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张耀庭;杨力;张江【摘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 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分别以梁端地震组合弯矩和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8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OpenSees中建立其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底层柱端出铰严重,提高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屈服机制;04规程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偏小,规程修订时应给予适当提高,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2.0;本文建议二级 PC 框架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其取值为1.4.%For the particularity of design method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beam,this paper took a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n the 8-degree (0.2g)seismic grade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rationality of mo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s at column ends in the current code,and a design method that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columns could b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eismic flexural moment of the beam was also proposed.Eight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ed moment and actual seismic flexural moment.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were then carried out for the frame structures in OpenSees using fiber elements.Re-search shows that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designed by using the current code has serious hinges at the first floor columns under rare earthquake.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yiel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es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factor.Moreover,as the value of mo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s at column ends is low in 04 specification,it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new specifica-tion.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for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with second level seismic require-ment,the mo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s at column end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e revision of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ed moment at beam ends,the factor should be higher than 2.0,while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eismic flexural moment,the factor should be 1.4.【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4)001【总页数】12页(P65-76)【关键词】强柱弱梁;抗震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屈服机制【作者】张耀庭;杨力;张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78“强柱弱梁”是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使柱端弯矩强于同一节点的梁端弯矩,结构在遭遇强烈地震作用时,梁端会先于柱端屈服,耗散地震能,从而减小柱发生破坏的可能性,降低结构发生整体倒塌的概率[1].为了使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变形与耗能能力及合理的破坏机制,各国规范[2-5]都给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以实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要求.我国规范[6-8]针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采用不同的柱端弯矩增大调整方法来提高柱抗弯承载力,对于一级的框架结构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对比各国规范“强柱弱梁”的措施发现,中国规范取值偏低[9].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我国规范“强柱弱梁”的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10].我国规范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时,其设计方法存在特殊性,即预应力梁按抗裂要求配置预应力筋,由预应力度配置非预应力筋,并非按梁端地震组合弯矩进行预应力梁配筋[11].针对这样的设计,有关文献指出:梁内仅预应力筋就基本可以满足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受弯承载力,甚至还有富余[12],若再考虑梁内普通纵筋和现浇楼板内同方向钢筋的影响,则预应力梁在该处的受弯承载力,将远大于各种内力组合所要求的承载力[13].由此可知,04规程中,按梁端组合弯矩调整柱端弯矩的设计方法[14-15]是否合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16-17]是否恰当,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指导预应力混凝土抗震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简称04规程)是以GB50011-2001(简称01抗震规范)为基础编写的,然而在抗震实施新规范的情形下,与之相对应的预应力混凝土抗震设计规程,则并未修订.这就给抗震设防区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带来一系列麻烦:按04规程设计时,是否需要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直接采用GB50011-2010(简称10规范)中的系数进行设计是否合理?为了保证新建PC框架的使用安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柱端弯矩确定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对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能力与耗能机制的影响.为此,本文首先参照10规范中二级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探讨抗震等级为二级的P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合理取值,同时参考10规范中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并对该调整系数的合理取值进行研究.即分别以梁端地震组合弯矩与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共设计8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每种4榀),在OpenSees中建立其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其进行Pushover分析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调整系数的合理取值及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探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时,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如上所述,本文设计8榀三层两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Ⅱ类场地.根据抗震规范,场地特征周期是0.35 s,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阻尼比取为0.03.结构的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纵筋采用HRB400钢筋,箍筋采用HPB300钢筋.框架梁预应力筋采用四段二次抛物线形,选用Φs15.2高强低松弛钢铰线,其抗拉强度标准值是1 860 MPa,预应力筋线性布置见图1.屋面、楼层板厚均取120 mm,经计算楼面恒荷载取4.65 kN/m2,活荷载取6.0 kN/m2,楼面梁上线荷载取10 kN/m,屋面恒载取7.15 kN/m2,活荷载取为2.0 kN/m2,屋面梁上线荷载取2.5 kN/m.由于全国各地基本风压范围差别较大,并且风荷载在多层结构中一般不起控制内力作用,对配筋量的影响不大,所以在本文的框架结构设计中均没有考虑风荷载.通过计算最终确定结构的平面布置及主要构件尺寸分别见图2和图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先在PKPM中对整体框架建模,按照三级抗裂等级进行预应力梁设计,裂缝控制宽度为0.2mm.由于结构平面布置规则,选取中间C轴上的框架进行分析.8榀框架模型的设计原则如下:1)首先依据04技术规程,采用增大梁端地震组合弯矩得到柱端弯矩的方法,设计出框架YKJ01,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参考10规范二级框架结构的取值1.5;在YKJ01的基础上,分别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至1.8,2.0,2.4,设计出框架YKJ02,YKJ03和YKJ04.2)根据梁端实配钢筋计算梁端实际抗弯承载力∑Mbua,以∑Mbua作为梁端弯矩调整柱端弯矩,柱端弯矩调整系数分别取1.0,1.1,1.2和1.4,设计出另外4榀框架,即:YKJ05~YKJ08,详见表1.