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合集下载

(整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整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目的:(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k教学方法:讲授本章学时:10学时主要内容:2.0 引言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2.4系统的结构图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2.0引言:什么是数学模型?为什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1. 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1) 动态模型:描述系统处于暂态过程中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他一般是时间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1]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1]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试述开环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有:1. 1.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2. 2.成本比相应的死循环系统低。

3. 3.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4. 4.当输出量难以测量,或者要测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采用开环系统比较合适(例如在洗衣机系统中,要提供一个测量洗衣机输出品质,即衣服的清洁程度的装置,必须花费很大)。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1. 1.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2. 2.为了保持必要的输出品质,需要对标定尺度随时修正。

【例2】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1.1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量,电位器设定电压u r(表征液位的希望值c r)是给定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对应u r)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r上。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初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面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若水箱液位下降,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r。

系统原理方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原理方框图习题1.题图1-1是一晶体管稳压电源。

试将其画成方块图并说明在该电源里哪些起着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里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什么?题图1-12.如题图1-2(a)、(b)所示两水位控制系统,要求(1)画出方块图(包括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2)分析工作原理,讨论误差和扰动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 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 方程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中的 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
二、微分方程建立举例
[例3-1]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1.直流电动机(Direct-Current Motor)各物理量间的 关系。
②在各环节功能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系统的 给定量(输入量)和输出量,然后从给定量开始,由
左至右,根据相互作用的顺序,依次画出各个环节, 直至得出所需要的输出量,并使它们符合各作用量 间的关系。
③然后由内到外,画出各反馈环节,最后在图上标 明输入量、输出量、扰动量和各中间参变量。
④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框图。
①列出直流电动机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参见 式3-1~式3-4],然后由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式→ 传递函数→功能框。今将直流电动机的各功能框列 于表3-1中。
②如今以电动机电枢电压作为输入量,以电动 机的角位移θ 为输出量。于是可由开始,按照电动 机的工作原理,由依次组合各环节的功能框,然后 再加上电势反馈功能框,如图3-15所示。
(或环节)的固有特性。它是系统的复数域模型,也 是自动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数学模型。
3.对同一个系统,若选取不同的输出量或不同 的输入量,则其对应的微分方程表达式和传递函数 也不相同。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有
对一般的自动控制系统,应尽可能将它分解为 若干个典型的环节,以利于理解系统的构成和系统 的分析。
它还清楚地表明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它是 理解和分析系统的重要方法。
①全面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支配系统 工作的物理规律,并确定系统的输入量(给定量)和 输出量(被控量) ②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单元(或环节或部件),然后 从被控量出发,由控制对象→执行环节→功率。

自动控制原理——第3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3章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系统的特征方程
Js + Fs + K = 0
2
F 称为实际阻尼系数。 称为实际阻尼系数。 当
F = 4JK
2
特征方程有一对相等的负实根, 时 , 特征方程有一对相等的负实根 , 系统 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为临界阻尼系数, 令Fc为临界阻尼系数,则
Fc = 2 JK
解: (1) 由结构图写出闭环传递函数
100 / s 10 C ( s) Φ( s ) = = = R( s ) 1 + 100 × 0.1 0.1s + 1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的分母多项式看出时间常数T=0.1 s, 从Φ(s)的分母多项式看出时间常数 的分母多项式看出时间常数 , 故调节时间 ts = 3T = 3 × 0.1 s = 0.3 s (2) 计算 s=0.1 s的反馈系数值 计算t 的反馈系数值 设反馈系数为Kh,则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设反馈系数为
1/K h 100 / s Φ( s ) = = 100 0.01 1+ s +1 × Kh s Kh 0.01 T= Kh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调节时间
0.03 ts =3T = Kh
要求t 要求 s=0.1 s,代入上式得 ,
0.03 0.1= Kh
所以
K h =0.3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实际阻尼系数 临界阻尼系数
ξ=
F F = = Fc 2 JK
闭环传递函数写成如下一般形式
2 ωn Φ( s ) = 2 2 s + 2ξωn s + ωn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试述开环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有:1. 1.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2. 2.成本比相应的死循环系统低。

3. 3.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4. 4.当输出量难以测量,或者要测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采用开环系统比较合适(例如在洗衣机系统中,要提供一个测量洗衣机输出品质,即衣服的清洁程度的装置,必须花费很大)。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1. 1.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2. 2.为了保持必要的输出品质,需要对标定尺度随时修正。

