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合集下载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3 4 5
新增污染(非 正常排放) 消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源 (若有) 其它在建、拟 建污染源 (若有)
现有方案、推 荐方案 现有方案、推 荐方案 现有方案、推 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主要预测因子 主要预测因子 主要预测因子
导则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 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 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 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 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 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 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 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 共同影响。 3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 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 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 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 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问题 • 1. 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 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 3. 进行大气质量现状评价监测的时候主要 选择哪些指标?请制定详细的环境监测计 划。 • 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作业
• a.大气环境调查基本内容。 • b.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级依据。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 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 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 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的圆形区 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 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 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的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第七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i= Ci /Coi×109
式中: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 浓度,mg/m3;
? Co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如何取值
Coi取值的说明:
Coi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 其修改单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 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0.02 0.05 0.15
0.08 0.4 0.08 0.12
4.00 10.00
0.12
浓度限值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0.06
0.10
0.15
0.25
0.50
0.70
0.20
0.30
0.30
0.50
0.10
0.15
0.15
0.25
0.08 0.12 0.24
4.00 10.00
应,如光化学烟雾、臭氧等。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颗粒物):
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 子或它们在介质中的悬浮体。
(1)总悬浮颗粒(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µm的固体粒子。
(2)可吸入颗粒(inhalable particles,PM10):空气 动力学当量直径≤10µm 的固体粒子,不易沉降而能 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1.评价等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 物及排放系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 最远影响范围,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大气专项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大气专项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大气专项评价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料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找出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为后续的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自净能力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污染现状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大气污染的程度,包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超标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预测项目实施后的大气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自净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转化和清除能力。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主要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阐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

这有助于了解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机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是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已产生的效应。

这包括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健康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 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2. 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因子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 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应选择 特征污染物。同时,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 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调查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 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 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 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 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排 入 大 气 中 的 烟 尘 随 风 扩 散
(2)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参数
概念:即大气中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旋涡 运动。
类型 热力湍流:大气垂直温度变化引起。 机械湍流:地面的粗糙程度。
作用 :由于湍流混合,排人大气中污染物,不断被空气 渗入,又无规则地分散到其他方向去,如此不断被稀释。
0.7
S
1.5
1.0
SSW
1.7
1.1
SW
2.2
1.4
WSW
2.4
1.7
W
3.0
1.6
WNW
2.1
2.1
NW
3.8
4.2
NNW
1.8
2.8
4月
7月
10月
1.4
1.2
2.3
1.7
1.8
1.3
2.3
3.2
2.2
1.2
1.5
1.8
1.3
2.4
2.2
1.3
1.3
0.9
1.5
2.4
1.6
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一、引言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资料及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实践。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分类1.大气监测数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等,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资料。

2.环评报告:针对项目建设或规划变更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中包含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及结论。

3.行业标准与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4.研究论文与学术文献:学术界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大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方法:根据监测数据计算空气质量指数,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2.风险评估方法:利用模型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输,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3.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数据,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4.生态学评价方法:从生态系统角度评价大气环境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应用1.政府决策:政府部门可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制定环保政策和决策,保障公众健康。

2.企业行为:企业在项目建设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

3.公众参与:公众可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气环境状况,并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

五、结论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管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内容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 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 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级项目不必。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5大气环境评价

5大气环境评价

5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是指对特定区域或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测,以确定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评价结果,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我国,大气环境评价已成为重要的环保工作内容,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气环境评价的目的是评价特定区域或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环保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对新建或改扩建的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确定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对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排放的估算和评价,确定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

再次,大气环境风险评价。

对存在风险的大气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分布,为环境应急预案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确定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最后,大气环境综合评价。

对大气环境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考虑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大气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现场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模拟和专家评估等。

现场监测是评估大气环境质量和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是评估大气环境现状和趋势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大气环境中的问题和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在进行大气环境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控制措施,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要求等因素,全面评估大气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在项目开展前进行的一项环境保护措施,旨在评估和预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影响。

对于大气环境的评价,有一些技术导则可以指导和规范评价工作。

首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内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区域范围,以及项目可能引起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过程。

