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措施和实践6页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https://img.taocdn.com/s3/m/d4bf46f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b.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1978年至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754fd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5.png)
国际贸易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马立华(山西省大同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山西大同037004)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贸易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出现被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出口贸易存在出口产岛附加值低、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成本大幅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要求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但是纵观国际,不少发达国家开始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各种贸易璧垒日益增多,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动荡期,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针对当前经济环境,希望通过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造成其发展困境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探究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7-0017-02—、弓I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全新格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对外贸升级做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即结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发程度,以此增强国内经济水平,初步明确了我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经济开放内容,基于此,外贸产业需及时转变发展思路,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号召,在全新的外贸格局中,有效实现发展战略山。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8%,达22.91万亿元人民币,一般贸易则占据国内外贸总值的59.5%,增长4.8%,达13.64万亿元,其中进口6.34万亿元,同比增长0.7%,出口7.3万亿元,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同时,国家 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前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1432亿美元,这其中,服务贸易整体表现为逆差2017亿美元,货物贸易整体表现为顺差3435亿美元,而在金融、资本账户中,净流入的直接投资为277亿美元。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 教学大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5a1e120ed630b1c59eeb55d.png)
《经贸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经贸政策与法规》是经贸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高对外经贸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开展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要求:1、理解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以及对外开放与经济贸易的关系。
2、掌握大经贸战略的含义、基本内容和实施大经贸的重要措施;掌握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主要内容;掌握199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进口贸易战略的内容;了解我国现行外贸体制状况;了解进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掌握我国在利用外资、技术引进方面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绩和问题;了解我国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了解对外技术转让、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概况和重要政策与措施;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概况。
4、掌握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5、掌握我国对外贸易国别(地区)关系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掌握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的指导原则;了解我国同发达国家间、同发展中国家间、同转型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与贸易政策;了解我国大陆同港澳台的贸易关系与贸易政策。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8学时,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三、主要内容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认识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理论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格局及其与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关系,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2、对外贸易战略与体制改革掌握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战略——大经贸战略,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情况。
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认识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状况和措施。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3d129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8.png)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外贸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在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发展。
关税理论则强调了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根据关税理论,高关税限制了进口,保护了国内产业;而低关税则可以刺激进口,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考虑关税政策,合理调整关税水平,平衡国内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
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理论涉及到贸易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根据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的贸易政策可以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可以保护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不同部门的利益;可以改善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逆差;可以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根据这些理论指导,国家可以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综合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在贸易关系中保护国内产业和消费者权益。
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适应国内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同时,国家还需考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的贸易发展。
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其他理论和观点。
其中,重要的有新比较优势理论、战略贸易政策、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主义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培养和政府支持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f9dcd05db9d528ea80c77975.png)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企业家的风险意识
企业家的创新 关税
反应 时滞
规模经济 居民收入高低
运输成本
国外市场容量
创新国生产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模仿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t
0
需求滞
t
t
1
2
反应时滞
t
3
掌握时滞
创新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掌握 时滞
A.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
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 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 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
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 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 高新技术等。
B.特殊要素与通用要素
特殊要素:指不常见但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要素。
