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

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教务处试题编号:

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甲卷(岁己丑冬)评分细则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孟子“四端”:仁、义、礼、智,或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或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4.《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或新)民,止于至善

5.《老子》的主要观念:道、无、玄

6.佛家“四谛”:苦、集、灭、道

7.二程:程颢、程颐,或者:大程、小程,等等

8.紫阳象山:朱熹、陆九渊

9.横渠船山:张载、王夫之

10.亭林东原:顾炎武、戴震

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

.....,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答:第一,惟有仁者当为一统治者,因惟有仁者才可遵先王之道而可教化众民,正如“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8分)

第二,而不仁者居高位,犯先天之道,其后果就是“播恶于众”,正如“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7分)

2. 何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开太平

.........................。”?

答:第一,“为天地立心”,天地时空不再像过去一样,当然为一切合理性的终极本原,而是必须得到自明的“理”的内在证明,而此正是张子主张的“以人道合天道”之当下呈现;“为生民立命”,则表示理学家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充分自信,他们相信,重建以道德与伦理为本原的思想秩序,可以使人们重新确立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与蒙昧与野蛮划清畛域,获得有价值的生活世界;(7分)

第二,“为往圣继绝学”,表明了他们对“道统”重建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圣人之学自从孔子以来,屡屡断绝,已经是惨淡经营,而只有在他们这里,才由于重新确立了“理”的真理权威性,

确立了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确立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往圣绝学终于可以发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是儒家期待的理想境界,当“理”被作为普遍文明的基础得到认同时,就将广被天下,确立永恒太平的基石。(8分)

3. 为什么“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

.......,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答:1. 不论从在何处有何种话头,在根本处,天理在上,人欲在下,这本是万世不易的。所以,单从理处说,以正胜邪,天理压过人欲,由于天理之昭昭,这本是极为简易,极为自然的事情,而

以邪胜正,人欲压过天理,这是绝无可能之事。此即“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

..................

易。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8分)

2.但单从人事上说,人心之受人欲之蒙蔽甚深,而天理在此处昏昏不得彰显,那么此处正之胜邪,

天理压过人欲那就是需要极大工夫去达到之事,稍有松懈,人欲便盖过天理,即“以事言,则正

......

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却甚易

..............................。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7分)

三.1. 何谓仁,为什么只要我们想做就能做到仁?(20分)

答: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之与禽兽之根本区别在于人心之仁,而此仁心,非行为之后果,乃行为之动机,本心即仁,“仁”即我心之纯然至当而不着落于气质之处,虚灵不昧,此仁心即是天理;(10分)

此仁心原本当为至善,而因气质之浊染,或致使仁义不得见于人之行。不过人一旦从细微处着手,以格物致知之工夫,则定能通达仁心,而不见有异。而此工夫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一类“不能”

之举,而是像“为长者折枝”之人人可为之举,是于一事一物中慢慢求得,只要立下此求仁之志,至于用力之久,则必“豁然贯通焉”。(10分)

2. 仁者有何大能?(20分)

答:第一,仁者可洞识本心之至善,而与天地为三;仁者可洞此心而可同时得见天地之至理,万物之流转无不在此心之中;(10分)

第二,仁者可识得“理一分殊”,则天地与我则圆融贯通,万物而无不随我此仁心而转。(10分)3.我们具体怎么才能做到仁?(20分)

依文本切己而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