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
03
熵值法介绍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信息熵用于度量系统无序程 度或不确定性,熵越大,不 确定性越大。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根据指标的信息熵来确定指 标的权重。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熵 权,可以客观地确定各指标
计算步骤:标 准化处理、计 算熵值、计算 权重、构建评
价模型
适用范围:适 用于多指标的 综合评价问题
优势:客观反 映各指标的贡 献程度,减少 主观因素的影
响
05
两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的比较
计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基于方差最大化,熵值法基于信息论中的熵概念 适用范围: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因子分析,熵值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 权重确定: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熵值法采用信息熵确定权重 稳定性:熵值法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法可能会受到数据波动的影响
局限: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能会遇 到计算瓶颈。
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够将多个相关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简化问题,便于分析。
缺点:在确定主成分时,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结果不够客观准确。
适用范围:适用于多指标、多因素、多目标的问题,尤其在数据量较大时具有优势。
和表现。
指数基金的评价指标体系
跟踪误差:衡量指数基金与标的指数的偏离程度 样本误差:反映基金收益率与标的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差异 信息比率:评估指数基金相对于其他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 业绩归因:分析指数基金业绩的主要贡献因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提取多个变量中的主要成分,简化数据结 构
武汉城市圈节约集约用地现状和评价分析
武汉城市圈节约集约用地现状和评价分析摘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土地状况,建立土地节约和集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城市圈和3个观察员城市内积极开展节地集地评价工作,有助于“双保工程”(保经济建设、保耕地红线)的实施,加速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双保工程;土地节约与集约;评价指标体系The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bstract: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land situa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establish the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id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tively carring out the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work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three observers city could help the implement of “Double Protection Project” and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str ategic goals of central China.Key words: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Double Protection Project;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system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相继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土地资源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供需矛盾愈显突出,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不仅在2010年3月13日被国务院明确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且在4月27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表明党和国家密切关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并对武汉市寄于殷切希望,因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的2010年“双保工程”(保经济建设、保耕地红线)行动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任务,并将“节地示范工作”作为9项任务中的专项来抓,要求建立一批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1]。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优先开发利用未利用地和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4条节约集约用地措施,指明了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方向。1 武汉城市圈节约集约用地现状分析1.1 整体与局部从全局来看,节约集约用地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湖北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以约1/3的土地资源承担着超过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财政收入,6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80%以上的对外贸易。从局部来看,城市土地面积差异显著。8+1个城市和3个“观察员”中,鄂州市和3个省直管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的土地面积明显偏小,占地比例不到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的5%;黄冈市行政规划10个县区,土地面积达1.7万km2,占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的31%,是土地面积最小的鄂州市的11倍。1.2 投入与产出从城镇投入来看,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大小不一。2007年武汉城市圈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445万元/km2,相对于2006年每平方千米增加109万元;武汉市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 986万元/km2,是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排名第二位的鄂州市的3倍、排名最后的咸宁市的18倍。从产出水平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相差悬殊。以单位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计算,2007年武汉城市圈平均值为957万元/km2。各地区地均产出水平高低不一,武汉市独领风骚,达3 698万元/km2,是平均水平的4倍、第二位的鄂州市的3倍、最低的黄冈市的14倍;其中,黄冈市、咸宁市的地均产出少于300万元/km2,不足平均水平的1/3,明显低于其他城市[2]。1.3 粮食安全从粮食安全来看,各市耕地数量比例不均。耕地面积在各市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除潜江市、仙桃市相对较高外,其他均较低;咸宁市、黄冈市、黄石市3市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低于20%,武汉市、鄂州市、天门市、孝感市等低于30%,因此,耕地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加,耕地资源逐渐被蚕食。以武汉市为例,《2008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报告》的土地变更数据显示,2008年度武汉市耕地共减少2 424.6 hm2,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减少134.5 hm2,占5.55%;其他减少9.8 hm2,占0.40%;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 280.2 hm2,占94.04%。当然,从目前情况看,将“鄂北粮仓”的随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范围,可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菜园”,充分发挥其作为“米袋子”、“菜篮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的优势。