【例2】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1.1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量,电位器设定电压u r(表征液位的希望值c r)是给定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对应u r)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r上。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初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面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若水箱液位下降,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r。

系统原理方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原理方框图习题1.题图1-1是一晶体管稳压电源。

试将其画成方块图并说明在该电源里哪些起着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里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什么?题图1-12.如题图1-2(a)、(b)所示两水位控制系统,要求(1)画出方块图(包括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2)分析工作原理,讨论误差和扰动的关系。

3-1.2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3-1.2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3]:写出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
L R
解:(1)确定输入输出量
C
ui
i
uo
ui
uo
输入
(2)列写微分方程 di 1 L Ri idt ui ① dt C
输出
(3)消去中间变量
duo iC dt

把②代入①,并进行整理得:
d2 d LC 2 uo RC uo uo ui dt dt
// /
y(t ) t 2 y(t ) 6 y(t ) 6
• 线性系统的特点:可以运用叠加原理。 • 叠加原理:系统在几个外加作用下所产生 的响应,等于各个外加作用单独作用的响 应之和
•非线性系统
• 用非线性方程描述的系统称~,它不能使用叠加原理
(t ) x 2 (t ) y
我们来试一下,由上例结果可得: d d u1 R2C 2 uc uc ur R1C1 u1 u1 dt dt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d2 d R1 R2C1C 2 2 uc ( R1C1 R2C 2 ) uc uc ur dt dt
显然,这个结果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列写电路的微分方程时,必须考虑到后 级电路是否对前级电路产生影响。 例2中,只有当后级R2C2网络的输入阻抗很 大时,对前级的影响才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后一级对前一级的影响称为负载效应。
令R1C1=T1, R2C2=T2, R1C2=T3 。
这是一个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
[例2]:写出二阶RC网络的微分方程。
i1
R1
i2
C1
R2 C2
问题:
ur
uc
u1
输入 输出
uc

自动控制原理第3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3章
间常数“T”。
12
一阶系统分析
3、单位抛物线响应
y(t)的特点:
y(t)1t2T tT2(1eT t) t0 2
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误差为无穷大,这意味着一阶系
统是不能跟踪单位抛物线输入信号的。
4、单位脉冲响应
t
y(t)TeT t0
当 t时, y()0
13
一阶系统分析
对一阶系统典型输入响应的两点说明: 1、输入信号为单位抛物线信号时,输出无法跟踪输入 2、三种响应之间的关系:
38
稳定性分析及代数判据
劳斯判据:
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特征方程所有系数均为正。
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特征方程所有系数组成劳斯表,其第 一列元素必须为正。
具体步骤:
1、先求出系统的特征方程
a n S n a n 1 S n 1 a 1 S a n0
注意:
(1) s要降阶排列 (2) 所有系数必须大于0
阶跃响应:
p 2 j1 2 n
Y sss22 n2 n s n2A s1s2 A 2 2 s n s A 3 n
yt 11 12e n t sin 1 2n t
y(t)
ξ=0.3
1
ξ=0.5
20
0
t
二阶系统分析
3、临界阻尼( =1 )
特征根
p1,2 n
阶跃响应:
yt 1 e n t1 n t
42
稳定性分析及代数判据
解: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s36s25sK0
列劳斯表
s3
1
5
s2
6
K
s 30 K 0
6
s0
K
稳定必须满足
30 K 0 6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范文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范文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试述开环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有:1. 1.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2. 2.成本比相应的死循环系统低。

3. 3.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4. 4.当输出量难以测量,或者要测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采用开环系统比较合适(例如在洗衣机系统中,要提供一个测量洗衣机输出品质,即衣服的清洁程度的装置,必须花费很大)。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1. 1.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2. 2.为了保持必要的输出品质,需要对标定尺度随时修正。

【例2】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1.1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量,电位器设定电压u r(表征液位的希望值c r)是给定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对应u r)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r上。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初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面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若水箱液位下降,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r。

系统原理方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原理方框图习题1.题图1-1是一晶体管稳压电源。

试将其画成方块图并说明在该电源里哪些起着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里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什么?题图1-12.如题图1-2(a)、(b)所示两水位控制系统,要求(1)画出方块图(包括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2)分析工作原理,讨论误差和扰动的关系。

