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田野 造福农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

合集下载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_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_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_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小编整理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_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减农药控病害遗传多样性研究世界难题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

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

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

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

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

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农民院士”的扶贫情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农民院士”的扶贫情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扶贫攻坚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他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

朱有勇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他最初的理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

”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

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

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留学澳洲,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这是我的使命云南普洱市澜沧县地处西南边境的拉祜族生活在这里。

因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村民长期被贫困所困扰。

“农民院士”·朱有勇

“农民院士”·朱有勇

“农民院士”·朱有勇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23期讓更多的人来帮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

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一直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通过种植土豆、三七等脱贫致富,土地和农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也让他有了“农民院士”的称号。

最近,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冬季土豆已经成熟,但受疫情影响,传统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700吨土豆等待被销售。

4月7日,朱有勇像往常一样,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来到基地挖土豆。

不一样的是,他走上网络“云端”,开始在电商平台直播卖土豆。

“澜沧土豆‘外皮好’‘体格大’,一个能炒一大盘。

”朱有勇在介绍澜沧土豆的特点时,还介绍了当地优质土豆的生长过程。

地处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的贫困县。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后,院士专家团队经常下到田地和群众交流,他们发现澜沧冬天的土地大都处于闲置状态,但并没得到有效利用。

而澜沧冬天雨水少,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冬季土豆。

随后,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穿梭在澜沧的田间地头,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最终带动了当地群众种出“比脸还大”的土豆。

与全国其他夏季产区的土豆相比,这种土豆产量高、品质优、价格好。

在不同场合,朱有勇都不忘推荐澜沧土豆。

朱有勇发现,在教会了拉祜族群众种植和收获土豆之后,他们在市场和品牌的理解上还有些欠缺,尤其是对于电商、直播等新事物,虽然知道,但很少尝试。

朱有勇说,我们的拉祜族兄弟,生产、种植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对于市场和品牌还不是很了解。

我想通过直播行动,把丰收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

事实上,去年11月,朱有勇已经开始带动当地群众接触电商。

在当时的扶贫培训班上,他们联合拼多多讲师共同为学员普及了电商知识,带动当地农民拓展销售渠道、培养品牌思维。

首期参与培训的60名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他们从零学习如何开店、如何提高店铺运营效率等电商知识,如今已都在拼多多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店铺。

学习朱有勇,带着感情做扶贫工作

学习朱有勇,带着感情做扶贫工作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连日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12月5日,经济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家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看了朱有勇的报道,给笔者的感受是:朱有勇早已功成名就、载誉一身,年事已高的他完全可以好好颐养天年,却主动来到深度贫困地区承担扶贫任务。

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付出?个人认为,是因为他有一颗火热的为民服务的心,因为他有着能量满满的为民情怀。

在广大农村,多数群众并非懒惰之人,有的群众因缺少致富门路和技术,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

正因如此,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成了脱贫攻坚的“金科玉律”。

朱有勇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印证了扶智、扶志的重要性。

各级帮扶干部应向朱有勇学习,学习他带着感情去做扶智、扶志的工作。

对群众有感情,才会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

如果没有对群众的真实感情,很难体会到群众对发展的渴望,很难在关心群众疾苦上动真心,不走心的走访是走在过场。

只有带着感情做工作,才会真正解剖麻雀,找到群众贫困的“病根”,只有找准了“病根”,有能对症下药。

朱有勇:潜心扶贫的时代楷模值得点赞

朱有勇:潜心扶贫的时代楷模值得点赞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12月3日,人民网)
有勇就是5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有谋就是把科学技术知识发挥到极致,为扶贫工作吹糠见米。

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我打心眼里佩服,因为他当之无愧。

“农民院士”的头衔,是那么的“接地气”非常亲切。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的朱有勇。

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花甲之年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知识分子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是在党和政府的培养和自身刻苦努力下取得的,就应该奉献给人民,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回馈社会回报人民,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正是知识分子大展身手的时候,发挥用武之地的大舞台。

我们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应该在建设祖国,造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建功立业。

学到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束之高阁、沽名钓誉的资本,而应该奉献社会,才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时代价值。

