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18023a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a.png)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分析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分析技巧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分析技巧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bd08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e.png)
临床分析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分析技巧及其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过程的各种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胃癌等。
针对这些疾病的临床分析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分析的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病史采集与评估在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临床分析时,首先需要进行病史采集与评估。
医生应以开放性的态度询问患者的病情,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症状表现、疼痛特点以及存在的并发症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全面把握病情。
在评估病史时,医生需要注意病程的起始时间、病情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症状变化,这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未来的病程。
二、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体格检查是指医生通过观察、触摸、听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从而了解病情和疾病的体征。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分析,医生通常会进行腹部触诊、听诊、叩诊等检查,以评估腹腔内脏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病变情况。
除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也是临床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等,这些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三、疾病分析与诊断当医生收集到病史和检查结果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疾病分析与诊断。
在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分析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区分急性和慢性疾病: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是急性还是慢性。
急性疾病通常起病较快,症状严重,而慢性疾病则具有长期发展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2. 病因分析:针对每位患者,医生都需要进行病因的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包括感染、炎症、遗传、环境因素等。
通过分析病因,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发生机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 鉴别诊断:在分析消化系统疾病时,医生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即将患者的症状与其他可能疾病进行比较,排除其他可能性。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836c2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b.png)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它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还与压力、环境等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的发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需加强对其的了解,更好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1.胃部不适感慢性胃炎的患者在饭后往往会出现胃部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减轻或者消失,这是慢性胃炎的首要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2.胃痛慢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胃痛,这种胃痛有时候感觉会很剧烈,一般在饭后或者晚上加剧。
3.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乏力等情况,这些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但长期下去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1.临床检查患者在出现胃部不适感、消化不良等症状后,可以到医院进行临床检查,医生在进行检查时会通过听诊、肠胃镜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确诊慢性胃炎。
2.血液检查慢性胃炎还会导致患者的身体缺少某些重要的营养成分,这时候医生就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是否缺乏这些元素。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1.忌口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来说,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用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有规律的生活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并充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些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促进治疗。
2.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同样需要通过药物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对于患者使用药物的问题,建议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从而以更好的效果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3.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压力大或者受到婚姻、工作等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导致的胃病情况,可以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理缓解。
总之,慢性胃炎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而要减少慢性胃炎病情的发生,建议患者们需要加强日常的保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远离胃病。
而对于已经出现慢性胃炎的患者来说,需要积极治疗,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寻求对自己的帮助,坚持治疗,才能真正的达到痊愈的效果。
慢性胃炎的名词解释
![慢性胃炎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2195c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4.png)
慢性胃炎的名词解释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而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会遇到胃炎的问题,而慢性胃炎则更为常见。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但一般涉及胃黏膜炎症的持续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不同于急性胃炎,后者往往是由于某种诱因引起的突然胃黏膜炎症。
而慢性胃炎则是长期积累和进展的结果,其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并且常常反复出现。
它可以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种类型。
浅表性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层的炎症,它可能由于胃酸、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等因素引起。
病变主要集中在胃黏膜的浅层,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胃灼热感等。
虽然这种类型的胃炎较为常见,但通常不会造成明显的并发症。
萎缩性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中有某种程度的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
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也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萎缩性胃炎可能导致胃腺体变少,黏膜萎缩,甚至形成胃溃疡。
临床症状可能包括上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确诊慢性胃炎通常需要通过胃镜检查,通过直接观察黏膜的病变程度和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病情。
根据病理学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诱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慢性胃炎的目标是减轻和控制炎症,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抗生素(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酸药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帮助胃黏膜修复;抗生素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加强黏膜保护,减轻炎症刺激。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遵循健康饮食原则,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调节胃部环境,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总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疾病,其表现多样,病因复杂。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重要的是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7e1305844769eae009edb2.png)
