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 氢原子光谱 波尔

合集下载

氢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

氢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

20 世纪经典物理遇到的困难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经典物理学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受到了冲击。

经典理论在解释一些新的试验结果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玻尔在原子结构中引入量子化解释氢原子光谱很早人们就知道,气态原子被火花、电弧或其他方法激发可以发光,经棱镜分光后,能得到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气态原子棱镜屏幕看似杂乱无章的光谱线是否有规律??Rydberg 提出以一个经验的公式:22111=H R c n mm n νλ⎛⎫=-> ⎪⎝⎭其中,R H =1.09677576×107m -1是氢的Rydberg 常数。

经验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原子结构=1m =2m =3m =4m =5m =6m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氢原子中核外电子会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是否能解释发光的物理机制?原子坍塌灾难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加速运动,要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圆周运动半径减小。

(1)定态轨道(2)定态跃迁1913年,时年28岁丹麦人玻尔在卢瑟福实验室做博士后,就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两点假设:r n =L r p =⨯r μυ=⨯r μυ=n r μυ=质量为,速度为υμ(1)定态轨道电子只能处在特定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转动,并不往外辐射能量。

电子的这种稳定的状态叫做定态。

轨道必须满足量子化条件:电子的角动量L 只能取的整数倍,即( n=1,2,3, … )L n=4222s n e E n μ=- =电子在定态轨道上的能量2212se E r μυ=-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库仑力提供的2222204s e Ze r r r μυπε==向心力库仑力联立两式,可得2s e n υ=222s n r e μ=r n =L r p =⨯r μυ=⨯r μυ=n r μυ=质量为,速度为υμ(2)定态跃迁电子可以从一个能级E n 跃迁到另一个较低(高)的能级E m ,同时将发射(吸收)一个光子。

我们主要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我们主要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里n* 称为有效量子数。
从所得的光谱可以计算出各条谱线对应的有效量子数,如表4.1所
示表中的有效量子数 n* 有些接近整数(第一辅线系和柏格曼系)
有些离整数远一些(第二辅线最远,主线系),且都一般都比n略 小,可写成
n* n
Δ 称为量子数亏损,我们注意到,同一线系的Δ 差不多相等。
这是因为同一线系的末态是相同的,而初态的电子轨道角动量量 子数相同。
二、碱金属原子的光 谱在前面讨论氢原子光谱时,我们已知道,氢原子的光谱可表示为
~

RH
1 m2

1 n2

~

RH n2
式中第一项为原子跃迁的终态,决定光谱所在的线系,第二项
为原子跃迁的初态。
在同一线系中(m相同)随着n的增大,谱线的波长越来越短,且 间隔越来越小,最后趋于线系限。
用能级图表示为如图所示(锂原 子):
从图中可以看出,碱金属原子能级与氢原子能级不同。
氢原子的能级只与主量子数n有关,而碱金属原子的能级除了与
主量子数有关外,还与电子的轨道角量子数l有关。 图中把能级按l值分类,l相同的能级画在同一列上。 n相同而l不同的能级有较大差别,l愈小能级越低。 n越小,则不同l的能级差别越大。
玻尔理论无法解释谱线的这种精细结构。
模型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它缺乏计算原子其它性质的理论方 法例。如不能计算出不同谱线的相对强 度换。言之,处在n=3态上的电子有多少次直接跳到1态上,有多少 次先跳到2再到1上发出两种光。对此玻尔理论无能为力。
其问题出在理论结构本身,它是经典理论与量子条件的结合(所 以又称为旧量子论),其量子条件没有理论根据,缺乏逻辑的统 一性。
第一辅线(漫线系) ~ 2 p nd n 3,4 ~ 3 p nd n 3,4

实验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

各种原子光谱线的规律性的研究正是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

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

1913年玻尔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

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辨,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

这一事实意味着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精细结构。

1916年索末菲考虑到氢原子中电子的椭圆轨道上近日点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他根据相对论性力学修正了玻尔的理论,得到了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精确公式。

但这仍是一个半经典理论的结果。

1925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即量子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重新解释了玻尔理论所得到的氢原子能级。

不久海森伯和约丹(1926年)根据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推得一个比索末菲所得的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坚实的结果,将这结果与托马斯(1926年)推得的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得到了精确的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公式。

尽管如此,根据该公式所得巴耳末系第一条的(理论)精细结构与不断发展的精密测量中所得实验结果相比,仍有约百分之几的微小差异。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方法,进一步肯定了氢原子第二能级中轨道角动量为零的一个能有确实比上述精确公式所预言的高出1057MHz (乘以普朗克常数即得相应的能量值),这就是有名的蓝姆移动。