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做到了,。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12月2日电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人民日报)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却在他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

在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把一片片闲置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扶贫要扶志。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朱有勇院士在实地考察后,发现村民致贫原因是缺少种植知识及长期懒散造成,为此,朱有勇要求团队与村民同吃同住,拉进与村民的距离。

朱有勇在深山密林实地调研后,发现适合当地栽种的马铃薯,亲自为民示范,与团队栽种出了优质的马铃薯,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积极加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朱有勇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扶贫更要先扶智。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为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朱有勇院士开办技能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手把手地现场演示,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

为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一起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

朱有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朱有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2020年12月《时代风采》ModernElegance/2020/12朱有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院士”简介朱有勇,男,汉族,195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先后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

朱有勇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致力于科技扶贫并结出累累硕果。

他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研究成果“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

他长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带领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脱贫致富。

他坚持立德树人、科教报国,先后捐赠400万元设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获奖感言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组织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对我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要求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劳动者的最大勉励,我们要更加踏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今后,我会把更多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科研成果,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中做出更大贡献。

61。

用科技扶贫向人民递交时代答卷——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用科技扶贫向人民递交时代答卷——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创新人物Innovative Characters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可他随时一挽裤腿就下田种地的样子像个农民;他和团队不用一滴农药就解决了三七易生病、无法连续多年种植的难题,可他却宣布把价值10亿元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专利无偿赠给乡亲;他曾在媒体的镜头里忽然“消失”,杳无音信,却在两年后手托一颗两公斤重的冬季马铃薯在两会“代表通道”上为一个叫蒿枝坝的小山村代言……这位做着“高大上”学问却践行“接地气”扶贫的“农民院士”,叫朱有勇。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

作为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实践把科研成果播种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科技报国,满腔热血勇担扶贫重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县定点帮扶,当时院里组织院士商议,说工程院要有一个人蹲在这里干。

”朱有勇回忆起开始扶贫时的情景。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与缅甸交界,素有“边陲宝地”之美誉。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该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面对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讨论会上,即将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

”说干就干,2015年底,朱有勇迅速带领工作团队来到澜沧。

他拒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

为了让群众尽快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朱有勇来到澜沧后第一件事就是调研。

他发现,村里大多为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家的全部家当,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

弘扬三种精神-农民院士-朱有勇

弘扬三种精神-农民院士-朱有勇
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 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 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 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 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物事迹
2、甘于立地:把论文写在大殷殷报国情。科技工作者的人生追求从来都与 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科技工作者只有与大地贴得更近、与人 民贴得更亲,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 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朱有勇的事迹启示我们,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 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 的地方去发光发热,科技工作者就一定能书写出无愧时代、 无愧历史的人生答卷。
二、人物事迹
2、甘于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 公斤的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
在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种 植,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
在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 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等种植技能;
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 “农民院士”----朱有勇
目录
CONTENTS
01 人 物 简 介
02 人 物 事 迹
03
学习感悟
第一章 人物简介
一、人物简介
朱有勇,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云南省红 河州个旧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云 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 协会主席。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 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 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 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

“土豆院士”朱有勇

“土豆院士”朱有勇

The Scientists 科学家Report 报道广袤田地间,烈日炎炎下,一位戴着草帽、晒得黝黑的老人正拿着一个硕大的土豆,给一群年轻人讲解着……他就是人们口中的“土豆院士”朱有勇。

不用农药,治好稻瘟病关于朱有勇的故事,要从1977年他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说起。

当时,他一度陷入迷茫:“自己当了22年的农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难道还是离不开种地?”此时此刻的朱有勇肯定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不仅会成为云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还会成为一名专注农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攻读研究生期间,导师的一句话让朱有勇有了努力的方向:“回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药的使用只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

过去没有农药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控制病虫害的呢?”循着这个问题,朱有勇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改变。

20世纪80年代,很多农业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研制农药,开发农药新品种,而朱有勇却在研究除了农药之外的病虫害控制方法。