经计算与验算,8个框架的预应力度、裂缝宽度、挠度、轴压比等均满足相关规范与规程的要求,各框架柱的配筋信息见表2.本文以OpenSees[18]软件为平台,建立各平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杆系模型,在建模过程中,不考虑填充墙和楼板作用,梁柱节点按固结处理,混凝土采用Concrete01材料,不考虑混凝土受拉,考虑箍筋约束对核心混凝土加强作用,其本构采用Kent-Scott-Park本构模型,表3给出梁柱保护层混凝土及核心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HRB400钢筋采用Steel02材料,其本构采用基于Menegotto-Pinto 的钢筋本构模型;预应力筋采用考虑捏拢效应、卸载刚度退化的单轴Hysteretic材料.梁柱截面采用纤维截面,截面纤维划分如图4所示.柱考虑P-Delta效应,梁、柱及预应力筋均采用非线性梁柱单元(dispBeamColumn),每根梁划分为12个单元,底层柱划为5个单元,其他层柱划为4个单元,梁、柱每个单元积分点分别为3个和5个;不考虑节点破坏和钢筋滑移;预应力筋与梁之间采用刚臂单元连接,增大刚臂单元的刚度来保证预应力筋单元与钢筋混凝土单元之间连接,不考虑粘结滑移.PKPM与OpenSees计算YKJ01前三阶自振周期发现,周期误差均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文所建立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模型的准确性.如表4.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是结构在预先假定的一种侧向荷载作用下,考虑结构各种非线性因素,逐步增加侧向荷载,直至结构达到控制位移.该分析可以预测结构和构件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的峰值响应和抗震性能,是结构抗震能力分析的主要方法[19].本节通过OpenSees对8个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侧向荷载采用倒三角加载模式,结构控制目标位移取结构高度1/50.3.1 框架能力曲线图5和图6分别给出YKJ01-YKJ04和YKJ05-YKJ08框架Pushover分析顶点侧移与基底剪力曲线.从图中发现,按照二级框架设计方法设计的PC框架,随着柱端抗弯能力级差的增大,框架最大基底剪力增大,基底抗侧能力增强,而且推覆曲线后期会有下降阶段,说明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后,结构变形继续增大,但基底承受剪力减小.依据实配钢筋后的梁端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所设计PC框架,呈现相同趋势.YKJ02和YKJ05最大基底剪力分别为218 1 kN,203 5 kN,采用∑Mc=1.0∑Mbua确定柱配筋的框架,其抗侧能力增强幅度甚至超过∑Mc=1.8∑Mb配筋的框架.3.2 塑性铰分布及屈服机制本文定义梁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为梁塑性铰形成时刻,柱纵向受拉钢筋屈服或者保护层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点为柱塑性铰形成时刻[20].图7给出各框架Pushover分析杆端形成塑性铰机制,图中数字表示杆件形成塑性铰顺序.从图中看出,最先出铰位置为底层中柱柱脚,参照10抗震规范设计的PC框架底层柱上下端均出铰,梁端出铰较少,为底层屈服机制,结构抗侧移能力较差.增大柱端弯矩调幅系数,底层中柱柱底仍然最先出铰,但其它柱端塑性铰推迟出现,底层梁端陆续出现塑性铰,呈现柱底和梁端出铰的混合屈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柱端弯矩调整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在OpenSees中,对8个框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4.1 地震波选取根据规范要求,选择3条实际强震记录和1条人工模拟地震波,利用意大利SeismoSoft公司研发的SeismoMatch与SeismoArtif程序进行地震波的选择与人工波的拟合[21],地震波相关参数见表5.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见图8,图9给出了所选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及平均反应谱,从中可看出所选地震波在理论上比较吻合频谱匹配的选波原则.选择地震波后,首先对YKJ01按8度区多遇地震(amax调整到70 cm/s2)输入4条地震波进行计算,然后对每榀框架按罕遇地震(amax调整到400 cm/s2)输入地震波计算分析,分析时采用瑞雷阻尼矩阵.计算预应力框架YKJ0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底部剪力,并与反应谱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见表6.可以发现:满足规范规定单条时程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下底部剪力平均值不低于振型分解法计算结果的80%,进一步表明所选地震波满足规范要求.4.2 模拟结果及分析8个框架在ImperialValley地震波作用下响应较大,LomaPrieta和人造波RG-3下框架响应较接近,而在ChiChi波下结构响应相对较小.4.2.1 楼层侧移图10给出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侧移曲线,并给出各框架在4条罕遇地震动作用下楼层侧移平均值曲线.从楼层侧移平均值曲线可知,分别按照梁端弯矩组合值和梁端实际抗弯能力设计的框架,随着调整系数的增大,各楼层层间侧移呈现减小的趋势,说明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能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侧能力.4.2.2 层间位移角图11为8个PC框架各层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及各框架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值曲线.由图看出:所有框架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规定弹塑性层间位移角0.02限值的要求,而且按规范设计PC框架底层层间位移角最大,为结构薄弱层,但是随着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增大,底层层间位移角呈现减小趋势,第二层层间位移角有增大趋势,某些框架甚至出现在某条地震波下,二层层间位移角大于底层层间位移角的情况.可见,增大柱端弯矩系数,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底层为薄弱层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善,使框架下面两层最大层间位移角趋于均匀,提高了结构抗震性能.4.2.3 塑性铰分布为了说明不同柱梁抗弯能力级差措施对梁柱端塑性转动的不同控制效果,本文给出8个PC框架在Imperial Valley罕遇地震波下框架各杆件端部在整个时程过程中塑性铰出现顺序,梁柱塑性铰定义方法采用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相同的定义,图12中数字表示出现塑性铰顺序.根据图12的塑性铰分布,结合其他3条地震波下的框架反应特性(限于篇幅,未列出)可以发现,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下框架塑性铰机构控制效果分别为:1)预应力混凝土框架YKJ01梁端没出现塑性铰,底层柱上下端全部出现塑性铰,中柱全部出绞,为典型的层间屈服机制,底层为薄弱层首先屈服,底层屈服会导致结构整体倒塌,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结论一致.充分说明参照10抗震规范设计的P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较小,未能实现罕遇地震下梁铰耗能为主的屈服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2)用∑Mc=1.0∑Mbua确定柱配筋的YKJ05框架,其柱抗弯能力增强幅度接近按∑Mc=1.8∑Mb确定柱配筋的YKJ02框架,从图中YKJ02和YKJ05框架的塑性铰分布情况可见,这两榀框架塑性铰控制效果相近.虽然仍有一系列柱端出现塑性铰,但梁端也陆续出现塑性铰,底层薄弱层现象已经消失,而且推迟了柱端塑性铰出现的时间.说明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结构出铰机制,但改善效果并未达到规范设计希望出现的梁铰破坏机制.3)按照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以∑Mc=ηc∑Mbua作为柱端设计依据时,当柱端系数ηc达到1.4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除底层柱底外,其他塑性铰出现在梁端,属于较为理想的塑性铰破坏机制;若采用∑Mc=ηc∑Mb作为柱端弯矩设计依据,则ηc达到2.4才能实现类似的塑性铰破坏机制,此时中间层柱端仍出现部分塑性铰,但该柱端转动较小.在其他3条地震波作用下,这两榀框架的总体反应与ImperialValley波类似,不再详述.说明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的PC框架,柱端弯矩调整系数达到1.4时,该框架在4条罕遇地震作用下均出现理想“梁铰机构”.4)对8榀框架在4条罕遇地震下分析发现,底层柱底都会出现塑性铰,说明底层柱底设计时有必要对该弯矩增大系数进一步提高.4.2.4 ∑Mb与∑Mbua影响因素分析∑Mb与∑Mbua之间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几方面造成:1)预应力梁端钢筋并不是由梁端抗震组合弯矩确定,预应力筋由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裂缝宽度控制,非预应力筋由规范规定预应力度控制,导致所配钢筋面积高于按承载力计算截面配筋;2)材料设计值与材料标准值之间的差别;3)梁端实配钢筋与计算截面配筋之间的差别,设计严格按5%考虑.为了进一步说明∑Mb与∑Mbua之间的差异,以YKJ01框架为例,计算框架各节点处的∑Mbua/∑Mb如表7所示.∑Mbua/∑Mb直接揭示按∑Mb和按∑Mbua调整柱端弯矩的差异,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边节点处,∑Mbua/∑Mb比值接近1.5,在中节点处,该比值超过1.8.由于各层梁配筋相同,∑Mbua值相同,而不同楼层地震作用力不同,上部楼层地震弯矩偏小,∑Mbua/∑Mb比值随着楼层上升而增大.本文对按不同柱端弯矩调整方法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非线性分析,得到PC框架实现理想抗震性能的柱端弯矩调整系数取值.结合静力弹塑性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出结论为:1)梁端实际抗弯承载力∑Mbua远高于梁端弯矩组合设计值∑Mb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梁端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按抗裂要求配置,导致梁端钢筋超配,提高了梁的抗弯能力.2)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均表明,参考10抗震规范设计PC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柱两端均出现塑性铰,为典型层间屈服机制,结构抗震性能较差.