1.4 各地节约集约用地经验1.4.1 英山县山区节约集约用地新路英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从本县土地资源紧缺且贫瘠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投入、劈山造地、落实责任、增强意识,走出了一条山区节约集约用地新路。首要是将节约用地当作发展基业来抓,20世纪80年代实行劈山、改河、造地;1991年开始土地复垦;最近几年贷款7 000多万元,在河滩上规划了3片新区。其次,把节约集约用地当作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走,节地项目实行“三优”、“减免”、“补助”,节地利用放在“四边”,即城边、河边、山边、路边。同时,不仅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多部门每月例会精神,而且还在节约集约用地中弘扬时代精神,“战天斗地”学大寨,“百里画廊”谋未来[3]。1.4.2 洪湖市节约与集约用地宏观评价洪湖市近年来重视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尽量利用现有的闲置土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用地项目审批制度,确保每个项目用地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建立的标准化节约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方法分析结果来看,1997~2005年间,洪湖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2000年,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1.56下降到1.04,说明这3年内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为2000~2005年,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1.04上升到1.29,年均提高4.47%,说明了洪湖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呈逐渐提高的趋势。1.4.3 京山县“五统一”的垂直管理体制随着京山县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在开发区落地项目不断增多,供地与用地矛盾日显突出。针对这一影响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矛盾,2008年以来,县开发区国土分局加大了土地利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国有土地运营模式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垂直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促进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企业入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截至2008年11月底入驻园区的企业57家,其中已投入生产的企业28家,在建企业17家,准备开工建设的企业12家,为京山县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市圈工作的整体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4.4 随州市土地利用的创新工作及广水市的集约用地评价随州市创新土地利用和保障用地的新机制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国土及相关工作中认真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创新土地利用审批新机制;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原土地使用者的关系,妥善安置征地拆迁补偿,创新失地农民保障新机制;三是处理好政府与用地单位的关系,引导集约节约用地,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广水市国土资源局和广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提交《广水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课题,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与典型工业企业调查,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测算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库。2009年底,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并一致认为:这一成果对于今后广水市经济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以及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武汉城市圈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评价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两型社会”旨在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在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工作上, 必然要求节约和集约用地以持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与措施来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以最大化发挥土地资源的承载和生产功能,最大限度地支持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指导节地工作,为省委、省政府等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2.2 内涵界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节约与集约用地工作,确定了2010年“双保工程”攻坚克难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节约集约用地要在机制上取得突破”。因此,需要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界定其内涵,将节约和集约分开来研究,并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应的评价方法。总体来讲,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本质上是一种预期,是指在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降低人类健康水平和不带来生态环境损害的前提下,通过节省土地资源耗费、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整合区域内外资源、优化空间结构等措施,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4]。具体而言,节约是限制和约束的意思,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数量的角度来说,是指通过相关行政政策和技术手段,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稀缺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政府部门为了达到一定的土地管理效果,限制了土地供给数量,约束了浪费土地的行为;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的,最初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集约用地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言,是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前提,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动态过程[5],一般是土地使用者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取改善用地结构和挖掘用地潜力的行为。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效果上讲,集约利用就是节约利用,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建设对土地增量的需求,达到了节约利用的要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集约是节约的一种手段[6],但不是惟一手段,节约用地还有其他更为广泛的措施选择。从效率而言,节约用地促进集约用地,政府部门通过控制土地供给,严厉打击非法占地、破坏耕地和圈地屯地等违法行为,加强全社会节地意识的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土地使用者在有限的土地上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用地效率,也保证了经济发展,而且也起到了保护耕地红线的作用。2.3 评价指标体系2.3.1 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或者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较多,而单独研究节约用地的很少,因此,依据上述关于土地节约利用的定义,将政府职能部门做为主体,从土地宏观调控和城市建设等角度,围绕双保工程,建立了以土地闲置率、地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车均机动车道面积、全民节地意识为指标的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值得说明的是,考虑车均机动车道面积因素,主要是反映城市建设的交通状况,特别是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增加了市政建设压力,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而且大多为黄金地段,同时,当斯定律告诉我们:“单纯靠政府修路,不能解决交通拥堵”,因而,城市交通给节约用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3.