第一节 系统微分方程

第一节 系统微分方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1、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物理量,以及内部物理 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系统的数学模型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称为线性系统。否则为非线性系统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i变量,则得
d uC duC LC RC uC ur 2 dt 或写作 dt
d 2uc duc TLTC TC uc u r 2 dt dt
(3—1)
2
L 式中, TL , TC RC . R 式(3-1)就是图3-1所示电路的数学模型,它描 述了该电路在 ur 作用下电容两端电压 uc 的变化规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例3-2 已知一R-C网络如图所示,试写出该网 络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微分方程。
图3-2 两级R-C电路
解 当后级的输入阻抗很大,即对前级网络的影响可以 忽略不计时,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写出下列的方程组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1 C1 1 C2 1 C2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三章 系统数学模型
二、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 系统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是描述控制系 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数学模型。
• 为使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即简单又具有足够的精度, 在推演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必须对系统作全面深 入考察,以求能把那些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的一 些次要因数略去。 • 用解析法推演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前提是对系统的 作用原理和系统中个元件的物理属性有着深入的 了解。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第二节 一阶系统的动态响应
凡是以一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成为一阶系统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阶系统的时域微分方程为
T dc (t ) c(t ) r (t ) dt
式中c(t)和r(t)分别为系统的输出、输入量;T为时间 常数,具有时间“秒”的量纲,此外时间常数T也是表征系 统惯性的一个主要参数,所以一阶系统也称为惯性环节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两边取拉氏变换,可得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 T
这里,输入信号t是输出量的期望值。上式还表明,一阶系统在 跟踪单位斜波输入信号时,输出量与输入量存在跟踪误差,其 稳态误差值与系统的“T”的值相等。一阶系统在跟踪斜波输入 信号,所带来的原理上的位置误差,只能通过减小时间常数T来 降低,而不能最终消除它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单位冲激响应 单位脉冲函数是单位阶跃函数的一阶 导数。因此其单位脉冲响应是单位阶 跃响应的一阶导数
r(t)=A sinωt
周期性输入信号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二、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
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都是由 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组成 1.动态过程
又称为过渡过程或暂态过程,是指系统从初始状态到接近最终 状态的响应过程。 2.稳态过程
稳态过程是指时间t趋于无穷时的系统输出状态。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节 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
凡是由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二阶系统。在控制工程 中的许多系统都是二阶系统,如电学系统、力学系统等。即使 是高阶系统,在简化系统分析的情况下有许多也可以近似成二 阶系统。因此,二阶系统的性能分析在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中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n n −1 则有 C ( s ) = an s + an −1s + + a1s + a0
R( s)
bm s m + bm −1s m −1 + +b1s + b0
C ( s) G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令 R (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下一页 返回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 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方程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的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4)传递函数的分母是它所对应的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多项 式,即传递函数的分母是特征方程 an s n + an −1s n −1 + • • • + a1s + a0 = 0 的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特征方程的根反映了系统的动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特征方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5)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的阶次总是低于分母多项式的阶 次,即 m
≤ n 。这是由于系统总是含有惯性元件以及受到系统能源
的限制的原因。 的限制的原因。
上一页 返回
3.3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第3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其转换

第3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其转换

第三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其转换3.1 控制系统常用数学模型(线性时不变\ LTI 模型) ● 传递函数模型● 零极点增益模型● 状态空间模型● 部分分式模型1.传递函数模型(transfer function model )连续系统传递函数为:n n n m m m a s a s a b s b s b s G ++++++=-- 110110)(离散系统传递函数为:n n n m m m a z a z a b z b z b z G ++++++=-- 110110)(MATLAB 中可采用tf 函数建立传递函数,其调用格式为:(设num=[b 0,b 1,…,b m ]为分子多项式系数组成的向量,den=[a0,a1,…,a m]为分母多项式系数组成的向量)①sys=tf(num,den)生成连续传递函数。

②sys=tf(num,den,T s)生成离散传递函数,T s为采样时间。

当T s=[ ]或T s=-1时,表示采样时刻未指定。

③sys=tf(num,den,’Property1’,Value1,’Property2’ , Value2,…, ’PropertyN’,ValueN)生成具有LTI模型属性的连续传递函数。

④sys=tf(num,den,T s ,’Property1’,Value1,’Property2’ , Value2,…, ’PropertyN’,ValueN)生成具有LTI模型属性的离散传递函数。

⑤sys=tf(‘s’)用于生成s域的有理传递函数⑥sys=tf(‘z’, T s)用于生成z域的有理传递函数,且采样周期为T s ⑦sys_tf=tf(sys)将其它模型转换成传递函数的形式(s→s,z→z) 例:给定SISO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32106126)(23423+++++++=s s s s s s s s G用MATLAB 语句表示该传递函数。

