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考问答题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9c32431ba0d4a7302763af7.png)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 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 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 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 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 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 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 “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 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 二字加以揭示。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同步练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同步练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4389cea5e9856a57126063.png)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20·辽宁朝阳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aa55c1f705cc17552709bc.png)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4分)答案:6. 2 (1)大约(1分)(2)呆呆的样子(1分)7. 4 (1)水格外清凉。
(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8. 4 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菏泽市2020年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小石潭记》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小石潭记》](https://img.taocdn.com/s3/m/07a634f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b.png)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
(2)为嵁,为岩( )
(3)佁然不动( )
(4)悄怆幽邃( )
10.文章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详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节选自明•袁宏道《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撼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栏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有。今浙江境内。
25.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闻水声( )
(2)不可久居Biblioteka )(3)瀑见( )(4)山行之极观也(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02d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8.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2.A(之,语气助词)3. B(险峻的,错,幽静)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孤独忧伤(凄凉)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63ea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a.png)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
问:“何以战?”【答案】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完整word版)《小石潭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word版)《小石潭记》中考试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04107fb369eae009591bec14.png)
2006-—2010年《小石潭记》中考试题10。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乃入见。
问:“何以战?”【答案】7。
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小石潭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3f0bb31ed9ad51f01df2da.png)
《小石潭记》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西方B.斗折蛇.行蛇:像蛇那样C.以其境过清.清:清澈D.怡然..不动怡然:高兴的样子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称善者久之.B.全石以.为底不以.己悲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D.潭西南而.望面山而.居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作者抓住小石潭的形状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C.第②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实写“潭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
D.文章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最后写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B.如鸣珮环心乐.之乐:以.....为乐C.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D.不可久居.居:居住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B. 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C. 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 心乐之.小大之.狱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作者柳宗元,曾写下了备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文章为其中之一。
B.文章第①段寥寥数语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作者的情感由“寂寥”逐渐转为“乐”,但掩盖不住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情感。
D.文章的语言精练优美,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其他,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B.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C.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D. 日光下澈.澈:清澈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 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C. 如鸣珮环心乐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乃记之而去去后乃至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cd94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8.png)
《小石潭记》中考题1.2009年南京市(09江苏省)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②罅(xià):裂缝。
③掉:摇动。
①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③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答案:1、①.(2分)D ②(2分)B ③(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2.衢州市(09浙江省)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答案:2、①(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②A ③(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石潭记》中考题集锦(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集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f66c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6.png)
《小石潭记》中考题集锦(含答案)《小石潭记》中考题集锦(含答案)一、【2016·重庆B卷】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XXX上。
(2)佁然不动,XXX远逝,往来翕忽。
(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日光下澈,XXX上。
译文:(2)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
译文:1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神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觉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4分)答:二、【2016·江苏省淮安卷】【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觉得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整齐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XXX上,佁然不动;XXX远逝,来往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7b9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1.png)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写了自己与小石潭的关系是()。
A. 爱憎分明B. 深恶痛绝C. 见仁见智D. 无可辨别答案:C2.作者为何感到“心旷神怡”()。
A. 小石潭清幽B. 鸟鸣花香C. 游人稀少D. 四季如春答案:A3.“飞泉溅玉”中的“玉”意味着()。
A. 石潭B. 水花C. 美景D. 游人答案:B4.作者对小石潭的感情可以用下列哪一个词来概括()。
A. 感激B. 喜爱C. 反感D. 惊讶答案:B二、填空题1.小石潭位于()。
答案:苏州2.《小石潭记》是哪位明代文学家所写的()。
答案:宋濂3.作者在《小石潭记》中用了哪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
答案:飞泉溅玉4.小石潭被作者称为()。
答案:胜景三、简答题1.简述小石潭为作者带来的心理变化。
答: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他曾经对石潭的平凡毫不关心。
在逐渐接触后,作者对小石潭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小石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作者感慨于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容小石潭为“此石乃天下石”。
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山中妙趣横生,使他对生活和自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味,深入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2.简述小石潭的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苏州,是一处胜景。
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特点。
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成了壮丽的水景,小石潭中心的小岛更增添了亮点。
作者赞美小石潭是天下石,说明其形态具备独特之美,称之为胜景不为过。
小石潭的环境十分清幽,没有人烟,使得景色更加幽雅。
作者在小石潭的游玩中,感到心旷神怡,以此来形容了小石潭的清幽特点。