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项目可能导致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其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调查和监测、数学模型建立与模拟、环境质量评估、风险评估等。

现场调查和监测可以用于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基本状况,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分布等;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环境质量评估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评估可以评估项目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

第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提出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基于评价结果,需要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案,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的长期和短期监测,以及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监测等。

此外,还需要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减少排放物的排放,改善排放工艺,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等。

最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评价工作应该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评价报告中。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关注项目的排放与传输特征,提出监测和控制措施,并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工作,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可能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二、术语和定义
•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 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 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 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 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 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 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
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 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 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 地面气象观测。
•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
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 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浓度的正态分布
• 开阔平坦地面,连续点源排放污染物,在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以烟流 形式存在,并处在湍流随机运动中,其浓度分布通常符合在平均烟流 轴两侧呈正态分布规律;污染物颗粒粒径小于15μm时,受重力影响 可以忽略,其浓度分布垂直方向也呈正态分布,(见图3-5)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 (1)、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中每个断面按高斯分布(正态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 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g/km.s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境影响评价范围。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2×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评价范围:
2×D10%
三、计算点的设置
1、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 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2、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 为计算点。
3、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 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 评价范围。
Z
A
x
Y
y
X
B
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预测网 格点网 格距 距离源中心> 1000m 距离源中心 ≤1000m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
网格等间距或近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 密远疏法 中心近密远疏法 50m~100m 100m~500m 50m~100m 100m~500m
4、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
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
应不大于50 m。
5、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 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四、气象条件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 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 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 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 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 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 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考虑次级污染物。
• 考虑前体污染物。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 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P47表5-2列出各类工业企业的特征大气污染 物,可供筛选污染因子时参考。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 程图。
5.3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 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常规大气监测点的例行监测 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 超标值、变化趋势等。
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注意的要点:各点各期各主 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 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 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 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 等。
(2)按分厂或车间统计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 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工程的 削减量等三个数值,并以此计算最终排放量。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4)除调查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 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对于范围比较 大的城区和工业区,一般是把源高低于30m、源 强小于0.04t/h的污染源列为面源。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础上,通 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 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 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QN=S∙u
式中: QN——废气流量,m3/s; S——排气管道的截面积,m2;
u——废气平均流速,m/s。
大气污染(P102)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
• Pi的定义为: • Pi= Ci /C0i×100% • 式中: •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 • Ci——用估算模式计算的第i个污染物最大 地面浓度,mg/m3; • C0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Coi如何取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评价等级
项目评价工作等级按照下表判据进行划分,如果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
一级
二级 三级
Pmax ≥80%且D10% ≥5km
其他 Pmax ﹤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4.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6.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基本概念 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基本概念 (P102~104)
⑸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
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 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 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⑹点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包括:
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②排气筒几何高度 (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 时数和可能出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 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以D10%为半径的圆或以

第五章 大气环评

第五章   大气环评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集中区、现状污染较重区,布置的测点不宜太少, 郊区和人口密度较小区,以及现状污染较 轻地 区,可适当少布点。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等行为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合理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基准和监测、模型模拟和预测等手段。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等。

以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包括源头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评价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评估大气环境的健康风险和持续性。

其次,需要进行大气环境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现有的气象和排放数据,并使用物理方程和统计技术来计算大气扩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识别和评估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需要考虑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对局部区域和特定群体进行评估。

例如,工厂附近的居民、学校和医院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评价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需要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需要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用科学方法。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决策,可以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 背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监测、评估和预测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环保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2.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建设、改扩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

3. 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噪声等因素。

•预防原则:采取措施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合理性原则:评价应基于科学、公正的方法和数据,结果应具备可信性和可靠性。

4. 评价内容•项目描述:详细描述项目涉及的环境背景、规模和技术特点。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区域气候变化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改善措施。

•环保措施建议: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减排技术、污染物治理等建议。

5. 评价程序1.立项阶段: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立项申请书,报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2.调查阶段:开展环境背景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搜集相关数据。

3.评价分析:利用气象模型、排放模型等工具,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评价报告: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交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5.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合规性。