说明10抗震规范规定ηc取值1.5较小,而04预应力规程是在01抗震规范基础上调整取值1.4,这两个取值均偏小,有必要对04预应力规程重新修订并进一步提高该值.3)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后,结构底层柱底出铰情况没有改善,但梁端逐渐出铰,结构屈服机制由“层间屈服机制”变为“混合屈服机制”,表明提高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能够一定程度改善PC框架结构屈服破坏机制,有利于结构形成规范期望出现的塑性铰耗能机制.4)通过本文分析发现,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为了使结构实现“混合耗能机制”,按照梁端组合弯矩值∑Mb进行调幅,建议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高于2.0.5)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时,本文可以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设计方法.比如,针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按梁端实际抗弯承载能力方法进行调整时,其调整系数取值1.4.对其它抗震等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我们将在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给出其合理取值范围.【相关文献】[1] 马宏旺,陈晓宝.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的概率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5,39(5): 723-726.MA Hongwang, CHEN Xiaobao. Probability analysis for strong Column-weak beam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5,39(5):723-726.(In Chinese)[2] EC8.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part1:general rules,seismic actions and rules for buildings[S]. Brussels: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170-187.[3] ACI-318.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S]. California: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Farmington Hills, Mich,2002:377-383.[4] NZS 3101: Part 1-the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Part 2-commentary on the designof concrete structures[S]. Wellington: Standard Council, 1995:273-285.[5] CSA-A23.3-04.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S]. Mississauga: Canadian Standard Association, 2004:125-151.[6]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8-49.GB50011-2001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1:48-49.(In Chinese)[7]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4-55.GB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0:54-55.(In Chinese)[8] JGJ140-200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18.JGJ140-2004 Seismic design procedures for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4: 17-18.(In Chinese)[9] 周靖.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系数抗震设计法的基础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2006:61-66.ZHOU Jing. Basic research of behavior factor 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RC frame structure [D]. Guangzho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61-66.(In Chinese)[10]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 2010,27(12): 102-113.YE Lieping, MA Qianli, MIAO Zhiwei. Study on weak beam-strong column design methodof RC frame structure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0,27(12): 102-113. (In Chinese) [11]张瀑,鲁兆红,淡浩.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60-71.ZHANG Pu, LU Zhaohong, DAN Hao. The practical design method of prestressed concreteframe structure[M].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2: 60-71. (In Chinese) [12]吕志涛,孟少平.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设计的几个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 1997,18(3): 74-77.LV Zhitao, MENG Shaoping. Problem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design[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97, 18(3):74-77.(In Chinese)[13]孟少平.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及设计方法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00.MENG Shaoping. Study on seismic capacity and design approach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D]. Nanj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00. (In Chinese)[14]DOOLEY K L,BRACCI J M. Seismic evaluation of column-to-beam strength ratio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1, 98(6):843-851.[15]王鑫.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11-20.WANG Xin. Research on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of existing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nd relevant issues[D]. Nanj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0:11-20.(In Chinese)[16]张耀庭,卢怡思,杜晓菊,等.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P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1(11): 37-47.ZHANG Yaoting, LU Yisi, DU Xiaoju,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ment magnifying coefficients at column ends on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41(11): 37-47. (In Chinese)[17]蔡健,周靖,方小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J]. 土木工程学报, 2007, 40(1): 6-14.CAI Jian, ZHOU Jing, FANG Xiaodan. Evaluation of influences of various moment magnifying coefficients at column ends of RC frames on seismic performance[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 40(1):6-14.(In Chinese)[18]MAZZONI S, MCKENNA F, MICHAEL H S,et al. OpenSees command languagemanual[M].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PEER) Center, 2006.[19]CHOPRA A K, GOEL R K.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seismic demands for buildings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 31(3): 561-582.[20]吕大刚, 崔双双, 陈志恒. 基于Pushover分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评定[J]. 工程力学, 2013, 30(1):180-189.LV Dagang, CUI Shuangshuang, CHEN Zhiheng. Assessment of sides way collapse resistant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based on pushover analysis[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3, 30(1):180-189. (In Chinese)[21]GASPARINI D A, VANMARCKE E H J.Simulated earthquake motions compatible withprescribed response spectra[R].Bosto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76:56-61.。
《抗震规范》主要修订条文
14、提高框架部分作为二道防线的设计要求
