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勇气。
1.3.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寒风吹彻》的内容简介2.1.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1.2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2.1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2.2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巩固对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3.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2 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阅读与理解3.2.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3.3.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和背景故事。
2.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2.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2. 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插图,引发学生对“寒风吹彻”这个词组的好奇。
2. 引导学生讨论、猜测,“寒风吹彻”是什么意思。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分发给学生《寒风吹彻》的故事,要求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步骤三:词汇学习1. 教师给学生讲解并板书生词:饿肚子、脚尖上、理所当然、苦遭、否则。
2. 向学生解释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
3. 学生分别安静地读一遍这些词,并朗读出来。
步骤四:句型学习1.教师板书并给学生讲解该故事中有关孩子的几个句子:(1)父母知道他们把孩子营养不良了吗?(2)吃饭还不够,那也要把他们饿肚子呀!(3)父母不给他们温暖的家,白白苦了他们一个冬天。
2. 学生跟读这几个句子,并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运用。
步骤五:写作练习1.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朗读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 学生分组,根据故事内容,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寒风吹彻”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词汇、句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教案1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亮程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品读朴素而哲理的语言理解本文主题。
2、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寒风”、“寒冷”的真正旨意。
3、体会人生中无所不在的“寒冷”主题以及理解“温暖”对于巨大寒冷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对“寒冷”的意思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仿写来体味本文的语言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冬天,总是寒冷的,这是一段关于冬天的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地欣赏,看完了就谈谈感受。
生:寒风呼啸、大雪飘飘、太寒冷了、冰雪覆盖等师:那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怎样描写这个冬天,(课件展示题目作者)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文本研读:1、学生寻找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如: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巨大、无孔不入).......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
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
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
(三个“落在”写出了雪....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
)2、老师:此时,“我”围抱着火炉,并且“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课件)“一生”怎么可以“抚摸”呢?你怎么理解?明确:“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间概念,这里却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一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思索。
其实在刘亮程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虚虚实实”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特别新鲜,品味起来又特别有些深意,所以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要多注意这样的文句。
3、师:“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明确:十四岁的“我”在一个冬天冻坏了腿,一个陌生老人在冬天冻死在村头,姑妈也死在春天来临之前,母亲的年老了,(爷爷奶奶也死在冬天)。
4、师:最初,“我”想起的是那个十四岁的夜晚,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这个夜晚发生的事,我们一边听一边想想这个夜晚特殊在哪里,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个别朗读(第六段“那个冬天我十四岁”――第十四段)适时引导:(1)为什么我非得要在这个夜晚去拉柴禾?(2)“这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为什么却冻坏了腿?(3)面对父亲的问话,我为什么没吭声,也没说腿冻坏的事?学生:腿冻坏了,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贫穷的悲哀,无助,父亲的冷漠??)板书:寒风冬雪冷漠贫穷无助5、师:这个曾经会在下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怀着莫名的兴奋观看,会光着头钻到雪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这个夜晚之后看到了生活中原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他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解读和感悟?你能否找到一些文句来说说?明确:第五段“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 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经历过严寒的冬天吗?寒冷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珍惜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寒冷中的温暖”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冬季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原创精品教案 寒风吹彻1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
(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理解1、提问交流:(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寒风吹彻教案
【篇一】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教学步骤】一.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2、解题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五、探究、升华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六、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附教师心得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篇二】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教案1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
(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理解1、提问交流:(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亮程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品读朴素而哲理的语言理解本文主题。
2、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寒风”、“寒冷”的真正旨意。
3、体会人生中无所不在的“寒冷”主题以及理解“温暖”对于巨大寒冷的
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对“寒冷”的意思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仿写来体味本文的语言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冬天,总是寒冷的,这是一段关于冬天的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地欣赏,看完了就谈谈感受。
生:寒风呼啸、大雪飘飘、太寒冷了、冰雪覆盖等
师:那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怎样描写这个冬天,(课件展示题目作者)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文本研读:
1、学生寻找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如:
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
(巨大、无孔不入)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
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
..房顶和柴垛
....。
落在
上,落在
..远远近近的路上。
(三个“落在”写出了雪..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
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
)
2、老师:此时,“我”围抱着火炉,并且“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
..自己的一生。
”(课件)
“一生”怎么可以“抚摸”呢?你怎么理解?