6. 结论和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旨在规范和指导各类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建议相关单位严格执行评价程序,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管理,减少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项目、规划或政策在实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和治理措施,保障大气环境的质量。

1.方案制定与准备在评价开始之前,需要确定评价的项目或规划范围,并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2.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评价的项目或规划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大气环境现状、项目或规划的技术方案、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调查和资料的分析,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排放源分布、空气质量指标等,以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4.影响评价与预测通过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的影响,进行影响评价与预测。

通常会借助数学模型或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

5.环境管理措施根据对影响评价与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减排措施、环境修复和保护措施等,以减少或避免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环境质量。

6.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环境的安全。

7.报告编制与公众参与根据评价的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并进行公众参与。

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评价过程、结果、管理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并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8.决策与实施评价报告经过论证和审批后,由相关部门或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9.监测与评估对决策和实施后的项目或规划进行监测与评估,检测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情况,以保证环境质量和项目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参简本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该研究所2014年7月1、工程概况1.1工程组成(1)项目名称: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程(2)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属于填海工程(4)地理位置: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东北侧、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青兰山库区之间海域与陆域,位置见图1.1-1。

(5)建设工期:12个月。

(6)项目总投资:4703.96万元(7)建设规模:三角地围堤工程(295.8m)机回填整平工程。

具体工程技术指标见表1.1-1。

表1.1-1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图1.1-1 工程地理位置图11.2工程建设方案1.2.1 场地现状拟建三角地块围堤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北,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之间,陆域面积为1.5084 公顷,海域面积为3.5061 公顷。

场地现状为土石堆填区,多处有开挖施工的痕迹,地面高程10~24m不等,临海一侧坡度较陡。

目前场地内已建的项目包括排水管涵工程、海底管线工程及其登陆管线等。

本项目新建三角地块新建围堤工程北端与福建联合石化30万吨级码头及护岸衔接,南端与中化青兰山库区围堤相接。

场地内已建有库区排海管涵、登陆管线及海底管线防护结构,详见图1.2-1。

已建的登陆管线防护结构依托现有地形以海底管线为中心,南北长度各50 米,总长约100 米。

图1.2-1 三角地现状图1.2.2 征海情况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5.2537hm2,其中填海工程占用海域面积为4.6957 hm2,管道用海变更为填海占用海域面积为0.5580 hm2,项目预审申请宗海界址见图1.2-2。

图1.2-2 本项目预审申请宗海界址图1.2.3总平面布置本方案围堤前沿线总长295.8米(不含已建海底管线防护结构)。

南段前沿线平行布置于登陆管线第一根油管外侧12.5m处,北段基本位于已批复的填海红线内。

本方案用地范围包括已征地15084平方米、已征海35061 平方米以及青兰山库区围堤边坡、登陆管线用地等,陆域面积约5.8万平方米。

根据地形现状,本方案将场地分两级阶梯式布置,高程分别为18.0米、10.88米,土方工程量约10.2万立方,场地进行分级整平,采用分层碾压处理。

围堤堤顶高程为10.88米,为了减少土堆荷载对围堤结构的影响,前沿线后20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堆载。

场地平整清除的土方外运至青兰山库区西南侧港丰项目用地进行回填造陆。

项目平面布置见图1.2-3。

图1.2-3 本项目总平面布置图1.2.4 水工建筑物本次围堤结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场地的征海范围和目前的场地现状,拟采用斜坡式抛石堤结构方案。

新建围堤在挖除围堤前沿线以外的已回填的开山石后再做围堤结构。

对原回填开山石进行开挖后设置二片石和倒滤层,然后回填 1.5m 厚10~100kg 块石,再其上设置厚1350mm的500~1000kg 块石2 层和厚2.13m 的9t 扭王字块一层。

