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
陈独秀和李大钊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比较一、杜毅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李大钊、陈独秀比较》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30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马克思学说》(一)关于唯物史观基础地位问题李大钊、陈独秀两人都提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以《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经济学批判》为基础,他们的阐释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大精髓:物质决定意识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但是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认识和诊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方面存在差异。
在对唯物史观的地位认识问题上,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构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陈独秀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成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劳工专政四个部分,其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部分的介绍约占《马克思学说》的一半内容,由此可见,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解不是把世界观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经济学说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经济学说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放在第一位。
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根本地位的不同重视程度,是由于他们介绍唯物史观的主观出发点不同。
1、从解析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上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系统介绍是本着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观愿望,虽然有着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活动的主观愿望,但是李大钊在学术上的研究是很谨慎和认真的,力图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原作,减少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介绍是较客观和科学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放在西方哲学史中加以考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历史哲学家对人类认识史的研究成果,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独特见解。
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是准确的并极为难得的。
2、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论述是从社会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是为了从唯物史观说明“人类历史全是阶级争斗的历史”,由于陈独秀是从宣扬阶级斗争说为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出发点来解读唯物史观,他的《马克思学说》即使比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晚了两年,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水平上与李大钊还有一定差距。
建党往事 南陈 与 北李 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建党往事:“南陈”与“北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2019-06-28陈独秀和李大钊(资料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主要创始人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与李大钊诞辰130周年。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
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他们又如何进行党的创立工作?北大共事,并肩作战早在北大共事之前,陈独秀与李大钊就曾在日本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思想对话。
1914年11月,陈独秀鉴于对现实的悲愤,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
对此观点,李大钊在其《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进行了支持回应,呼吁人民不要放弃爱国主义信念,要提振信心,要“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
李大钊还特别指出陈独秀的文章是通过激烈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爱国心”,其文必有弦外之意,因此李大钊撰写这篇文章就是试图“申独秀君言外之旨”。
可见,虽然陈李二人的文章对爱国主义的书写角度不一,但对于爱国主义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成为二人在北大合作共事、共同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
陈独秀早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职。
1917年1月13日,陈独秀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文科学长,到任后陈独秀就把《新青年》杂志搬到了北京大学。
李大钊于1916年未等卒业即从日本回国,先主办《晨钟报》,后又担任《甲寅日刊》编辑。
经章士钊介绍,1917年底受聘于北大,1918年1月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
1916年9月,李大钊(前排中)与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一起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团结李大钊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
据当时人回忆,在北京大学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接触频繁,“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
1918年1月初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对编辑方针与编务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轮流编辑(主编)制,从第4卷第1号开始,杂志分别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负责编辑,陈独秀负总责。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李大钊影响甚巨,当时被誉为“南陈北李”,他们二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当时北大校园里的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两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
”这两首诗把陈独秀、李大钊联结在一起,并比拟为“悬照古今”、被一代人仰承的“日月星辰”。
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
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陈独秀出京,在途中二人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一个简单的党纲。
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
经过酝酿和准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最初成员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義三人。
192()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
从此,在南方的陈独秀以上海、广州为中心,在北方的李大钊以北京为中心,为建立无产级政党而积极工作。
北方各地党组织的创建都和李大钊有关系,南方各地党组织的创建都和陈独秀有关系。
虽然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公认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仍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虽然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也没有在党的一大上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在早期共产党人心目中,是一位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就连年长他1()岁的陈独秀也曾自谦道,“’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
