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四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3)保持外贸政策统一性和透明度

(3)下放商品经营权 对出口商品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 (4)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外贸代理)
“四联合、两公开”
(5)改革外贸计划体制
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范围,扩大市场调节作用
(6)改革外贸财务体制:增盈减亏按比例分成
(7)试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7年,外贸专业总公司实行三项
指标(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 汇成本和出口盈亏总额)承包经营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指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
分配、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
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的特征与评价 (一)改革开放前外贸体制的形成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1949— 1956年)

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 易政策”的规定。
国际贸易学课程组
8
WTO的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i)最惠国待遇:一国对所有成员国的贸易待遇必须相 同;(ii)国民待遇:一国对所有成员国的公民和企业在经 济上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公民和企业的待遇 (2)自由贸易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国际贸易学课程组
10
最惠国待遇的例外:1.边境贸易的例外 2.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例外 3.普惠制的例外 4.国际条约已有规定的例外
责任制,分别落实到分公司,实行
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增盈对半分
成,并按三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出
口奖励。
2、1988—1990年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1)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政府分别向中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国贸102 张俊学号:2010241082前言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外贸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目录一、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1990)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四、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五、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第一阶段: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

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这一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外贸行政管理过于集中在中央政府,经营统得过死,产销脱节,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缺乏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贸财务上的统收统支,外汇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改革的目标首先通过下放外贸经营权,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使对外贸易取得较大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超前增长的要求。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外贸经营权下放地方、工业部门和部分生产企业。

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均开辟了外贸口岸,按批准的权限经营进出口业务,承担国家的进出口计划任务。

相继批准成立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电子、船舶、石油化工、农业机械等十几个工业部门所属的专业进出口工贸总公司,直接对外出口本部门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口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与开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与开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与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与开放一、引言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开放。

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演变,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在市场经济下的转型和开放,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与限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呈现出封闭和限制的特点。

中央政府主导下的经济计划安排引导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贸易合作主要建立在国家间政府之间的双边贸易合作基础上,进出口市场存在着政府指导的限制和配额制度。

三、市场经济的崛起与对外贸易体制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开始加强对外贸易的开放。

这一转变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是促进了对外贸易体制的变革。

1.减少贸易障碍,扩大自由贸易区中国开始逐步取消或减少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和控制,实行了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降低了关税水平,取消了多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领域。

2.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图通过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验场所,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更深层次的改革。

四、对外贸易体制的开放与优化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与开放,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其自身的贸易体制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1.国际合作与多边贸易体系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各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贸易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的市场和机会。

2.优化贸易结构与品质提升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开放与优化,也促使中国企业更加注重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专题: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汇总

专题: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汇总
3
一、中国外贸体制和政策沿革
国家统制体制,高度集中的体现 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是国家管理和控
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 国家统一对外贸易经营权 国家统一外汇管理权 国家统负外贸盈亏
4
一、中国外贸体制和政策沿革
国家统制的对外贸易体制 1952年成立对外贸易部,1953年成立了
15个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 形成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历史阶段 七、当前中国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中国外贸体制和政策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制 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
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整个 制度,是外贸战略与政策顺利实施的制度保证。 以产品经济和单一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 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国家统负赢亏, 外贸配合外交。 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的原则。
9
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一)对外贸易政策体系含义 是在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以促进国民
经济发展为目标,运用经济、法律和行 政手段干预对外经济关系,从分发展对 外竞争优势和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各 种政策措施的组合。
长期以来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行政管理为主 要手段,重点倾向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
10
15
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
第三阶段,从我国2001年入世至今 全面的清理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使之能
与WTO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并在全国统 一实施 2004年4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 过了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经国家 主席签署,公布了修订后的《对外贸易 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外贸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 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 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些重点内容:
1. 开放政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推动建立自由、开放、公平、有序的国际经贸规则。

2. 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积极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等。

3. 外贸政策的稳定性:中国致力于维护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外商提供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

4. 出口导向型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重点支持出口,通过积极推动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调整。

5. 外商投资政策:中国鼓励外商投资,提供投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

6. 贸易促进政策:中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派遣商务团访问外国市场、组织境外参观团来华考察,推动贸易往来。