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 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侧向 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时,增大后的剪力值不应小于 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 架-核心筒结构侧向刚度分配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 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且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地 震剪力的15%。
3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现行《抗规》阻尼比取值: 不超过12层时取0.035;超过12层时取0.02;在罕遇地震
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20、增加钢框架结构梁端塑性铰外移时 “强柱弱梁”验算要求
↓↓
21、明确抗侧力构件的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
① 连接的弹性设计: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
① 二道防线的要求(应做双重体系) 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
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8 倍二者的较小值。
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 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 的墙体,在底部加强部位应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其他部 位承担的地震作用应增大不少于10%;墙体构造的抗震等 级应提高一级,一级时应适当提高。
11、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调整
① 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30m→24m ② 核心筒-外框结构的高度低于60m时,其抗震
等级允许按框剪结构确定 ③ 框剪、抗震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
为界降低一级(四级不降) — 近年来,禁用粘土砖使低层的框剪结构和多层抗
震墙结构应用增多
④ 高度>35m的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提高
强柱系数对钢框架倒塌模式影响论文
强柱系数对钢框架倒塌模式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倒塌的原理及方法,利用pkpm软件设计出了一组六层十榀且具有不同的强柱系数的钢框架。
首先将结构的倒塌模式分为上层倒塌模式、中间层倒塌模式和下层倒塌模式,结合有限元软件sap2000和abaqus对结构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其破坏时塑性铰的分布从而判断出钢框架的倒塌模式。
据此来研究在抵抗地震荷载时不同强柱系数对倒塌模式分布的概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强柱系数下钢框架抗倒塌储备能力的大小。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六层钢框架在抵抗地震荷载作用时以下层倒塌模式为主,同时会伴随着部分上层和中间层倒塌模式,随着强柱系数的增大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当强柱系数大于2.0时结构不会发生除下层倒塌以外别的倒塌模式。
关键词:强柱系数;塑性铰;倒塌模式;倒塌储备系数中图分类号: tu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历次的强烈震害表明合理的设计在抵抗地震荷载时显得尤其重要。
合理的倒塌模式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又能达到最优的抗震性能,可以极大限度的降低财产和生命的损失。
蔡建、周靖等[1]研究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大于2.0时,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形成“柱铰机构”概率,陈志恒、吕大刚[2]研究了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cof)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模式的影响,认为当强柱系数较小时,结构最可能倒塌模式为中间层倒塌模式;当强柱系数较大时,则结构倒塌由上层倒塌模式控制。
为了使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实现耗能的最大化,最优倒塌模式是完全梁铰式的倒塌模式(如下图1所示),即先在梁的两端形成塑性铰,然后延伸到柱端再使整个结构形成机构而倒塌。
因此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第8.2.5条规定了:为了使先在梁端后在柱端形成塑性铰,在设计时轴压比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使梁端所能承受的弯矩小于柱端所能承受的弯矩,两者之间要达到一定的比值关系,进而实现强柱弱梁的有利于耗能的倒塌模式,并且也给出了强柱系数的定义如下:(1-1)其中、—分别为交汇于节点的柱和梁的塑性截面模量;、—分别为柱和梁的钢材屈服强度;—框架柱的截面面积;—强柱系数。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
J n 0 6 u e2 0
文章 编 号 : 6 3 2 4 ( 0 6 0 —0 6 0 1 7 — 0 9 2 0 ) 20 4 — 6
混 凝 土框 架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的 弯矩 增 大 系数
易伟 建 , 张 颖
408) 10 2 ( 湖南 大学 土 木 工 程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Ab t a t s r c :Ba e n t a t t a if r nt f iur s d o he f c h t d fe e a l e mod s ha e dif r nt l S a ue n a c n r t e v fe e OS v l s i o c e e f a t u t r nd r e r hq a c i ns,t i a l e mod s a e r s nt tvem e ha im s r me s r c u e u e a t u ke a to he ma n f iur e nd r p e e a i c n s
摘 要 : 于结构 的 不 同功 能 失效 时对应 的损 失值 不 同这一 基本 事 实 , 用分枝 限界 法找 出 了框 架结 基 利 构在地 震作 用 和 竖向荷 载共 同作 用下 的主要 失效模 式 和代 表机 构 , 通过 引入 基 于 失效 概 率 的 结构 优化模 型和 结构 失效损 失期 望值 , 结合一 个 框 架算例 , 并 对现行 抗 震设 计规 范的“ 强柱 弱梁” 弯矩 增 大系数 的取值 进行 校核 , 优化 分析 得 到 了柱 端 弯矩 增 大 系数 的合 理取值 。计算 结果 表 明 , 梁式 失效
机构 的 可靠指 标 为 1 8 柱式 失效机 构 的可 靠指标 为 2 6 说 明按 照 现 行 抗震 设 计 规 范设 计 的 混 凝 ., .,
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建议
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建议摘要:“强柱弱梁”是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但因为填充墙、楼板、裂缝计算、梁底配筋、柱轴压比偏大、梁柱刚度比过大的影响,难以实现“强柱弱梁”机制。
所以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果;强柱弱梁;影响机制近年来,世界各个地区都频繁爆发地震。
据全球地震监测网的报告显示,每年爆发的可感地震为5000多次,5级以上地震超过1000多次。
地震不仅给人类打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后,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汶川周边地区成为严重的灾区,损失财产高达8千亿。
震后许多专家对于该地区的房屋展开了调查,发现有1/5的房屋无法修复,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框架结构暴露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框架上出现了大量的塑性铰,钢筋出现了弯曲。
很多建筑中都是出现了柱破坏,而梁没有出现了破坏,由于柱破坏导致房屋结构彻底失去了承载能力。
因此“强柱弱梁”是提升建筑框架结构的抗震防线,也是保证框架结构的延展性。
但是怎样才能保证在地震中能够确保建筑不会倒塌呢?实现“强柱弱梁”的机制,本文对此提出了意见。
一、“强柱弱梁”破坏模式国内研究概述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论述内容比较丰富。
比如,叶列平则是发现了框架结构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于框架结构的倒塌模式以及抗倒塌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弯矩增大系数越大,结构的屈服剪力、极限剪力都会增大,框架结构出现完全屈服的情况也就越明显,当弯矩增大系数大于2时,建筑框架结构就有可能出现了失效[1]。
王兴国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了当弯矩增大系数小于2时,建筑结构失效由中层失效模式控制,大于2时,建筑结构失效由上层失效模式控制[2]。
郭彤等则是对于建筑结构中的柱铰破坏现象展开了分析,并通过分析简化框架结构模型和精细模型,对比分析二者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简化模型能够达到“强柱弱梁”破坏模式,相反精细模型无法实现。
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有效性分析
l 0
加
3 0
4 0
51 1
6 0
7 0
8 0
大时 , 相应加大风荷载设计值 , 以便达到安 全的 目的。
^喝; 分折 5 IY S 3 B点风速 2 4 .5 846 6.6 7047. 757∞ .∞ 49 l髓 .o 舯 7565 .7 0 196 .9 4稿67.1 9 8 .3 53
各 国在这一措施的做法上有些不 同。因此 , 必要对这 一措施 的 有 有效性进行验证 。 框架结构 均 按 Ⅱ类场 地 , 一设 计 分组 , 别 对 应 于 7度 第 分 0 1g 8度 0 3 g和 9度 0 4 g三个抗震设 防烈度 区进行 抗震设 .5 , .0 .0
1 结构 的延 性
计 。该 3 榀框 架轴线 尺寸 、 数及 高度完全 相 同, 层 结构 平面立 面
, 所谓结构的延性 是指结 构或构 件 在承载 能力 没有 显著下 降 图如图 1 图 2所示 。 首层高为 45I, 层 ~7层为 33I, 足 9 设 防框 架结 . T2 I . I T满 度 的情况下承受变形 的能力 。框架 结构 中 的框 架部 分既 是水平 承
形成了抗震概念设计 中的“ 强柱弱梁” 施。我 国新 的< 措 混凝 土结 见这种“ 强柱弱梁” 破坏 机制 的结 构在 破坏前 可 以吸 收和耗 散较 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规范》 和< 考虑到 原规范 给出的柱 弯矩 增大 多的地震能量 。
措施偏弱 本次修订适度提高了各类抗震等级的柱弯矩增大系 2 分析 对 象及 方法 数, 加强了“ 强柱弱 梁 ” 措施 , 其仍 沿袭 8 但 9规范 的思路 , 与世 界 2 1 分析 对 象 .
