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方程与比例
数学专业英语
数学专业英语课后答案2.1数学、方程与比例词组翻译1.数学分支branches of mathematics,算数arithmetics,几何学geometry,代数学algebra,三角学trigonometry,高等数学higher mathematics,初等数学elementary mathematics,高等代数higher algebra,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函数论function theory,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2.命题proposition,公理axiom,公设postulate,定义definition,定理theorem,引理lemma,推论deduction3.形form,数number,数字numeral,数值numerical value,图形figure,公式formula,符号notation(symbol),记法/记号sign,图表chart4.概念conception,相等equality,成立/真true,不成立/不真untrue,等式equation,恒等式identity,条件等式equation of condition,项/术语term,集set,函数function,常数constant,方程equation,线性方程linear equation,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5.运算operation,加法addition,减法subtraction,乘法multiplication,除法division,证明proof,推理deduction,逻辑推理logical deduction6.测量土地to measure land,推导定理to deduce theorems,指定的运算indicated operation,获得结论to obtain the conclusions,占据中心地位to occupy the centric place汉译英(1)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工农业的劳动,商业、军事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最基础、最常见的方程之一。
它由一个未知数和其他数构成,满足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
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情境中的数学难题。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以下几类问题:1. 比例问题:假设一公斤苹果的价格为x元,那么y公斤苹果的价格可以表示为y * x元。
如果知道y=3公斤苹果的价格为6元,我们可以列出方程3x=6。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每公斤苹果的价格x=2元。
2. 几何问题:假设一个长方形的长度为x米,宽度为2米。
如果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米,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 * 2 = 6。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长度x=3米。
3. 配平化学方程: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常常需要配平化学方程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原子数守恒定律。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配平化学方程的问题。
例如,对于化学反应Na + H2O → NaOH + H2,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Na + yH2O → zNaOH + wH2,其中x、y、z、w分别表示相应的系数。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系统,我们可以得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
4. 商业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也常用于解决商业问题。
例如,假设某公司每个月固定的营业额为20000元,并且每卖出一件商品可以获利50元。
如果该公司希望达到每月利润6000元的目标,我们可以列出方程20000 + 50x = 26000。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知该公司需要卖出120件商品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总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工具之一。
通过学习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情况下的计算难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和数学题目中经常会遇到。
在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中,我们需要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以及解题方法。
1. 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是恒定的,当其中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当其中一个变量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少。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成正比,那么当体积增加时,重量也会增加;当体积减少时,重量也会减少。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y = kx,其中y和x是两个变量,k称为比例系数。
比例系数k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常数,永远不会变化。
解题方法:当已知比例关系中的一个变量和比例系数时,可以根据等式求解另一个变量。
如果已知有三个数a、b、c满足比例关系a:b = c:x,可以用等式a/b = c/x来求解x 的值。
2. 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是恒定的,当其中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少;当其中一个变量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加。
例如:一个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与速度成反比。
速度越快,行驶的距离越短;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长。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y = k/x,其中y和x是两个变量,k称为比例系数。
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比例系数k是一个常数,永远不会变化。
解题方法:当已知反比例关系中的一个变量和比例系数时,可以根据等式求解另一个变量。
如果已知有三个数a、b、c满足反比例关系a:b = c:x,可以用等式a/b = c/x来求解x的值。
总结:在解决正比例问题时,常用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已知的比例系数和一个变量求解另一个变量;在解决反比例问题时,常用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已知的比例系数和一个变量求解另一个变量。
比例方程问题的公式
比例方程问题的公式比例方程问题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问题,其基础上的比例方程问题更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比例方程问题是有一组比例的变量和数值,构成的一类问题,可以用来求解一个比例的值,定位比例的构成以及推断比例的特征。
比例方程的公式是:y = ax + b其中x和y分别代表比例的变量,a代表变量x与y之间的比例,b代表变量y偏移量。