解:法1: num=[6,12,6,10];den=[1,2,3,1,1];sys=tf(num,den)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6 s^3 + 12 s^2 + 6 s + 10----------------------------------s^4 + 2 s^3 + 3 s^2 + s + 1法2:s=tf('s');sys=(6*s^3+12*s^2+6*s+10)/(s^4+2*s^3+3*s^2+s+1) 结果仍为:Transfer function:6 s^3 + 12 s^2 + 6 s + 10----------------------------------s^4 + 2 s^3 + 3 s^2 + s + 1也可采用printsys 函数,如:num=[6,12,6,10];den=[1,2,3,1,1];printsys (num,den) % printsys(num,den,’s ’)printsys(num,den,’z ’), 默认时为S 域。

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控制工程基础)54页PPT

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控制工程基础)54页PPT
自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在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已经确定的条件下, 对系统的性能(稳定性、稳态精度、动态性能、 鲁棒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性能的途径。
综合:根据系统要实现的任务,给出稳态和动态 性能指标,要求组成一个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 结构及适当的参数,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要求。
2020/4/17
2020/4/17
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8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实例
电工系统- R,L,C串联电路
机械系统-机械平移系统
机电系统-恒定磁场他激直流电动机
2020/4/17
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9
机械平移系统示意图
由弹簧-质量-阻尼器组成的
机械平移系统,外力f(t)为 输入信号,位移y(t)为输出
信号,列写其运动方程式。
k-弹簧的弹性系数; m-运动部件的质量; -阻尼器的粘性摩擦系数。
2020/4/17
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10
机械平移系统的基本关系
假设弹簧和阻尼器运动部分的质量忽略不计,运动部件
的质量是集中参数。则运动部件产生的惯性力为:
f1
m
d2y dt 2
设弹簧的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则弹性力为:
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14
相似系统(2)
相似系统的动态特性也相似,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电路系 统的动态特性研究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
由于电工电子电路具有易于实现和变换结构等优点,因 此常采用电工电子电路来模拟其它实际系统,这种方法 称为电子模拟技术。
在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后,通过数字计算机求解系统的 微分方程(或状态方程)来研究实际系统的动态特性, 称为计算机仿真技术。

第3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3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9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3章 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 【例3.3】写出下列系统的状态变量方程在MATLAB中 的矩阵表示:
1 6 9 10 4 6 3 12 6 8 2 4 x u x 4 7 9 11 2 2 5 12 13 14 1 0 0 0 2 1 y x 8 0 2 2
第3章 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
控制系统仿真
李双双 2实验楼405 tjulishuangshuang@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3章 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
主要内容
• • • • • 3.1 线性定常系统模型 3.2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线性定常系统模型的属性 3.4 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3.5 方框图模型的连接和化简
18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3章 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 (3) 离散系统的滞后 离散系统的纯滞后通常用采样周期的整数倍来描述。 【调用格式】 Ts=m H=tf(num,den,’Ts’,T) 6z H ( s) 【例3-7】 设某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z z 1 采样周期Ts=0.1s。试建立该系统的带有0.2s纯滞后时间的 数学模型。 解:系统的纯滞后时间为0.2s,为2个采样周期 >>Ts=0.1; >>H=tf(6,[1 -1 0 1],Ts,'inputdelay',2)
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李双双2实验楼405tjulishuangshuang163com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31线性定常系统模型32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33线性定常系统模型的属性34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35方框图模型的连接和化简控制系统模型及转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信息工程系31线性定常系统模型连续线性定常系统一般都可用传递函数来表示也可用状态方程来表示它们适用的场合不同前者是经典控制的常用模型后者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但它们是描述同样系统的不同描述方式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一三章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一三章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零点和极点
b0 s m + b1s m −1 + ... + bm −1s + bm G ( s) = a0 s m + a1s n −1 + ... + an −1s + an
有理分式形式
G (s) =
b0 ( s − z1 )( s − z 2 )...( s − z m ) a 0 ( s − p1 )( s − p 2 )...( s − p n )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 二、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 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 工作状态,即t 工作状态,即t = 0 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 )下, 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 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 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 g( t )
X c (s) G(s) = = X c ( s ) = L[ g (t )] X r (s)
g(t)称为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权函数) g(t)称为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权函数) 传递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 系统动态特性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特点: 传递函数特点: 通过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 固有特性,其参数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及参数, 与系统的输入形式无关; 对于物理可实现系统而言,传递函数分母S的介次 必少于分子的介次; 不同的物理系统只要其动态特性相同,则传递函数 相同。
B:
L fs(Xm − Xo ) = K2Xo →Xm =
fs + K2 Xo fs
带入上式整理得
sXo +
L−1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R L
U1 i
C
U2
解: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有 U U U U 1 R L C U Ri R di U L L dt 1 U U idt 2 C C di U Ri L U 1 2 dt 对(2)式求导得 代入(3)并整理得 du 2 LC RC 2 U U 2 1 dt dt2 d2U (1)
Y(S)
X1(S)
E(S) G1(S)
X2(S)
G2(S)
G1 (S)[X1 (S) - Y(S)] (4) (3)代入(4) X 2 (S) G1 (S)[X1 (S) - G 2 (S)X 2 (S)] X 2 (S) G1 (S)X1 (S) - G1 (S)G 2 (S)X 2 (S) X 2 (S) G1 ( S ) (S) X 1 ( S ) 1 G1 ( S )G2 ( S )
H(S)
C(S)
( S ) R( S ) Y ( S )
Y ( S ) H ( S )C ( S ) C ( S ) G( S ) X 2 ( S ) X 2 (S) X1(S) F(S) C(S) G1 ( S )G 2 ( S ) G2 ( S ) R( S ) F (S) 1 G1 ( S )G 2 ( S ) H ( S ) 1 G1 ( S )G 2 ( S ) H ( S )
C i1 R1 R2 U0
i Ui
解: i i1 i2 ui i1R1 u0 u0 iR2 1 i dt R i 11 c 2 由(1)式有 I1(S)
I(S) I1 (S) I2 (S) Ui (S) I1 (S)R1 U0 (S) U0 (S) R2I(S) R1I1 (S) 1 I2 ( S) CS I(S) ++ I2(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具体形式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
拉氏变换
复数域
频率域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拉氏反变换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脉冲 传递函数
状态方程
二、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1. 连续时间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