直到1949年,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将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

这一事实才得到了解释,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1.学习识谱和一种测量谱线波长的方法。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力求准确测定氢的里德伯常数,对近代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一初步了解。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击此项弹出如图 7 所示对话框,提示输入峰值高度,输入峰值高度后,点击确定即可。 读取数据,即读取当前图谱的横、纵坐标数据,可选择列表方式或光标读取方式。 光谱平滑,点击此项系统将对当前图谱文件进行平滑处理,以去掉噪声或过小的峰 值,来方便图谱的读取或辨别。 光谱微分,点击此项功能可对当前图谱进行一至四次微分。 光谱运算, 点击此项系统弹出提示对话框, 提示选择当前图谱与任意常数的加、 减、 乘、除四则运算。 3.1.2.4 系统操作 系统操作菜单中主要包括波长检索、波长校正、系统复位和系统设置等项。其中, 波长检索,点击此项系统弹出如图 8 所示波长检索对话框,提示输入目的波长,波 长范围为系统允许波长范围内的任意波长值。 波长线性校正,当对光栅光谱议仪器系统检测发现系统波长值与准确波长不对应 时,可通过此项对系统波长进行校正,在对话框中输入系统值与实际波长值的差值,点 击确定即可。 系统复位,当仪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出现时,可点击此项对系统进行 重新复位,以消除影响。 系统设置,即系统调试时用到的一些数据,用户不可更改。 3.1.2.5 帮助 帮助菜单中提供了厂商及仪器版本信息。 3.1.3 工具栏的使用 工具栏中主要包括新建、打开、保存、打印、光谱扫描、参数设置、波长检索、读 取数据、峰值检索、刻度扩展、屏幕刷新和停止等项。其中, 新建、打开、保存、打印、和参数设置等项包含于菜单栏的“文件”菜单中;光谱 扫描包含于菜单栏的“测量方式”菜单中;波长检索包含于菜单栏中的“系统操作”菜 单中;读取数据、峰值检索和刻度扩展包含于菜单栏中的“数据处理”菜单中。 屏幕刷新,即刷新当前图谱屏幕显示以清除数据标注的字符。 停止,点击此项,系统将停止当前操作。 3.1.4 退出系统与关机 当系统测试结束后,将出射、入射狭缝调节至 0.1mm 左右,若有负高压系统,则将 负高压调节至零。点击菜单栏中“文件\退出系统” ,按照提示关闭电源退出仪器操作系 统。 4 仪器使用方法: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为此,J.汤姆孙在1904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枣糕式模型.该模型认 为,原子可以看作一个球体,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在球内, 电子则一颗一颗地镶嵌其中.1909年,J.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为了验证 原子结构的枣糕式模型,完成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发现α粒 子在轰击金箔时,绝大多数α粒子都穿透金箔,方向也几乎不变,但 是大约有1/8 000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即被反弹回来.这样的 实验结果是枣糕式模型根本无法解释的,因为如果说金箔中的金原子 都是枣糕式的结构,那么整个金箔上各点的性质应该近乎均匀,α粒 子轰击上去,要么全部透射过去,要么全部反弹回来,而不可能是一 些穿透过去,一些反弹回来.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二、 原子结构模型
1897年,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在此之前,原 子被认为是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分的,可 是电子的发现却表明原子中包含带负电的电子.那 么,原子中必然还有带正电的部分,这就说明原子 是可分的,是有内部结构的.执着的科学家就会继 续追问: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简洁的里德 伯光谱公式是不是氢原子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三、 玻尔的三点基本假设
为了解决原子结构有核模型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的分 立性问题,玻尔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但是只能沿着一系列特定的轨道运动,而不能够任意转动, 当电子在这些轨道运动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原子系统处 于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的能量.不同的轨道,具有不同的能 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记为E1、E2、E3等.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可是这个模型却遭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质疑.因为按照当时的物 理理论(包括经典力学、经典电磁理论及热力学统计物理),这 样一个模型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尔理论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尔理论

