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一、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其中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认知能力差异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类型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知觉方面的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记忆类型的差异,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言语和思维方面,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还有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
在思维能力方面,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它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有高有低。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又称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成三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
一般认为,IQ 超过 130 为智力超常,大约占 4.4%;IQ 低于 70 为智力落后,大约占 2.7%;IQ 超过140 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大约占1.3%。
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肩负着培养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责任。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知与认知、情感与社会性、语言与运动。
在感知与认知阶段,幼儿开始通过感官对周围世界进行认知,并逐渐形成对物体、声音、颜色等的感知与辨认能力。
在情感与社会性阶段,幼儿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并开始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在语言与运动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运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认知能力、情感表达、社交技巧等方面。
有些幼儿在感知与认知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迅速学习新知识;有些幼儿在社交能力方面较强,容易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了解这些个体差异,有助于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幼儿教师,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引导者和监护者。
他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根据其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同时,他们还应该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四、如何应对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来了解其个体特点,从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兴趣和优势。
此外,他们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教育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五、培养幼儿教师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培养幼儿教师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持续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41-1924) 2作用。
3)4、任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ation)。
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通过适应达到一种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心理发展是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经历着心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发现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五个阶段分别探讨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相关特点。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出生后至两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接受和理解世界,逐渐形成表情、言语和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
然而,个体在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有些婴儿发展较快,能够在早期就开始发出简单的语音或表情,而有些婴儿则发展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里程碑。
二、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指两岁至六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语言能力,开始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然而,个体在幼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存在差异。
一些幼儿可能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卓越,能够运用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交流,而其他幼儿可能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三、儿童期儿童期一般指六岁至十二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龄阶段,接受正规教育。
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与分享,并且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然而,个体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儿童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善于解决问题和记忆知识,而其他儿童可能更擅长艺术、体育或社交技能。
四、青春期青春期是十二岁至十八岁左右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进入到性成熟和身份认同构建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是个体差异最为明显的阶段之一。
一些青少年可能经历早熟,早早进入成熟期,而其他青少年可能相对晚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五、成人期成人期是十八岁及以上的阶段,个体进入到社会角色和责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职业发展、婚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 1.(2017.广东)小贝在小组讨论中,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往往会因为前面其他人的发言而摇摆不定。
小贝最有可能属于()学习风格。
[单选题] *A.反思型B.冲动型C.场依存型(正确答案)D.场独立型2. 2.皮亚杰认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形式运算阶段3. 3.(2017.山东)5岁的毛毛第一次参观海洋馆,当他看到玻璃展缸中的潜水员时,大声喊:“看,消防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 [单选题] *A.同化(正确答案)B.顺应C.平衡D.组织4. 4.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这指的是心理发展的() [单选题] *A.阶段性与连续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正确答案)C.不平衡性D.差异性5. 5.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
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的表现。
[单选题] *A.婴儿期B.幼儿期C.青年期D.少年期(正确答案)6. 6.(2014.四川)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单选题] *A. 平衡性(正确答案)B.个别差异性C. 阶段性D.顺序性7.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收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认知方式称为() [单选题] *A. 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正确答案)D.发散型8. 8.尽管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和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如: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有的学生开朗活泼,有的学生沉着内向。
这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单选题] *A.不平衡性B.方向性和顺序性C.个体差异性(正确答案)D.协调性9. 9.(2013.山西)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 [单选题] *A.2岁(正确答案)B.4岁C.5岁以前D. 1-3岁10.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单选题]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正确答案)11. (2013。
山香教育心理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小学阶段在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此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表现特点:①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基础。
②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开始有了一定的评价。
③道德:道德概念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认识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表现特点:①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④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
(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别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旳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旳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旳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旳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旳重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旳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旳;(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旳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旳一般规律(基本特性)1.持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别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旳阶段特性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毕生发展旳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旳时期。
四年级(10-11岁)小朋友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体相称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旳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旳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在生理发育旳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浮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限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旳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称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旳时期。
这一时期旳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浮现辩证思维。
对将来布满抱负。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旳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旳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旳心理发展特点为根据(1)结合学生旳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旳个体差别;(2)注意学生旳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旳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旳学习旳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阻碍学习旳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旳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名词解释教育学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教育学中,个别差异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个别差异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育学中,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育干预、教育心理学等方面都有涉及。
教育学者们通过研究个别差异,探索如何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育心理学12:个别差异
应对方式
个体在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如 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等不同方式。
04