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成熟,结合国土资源部2008年发布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及其他相关文件,以最近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武汉为龙头,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绿色促进计划”为目标,以调查过程中资料和数据搜集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准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和“集约—高效—协调”等因素,从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的强度、投入和效益3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2)[7]。2.3.3 评价技术方法现有的评价方法比较多,有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神经网络和MR-MT-ML[8]等一系列模型方法。本研究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依靠专家打分、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指标及权重数据,在土地节约利用和土地集约利用中采取模糊综合评价,将节约和集约评价的结果综合起来,运用Choquet模糊测度与积分模型,得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总体评价水平。其中,在评价的空间尺度上,以武汉城市圈为整体,可以选择某些典型区域作为节地示范县市;在评价的时间尺度上,可借鉴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时间尺度,短期为3~5年,中期为7~10年,长期时间尺度为10年以上[9]。具体评价思路如图1。2.4 节地模式的经验借鉴节地型城市模式是一种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用为基本出发点,突破了以往城市“摊大饼”式的建设方式,实行紧凑立体设计,在占用很少土地的情况下,实现人与汽车全面和谐,城市紧凑而宽松,能源高效而低耗。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城市新模式解决方案,即节地模式,中国学者董国良研究30年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地城市模式,简称JD模式。它不仅作为上海世博会一个重要的内容——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也是参展国家和地区惟一展出的城市新模式,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和道路通行能力,实现了用地功能空间组织成本最小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目标,为“低碳经济”和“绿色出行”做出了有益尝试。再如,北京市将试点运行的新型公交——“立体快巴”,上层载客,下层通车,主要在城市容易交通拥堵的主干道上行驶,这一模式非常值得拥堵严重的大武汉借鉴。3 小结3.1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是保持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我国既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大国,又是一个经济快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工商业用地,没有土地资源的支撑,经济的振兴很难实现,武汉城市圈也不例外,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优越的发展区位决定了其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试验田。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就是要求城市走“紧凑型”发展模式,重视土地资源价值,将其视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资源,优化利用,高效配置,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是保持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供求矛盾和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2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是保护武汉城市圈耕地红线的有效手段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团结等重大问题,具体地说,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是保护武汉城市圈耕地红线的有效手段。正如湖北省国土厅副厅长熊政春所说:“红线就是生命线,没耕地老百姓就没法生存”。“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就是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只有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才能既保护耕地资源,又保证建设发展。在“双保工程”中积极开展节约与集约评价工作,大力推广农地节约集约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风气,坚持节约与挖潜并重,加大农地开发复垦力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保耕地保护“红线”。总而言之,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也是中西部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区域之一。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合理的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助于政府部门了解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用地政策、合理进行土地规划和考核土地管理绩效,积极有效地开展节地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项用地的需求,持续满足武汉城市圈快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速3个“观察员”城市的融入与整合,从而舞动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使之成为内陆重要经济增长极,逐步靠近中国城市圈第四极的目标,早日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 国土资源部.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0年行动方案[S]. 2010-04-09.[2] 肖安民,王培锦,秦尊文,等.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熊政春.从英山经验看山区节约用地新路[A].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 吴次芳.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定位与现实选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9-10.[5] 林坚,陈祈晖,晋璟瑶. 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4-7.[6] 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等.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国土资源导刊,2006,3(6):17-19.[7]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0.[8] 姜海,曲福田,欧名豪,等.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7-123.[9] 王静,邵晓梅.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
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1995~2004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
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
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1.1.1土地生产力。
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1995a)。
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
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
熵权法在“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J
t ec mp t i e p w re au t n o r ̄n e o o c d v lp n h o e i v o e v ai f b c n mi e eo me t t l o u a
.