二、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911 年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建立 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① 所有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原子 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 非 常 小 ( R≤10-15m ) 的 体 积 内, 这就是“原子核”;
② 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
③ 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 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 一起。
解: 赖曼系
1
R(112
1 n2
)
1/[R(1n12)] 其 中 R 1 .0 9 7 1 0 2 n m 1
n = 2 时对应最长波长 max 121.5nm
n = ∞时对应最短波长 min 91.2nm
帕邢系
1/[1.097
104
(
1 32
1 n2
)](nm)
53 1282nm
例题2 :
% R(612n 12) n7,8,9,L
3) 氢原子光谱规律
氢原子光谱有着内在的联系,表现在其波数可用 一普遍公式来表示:
v% 1
R
1 k2
1 n2
(广义巴尔末公式)
式中: k1,2,3L, n k 1 ,k 2 ,k 3 ,L
对应一个 k 就构成一个谱线系。
里兹组合原理:任一条谱线的波数都可以写成两 项之差的形式,即
• 每一谱线的波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光谱项之差
% T (k)T (n )
%
1
R
1 k2
1 n2
---广义巴尔末公式
表面上如此繁杂的光谱线竟然由一个式 子简单地表示,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出色的成 果,但公式是凭经验凑出来的,它为什么与 实验符合得如此好,在公式问世将近三十年 内,一直是个谜。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波粒二象性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波粒二象性

式中:
R =1.096776×107m−1 为里德伯常量
m=1, 2, 3, 4,… n=m+1, m+2, m+3,…
σ
=
1 λ
=
R⎜⎛ ⎝
1 m2

1 n2
⎟⎞ ⎠
--里德伯方程
式中: m=1, 2, 3, 4,… n=m+1, m+2, m+3,…
赖曼系(m=1)
σ
=
R⎜⎛ ⎝
1 12

1 n2
激发态能级
En
=
E1 n2
=
13.6 − n2
eV
当 n → ∞ 时,
原子被电离,电子不受原子核束缚。
电离能:把电子从氢原子玻尔轨道移到无穷远所需能量。
∆E = E∞ − E1 = 13.6eV
(3) 氢原子光谱
(3) 氢原子光谱
En
=

1 n2
( mee4 8ε 0 2 h2
)
=
E1 n2
(n = 1,2,3,⋯)



6562.8Å 4861.3Å 4340.5Å
Hδ 4101.7Å
巴尔末(Balmer)找到的经验公式:
λ
=
B
n2 n2 −
4
⋯(1)
B = 3645.6Å(经验常数) n =3、4、5...
波数
σ
=
1 λ
=
R( 1 22

1 n2
)⋯(2)
----巴尔末公式(可见光区)
R =1.096776×107m−1 为里德伯常量
(2)承认电子在有心力场中运动,角动量守恒。 但是玻尔硬加了一个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

氢 放 电 管 2~3 kV 光 源
全息干板 光阑 三棱镜 或光栅) (或光栅)
记录原子光谱原理示意图
5
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很早,人们就发现氢气放电管获得的氢原子光谱, 很早,人们就发现氢气放电管获得的氢原子光谱, 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四条谱线。 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四条谱线。 656.210nm; Ηα: 红色 656.210 ; 434.010nm; Ηγ : 青色 434.010 ; 486.074nm Ηβ ;深绿 486.074 Ηδ ;紫色 410.120nm 410.120
ε 0 h2 a B = r1 = π me e 2
8.85 × 10 −12 × (6.6 × 10 −34 ) 2 = π × 9.1 × 10 − 31 × (1.6 × 10 −19 ) 2
= 0.529 × 10−10 m
第n级轨道半径 级轨道半径
2
rn = n r1 ( n = 1,2,3 ⋯)
7
巴尔末公式
n2 λ=B 2 2 n −2
1890 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提出了一个用波数 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提出了一个用波数 表示的氢原子光谱公式 表示的氢原子光谱公式 波数:单位长度内所包含的完整波形数目。 波数:单位长度内所包含的完整波形数目。
1 n2 − 4 4 1 1 ~= = = 2− 2 ν 2 B2 n λ B n
为四条可见光谱线H 当 n=3,4,5,6,为四条可见光谱线 α、Hβ、Hγ、Hδ , , , 为四条可见光谱线 656.210nm; Ηα: 红色 656.210 ; 434.010nm; Ηγ : 青色 434.010 ; 486.074nm Ηβ :深绿 486.074 Ηδ ;紫色 410.120nm 410.120

最新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最新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引言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

各种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的研究正式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

本世纪上半世纪中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

1913年玻尔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

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析,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

这一事实意味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精细结构。

1916年索末菲考虑到氢原子中原子电子在椭圆轨道上近日点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他根据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玻尔的理论,得到了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精确公式。

但这仍是一个半经典理论的结果。

1925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即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重新解释了玻尔理论所得到的氢原子能级。

不久海森伯和约丹(1926年)根据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推得一个比索末菲所得的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坚实的结果;将这结果与托马斯(1926)推得的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得到了精确的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公式。