7. 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多边
贸易谈判和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体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开放为基调,鼓励外贸和外资,促进贸易平衡,加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参与和声誉,并推动贸易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整理ppt
6
二、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国际上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1、国际上讨论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是指贸易自由化过程,即由保护型 对外贸易体制向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体制转变,其体制基础是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方式与力度。
2、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国际上一般认为:第一步应将配额、 外汇控制等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再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 贸易自由化。取消数量限制是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不可逾越的步骤。
为顺应世界贸易体制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在“入世” 前后,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 全面清理外贸法规,其中,国务院清理出2300件,原外经贸部清 理出1413件,大量地方性法规也在清理之列。在此基础上,我国 逐步建立了新的外贸法律体系。同时,通过调整外贸的经济调控 体系和部分行政手段,我国外贸体制的总体架构有了新的转变。
整理ppt
17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体制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
围绕基本目标,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2. 改革对外贸易促进体制 结束
3. 改革对外贸易经营体制
整理ppt
18
12
1994:外贸体制改革的制度性飞跃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以取消出口补贴、统 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轮改革使得外 贸领域的计划经济色彩进一步减弱,市场调节作用 加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外贸企业还受到过多 的行政干预,同时,汇率双轨制对外贸的进一步发 展存在着阻力。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 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 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 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大学生中国对外贸易考试必备

第四章大学生中国对外贸易考试必备

放权让渡时期(1979—1987)
●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主要 改革内容:
▪ 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专业外贸公司独家经营的格 局;
▪ 下放商品经营权; ▪ 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 ▪ 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 外贸专业公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放权让渡时期(1979—1987)
●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措施: ▪ 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91—1993)
▪ 改革成效: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 展,不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保持了较快的 增长速度,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制 成品出口比率提高为78%;我国国际收支 平衡状况有了根本改善。
▪ 主要问题: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受到地 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承包额度不够科学; 外汇分配制度仍存在缺陷;汇率调整还没 到位。
▪ 外贸经营权放开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我国外贸体制是如何演变的?今后又将如何完 善呢?
思 考……
什么是对外贸 易体制?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沿革
▪ 对外贸易体制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 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 的制度,是外贸战略与政策顺利实施 的制度保证。
入世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使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 化。
▪ “入世”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特 点是在WTO框架下的改革,使中国的对外 贸易体制既能符合国际贸易规范和市场经 济要求,又能符合中国国情,使我国在更 深、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广泛分享国际经济交流中的比较利益。
入世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主要问题: ▪ 政府对外贸的管理职能有待改革和健全 ▪ 部分政策规定与WTO的要求不符 ▪ 外贸的结构尚存缺陷 ▪ 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协调与服务机制不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演变一、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

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

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

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

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现状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

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

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外贸体制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

具体措施: 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取消各类型的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 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度, 银行售汇制度。 大幅度,大范围降低关税 大范围减少对进口商品的控制管理
取消和规范各种进口减、免规定 全面实行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调整出口退税税率 建立、完善出口促进与协调体制 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实行出口配额招标制度 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4)西部大开发 2000年,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国家在资金投 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发展科教和吸 引人才等方面均为西部地区提供优惠政策。
中国西部包含甘肃、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 川、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十个省区市,拥有全 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和22.8%的人口。中国西部 地区矿藏丰富,能源(包括水能)、旅游、土地资 源极具优势。
(2)(时间上)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改革起步与尝试 阶段时间跨度:1979——1987年 针对的问题:垄断经营
打破对外贸易的垄断经营体制,建立起能调动各地方、 各生产部门、各生产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形 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外贸经营格局。
开放外贸经营权
具体办法(措施)
(1)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独家垄断) (2)多形式工贸结合试点(解决国内外市场割断问
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贸易为龙头的大型、多元 化企业;或以生产为核心的工贸一体化企业。
背景链接: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上,主要目标是塑造外贸经营活 动的市场主体,主要方法有二: (1)培育新型所有制经营主体——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允许私营 企业进入外贸经营 (2)改革国有外贸企业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中央Hale Waihona Puke 府部门下放部分权利,加强宏观调控机制
出口退税: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 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 特别消费税。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 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
退税额=(增值税发票金额)/(1+增值税率) *出口退税率。
易部
二、 下放外贸经营权
国务院有关部委经批准成立了一批进出口工贸公 司,将原来的由对外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公司 经营的一些进出口商品分散到有关部门所属的 进出口公司经营。
成立了一些综合性贸易公司,成立了经营某些类 别的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和从事对外广告、 展览、咨询等服务性业务的公司。外贸专业总 公司也逐步下放经营权,扩大地方的外贸经营 权。
(二)以行政管理为主。 1.外贸机构的设立—外贸体制的主体 受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
“条块结合,条条为主”的对外贸易 行政管理机构体系。 国务院和中央行政领导机关 省、市、自治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局 驻外商务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公司
2.外贸计划的编制(外贸体制的核心)
出口计划编制实行外贸行政系统和专业公 司双轨制
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1 (1988-1990年)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和深
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心
内容是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落实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地方
和企业能承包经济效益指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
配套措施。
放宽外汇管制
出口收购制
进口拨交制
国际市场 国营外贸
生产企业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一、概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二、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主要由国务院、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组成。

