的影响作为阐述重点,而忽视了其他很多人对康德美学的影响。

目前学界认为,崇高是认识论向道德本体论过渡的中间环节,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种认识是正确合理的,但是缺乏更加有深度、更加有说服力的阐述。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摘要】康德哲学作为现代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哲学推动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不断探索真理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康德的伦理道德启示着我们如何行为,引领着我们的道德选择。

他的审美理论也对现代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哲学领域,康德的思想也在指导我们探讨政治问题。

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康德哲学, 现代意义, 科学, 哲学, 伦理道德, 审美理论, 政治哲学, 社会问题, 反思, 影响, 重要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概述康德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分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现代意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尤其强调了理性的普遍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这为现代科学和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康德重新定义了理性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支撑。

康德的道德哲学也为人类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了道德行为应当基于自由意志和普世性原则,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审美领域,康德提出的审美理论则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为艺术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角度。

在政治哲学领域,康德的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个体之间平等自由的重要性,并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哲学基础。

康德的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考路径。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康德的思想成为现代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构和价值观塑造提供了深刻启示。

2. 正文2.1 推动现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力量康德哲学作为现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康德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康德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08年12月第8卷第4期湖南学报Jour na l of H unan First Nor m al Co llegeDec 2008Vo l 8No 4收稿日期:2008 07 26基金项目:兰州商学院科研项目(0709049)作者简介:王 圣(1971 ),男,甘肃通渭人,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讲师。

康德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王 圣(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摘 要:康德把判断力划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在美学史上将美学推进到人的心理和谐层面。

通过分析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认为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

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因而研究康德美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和谐思想;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 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8)04-0094-02康德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的深刻分析与探讨,可以说,在美学史上是空前的。

这种对心理能力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心理和谐建构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和谐成为主旋律的当代社会,探讨康德美学心理和谐建构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美学的历史性发展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研究在追问 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从审美客体上寻找美的根源。

这一现状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才有所改观。

然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主要从审美经验的事实中寻找美的对象的具体特点,一方面还是无法摆脱客观美学思想的纠缠,另一方面也无法更深入地寻找美的根源。

到了鲍姆嘉通,他从哲学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建立美学学科的主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可是,鲍姆嘉通把美看作是人的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从对于人的理性的单一发展进行纠偏的角度,强调对感性认识进行研究。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美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康德的美学理论涉及了审美判断、美的本质以及艺术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实用性和道德性的,它独立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康德提出了"目的自由性"的观念,即美是一种与目的无关的感知。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限制人们对美的认识。

只有当我们完全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将目光聚焦于形式、结构和创意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欣赏到美的存在。

其次,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普适性。

美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观念。

康德将美的判断分为两个层次:客观美与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一种公认的美,它是普遍准则的表现。

而主观美则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观的审美判断与客观的美是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实现美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美学艺术和技术艺术。

美学艺术是为了触发人们的审美反应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表现形式本身。

而技术艺术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它追求的是实现某种目的。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和影响,个体的审美判断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应该是与个人意愿无关的,它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其次,康德的理论也启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如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音乐,还是现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它们都有机会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康德美学理论的中国境遇及其意义

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康德美学理论的中国境遇及其意义

参考内容
当我们探索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仅在寻找两种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对话,更在尝试理解东西方审美观念的交融与碰撞。 康德与现代中国美学的交锋,既体现了美学发展的普遍性,也展示了文化差异的 特殊性。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判断力批 判》一书中。康德的美学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形式主义特征,他强调审 美的普遍有效性,以及审美判断力的独立地位。在康德看来,审美经验是由情感、 想象和理解力
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还为中西美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具体案 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美学理论在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 值。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吸 收其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现代美学不断向前发展,为丰富人类文化做出 更大的贡献。
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对话,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也表现在现实审美实践 中。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美学研究的方法和观 念上,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和形式主义美学观都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资源。
同时,中国现代美学也以独特的实践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总结来说,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东西方 美学异同的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学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也有利于我们全 面把握中国现代
学的演变。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
三、主要思想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文思想、艺术思想和审美思想等方面。人文 思想强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艺术思想主张艺术独立自 主,推崇创新和个性,倡导艺术表现的美学原则。审美思想则强调审美体验和审 美教育的重要性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相关推荐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一、关于康德思想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 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 而是审美主体的“ 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 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 主观的东西” , 是一种主观的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 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 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