这个公式是一个比例方程,它可以用来求解一个比例的值,定位比例的构成以及推断比例的特征。
比例方程关系在学校数学中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以学校数学中的比例问题为例,假如有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男生和女生各占15名,填写比例方程就可以用来求出男女比例。
比例方程求解的公式应为:男生/女生=x/15这里的x代表男生的人数,那么根据公式可知,男生的人数x=30,所以30/15=2,即男女比为2,男生15人,女生15人。
比例方程公式在数学中不仅用于求解比例,它还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数学图形的趋势。
以直线图为例,直线图的趋势其实也是一种比例关系,只不过是x和y的变化率是相等的,即比例关系为a=1。
这时候可以用比例方程来描述,即所谓的“比例方程的一般形式”:y=x+b其中b代表y的偏移量,这里的x和y分别代表直线图上的x和y坐标,由于a=1,所以这里的比例方程可以写成:y=x+b根据这个比例方程,就可以确定一个直线图的趋势,并用此求出b的值,从而求出直线图的斜率,以及直线图的拐点等。
另外,比例方程也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即比例方程的逆向求解。
例如有一组数据(x1,y1)、(x2,y2),想求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此时只需要反过来用比例方程求解即可:a=(y2-y1)/(x2-x1)这里的a代表x和y的变化比例。
总之,比例方程问题的公式非常的重要,不管是求解比例,确定数学图形的趋势还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比例方程的公式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在学校数学中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比拟广泛。
宁夏数学中考知识点
宁夏数学中考知识点在宁夏的数学中考中,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数学知识点。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整数与有理数运算在整数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需要掌握整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此外,还要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二、比例与比例方程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并能够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
此外,比例方程也是宁夏数学中考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建立比例方程,并求解出未知变量的值。
三、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学生需要了解它们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各种参数的方法。
四、函数与方程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函数图像的特点。
此外,方程也是宁夏数学中考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生需要学会统计数据,并能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
此外,学生还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的概率。
六、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学生需要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利用坐标系解决与几何相关的问题。
学生需要学会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坐标以及直线的斜率等。
七、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部分,但也是宁夏中考数学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图像特点,并能够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与几何相关的问题。
八、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与三维物体相关的数学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性质以及计算体积、表面积等参数的方法。
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球体、圆柱体、锥体、棱柱等。
九、函数图像的绘制与分析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函数图像的绘制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函数的表达式绘制函数图像,并能够分析函数的增减性、极值、最值等特点。
比和比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
比和比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有关比的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知各部分的总和与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归一法或分数乘法。
对于归一法,我们需要先计算出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每份数。
然后,我们将每份数乘以各自的份数,就可以得到各部分的量。
对于分数乘法,我们需要将总数量乘以各部分的份数,然后再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各部分的量。
以下是一些例题:1.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分米,长、宽、高的比是3:3:2,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3.工程队修一条路,已经修好的和未修的比是1:2,如果再修1.5千米,刚好修完这条路的一半,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4.青年运输队计划3天运完一批货物。
第一天运了480吨,占这批货物的40%;第二天运的和第三天运的吨数比是3:5,第三天运的货物是多少吨?5.红云小队三天共植树150棵,第一与第二天植树棵数的比是5:6,第二天与第三天植树的比是3:2,第一、第二、第三天植树多少棵?二、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和反比例)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知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另一个量。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两种情况。
对于正比例,我们可以使用比例公式y=kx,其中k为比例系数,x和y分别表示两个量。
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x和y 值来求解k,然后再根据已知的x或y值来求解另一个量。
对于反比例,我们可以使用比例公式y=k/x,其中k为比例系数,x和y分别表示两个量。
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x和y值来求解k,然后再根据已知的x或y值来求解另一个量。
以下是一些例题:1.数学小组和美术小组人数的比为5:3,数学小组不美术小组多24人,两组各有多少人?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和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比为4:1,已知徒弟比师傅少加工600个。
比例与方程—方程(算术理论课件)
边,即x 2 + x=
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
2
2