尽管如此,根据该公式所得巴耳末系第一条的(理论)精细结构与不断发展着的精密测量中所得实验结果相比,仍有约百分之几的微小差异。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方法,进一步肯定了氢原子第二能级中轨道角动量为零的一个能级确实比上述精确公式所预言的高出1057MHz(乘以谱郎克常数即得相应的能量值),这就是有名的蓝姆移动。

直到1949年,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将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这一事实才得到了解释,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1、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是指由氢原子发射或吸收光的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

根据氢原子的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理论,有以下几个实验规律:
1. 鲍尔原理:氢原子的电子只能在确定的能级上存在,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特定频率的光,称为发射光谱。

这些光的频率与能级差值之间存在定量关系。

2. 赖曼公式:赖曼公式给出了氢原子光谱中发射线的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

对于氢原子的Lyman系列(电子从n ≥ 2的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发射线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为ν = R_H(1/n^2 - 1/1^2),其中ν为发射线的频率,R_H为里德伯常量,n为整数。

3. 能级间距:氢原子的能级间距逐渐减小,当电子处于高能级时,能级间距较大,发射的光频率较高;而当电子处于低能级时,能级间距较小,发射的光频率较低。

4. 能级分裂:氢原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级会出现分裂,从而产生一系列谱线。

这被称为塞曼效应。

这些实验规律为理解氢原子的光谱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为量子力学提供了实验基础。

波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应用

波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应用

波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应用波尔模型是物理学中用于解释氢原子光谱的重要模型之一。

在这个模型中,原子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以特定的轨道运动。

波尔模型的提出为科学家们揭示了氢原子光谱背后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波尔模型的基本原理波尔模型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于1913年提出。

在这个模型中,电子围绕原子核以不同的轨道运动,这些轨道具有特定的能级。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之间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从而形成谱线。

波尔模型通过量子力学的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现象。

氢原子光谱的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由氢原子发射或吸收电磁波在光谱中产生的现象。

根据波尔模型,氢原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会受到库仑力的作用,这种库仑力会使得电子具有特定的能级。

当电子跃迁到更低的能级时,会释放能量形成谱线,而当电子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时则会吸收能量。

这种特定能级的跃迁形成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

因此,波尔模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有效解释氢原子光谱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波尔模型的局限性虽然波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波尔模型仅适用于氢原子这种单电子系统,无法完全描述多电子系统的原子结构。

此外,波尔模型也无法解释一些高级原子光谱中的现象。

因此,科学家们在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时需要结合更加复杂的量子力学模型。

结论波尔模型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应用为科学家们揭示了原子结构中的重要规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氢原子光谱中谱线的形成机制。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波尔模型的局限性,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结构的奥秘。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理论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理论

失重状态无关 ,所以 A 、C 、D 错 ,B 正确 .
根据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跟容器壁的碰
撞 ,对容器壁形成一个持续的作用力 ,由压强公式 p =
F S

气体压强可以说成是“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E 正确 .
F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
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解析 由气体分子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压强很小 ,可忽
略不计 .如果我们在一个很小的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气体也照
样能获得较大的气压 .同时 ,对处于封闭容器中的气体 ,即使
放到失重的状态下也仍然能保持原有的压强 .气体的压强是
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产生 ,与分子间的斥力和分子是否处于
射电磁波 ,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做圆周运动的频
率 .那么 ,经典理论至少遇到下面两个困难 :
(1) 由于电子运动时辐射电磁波 ,能量会不断减小 ,从而
导致轨道半径越来越小 ,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即原子和原子
核的大小是一样的 ,这与卢瑟福核式结构矛盾 .
(2) 由于不断辐射导致轨道半径连续减小 ,频率连续增
1 氢原子光谱
在 1885 年从星体的光谱中观察到的氢光谱线已达 14
条 .巴尔末将这些谱线的波长归纳为 :
λ=

n2 n2 -




,4
,5
,…
即巴尔末公式 .
随后又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其他谱线 :即紫外区的赖曼
系 ,红外区的帕邢系 、布喇开系和普丰特系 .如果令 RH =
4 B
,RH 称里德伯常数 ,实验测得其值为
大 ,所以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应该是连续的 .这与氢原子光

波尔模型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起源

波尔模型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起源

波尔模型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起源在物理学领域中,波尔模型是解释氢原子光谱起源的一个重要理论。

波尔模型于1913年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提出,是近代量子力学的先驱,对于理解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波尔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电子在氢原子中绕着原子核旋转,但只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