通用要素:指普通的要素。 如外语人才中学英语的人才为普通要素,学西班牙语 的人才可认为是特殊要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 ,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 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 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 告。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 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国家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钻石模型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及竞争 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 接的因素有四项:
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 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除此之外, 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国家 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共254页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共25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066e83701f69e31433294a2.png)
讲序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讲 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讲 价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五讲 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及封闭条件下的两部门模型 ➢第六讲 均衡的存在证明 ➢第七讲 简单封闭经济模型中的对偶性及生产可能曲线
➢第八讲 生产可能性曲线推导 ➢第九讲 比较优势 ➢第十讲 要素价格差异问题
• 生产函数曲线
X L
o
k K
L
• 在齐次函数的假设下,生产函数还可用等产量曲线来描述。
令=1/X 则 根 据 齐 次 性 假 定 ,生 产 函 数 可 以 写 为 : 1= F( K/X,L/X) =F(k,L), 这 里 k,L分 别 代 表
两 种 要 素 的 可 变 投 入 系 数 。
K
进出口的贸易依存度逐步提高。 如进口依存度由1980年的 12.6%提高到2005年64.5%。
进出口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 80年49.7%提高到2004年的93.2%。
• 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引发的理论思考
1、贸易的增长为什么会表现为工业所有部门的同时增长。 2、贸易的发展为什么导致出口产品的产业覆盖面越来越宽。 3、贸易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大。 4、政府在对外贸易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5、中国能忍受多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 观经济学基础
• 一、对厂商技术的描述
XF(K,L)
K 和L分别体表资本和劳动力 假设: (1)两种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不可 缺少的
F ( 0 ,L ) F ( L ,0 ) 0
• (2)生产函数F是关于K和L一阶齐次
X F (K ,L ), 0
令 k=K/L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https://img.taocdn.com/s3/m/aacf3e4e2f60ddccdb38a00e.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年至年。
年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年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年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二)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有自由化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了深入调整,特别是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bf7d56879563c1ec5da71ab.png)
(即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经济状况、竞争力、
与他国的关系)
精选ppt
9
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方式: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 和管理进口;
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等 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等 方面的协调工作。
精选ppt
10
补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纲要之对外贸易政策
精选ppt
14
• 第二节 积极扩大进口 • 第三节 发展服务贸易 • 第四节 完善公平贸易政策 •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 第一节 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 第二节 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 第一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降低关税
护幼稚工业论
取消特权公司
改变殖民政策
推行贸易扩张
精选ppt
16
3、超保护贸易政策:1930--二战后 【美】凯恩斯 内容:从保护农业推广到工业 就业理论 乘数理论
4、贸易自由化:二战后 【美】 1947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大
幅度降低进口关税
5、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美】
的利益也予以承认,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 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的目的。
3.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
学的,他把生产力理论同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
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精选ppt
3
2、目的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 (6)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生产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50cb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9.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一、课程简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政策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政策和措施,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介绍国际贸易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2.国际贸易理论:讲解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等。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分析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贸易救济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4.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国际贸易术语、交易条件、合同签订、支付方式、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流程等。
5.我国对外贸易:介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政策法规及发展前景。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2.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贸易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情景模拟法: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32学时,每周2学时,连续16周。
2.实践教学:共计16学时,每周1学时,连续16周。
3.期末考试:共计2学时。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占比30%。
2.实践报告:占比3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七、教学资源1.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者,出版社,年份)2.参考文献:《国际贸易》(作者,出版社,年份)、《国际贸易实务》(作者,出版社,年份)等。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eef45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2.png)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跨境流动的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国家和全球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以及案例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实践意义非常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互补对比理论等。
其中,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对于其中一种商品生产具备绝对优势时,就应该专门生产该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强调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互补对比理论将比较优势理论推广到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领域,认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互补关系。
国际贸易政策涉及到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政策措施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
关税是各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以用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等,用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者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