Ke r s: h n U b n Ag lmea in; c n mi v lp n ; n r p h o ; d l fE to y C e i in y wo d Wu a r a g o r t o E o o c De eo me t E t y T e r Mo e n r p o f c e t o y o
摘 要: 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为研 究对象, 结合武汉城 市 圈内 8个地级 市的具体情 况作 实证研 究 , 通过 收集大 量的经济统计公报数据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 在 应用熵的理论 , 建立一个熵权 系数模型 ,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 合评价指标体 系, 对区域 内 8城市的经济发展做 出解释和评价 , 探讨城 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问题 。 关键词 : 武汉城 市圈; 经济发展 ; 熵原理 ; 熵权 系数模型
te e t p h o o e t b i n e to y c e f in d la d b s d o i mo e , e c ud b i o r h n ie h nr y t e r t sa l h a n r p o f ce t mo e , n a e n t s o y s i h d l w o l ul a c mp e e s d v e au t n i d x s se , n i e t e  ̄ e rao a a ao fr出e e nmc e l m n o t ci i u i v a i n e y t m a d gv n r e tn n e u i l o h c o idv o e e ts s sn tp ti d v tn 0 l o e p t fh 8 ie。 c s g d
基于PCA-DEA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编辑
蔡 海 燕
基 于 P A- E 的 武 汉 城 市 圉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实 证 分 析 C D A
u e e ce c . s f i n y i Ke r s P y wo d : CA— A ; L n s f c e c DE a d uee i i n y; W u a i ic e h n ct crl y
武 汉城 市 圈 于 2 0 0 9年 初 被 国务 院 正 式 批 准 为 资 源
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 了重大机遇 。与此 同时 ,伴 随着武 汉城 市圈经 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规模迅速扩 大 ,人地矛 盾 日趋 突出。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资料 ,城市 圈 内各城市对 土地 资源 的有效利用与否 ,不但关系到 “ 两
型社 会 ” 改 革 试 点 的成 果 ,更 关 系 到城 市 圈 经 济 、社 会 和 生 态 环境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因此 ,选 择 科 学 的 方 法 对 城
徐 理 ,许 倍 慎 ,杜 文俊 ,吴郁 玲
( 中师 范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华
摘 要 :在 建 立 武 汉 城 市 圈土地 利 用 效 率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基 础 上 ,运 用 P A D A 复 合 模 型 ,借 助 S S 、 LN O C —E P S ID 软 件 ,采 用主 成 分 分析 法 分 别 筛选 出 土地 投 入 和 产 出的 主 成 分 因子 ,运 用 C R D A模 型 对 武 汉城 市 圈土 地 利 / E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
筹资效率 :1 资速度 、2 X 筹 X 借款筹 资规模 、3 x 筹资活动现金流人 流出比 、at x 票融 资成 本率 (发放 的股利+ S ( 发行费用一 股权融资产
生 的利息 ) / 股权融资额 )X 务融资成本率 ( 、5 债 税后利息 支出, 借款
总额 ) 。
配置效率 :6 X权益净利率 、 x销售净利率 、 总资产周转率 、 主 x x 9 营业 务收入增 长率 、 净利 润增长率 、】 xl 总资产增 长率 、. x 资产净
d f
S g i.
4 ) ( 6
( ( 1 ))【 【1
个新 的指标体系 ,然后对新 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融资效率
进 行 评 价 。本 文 认 为 这 样 的实 证 方 法 既 可 以 消 4 观点 , 果 K a e 17 ) s 如 MO的值 小 于05 , 不 太 .时 则 适 宜 进 行 主成 分 分 析 , 明 变 量 间 的重 叠 性 不 大 。 处 的 K 值 表 此 MO
表 1 KMO d Ba t t S Te t an rl t s e
(3 4 ) 7 . 1 8 796 6 3
.
