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教育》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
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
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一、教育之宗旨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
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
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
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
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
”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
”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
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浅析梁启超教育改革主张
养灵活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 注意教学趣味性 。梁启超为使善学好
梁启超痛陈含混 、 灌输式教授的积弊 , 提 思 内化 为 习惯 , 使得学习、 学问、 文化 为 之 一
目的。 梁启超深谙制度建设 的重要 , 对近代 中 出教育应实现 “ 教人学做人 、 学做现代人 ” 的 新 , 提 出启发式 、 兴趣教育原则 。1 9 2 2年 4 国各级各类学校. 胜质 、 任务 等要素及其相互 目的 。 他 提倡 遵循 教育 规律 、 尊重 人 的发展 需 月 1 0日,梁启超演讲 《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 关系进行 了系统论证。他于 1 9 0 2年撰文拟 要 、 教育层次分明 、 理论实践并举 、 教育方式 味》 的中心论点就是 : “ 对 于教育来说 , 趣味
人 档 案
口 勾正刚
张冬梅 葛明
人专管 、 推广普及 , 地方筹措资金 、 按人 口规 也。识 字之始 , 必从眼前名物指点 , 不好 难 模开办一定数量的学校 , 重视官私 编订教材 也。 ” L 1 他认为在通识教育积淀下 , ] 开展专门 的管理等。 诚然, 梁启超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 , 反对传统灌输 、 跳跃的教育。 他在《 学校 的划分还 比较粗糙 , 然而在对人客观尊重的 读经问题》中指出, “ 学童幼时,当利用其记 肇始 于鸦 片战争 的近代 中国社会一直 前提下制定较为完备 、 合理 的教育制度及管 性 , 稍长及利用其悟性 , 盖悟性与年俱进 , 不 在新旧交替中反思、 前进 , 无数志士仁人积极 理模式 , 已是一大创举。 这体现了梁启超个人 患不浚发 ; 若记性则一过其时 , 虽勤劳十倍 ,
二、 教 育必 须制 定 明确的 目标
及 时利 用 各年 龄 阶段 优 势 , 以达 到 良好 的教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目录1.1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1.2 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 (4)1.3 重视学习中的趣味教育 (6)1.4 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 (9)家庭教育是人类接受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家庭是个人,生中最旱参与的群体,也是个人一生中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
家庭给予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社会知识的灌输,社会规范的熏陶,为以后的个性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还有其可取之处,古人流传至今的教育理念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适、傅雷等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在子女教育方而取得成果。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不仅文笔出众,著作等身,而且教子有方,满门俊秀,是近代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
进入21 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是许多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1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归宿,又是生活的港湾,它构成了孩子活动的重要舞台。
现代的家庭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与生活功能的单位,而应是向教育、生活和娱乐一体化的方向转化。
创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梁启超的九个儿女,之所以个个成才,与梁启超为他们所营造的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平易近人,性格温和,第一夫人李蕙仙办事果断,意志坚强,第二夫人王桂荃通情达理,聪明能干。
梁启超与这两位夫人的感情十分融洽,与几位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
一家人和睦团结,相亲相爱,而且都喜欢读书。
梁家儿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日后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很抽象,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03091119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
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
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无已,遂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
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政治主张亦时有变化。
从“保皇”到“新民”,从“开明专制”到拥护立宪,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未变。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
22秋季-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辅导资料-答案5
22秋-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0005 试卷总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____。
A.经正女学
B.务本女学
C.宁波女塾
D.福州女塾
【此题正确选项】:C
2.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____。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此题正确选项】:D
3.()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育的首创者之一?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此题正确选项】:A
4.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军事学堂是____。
A.天津武备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北洋水师学堂
【此题正确选项】:B
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A.“生活即教育”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主动”、“习行”
D.“教学做合一”
【此题正确选项】:D
6.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导语】在教育硕⼠考研中,教育学原理考研的知识点占⽐是的,其分值占试卷总分的40%。
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显得尤其重要。
下⾯将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为⼤家分两篇整理如下,来看看第⼆篇吧。
1、教育的根本⽬的之⼀是促进⼈的⾝⼼发展。
2、影响⼈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3、⼈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有质的,既有连续性,⼜有阶段性,同时⼜是⼀种前进的运动。
4、⼈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体和⼼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包括两个⽅⾯:⾝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理机能)和⼼理的发展(认识能⼒和⼼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
6、青少年⼼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理发展两个⽅⾯,是认识过程和个性⼼理统⼀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理发⽣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学派、认识发⽣学派、活动⼼理学派即⼼理动⼒学派。