贸易政策措施包括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等,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政府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并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实践问题和挑战。
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临着外国商品竞争的压力,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开放的市场和更广泛的贸易机会。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转变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另一个案例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对中国的商品进行限制。
这场贸易战对于中美两国以及全球经济都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案例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实践非常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教学大纲 免费
![中国对外贸易教学大纲 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a1d7aa807cd184254a35354a.png)
《中国对外贸易》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对外贸易开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对我国对外贸易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战略上认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为做好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实行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
2、掌握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及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原则,出口贸易,进出贸易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价格的职能作用。
3、掌握对外贸易盈亏的构成及如何争取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4、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2学时)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对外贸易的性质统制政策第二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4学时)实行对外开放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发展对外贸易是赶上经济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章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2学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产品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2学时)产品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第五章对外贸易管理(2学时)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外贸易管理措施第六章出口贸易(2 学时)出口商品及出口市场发展战略出口销售及出口商品生产发展战略第七章进口贸易(2学时)进口商品战略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外资第八章对外贸易价格(4学时)对外贸易价格的职能和作用对外贸易价格的构成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外贸易作价原则和做法进出口物品的国内价格体系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第九章对外贸易盈亏(4学时)对外贸易盈亏的形成对外贸易盈亏状况及原因盈亏核算指标分析提高对外贸易盈利减少亏损的途径第十章以外贸易经济效益(4学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体制(4学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新时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五、教学手段与方法(含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六、上机实验内容、作业无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前续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政策比较后续课程:国际商务管理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4a019fec8d376eeaeaa319c.png)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
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
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3216be7ddccda38376baf8c.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案例新闻
• 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以进口激增对 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为由,对包括鲜 香菇在内的三种主要来自中国的农产品 启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关税配额管理 ,对超过限量的进口,香菇高额关税达 266%。6月22日,中国政府宣布对日本汽 车等相关进口产品实施100%特别关税。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对外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二)对外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 1.对外贸易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平衡的
重要工具。 • 2.贸易政策是调节一国以国际收支为主
要内容的外部经济平衡的主要手段。 • 3作舟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 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 • 1.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形成相互有
利的国际分工。
• 2.自由贸易有利于增加国民财富。 • 3.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
进资本积累。
• 4.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 争,提高经济效益。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 技术是对外开放政策最主要的内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案例新闻
• 中国明年将依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国— 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 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安排,对原产于东盟十 国、智利、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 斯坦等国家的部分进口商品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低的 协定税率。 同时还将继续对原产于柬埔寨、缅甸、老挝、孟加拉 国、也门、马尔代夫、萨摩亚、瓦努阿图、阿富汗及 非洲部分国家等30多个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 特惠税率。
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
![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5b55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e.png)
贸易保护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影响全球经济治理
01
贸易保护措施可能破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导致全球经济不稳
定和不确定性增加。
加剧国际政治紧张局势
02
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弹和报复,加剧国际政治
紧张局势。
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03
贸易保护措施可能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破坏全球自由贸
易体系的发展。
04
贸易保护的效应分析
贸易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贸易保护措施有助于 鼓励国内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就业机会
贸易保护措施有助于保护国内就业岗位,特别是 一些面临进口竞争的产业和工作岗位。
增加政府收入
通过征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政府可以增加财 政收入,用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
要点一
新兴贸易壁垒
要点二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
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壁垒等,这些壁垒更加 隐蔽和难以应对,对传统贸易保护措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
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本土产业升级、保护国内市场 等,这些措施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互动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
05
贸易保护的实践与案例分 析
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政策与贸易保护
商业政策
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以促进本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贸易保护主义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手段。
贸易保护措施
中世纪欧洲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对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禁止某些商品的进口等。这 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本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促进了本土产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4d8ef1552d380eb62946dbf.png)
