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摘要]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

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关键词]认知偏差;非理性;理性,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10)06-0059-04

一、引言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投资决策,对信息可以做出无偏估计。与传统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的,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公正、无偏的处理,并且他们不是同质的,存在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对未来预期的不同。投资者不是风险厌恶的,而是损失厌恶的,他们面临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面临损失时

表现为风险追求。因此,市场不会达到有效,资产的价格也不会包含所有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仅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还受投资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把投资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心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而导致投资者决策偏差和资产定价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认知偏差的心理学原理,并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认识金融市场上异象的存在。本文通过对投资者认知行为的系统疏理,对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以求得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非理性行为本质,并提出相应对策分析与研究展望。

二、认知偏差的起源与演进

对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心理学家Gustave Le Bon和Charles Mackay分别所著的有关情绪感染、从众以及荷兰郁金香事件的书。此后,Burrhus、Frederic、Skinner以及John D Watson等将行为方法全面引入心理学,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Maurice Allais所做的Counter-example心理实验揭示出投资者具有“确定性心理效应”,开创了投资者心理研究的先河。

在西蒙提出人类有限理性的概念后,Tversky和

Kahneman等人进行了大量关于认知决策的启发式和认知偏差的研究。此后,Paul Slovic等进行了不确定环境下投资人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基于实验分析,Tversky和Kahneman 进一步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前景理论对投资者心理实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和细化,并做了详实的说明和论证,系统性地指出了在投资者心理上存在认知偏差,为此后行为学派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上得到了深化。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投资者的决策并不主要是靠分析信息和精妙的计算做出的,更多的是靠直觉做出的,由此对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有了更广泛的发现。但此后关于认知偏差的系统性总结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空白,各行为学派的投资者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都没有得到进一步深化。

综合Kahneman、Gigerenzer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与事实本身、标准规则间所产生的某种差别和偏离,或偏离的倾向和趋势,是认知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应遵从的判断规则和人们的现实表现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拟合的缺口,一种没有实现的不完全匹配,是人们的认知局限和认知风格、感觉机制和加工策略、个体动机和情绪、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定义,本文分别针对群体认知、系统认知、代表式启发与框架依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辨析。

三、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

1、群体认知偏差与羊群行为

投资者的社会群体属性决定其在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环境中,通常表现出一些群体行为,如社会比较、暗示和羊群行为等(Aoller和Adler,1984)。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不存在客观标准时,人们通常会将其决策同其他人的决策进行对比,然后决定取舍。而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缺乏客观标准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市场交易者都清楚,金融市场是群体行为的结果。因为投资者切身体会到了恐惧、怀疑、贪婪和不时的后悔。也毫无疑问,投资者们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出一个系统或者规律,来帮助他们预测这个市场可能出现的情感因素的影响。

行为学派认为,投资者群体心理因素在股票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群体效应会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反应与在独立环境下的行为反应有着巨大差异。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引起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情。投资者的群体心理的突出表现是乘数效应,即行情看涨时更加乐观,行情看跌时则更加悲观。因此,当股市萧条的时候,那些前景看好的股票即使升值潜力巨大,也少有人

问津;相反,在市场繁荣时期,前景看淡的个股,人们同样会争相购买。这是由于群体心理的乘数效应,股市一旦呈现涨势,就可能会出现“井喷”,一旦陷入跌势,就会出现“一泻千里”。

这类群体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就是所谓的“羊群行为”。一方面,羊群行为是为减少后悔所衍生的行为方式。在投资者看来,当大多数人都做出相同的判断时,那么该决策就可以算是正确的,即使错了,因为大家都遭到相同损失,错误决策的后悔压力也会减轻不少;另一方面,Welch(2000)进一步指出,不仅一般投资人存在羊群行为,机构投资人的羊群行为更为严重,他们相互模仿以维护职业声望,其他从业者相同的错误决策对自己职业声誉的伤害最小。机构投资人的羊群行为能带动资金的大量流动,是导致市场波动和股市兴衰的主因。

2、系统性认知偏差与心理行为

系统性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自信、心理账户和后悔规避。

首先,过度自信是最基本、最难以克服的系统性认知偏差之一,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往往根植于生物的、文化的和习惯的多方面原因。如果说保持适当的自信是适应环境,增强自我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那么过分的自信就是过犹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