9t水平扭王字块海侧再设置2~4t 的压脚块石和500~1000kg 的护底块石。

围堤胸墙为现浇C30胸墙,胸墙顶高程参考围堤改造项目,取16.0m。

水工建筑主要尺度见表1.2-1。

表1.2-1 项目水工建筑物主要尺度表围堤总长度(m)胸墙顶高程(m)结构形式备注295.8 +16(+10.88)斜坡式其中封头段67.9m 1.2.5工程地质状况本次地质勘察共完成13 个钻孔,分三个勘察区进行:原有围堤改造区完成4 个钻孔(BK1、BK2、BK4 和BK7);应急设备库区完成3 个钻孔(TK1~TK3);新建三角地块围堤区完成6 个钻孔(ZK1、ZK3、ZK6、ZK9、ZK12 和ZK13),,引用勘察范围内前期勘察钻孔5 个。

根据钻孔资料(见图1.2-4),新建三角地块围堤地质从上至下分为填石层、强风化花岗岩层,少数钻孔显示上述2 层之间夹有1m 厚的粘土层。

图1.2-4 本项目钻孔平面图1.2.6地基处理工程由于拟建的上部设施设备荷载均比较小(考虑的是分析化验设施设备、应急设备库、机修场地),陆域形成的土石料质量比较好。

从目前的地勘报告分析(地勘情况见图1.2-4),该场地仅需进行表层整平碾压,无需进行深层地基处理,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少量大型仓库采用常规的灌注桩基础即可满足要求。

1.2.7防洪排涝设计本工程地块需进行防潮防浪设计,新建围堤约400米。

围堤防护标准为百年一遇水位组合百年一遇波浪。

围堤采用斜坡堤结构,胸墙顶高程16.0m。

本项目北侧为福炼库区道路、西侧为中化库区道路,均设有截洪沟渠,本项目拟设2个1.2m直径的圆管涵通道与周边排洪通道联通。

1.3 施工方案1.3.1 施工工艺1.3.1.1堤心石推填及理坡施工(1)石料开采石料开采由正规石场完成,本工程所有块石全部由石场提供。

(2)测量放样采用GPS分别放出抛填的断面位置、堤心石设计轴线位置以及堤心石堤顶边线位置,并分别在挡浪墙后方和海上设置前后导标,导标上设置夜间标灯并以不同颜色的彩旗区分,指导抛填施工。

(3)石料运输、抛填石料由自卸汽车运输,直接到达堤身上部将石料倾倒在堤身边缘,推土机推料往前推进。

(4)理坡趁低潮用加长臂反铲挖掘机,对堤体的边坡按设计边坡要求设立坡度架进行修理。

理坡时,及时补抛堤心石石料,以使其达到设计断面尺寸。

1.3.1.2二片石抛填待堤心石施工一个流水段后,即可开始二片石层的施工。

二片石层施工之前,在堤心石的坡面上安装坡架,坡架采用木板嵌入堤心石的上、下边坡作为支撑,经测量放出二片石层坡面在木板上的位置,并用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就形成了二片石层坡面。

然后由长臂挖掘机参考该坡架进行二片石层的抛填及理坡。

1.3.1.3混合倒滤层施工待堤心石及二片石层施工一个流水段后,即可开始碎石倒滤层的施工。

碎石倒滤层施工之前,在护岸的坡面上安装坡架,坡架采用木板嵌入堤心石的上、下边坡作为支撑,经测量放出碎石倒滤层坡面在木板上的位置,并用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就形成了碎石倒滤层坡面。

然后由长臂挖掘机参考该坡架进行碎石倒滤层的抛填及理坡。

1.3.1.4护底、垫层、压脚块石抛填(1)护底块石施工首先在标高10.3m推填堤心石断面上局部加宽8m平台,作为陆上长臂挖机的施工平台,抛填部分护底块石、垫层石等。

开挖8m平台至2.0m标高,抛填部分垫层石并整平。

长臂挖机撤退至堤顶并开挖平台补充堤脚部分堤心石。

同时进行堤心石理坡及垫层石抛填及理坡。

陆上挖机装石料上船,然后用船抛外侧护底块石等。

(2)垫层石施工垫层石分两部分施工,第一部分(坡脚平台部分):在水上做好垫层石边线浮标,长臂挖机在8米的挖机平台上按照控制边线对第一部分进行抛填及理坡,需要分两层施工,填好第一层,再按以上工序再填上层直至设计标高,确保垫层石的密实及稳定。