这些能级由量子数来描述,其中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所处的能级,而角动量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则描述电子的旋转轨道和旋转方向。

波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发射和吸收现象,奠定了后续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础。

在波尔模型中,氢原子的光谱起源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形成发射光谱线。

而当外界的光子能量与电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匹配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吸收光谱线。

波尔模型通过计算能级之间的跃迁能量差,成功预测了氢原子发射光谱的频率和波长。

根据波尔的计算结果,不同的能级跃迁所对应的发射光谱线可被分为不同的系列,如巴尔末系列、帕舍茨系列和布鲁克林系列等。

这些系列都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正是波尔模型对于氢原子光谱的解释打开了人们对光谱线的认识之门。

波尔模型的成功不仅在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更为重要的是,它引入了量子概念,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波尔模型首次将电子的能级量化,展示了微观粒子在特定状态下的离散性质,与经典物理学中的连续性原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量子化的思想为随后建立的量子力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虽然波尔模型为氢原子光谱提供了定量解释,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波尔模型只能适用于单一电子体系,对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现象无法完全揭示。

其次,波尔模型未能解释光谱线的精细结构和塞曼效应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为复杂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力学的研究。

尽管波尔模型已经被量子力学所取代,但它对于理解氢原子光谱起源仍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历史价值。

氢原子的光谱线解析与理论解释

氢原子的光谱线解析与理论解释

氢原子的光谱线解析与理论解释光谱线是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发出或吸收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而氢原子的光谱线解析与理论解释,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氢原子的光谱线的观测、解析以及理论解释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氢原子的光谱线的观测。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了氢原子的光谱线,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将氢气放电于真空管中,巴尔末观察到了一系列明亮的彩色线条。

这些线条经过仔细测量和分类,被分为了几个系列,分别称为巴尔末系列、帕邢系列和卢瑟福系列。

这些系列中的每一个线条都对应着氢原子在特定能级之间跃迁所产生的光。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氢原子的光谱线。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氢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取特定的数值。

这就意味着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所产生的光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

而这些频率和波长正是观察到的光谱线。

例如,巴尔末系列中的线条对应着氢原子的基态到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跃迁,帕邢系列对应着第一激发态到第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而卢瑟福系列则对应着更高能级的跃迁。

那么,为什么氢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呢?这就涉及到氢原子的理论解释。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氢原子的能级由薛定谔方程给出。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演化的方程,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氢原子的能级和波函数。

而氢原子的能级量子化的原因是由于氢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在氢原子中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使得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

此外,氢原子的光谱线还可以通过波尔模型进行解释。

波尔模型是根据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理论,对氢原子的能级和光谱线进行解释的简化模型。

根据波尔模型,氢原子的电子绕着质子作圆周运动,而电子的能级由其运动半径决定。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从而产生光谱线。

波尔模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线,但它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基础上,无法解释一些量子效应。

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解释

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解释

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解释引言:氢原子光谱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它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波粒二象性、波函数和能级结构等方面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解释。

一、波粒二象性的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是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关键。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光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粒子,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波动。

在氢原子光谱中,当氢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同时发射出光子。

这个过程既可以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即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释放出一个光子;也可以用波动的观点解释,即电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了波动的扰动,这个扰动以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因此,波粒二象性为解释氢原子光谱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波函数的解释波函数是氢原子光谱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理论,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状态和性质。

在氢原子光谱中,波函数用于描述氢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波函数的平方值表示了在某个位置上找到电子的概率密度。

通过对波函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分布情况,从而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能级结构和谱线的出现。

三、能级结构的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级结构的存在。

根据量子力学的能级理论,氢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只能取离散的数值。

这意味着氢原子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而不能连续地跃迁到任意能级。

这种离散的能级结构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数学模型来解释。

根据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氢原子的能级和波函数的解析解,进而推导出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位置和强度。

这种能级结构的解释为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观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其他关键问题的解释除了上述内容外,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解释还涉及到一些其他关键问题。

例如,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为什么是离散的?为什么有些谱线比其他谱线强度更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模型来解释。

谱线的离散性可以归因于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而谱线强度的差异可以通过跃迁的选择定则和激发态的寿命等因素来解释。

波尔模型预测氢离子光谱

波尔模型预测氢离子光谱

波尔模型预测氢离子光谱
波尔模型是一种用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理论模型,它基于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性质。

根据波尔模型,氢原子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而每个电子具有特定的能级。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光子。

根据波尔模型,氢离子的光谱可以通过计算能级的差异来预测。

氢离子只有一个质子核,所以只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而无需考虑其他电子对电子运动的影响。