维普资讯
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弯矩增大系数对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专 业:结构工程硕 士 生:杨希指导教师:史庆轩 教授王秋维 副教授摘要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经成为城市、工业多高层建筑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体系。
近年来,在多次地震中,大量RC 框架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倒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普遍出现“强梁弱柱”的屈服模式,并没有有效地实现规范中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型屈服机制。
因此,对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结构自身参数的随机性和所遭受的地震作用过程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考虑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对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不同弯矩增大系数的RC 框架模型进行随机IDA 分析和易损性分析。
讨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 框架结构达到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影响。
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能有效实现规范期望的“强柱弱梁”屈服耗能机制的现象,本文从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基于IDA 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确定本文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的16条地震动记录,选用a 1(,5%)S T 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θmax 作为结构损伤指标,确定各性能水平的合理的极限状态。
其次介绍了应用Perform-3D 建立RC 平面框架结构有限元建模的理论以及建立模型时设计的问题等。
(2)从截面弯矩-曲率的角度分析,讨论楼板对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受拉区有效翼缘宽度的合适取值,进而以整个结构为研究对象,以讨论建议的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模拟楼板的作用,建立不同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考虑楼板和不考虑楼板的框架结构模型,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上述两类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通过分析结构罕遇地震下的顶点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分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论有无楼板影响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
抗震等级的改变对结构配筋量的影响
抗震等级的改变对结构配筋量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7-19T11:30:16.5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王元德[导读] 摘要:抗震等级是决定建筑材料用量的重要的因素。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抗震等级是决定建筑材料用量的重要的因素。
了解抗震等级对结构配筋的影响,有助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成本有更清晰的认识,以便采取更合适的方案以达到经济的目的。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抗震等级下的同一框架结构的钢筋用量变化,并分析了钢筋用量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抗震等级;结构计算;钢筋用量 1、前言设计部门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进行建筑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计算、抗力计算和抗震措施三个内容组成。
建筑物所受的地震力受设防烈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目前地震力的计算主要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法。
两种方法都是采用地震影响系数进行计算。
水平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只受设防烈度的影响,不受抗震等级的影响,所以抗震等级的改变不会影响根据规范计算出的结构地震力,结构的抗力计算也和抗震等级无关,但抗震等级会通过影响结构的抗震措施进而影响结构的构件尺寸和配筋。
2、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内力调整、结构体系限制、平立面要求、高度和层数限制等,均与抗震等级有关。
抗震等级越高,抗震措施的要求越高。
对一个结构而言,提高抗震措施与提高地震作用的不同在于前者着重于提高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由抗震等级所决定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竖向构件的轴压比,构件的最小截面,纵筋、箍筋、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钢筋的搭接长度,钢筋的间距和净距限制,箍筋最小直径及加密区最大间距,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要求等等。
构造措施和计算无关,不同的构件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
抗震等级越高,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越高,结构材料用量越多。
RC梁与柱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限值分析
RC 梁与柱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限值分析一、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结构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人们能够建造更加耐震的建筑结构,减少了地震带来的危害程度。
因此,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结构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不同地震作用下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
二、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RC 梁和柱是常见的建筑结构部件,它们在地震发生时会有相应的变形。
为了能够保证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对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进行研究。
在RC 梁和柱的设计中,设计者主要关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而在考虑变形限制时,通常会采用一些技术标准来指导设计。
比如国际上广泛使用的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CSA A23.3 规范中规定了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限值,推荐值列举如下:混凝土1/500,钢筋1/250,而美国规范中,建筑物最大偏移量限制为高楼为1/500,中低层楼房为1/360,这些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在地震发生时,RC 梁和柱的变形不会超过可以承受的范围,从而保证了建筑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不同地震作用下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分析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地震作用是指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源距离、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形状等因素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
3.1不同震级的地震作用下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震的震级不同,导致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的作用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结构所承受的力就越大,结构所产生的变形也越大。
因此,在设计RC 梁和柱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震级来考虑变形限值问题。
3.2不同震源距离的地震作用下RC 梁和柱的变形限值震源距离也是影响地震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震源距离越远,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就会被耗散得越快,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动力作用就会降低。
影响框架结构可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方法
影响框架结构可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持续关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地震事件中,框架结构承受地震荷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深入研究影响框架结构可抗震性能的因素,并开展综合评估方法,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建筑框架结构的材料选择和使用对抗震性能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先,应选择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构造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其次,需要合理使用材料,确定合适的砌筑方法和施工工艺,确保材料的合理利用,提高结构强度和抗震性能。
二、结构的设计与构造框架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是影响可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结构设计中,应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布置和尺寸,并考虑动力特性和荷载特性的综合影响。
同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确保结构设计符合抗震要求。
在构造方面,应按照规范和施工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准确和牢固。
三、连接件和构件的性能连接件和构件的性能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连接件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能够承受地震荷载的作用并提供良好的承载能力。
构件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选择也要符合抗震要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地基与土壤条件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受到地基和土壤条件的影响。
地基的选择和设计要考虑到地震荷载的作用,并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土壤的类型和特性对地震荷载的传递和分布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土壤勘测和地震地基反应分析,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事件中的稳定性。
综合评估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地震动输入法、性能点法、性能谱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考虑结构特征、地震动力特性和荷载特性,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然而,不同方法在评估结果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综合选择。