即x + x+ 2 = 2
4 4
④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
2 −4
2
即(x+ ) =
2
4 2
⑤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 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如
果右边是一个负数,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
《数学百科全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374页)
三、关于方程的通俗解释
1、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
的等式关系。
《小学数学研究》(张奠宙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
111页;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数学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15
8
代入原方程检验,左边= ,右边=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
17
4
一、方程的类型与求解
2、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 2 +bx+c=0 (a≠0), 其中a、b、c为常数,x
为未知数。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以选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十字相
②求出△=b2-4ac的值(若△<0,则方程无实数根;若△>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
等的实数根;若△=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③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 c的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求出方程的
根。
初中数学 比例关系如何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
初中数学比例关系如何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比例关系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了解这种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比例关系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来理解比例关系的基本概念。
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在比例关系中,两个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比如,如果我们有两个物体的长度,一个是另一个的两倍,那么它们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1:2。
比例关系可以用分数、比率或百分比来表示。
与比例关系紧密相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包含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x +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的常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要找到未知数的值,使得方程两边的值相等。
那么比例关系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和B两个人一起工作3天可以完成某项任务,而A单独工作需要5天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比例关系:A+B:A = 3:5。
现在我们将这个比例关系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令A代表A单独工作一天完成的任务量,B代表B单独工作一天完成的任务量,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3(A+B) = 5A。
通过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找到A和B的具体值,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关系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上述例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比例关系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例如,物体的重量与其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另一个例子是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通过比例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些概念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比例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比例与比例方程
比例与比例方程比例(proportion)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
比例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用比例来表示这种关系。
比例是由两个等式或者两个不等式的比较构成,比例的常见形式为a:b=c:d,其中a、b、c、d为实数。
比例中的前两个数a和b称为比例的第一项和第二项,而c和d则分别为比例的第三项和第四项。
比例方程(proportional equation)是由比例关系中的未知数构成的方程。
比例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比例方程可以写成以下两种形式之一:1. 直接比例方程:y = kx,其中y和x分别表示两个数量的值,k表示比例常数。
直接比例方程表明y和x成正比,y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
2. 反比例方程:y = k/x,其中y和x分别表示两个数量的值,k表示比例常数。
反比例方程表明y和x成反比,y随着x的增加而减少。
比例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比例分配、比例放大等等。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比例方程的应用。
例子1:比例分配小明有一些糖果,他打算将这些糖果按照比例分配给他的两个朋友。
他共有30颗糖果,他希望朋友A分到的糖果数是朋友B的2倍。
我们可以设朋友A分到的糖果数为x,朋友B分到的糖果数为2x。
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写出以下比例方程:x : 2x = 1 : 2解这个比例方程可以得到x = 10,所以朋友A分到的糖果数为10颗,朋友B分到的糖果数为20颗。
例子2:比例放大小明有一张长12厘米的照片,他想将这张照片放大到与原来的长度成2:3的比例。
设放大后的照片长度为x厘米。
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写出以下比例方程:12 : x = 2 : 3解这个比例方程可以得到x = 18,所以放大后的照片长度为18厘米。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比例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比例方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未知数的值,从而解决各种比例关系的问题。
解数学问题中的比例与比例方程的应用
解数学问题中的比例与比例方程的应用在数学中,比例和比例方程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比例方程则是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建立的方程。