建模依据
机械 系统
建模基础:牛顿运 动定律、胡克定律、 能量守恒定理

2
..
..

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非线性模型线性化的基本方法
基本 思想
连续变化的非线性 特性函数线性化,可 用切线法(或小偏差 法),其实质是在一 个很小的范围内,将 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 线来代替。
基本 假设
在控制系统 整个调节过程 中,所有变量 与稳态值之间 只会产生足够 微小的偏差。
数学 工具
泰 勒 级 数
sin sin 0 (sin )' | 0
d d ml 2 c mg 0 dt dt
2
单摆运动的 线性化方程

倒立摆系统运动方程的线性化:
.. . .. . 2
( M m) x b x ml cos ml sin F (4)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
ky
dy f dt
y
dy d y F ky f m 2 dt dt 2 d y dy m 2 f ky F dt dt 2 (mp fp k ) y F
微分算子
2
F
d p dt

电气系统 说明:电气系统三元件:电阻、电容、电感
电阻 R
电容 C
' '' F ky2 fy2 mg my2 (2)
(2)-(1),有
' '' F k ( y2 y1 ) f ( y2 y1' ) my2 (3)
证明(续):如以外力作用前的平衡点作为位移零点,则
y2 y1 y
外力作用后位移点 弹力零点 位移零点
y y1 y2 (4)
1月
1.5
2月 3月 …
2 1.8 …
2
1.8
1.5 0 1 2 t
离散时间函数:若函数x(t)的自变量 t 仅在时间 轴的离散点上取值,则称x(t)为离散时间函数。

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连续时间系统:若系统的输入输出都是连续时 间函数,且在其内部也未转换成离散时间函 数,则称此系统为连续时间系统。 离散时间系统:若系统的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时 间函数,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时间系统。

单变量非线性函数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方法 设函数 y f ( x)在 (x0 , y0 )点连续可微,则将它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得
Y
df dx x x0
y f ( x) f ( x0 ) f ( x0 )( x x0 )
'
y=f(x)
y0
1 '' f ( x0 )( x x0 ) 2 2!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输入的作用下,数学模型 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相似(相似系统)。 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于系统中包含独立储能元 件,如惯性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容、液感、液容等 的个数,因为每增加一个独立储能元件,系统内部就多一 层能量(信息)的交换。
.. .. P ( I ml 2 ) mgl sin ml x cos
..
mg
(8)
N
6)综上,系统的两个运动方程为:
( M m) x b x ml cos ml sin F (4)
2
..
.
..
.
( I ml ) mgl sin ml x cos (8)