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制定和颁布对外贸易政策;商务部是主管对外贸易的国家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海关总署则负责执行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征税等工作。

三、外贸管理法规中国的外贸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法》、《进出口税则》等。

《对外贸易法》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外贸经营者的资格条件、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关税、出口退税等内容;《进出口税则》则包括了关税税则、禁止和限制进出口货物目录等。

四、外贸管理制度1.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中国对一些敏感商品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必须获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进出口这些商品。

同时,一些关键技术、军工产品也需要获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进出口。

2. 出口退税制度中国实行了一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产品中的部分税费予以返还,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促进出口。

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政策之一。

3. 外汇管理制度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严格规定了进出口业务的结汇和购汇程序,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4. 进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中国设立了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商品进行质量和安全检验,确保进口商品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5.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护措施中国对一些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不正当竞争的影响。

五、外贸管理实践中国坚持开放合作、遵守国际规则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并与各国建立贸易关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同时,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革新与对外贸易体制革新 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框架与
基本运转原那么的结合,包括三个基本 要素:一切制关系、经济决策系统和资 源配置方式。
对外贸易体制革新成为中国的〝革新〞与 〝开放〞的交会点。
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革新与中国整个经济 体制的革新密不可分。
经济体制革新的目的取向,决议了对外贸 易体制革新的方向、目的、基本原那么和 内容。
(3)改革所得税制(33%),进一步完善出口 退税制度;
(4)实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政策。
2.加强立法手段,完善外贸立法; 3.改革行政手段。
对外贸易体制革新的深化阶 段
内容
改革具体举措
深化外贸经 营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国有外贸企业逐步改组为规范化的公司;
3.转换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
二、中国〝出生〞以来实行承诺的 状况
②出生议定书附件3中承诺取消的出口配 额、出口容许证和特定招标等424个税 号产品的出口非关税壁垒,于2005年1 月1日全部取消终了;
③自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外贸运营权审 批制,实行备案注销制。
二、中国〝出生〞以来实行承诺的 状况
2〕效劳贸易——依照承诺时间表渐次开 放;
1. 下 放 外 贸 经 营 权 ( 打 破 单 一 公 有 制 的 所 有 制 结 构);
2.下放出口商品经营权;
3.开展工贸结合试点(工业企业与外贸企业结合);
4.建立海外贸易机构;
1979 - 1987年
5.实行政企分开;
6.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7.改革外贸财务体制(1987年起,实行出口奖励 办法)
第三节 加出生界贸易组织与对 外贸易体制革新
WTO的实质,是经过多边贸易谈判,逐渐增 加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最终完成全球贸易的 自在化。其管辖范围曾经延伸到了效劳贸易、 知识产权和投资等范围。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体制(1)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体制(1)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 议,设立(1)进出口管理委员会;(2)外国投资管理委 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有关部门的对外经贸工作。
1982年3月决定把上述两个委员会与外贸部、对外经济 联络部合并,由两委、两部共同组建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 工作的管理机构——对外经济贸易部。 .
货运监管的依据是进出口货物许可证和有关批准文件。海关如发现未经 许可的进出口货物,分别给予退货、没收或罚款处理。
查禁走私是指海关对违反国家法令而非法携带、运输、邮寄的有关物品 (如文物、军火、毒品以及偷逃关税的商品等)进行查证、处理的 一种制度 。(如1994年丹东市的汽车集体走私案)
7、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
(四)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扩大指导 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五)举办经济特区,搞活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政府对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 的经贸政策和灵活措施,人们称这两个省为“两个大 特区”。
1979年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深圳、珠 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陆续开放了14个沿 海港口城市和设立了部分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城市 和地区在对外经贸活动方面都享受较优惠的政策,对 搞活我国的外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承包单位自用。
与上述外贸承包制改革相配套 新推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三项:
(1)适度放宽外汇管制。
(2)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地方、部门和企业(包 括外资企业)均可到外汇调剂市场买卖外汇。
(3)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是指外贸商品出
口后,税务部门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缴纳的增值税等税 款退还给出口企业,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
搞承包制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外贸行业向旧体 制的痼疾“大锅饭”所进行的一次最猛烈的冲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贸易体制的改革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贸易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的外贸形势也在不断的转变中。