10、遗传是指⼈从先辈那⾥继承下来的⽣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然条件。
11、每个⼈表现出来的智⼒⽔平和个性特征,在⼀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的⾝⼼发展的作⽤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们周围,对⼈的发展产⽣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
在⼈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指导的作⽤。
14、环境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明的整体⽔平,即社会⽣产⼒的发展⽔平、社会物质⽣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的。
16、由于青少年⾝⼼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是指导性的。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1. 引言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梁启超,他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以中文概念“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为主题,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探索梁启超对中国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2. 梁启超的学生教育观点梁启超生活在中国的一个动荡时期,他对学生教育持有积极而深思熟虑的观点。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他的改革实践中。
梁启超提出了要推广普及教育,并主张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机会。
他还主张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还倡导解放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5. 结论梁启超给学生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当代教育改革需要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推行个性化教育,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以“民主、科学、实用、国际化”的原则为核心,主张教育应培养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梁启超主张“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民公平接受的,不分贵贱贫富,不论性别种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他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个人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和民主决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他主张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和负责学校的事务,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梁启超提倡“科学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也主张教育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梁启超强调“实用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竞争。
他也主张学校的教育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梁启超倡导“国际化教育”。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世界。
他主张学校要开设外语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早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
他也主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民主、科学、实用和国际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独特思想和实践。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旨在揭示其对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文章将首先概述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背景及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家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还将探讨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梁启超,作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他始终关注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梁启超之父梁维清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他注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道德修养和学问积累。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梁启超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为他日后形成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梁启超的成长和学识的积累,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逐渐与他原有的儒家家庭教育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其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15秋100分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8 道试题,共36 分。
)
1. 明代在各省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为____。
A. 学务处
B. 儒学提举司
C. 提学使司
D. 劝学所
正确答案:B
2. 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论是____。
A. “生活即教育”
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 “主动”、“习行”
D. “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B
3. 明代在各省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为()。
A. 学务处
B. 儒学提举司
C. 提学使司
D. 劝学所
正确答案:B
4. “壹教”的思想最初是由()提出的?
A. 韩非
B. 商鞅
C. 墨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B
5. 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A. 大都授
B. 苏湖教法
C. 分斋教学法
D. “三舍法”
正确答案:D
6.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是____。
A. 《学记》
B. 《孔子世家》
C. 《颜氏家训》
D. 《朱子读书法》
正确答案:C
7. 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____。
A. 经正女学
B. 务本女学
C. 宁波女塾。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
梁启超是中国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梁启超给学生教育的几个重要意见:
1. 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梁启超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学生应当通过自我思考、质疑和探索,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
他强调学生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2. 培养国际视野和全人教育:梁启超主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能力。
他鼓励学生学习外语、了解外国文化和思想,同时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
此外,他强调全人教育,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推崇实践和社会参与:梁启超认为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
他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改革和公益事业,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