在评估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结构的失效概率、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位移响应等。
设计因素对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设计因素对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郑捷;左河山;李文博;雷振东;郑山锁【摘要】考虑到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机制为结构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相互耦合的过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考虑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选取16条地震动记录,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建模理论对13榀平面RC框架结构进行基于IDA 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分别讨论轴压比、高宽比、混凝土强度以及纵筋强度等结构参数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柱轴压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显著,而高宽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在保证柱轴压比相近的前提下,提高柱混凝土强度能够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同地震作用下梁柱配置纵筋强度较高的框架结构达到立即使用(IO)状态和生命安全(LS)状态的概率较配置纵筋强度较低的大,配置纵筋强度较高的框架结构较配置纵筋强度较低的表现出更好的抗倒塌能力。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8页(P491-497,524)【关键词】RC框架结构;轴压比;地震易损性;抗倒塌能力【作者】郑捷;左河山;李文博;雷振东;郑山锁【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75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机制为结构和地震动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相互耦合的过程[1],虽然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相比,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不占主导作用,但结构自身的不确定性,如结构计算模型、结构和构件尺寸、材料强度等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13榀RC平面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讨论轴压比、高宽比、混凝土强度以及纵筋强度这四种不确定性因素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合理地建立构件和结构力学分析模型是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的关键环节,是准确模拟实际结构在地震激励时构件受力、变形情况的基础。
作为科学研究型软件的代表,OpenSEES软件能较好地模拟RC框架结构在地震激励下响应的全过程,因此本文以OpenSEES软件为平台进行数值模拟[2]。
轴压比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影响研究
分析2各模型模拟的地震波采用LL Cento —
(加速度峰值346. 3 cm/s—,间隔8.年秒,持续时
间取30 s,函数图像见图2,模型所、2绝促在罕
遇地震下通过LL Centra波非线性时程分析,得
到基底剪力图如图3所示2
表6 Centra 波下各模型参数表
模型
模型所
模型2/ 3
端 增大系数
103 1
有 一步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地震作用力往往具有多方向性、填
充墙、人为因素等影响2研究表明,单一通过我国
抗震规范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效果并不理想2
大量实验1发现:在罕遇大地震作用下要真正实
现“强柱弱梁”,单一通过我国抗震规范中柱端弯
矩 大系 的
不 想, 要求的 端 矩
增大系数值远远大于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中的规定
端翼缘来消除此影响,但对于复杂楼板实际效果 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国外,欧洲EC8规范、美国 ACI规范则是以梁端实际承载力来计算,并放大 6. 0或者6. 3,从而计算出柱端弯矩承载力,使RC 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同时对轴压比1也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唐代远等1利用纤维模型进行 —N分析得出轴压比是建筑结构倒塌的主要因 素2阳波等1采用SAP2000对RC框架结构进 行轴压比性能分析测试,得出轴压比对RC框架 结构在地震下的屈服机制影响很大,但具体影响
高到2.0才能使RC框架真正地实现“强柱弱
梁”。但过高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值显然经济代
价太大,不太适合我国一般的民用建筑。
1. 2轴压比
研究表明,在罕遇地震下,轴压比高的RC框
架结构柱容易出现小偏心受压破坏,相对于轴压
比低的RC框架结构,较高的轴压比更容易出现
梁端塑性较。通过N —M图线2降可知,RC框架
RC框架结构_强柱弱梁_影响因素的探讨与分析
40
茂名学院学报
2010 年
虑板筋。但与我国规范不同的是, 我国规范是将设计所需的梁端负弯矩筋与无现浇板的框架梁一样布置 在梁肋顶部的宽度范围内 , 而这三本规范规定梁端计算出的负弯矩筋除了大部分应放在肋宽范围内, 少部 分则可放在规范规定的一定板宽范围内。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 国外各规范之间除个别地方相似外, 规定 的方式和具体数值有较大差别 , 因此有必要对各国规定的背景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并考虑我国规范的具体 情况 , 才能得出适用于我国设计界的有效建议。
Design) 原理采用 强柱弱梁 准则。而柱的 能力设计 有若干不稳定因素: 钢材应变硬化增大梁的受弯承 载力 ; 与梁相连楼板的配筋增大梁的受弯承载力; 由于地震引起轴力大于线性分析的结果, 导致柱受弯承 载力降低 ; 非弹性反应中 , 柱反弯点的变化; 柱的双轴受弯作用。由于目前的规范不能包括以上所有不确 定性 , 因此保证不了 强柱弱梁 的形成。
[ 6] [ 5] [ 1] [ 4] [ 3] [2]
从构件层次和结构体系层次对 强柱弱梁 进行了概率分析 , 指出抗震等级越高 , 柱弯矩增大
系数越大 , 轴压比限值越小, 梁的界限受压区高度越小 , 从而使柱端形成塑性铰的概率减小, 梁端出现塑性 铰的概率增大, 从而增大了 强柱弱梁 的形成概率。 秦朝江
凝土框架 , 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 强柱弱梁 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进行校核, 得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合 理取值约为 1. 4, 底层柱下端弯矩增大系数则约为 1. 35。 苏小卒等 管民生等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
ANG n Yig
(col il i ei , nn i ri , agh 4 08 , nn C i ) Sh o o Cv E g er g Hua Un es y C n sa 02 Hua , n f i n n n v t h 1 ha
A s at B sd te c ta df rn fi r mo e h v df rn ls v le i acn rt bt c. e o h f t t f e t l e d s e f e t s u s cee r a n a h ie au a ie o a n o
mo n ma nf ain tr me t g ict fco i o a
0 引
言
按中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 B 0120 , G 5 1-0 1 以 0 下简称现行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必 ,
收稿 日期
2 0 - 21 0 60 - 1
Hale Waihona Puke 须满足“ 强柱弱梁” 的基本要求。要将框架结构设计 成具有较大延性的“ 延性结构” 应 当避免塑性铰首 , 先在梁中出现, 因此对梁柱的相对强度应加以控制。 为了满足“ 强柱弱梁” 的要求 , 必须做到在 同一
n- s eg f Mo n Manf ain co i A t si c s n met g ict F tr n i e mi D i o i o a
Co c ee a n r t F meS r c u e r tu t r
YI e - i n, M W ila
f m s utr u dr tq a e i s te i f lr m ds rpeett e cai s r e cue e er uk at n , h m n ue e ad rsna v mehns a t r n ah co a a i o n e i m o cnrt f me utrs dr r q ae t n ad rcl d w r fu d te f c e o e r a s c e u e e t uk a i s v t a l s e n b h t u r n ah co n ei o a e o y bac-o n meh d T ru h rd c g t c rl i zt n dl e o te lr rnhb u d to. o g i o ui a ut a o t ai mo e bsd h f ue h n t n s r u p mi o a n a i po ait ad fi r l s pc t n te utr,te le o te n i m m n rbb i n a l e e et i o h s c e h v us h b d g et ly a u o x a o f t u s r a f e n o m g ict n c r s og lm - ek a i te d fr tsi i ds n an i i f t o t n c u nw a b m" h c e a ie m c i o fa o a o f“ r o e n o o n - s eg f b i ig w r cl rtd t a ea pe cnrt f m . e snbe le o bn i u d s e i ae w h xm l o o cee e T rao al v us edn ln e ab i n f r a h e a f g m met g ict n tr r o ti d o t i t n a s , n te i l i ee o o n m nf ai f o w e a e b pi z i a l i ad rlbe xs a i o a c e b n y m a o n y s h ea n d f ba mehns ad u mehns i te me r rset e 18 d 6 I i so n em cai n clmn cai n f m o m h r w e pc vl . 2 . s w a e e i y a . t h n ta te nrt f me rc r ds nd crig te tsi c d cn et e ht c cee h o r a s ut e i e a od t h a ie mi c e m e t t u eg c n o n - s o a h rq i me t "t n clmnwek a . eur n o sr g u - a b m" e f o o e K y rs f m s utr;f lr m d ;f lr po ait; utr o t zt n bn i e w d : e cue a ue e a ue bb i s c e i ai ; d g o r a t r i o i r ly t u p mi o r e n
RC梁、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的有效性word资料10页