当时,控制稻瘟病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这无疑是一条很孤独的路,而朱有勇却一个人埋头前行。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有勇在云南石屏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现 综合报道/本刊主笔 丁以山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一块农田里,杂交稻与糯稻种植在了一起,糯稻就没有出现过稻瘟病。

“难道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就可以让水稻不生稻瘟病?”,欣喜若狂的朱有勇立即开始田间试验。

他在试验田里复制了杂交稻与糯稻同种的模式,并一连种了七年,结果证明这一水稻种植模式,能有效预防稻瘟病。

随后,他先后跑遍云南省62个县,对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进行系统研究,终于找到了不通过农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原理和方法。

2000年,朱有勇完成了水稻品种搭配种植规律的研究,终于让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有了重大突破。

他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刊发。

之后,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和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国内外3亿多亩农作物上得到普及应用,不但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还实现了20%~30%的增产。

云岭大地上的“农民科学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

云岭大地上的“农民科学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

了一系列作 物多样性控病增产 新技
术 ,在 国 内外 累计 推 广 应 用上 亿 亩 ,
提供 了佐证。他研发 的相 关技术推 粮 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
奖 l 项 ,国际 农业 磋商 组 织优 秀奖 l
实践检验 了作 物多样性控 制病害 理 广 应 用 上 亿 亩 ,被 认 为 是 国 际 上 利 论 ,产 生 了显 著 的社 会 经济 效 益 ,
学校 长。曾 获全 国杰 出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全 国 高
创建 作 物 多 样性 控 制 病 害新 途 径 物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现象 ,1 9 9 7 年
现代 农 业 生产 中存 在 的难 题 之 一 是 至1 9 9 9 年完 成 了万亩 放 大试 验验 证 。经
单一品种大 面积种植 易造成 病害流行 , 不仅 导致大面积减产 ,而且大幅度增加
N a t u r e, P L O S ON E,P h y t O p a t h O ] O g y,
研 究,揭示 了作 物 多样性 控制病害 物保护大会 上作大会报 告。标志性 的主要机理 ,发表 论文百余篇 ,回
答 了第 二 个 问题 。 三 是 实 现 了 大 面 积 推 广 应 用。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了 品种 搭 配 、 空 间 配 置 和 时 间 优 化 的 技 术 创 新 ,建 立 作 了专 题 评 论 ,认 为 朱 有 勇 等 的科 学 发现 ,突破 了品 种 单一 化 的 弊端 , 为 解 决 现 代 农 业 生 产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B i o S i c e n c e 等 国 内外 学 术 刊 物 发 表 论文 1 6 0 余 篇 , 出 版 专 著 5部 , 获 发 明 专 利 二 十 余 项 ,获 国 际 、 国 家 和 省部 级 科 技奖 1 2 项 ,其 中联 合 国

朱有勇:最美的“农民院士”

朱有勇:最美的“农民院士”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12月3日,光明日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所有扶贫工作者吹响的进攻号角。

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会种庄家的农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最美的“农民院士”。

为民谋福,他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要有担当,他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贫上,在大山深处“最穷的地方”洒下一名老党员的血汗。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党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原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

当前,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更是呼唤着共产党人的担当。

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担当精神,切实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2019年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2019年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朱有勇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家”安在田间地头,时常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

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

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到贫困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

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第5期文/伍晓阳岳冉冉陈聪日前,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称“澜沧县”)蒿枝坝村冬季马铃薯地里火热进行,1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咨询互动。

直播中,“新晋”主播“农民院士”朱有勇头戴草帽,裤脚沾满泥土,满脸笑容地站在地里,面对镜头,热情地向全国网友推荐喜获丰收的冬季马铃薯。

直播间里,朱有勇院士随手拿起两个刚刚挖出来的马铃薯,向网友们介绍道:“澜沧县光热充足、土质疏松、土壤渗水性好,特别适合种植优质马铃薯。

因此,我们把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带到这里,带领农民在原来的冬闲田种上了马铃薯。

”这样的马铃薯很是“神奇”,它不仅个头大、皮光亮、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它把边陲村寨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而这一颗颗“神奇的马铃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1亩≈666.7平方米),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年轻,我来干!”——一个大山里的村寨,映射“农民院士”的初心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