举例(第二组)

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学中的单摆 例3:建立单摆自由运动的方程
确定系统输入输出量:
θ
l v m
输入:无 输出:角度θ
划分环节,引入中间变量:
m
g
环节1:单摆
列写各环节的运动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2
d d mg sin c ml 2 dt dt
写成标准形式:
单摆运动的 数学模型
d d ml 2 c mg sin 0 dt dt
2

工程技术领域——倒立摆
倒 立 摆 系 统
该系统由小车和安装在小车上的倒立摆构 成。倒立摆是不稳定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 力作用到它上面,它将随时可能向任何方向倾 倒。这里我们只考虑二维问题,即认为倒立摆 只在图所在的平面内运动。 若有合适的控制力 u 作用于小车上可使摆 杆维持直立不倒。这实际是一个空间起飞助推 器的姿态控制模型 ( 姿态控制问题的目的是要 把空间助推器保持在垂直位置)。
电气 系统
建模基础:欧姆定 理、基尔霍夫定律

建模步骤
确定系统输入输出量 划分环节
根据元件的工作原理和 在系统中的作用,确定各环 节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并根 据需要引进一些中间变量。
写出每一环节的输入输出关系式 消去中间变量 写成标准形式
右端输入,左端输出, 导数降幂排。

举例(第一组)

机械系统 说明: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 都可简化为质量、弹簧、阻尼三个要素!! 质量 M 弹簧 K 阻尼 B
根据微分的性质,有
' '' y ' y1' y2 , y '' y1'' y2 (5)
又因为y1,为常数,故
y1' 0, y1'' 0 (6)
将(4)、(5)、(6)式代入(3),整理后,得
F ky fy' my'' (3)
以外力作用前的静止(平衡)点作为位移零点,可以 消除重力的影响。
系统综合
目标 实现
第三章
认识世界
第四章
第六章
改造世界
控制 系统 的数 学模 型
一、概述
二、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
三、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
一、概述
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方程, 用来表达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 或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它是由系统输入、输出变量及系统 参数组成的数学关系式,是描述系统、分析 系统、控制系统的工具。
例4: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
理想摆角
g 0
偏差 控制器根 据偏差决策

决策
电机
F 小车摆杆 实际摆角
系统

角位移传感器
φ F
结论:
需建立小车摆杆 系统的数学模型,找 到摆角φ和外力F之间 的关系!!
在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之后,可将该系统抽象 为小车和匀质杆组成的系统,如下图: φ 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 I 摆杆转动惯量 l 摆杆质心到转轴长度 m 摆杆质量 F 加在小车上的力
将参考坐标的原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 作点上,对于实际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 究系统运动的起始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 件均为零。

非线性函数线性化的关键 确定系统的平衡工作点!!

单摆自由运动方程的线性化
d 2 d ml 2 c mg sin 0 dt dt
系统平衡工作点为(0,0)
d P mg m 2 (l cos ) (5) dt
2
P
mg
N
P mg ml sin ml cos
2
..
.
.
(6)
4)摆杆对质心的力矩平衡方程:
I
..
I Pl sin Nl cos (7)
5 )从 (3) 、 (6) 、 (7) 中消去 P 和 N , 得到第二个运动方程:


3.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形式 几个 A sin( 2ft)
连续时间函数: 若函数x(t)的自变量 t 在时间轴上连续取值, 称x(t)为连续时间函数。

离散时间函数
例: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月统计数据如下表:
t=0
t=1 t=2 … Y(t)
时间
产量 Y ( t)
( I ml ) mgl sin ml x cos (8)
2
..
..
系统平衡工作点(F0, φ0)为(0,0)
在平衡工作点处非线性项 cos 线性化为:
cos cos 0 (cos )' | 0 1
在平衡工作点处非线性项 sin 线性化为:
M 小车质量 b 小车与导轨摩擦系数
x 小车位置
确定系统输入输出量:
输入:控制力F 输出:角度φ
划分环节,引入中间变量:
环节1:小车 环节2:摆杆
中间变量:小车位置x
列写各环节的运动方程:
1)分析小车水平方向所受合力,有:
F b x N M x
.
..
(1)
2)分析摆杆水平方向所受合力,有:
d N m 2 ( x l sin ) dt
2
(2)
N m x ml cos ml sin
2 .
..
..
(3)
( M .. m) x b x ml cos ml sin F (4) I 4)分析摆杆垂直方向的合力,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