本文将探讨比例与比例方程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在数学中,常常用比例来表示两个量的对应关系。
通常,我们用a:b或者a/b表示比例,其中a和b是两个不为零的实数。
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比例恒等式来表达,比如a/b=c/d。
在比例中,a和b通常表示分子和分母,而c和d则表示另一个比例的分子和分母。
比例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解决商业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比例来表示产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比例还广泛应用于几何学中的相似形状和三角形的性质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比例方程的应用。
比例方程是建立在已知比例关系上的方程。
当我们知道两个比例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使用比例方程来解决未知量的数值。
比例方程可以是一元方程,即只有一个未知量,也可以是多元方程,即有多个未知量。
例子一:假设某商品原价为x元,现在打八折出售,求实际售价。
解:已知比例关系为原价:x = 10:8,即x/原价 = 10/8。
根据这个比例关系建立比例方程,可以得到x的数值。
例子二:某工程队可以在10天内完成一项工程,现在需要在5天内完成同样的工程,求需要增加多少人手。
解:已知比例关系为工作时间:人手数量 = 10:1,即工作时间/人手数量 = 10/1。
根据这个比例关系建立比例方程,可以求得需要增加的人手数量。
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比例与比例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相应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关于数量和比例的问题。
除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例与比例方程在数学学科中的推导和证明也非常重要。
它们是代数学和几何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比例与比例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工具。
高中数学方法总结数与数量关系的比例与比例方程解法
高中数学方法总结数与数量关系的比例与比例方程解法数与数量关系的比例与比例方程解法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关于数与数量关系的问题,其中比例与比例方程是常见且重要的内容。
本文旨在总结比例与比例方程的解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比例的定义与性质1. 定义:比例是指两个有相同单位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数学上用等于号“=”来表示比例关系,表示为a:b或a/b。
2. 性质:a. 比例的前、后项可互换位置,仍然成立。
b. 比例的前项的分子与后项的分子的乘积等于前项的分母与后项的分母的乘积,即a/b=c/d,则ad=bc。
二、比例的运算对于已知的比例关系,我们常需要进行比例的运算,包括比例的等比、乘除、平方、倒数运算。
1. 等比运算:若已知a:b=c:d,可以等比地进行加减运算,即(a±c):(b±d)仍成立。
2. 乘除运算:若已知a:b=c:d,可以对比例的前项和后项进行乘除运算,即ka:kb=kc:kd。
3. 平方运算:若已知a:b=c:d,可以对比例的前项和后项进行平方运算,即a²:b²=c²:d²。
4. 倒数运算:若已知a:b=c:d,可以对比例的前项和后项进行倒数运算,即1/a:1/b=1/c:1/d。
三、比例方程的解法当我们遇到一些未知量的比例关系时,通常会构建比例方程,并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求解。
1. 将未知量表示为x:假设有一个比例关系a:b=c:d,其中a和b已知,c和d是未知量。
我们可以假设c为x,那么d也可以用x表示。
2. 构建比例方程:根据已知条件构建比例方程,如a:b=c:d可构建为a/b=c/d。
3. 解比例方程:将比例方程中的已知量带入,得到等式,如ax/b=cx/d。
通过交叉相乘得到ad=bc。
4. 求解未知量:根据ad=bc,将已知量和未知量代入,即可求解未知量x的值。
四、应用举例1. 商品折扣问题:假设商品原价为A元,打折后价格为B元,已知折扣后价格是原价的75%。
数学中的比例方程与代数方法
数学中的比例方程与代数方法比例方程是数学中一类重要的方程,它描述了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方程在实际生活和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代数方法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比例方程在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代数方法的关系。
一、比例方程的定义和表示比例方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或者代数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所建立的方程。
在比例方程中,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数字或者表达式表示已知数。
比例方程一般形式如下:a/b = c/d其中,a、b、c、d为已知数,称为比例方程的参数,参数之间满足比例关系。
等式左边表示a与b的比值,右边表示c与d的比值。
比例方程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含有多个比例项的复合比例方程。
二、比例方程的解法为解决比例方程,常用的方法是代数方法。
代数方法通过变量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代数运算进行推导,求解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1. 比例方程的基本性质比例方程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对等乘法原理:在比例方程中,等式两边的乘积相等。
即,若a/b = c/d,则ad = bc。
(2)倍数关系:比例方程中,若a/b = c/d,则a与b、c与d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2. 比例方程的解法(1)交叉乘:对于简单的一元比例方程,可以通过交叉乘的方法求解。
即,若a/b = c/d,通过交叉乘得到ad = bc,然后解出未知数。
(2)代入法:对于复合比例方程或者含有多个未知数的方程,可以使用代入法求解。
首先,通过已知数将一个未知数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到另一个比例式中求解。
三、比例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例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比例方程在商业中的应用:如计算打折后的价格、根据比例关系计算进价和售价等。
2. 比例方程在工程中的应用:如计算图纸上的比例尺、计算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关系等。
3. 比例方程在金融中的应用:如计算利率、利润与成本的比例等。
四、比例方程与代数方法的关系比例方程是代数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数学方程应用题类型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方程应用题类型归纳整理小学数学方程应用题类型归纳整理,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比例、比例综合、组合数学、几何等。
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一般形式为:ax+b=0,其中a和b是常数,x是未知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得到x= -b/a,即可求出未知数x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为:ax²+bx+c=0,其中a、b、c是常数,x是未知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先求出方程的判别式D=b²-4ac,如果D>0,则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如果D=0,则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如果D<0,则没有实数根。