Kas r ie -M e e -Ol i e s r f a l g Ad q a v y r k n M au e o mp i e u c S n Ba t t ’ s o p e i i rl t s e Tet f h r t S c y Ap r x p o Ch —S u r i q ae
我 国学 者 对 融 资 效 率 概 念 的 研 究 层 出 不 穷 ,到 目前 为止 也 没
有关于融资效率的统一的定义。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 从 筹资效率 、 配置效率 和治理效率这三个方面来评价融资效率。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判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息进步壮大,指数基金近年来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型的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型的研究作者:张祥国丁瑞蒋幸幸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8期摘要: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也常对进行多元评价的相应背景。
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
多元评价模型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但该方法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法的结合,对多元评价模型进行新的探究,使多元评价模型建立的更加精准。
关键词:多元评价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熵值法一、多元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指标的确定对于一个待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反应该对象内涵的指标集及其标准和量化符号构成。
“评价对象”与“指标”是相对而言的。
在评价体系中,指标的级数越往下,指标越具体。
假设一个待评价对象已经建立好了两级的评价指标。
第一层评价指标是直接作用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A,B,C,D等。
第二级评价指标是作用于第一层评价指标,有a,b,c,d,e,f,g等,共N个样本。
为了对多元评价模型更加精准的建立,我们没有采用普通的分层模式,而是采用了第二层中的每一个指标与第一层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关系的模式。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优化指标1.原始度量数据的标准化收集p维随机向量,N个样本,构建样本阵列并归一化到下面的样本元素:(1)其中,(2)得到归一化阵列Z。
由归一化阵列Z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3)2.确定主成分,样本相关矩阵R特征方程的求解:(4)获取特征根P,确定主成分:根据(5)标准化的指标变量被转换成主成分:(6)称为第一主成分,称为第二主成分,…,称为第p主成分。
P指标是从第一层指标中选出,从而利用这一P指标来取代第一层指标,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直接用于评价对象。
二、利用熵值法客观计算指标权重并综合评价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确定——以武汉市为例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确定——以武汉市为例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周鹏【摘要】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及指标理想值确定提供相关技术借鉴和指导,采用目标值法、极值法、平均值法、发展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了武汉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理想值,研究表明:武汉市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468人/km2,29156.79万元/km2,38129.86万元/km2时,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度达到最优状态;此外,在把握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减少主观因素对理想值确定产生的干扰.%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ideal values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indexes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Wuhan City using such methods as target value, extremes, mean valu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opularizing nationwide the assessment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providing technica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of Wuhan City in 2011 reaches the optimal state. Besides, the paper integrates various methods t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deal valu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present status of land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evaluated region.【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8页(P57-64)【关键词】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武汉市【作者】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周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263)2008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为全国各地区域和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依据。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作者:张海波周敏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7年第03期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其变化的内在动因,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偏移份额分析法。
研究结果:首先,各个城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偏移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巨大,属于增长性结构,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压缩,面临巨大压力,属于衰退性结构。
其次,各个类型土地的竞争优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研究结论:城市各类用地的规模变化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土地资源丰度、区域用地政策、产业结构变化等。
各因素影响力大小不同,从而使得各个城区城市用地规模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SSM模型,土地利用结构,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7)03-0012-19 收稿日期:2016-12-261 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城市土地的利用,直接决定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禀赋,其利用结构调整所涉及的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把土地利用看作一个复杂、动态但可控的系统,其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也可以利用基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与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人口、环境改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耦合关系——基于武汉市
始, 我 国 的土地 市场化 程 度达 到 了较完善 的水 平 , 市 场机 制在 土地 资源 配置 过程 中发 挥 的基础性 作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0 8
作者简 介: 陈
莹( 1 9 8 O 一) , 女, 湖北省武汉市人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博士 , 博 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土地经济学 、 土
土 地面 积来 缓解 供 地 压 力 , 而 必 须 注 重 对城 市 土 地 的 内部挖 潜 , 提高 土地集 约 利用 程度 , 这样 指 导 下 , 市 场作 为
集 约利用 的影响效 应 进行 了研 究 。
资源配 置 的基本 手段 , 如何 通过市场化手段 改善土 地集约利用水 平 , 对于 推进节 约型 社会 的建设 具有 重要价值 。 学 界对 于 土地 市场 化 的测算研 究 较多 , 其中, 曲福 田等采 用 因子 分析法 和 多 因素分 析模 型对 江 苏省 开发 区 的土地 市场 化率 和不 同市 场发 育 阶段