RC梁、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的有效性Abstract:Using 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s is one of key earthquake resisting measure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members,which aim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under rare earthquakes. The shear overstrengh factors for different seismic grades have been provided in Chinese code,while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up to date which focused on the actual effect of 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s. Three regular RC frame structur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which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intensity region 7(0.15g),8(0.20g)and 9(0.40g).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under rare earthquakes were finished.The ratio of the shear demand under rare earthquakes to the average shear capacity for beams and columns was calculated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 The rule is that the ratio of more than 90% components are less than 1.0. The adjustments were made in the case when the 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 did not meet to the rule ,which continued until that the factor is up to grade. The result proves that shear overstrengh factors for RC frame beams can keep on; the 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s for first seismic grade is oversized,while that for second and third seismic grades can not satisfy the shear demand. Two sets of schemes for column shear overstrenghfactors are proposed based on further analysis.Keywords:frame structure;seismic behavior;shear overstrength factors;the ratio of shear demand to shear capacity近年?恚?中、美等国相继明确提出以保证不低于50 a超越概率2%、50 a超越概率2%地震作用下的生命安全为结构抗震设防的首要目标[12],即中国俗称的“大震不倒”。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简称K系数)是结构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正确地选择K系数可以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K系数的定义、计算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这一参数进行探讨。
一、K系数的定义K系数的定义是柱端弯矩在屈曲前后的变化比值,即K=α_M/M,其中α_M表示屈曲前后柱端弯矩之比,M表示屈曲荷载下的柱端弯矩。
K值越大,柱端的弯矩在屈曲之后就会急剧增大,这可能导致结构的失稳和破坏。
因此,准确地确定柱的K系数对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二、K系数的计算K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AISC-LRFD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该规范建议使用下列公式计算K系数:K=4/3+(3/4ρ_Eψ_c)/[(1+ρ_Eψ_c)^2+(2.25ρ_Eψ_c-1.5)^0.5]其中ρ为柱的有效长度系数,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ψ_c为柱端固结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ψ_c=min[1,2(0.5β/d)^2/([1+0.25(β/d)]^2)]其中β为柱端的有效长度,d为柱的直径或短边尺寸。
通过这些公式可以计算出柱的K系数。
三、影响K系数的因素K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柱的截面形状、边界条件、杆件长度、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些因素。
1. 截面形状:K系数与柱的截面形状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截面形状越复杂,K系数就越小。
这是因为复杂的截面形状可以增加柱的稳定性,使其更难于屈曲和失稳。
2. 边界条件:K系数还受到柱端边界条件的影响。
较刚性的边界条件会导致K系数较大,而较柔性的边界条件则会导致K系数较小。
3. 杆件长度:长杆件的K系数通常比短杆件的K系数要大。
这是因为长杆件的弯矩分布更加集中,柱端的弯矩增长速度更快。
4. 材料的强度和刚度:K系数还与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有关。
较强的材料或较大的刚度可以减缓柱端弯矩的增长,从而导致较小的K系数。
综上所述,K系数的取值与柱的结构和材料参数密切相关。
强柱系数基于结构易损性的抗震性能评估
第29卷 第3期2007年9月西 北 地 震 学 报NORT H WEST ERN SEISM OLOGICAL JOURN ALV ol.29 N o.3Sept.,2007强柱系数基于结构易损性的抗震性能评估周 靖1,2,蔡 健2,方小丹2(1.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土木系,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抗震 能力设计 措施中引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梁铰型有利耗能机构的关键措施。
本文以6层确定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通过结构易损性分析评估了不同强柱系数取值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结构易损性分析表明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增大强柱系数提高了结构的变形能力,使不同破坏极限状态之间形成较大的 梯度 ,对防止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突然倒塌提供了预示。
结构易损性曲线对评估结构抗震性能、选用合适的目标强柱系数提供了量化标准。
关键词:强柱系数;易损性曲线;抗震;能力设计中图分类号:T 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44(2007)03-0207-06Evaluation of S tructural Fragility-based Seismic Performancefor Strong Column FactorsZH OU Jing1,2,CA I Jian2,FANG Xiao-dan2(1.Dep ar tment of Civ il E ngineer ing,X iang tan Univ ersity,H unan X iang tan 411105,China;2.Dep artment of Civ il Eng ine ering,S outh China Univ ersity of T ech nology,G uangz hou 510640,China)Abstract:Augmenting the flex ural streng th of columns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m oment resisting fram es is a key measure amo ng all the detailing procedur es of capacity de-sign,w hich induces the desirable beam sidesw ay mechanism fo r the structure to dissipate energy during a strong earthquake.T he o 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stro ng column factor s w hich is employ ed to perform seism ic fragility analy sis t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6-storey deterministic RC frame structur e.Seismic frag ility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ug menting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column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 ove seismic performance o f RC fram e structur es.Increasing stro ng column factor improves the displacement capacity of structure and induces the bigg ish grads betw een the differ ent damage lim it states,w hich provide caution to prevent the abrupt collapse o f structure during a strong earthquake.Seismic frag ility curves pro-v ide the quantitative cr iterion for evaluating the seismic per for mance o f str ucture and choosing ap-propriate targ et strong co lum n facto r.Key words:Strong column factor;Fragility curve;Earthquake resistant;C apacity design0 引言强柱系数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以下简称抗震设计规范)中称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c,在有些国外结构设计规范和文献中称为强柱系数或柱梁强度率[1-2]。
装配式rcs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建造关键技术
装配式 rcs 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建造关键技术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装配式RCS结构,在此基础上讲解了RCS混合结构的研究现状,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装配式;RCS;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梁柱线刚度比1、前言RCS作为一种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新型结构,其有着施工块、质量高以及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其的应用符合了我国工业化的实际需求,为此有关人员增强到对RCS结构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装配式RCS结构简介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技术整合和建筑业生产力相对较低,生产力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生产过程。
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处于大多数建筑物的领先地位,并且建设产业化存在巨大差距,这既不符合国家的国家经济转型概念,也不符合概念,目标和国家的强大国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十二年计划实施了绿色建筑,节能和低碳预制RCS混合结构的计划。
RCS混合结构还提供了钢结构和RC结构两种系统的优点。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钢筋混凝土柱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均优于钢柱,钢筋混凝土柱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均大于钢柱,钢梁的经济性和钢梁均小于钢筋混凝土梁。
钢筋混凝土梁仍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能耗,可提供大跨度。
在施工过程中,钢梁不需要大量的模板支撑,施工速度远远超过混凝土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RCS混合框架结构自重轻,建筑空间大,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刚度好,与钢结构相比,耐火性和耐火性。
耐久性。
预制建筑是国内外建筑行业的主流方向之一。
它具有比现浇建筑更经济、更环保的生产和施工系统,对环境相对较小,产品质量也较高,施工工作量小,施工速度快,与结构相比是无法比拟的,与铸造RCS结构相比,制造的RCS结构能够充分发挥RCS混合结构的优点,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对装配式RCS混合结构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3、RCS混合结构的研究现状3.1、节点RCS混合结构在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早,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蔡健周靖方小丹(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抗震“能力设计”的关键措施之一,它可以导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梁铰型有利的耗能机构。