小石潭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尽管作者觉得这会破坏小石潭的幽静,但也表明小石潭的美丽与吸引力。
四、问答题1.“花径”在《小石潭记》的第一段中出现了多少次?答:一次。
2.作者如何描述小石潭的飞泉?答:作者通过“飞泉溅玉”这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突出了其壮丽景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57b1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4.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阅读理解选择一、文学常识《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字,河东人,代文学家,世称“”,“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
宋代的、、、、、。
二、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影布.石上古义: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句中意为:②下.见小潭原意为句中意为:③潭西南..]而望句中意为:④斗.折蛇.行斗:蛇: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句中意为:(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句中意为:(3)形容词作动词①近.岸,卷石底以出句中意为:②似与游者相乐.乐:(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寒:3.其他重点实词(1)隔篁竹,闻.水声闻:(2)如.鸣珮环如:(3)伐.竹取道伐:(4)水尤清冽...尤:清冽:(5)卷.石底以出卷:(6)皆若.空游无所依.若:依:(7)日光下澈.澈:(8)怡然..翕忽:..远逝俶尔:(10)往来翕忽..不动怡然:(9)俶尔4.一词多义(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即久居(2)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同游.者(3)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杂然相许.③遂许.先帝以驱驰(4)环①如鸣珮环.②四面竹树环.合③环.滁皆山也三、文言虚词1.以①全石以.为底②卷石底以.出③以.其境过清2而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③隶而.从者四、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问题探究五、问题探究1.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
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2.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简要概括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4课文第2段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小石潭记问答题集锦
![小石潭记问答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def3b31710a6f524ccbf852c.png)
《小石潭记》问答题1.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运用了哪些准确动词?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翠蔓。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清幽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片。
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4.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侧面描写。
潭水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动静结合),不做一点抽象说明,整段话没有一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5.第二段中的游鱼生动灵活,情趣盎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表现潭水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6.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绘出生动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静态,鱼儿“佁然不动”,影子布在石头上;再写动态,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这些鱼儿,好像和游人一样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的快乐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一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7.第三段描写小石潭源流一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先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连个比喻,一静一动来写小溪,准确抓住景物特征。
8.《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抄文中暗示他当时心情的语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含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6292d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f.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8、《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二、词语解释题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下见小潭。
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4、日光下澈。
下:。
澈:。
5、俶尔远逝。
远:。
6、潭西南而望。
西南:。
7、斗折蛇行。
斗:。
蛇:。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9、凄神寒骨。
凄:。
寒:。
10、如鸣佩环。
鸣:。
11、心乐之。
乐:。
12、近岸。
近:。
13、隶而从者。
隶:。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
三、翻译句子题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内容理解题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3、潭上有什么景物?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5、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7、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8、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9、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1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遂”,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1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f4146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8.png)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小石潭记问答题
![小石潭记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e32f7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4.png)
《小石潭记》文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他是河东人,也称为柳河东,又因曾做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的作品都收在《柳河东集》中。
柳宗元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此间写下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其中的第一篇是我们学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他曾支持韩愈古文运动,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究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写了发现小石潭并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乱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净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加常见题型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加常见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852c451a6294dd88d1d26bf4.png)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3、潭上有什么景物?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辞格:比喻。
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
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问答题答案
![小石潭记问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2f6fe0a5e9856a561260d2.png)
小石潭记问答题答案三、填空:1、《》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为屿、为、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五、理解课文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2、分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凄凉之美。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以.物喜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中考题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3、潭上有什么景物?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辞格:比喻。
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
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2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2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孤独忧伤(凄凉)27.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28.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岳阳楼记》中考题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6.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7.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答案中抓住了“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刻苦自励”等关键语句来谈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之间的联系即可)8.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这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9.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10.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11.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12.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个人的遭遇(以己悲)外物的触发(以物喜)13.赏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