建党历程上筚路蓝缕之功——浅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Vol.34No.1Jan.2021第34卷第1期2021年01月建党历程上K路蓝缕之功——浅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韩一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历程上,陈独秀、李大钊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出要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奠基者。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李大钊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49X(2021)01-0001-06DOI:10.16160/ki.tsxyxb.2021.01.0001Pioneering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PC Founding:Chen Duxiu%s and Li Dazhao%s Agreement on Party FoundingHAN Yi-d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On the arduous journey to the founding of CPC,Chen Duxiu and Li Dazhao play the pioneering role.During the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Chen Duxiu had awakeneda whole generation of the youth,and proposed that a strong communist party was needed toact as the proletariat%s pioneer and guide.Li Dazhao is the earliest and firmest Marxist in Ch5naandthe5deolog5calfounderfor CPC.Theagreementbetween Chen Dux5u and L5 Dazhaotofoundaparty wasananecdote5ntheh5storyofCPC,wh5chdeservesafurther study.Key Words:Marxism;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Chen Duxiu;Li Dazhao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
李大钊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李大钊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一陈独秀与李大钊尽管同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巨匠,思想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双方在世界观上的歧异,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态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着差异。
从具体的历史细节和慧识上厘清二者异同,对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未来不无裨益。
1933年,陈独秀在《辩诉狱》中说:“予行年五十有五矣,弱冠以来,反抗帝制,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者,于今三十余年。
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欲求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之成功……只有最受压迫最革命的工农劳苦人民和全世界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官僚的无产阶级势力,联合一气,以革命怒潮,对外排除帝国主义的宰制,对内扫荡军阀官僚的压迫,然后中国民族的解放、国家独立与统一、发展经济、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始可得而期。
工农劳苦人民一般的斗争,与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势已合流并进,而不可分离。
此即予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组织中国共产党之原因也。
”这段话不仅磊落地说明了陈独秀的主张,也明朗扼要地说出了他与李大钊的经历和思想变化。
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的思想变化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大致是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二人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携手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共和的思想深入民心,对于都曾经到日本留学的陈、李而言,经过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洗礼后,他们更加坚信和支持民主和共和思想,并不断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
陈、李的思想武器是科学、人权与民彝,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对袁世凯及其所利用、所代表的封建传统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比较
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比较摘要: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都经历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历程。
这一时期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都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不论思想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对后来的革命领导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大钊;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始终是分裂的。
五四时期,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李大钊、陈独秀可谓独树一帜,都做出了应有的伟大贡献。
鉴于对李大钊、陈独秀思想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陈独秀《谈政治》寻求支点进行阐述。
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始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专栏刊登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们比较系统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
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占若何的地位,以及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经济论、平均利润率、资本等方面进行介绍,它的发表不但说明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比较系统传播的阶段。
虽然在文章开始就说平素对马氏学说没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力了,德奥匈等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正宗。
李大钊已经很明确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已经具有了合理化的需要,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在向广大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阐述唯物史观的要点: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二是社会组织进化论。
与此同时李大钊还说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
并提出中国实际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有“适应实际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谈政治》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谈政治》,标志着陈独秀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哲学论文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李大钊是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和陈独秀同为五四时期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们在灿烂的新文化运动中走到一起,共同拉开了现代中国的大幕,俗称“南陈北李”。
李大钊191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因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反对二十一条而蜚声中外,成为著名的爱国之士,回国之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早年的他其实是温和的立宪自由主义者,是梁启超的宪法研究会成员,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也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并且宣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他满怀悲愤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约后,李大钊参加了留日爱国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解出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留学三年后,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的邀请到北京办报,他期望通过办报传播爱国主义和名族主义思想,把报纸变成宣称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青年的广泛接触当中,他开始了共产主义的组织活动,1919年7月,他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文章发表之后产生极大轰动,一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除了在杂志上宣称马克思主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人在北洋政府办的国立大学里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这门科目名称叫唯物史观研究。
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他呼唤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
对陈独秀建党历史地位的动态考量
对陈独秀建党历史地位的动态考量摘要: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理论家、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的创始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陈独秀;建党;历史地位;动态考量陈独秀(1879-1942),名乾生,字仲甫,安徽安庆怀宁人,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论家。