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 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摘要: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与一位思想深邃的德国教授相联系,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康德哲学为什么会与现代哲学结下不解之缘,换句话说,康德哲学在现代哲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与一位思想深邃的德国教授相联系。

这就是批判哲学的创始人康德。

当代颇负盛名的德国学者,两卷集《当代哲学主流》的作者施太格缪勒曾经说过,现代哲学(确切说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无疑可以有许多线索,但康德哲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今天只有少数哲学不是以探讨康德观点的方式为特征的。

饶有趣味的是,这倒是与康德本人的预料相吻合。

早在十八世纪,这位哥尼斯堡的哲人就断言:他的哲学是为未来出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准备的导论,它必将在后世得到复兴。

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康德哲学为什么会与现代哲学结下不解之缘。

换句话说,康德哲学在现代哲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费希特、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兴盛时期,康德哲学被置于一边,无人问津了。

据当时的一位德国哲学史学家说,除了在乡村还有一些教师对康德有兴趣,学术界已经埋葬了康德哲学。

但是,康德哲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沉寂后,又被现代德国人虔诚而庄重地唤醒了。

一如一位著名的新康德主义者所说,为了给精神重新寻找“坚固的场所”,哲学界响起了一片“回到康德去”的呼声。

这就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新康德主义运动。

这一运动固然使康德哲学成为一种时髦的学术风尚,甚至还产生出一门新的学科,即“康德语言学”或“康德文献学”,但也正是有赖于这一运动,康德哲学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卷入到现代哲学的各种运动中去。

正如大约二百年前,一位德国诗人所说,康德使哲学成为民族的事业,在德国国土上,呼唤出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

今天,康德哲学又在更大范围内孕育和呼唤出许多现代哲学派别。

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自喻为康德的“真正继承者”。

他谦虚地把他关于世界之分为“意志”和“表象”的发明权让给康德,因为正是康德关于世界之分为“自在之物”和现象的理论,使他大彻大悟的。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吴时红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

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关键词]康德;崇高;崇高感;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2—0018—06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好地分析,让我们首先从康德提出“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启开思路。

一、康德“崇高论”的思想资源在探讨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提出和阐述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时,研究者们大多是把目光聚焦在之前的柏拉图、朗吉努斯等人特别是柏克的崇高理论对康德的影响上,从而梳理出这样的一条大同小异却又近乎典范的线索: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首先使用“崇高”(与优美连用)一词,到西塞罗《论义务》中所使用的“威严”意义上的“崇高”(男性美),到朗吉努斯《论崇高》专著中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范畴提出,再到伯克《论崇高与美》一书中对崇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考察,最后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

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对于我们希冀了解“崇高”范畴的形态学演进史,自然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也比较符合事实。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22美学2020/05一、康德崇高论美学的地位和价值哲学界一直有“说不尽的康德”的公论。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康德哲学中仍然有很多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比如,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判断力批判》时,就把重点放在了对“美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对“崇高的分析”,使得崇高论的讨论大多人云亦云。

崇高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研究康德的第三批判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更加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有资料显示,康德的崇高论曾经被忽略过一段时期,但是近些年研究者开始逐渐重视对于康德的崇高论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全面和完善的研究。

当代学者在谈及崇高时,往往都是作为康德美学中的一个范畴顺承美的范畴自然引出来的,即使有一些学者对于崇高做了系统的研究,往往也是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就学者研究康德崇高论的内容而言,往往是将康德之前的朗吉弩斯、伯克等人对康德的影响作为阐述重点,而忽视了其他很多人对康德美学的影响。

目前学界认为,崇高是认识论向道德本体论过渡的中间环节,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种认识是正确合理的,但是缺乏更加有深度、更加有说服力的阐述。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但是当代人类是以物质利益和财富为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是以征服甚至破坏自然为前提的。

康德指出,人之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不仅要求科技的进步,同时还有人的道德理念。