第二部分(斜坡面部分):长臂挖机在堤顶进行该部分垫层石抛填及理坡施工。

(3)压脚块石抛石船停靠定位驳进行抛填,利用挖掘机进行整平。

施工准备→定位方驳驻位→块石装船→水上运输→运输船靠泊定位方驳→块石抛填→施工验收。

1.3.1.4扭王块安装本工程需安装9t扭王字块约14000块,分为水下和陆上两部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水上安装无法采用浮吊。

施工期避开当地季风期,安排在风力条件较好,对吊装的作业较为有利的时期施工。

扭王块采用陆上安装作业,由履带吊配载重汽车陆上作业,150t履带吊安装最远部分扭王块(最远距离为36m),100t、80t履带吊安装水面以上部分。

安放扭王块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安放图(又称网络),计算块体坐标,现场按坐标定点随机自下向上、逐排安放。

1.3.1.5铺面施工本工程铺面施工主要包括:级配碎石(厚15cm)、素混凝土铺面(厚25cm)与路缘石挡块的施工。

施工方法为(1)场地整平碾压根据设计图纸,通过测量放线,定出铺面施工范围,采用挖掘机清理场地杂物并按标高进行场地整平。

整平后采用20t压路机碾压密实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在整平开挖碾压前,先咨询业主有关部门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实地调查,对已有地下管线做出标识并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

(2)级配碎石施工本工程级配碎石数量小,宜采取现场拌制的方法进行施工。

级配碎石按设计比例配置混合料,经铲车拌制而成,再用自卸汽车运至施工地点,由勾机配合人工进行铺筑。

(3)素混凝土面层施工级配碎石完成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混凝土面层施工。

路面模板采用混凝土。

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加固可靠,并经25cm槽钢做侧模,混凝土采用搅拌站自制C30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振捣采用振动棒及平板振动器配合使用。

振捣完成后及时抹面压纹及切缝处理。

(4)路缘石挡块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在原有道路排水口陆侧需增设混凝土挡块。

施工前,开挖至设计。

挡块按设深度,铺设级配碎石垫层,采用定型钢模板分段浇筑完成,混凝土强度为C30计要求每10米设置一沉降缝。

挡块浇筑完成后采用C混凝土修复破损硬路肩。

301.3.1.6胸墙胸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胸墙,胸墙设计底标高为10.8-10.88m,顶层标高为16.0m,相邻段胸墙间设置结构缝。

现浇混凝土方量约10100m3。

施工流程:测量放线→钢筋加工钢筋绑扎→模板支立→胸墙预埋件安设→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

1.3.2 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1。

图1.3-1 施工工艺流程图1.3.2 施工人员和主要施工机械(1)施工人员项目施工高峰期有工作人员约150人。

(2)主要施工机械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施工机械见表1.3-1。

表1.3-1 主要施工机械1.3.3 施工依托条件(1)施工场地护面采用扭王字块体,需要较大的预制场地。

由于本工程后方陆域已基本形成,施工场地基本可满足要求。

(2)对外交通具有便利的水上和路上交通设施。

(3)供水供电本工程建设所需的施工用水、用电可依托青兰山库区已建设施。

(4)砂、石等地方材料供应围堤采用扭王字块体护面结构,石料可在泉州市市场上上采购或直接开采。

(5)水文、气象条件大竹岛至青兰山半岛一线以南至剑屿的水域为湾口段,其S~SE 向没有岛屿遮挡,主要受外海大浪的影响。

冬季季风对水上施工影响较大;台风期影响时间为6-7 天。

1.3.4土石方平衡从目前的测量图分析,现状场地部分堆填标高大于18.0m,部分小于10.88m,场地内部土方平整后,预计有将近5万方土方需外运,初步拟定通过汽车外运至青兰山库区西南侧港丰项目用地进行回填造陆,该项目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本工程所需9t扭王块约2400块,砼9400方,均来自于泉州市场购买。

工程土石方平衡见表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