慢性 胃炎 的 中医临床分析
刘 明风 周世双 1吉 ( 林省德惠 医院 德惠 100; 吉 蛟河市 . 市中 3 02 林省 3 . 解放军61 部队卫生 蛟河 12 4 51 9 所 35 ) 0
摘要 : 中医学理论认为 , 是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部分 , 胃 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 的生理机 能。作为一种 内科疾病 , 胃炎是 慢性 影响 胃部 消化功能的常见病症 , 本文立足于中 医理论 , 针对慢性 胃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进行简要 阐述 。
12 1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9 02 卷第 3 期
健康体检 的流程
扈学琴 周燕萍 0 . 夏 科 总 体 办 银 7 0 ; 宁 中 研 院 银 7 01 (宁 医 大 院 检 1 川 50 2 夏 医 究 00. 川 5 2 0 )
关 键 词 : 康 体 检 健
中图分类号 : 9 . R1 43 文献标 识码 t B 文章编 号:6 2 8 5 ( 0 2)3 0 1 — 1 1 7 — 3 1 2 1 0 " 1 2 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活水平 的提高 , 生 人们对健康 的要 价 , 增加透 明度 , 由个人或职 工单位统 一结 算 , 为体检 者提供 求也随之提高 ,健康体检这一特需 医疗服务 正越 来越受到人 了很大的方便 。 们 的关注 , 因此怎样做好健康 体检工作 , 是一个 重要课题 。我 1 .安排好 导检工作 : 职工 团队进行体检 , .3 2 针对 我们设置专人 院自 正式成立体检 中心 以来 ,始终本着 以体 检质量为核心 的 负责导检 , 检工作合 理有序 , 医院的温暖 , 使体 感到 既避免 了 体检服务宗 旨, 为体检者提供了高效 、 质 、 的体检 服务 。 到处奔波忙碌 , 优 热忱 缩短了体检时间 , 可以利于用导检过程更好 还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a09b2e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b.png)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疾病,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逐渐恶化。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并强调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一、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1. 胃部不适:慢性胃炎患者常感到胃部不适,如胀气、隐痛、胃灼热等。
这些症状往往轻微,容易被忽视或误以为是暂时的不适。
2.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的炎症,从而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
早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等,虽然这些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地出现,但如果频繁出现则需要引起重视。
3. 体重下降:由于消化不良,患者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导致体重减轻。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需考虑是否与慢性胃炎有关。
4. 容易疲劳:慢性胃炎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因此患者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5. 神经系统症状:慢性胃炎可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往往被忽视。
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1. 防止疾病恶化:慢性胃炎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逐渐恶化为胃溃疡、胃癌等严重疾病。
及时治疗可以阻断疾病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医疗花费。
2. 提高生活质量:慢性胃炎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会影响正常饮食和工作。
通过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预防合并症:慢性胃炎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贫血、胃出血等。
通过及时治疗,可以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保护身体健康。
4. 心理健康:慢性胃炎的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和焦虑,及时治疗可以缓解这些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
5. 预防传染:慢性胃炎常由幽门螺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及时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预防细菌传染给他人。
总结起来,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但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慢性胃炎的重视和关注,及早发现和治疗,保护自己的健康。
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932e9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a.png)
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摘要】胃功能三项检查在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慢性胃病的特点以及胃功能三项检查的内容将被详细介绍。
通过比较与分析,揭示了该检查在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文章也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致谢相关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胃功能三项检查在慢性胃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病、胃功能三项检查、临床诊断、检查方法、诊断价值、重要性、未来发展、致谢。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胃病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反复发作的胃部不适症状或病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胃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慢性胃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有效的临床方法和检查手段,其中胃功能三项检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胃功能三项检查是一种通过多种指标对胃的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了解胃的运作状态,帮助医生进行慢性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检查胃酸分泌功能、胃黏膜保护功能以及胃排空功能等项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胃部情况,并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重点探讨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胃功能三项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应用,希望对慢性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胃功能三项检查在慢性胃病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其对慢性胃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胃功能三项检查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慢性胃病的特点,揭示其在慢性胃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提高慢性胃病诊断水平和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也旨在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慢性胃病领域的发展,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提高。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6438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5.png)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该疾病主要由于胃黏膜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导致,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不规律的饮食、细菌感染、药物滥用等。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病因。
长期不规律的饮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者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此外,细菌感染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它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发慢性胃炎的发生。
药物滥用,特别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也会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