人类文明的最终发展是科技发展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结合。

康德将道德理念与审美联系在一起,要求心灵寻找合适的寓所,而崇高与人类的理性和心灵有关。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形 成 的实 践 活 动 中 , 也都 具 有 先 验 的善 良、 志 、 人 意
自律 性 和 义务 心 , 即有一 种 自觉 遵守 道 德律 令 、 向善 实践 社 会 道 德 的行 为 能 力 ; 在 判 断 力 和情 感 活动 而
中, 也有 先天 的心理 能力 , 人 所共 有 的先 验 的主观 即 合 目的性 和 共通 感等 。 康 德在 第三 批 判 中对 判 断力 的 中介 作 用进 行 了
和提 炼 康德 美学 中蕴 含 着 的 心 理 和谐 思 想 , 不仅 在 美学 理 论上 有重 要 价 值 , 且 在 促进 人的 心理 和 谐 而
建构方 面也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义 。

力 出发 , 知 、 、 出发 , 察 了人 的这 些 特有 心理 从 情 意 考 能力。 即人 为 什么 能够 在客 观世 界 中认 识 自然 现象 , 形 成 各种 知识 ; 为 什 么 能在 社 会 生 活 中 自觉 地履 人 行 社会 道 德义 务 , 成为 有文 化和 道 德 的人 ; 人为 什 么 面 对 自然 与 社 会现 象 会 产 生 美 感 和 目的感 , 有艺 会 术 创造 的行 为 , 等 。康 德认 为 在 人的 心理 能力 中 , 等 本 身就 具有 一种 先 天 的心理 结 构 。 如 , 知性 的认 例 在 识 活动 中 , 人先 天就 有综 合 判断 的认 识 能 力 ; 理性 在
[ 摘 要] 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 而且还 从鉴赏判断的角度, 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问的相互关系作 了空前深入 的探讨和分析。这不仅在 美学理论上有重要价值, 而且在建构人的心理和谐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 关键 词 ] 康德美学; 审美判断力; 心理和谐; 现实意义 [ 中图 分类号 ]G 30.1 8—956 [ 文献 标识码 ] A [ 章编 号  ̄0 1 5721)406—4 文 10— 9 (000—000 6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首次界定了崇高范畴并做出了全面、深刻的理论分析.康德的哲学类属先验哲学体系,崇高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被确立下来.康德把自然界作为背景进行崇高的分析,认识到实践、感性到理性、自然到自由,崇高论是这诸多环节中的强有力的一环.康德的崇高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并且对后世美学产生有益的启示与深刻的影响.在今天,面对当代人的审美、认知和精神关怀等多方面如何建构,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具有当代性意义.一、康德关于崇高的分析首先,康德将美的范畴与崇高的范畴并置,分析了美与崇高的共同性.美有一点和崇高是一致的,即二者本身都是令人喜欢的.[1]康德阐释的是两种判断力,第一种是规定的判断力,第二种是反思的判断力.反思判断力的前提是特殊事物,当这个事物被给予,如何去为这个事物思考一个原理,一个可以解释其存在形式和存在可能的原理.用既定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并不是康德的办法,而是由特殊返回到普遍这样的路径,证明人的反思判断力.人的心灵是有需求的,面对自然,人看出其无限性与多样性,这种无限与多样被人放在一个统一的原则下,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判断力具有先天原则.康德认为,美与崇高都是审美判断,对美的对象的判断是达到主观愉悦审美判断;对崇高作为对象而言也是如此,判断的最终结果应是转化为愉快的判断.康德指出这两种判断都是单一的,具有普遍可传达性,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对于个体是非概念的、主观的、普遍性的愉快情感.从两个层面分析,就量来说,崇高与美所产生的愉快是普遍有效的;就质而言,崇高与美都是无利害关系的;从关系上看,二者都是主观合目的性的.这是美与崇高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美与崇高的差异性,康德进行了着重讨论.康德认为,鉴赏判断力本身有两种可能,就是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它们分别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美与崇高的差异性表现为:(一)在对象存在的形式上,美具有合目的的形式,而崇高是无形式对人而言,一般的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形式限度,如看一朵小花或小桥流水,这种形式很容易掌握在自己的经验意识中,人很容易感受到美并迅速纳入自身的审美形式分类中.但如果看到飞流的瀑布或浩渺的大海,在这样的对象面前,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知解力弱化,对象在人面前存在不确定性,体现无限性,无限性又导致了无形式.在康德看来,这种有形式和无形式是美与崇高最根本性的差异.(二)在审美快感上,美是直接的,崇高是间接的美是一种积极的、可直接获得的、对生命力积极促进的快感;崇高则不同,对象首先有着巨大的数量或体积存在,如远在天边辽阔的沙漠、连绵起伏的山峦,使人感到恐惧,感到自身的渺小,有生命力暂时阻滞的痛感.但是随着人意识到自身处于某种距离之外,主体意识感到安全以后,随即而来的是对恐怖、惊惧、苦痛的拒斥与克服,产生自豪感和胜利感,这时痛苦消除转化为快感,这种快感是间接的,即是崇高感.(三)美存在于形式中,而崇高只在人们心意状态中美指向知性,而崇高与理性相联系.康德认为,崇高不是由形式引起的,而是人的主观生成的,崇高感不是来自对象的形式,而是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形式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崇高论的最根本特征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崇高:它是(自然的)一个对象,其表象规定着内心去推想自然要作为理念的表现是望尘莫及的.[4]康德理论设定了人的界限,设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人的感觉经验是有限的,即人的有限性.但是,人可以按照联想律的想象力,按照判断力的图形法的原则,创造理性及理念的工具,它使人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把大的东西当作小的来看待甚至藐视,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他(主体)自己的意识之中,这种无限性既包含心理意义上的无限,还包括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的无限性.无论是世上具体事物的大,如大海、沙漠、冰峰,还是意识形态的伟岸,如历史、时间,人都可以处于有限中对这种无限性进行感悟,它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人就不断追随这种观念,以达到对于这种大的把握直到心灵超越.这样,崇高就指向了理性.二、对立与超越: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一) 康德论述崇高的无形式体现首先从量开始,体现量的无限性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的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还是证明崇高和理性相连.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他认为,人对美的鉴赏的心意是静观的,而对崇高的评价是动态的,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是人的想象力最大化对认识能力和求能力的克服和调动.