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同时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一般形式为:ax+by=c,其中a、b、c是常数,x、y是未知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先求出x的值,将x的值代入方程,求出y的值,即可求出未知数x、y的值。
不等式是指有不等号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b>c,其中a、b、c是常数,x是未知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将不等号两边同时减去b,再除以a,得到x> (c-b)/a,即可求出未知数x的值。
比例是指两个数之间的比值,一般形式为:a:b=c:d,其中a、b、c、d是常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将比例两边同时乘以b和d,得到ad=bc,即可求出未知数a、b、c、d的值。
比例综合是指比例中有多个未知数,一般形式为:a:b=c:d=e:f,其中a、b、c、d、e、f是常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将比例两边同时乘以b、d、f,得到adf=bce,即可求出未知数a、b、c、d、e、f的值。
组合数学是指求解组合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般形式为:C(n,m),其中n、m是常数,C(n,m)表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解决这类方程的方法是:C(n,m)=n!/(m!(n-m)!),即可求出未知数n、m的值。
七年级比较难的数学知识点
七年级比较难的数学知识点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它们的加减运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通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加减运算,因此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来说,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两个加、减数的分数化为通分数(2)将通分数的分母相同的有理数的分子相加、减(3)将相加、减的结果约分后可得到最简分数2. 三角形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基础的图形之一,其形状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
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内容:(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边和角的关系,三角形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3. 分式方程分式方程是一类含有分式的方程,其中变量出现在分式当中。
分式方程的解一般是整数、有理数或者无理数。
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将方程中的分母消去,转化为含有未知数的一元方程(2)判断解是否存在,即分母所代表的量是否等于0(3)对一元方程进行化简,求出未知数的解4. 比例与比例方程在初中数学中,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比例是两个相等比的关系,它的单位通常是百分比或小数。
比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比例式,其中含有两个比的关系。
在解比例方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将比例方程化成等式形式(2)将等式两边分别乘以相应的数,使比例值相等(3)将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5. 行列式行列式是线性代数中的概念,初中数学作为线性代数的基础,绕不开行列式。
行列式主要用于表示矩阵的面积、体积和面积之差等。
在学习行列式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根据一定的规则,展开行列式并进行计算(2)行列式的性质:如初等变换性质、数乘性质和交换性质等(3)行列式的应用:如求解方程组、矩阵的逆等以上是七年级比较难的数学知识点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些知识点,认真掌握,提高数学学科成绩。
解数学问题中的比例与比例方程
解数学问题中的比例与比例方程比例和比例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和工具,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比例和比例方程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一、比例的基本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为a:b,其中a和b是不为零的实数。
在比例中,a被称为“前项”,b被称为“后项”,两者通过冒号“:”连接。
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a/b或a÷b。
比例中的前项和后项具有相同的单位,而且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单位下成立。
比例关系可以用于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数量关系等。
例如,一辆汽车在1小时内行驶了60公里,则60公里/1小时可以表示为60:1的比例关系。
二、比例的性质及运算法则比例具有以下性质和运算法则:1.比例乘法:如果一个比例的前项乘以一个数等于后项乘以同一个数,那么这个比例仍然成立。
例如,比例3:5可以乘以2,得到6:10,仍然是一个比例关系。
2.比例除法:如果一个比例的前项除以一个数等于后项除以同一个数,那么这个比例仍然成立。
例如,比例10:20可以除以2,得到5:10,仍然是一个比例关系。
3.比例的倒数:如果一个比例的前项和后项互换位置,得到的新比例称为原比例的倒数。
例如,比例3:4的倒数为4:3。
4.比例的倒数的倒数等于原比例。
例如,比例3:4的倒数为4:3,4:3的倒数再次为3:4。
三、比例方程的基本概念比例方程是指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其中涉及到比例的概念。
一般形式为a/b=c/d,其中a、b、c、d均为已知实数,而未知数通常为x。
比例方程可以通过交叉相乘法或变比例法解决。
交叉相乘法是指将比例式中两个比例的前项和后项相乘,然后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变比例法是指通过变形将比例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然后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四、比例方程的应用举例比例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举例说明比例方程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例1:甲、乙两人合作完成某项工作,甲独立完成这项工作需要20天,乙独立完成这项工作需要30天。
比例与比例方程的解法
比例与比例方程的解法比例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关系。
比例方程是由比例关系推导而来的方程,通过解比例方程可以求解未知量的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比例与比例方程的解法。
一、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常用的表示方式为“:”或“/”。
例如,a:b表示变量a与变量b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具有以下性质:1. 被称为比例的四个量中,第一个量与第二个量的比例等于第三个量与第四个量的比例,即a:b=c:d。