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用科技种庄稼的农民

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用科技种庄稼的农民

科学之友 362023-09原来院士是和农民一起种地的人“一开始我们不知道‘院士’是什么人,只是经常看到他下地干活儿,还给我们讲些农作物种植知识。

”竹塘乡蒿枝坝村村民李福记得第一次见到朱有勇的情景,“那天刚下过雨,他就站在田里看我们种的庄稼。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近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来到这里,并在竹塘乡建起了“院士小院”。

小院里常常挤满从周边村子赶来的农民,他们希望院士为自家的庄稼产量出谋划策。

李福心想,“原来院士是和农民一起种地的人”。

“这里曾经是一个不该贫困却又很贫困的地方。

”朱有勇回忆,那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村里房屋大多是透风漏雨的篱笆房,没有一条水泥路能通往村子,各家各户的粮食产量也不高。

但当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土豆院士”,他教农民用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2018年还把乡亲种的马铃薯带到了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通道上。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朱有勇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扎了8年,曾经贫困、闭塞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变成了如今绽放“致富花”的地方。

自然资源条件非常好,不仅土壤肥沃,降雨量也适合农作物生长。

他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点儿事情。

不过,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功。

曾经,朱有勇想发展林下养鸡,养了2 000只鸡但卖不出去;想发展林下种菇技术,但当地野生菌非常丰富,销量也不及预期……“我们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研究不同生态环境条件最适合种什么作物,把作物种在最适合的地方,进而发展出一个产业。

”几番失败后,朱有勇意识到要带领村民种植“卖得出去”的农作物。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田野上,朱有勇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给葡萄“打伞”的避雨栽培技术,还解决了三七种植的“连作障碍”,一项项科技成果变成让村民致富的“硬实力”。

2017年,朱有勇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设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

在这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用科技种庄稼的农民 文|许子威间田野上的“大教室”里,学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每上完一堂课,都要按照老师留的作业去种一亩土豆、一亩三七、一亩葡萄,考试成绩依农作物产量和个头评测给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三农人物关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典型人物E-mail:cwzrbjb@朱有勇院士(右一)在澜沧县讲授林下 三七种植技术。

胡里城/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2019年10月,一场竞买会在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 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 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

现场,各企 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 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

价格太 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 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 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 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 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 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

“更 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 的农民。

”他说。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2015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 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

这里贫困 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 战场。

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 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 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 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 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 全部家当。

“是真的穷,但是不该 这么穷。

”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 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 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 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 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

在中国 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 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 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 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 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 式进驻蒿枝坝。

2012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 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 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 得到改善。

“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 典型的素质贫困。

”信息闭塞、语言 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 地贫困的根源。

“农民院士”朱有勇

“农民院士”朱有勇

28人民周刊 | 2019年第23期“那达,拉祜库玛西。

”(拉祜族语言:你好,我不会说拉祜族话,但我会说汉语。

)现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教给本刊记者一句拉祜话,凭着这句话,他一户户地敲开了拉祜族人家的门。

在60岁那年,他离开熟悉的院士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中。

他的实验室在田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子,那是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

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将近五年。

朱有勇出身于贫困的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怀有深厚感情,胸怀“让庄稼长得更好”的朴素初心,被人称为“农民院士”。

而他自己却说:“小时候的初心,是让一棵玉米秆能长出十个玉米棒子来,很简单。

”朱有勇,一位“希望中药材回归自然”的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

做科研,祖国更需要自己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个高中毕业后,朱有勇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村当上了知青。

恢复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

“我们见证、参与了国家的发展,自己无愧这个时代给的机遇。

”朱有勇说。

20世纪90年代,朱有勇留学澳大利亚,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国内一个月。

”但他毅然回到祖国:“再好只是个旅馆,不是家。

”在他看来,做科研,祖国更需要自己。

1996年,朱有勇回国后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2015年10月底,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