4. 培养品德和道德观念:梁启超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和道德发展。
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他认为学生应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梁启超儿童教育观
梁启超儿童教育观
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儿童教育有着自己深刻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
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让儿童在自
然环境中学习、体验和探索,而不是仅仅靠书本。
梁启超还提出了“自学”、“自振”、“自称”和“自决”的教
育原则,也就是鼓励儿童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主决策。
他认为,儿童在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
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梁启超看来,儿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
简单地追求知识的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智
慧和体魄,让其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良好心态的人。
同时,
他也主张儿童教育要从生活的细节中培养积极的品格,比如勇敢、坚强、诚信、爱心、团结和责任。
总之,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提倡注重实践、自主、全面和品格,
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近代及现代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论公私之德与新民教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0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Oct.2023 收稿日期:2023-05-13 作者简介:刘辉萍(1974-),女,讲师,博士㊂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㊂张淼(1975-),男,教授,博士㊂主要从事近现代比较思想研究㊂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南乐山的儒学观研究(20CZXJ03);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问学者资助项目([2020]50)□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梁启超论公私之德与新民教育刘辉萍,张 淼(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梁启超对国家现代化的思考不仅体现在 维新变法”上,还体现在他希望通过培养公德来提高国民素养以实现 新民”教育的目的上㊂梁启超对公私之德的思考,既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德性观念的全面评判和继承,又是结合当时社会对道德观念所作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在现代意义的道德观念上恰当地处理了公私之德的关系,有助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㊂关键词:梁启超;新民;公德;私德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0-0035-03Liang Qichao ’s Idea o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and New People EducationLIU Hui -ping ,ZHANG Miao(School of Marxism,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Jiangsu215009,China ) Abstract :Liang Qichao’s idea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 was not only reflected on the political reform,but also on thehope of new people education which was improvedby cultivating public moralityof the nation.Liang Qichao’s thinking on public andprivate morality is not only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moral conception,but also an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forthe moral concep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and thus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in the modern sense,which was contribu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Liang Qichao;renovating the people;public morality;private morality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不断努力探索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作为知识分子的梁启超除了从政治上倡导进行 维新变法”之外,他还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思考㊂他探讨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以此来实现国民心智的成熟和民众美德的质的飞跃,特别是他以公私之德的提升和转变为核心,来探讨如何实现他所倡导的 新民”的目的㊂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民丛报“,无论是从这份报刊的名字和内容上来看,其目的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中 明明德”㊁ 新民”和 止于至善”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外具体的实际情况,以公私之德为核心展开了 新民”思想的教育宣传㊂一㊁新民教育需要公私之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非常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㊁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它们也是促进社会不断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㊂但是,梁启超认为,不同的时代对人们的道德水平要求不同,不同时代的道德观念所对应的社会问题不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不足和缺陷,不利于当时国家现代化的开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存在着公私不分㊁公德与私德混淆以及公德部分缺失的问题㊂因此,他认为,从提升国民道德水平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明确区分公德和私德,大力倡导公德并恰当处理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通过德性提升来实现培养国人的国家意识的目的,使人们从传统的国民转化成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公民,并促进国家的独立㊁自主和富强㊂在梁启超看来,在面临世界发展大变局的时代中,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而人的德性的提升和转变又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梁启超所强调的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㊂[1]529在梁启超看来,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也有它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㊂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㊁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㊂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㊁源泉也㊂”[1]533对于中国而言,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旧道德是适合前现代的中国社会秩序,旧道德固然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但是如果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旧道德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尚不足以支撑中国完成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有新道德的支持和规范,通过旧道德的转变和新道德的培养来实现新民”,并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因为 国也者,积民而成㊂ 未有其民愚陋㊁怯弱㊁涣散㊁混浊,而国犹能立者㊂”[1]528那么,实现 新民”的新道德应该包括什么呢?为何旧道德就不能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呢?