2. 如果a:b=c:d,那么比例a:b与比例c:d是等价的,它们的比值相等。
3. 如果比例a:b与比例c:d是等价的,那么它们可以交叉相乘得到相等的乘积,即a*d=b*c。
二、比例的解法当已知比例中的某些量,而求解其他量时,可以通过比例的解法来求解。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比例解法。
1. 重复单位法重复单位法适用于已知比例和一个未知量,通过已知比例中的单位重复多次来求解未知量。
例如,已知比例为3:5,求解未知量x。
根据重复单位法,我们可以设已知比例中的单位为3个单位和5个单位,然后通过单位的重复来表示未知量。
即x的单位为3,那么x=3*5/3=5。
2. 单位代换法单位代换法适用于已知比例和多个未知量,通过同一个单位对已知比例进行代换,然后通过方程求解未知量。
例如,已知比例为7:5=21:x,求解未知量x。
我们可以通过单位代换法,将左边已知比例的单位代换为y,即7:5=21:y。
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等式的转换,得到7*y=5*21,进一步计算得到y=15。
因此,未知量x的值为15。
三、比例方程的解法比例方程是由比例关系推导而来的方程,通过解比例方程可以求解未知量的值。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比例方程的解法。
1. 交叉乘法交叉乘法适用于已知比例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量的情况,通过交叉相乘得到相等的乘积,然后通过方程求解未知量。
例如,已知比例方程为3:5=15:x,求解未知量x。
初中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的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特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反比例关系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的增加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值的减少,并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1. 方程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y = ax^2 + bx + c,其中a、b、c 是已知的实数常数,x 是未知数。
在反比例关系中,方程的形式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2. 系数a 的值在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在一元二次方程中,x 和y 的乘积是x * y = ax^3 + bx^2 + cx。
在反比例关系中,系数a 的值等于零,因为x 的平方乘以y 不可能等于一个常数。
因此,反比例关系的一元二次方程应该满足 a ≠ 0。
3. 系数b 和c 的值在反比例关系中,系数b 和 c 的值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当方程满足反比例关系时,系数b 和 c 的值通常为零。
这是因为在反比例关系中,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会以相等的比例减少,而b 和c 的存在会导致x 的平方乘以y 不再保持不变。
4. 图像特征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通常是一个抛物线。
在反比例关系的特殊情况下,方程的图像将呈现出直接的反比例关系特征。
当方程满足反比例关系时,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将与一般情况相反。
如果方程是开口向上的,那么在反比例关系中,它将变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同样地,如果方程是开口向下的,那么在反比例关系中,它将变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5. 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变化趋势。
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会以相等的比例减少。
这种关系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例如y = k/x,其中k 是一个常数。
当x 的值增加时,y 的值会以相等的比例减少,而它们的乘积k 保持不变。
6. 实际应用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遵循反比例关系,即欧姆定律。
当电阻增加时,电流减少。
数学中的比例与比率
数学中的比例与比率比例和比率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比率则是表示两个不同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比例与比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一、比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比例是指两个相似的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在比例中,我们可以用分数、小数或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
比例通常以如下的形式表示:a:b或a/b,其中a和b都是量,称为比例的项。
比例的项可以是任意物理量,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计算比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比例公式和比例方程法。
比例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已知比例项中的另一个比例项。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比例时,可以使用比例公式来计算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
比例公式的表达式为:a/b=c/d,其中a和c是已知比例项,b和d是待求比例项。
另一种计算比例的方法是比例方程法。
比例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两个比例,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以及已知数。
通过解比例方程,我们可以确定未知比例的值。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为2:3,并且知道矩形的宽是6个单位时,可以使用比例方程法计算矩形的长。
二、比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比率是指两个不同的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比率通常以如下的形式表示:a:b或a/b,其中a和b是不同的量。
比率可以用分数、小数或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
计算比率的方法与计算比例的方法类似。
我们可以使用比率公式或比率方程来计算已知比率中的另一个比率。
比率公式的表达式为:a/b=c/d,其中a和c是已知比率项,b和d是待求比率项。
比率方程则是包含两个比率、未知数和已知数的等式,在解比率方程时,我们可以确定未知比率的值。
三、比例和比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例和比率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比例模型比例模型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三维模型。
通过比例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展示真实物体的形状、结构和比例关系。
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数学是学生中相对较为严谨的一门学科,在初中数学中,数学被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聚焦于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以此为基础,提供给学生们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一、常用符号与表示方法1. 数字:数学中使用的数字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当然不同阶段使用的数字范围有所不同。