朱有勇扪心自问:“你院士不去谁去?我刚好60岁,年轻的不去,让年老的去?”这里的自然条件虽然利于农作物旧市卡房公社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回忆道:“青山碧水,炊烟缭绕,山上的星星非常亮,阳光是透明的……”虽然记忆里小时候的环境是那么美好,可贫困却挥之不去。

学习朱有勇心得体会

学习朱有勇心得体会

学习朱有勇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这一位令人敬仰的农民教授的生平事迹、点点滴滴.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首席教授,云南本土农业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系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个普通的名字,因为诸多头衔而让人敬仰,在佩服惊叹之余又心生敬畏。

他是我们每一个农大人的骄傲,是我们云南农大的一张金牌名片,是我们云南为之骄傲的农民科学家。

熟悉朱有勇的人都知道,平时不管多严肃,只要脚一踩到泥土,他就会变得异常兴奋,且时常妙语如珠。

沉甸甸的稻穗、甜如蜜的果实,手摸着它们,他眼中会泛起快乐的光芒。

朱有勇院士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是控制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本明确了作物品种搭配和时空配置控制病害的原理和机制,发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专利技术30余项,建立了应用推广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形成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

2000年,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探明了品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效应、作用和规律,解析了遗传异质、稀释效应、物理阻隔、协同进化和微生态气象条件变化等因素控制病害的机理。

2001年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技术;2002年发明了麦类与蚕豆、油菜与蚕豆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2003年发明了玉米与马铃薯时空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2004年发明了玉米与魔芋时空优化控制病害技术;2005年发明了玉米与辣椒优化种植技术;2006年研发了烤烟与玉米时空优化配置技术;2007年研发了甘蔗与玉米、甘蔗与马铃薯时空优化栽培技术;2008年,朱有勇教授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省大力推广,三年内普及到适宜推广面积的百分之九十。