同时,“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领导的文化革命是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鉴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影响以及他的突出贡献,特别是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大量的介绍与宣传,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因此,“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者。
”通过对陈独秀建党时期的历史地位的动态考量,笔者认为,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创始人。
陈独秀“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此时充当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
”他开始“对十月革命并无热情,但到一九二0年春,则开始自称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他积极探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即“第一,社会革命的内涵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人民的自求解放。
第二,我们觉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他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不够彻底。
第三,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仍应从事新文化运动、反军阀运动、反日爱国运动;只要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去适应的进行,就没有说不通的道理。
”“但进而组织中国共产党,则确是由于他自发自觉的挺身向前。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似乎也不是毫无保留。
他常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蓝本,恰当地适应中国的实际环境。
”因此,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把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首要的任务,为此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
他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贡献有:第一,在上海积极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我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
我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摘要】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发起组织、早期组织建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都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革命先导的事迹。
为了怀念他们两位革命先导,对他们的革命业绩,我特做如文五个方面的归纳。
【关键词】初中历史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事迹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发起组织、早期组织建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都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革命先导的事迹。
但从史料记载中,我也知道,陈独秀1942年5月,病逝于四川江津;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杀害。
两位革命先导的早去,让人感到惋惜、缺憾。
对他们两位所开创的革命业绩,历史没看疏忽,人民没有忘记。
为了怀念他们两位革命先导,对他们的革命业绩,我特做以下归纳:1.新文化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位是先导,一位是推动者陈独秀早年曾参加反清活动遭清政府通缉,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掀起文学革命,要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新思想,反对用雕琢晦盟的文言文来宣扬旧思想。
白话文得到推广,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之作。
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总编辑。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他成为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
他们两位学者,可谓是“配合默契”地共同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一个掀起了前期的文学革命,一个引进推动了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把民主科学的思想播撒到人们的心田。
陈独秀 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摘要】在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就青年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年思想。
今天,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实现“中国梦〞、促进新一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时刻,对他们的青年思想进行比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一、陈、李青年思想的相同点陈、李二人都对青年的历史使命予以颂扬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青年仅仅是社会各阶级的附属品,青年的使命和责任长期被无视,但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却较早认识到青年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并给予颂扬,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深深寄托于青年一代。
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卷首?青年杂志社告?中说:“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又在同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在?晨钟报?的创刊号上热情赞颂青年:“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并指出新中华的创造、民族的复活是广阔青年的责任,进而肯定“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陈、李二人都指出了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值观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应“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他指出青年人首先应该明白“人生归宿〞问题,不能以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应该明了“人生幸福〞问题,幸福应当指拥有强健的身体,正当的职业,发财不是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陈独秀还认为“对于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互助的情谊。
〞陈独秀从个人、社会、国家到整个世界等层面阐述了青年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
李大钊非常重视对青年人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无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建议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人格教育,以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教育。
他主张青年人要“乐天努力〞,具有昂扬斗志的精神,热爱生活,在社会改造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_相约建党_的思想基础
【李大钊研究】1920 年刜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建党”的思想基础李继华(滨州学院李大钊研究所,山东滨州256603)摘要:李大钊兲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是仍崇拜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立宪政体、政党政治,到逐渐对它怀疑和失望的过程;是对中国的北洋政府仍幻想到失望和抦击,对当时中国的各派政党则仍有时否定和讥讽,有时觃劝和肯定,最后则逐渐失望的过程; 也是逐步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兊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排除各种非马兊思主义思潮的缠绕,逐步认识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特别是认识在中国建立新的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必要性的过程。
在这种思想演变的过程中,李大钊于1920 年刜与陈独秀“相约建党”,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却不是太深厚。
关键词:李大钊;相约建党;思想基础文章编号:1673 2618 (2006) 04 0023 07 中图分类号: D 231文献标识码: A1920 年2 月10 日前后,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天津转赴上海, 两人在途中“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亊”。
[ 1 ] 这一史实,对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建党问题上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兲系,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陈“相约建党”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对他们兲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尚缺乏深入其体的探讨。
笔者拟对此作一些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阐述李大钊兲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