而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过于依赖出口,整个对外贸易的结构是以出口为主导,缺乏对进口的重视。

这种出口导向的贸易结构不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难以适应全球经济的演变和调整。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由于对外贸易贸易往来频繁,对华恶意做空等非理性操作,更是让贸易安全问题愈发凸显,需要优化完善治理体系,采用更加前沿先进的科技手段去应对。

最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存在着过于依赖传统的贸易工具和方式,对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探索不足。

这不仅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让中国无法在新兴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针对上述的问题和不足,中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出更加具有自主性和核心竞争力的对外贸易体系。

具体而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和目标:一是要建立更加稳健和全面的对外贸易体制机制,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质量。

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贸易结构、技术创新等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升级,打造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贸易体系。

二是要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积极拓展多边贸易渠道和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建立更加广泛的贸易伙伴关系,由此构建起完善的全球贸易体系。

三是要深化对外贸易改革,从结构性的层面上进行调整和升级,加快老旧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注重拓展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在铁路、网络、航空、卫星等新兴产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应对策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应对策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应对策略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规则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在面对国际贸易挑战时的策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贸易政策环境对国内外企业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构建和调整,既是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回应,也是对国际贸易形势的应对。

1.1 多边贸易体制与WTO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中国倡导构建公正、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

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积极履行承诺,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1.2 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以来,中国相继在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设立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推进贸易便利化、经济结构升级和市场开放。

1.3 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

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巴西自贸区等,通过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降低,进一步加强了区域间的贸易合作。

二、中国面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应对策略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规则挑战不容忽视,为维护自身权益和合理利益,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2.1 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进程,倡导以合作取代对抗,通过多边机制推动贸易规则的公平和合理性。

中国还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升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中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强执法力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2.3 推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结构升级中国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外贸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同时,中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特征和评价_中国对外贸易_[共2页]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特征和评价_中国对外贸易_[共2页]

第十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专业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根据外贸部下达的货单和通知开展进出口业务活动,从而使行政命令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

4.外贸计划体制外贸计划体制是原有外贸体制的核心。

对外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经营后,在全国实行单一的直接计划管理体制,它包括外贸收购、调拨、出口、进口、外汇收支以及其他各项计划的编制下达和执行。

出口计划的编制实行外贸行政系统和企业系统双轨制,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

进口计划以国家计委为主,外贸部门参与编制。

外贸专业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完全按照批准的计划进行,出口的商品不论大小多少,都要在外贸收购计划上一一列出,不列入计划就得不到出口货源。

国家对外贸易计划是指令性的,不能随意变动,如需修改要逐级上报,由国务院核批。

国家外贸计划既成为集中调节外贸经营的单一杠杆,又成为代行进出口许可等职能的集中进行外贸管理的主要手段。

5.外贸财务体制外贸财务体制是原有外贸体制赖以维持和运转的基本支柱。

其主要内容是各外贸专业总公司负责核算和平衡本公司系统的进出口盈亏,其盈亏上报外贸部统一核算和综合平衡后,再上报中央财政,盈利一律上缴财政部,亏损也由财政部负责解决。

外贸公司不自负盈亏,生产供货单位或使用进口物资的单位对盈亏也概不负责。

此外,外贸专业公司流动资金也由财政部统一核拨。

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由外贸部统一核算并由财政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体制。

6.外汇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确立了外汇管理制度,当时由于外汇资源短缺,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国家垄断和全面计划管理,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采用收支两条线,即统一收缴、统一支出。