梁启超在发表的‘新民说“系列文章中,提出了他的 新民”主张和设想,特别是从新旧道德之比较和现代社会公民德性培养方面提出了公私之德的问题,这构成了他的新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关于何为公私之德,及其与之有关的德性问题,梁启超给予了明确的回答㊂那么,什么是 公德”呢?梁启超说: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㊂”[1]539梁启超认为,公德是使人与人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和构成一个有序的国家的基础性要素㊂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解应该也能够成立,因此,他还特地引用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1]539的话语来说明国家的成立在于人能够结成一个群体,群体性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㊂ 群”虽然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曾经出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荀子的思想中,他就非常注重 群”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的组成就在于人能够分群,即 明分使群”㊂但是对于梁启超而言, 群”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 群体”的意义,不仅是人们组成一个社会团体的必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演化成 一个确定无疑的民族国家概念”,[2]156这个群体性的民族国家是基于现代意义的 公德”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故此,作为 国家概念”的 群”对于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前提则是 公德”而非 私德”㊂与公德相对应的是私德,那么,什么是 私德”?梁启超回答道: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㊂”[1]539与公德重视 群”的概念相比较, 独”是构成私德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如孟子所注重的 独善其身”一样,它是 私德”的特点,私德所注重的是个体德性的提升和修养,这也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士人们最重视的修养内容㊂通过与公德的对比,梁启超指出了私德的特点及其与公德之间的差异㊂他认为,私德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公德的价值在于维护作为群体的人们的全部利益㊂私德相对于个体而言,公德相对于群体而言,但是,这并不是说私德与公德之间是彻底相互隔绝的,没有任何关联的,与之相反,二者之间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促进人类群体和社会㊁国家良性而有序发展的基础,其需要把握的则是如何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㊂因此,在梁启超讨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德性需求路径的时候,他特别注重对公私之德问题的讨论,并将其作为 新民”的重要因素而进行考量㊂二、重视公德是新民教育的基础梁启超在讨论通过公私之德的培养来塑造 新民”的思想中,针对公德和私德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他检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对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及其比较重视私德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和评判㊂在他看来,中国传统儒家自古以来一直就重视个人私德的培养而缺乏公德的意识,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㊂试观‘论语“㊁‘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也㊂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㊂”[1]539孔孟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中就形成了注重个体修养㊁注重提升个人私德的传统,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建构起以私德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重视私德的道德观念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正常发展的核心和基础㊂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私德㊁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缺乏对公德的普遍认识,也缺乏培养公德的意识,造成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阻力,因此,如果要顺利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公私之德的观念上进行转变㊂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形成比较自觉的公私之德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公德就成为 新民”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也是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㊂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无论是孔子重视的 仁”的观念,还是孟子强调的 仁义”观念,原始儒家就非常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注重以家庭为核心的道德律则的应用与推广,尤其是自汉代以来形成了以 五伦”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维系家庭㊁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㊂ 五伦”虽然也涉及到君臣㊁朋友等社会关系,但是在梁启超看来,以 五伦”为代表的这些旧道德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属于私人领域,尚不足以进入以 群”为特征的公德范畴,这种注重个人㊁家庭为中心的 五伦”道德观念,在人的德性培养方面,只能培养起民众的私德,即所谓的 一私人之独善其身”[1]539的德性,而不能培养起具有全局性和社会性的公德,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儒家以 五伦”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是属于旧道德,与现代化的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㊂与之相反,梁启超所认为的要培养的公德则属于新道德范畴,新道德所关注的是 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1]539也就是个体与群体㊁个体与国家及社会之间不同关系的事情㊂梁启超指出,在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父子㊁兄弟㊁夫妇之间的关系明显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私人的范畴,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也应该属于私人道德,即属于私德范畴㊂朋友㊁君臣关系看似已经超越了家庭以及家族内部的私人关系,进入私人与他人的公共领域,即私人对团体的领域,似乎应该属于新道德范畴,但是,梁启超却指出,从根本上来看,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天下㊁家国一体的思维方式和治国理念,即使是朋友㊁君臣之间的关系最终依旧落实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私人领域,而不能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朋友㊁君臣之间的德性仍然属于私德, 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于大体无关也㊂”[1]540这样一来,传统儒家的 五伦”观念所体现出的德性伦理仍6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然都没有跳出私人㊁私德的范畴,都不能成为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公德㊂由于旧道德适应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局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范围之内,当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作为世界之一部分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和破坏时,旧道德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它无法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无法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与共在㊂因此,梁启超认为, 