不妥乊处,期望能得到方家挃正。
必要性的过程。
其体分析起来,这一过程包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仍辛亥革命失败到1917 年3 月,这是他肯定和崇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别是英法等国立宪政治的阶段;也是他基于对北洋政府及兵代表人物的认识程度,而对中国的政党( 主要是国民党和迚步党)或否定或有所肯定的阶段。
第事,仍1917年3 月下旬到1918 年6 月, 这是李大钊对俄国事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愈益注意,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崇拜逐步减弱,但仌然存在改良主义思想,对中国国内问题的认识则呈庞杂纷纭状态的阶段。
的早期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早期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一批伟大的早期领导人,其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
他们在党的早期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与贡献两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一、陈独秀陈独秀,字民齐,江苏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年轻时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思想上,陈独秀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束缚。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主张,即通过彻底的思想解放和社会革命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陈独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并通过发表文章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并倡导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来的重要性。
陈独秀的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为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李大钊李大钊,字培之,山东曲阜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
李大钊生于1888年,他在青年时代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他在留学欧洲期间,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李大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并通过讲座、发表文章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
他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主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社会问题。
李大钊的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在党的早期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李大钊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涉及马克思主义、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相关理论渊源的角度,探讨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和倡导者,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观点和主张。
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制经济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农民、工人和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李大钊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们关注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应当成为国家的领导阶层。
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参与、民主制度和权力分配的理论,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外,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广泛阅读了包括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在内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著作,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营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为李大钊与陈独秀提供了许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观点。
他们参照了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吸收了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也为李大钊与陈独秀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外部联系。
他们通过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接触和交流,大大加深了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化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精品文档]从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看“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
从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看“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何平摘要:陈独秀和李大钊被誉为“北大红楼两巨人”,二人在中共的创建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共“一大”上,“南陈北李”的命运迥然不同: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却连中央委员都不是,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
本文仅就从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方面分析一下“南陈”当选而“北李”落选的原因。
关键词:“南陈北李”中共“一大”选举人际关系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中共党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为中共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却无职务。
这个疑问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但切入点都是“陈独秀为何会当选为总书记”,都从陈独秀的个人威望和社会影响力来考虑。
主要是他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来探讨,从而证明陈独秀的当选是历史的必然。
(1)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共产国际的影响(2)。
诚然,这些都是陈独秀当选的重要原因,但一次选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被选举人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以及外来压力,还有其他诸多原因,其中,被选举人和选举人之间的关系亲疏就是一条重要原因。
本文想就从这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共“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问题。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3位代表,来自七个共产主义小组,分别是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3),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东京代表周佛海。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些代表和“南陈北李”的人际关系情况。
(一)和陈独秀联系密切的共产主义小组首先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曾被反动当局逮捕,出狱后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借道天津去上海。
许德珩回忆:“到了上海,这时,陈独秀的思想更激进了,他和上海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结合起来,继续主办《新青年》,发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比较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比较说到中共党史,“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也说:“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57然而,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指出,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
无论南陈北李有否相约建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两位缔造者。
既如此,则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加以考察和比较,就有了必要。
一、十月革命:李大钊与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因素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从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国人“天朝上邦”迷梦破灭的历程。
逻辑上,这一历程完结于1895年“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中国并迫使满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事实。