2. 符号:加减乘除号和相等号是运算符号,括号和分数线是界定符号。
3. 表示方法:常见的表示方法有化简、分解、拆分、合并、变形等,其中变形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表示方法。
二、常用定理与公式1. 同底数幂比大小:若a>0,且a≠1,则对于任何正整数m和n,都有a^m<a^n ⟺ m<n。
2. 化简和归纳:化简是指将复杂的表达式简化为最简形式,归纳是指通过特殊情况来得出一般结论。
3. 分式:分式是代数中的一种表示方法,通常表示为a/b,其中a和b是整数,且b≠0。
4. 解方程:解方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巧,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加减消元、乘除消元、配方和配代等。
三、重点难点1. 比例和比例方程:比例是指两个有关系的量之间的比值,比例方程是指两个比例之间的等式关系。
2.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求解其周长和面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巧。
3. 整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整数与分数之间的运算在初中数学中属于常规练习,解决这类题目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符号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通分、约分等。
四、解题技巧与方法1. 规律发现:通过观察和发现规律来解题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方法,例如在解决数列和函数方程的题目时,往往可以通过规律来得出字母或数字的规律。
2. 画图辅助: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有时需要画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画图不仅帮助考生理解题目,而且增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 认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要时刻注意细节,像大数的运算需要仔细检查数字,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athematics, Equation and RatioA What is mathematicsMathematics comes from man’s social practice, for exampl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mmercial activities,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es. And in turn, mathematics serves the practice and plays a great role in all fields. No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anches could be regularly developed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From the early need of man came the concepts of numbers and forms. Then, geometry developed out of problems of measuring land, and trigonometry came from problems of surveying. To deal with some more complex practical problems, man established and then solved equation with unknown numbers, thus algebra occurred. Before 17th century, man confined himself to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i.e. geometry, trigonometry and algebra, in which only the constants were considered.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17th centur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and required dealing with variable quantities. The leap from constants to variable quantities brought about two new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analytic geometry and calculus, which belong to the higher mathematics. Now there are many branches in higher mathematics, among which are mathematics analysis, higher algebra,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unction theory and so on.Mathematicians study conceptions and propositions. Axioms, postulates, definitions and theorems are all propositions. Notations are a special and powerful tool of mathematics and are used to express conceptions and propositions very often. Formulas, figures and charts are full of different symbols. Some of the best known symbols of mathematics are the Arabic numerals 1, 2, 3, 4, 5, 6, 7, 8, 9, 0, and the signs of addition “+”, subtraction “-”, multiplication “×”, division “÷”and equality“=”.The conclusions in mathematics are obtained mainly by logical deductions and computation. For a long period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 centric place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was occupied by the logical deductions. Now, since electronic computers are developed promptly and used widely, the role of comput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times, computation is not only used to deal with a lot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but also to carry out some work that merely could be done earlier by logical deductions, for example, the proof of most of geometrical theorems.B EquationAn equation is a statement of the equality between two equal numbers or number symbols.Thus 2x-=are equations.