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 析 , 借 用 耦 合 模 型进 行 测 算 , 得出研究 结论为 : 2 0 0 3 —2 0 0 8年 间 武 汉 市 土 地 市 场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之间处于协调耦合阶段 ; 土 地 市 场 化 改 革 提 高 了武 汉 市 的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水 平 , 而 以
・
4 2 2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5 年
第 2 8卷
用 日益彰 显 。 武汉 市作 为 中部 崛起 的 中心 城 市 , 是 全 国特 大 城市 和重 要 的交 通枢 纽 , 自古 便 有 “ 九 省 通衢 ” 之 称 。其对 土地 政策 实施后 的反应 速度 较东 部地 区要慢 , 比西 部 地 区要快 , 土地 试 点 政 策较 少 , 政 策 稳健 性较 高 , 发展 速度 均衡 , 以武汉市 作 为参 考 可 以清晰 地看 出改 革效 果及其 影 响 。 本文 选择 2 0 0 3 —2 0 0 8年时 间段 为观 察期 , 主 要是 基 于 以下 考 虑 : 其一 , 改 革 开 放后 , 我 国积 极 推进 土地 相关 政 策 的改 革 步伐 , 2 0 0 3年 1 1月 , 国 务 院发 布 的《 关 于加 大 工 作 力 度 进 一 步 治 理整 顿
基于GIS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20140626(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基于GIS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姓名:肖梁学号:2012210192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年级:2012级任课教师:聂艳中国·武汉2014年06月成绩评卷人目录摘要 (1)第1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现状 (2)1.3 研究意义 (3)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3)1.4.1 研究内容 (3)1.4.2 数据来源 (4)1.4.3 研究思路 (4)第2章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4)2.1 土地利用效益的基本概念 (4)2.1.1 土地利用结构 (4)2.1.2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4)2.1.3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5)2.1.4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5)2.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5)2.2.1 系统理论 (5)2.2.2 区位理论 (6)2.2.3 集约利用理论 (6)2.2.4 最优化理论 (6)第3章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7)3.1 武汉市区域概况 (7)3.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7)3.2.1 构建指标体系原则 (7)3.2.2 筛选指标的方法 (8)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8)3.2.4 指标值的获取 (9)3.2.5 指标值的标准化 (9)3.2.6 指标值权重的确定 (10)3.3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11)3.3.1 因子分值的计算 (11)3.3.2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的分类 (12)3.3.3 综合评价结果的空间可视化表达 (12)3.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13)第4章问题与对策建议 (13)参考文献 (15)摘要本文以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核心,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建立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人口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四个指标,借助GIS平台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对武汉市13个区2010年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基于熵值法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
基于熵值法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吴艺,夏再璋,许广青,叶昶(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武汉430079)摘要: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国内外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选取22个指标对其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从用经济有效性、地结构适宜性、用地规模合理性和生态环境安全性四个方面入手,运用土地资源学、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有关理论,利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数。
同时基于武汉市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熵值法;土地可持续利用;武汉市Abstract:Key words: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即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达到城市土地供需的持续平衡,它不仅指数量上的增减平衡,还包括质量上的供需平衡[ 1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空间和环境压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纵观全国,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普遍存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与耕地保护矛盾重重、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管理效率不高以及土地利用产出效应不高等问题,在当前城市化加速阶段,这些问题成为束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城市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城市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意义重大。
1.2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综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它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时间上方向上的一种判断和评估。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两种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数据挖掘、社会科学研究、金融分析和其他数据化研究中。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机会。
首先,主成分分析法(PCA)是用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关联性的一种数据探索技术。
它允许分析师通过减少多元变量的数量来快速地提取主要的独立变量的相关性。
PCA可以看作是数据降维和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分析师更好地理解数据集中隐藏的模式,并有助于预测未来结果。
其次,熵值法是一种衡量数据复杂性的一种工具。
它可用来衡量数据集中信息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使用熵值来检测数据集中的噪声水平。
熵值法可以帮助分析师在处理复杂的数据时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相关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最后,PCA和熵值法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优点。
PCA可以帮助分析师快速有效地发现数据集中的关联性,而熵值的使用可以帮助分析师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数据。
因此,两种方法都可以为分析人员提供更有效的数据处理手段,从而有助于分析师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各有其优势,这使它们成为许多数据分析领域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使用PCA和熵值法时,分析师应特别注意其结果的准确性,因为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数据集的特定性质。