十二字的研究,三十年才完成。

“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的论文2000年在全球权威杂志,英国的《自然》上作为封面全文发表,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研究,可朱有勇只用简单的12个字就总结了:“天拉长,地拉宽,排好队,换好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 。
除 了 良好 的科 研环 境 , 云南 得 天独厚 的 自然条件 ,也为朱有
后 再 回 到 田 间地 头去 解 决 问题 。周 而 大 精 深 吸 引 住 了 。“ 进 去 以后 , 学 才知 复 始 , 年 、 十 年 、 十 年 …・ 朱 有 道 农 业 里 面 包 含 着 深 奥 的 科 学 , 田 十 二 三 一 种
勇 和他 的研究 团队一直致力于作物 多 也是一 门学问。 朱有勇欣慰地说 。 ” 到
样 性控制病 害理论研究 ,并研发 了一 系列作物 多样性控 制病 害新技 术 , 在 国内外 累计推广应用2 亿亩 , 产生 了上 百亿元 的经济效益 , 获得 国际 、 国内多 项奖励和荣誉 。
无怨无悔坚守“ 农门” .
18 年 大学毕 业时 , 92 朱有 勇立 志要将 毕 生 的精 力奉 献 给 农业 教 育 和农 业 科研 事业 。在他看 来 , 人前途 必须 个 与 人 民的富裕 、 的事业 和 国家的 昌 党 盛联 系在一起 , 而农 业科 技 的发 展是
国 家 昌 盛 、 民 富 裕 的 根 本 , 值 得 人 是 追 求 的理 想 。
15 年 , 有 勇 出生 于 红 河 州 个 95 朱
19 年 , 94 朱有勇经过认真准备 , 顺
旧市 。由于早年家 境贫寒 , 有勇很 利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研修分子 朱 小 就学会 了帮父母 做农 活 ,砍柴 、 找 植 物 病理 学 。 悉 尼 大学 的学 习 , 在 开拓 猪 草 、 包谷样样 拿手 。虽然 小小年 了朱 有 勇 的 视 野 。在 与 国外 同行 的交 种
朱有勇认 为 , 能够顺利开展研究 , 种 另外一样作物 ,利用植物 间的相 克 并使科研成果有效推广 , 与云南省委 、 相生 减少病 害 , 到稳 产 、 达 优质 、 高产 省政府 的关心支持和全社会提供 的良 的 目的 。“ 样 跟 农 民去 解 释 , 通 俗 这 就 好科研 环境密不可分 。19 年至 19 多了, 92 95 谁都听得懂 , 推广就容易多 了。” 朱有勇笑着说 。
3 2
0 流 学 习 中 ,他 学 到 了 国外 很 多 先 进 的 年 间,云南建立 了l个省级重点实验
实验方法 ,与 自己以往 的实验方法相 室 , 每个重点实验室投 资都上千万元 。 0 个落 地 印证 , 到 了解 决 问题 的办 法 。这 段 经 这 l 个省 级重点 实验室 中有 3 找 历 ,对 他 后 来 进 行 的生 物 多 样 性 研 究 云南农业 大学 ,其 中包括朱 有勇后来 有很大的帮助。 领衔 的云南省植 物病理 重点 实验室 。
19 年 ,朱有勇完成在悉尼大学 云南省投 巨资 建重点 实验室 的举措 , 96 令国内外科学家们称赞不 已。 的 分 子 植 物 病 理 学 有 关 项 目研 究 后 ,
回到母 校 云南 农 业 大 学 。 “ 时 省 委 、 当
“ 基础理论研究阶段 , 在实验室就
省政府投资 10 余万元 ,建 设云南 省 能完成 。但在后期进 行科研成果推广 00 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 朱有 植物病 理重点 实验室 ,有 了 与国际接 应用 ,
农 药 过 量 使 用 等 问 题 提 供 了科 学 的方 长 , 地拉宽 。 排好 队, 换好位。” 就是说 , 法 和途 径 。 科 研 舞 台天 时 地 利人 和
要改变播种节令 ,打破传统 的农业结 构; 改变 以往散种 的模式 , 科学地排列
行距和株距 ; 年这里种这样 , 今 明年 就
从 2 0 年 至 2 1年 , 南 省 08 00 云
政 府 累计 下拨推 广 经费 近亿 元 。 为 了促 进技 术推 广 , 新技 术 在 让
田 间 地 头 开 花 结上 多次 强 调, 并且 多年 来一 直 跟踪关 注研 究进展 , 多 次到 田间地头 实地 还
轨的 先进设备 ,我就有了做研究的硬 勇坦 言。
件条件 。” 朱有勇被任命为云南农业大
在朱有勇 和他 的研究 团队对作物
学植物 病理学 实验 室常务 副主任 , 开 多样性控制病害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始 了充满艰辛的科 研探索 。他将生物 的过程 中, 云南 省委 、 省政府领导给予 了很 大 的支 持 。 多 样 性 原 理 与 植 物 病 害 防 治 理 论 相 结 合 ,开展作物多样性 控制病害 的科学 朱有勇记 得 , 现任 云南省委书记 、 研究 . 拓展 了植物病理学研 究领域 , 为 时任省长的秦光荣曾为他们 的科技成 解决现代农业生产 中作物病害流行及 果 总结 } l个字 的 “ f2 { 科技 经 ” “ : 天拉


记 中国工程 院院士 、 云南农业 大学校长朱有 勇
2 l年 1月 8 , 国工 程 院 在 北 纪就要承担 生 活的压力 , O1 2 日 中 但朱 有 勇从
京公 布2 1年 院士增选结 果 ,云南农 没 有 放 松 过 对 自己 学 习 上 的要 求 , 0 1 是 业大学校长朱有 勇成 功当选 中国工程 老师心 中“ 品学兼 优 、 多才多 艺” 的好 院农业学 部院士 ,成为 云南农业 系统 学 生 。 第一位院士。他也是继 昆明理 工大学 戴永年院士 、 云南 大学 陈景 院士之后 , 在滇高校的第三位院士。 从 田间地头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 问题回到实验室 寻找答案 ,得 到答案 17 年 恢复高 考 , 有勇 考上 了 97 朱 云南 农业 大 学 植物 保 护专 业 。刚开 始, 出身农 家 的朱 有勇对 自己考上大 学 却 仍然 没有 能跳 出 “ 门 ” 些遗 农 有 憾, 但很 快地 , 就被 农业 科 学 的博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