-=-and 35a a a a(5)5Equations are of two kinds — identities and equations of condition.An arithmetic or an algebraic identity is an equation. In such an equation either the two members are alike, or become alik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dicated operation.Thus 22-=++-=-are identities.m n m n m n12228,()()An identity involving letters is true for any set of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letters in it.Thus the identity (2)2=,+=+or2727+=+becomes 3(72)216x a ax xwhen, for example, 3a=.x=, and 7An equation which is true only for certain values of a letter in it, or for certain sets of related values of two or more of its letters, is an equation of condition, or simply an equation. Thus 357x=only; and 210x-=is true for 4-=is truex yfor 6x=and2y=and for many other pairs of values for x and y.A root of an equation is any number or number symbol which satisfies the equation.To obtain the root or roots of an equation is called solving an equation.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equations. They are linear equations, quadratic equations, etc.To solve an equation means to find the value of the unknown term. To do this, we must, of course, change the terms about until the unknown term stands alone on one side of the equation, thus making it equal to something on the otherside . We then obtain the value of the unknown a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o solve the equation, therefore, means to move and change the terms about without making the equation untrue, until only the unknown quantity is left on one side, no matter which side.Equations are of very great use. We can use equations in many mathematical problems. We may notice that almost every problem gives us one or more statements that something is equal to something; this gives us equations, with which we may work if we need to.C Ratio and measurement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today is often based upon comparing numbers and quantities. When you describe a person as being 6 feet tall, you are comparing his height to that of a smaller unit, called the foot. When a person describes a commodity as being expensive, he is referring to the cost of this commodity as compared to other similar or different commodities. If you say that the dimensions of your living room are 18 by 24 feet, a person can judge the general shape of the room by comparing the dimensions. When the taxpayer is told that his city government is spending 42 per cent tax dollar for education purpose, he knows that 42 cents out of every 100 cents are used for this purpose.The chemist and the physicist continually compare measured quantities in the laboratory. The housewife is comparing when measuring quantities of ingredients for baking. The architect with his scale drawings and the machine draftsman with his working drawings are comparing length of lines in the drawings with the actual corresponding lengths in the finished product.DEFINITION.The ratio of one quantity to another like quantity is the quotient of the first divided by the second.A ratio is a fraction and all the rules governing a fraction apply to ratio. We write a ratio either with a fraction bar, a solidus, division sign, or with the symbol“:”( which is read “is to”). Thus the ratio 3 to 4 is 3,3/4,34,4or3:4. The 3 and 4are called terms of the ratio.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at a ratio is a quotient of like quantities. The ratio of a line segment to an angle has no meaning; they are not quantities of the same kinds. We find the ratio of one line segment to a second line segment or the ratio of one angle to a second angle. This we do by measuring them and then finding the quotient of their measurements. The measurements must be expressed in the same units.A ratio is always an abstract number; i.e., it has no units. It is a number considered apart from the measured units from which it came. Unless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o the contrary, a ratio should be expressed in its simplest form. In the previous example where the dimensions of a living room are 18 by 24 feet, the final ratio of width to length is 3:4, but not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