其次,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腹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慢性胃炎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溃疡病、胃出血等。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胃炎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然后,我们将介绍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等。
内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患有慢性胃炎。
组织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炎症指标,辅助慢性胃炎的诊断。
最后,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酸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抗生素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其修复。
此外,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总之,本论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慢性胃炎的诊断名称及其意义
![慢性胃炎的诊断名称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0a05f171fe910ef12df8d3.png)
慢性胃炎的诊断名称及其意义作者:来源:《老友》2010年第04期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胃病。
据有关统计,一般人若都去做胃镜,慢性胃炎的诊断率可高达80%~90%。
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患有慢性胃炎。
而我们许多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对这种疾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做了胃镜诊断也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听了医师的解释也还总是云里雾里。
为此,本文特就慢性胃炎的诊断名称作些阐释。
1.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局限于胃黏膜的浅表层,分轻、中、重三级。
胃镜表现,可见红斑、黏膜粗糙不平、隆起性糜烂、平坦糜烂和出血点/斑。
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胃炎,而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活动期。
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肠化,腺体萎缩,低级别内皮瘤变(轻度异型增生),经治疗,这些病变可以消失,疗效良好。
2.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型胃炎比较复杂,主要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上皮增生及化生等。
胃镜表现:黏膜变薄,色泽灰暗,呈颗粒状,血管显露,黏膜皱壁变细或消失,也可有糜烂。
在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内瘤变),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发展缓慢,每年的癌变率约1%。
确诊后20年发生胃癌者约为0.5%~1%。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风险很小,但中青年患者却应引起高度注意:轻度萎缩性胃炎应每两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应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
每次复查要多做点活检(特别是胃角和胃窦),密切观察动态变化,防止遗漏早期胃癌。
3.胃黏膜糜烂: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当炎症严重时,在黏膜上皮下有多数白细胞浸润,甚至形成隐窝脓肿,此时表现为上皮常遭破坏,形成浅表糜烂,糜烂的周围黏膜有充血、水肿。
患有此病者,要加强抑酸和保护胃黏膜治疗。
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糜烂时,一定要做活检,以防遗漏早期胃癌。
4.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即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被小肠细胞所代替,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又变成大肠上皮细胞(大肠化生)。
浅析慢性胃炎临床治疗
![浅析慢性胃炎临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dd9037baf1ffc4ffe47acf4.png)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https://img.taocdn.com/s3/m/303ea6c6aeaad1f347933f13.png)
慢性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分类】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①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②萎缩性胃炎,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③肥厚性胃炎,这类胃炎是否存在,因无上皮细胞肥大的证据,故尚有争论。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
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
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
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
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病因及发病机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doc 9)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doc 9)](https://img.taocdn.com/s3/m/4ec9165779563c1ec5da71d5.png)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doc 9)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关键字:慢性胃炎近年来,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的研究成了世界消化病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
作者复习近5年来主要的英文文献,综述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并提出在我国条件下如何认识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治疗的一些看法。
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不包括有壁细胞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也不包括1990年悉尼会议分类中的各种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如:反应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慢性胃炎,病毒感染和霉菌感染等)。
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
前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胃炎。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有2,①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的症状,影响生活品质;②极少数慢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
尽管过去有学者提出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潰疡有关,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同样过去曾认为慢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目前对此普遍持否定看法,甚至认为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也极少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 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慢性和反复发作。
有学者发现65%的慢性胃炎患者在3年后可发生同样的消化不良症状。
另外,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2—20个月后有86%的患者仍然有症状。
普遍认为胃粘膜炎症不一定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至少粘膜萎缩与肠化在胃癌发生中的地位远不能与异型增生相提并论。
另外目前认为弥漫型胃癌系单纯型慢性胃炎发展而来,而肠型胃癌的发生可能与粘膜萎缩及肠化有关。
③除根治幽门螺杆菌可能有助于改善粘膜萎缩与肠化外,目前尚无有效地改善粘膜萎缩与肠化的治疗措施。
(二)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目前多主张对症治疗的原则为:①减少胃酸分泌;②促进胃肠动力。
这也就是目前西方学者称之为的经验治疗。
慢性胃炎病症分析报告
![慢性胃炎病症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4061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3.png)
慢性胃炎病症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黏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
二、病因分析1.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腻、烟熏、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喜欢吃太烫、太冷的食物,会引起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从而导致慢性胃炎。
2. 长期药物使用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这些药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和损伤,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3. 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较多的工作环境等,会加重人体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慢性胃炎。