个别差异的教育应用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满足学生在学习风格、兴 趣、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关注学生的优势和弱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克服困 难。
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 生的学习和发展。
个别差异的重要性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帮助教育者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 果,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帮助教育者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个性化教育
个别差异研究有助于推动个性化教育 的发展,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和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支持网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和社区环境。
05
个别差异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自然的方法,通 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言语、表情等来 了解其心理状态。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通常用于研究儿童、动物或难 以用语言描述自己心理状态的个体。 观察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以确保习动机上存在差异,如内 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强弱程度。
目标导向
个体在学习目标上存在差异,如任 务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学习者。
性格与气质差异
性格类型
个体在性格类型上存在差异,如 外向型、内向型、理智型、情感
型和意志型等。
气质类型
个体在气质类型上存在差异,如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
质等不同类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3到6、7岁)、童年期(6、7到11、12岁,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到14、15岁,初中阶段,青春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青年期(14、15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定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⑷差异性;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⑴童年期(小学阶段)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儿童(10到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⑵少年期(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⑶青年初期(高中时期)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教育⑷主观能动性一、心理发展的理论心理发展的理论有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到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的符号功能。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习题答案解析
40.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4、15 岁~25 岁属于( C )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成年期4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B )A.身心变化B. 心理变化C. 心理增长D.机体变化42.我国心理学家将11、12 岁-14 、15 岁的年龄时期,称作(B)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学生期43.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B)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5.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6.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C)A.美国杜威B. 美国桑代克C. 奥地利劳伦兹D. 瑞士皮亚杰47.少年期是指11、12 岁-14 、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A)的特点A.半成熟、半幼稚B. 半幼稚C. 半成熟D. 一般幼稚、一般成熟4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C)的儿童能做到这个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 守恒性D. 可验证性50.皮亚杰认为11-15 岁的儿童进入到哪个阶段(D)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A.布鲁纳B. 维果斯基C.桑代克D.劳伦兹5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 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A.自主性B. 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5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 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时(C)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54.(A)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自信、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A.民主型B. 放纵型C.专制型D.权威型55.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是(B)A.自我意识B. 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56.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C)A.1 岁B.2 岁C.3 岁D.4 岁5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发散型5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强倾向于仔细思考再做出决定,且错误较少,请问他的认知方式是(D)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59.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完成(C)的教学评估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70%-80%C.80%-90%D.85%-95%60.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的智力的总体水平是(C)A.女优于男B. 男优于女C.大致相等D.有种族差异61.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D)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 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 岁的时期62.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B )A.3~6、7 岁B.6 、7~11、12 岁C. 11 、12 ~14、15 岁D. 14 、15 ~17 、18 岁63.维果斯基强调( C )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3-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3-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单选题]1.白天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江南博哥)了一会,慢慢能看清事物,这种现象属于()。
A.视觉明适应B.听觉适应C.嗅觉适应D.视觉暗适应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
[单选题]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A.等速B.先慢后快C.先快后慢D.匀加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单选题]3.当进入一间屋时,有人关注盆景,有人注意看条幅,这是个体知觉的()。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个体的关注点不同显示了知觉的选择性。
[单选题]4.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单选题]5.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生活中有大量的“一心二用”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就属于注意的分配。
[单选题]6.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理解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通过天空中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这一现象,人们能够从表面深入内部得出结论,这是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岁
现实性
把这些球放到一个盒子里: 猜猜看,拿到黑球的可能是多少?拿 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拿到花球的 可能性是多少?
可能性
假设演绎思维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1.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 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3.各阶段的发展次序的固定性。 4.前后相邻阶段之间具有连续性。
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从身心总的发展来看,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也不 同。
0-6岁 第一发展加
童年期 平稳
青春期 第二发展加
成人期 缓慢
老年期 下降变化
速期
发展期
速期
发展期
一、心理发展概述 3、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普遍性: 例如民间流传的“三翻、六坐、八爬”
发展进程:例如有的孩子先慢后快 差异性: 发展内容:例如有的孩子语言优势
发展水平:例如有的孩子发展迟缓
一、心理发展概述
4、 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遗传定律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詹森:智商80%来自遗传 2.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
3.二因素论 施太伦:遗传+环境 吴伟士:遗传 x 环境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遗传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讨论】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你的?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3)抓住关键期(劳伦兹):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不可逆运算;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分类;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承认)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补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按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学校课程的难度必须配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在确定某年级的课程难度时,应该先设计实验,从学生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观察分析各个单元的编排是否适宜;(2)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略高于学生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3)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4)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补充: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决定)(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为此,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内话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支架式教学,即教师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
可采用的方式有:(1)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2)向学生示范要掌握的技能;(3)提供有提示的练习(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愧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补充: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1.小学生的人格培养:(1)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确立适当的目标,并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2)对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3)建立多维度的成功评价体系;(4)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2.中学生人格的培养:(1)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教育,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尊重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1.智力类型差异: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或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常态分布),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性别差异表现为:(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3.具体型和抽象型4.辐合型和发散型(三)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如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个人化教学系统;(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一)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二)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