氢离子的能级由以下公式确定:
E = -13.6 * (Z^2 / n^2) 电子伏特
其中E是能级的能量,Z是电荷数(1对于氢离子),n是主
量子数。

通过计算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可以得到氢离子的光谱线的预测。

这些能级差与不同波长的光子能量相对应,因此可以用来确定氢离子的光谱。

然而,波尔模型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它并不能完全解释氢离子的光谱特性。

实际上,氢离子的光谱是由电子的量子机制引起的,需要更复杂的量子力学模型来解释。

波尔模型仅能提供粗略的预测结果,并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如斯塔克效应和磁场效应。

因此,对于更准确的氢离子光谱预测,需要使用更高级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如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和分子轨道理论。

这些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氢离子的光谱行为,并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19-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

19-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

三、玻尔的量子论 玻尔量子论的三个假设:
1 定态假设:原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
具有一定的能量、不辐射电磁波。 h n 1,2,3 2 角动量量子化 L me vr n 2π 3 跃迁假设 h E A EB
对于氢原子,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e2 v2 me 2 r 4 0 r 2 2 2 e 0h n vn 轨道半径和运动速率为 rn 2 0 hn m e 2
波数
称为巴耳末系
22 R 1.0967758 107 m 1 B
为里德伯常数
紫外区、红外区和远红外区的谱线的波数 莱曼系
1 1 ~ R( 2 2 ) , n 2,3, 1 n
2
1 1 ~ 帕邢系 R( 2 2 ) , n 4,5, 3 n 1 1 ~ 布拉开系 R( 2 2 ) , n 5,6, 4 n 1 1 ~ R( 2 2 ) , n 6,7, 普丰德系 5 n 将上述五个公式综合为一个公式:
1 1 ~ ~ T ( k ) T ( n) kn R( 2 2 ) 也可以写为 kn k n R R 其中 T ( k ) 2 ,T ( n) 2 光谱项
k n
把对应于任意两个不同整数的光谱项合并起来组成 它们的差,便得到氢原子光谱中一条谱线的波数, 3 这个规律称为组合原理。
5
式中 代入数据,得
me e R 2 3 8 0 hc
R =1.097373107 m-1
4
此理论值与里德伯常量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尽管玻尔的量子理论在氢原子问题上取得了很大 成功,但是由于这个理论是经典力学与量子化条件 相结合的产物,必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所以,它必定要被另一新的理论 量子力学所取代。

19-4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物理)

19-4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物理)


l: 1 n: 6
5.0
1 5
4.0 3.0 2.0
1 4
1.0 mm
l : 1 n : 3

普芳德系 布喇开系 k =4 k =5
帕邢系 k =3
巴耳末系 k =2
赖曼系 k =1
2 34 4 56
1 23 2 34
0.2 波长 m m
v r
m
0.8
0.6
0.4

实验规律
系序数 k 系内的线序数 l
2
巴耳末系
-3.39
%= n
me e n 1 1 ( 2 - 2) = 2 3 c 8e 0 h c k n
4
by

此理论值与里德伯常量 R 符合得相当好
1
赖曼系
-13.6
“ 新出现的障碍只能用十分新颖的思想去克服
玻尔
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路易 德布罗意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
徐 飞
En = -
me e 1 × 2 2 2 8e 0 h n
1. 如图所示,被激发的氢原子跃迁到低能态时,可能 发现波长λ1、λ2和λ3的辐射,这三种波长的关系是 A. l1 + l2 = l3 C. √ B. 2l1 + 2l2 = l3
1 1 1 1 1 1 + = + = D. 2l 1 2l 2 l 3 l 1 l 2 l3
(5)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 为有确定 的轨道是不正确的 ; (6)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即把


v r
me
库仑力 向心力

= r1 n 2
me e 4 - 2 2 8e 0 h
氢原子最低能态

波尔发现氢原子光谱

波尔发现氢原子光谱

波尔发现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

氢原子能级:原子各个定态对应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在氢光谱中,
n=2,3,4,5,…...向n=1光子闪烁构成赖曼线系;
n=3,4,5,6……向n=2跃迁发光形成巴耳末线系;
n=4,5,6,7……向n=3光子闪烁构成帕邢线系;
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
其中只有巴耳末线系的前4条谱线落到红外线区域内。