二、关税的种类与征收方法 1、按照商品的流向分类: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 2、按征税的目的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收入 再分配关税 3、按照征税的计算方法分类 (1)从量税。按照商品的重量和体积、数量、容量、 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2)从价税:按照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比 (3)混合税,同时使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常常应用 于耗用原材料较多的工业制成品。 (4)选择税。一种商品同时规定从量和从价两种税
(二)名义关税与名义保护率 名义关税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按照 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 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 NRP),是指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 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占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 名义保护率=(进口货物国内市价—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100% 名义保护率与关税水平衡量一国关税保护程度 不同,名义保护率衡量的是一国对某一类商品的保 护程度。由于在理论上,国内外差价与国外价格之 比等于关税税率,因而在不考虑汇率的情况下,名 义保护率在数值上和关税税率相同。
(三)有效保护率 1、定义:指一国实行保护使本国某产业加工增殖 部分被提高的百分比。 Te=(V1—V)/ V *100% Te=有效保护关税率 V1=保护贸易下加工增殖 V=自由贸易下加工增殖 例如:自由贸易条件下,美国自行车价格为200 美元,原材料成本为140美元,增殖60美元。当美 国开始对进口商品征税后,10%的自行车进口税使 国内自行车价格上升到220美元,而5%的原料进口 税使成本上升为147美元,增殖为73美元。因此, 获得的有效保护率为
六、关税的计算 (一)从价征收的关税税款计算 进口关税=完税价格×进口关税税率 出口关税=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 1、完税价格的审定 (1)进口货物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 的到岸价格为完税价格(CIF) (2)出口货物以海关审定的货物售与境外的 离岸价格扣除关税后作为完税价格(FOB-出 口关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史
11报关班聂冰楠
11070501058
2012-05-16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清朝以前,中国各代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官方、民间贸易往来频繁。
1)构建:
A.汉代的“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西亚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转运到安息,再经安息转运至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此乃“丝绸之路”,它成为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前60年设立、后东汉恢复的西域都护,有效保护了东西商旅往来。
与此同时,西汉从广东沿海港口
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它加强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联系,此乃“水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B.唐代对外贸易发达。
唐代封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从陆路、水路都可东达朝鲜和日本,往西经“丝绸之路”可达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许多国家;经“水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
唐政府鼓励外贸,广州和长安分别为唐朝南北国际大都会,在广州,唐政府设立市舶使,管理外商外贸往来。
C.宋元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
宋元对外贸易频繁,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
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的重要港口,朝鲜、日本、越南、阿拉伯等是其重要外贸伙伴。
D.明代前期贡赐贸易发达。
为显示国威,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它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外交活动,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
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是明代主要的港口。
2)特点:官方外贸与民间外贸共同发展;商品品种的多样化,有丝绸和丝绸制品、书籍、茶叶、中药材等;中国处于主导、出超地位,政府积极鼓励,保护商贸往来,征收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中国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以购取奢侈品为主,更与外交活动交织在一起。
3)原因分析: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国家;封建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与近邻和世界各国关系友好,相互往来频繁;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和政策,决定了中国政府开展的外贸活动依附于外交活动,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2.清朝前期闭关自守政策之下的洋行贸易,买办经济产生。
清朝前期,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当时的中国,没有正确应对强弱差距,发展社会经济,而是害怕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的传入,消极地抵御外国的侵略,在广州设立十三洋行,通过买办与西方国家进行有限的商贸往来,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赞成了中国的落后。
二、中国近代的外贸活动
1.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近代外贸活动不断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的发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划定,中国市场不断向列强开放,外国商品和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2.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经济的顽强抵抗。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
“协商关税”,控制了我国关税权;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我国贸易主权;攫取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控制我国海关大权。
中国国门形同虚设。
列强凭借取得的特权,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加紧输出商品,抢夺我国廉价的原料和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经济侵略形式。
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民族经济利益,造成中国民族经济畸形发展,但客观上又为我国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在经济市场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艰难的竞争,客观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扩张,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中国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
3.官僚资本,中国经济的畸形儿,勾结帝国主义,压制民族经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封建官僚买办资本,即官僚资本产生,它以四大家族为代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它控制工商业,独占金融,操纵中外贸易,在国民党统治的22年里不断膨胀,成为二战后美国侵华的工具;1949年被人民政府没收为国营经济。
三、新中国的对外贸易
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封锁,发展对外经济
1)、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在经济上,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这也给当时中国的外贸体制打下了
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
2)、为活跃国民经济,引进中国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新中国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自由港,既大力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同时以香港为中转站,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
活动,这对当时中国弥补经济的不足,争取更多的外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发展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中国尽己所能,大力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对中国冲破重重阻碍,重返联合国,跻身世界政治大舞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2、1978年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
为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将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逐渐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国门,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外贸政策,主动开放,积极发展,严格规范所有外贸行为,既尊重外国风俗习惯,遵守他国法律和世界贸易规则,又不允许外商破坏中国法律,干涉中国内政。
四、几点启示
从中国外贸发展史可以看出,当中国社会制度先进、国力强盛时,总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外贸政策,拉动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衰微时,总想闭关自守,自我封闭、自我孤立,最终日益衰落、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开明,外贸活动的发达,是一个国家走向兴盛的标志。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