各个外贸公司的一切外汇收入一律上缴国家,国家对进口用汇和其他外汇支出按计划规定的额度统一拨付。

外汇使用实际上采用的是供给制。

这种计划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一直实行到改革开放前夕。

外贸公司的出口收汇统一上缴国家;所有与进出口有关的外汇业务由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中国银行统一经营;进出口需要用汇,由各级政府层层上报国家计委平衡后,下达进口用汇计划统一拨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承包制本身暴露出一些弊端
• • • • (1)尚未建立完善的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加剧不平等竞争。 (3)企业行为短期化。 (4)承包期 3 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外经营环 境的变化。
4.外贸经营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 (1)承包额度缺乏科学性。 • (2)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 预。 • (3)汇率调整还没有到位。 • (4)按商品大类实行统一外汇留成的做法造成了 新的不平等竞争。 • (5)上缴中央外汇任务的分配不尽合理。
• • •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发展
• 1957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转入单一计划经济轨 道,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 要求,形成了由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国营外贸公 司集中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 理和统负盈亏、集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高度集中 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 度集中、统一经营,即国家高度垄断,由国家外 贸管理部门的直属外贸总公司统一经营、统负盈 亏。这种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贸易 通行规则接轨的、高效灵活的外贸管理体制。 • 1.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 2.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 • 3.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主要内 容
• • • • • • 1.外贸对外经营体制。 2.外贸对内经营体制。 3.外贸管理体制。 4.外贸计划体制。 5.外贸财务体制。 6.外汇管理制度。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特征和 评价
• • •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 的特征 1.高度集中。 2.以行政管理为主。 3.国家统负盈亏。
• (3)垄断体制阻断了工贸、农贸和技贸的结合, 产销脱节,有时甚至互相牵制,外贸企业成了生 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离层 。 • (4)由于价格体系,特别是汇价不合理,高额的 国家进出口价差补贴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而且由于补贴的标准不一,导致不平等竞争,造 成了企业之间的利益不均 。
Hale Waihona Puke 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贸易体 制
1.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 (1)由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 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 度,承包基数 3 年不变;盈亏由各承包单位自负。 • (2)取消外汇控制指标,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 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各完 成承包指标以内的外汇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小 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出口机电产品的外汇实行 全额留成。
三、1991年—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
• 1991一1993 年为全面推广与深化外贸承包经营责 任制,促进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时期,也称 为第二轮承包。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微 观管理层的变革,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改革目标与方向。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 以下几项特别重要: •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
一、1979年—1987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
• 简政放权、调动外贸积极性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 改革的主旋律。 • 1.简政放权。 • 2.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渠道。 • 3.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 • 4.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
二、1988年—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
• 1987 年 10 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 告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贸易,必须按 照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 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 改革外贸体制。”, 这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指明 了方向。
• 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深化对外 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核心内容 是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务院决 定从1988年至1993年全面推行外贸经营承包责任 制阶段,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使我国对外贸易朝着“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 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前进。这次是 以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主要内容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特征和评价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 • • • 一、1979年—1987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二、1988年—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三、1991年—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四、1994年—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最终目标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 •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 •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 1.成立了专门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 机构。 2.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3.成立国营专业外贸公司。 4.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比例外汇留成的做法, 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外汇留成制度。 • (3)实行出口退税。 • (4)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外贸管理权。
四、1994年一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体 制改革
• • • • • • • • • 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4.外贸向代理制方向改革。 5.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 6.大规模调整外贸管制措施。 7.改革税制,调整出口退税率。 8.建立、完善出口促进体系。 9.外贸企业战略性改组。
(二)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经营 管理体制的评价
• • • • • • • • 1.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发展出口贸易。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建设。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竞争力和优势,在国际 竞争中应付各种挑战。 (4)有利于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经济合作, 与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斗争,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5)有利于使我国国际收支避免出现逆差。 (6)有利于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 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保证建设不受影响。 (7)有利于控制我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 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
•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 合经营的 21 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 商品改为单轨制。 •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 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2.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效
• (1)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的局面,在改变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方面迈 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 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 (2)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 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 • (3)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
2.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弊端
• (1)对外贸易由少数国家外贸公司垄断经营,阻 碍了竞争机制的形成,破坏了外贸经营活动的内 在的规律性。 • (2)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使国家承担了全部外贸 风险,缺乏利益激励机制,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 业经营道路,而且没有适当兼顾国家、企业、个 人三者的利益,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加强 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与 最终目标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 • 1.行政干预弱化,外贸宏观管理走上以经济、法 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 • 2.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 3.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机制基本建立。 • 4.增强了外贸政策与管理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涉 外法规日益健全。 • 5.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 6.大经贸格局基本形成。 • 7.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展销方式不断发展。
•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从 1978 年开始起步,其改革思 路始终很明确,就是按照“统一政策、放开经营、 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国际通行的外贸运行机制相一致的新型外贸体 制。截止到 2001 年 12月我国加入WTO ,外贸体 制改革以渐进方式推行。各阶段针对的问题不同, 采取的主要措施也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