平常的数量可以判断为有限的大而不是崇高,必须是人对这个数量感到无法测量,生理感官无法把握,此时人的心灵内部唤醒超越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对对象做整体的思考,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中所激发起的一种心灵的超越感.数量的崇高,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理性能力弥补或超越感性能力.谁会愿意把那些不成形的、乱七八糟堆积在一起的山峦和它们那些冰峰、或是那阴森汹涌的大海等称之为崇高呢?但人心感到在他自己的评判中被提高了,如果这时在对它们的观赏中不考虑它们的形式而委身于想象力,并委身于哪一种哪怕处于完全没有确定的目的而与它们的连接中,只是扩展着那个想象力的理性,却又发现想象力的全部威力都还不适合于理性的理念的话.[5]崇高是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小的那个东西.[6]作为一个大的程度,它不是通过与外在具体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大,而是在它自身作为一种显现的整体的大,也就是在人的内心中一种对有限和无限超越的境界.所以康德总结: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课题中去寻求.[7](二)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的巨大威力如果自然界要被我们从力学上评判为崇高的,那么它就必须表象为激起恐惧的.因为在审美评判中,克服障碍的优势只是按照抵抗的大小来评判的.但现在,我们努力去探讨的东西是一种灾难,它就是一种恐惧的对象.所以对于审美判断力来说,自然界只有当它被看作是恐惧的对象时,才被认为是强力,因而是力学的崇高.[8]这是康德对于力学上的崇高的解释.力量的崇高具有巨大的威力,但实际上它没有对人发生实际的支配力,人在力量的崇高面前,真正实现的是对象的崇高感对人的心理崇高感起到的激发作用.---我们愿意把这些对象称之为崇高,因为他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高度,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9]从康德的这些观念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在一起,一方面自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人自身也有主体力量,有心灵飞跃的能力,透出人身具有的主体优越性,这也启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三、康德崇高论的现代意义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崇高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康德最终强调的结论是崇高与人的心灵、精神、理性相关,从这一结论,我们分析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似乎离崇高越来越远.(一)现代文明的强势话语是科学主义,并且与财富相关20 世纪是科学技术为强势话语的时代,科学技术在20 世纪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相比的,当代人类以科学理性和物质财富为价值取向.无限度的科技冒险使人类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更多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甚至已经越来越藐视康德所界定的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作为一个人的有限个体是呈现在一个具有无限性的世界之中,尽管人类必须将科技理性放置生存前提.人的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具有理性的存在.但是,康德提出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道德行动标志着人之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当代人除了享有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快感与利益外,已经阻止不了科学技术的负面威胁.当下的文明模式是工业文明的延续,但是,由于地球有限,无限度要求地球的工业文明就不可能是全球共享的文明.(二)人类永远需要精神的终极关怀康德不厌其烦地把道德理念和审美联系在一起,他的目的很明确,心灵应该去找到它合适的寓所,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家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的合目的性.美和崇高都是生命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感,康德所界定的自然和自由,就是指崇高感所引领的精神自由对于生命更具有意义.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似乎证明在形而下的层面不能实现这个理想自由.什么知识能够解决自由问题呢?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都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康德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有限性地存在,同时,人又具有理性,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永恒.短暂与永恒、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这些对立时刻出现在人面前,这也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也因为永远有这个矛盾,人类才需要终极关怀,他需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达到无限自由的境界,于是人才具有判断力,具有鉴赏力,需要崇高感.这即是康德崇高理论的现代意义.。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46卷 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6 N o .4 2010年8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A ug ust ,2010[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秦晓春(1956-),女,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论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秦 晓 春(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而且还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这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建构人的心理和谐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审美判断力;心理和谐;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 83-0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0)04-0060-04 在美学史上,康德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和里程碑。