能量最低的能级叫做基态,其他能级叫做激发态。

电子“远离”原子核,不再受原子核的吸引力时的状态叫做电离态,电离态的能级为0(电子由基态跃迁到电离态时,吸收的能量最大)。

能级光子首先由波尔(niels bohr)明确提出,但是波尔将宏观规律使用其中,所以除了氢原子的能级光子之外,在对其他繁杂的原子的光子规律的探究中,波尔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0102132袁祖瑞[键入文字]玻尔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摘要: 介绍了玻尔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主要生平和贡献, 及波尔研究原子光谱时的时 代背景,具体阐述了波尔的氢原子理论和该理论的具体应用和意义,分析了玻尔的成 功因素。

关键词:波尔;原子光谱;量子物理 1922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的巨大贡献获得了 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此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被载入史册。

他提出的氢原子理论 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线状光谱, 对量子力学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 为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 无可替代的贡献,影响至今。

1. 玻尔的生平1885 年 10 月玻尔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

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玻尔少年时 经常随父亲参加每周星期五丹麦科学家的家庭学术性聚会,受到了许多潜移默化的科学黛 陶。

1911 年,24 岁的玻尔以论文《金属电子论的研究》在哥本哈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发展和完善了汤姆生和洛伦兹的研究方法, 并明确意识到经典理论在阐明微观现象方面的严 重缺陷,赞赏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在电磁理论方面引入的量子学说。

1912 年 3 月他从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转到了曼彻斯特参加了以 E. 卢瑟福为首的科 学集体,1913 年初,通过对光谱学资料的考察,玻尔的思维和理论有了巨大的飞跃.综合了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和 E·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 即后来被称玻尔理论。

这一理论为 20 世纪原子物理学开劈了道路。

1918 年玻尔提出了对应 原理,这一理论后来导致了海森伯矩阵力学的发展。

玻尔利用这一原理,合理地解释了众多 的现象,如各元素的光谱与 X 射线谱、原子中电子的组态和元素周期表等。

1922 年 12 月, 由于对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贡献,玻尔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他在研究量子运动时,提出了一 整套新观点,建立了原子的量子论,首次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大门,为近代物理研究 开辟了道路。

哥本哈根大学根据玻尔的倡议,于 1921 年成立了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所, 玻尔领导这一 研究所先后达 40 年之久,形成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 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

1943 年, 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从不隐蔽的反纳粹观点, 他不得不移居到美国, 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 加了英美联合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55 年,他领衔推动了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和平 利用原子能会议。

1962 年 11 月,玻尔逝世,享年 75 岁。

玻尔一生从事科学研究达 57 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 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 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

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 地成了 20 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一个出 色的领导者, 在一个人口不到五百万的丹麦国建立起物理学的国际中心, 把哥本哈根建成了 物理学家“朝拜的圣地”。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进取和创造,为后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1120102132袁祖瑞[键入文字]2.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背景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才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到 19 世纪末,经典物 理学的大厦巍然建立,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错觉,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近完成。

在刚刚跨入二 十世纪的第一天,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元旦致辞》上说: “在已经建成的大厦中, 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能做些修补的工作。

”但开尔文同时承认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上还飘着两 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那就是默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 用经典物理学的 知识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两个实验的现象。

这也迫使部分物理学家不得不跳出传统的物理学 框架,去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从而导致了量子理论的的诞生。

1900 年,普朗克为了解决经典理论在解释黑体辐射实验规律是遇到的困难,首次提出 了能量子的概念,这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随后爱因斯坦基于能量子假设,提出了光 量子理论和给出了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 1887 年赫兹在做电磁实验时发现的光电效应 现象, 这是量子力学这一尚在孕育的新科学的一场巨大胜利。

但在经典物理学无法说明的原 子线状光谱及原子的稳定性方面, 尽管许多物理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 比如卢瑟福提出了原 子结构的核式模型,巴尔末给出了自己归纳的巴尔末公式:1/λ=R[1/(2^2)-1/(n^2)], 但是如果找不到一种理论去说明的话,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就显得无用,巴 尔末公式更显得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猜测游戏而已。

1913 年,玻尔为了解释已总结出的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在卢瑟福提出的合适结构的模型的基础上, 突破经典的束缚, 提出了原子定态、角动量的量子化条件和频率条件的假设。

玻尔理论是早期的量子理 论,它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3.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基本思想 ①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 ③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子 系统中 (2)、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中(E1、E2、E3·) · ,在这些状态中,电 · 子绕核作 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 ②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发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h  E n  E m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大的能量 En 的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较低能量 Ek 的稳En  Em定状态时,才发射单色光,其频率:   h 反之,当原子在较低能量 En 的稳定状态时,吸收了一个频率为的光子能量就可跃迁到较大 能量 Em 的稳定状态。

h  n  , n  1, 2 , 3 ,  ③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L  n  2 假设 1 是经验性的,它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假设 2 是从普朗克量子假设引申来的,因此是合理的,它能解释线光谱的起源。