这一历程的完结,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改变了少数知识分子了解、学习西方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于学习西方、摸索强国之路的滚滚洪流中。
各种西方新思想因此而以译著为载体,被“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82地介绍到中国来,大受“如久处灾区之民” 82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
李大钊和陈独秀便生长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既受时代条件的限定和时代潮流的影响,在救国与强国之路上上下求索,又以他们求索中的言与行影响了时代,各自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后数年间,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具体救国路径有所不同:李大钊意图通过宪政的实行再造中国;陈独秀着眼于通过思想、文化的改造振兴中华。
两条路径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政治、文化影响的烙印。
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做着各种努力,再造中国的希望却极其渺茫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它影响了包括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内的诸多中国知识分子,李、陈先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一转变,固然是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在诸多因素中,起到指引方向作用的,是改变世界历史和国际形势的俄国十月革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的志士仁人自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就开始了救亡历程,先后尝试过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方式,但直到十月革命爆发的1917年,无论什么样的境遇和情况,都未能促使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孙丽娜;张娇龙
作者机构: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北城300401
出版物刊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
摘要:陈独秀、李大钊作为青年人的优秀导师,引导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缔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他们启迪青年寻求民族解放、提倡民主科学的青年思想,引领青年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光辉前景下,恰逢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五年之际,比较研究陈、李青年思想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和陈独秀
作者: 彭明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47-68页
主题词: 陈独秀;克思主义;五四时期;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新青年;无政府主义
摘要: 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人物,不论是思想方面,或者是政治方面,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占着显要的地位.他们在五四前后写下的篇章,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许多同辈人都会公正地指出: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整个青年一代.他们何以在五四时期占据那样显要的地位?而何以在以后发展的道路上又有那样的分歧?他们在五四时期的思想,有哪些是共同的?而又有哪些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按照两人的思想发展,同时又便于比较起见,本文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一)。
陈独秀何以当选“一大”中央总书记——兼论李大钊未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之原因
Why CHEN Du-xiu could be dected the generai secretary of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作者: 程金蛟
作者机构: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陈独秀 李大钊 “一大” 中央局
摘要: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李大钊未能进入中央局,党内地位甚至一直低于他的学生张国焘,而陈独秀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重于组织建党的主观原因和“一大”前北方党组织未能大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进
入“一大”中央局。
“一大”前陈独秀重视组织建党并取得巨大成就是其没有参加“一大”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唐建兵(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35000)摘要:陈独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享有“南陈北陈、相约建党”的美誉。
他们对中国是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不约而同地作出了肯定地回答。
对政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等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他们的建党思想不仅对党的成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党的建设也不乏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以下简称陈、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享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美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需不要建党,陈、李作出了肯定地回答。
不仅如此,陈、李以先知先觉者之睿智与远识,审视国际复杂之局势、研判国内动荡之政局,还对“要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建党为什么”等系列问题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长期倾注于他们建党活动或建党中作用的考察与梳理,而对他们建党思想探讨涉足甚少,对其建党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更是盲点。
基于此,笔者怀着忐忑之心,不揣浅陋,试作《陈、李建党思想比较研究》一文,略抒己见,以冀就教于同仁。
一“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的问题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的问题,对民国初年的复杂政局而言,的确难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有没有建立政党的必要性及建立政党是否利于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陈、李都作出了肯定回答。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
此后,“民主共和”不过是各派政治势力高擎的招牌,一个虚空而期待充实的符号,并不具有多少实质内容。
袁世凯称帝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官僚政治或军阀割据政治,政党只不过是各派系或政客们实现其意图的工具。
国民党的不断革命带来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劳动人民苦不堪言。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软弱无力的严酷现实,使陈对政党政治不以为然,认为政党仅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私党。
“政党之岁月尚浅,范围过狭,目为国民中特殊一阶级,而政党自身,亦以为一种之营业。
利权分配,戎可相容;专利自态,相攻无己。
故曰,政党政治,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这是陈对民国初年政党的认识和判断,足见他对中国实行政党政治的鲜明立场。
既便后来面对党派客观存在和政党作用日显的社会现实,他也不改其初衷,“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陈在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其政治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在透视中国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认为“各国内只有阶级,阶级内复有党派”。
既然此时中国依然处于阶级社会,有阶级就有政党,劳工阶级的存在自然需要有代表劳工阶级利益,为劳工阶级服务的政党。
分析中国各阶级之现状,结合劳工阶级的特点与地位,陈论述了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侧重于从劳工阶级、党派团体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入手,阐发了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在旧中国,劳工阶级处于被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他们有人身自由却无任何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也仅获得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仅仅依靠部分劳工阶级的力量,与资本阶级集团单打独斗不可能取得斗争的彻底胜利。
陈认为,劳工阶级“没有组织,没有阶级的觉悟”,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为阶级,因而不可能组织起来与资本家作坚决斗争。
改变劳工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除了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外,其他捷径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政治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而言,陈认为“既然有政治便不能无政党”,现代政治是不能脱离政党的政治。