中国传统社会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应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㊂”[3]273只有实现了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人的道德关注点发生了转移,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形成具有 新民”特征的现代化公民,由此才能够自觉地推动国家整体的现代化㊂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五伦中,由于其本质的规定,决定了它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具备现代化国家层面意义上的伦理道德因素,这也是由 五伦”本身的内容所具有的局限而决定的,其重视私德的现象也必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加以改变,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公德的培养,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㊁国家伦理,不备滋多㊂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㊂”[1]540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传统的 五伦”主要是具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方面的价值,对个人㊁家庭关系的维系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对于 新民”的培养和国家现代化的价值则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加强以公德为核心的国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故而他说,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㊂”[1]539由此显示出公德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及梁启超对当时国民德性培养所重视的内容㊂三、新民教育应兼顾公私之德既然公德在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倡导公德并对国民进行公德培养就成为 新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 新民”的目标实现了,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独立于世界,并成为独立自主㊁富强繁荣的民族国家,因此, 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㊂”[1]528但是,如果一味倡导公德而鄙弃私德,也会使公民的德性培养走向歧途,因此,梁启超认为,在积极重视公德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彻底废弃私德,中国的现代化终究是要立足于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能完全脱离传统而重新创造一个新的现代化社会㊂从国家进步的需要来说,私德与公德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公私德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以做到相辅相成,否则会妨碍公德和私德各自作用的发挥, 私德㊁公德,本并行不悖者也㊂然提倡之者既有所偏,其末流或遂至相妨㊂”[1]540公德私德二者虽然密不可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各有其价值和作用,但是,它们二者的价值和作用却有主次之分,不能等而视之,在德性中的地位也不相同㊂梁启超说: 公德者,诸德之源也,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㊂此理放诸四海而准,俟诸百世而不惑者也㊂”[1]541从根本上来说,公德是一切德性的根源,自然它也是私德的根源,它是比私德更为根本的德性,在德性中居于主导地位㊂对于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私德而言, 私德之条目变迁较少,公德之条目变迁尤多㊂”[1]542由于私德的条目和内容很少发生改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受到外部力量冲击而引起的巨大变化,私德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㊁新社会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有一种新道德来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㊂梁启超所提倡的公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它的条目和内容丰富,有益于人类群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国民德性的提升和塑造 新民”,这正是他所倡导的新道德, 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1]542有了这种新道德并对国民进行公德教育,便可以使民众成为 新民”,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家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㊂在梁启超看来,由于中国传统儒家重视私德而缺乏对公德应有的关注,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适问题,因此,他倡导重视公德,重视通过公德培养来教育国民,培养 新民”,以此来实现国家在公共领域层面的现代化转型,但是,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公德虽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与私德截然分开,公共领域也不能离开私人领域的配合,这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公德私德是事物的一体两面,虽然名为二,实则为一,他说: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㊂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㊁虚伪㊁残忍㊁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㊁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㊂”[1]539国家的现代化是公私之德共同作用的结果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角度上来说,私德是公德得以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公德则是私德的向外拓展和延伸㊂在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凸显使得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有了明显的区分,私人领域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则需要在德性上不断提升,并将之运用于公共领域,形成具有公德的 新民”,这样才有益于现代化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以及正确处理现代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㊂由于区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并相应地区分了公德和私德,这也造成了二者之间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矛盾的误解,但是,梁启超认为,公私德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通过调和达到平衡发展,并促进国民整体德性的提升,他说:有冲突则必有调和㊂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㊂”[1]534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既能重视公私之德的培养,又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彼此的矛盾,在 新民”教育过程中既能够充分提升个人的德性修养,又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这即是梁启超所认可的 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㊂”[1]540总之,梁启超继承中国传统儒家重视德性培养思想的基础上,又特别注重吸收儒家经典‘大学“中 新民”的观念并对其进行新的诠解㊂他立足于当时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下,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因素 新民”进行了重新思考,并赋予它新的内涵㊂什么是 新民”?