因此,分析师需要学习更多关于数据处理方法的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有助于改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用于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能够有助于分析师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此外,分析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也需要注意结果的准确性,并学习更多关于数据处理方法的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分析数据。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汪燕衍;梅昀【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1(028)001【摘要】China is among the countries short of land resources. While expanding pieces of land are used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s of urbanization, the remaining land in urban areas are used extensively and inefficiently. It is urgent to exploit potentiality of urban land and achieve higher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integrated use of land in c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ed land use in Wuhan City, and,with 19 cities in which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over 200 millions as the evaluation un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grated urban land use b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Wuhan City with those of other citi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concerning improvement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总页数】8页(P7-14)【作者】汪燕衍;梅昀【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与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与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263)【相关文献】1.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性研究 [J], 饶映雪;戴德艺;刘成武2.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周双英;余雨意3.城中村改造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效益——以武汉市为例 [J], 刘佳颖4.基于协同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J], 徐理5.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王太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
王绍艳;陈银蓉;佟香宁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此为标准,结合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同时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措施.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王绍艳;陈银蓉;佟香宁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263)
【相关文献】
1.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性研究 [J], 饶映雪;戴德艺;刘成武
2.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J], 罗雄飞;周勇;聂艳;于雷
3.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周双英;余雨意
4.城中村改造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效益——以武汉市为例 [J], 刘佳颖
5.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王太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PCA-DEA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PCA-DEA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徐理;许倍慎;杜文俊;吴郁玲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14)004
【摘要】在建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CA-DEA 复合模型,借助SPSS、LINDO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筛选出土地投入和产出的主成分因子,运用C2R/DEA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内部差异明显,从中心城市到周边土地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土地产出不足是制约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徐理;许倍慎;杜文俊;吴郁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1
【相关文献】
1.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实证分析 [J], 吴萌;甘臣林;任立;陈银蓉
2.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的差别化土地管理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 张俊峰;
张安录
3.武汉城市圈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 [J], 傅智能;富雅卉
4.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的差别化土地管理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 张俊峰;张安录;
5.行政空间邻接与土地财政传导效应——基于武汉城市圈实证分析 [J], 张安录;刘炼;曾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探讨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被戏称为“全国最大的乡镇”的武汉面临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如何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来容纳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和各种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本文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作一个探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武汉近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进行评价,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武汉、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
城市土地的稀缺性是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武汉市以往“摊大饼”式的扩展模式因其占用土地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损耗高,已不适应这个追求高效低能的集约经济时代。
对土地的集约使用,成为武汉市保持城市生命力,发挥城市最佳效能的必然选择。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 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 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 可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借鉴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
其基本涵义为在土地上增加投入, 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1]。
而城市土地利用有着不同于农业土地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所以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
部分学者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括为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断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 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化; 二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建立合理的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并且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 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统一[2]。
另外,部分学者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空间上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其中宏