由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都是有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参与政治活动仅仅是为本集团争得更大利益,不会从根本上去改变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的政治乱象。
陈认为,改变军阀割据的政治现状,惟有“以共产党代替(有产阶级的)政党,才有改造政治底希望”。
有了劳工阶级自己的政党,才能将全国各地的劳工凝聚起来,组织成革命的统一力量。
通过发挥劳工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被压迫阶级及人民群众才能推翻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制度。
陈同时认为,在中国建立劳工阶级政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众所周知,趁“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春天,产生了大量了无产阶级,并在五四运动后期成为主力,显示出工人阶级巨大的政治潜力。
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跃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拥有的巨大潜力也为陈所认识。
他认为,既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如此强大,完全可以学习列宁的建党经验,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
1920年8月,李大钊派张国焘前往上海与陈联络,当谈到在中国建立政党的敏感问题时,陈毫不犹豫地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已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现在需要立即组织一个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他渴望在中国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强烈愿望。
李大钊系政法专业科班出身,在留日学习法学期间,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麦迪逊、汉密尔顿等政治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观点,包括政党思想对其影响甚巨。
西方政党学说的耳濡目染、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现状,使他对中国政治前途甚为堪忧。
他认为,不论是北洋实力派、改良温和派,还是革命激进派,都无力扭转民国政治乱局,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改变民国政治乱局,惟有形成新的中心势力。
为此,李曾寄希望于中产阶级“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为国本之所托”。
但民国初的复杂政治生态,中产阶级本身的致命弱点,实难堪重任。
正当李苦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让他看到了一线曙光;而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新生力量的崛起,更使他充满希望。
李对俄国十月革命推崇倍至,1918年7月至12月,他相继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十月革命是Bolshevism的胜利,这个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
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信心,逐渐唤醒了国人的斗志。
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起点。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李已经感觉到中国有成立革命政党的必要。
1920年1月,他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文中提出:“我们的解放运动就是打破纵的组织的运动,我们的改造运动就是建立横的组织的运动”,在这里他所指的横的组织不是军阀割据时期政客组织的政党,也非有产阶级的政党,而是平民的、劳工阶级的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
1921年3月,他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文中,认为“俄罗斯共产党,党员六十万人,以六十万人之大活跃,而建设了一个赤色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只有借鉴俄国革命之经验,建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建设赤色国家才是唯一选择。
不仅如此,李还谈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要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组织起来共同行动,需要有一个代表其利益的组织,这个组织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
为此,他与陈独秀、张国焘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一道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建党的筹备工作当中。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经陈、李等人的奔波和努力,上海、北京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
经多方筹划,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将分布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集中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而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
二“建立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是指所建立的政党代表哪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即指党的性质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这点上,陈、李如出一辙,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自从近代社会出现政党以来,不论国际还是国内,政党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页就其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其中,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有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有产者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贫困劳工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最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就中国特定政治环境而言,无产阶级数量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数量相比,无疑相差悬殊,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呢?民国初年政党派系之乱象已使陈、李痛心疾首,不可能重蹈覆辙,选择资产阶级及其政客们走过的老路。
惟可借鉴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以俄为师,以列宁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要么步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后尘,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示范。
陈、李在对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问题作出肯定回答之时,也同步回答了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政党的问题。
前文所述,民国十年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犹如汪洋大海,新生无产阶级整个被裹蚀其中。
但也应当看到,无产阶级尽管在数量上不居优势,但却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最有前途、最有觉醒的阶级,又由于他们受压迫最深、受奴役最重,所以最具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代表着社会运动的未来。
此外,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各族人民不仅要忍受本国封建势力及其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反之,与德国比较而言,相距甚远,或者说没有可比之处。
当然,这只是选择建立什么样政党的影响因素,而其决定性因素则在于两大政党的性质本身。
陈、李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其革命前途是建立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是为有产者服务的,其革命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真正地”社会主义社会。
陈、李通过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之后,不约而同地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主张直接的最彻底的革命,是要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而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劳资合作”、“议会斗争”、“国家主义”等“合法”斗争手段以实现目标。
显然,后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也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生态。
在陈看来,俄、德两党相比,“只有俄国底共产党在名义上,在实质上,都真是马格斯主义,而德国底社会民主党不但忘记马格斯底学说,并且明明白白反对马格斯,表面上却挂着马格斯派的招牌。
”既然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挂羊头买狗肉”的伪无产阶级政党,因而要坚决予以抛弃。
陈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建立的政党要以俄为师,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
李大钊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也是最早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民主主义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