评估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0.8 ̄2.4)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首先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框架结构单节点“强柱弱梁”设计的失效概率;然后,考虑主要影响梁柱强弱的设计参数和地震加速度峰值的随机性,以3层和6层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结构楼层和整体形成“柱铰机构”的抗震位移需求超越位移能力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大于2.0,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形成“柱铰机构”概率;最后,以6层确定性框架结构为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建立能有效评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易损性曲线。
关键词: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靠性;强柱弱梁;柱铰机构;易损性曲线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31X(2007)01-0006-09EvaluationofinfluencesofvariousmomentmagnifyingcoefficientsatcolumnendsofRCframesonseismicperformanceCaiJianZhouJingFangXiaodan(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Enlargingtheflexuralstrengthatcolumnsendsisoneofthekeymeasuresintheseismicperfomence-baseddesign,whichcouldinducethe“columnhingemechanism”intheRCframestodissipateenergyduringearthquake.ThepresentstudyistoevaluatetheseismicperformanceofRCframeswithvarious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from0.8to2.4).Atfirst,thefailureprobabilityof“strongcolumn-weakbeam”designforaRCframewithsinglebeam-columnjointisanalyzed.Andthentherandomnessesofpeakgroundaccelerationsandmajordesignparametersinfluencingflexuralstrengthratiosbetweencolumnsandbeamsareconsideredin3-and6-storeyRCframes.TheMonteCarlosimulationisperformedtoevaluatetheprobabilitiesofaseismicdemandsexceedingthecolumnside-swaycapacityforbothstoreiesandbuildingsduringforming“columnhingemechanism”.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acceptableprobabilityofforming“columnhingemechanism”canbeachievedifthe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arenolessthan2.0.Anincrementaldynamicanalysisisconductedfora6-storeyframe,andseismicfragilitycurvesforevaluatingthe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areproduced.Keywords:momentaugmentfactorofcolumn;reliability;strongcolumnweakbeam;columnside-swaymechanism;fragilitycurveE-mail:cvjcai@scut.edu.cn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能力设计”措施中引导框架结构形成“强柱弱梁”型有利耗能机构的关键措施。
量化“能力设计”措施,建立柱端弯矩增大系数(CMAF)与形成预期破坏机制的概率关系是完善抗震“能力设计”方法的重要问题之一。
Tetsuro[1]采用等效线性法分析了目标CMAF下“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统计特性,发现如果考虑荷载和材料强度的不确定性,则需求的CMAF要比目标CMAF大很多;Dooley[2]针对美国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99),评估了钢筋混凝土(RC)框架不同CMAF时位移需求超越位移能力的概率特性;袁贤讯[3]从可靠度校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强柱弱梁”和轴压比限值的概率意义,认为抗震规范的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20965)作者简介:蔡健,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6-03-06土木工程学报CHINACIVILENGINEERINGJOURNAL第40卷第1期2007年1月Vol.40No.1Jan.2007第40卷第1期・・CMAF并不能有效地防止“柱铰机构”的形成;杨红[4]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评估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的CMAF对RC框架在强震下形成塑性铰机构的控制效果。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能力设计措施基本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工程效果,但是仍停留在半经验阶段,CMAF缺乏定量的评价和量化的可靠性指标[3-5]。
由于地震作用和材料强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即使考虑柱端弯矩增大,依然存在梁端抗弯承载力大于柱端抗弯承载力的可能,规范的措施只能适度减缓而不能避免出现柱端塑性铰。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CMAF与形成预期的屈服机制的概率关系的相关文献。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单个节点、结构楼层和结构体系三个层次上评估CMAF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1影响梁柱抗弯强弱的因素定义实际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ac如下:ηac=ηcλcλb=ηc∑Macy/∑Mc∑Maby/∑Mb=ηc∑Macy・∑Mb∑Maby・∑Mc(1)式中:∑Macy、∑Mc分别为节点处柱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实际受弯屈服承载力之和与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Maby、∑Mb分别为节点处梁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实际受弯屈服承载力之和与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ηc为设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CMAF);λc、λb分别为柱和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超强系数,与结构所用材料性能、楼板作用、纵筋用量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等相关。
保证结构出现“强柱弱梁”型梁铰屈服机制的条件的是ηac>1。
由式(1)可知,5个参数决定ηac的大小,对确定的抗震等级,可以选定ηc值;其他参数,由于地震作用、材料强度、结构地震反应等的随机性,很难精确计算。
以下重点介绍与∑Maby和∑Mc相关的因素对ηac产生的影响。
1.1材料非线性特征的影响结构在出现塑性铰之前,可能产生柱端弯矩作用变大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非线性特征的发展导致梁柱构件刚度衰减程度的差异引起内力的重分布。
材料非线性特征的发展使梁的当量刚度降低的幅度明显要大于柱,刚度变化幅度的差异相当于降低了梁的刚度,这导致柱端弯矩与梁端弯矩的比例相应有所增大,因而保证梁铰屈服的需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增大;另外,构件刚度的降低又导致地震力大小在结构构件间以及结构楼层间分布模式的变化,进而加剧梁柱端弯矩比例的大小[4,6]。
1.2轴压比的影响地震时,框架柱除了承受重力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外,还承受时变的垂直分量的地震作用。
试验研究表明[7-8],构件的抗震性能指标如承载力、刚度、延性和耗能等与特定的轴压比有较强的相关性,轴力的变化将对框架柱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轴向力变化对框架梁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时变的轴向力产生动态变化的实际CMAF。
对小轴压比柱,增大轴压力能提高柱的抗震性能,形成更有利于“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而对大轴压比柱,却不利于柱的抗震性能。
1.3楼板的影响框架梁因楼板的参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抗弯刚度和承载力,从而导致梁的承载力提高。
抗震规范一般要求考虑参与受拉的板筋和参与受压的梁侧有效板宽,或修正梁的初始抗弯刚度来体现框架梁的这种抗震效应。
试验研究[9-10]表明这些方式并不能有效地估算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刚度的超强,通常是明显地被低估,从而可能大大偏离能力设计的原则。
1.4填充墙的影响填充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对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均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填充墙的抗震效应,结构构件的延性和抗弯承载力需求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结构的破坏机理。
抗震设计中通常简单地折减结构自振周期来考虑填充墙对抗侧刚度的影响,实际上,填充墙对框架梁和框架柱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十分复杂。
试验和理论分析[11]表明,填充墙RC框架,其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均比纯框架有显著的提高,相应地,结构的地震作用也明显地增大。
1.5钢筋超配量的影响钢筋超配引起梁端超强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际的钢筋屈服强度可能比设计的钢筋屈服强度高;二是钢筋屈服后的应变硬化指标较高;三是设计配筋构造,如最大或最小构造要求,导致的梁端抗弯承载力提高;四是设计人员出于责任或意识,在选筋时人为地加大梁的配筋率。
以上原因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框架梁的抗弯承载力,从而改变框架梁和框架柱屈服的先后顺序。
2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单节点屈服机制的影响根据抗震规范要求,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ηc∑Mb(2)由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设计表达式有:S≤R/γRE(3)蔡健等・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7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式中:S代表组合内力设计值;R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梁受弯取0.75,偏心受压柱取0.8。
同一节点“强柱弱梁”设计的可靠度由下式极限状态方程表示:Z=Rc-Rb(4)式中:Rc和Rb分别为柱端和梁端抗弯承载力,假定均为对数正态分布[5]。
梁端抗弯承载力设计值与标准值之比Rdb/Rkb=0.91,均值与标准值之比为Rb/Rkb=1.13,变异系数δb=0.10;柱端抗弯承载力设计值与标准值之比Rdc/Rkc=0.943,均值与标准值之比为Rc/Rkc=1.16,变异系数δc=0.13。
由式(2)和(3),可得:Rdc=ηcγcREγbRERdb(5)各参数值代入式(5)有:Rc=1.057ηcRb(6)考虑各种可能导致梁端抗弯承载力超强因素,在Rb中,引入综合超强系数λ0(前节讨论的综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