梁启超说: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㊂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㊂二者缺一,时乃无功㊂”[1]533 新民”并不是无根基的重新创造,而是在旧有文化习俗基础上的吸收与改造,他本着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㊁中国传统儒家重视私德和现代化社会重视公德相结合的理念,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㊂梁启超 (下转第50页)73 第10期梁启超论公私之德与新民教育分结合㊂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才能真正实现对自我劳动的肯定,而生产资料的富裕富足,则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㊂(三)路径指向:建立 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实现劳动解放劳动正义的追求,着眼于消灭剥削和不平等,将劳动关系㊁劳动产品和劳动时间返还给劳动者,最终实现共产主义㊂马克思对 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设想中,同样包含着通过劳动的解放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㊂ 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㊂”[11]雇佣劳动制的历史结果,必然是商品生产的 资本主义”反对阶级剥削的 资本主义”,实现由 资本正义”向 劳动正义”的历史转向㊂在 联合劳动”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的生产力,通过自由的合作与互助实现共同体的目标,是一种实质性的全社会普遍正义状态㊂马克思认为,真正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的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是一场真正解放劳动者的现实的革命运动,是消灭阶级差异的劳动正义社会所追求的远景目标㊂只有在 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㊂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生命存在需要活动来证明,生产劳动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成为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然途径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工具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阐明未来理想社会的劳动不再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确证自我类本质的方式㊂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㊁社会利益也是一致的,过去由于分工的自发性导致的固化的强制劳动,转变为可以在任何领域的自愿的联合劳动,奠定了消灭阶级对抗关系的现实基础㊂劳动具有社会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程度取决于整个联合体的发展水平,全体社会成员不仅参与社会产品和财富的生产,也通过联合生产来实现共享分配㊂每个人都热衷于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更加全面地生产自身㊂人越是重视生产自身,这种生产就更以普遍性的形式表现出来㊂马克思将人类劳动同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关联起来,科学预见了与 自由人的联合体”相适应的联合劳动将成为未来劳动正义社会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历史进程中彰显了人类存在的劳动根基㊂ 参考文献:[1][4][7][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4,103,269,23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3]魏传光.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的历史性与实践性内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㊃人文科学㊃社会科学),2020:5-1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2.[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责任编辑 马 蓉)(上接第37页)在论述他创办‘新民丛报“时就曾说: 本报取‘大学“ 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㊂”[1]460这也是梁启超在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所领悟出的一个深刻道理,即国家的现代化固然需要政治上的变革,但是,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则更重要㊁更根本㊂一个新的国家的出现是离不开该国国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政治面貌的更新,政治上的革新需要思想上的更新, 新吾国”的前提是要 新吾民”,而要 新吾民”则需要加强民众的公德培养并辅之以传统私德的继承和改造,以此增强全体国民的凝聚力,促进群体㊁国家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这是社会进步对国民德性提升的根本要求,也是公私德发展到一定程度以适应国家㊁社会的本质所在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启超的 新民”教育思想 是一项重造中华民族之魂的伟大事业㊂”[4]119即使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极强强烈的现实意义㊂ 参考文献:[1]梁启超著.汤志均,汤仁泽.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Hao Chang.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0-190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3]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4]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李 维) 0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梁启超论述近代学校制度
首先,梁启超认为学校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变法通议》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这句话表明了梁启超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学校教育。
因此,学校制度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其次,梁启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动新式学校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才的成长。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
他主张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以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他认为,新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非仅仅追求书本知识。
再次,梁启超强调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并强调教育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
他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梁启超主张实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梁启超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
在《变法通议·论师范》一文中,他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强调师范教育对于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必须先培养优秀的教师。
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最后,梁启超主张学校教育与政治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石。
只有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才能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因此,他主张在改革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要改革学校教育。
总之,梁启超对近代学校制度的论述具有以下启示:1. 学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应得到充分重视。
2. 改革科举制度,推动新式学校的发展。
3. 重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5. 学校教育与政治制度改革相结合,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当今社会,梁启超的这些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梁启超论教育》
作者: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04期
《梁启超论教育》
作者:梁启超
选编:陈漱渝、宋娜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梁启超关于教育的演讲和文章集,主要内容为梁启超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女子教育等方面的思考。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他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及对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的重视等,迄今仍有现实意义。
书后附有梁启超教育年表,便于读者全方位了解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