康德美学超越了西方近代之前的理性主义美学与经验主义美学的长期纷争,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而且还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康德美学的这种深邃性、经典性和立法性成了后世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汲取灵感的重要源头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彰显了其理论超越时空面向未来敞开的潜能。

认真研究和提炼康德美学中蕴含着的心理和谐思想,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建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美学把审美的根源推进到人的心理深层 康德美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康德思想
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
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 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 而是审美主体的“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主观的东西”, 是一种主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 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 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
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

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 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三、康德美学对大众文化的启示
大众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它的产生反映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对精神文化的双重入侵。

应该承认, 大众文化是现代技术、现代政治、现代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体现了民众的审美需求, 我们应重视、鼓励、研究它。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大众文化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降低原创性、独创性和艺术个性, 呈现出深度的缺席、平面化、模式化。

概括来说,大众文化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的娱乐本位动机导致了文化理性意义的丧失。

大众文化充分张扬享受生活的权利意志,强调通过消费实现享乐的权利。

于是娱乐性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系,成为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美学趣味。

大众文化往往以性、暴力来刺激人的生理本能,作为调动人们消费欲望的诱饵, 在满足本能欲望的同时, 也消除了人的信念和进取心,使人玩物丧志,人格萎缩、自甘堕落,缺少一种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的人本价值。

第二, 大众文化的复制性生产方式、平民多元化风格消解了人类的美学理想。

在这种廉价而畅销的复制文化中,大众的艺术感觉、审美能力日益粗糙、钝化,情感世界日益枯竭,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思想的博大深邃、信念的崇高坚定、想象的辉煌奇诡、技法的独特巧妙等等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学理想消失殆尽。

在当代文化的喧哗与骚动中, 美学与艺术的主体位置产生了严重的偏移, 主体被指斥为“虚幻的中心”,遭受放逐。

审美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消解, 使艺术家主体精神消弥,审美超越性也烟消云散,仅仅是自然生命本身受到肯定。

在当代艺术困顿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到审美超越性的价值, 恢复人类精神主体性,恢复审美对人的灵魂铸造的性质, 恢复文学艺
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 仍然需要艺术天才的存在, 因为艺术需要个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所在。

在这样的现实中, 艺术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精神的自觉者和文化的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 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其独立意识和超越精神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塑造, 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 才能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并凭借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去规范、塑造社会精神面貌, 去唤醒在生命的虚妄中沉醉徘徊的人们, 共同去寻求诗意
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康德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四、康德美学思想对现当代的影响
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从近代中国来看,康德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纪初引起了当时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

当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把这一核心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

康德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

近些年来,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著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开晟:《论康的美学的现代性意义》,汉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7卷第五期
(2)陈亚民:《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卷第五期
(3)刘晓薇:《国内康德美学的思想研究述评》,时代与美,2009年第九期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
(5)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6)林新华. 试论康德崇高理论的缺陷[J].兰州学刊,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