假设 3 表述的角动量量子化原先是人为加进去的,后来知道它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得出; (3)、讨论: ①轨道量子化,稳定轨道半径公式F  me2 2V r2L  nV r2h 2 mVr  n h 2  (2)4  0 r m (1 )21120102132袁祖瑞[键入文字]rn  0h n22 me2,n  1, 2 , 3 ,  n 1,r1  0 . 053 nmrn  n r1  0 . 0 5 3n ( nm )2 2结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

②能量量子化-能级(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公式)En  1 2 mV2 (e24  0 rn)En  me24 28 0 h1 n2,n  1, 2 , 3 , n 1,E 1   13 . 6 eVEn E1 n2 13 . 6 n2eV结论:能量是量子化的。

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能 态 基 态 第一激发态 第二激发态 ….. 电离状态 ③氢原子光谱 En  Em hn 1 2 3 …… ∞E/eV -13.6 -3.4 -1.51 .… 0rn(nm) 0.053 0.212 0.476 ……④当 n 很大时,量子化特征消失,玻尔结果与经典结果同,即光谱线连续 注意:原子的电离能就是从基态跃进到 n= 大 (En=0)状态时所需能量E 电  E   E 1  0  (  13 . 6 )  13 . 6 eV(4) 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1、发射光谱:原子受激后又自动“退激”而自发发出的辐射 2、吸收光谱:连续光谱照射下,原子吸收光子, 明亮背景上出现了若干暗线 (5) 玻尔理论的成功及局限 1、成功 ① 能较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和类氢原子光谱;② 定态能级假设 ③能级间跃迁的频率条 件。

31120102132袁祖瑞[键入文字]2、局限性 ① 用经典理论推出电子有固定轨道、确定的空间坐标和速度 ② 人为引进量子条件,限制电子运动 ③只能解释 H 及类 H 原子,也解释不了原子的精细结构。

4.原子光谱的应用原子光谱的作用是通过光谱分析法体现出来的, 其中又分为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和原子 吸收光谱分析法。

由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知道每一条所发射的谱线的波长, 取决于跃迁前后两 个能级之差。

原子的能级很多,原子在被激发后,其外层电子可有不同的跃迁,因此对待特 定元素的原子可产生一系列不同波长的特征光谱线, 这些普贤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并保持一 定的强度比例。

光谱分析就是从识别这些元素的特征光谱来鉴别元素的存在和该元素的含 量。

具体的应用有: 测定混合物中某一特定元素的含量; 测定土壤中锌和锰这两种微量元素, 为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对一些化学实验中的不易观察的现象竟是实时跟踪„5.成功因素玻尔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不得不提他敢于质疑和 勇于探索的精神。

据说他第一次与导师入 J.汤姆孙见面时,就操着不熟练的英语把他论文 中批评汤姆孙的段落当面指出; 而当导师卢瑟福提出了他的原子核式模型, 在解释原子的力 学稳定性和电磁稳定性上却遇到了矛盾时,他从研究不同的铝片对已射线的吸收问题开始, 思考原子结构问题, 并超负荷地全力工作, 创造性地把普朗克的量子说和卢瑟福的原子核概 念结合了起来。

其次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平易近人。

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中,聚集着许多有为 的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

他们互相磋商,自由讨论,不断创新, 最后形成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形成了勇猛进取、乐观向上、亲切活泼、无拘无束 的治学风气, 各种看法通过辩论得到开拓和澄清。

曾有人问他怎么能吸引那么多科学家到他 周围工作时,他回答:“因为我不怕在青年面前暴漏自己的愚蠢”。

此外还有充满着高度创 造性,锐敏和带有批判性的精神。

爱因斯坦与玻尔围绕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的解释问题, 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争论,但他们始终是一对相互尊敬的好朋友。

玻尔高度评价这种争论, 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而爱因斯坦则高度称赞玻尔:“作为一位科学思 想家,玻尔所以有这么惊人的吸引力,在于他具有大胆和谨慎这两种品质的难得融合;很少 有谁对隐秘的事物具有这一种直觉的理解力, 同时又兼有这样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不但具 有关于细节的全部知识, 而且还始终坚定地注视着基本原理。

他无疑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中 最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 参考文献 [1] 苟秉聪,胡海云. 大学物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民赞. 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641120102132袁祖瑞[键入文字][3] (美)大卫•格里斯菲. 量子力学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