明确:“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间概念,这里却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一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思索。
其实在刘亮程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虚虚实实”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特别新鲜,品味起来又特别有些深意,所以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要多注意这样的文句。
3、师:“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
明确:十四岁的“我”在一个冬天冻坏了腿,一个陌生老人在冬天冻死在村头,姑妈也死在春天来临之前,母亲的年老了,(爷爷奶奶也死在
冬天)。
4、师:最初,“我”想起的是那个十四岁的夜晚,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这
个夜晚发生的事,我们一边听一边想想这个夜晚特殊在哪里,对我造成
了怎样的影响?
生:个别朗读(第六段“那个冬天我十四岁”——第十四段)
适时引导:
(1)为什么我非得要在这个夜晚去拉柴禾?
(2)“这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为什么却冻坏了腿?
(3)面对父亲的问话,我为什么没吭声,也没说腿冻坏的事?
学生:腿冻坏了,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贫穷的悲哀,无助,父亲的冷漠……)
板书:寒风冬雪
冷漠
贫穷无助
5、师:这个曾经会在下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怀着莫名的兴奋观看,会光着头钻
到雪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这个夜晚之后看到了生活中原本没有意识到
的东西,他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解读和感悟?你能否找到一
些文句来说说?
明确:第五段“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
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
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虚虚实实的语言,朴素而含有哲理的语言。
)朗读:读出此句的沧桑感,无奈感。
6、师:请带着你对那一个夜晚的理解,朗读:“雪/落在我十四岁
...的那夜”。
(“雪”
停顿,“十四岁”重读)
7、师:后文还有哪些让“我”对寒冷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的事呢?请根据
第一句话的形式来续写,并对此做一下解释。
估计:雪落在老人的沉默中,雪落在陌生人的身体上,雪落在老人的孤独里,雪落在姑妈的孤独中,雪落在姑妈没来的春天前,雪落在母亲的双鬓,雪落在母亲一个人的冬天里,雪落在(老人、姑妈、母亲)的心里
板书:孤独
衰老死亡
8、师:是的,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
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课件)无论少年还是老者,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寒冷,这
寒冷,不仅仅是自然界
..中的孤独、
...的寒风冬雪,还有比这些更为巨大的人性
冷漠、甚至是生命
..最终的衰老与死亡。
板书:寒自然界:寒冷温
风人性:冷漠麻木孤独暖
吹人生:贫穷衰老死亡珍
彻贵
师:这寒风,绝不是一时地吹过,而是吹彻了人的一生啊。
补充诗句: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里
朗读:“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
....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
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
”
这无边的孤独与绝望,恰恰是本文的深刻主题。
三、感悟思索:
小说家斯诺说:“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处境都是悲剧性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有时我们通过爱情或感情或创造性要素来逃避孤独,但生命的喜悦只是我们给自己造成的聚光点,道路的边缘依旧漆黑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将孤零零死去。
”
生之痛苦、死之恐惧、人生的虚幻与荒谬,对这些人生苦难的自觉与感悟是古今中外的哲人与诗人们的天赋,也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
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这首诗作为结尾吧。
寒风里的梦
当我独自一人
在风雪无边之夜
蜷缩
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
麦地空旷颗粒尽无
寒风穿透脊梁
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
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
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
雪落在母亲不再花开的枝头
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
寒风吹彻
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
正在蚕食着
渐渐退守的温暖
春天是梦吗不
即使在冰河的底层
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
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
把所有的微笑
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