观层次强调城市综合效益, 要求城市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及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等; 中观
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微观层次侧重于对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
益进行分析[3]。
根据这几种观点,我认为:1.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最大报酬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2.合理配置城市功能分区、实现城市土地功能的有效转换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2.选取指标的说明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选出以下9个指标:地均固定资产投入A1、地均基础设
施投入A2、城市建筑密度A3、人口密度A4、地均第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A5、地均财政收入A6、人均绿地面积A7、人均道路面积A8、绿化覆盖率A9。
因为受到数据的限制,所以选取的指标时段是从2003年到2007年共5年的时间,具体指标的选取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做了一定的代替,例如,地均基础设施投入转换为地均基本建设投入,城市总容积率转换为城市建筑密度,以及城市建筑密度中将建设面积换成了建成区面积。
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和地均基本建设投入从城市的综合性投入和最基本的投入来衡量武
汉城市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利用程度;地均第二、三产业GDP、地均财政收入衡量城市土地产出效果;人均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则衡量土地利用的持续状况。
3.评价指标的处理
3.1相关概念
1.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概念
压缩变量个数,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变量,剔除冗余信息。
即将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个数较少、能解释大部分原始数据方差且彼此互相独立的几个新变量,就是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简称PCA)就是一种常用的基于变量协方差矩阵对信息进行处理、压缩和抽提的有效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有利于消除原始变量间存在的共线性,克服由此造成的运算不
稳定、矩阵病态等问题。
2.熵值法的相关概念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亦然。
熵值法可以用来判断各主因子的离散程度,因子的离散程度越大,该因子的影响就越大。
3.2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新的指标评价体系
表1 评价指标数据
数据来源:《武汉城市统计年鉴(2004-2008)》
(1)无量纲化处理
采用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是标准差标准化,可以去除评价指标单位,消除不同单位之间数值差距大的影响,将所有数据统一起来便于处理。
(2)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结果进行处理后,以最初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中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一定的百分率(一般取85%)[3]为标准,确定选取的主成分个数m,m即为新指标。
在本次数据处理中,得到了两个主成分,即m等于2。
第一主成分B1的贡献率约为86.5%,第二主成分B2的贡献率约为11.9%,累计贡献率超过98%,达到要求。
同时得到9个指标对第
一、二主成分分别的贡献值(如表2)。
表2
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其的贡献率都很大,但从A1到A6每个指标的贡献率都超过了0.9,其他的相对偏小;相反,第二个主成分中, A7到A9对它的贡献率相对要大一些。
其次,从A1到A6的6个指标都与第二主成分成负相关关系,A7到A9三个主成分都与第二主成分成正相关关系。
则第一个主成分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而第二个主成分可以归纳为可持续性建设因素,这正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危害因子,即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处理好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所以与之呈负相关关系。
(3)用贡献率和标准化后的值加权求和得到新指标的数值
3.3用熵值法计算客观权重
(1)数据的非负数化处理
由于熵值法计算采用的是某一指标值占同一指标值总和的比重,因此不存在量纲的影响,不需要标准化处理。
但由于数据中有负数,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此外,为了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还需要将数据进行平移。
(i=1,2,…,m;j=1,2,…,n)
(2)计算第j个评价对象第i项指标占该指标的比重
(i=1,2,…,m;j=1,2,…,n)
(3)计算熵值
式中,k>0,k=-1/ln(n),ei≥0
(4)计算差异系数
其中,,0≤gi≤1,,指标值的差异系数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就越大。
(5)求权重
(1≤i≤m)
(6)综合分值
(7)最后数据结果为:
表2 2003年-2007年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
4.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结果分析
从2003年到2007年,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5年的和为1。
其得分相当于在5年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大说明集约度越高,比例越小说明集约度越低。
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7年,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说明这5年中,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到2004年略有降低。
第一主成分中的各指标因子与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度相当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提高以及土地利用率。
从下图(图1)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以及第二主成分可持续性建设中的人均绿地面积、人均道路和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趋势与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趋势有很高的相似性。
4项指标均在2003年到2004年之间发生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而此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也发生了下降。
说明这四项指标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图1武汉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各相关指标趋
这让人联想到,2003年是新一届市政府施政的第一年,新一届政府努力实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人民群众办好10件实事的承诺,例如,为了缓解日益加剧的交通压力而对城市交通的主次干道采取“瘦身”政策,拓宽机动车道,而挤掉道路上的“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等。
政府在努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作为第一主成分中贡献率最大的人口密度,在2003年到2004年间上升幅度与前后几年相比上升幅度非常缓慢,而武汉土地利用集约度也在这期间呈稍降趋势,很明显地可看出人口密度对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较大。
5.小结。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尽量保存原有信息地将众多指标简化,在评价指标众多的评价体系中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赋权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得到的权重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从结果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武汉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但政府在注重眼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投放更多的眼光在长远的将来,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安徽农业学,2006,34(22):6020-6021
[2]吴旭芬, 孙军.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 J] . 中国土地学,2000,14( 2) :17- 21.
[3]房镜.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243-246
[4] 温秀琴,汪应宏,陈晨,彭山桂.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72-12373,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