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学全解1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16、《最苦与最乐》——群文阅读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技法点拨】1、标题分析法:文章的标题如果是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那么它一般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还有些文章的标题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那么,它揭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是能从文章中找到揭示它们关系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往往就是观点句。

【例】《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指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用一句话概括,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关键词句往往指向本文论述的相关话题,对其进行概括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真题演练】(一)快乐是一种能力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

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

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

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

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

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

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

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

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论语》中说:“宽则得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课文解读课文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课文解读课文分析

最苦与最乐一、内容和结构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 “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全文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是主论,第 2 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

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作为辅论的第 2 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传达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启发性,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苦乐循环,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更强烈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因此,他们对本文的主题会有较强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探讨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痛苦和快乐的问题。

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深度,也十分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共鸣。

文章开篇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与责任有关,然后从“未尽责任”和“已尽责任”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在未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尽责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尽责的看法和态度。

在已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尽责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语言方面,《最苦与最乐》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文章的结构也十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得整篇文章显得十分紧凑和完整。

此外,《最苦与最乐》还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例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非分之想),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的来说,《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议论文,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四、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描写生活中苦难与快乐并存的优秀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人生中的苦难与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珍惜眼前的快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分析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描写,理解苦难与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2.2 探讨作者对待苦难与快乐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3.3 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自己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作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情景。

4.2 活动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4.3 活动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2 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

5.2.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章:课后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布置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6.2 作业要求1. 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重点)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难点)【过程与方法】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激发兴趣)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

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2:(激情导入)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学习过程板书设计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作者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他提出的应对策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态度和应对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与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深刻见解。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短文填空等,加强学生运用能力。
-课文结构的分析: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课文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使用图解、表格等方法,直观展示课文结构,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说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是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苦与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苦与乐的基本概念。在文章中,苦与乐是生活体验的两种极端情感,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了解和掌握如何处理这两种情感,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透彻说理的写法。

2.领会文章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体悟作者的苦乐观,培养对社会、他人、自己的责任感。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失意:不得志,不如意。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海阔天空: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语出《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二、主题概述这篇议论文运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二部分(第4段):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证“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四、思考探究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与责任相关的句子。

①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词汇成语的正确使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面对学习压力时保持乐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如“艰苦”、“快乐”、“悲欢离合”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境,理解生词、成语的含义,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举例: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词汇成语的正确使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旨在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和写作技巧,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苦与最乐课文精讲

最苦与最乐课文精讲

最苦与最乐一、章节划分《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三段):讲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负着未来的责任。

这部分详细阐述了责任的含义,以及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2. 第二部分(第四段至第五段):讲述人生第一件乐事就是尽了责任。

这部分通过对比未尽责任和尽责任后的感受,强调了尽责任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3.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的论点,即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逃避责任。

这部分进一步阐述了逃避责任和尽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人们积极承担责任,追求真正的快乐。

二、文章赏析《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议论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看,《最苦与最乐》以人生的责任为核心,深入探讨了负责任与尽责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因为责任意味着承担和付出;而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因为只有在尽责任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蕴含了佛家超凡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思考和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文章的结构布局来看,《最苦与最乐》采用了议论文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即先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来看,《最苦与最乐》的语言典雅而富有力量,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易于引起共鸣。

从文章的社会意义来看,《最苦与最乐》不仅是一篇关于人生责任的议论文,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教育意义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5-6)论述“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归纳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合二为一)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谈苦(11的)、痛作作苦者者使是是用负如排责比何任设论”问证“这“人个生人分什生论么最事点大最的苦?”
最苦与最乐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 也会经历坎坷和挫折。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 恒的话题,先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 居里夫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 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范仲淹曾说:“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个人的 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就不同。那么 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 《最苦与最乐》,看他是怎任,丢开不管; “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担 责 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 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 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梁 启 超
作者 梁启超 生卒 1873年 1929
字 卓如
号 任公 别号 饮冰室主 籍 广东新

贯会
社会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地位 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
法。
代表 《饮冰室合集》《李鸿章传》《清代 作 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生字
悲天( mǐn )悯人
★多音字
无论到了什么境遇,都
得(孔子)
能保持安然自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运用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一论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呢?“卸却责任” 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
休,不是很遥远吗?)
担 举例论证: 1、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

2、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因为“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
乐 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归纳: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
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2、品读第二部分,作者论证人生最乐之事 的过程? 第4段开头设问:什么事最快乐呢?
提出论点: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论 道理 乐 论证
(引 用论 证)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
俗语:心上一块石 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头落了地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
名言:无入而不自 愉快。
从而得出了“尽责方得苦中真乐”的结论 启迪我们 “直面人生,勇担责任”。
论 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 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 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 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 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贫 失意
老、死
否 定
提出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
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论证论点
(2)为什么未尽责任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
谈对贫 苦 个 失意
人 老病死
知足 安分 达观
能排解的痛苦----不苦
比喻论证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 对
举 例 论 证
压在肩头”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脱(第2段)---痛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3、论证面对苦与乐的正确态度:
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
道理论证: 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
2、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契( qì)约
得(dé)罪 过得(de)去 得(děi)亏 答(dā)应 答(dá)案
★形近字
A.抵(dǐ)押 砥(dǐ)砺 诋(dǐ)毁 官邸(dǐ)
B.愉(yú)快 坚贞不渝(yú) 榆(yú)树 C.卸(xiè)车 抵御(yù)
• ★莫若:不如。
•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 系的文书。
2、从标题来看,本文主要探讨了哪些问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什么事最乐? 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带着问题,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未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承担责任
人生应当
,而不能
逃避责任 。
根据上一题,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痛苦”。
比 论
对 答应办的事没办; 他 欠人的钱没还; 人 受人的恩惠没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对家庭 对社会 对国家 乃至对自己

无法排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 解的痛
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第3段)
归纳分论点一: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 乐》课 件(26张 ppt)PP T课件 人教版 部编版 优秀公 开课课 件下载
•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 斗到死为止
•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 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最苦与最乐
1、课文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儿?
并列短语。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相互对比,能够引起读者对最苦与最 乐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