4. 心理因素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状态下的人容易患上慢性胃炎。
心理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导致胃黏膜对炎症刺激的反应性增强,进而引发慢性胃炎。
三、常见症状1. 上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疼痛程度和位置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在饭后出现疼痛明显。
2. 反酸和胃胀慢性胃炎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引起胃酸逆流,患者会经常感觉胃酸反酸、胃部饱胀。
3.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4. 体重下降长期慢性胃炎会导致患者食物吸收不良,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四、预防和治疗1. 调整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维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 注意药物使用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遵医嘱,不要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容易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3. 环境改善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空气清新,为胃黏膜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
4. 心理调节学会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5. 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5016f0189eb172ded63b7f7.png)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摘要】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胃炎以往分为浅表性、蒌缩性,由于肥厚性胃炎一直未得到证实,故很少采用。
1990年世界胃肠病大会上推出了胃炎新分类法,是参照内镜所见和胃粘膜活检作出的分类,因而更客观、实用。
一、病因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比较明显的病因有: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已明确慢性胃炎约90%是由HP感染引起的,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
HP为革壮阴性微需氧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对粘膜有破坏作用。
②HP分泌的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和空泡毒素基因的菌株,可导致胃粘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
③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2.物理因素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过凉、过于粗糙的饮食,均可导致胃粘膜损伤。
3.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破坏粘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可破坏粘膜屏障。
4.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尤其是伴有恶性贫血的胃萎缩者,检出率相当高。
5.其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胃局部的血管和粘膜本身发生退行性变,使粘膜分泌功能及屏障功能低下,这也是老年人发生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B,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症。
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伴有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症状: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有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
其次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泛酸。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餐后为甚,可伴恶心和呕吐。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https://img.taocdn.com/s3/m/39ea606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e.png)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患者的胃黏膜出现炎性病变,临床表现出腹胀、腹痛、嗳气及贫血等症状。
随着纤维内镜的推广应用,对慢性胃炎认知也越来越高,经内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明显变薄,可以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糜烂性胃炎。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多累及到贲门,而胃泌素的分泌也明显变少,胃体也会受到累及,同时患者的泌酸腺丧失,引起胃酸,检测发现患者的胃蛋白酶、内源性因子等明显减少。
通过对发病因素的分析,及早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用于疾病的预防,避免疾病的进展。
作为评价标准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均能具备较好的诊断效果,研究最佳确诊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1.慢性胃炎的确诊方式对慢性胃炎的疾病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疾病做好预防工作,其中内镜诊断、病理诊断都能取得较好的确诊效果,能提高确诊率。
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大、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会有更大患上慢性胃炎的概率,应用内镜诊断或病理诊断都不能实现100%确诊率,如有必要,可以将两种诊断方式联合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内镜诊断是把内镜通过口腔置入到患者的胃部,检查患者的胃部情况。
而病理诊断是通过内镜诊断的方式,将内镜置入到患者胃部后,取出胃部黏膜标本,置于10%甲醛中处理,经石蜡切片HE染色,通过实验室观察得出诊断结果。
2.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在临床并没有特异性表现,大多患者临床没有明显的症状,也有表现出上腹的隐痛、餐后饱胀和反酸等症状,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表现出贫血、消瘦、腹泻等症状,有些患者合并黏膜糜烂合并疼痛,同时表现出呕血、黑便等症状,而且病情反复发作,在进食后多有疼痛表现,疼痛部位不固定,症状轻时表现出隐痛感、钝痛感,当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剧烈的绞痛感。
3.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诊断标准:经内镜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表现出过薄,胃黏膜有红白相间表现,存在血管暴露,胃黏膜表面有颗粒状物质。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1564d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8.png)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一、慢性胃炎的概述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等。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
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此外,外感寒邪、暑湿等外邪,也可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一)中药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然后给予相应的方剂治疗。
例如,脾胃虚弱型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肝胃不和型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脾胃湿热型常用连朴饮、清中汤等;胃阴不足型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2、专方专药一些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治疗慢性胃炎的专方专药,如胃康灵胶囊、三九胃泰等,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
可以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等,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与其治疗建议探讨
![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与其治疗建议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0c2eefeed630b1c59eeb5f8.png)
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与其治疗建议探讨发表时间:2016-04-08T11:09:56.0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周万友[导读] 贵州省荔波县中医院贵州荔波 558400 尤其慢性胃炎临床的研究更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无可非议,对慢性胃炎实施临床治疗是解决病痛、科学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周万友贵州省荔波县中医院贵州荔波 558400摘要:慢性胃炎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却可以称之为顽症,因为慢性胃炎病状表现的长期性、不好治疗性,使得慢性胃炎患者长期以来都在承受着不能彻底治愈的病痛,为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方便,为了更有效地治疗胃炎、更有效地治愈胃炎,减少患者病痛,本文就这一课题,从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和慢性胃炎临床的治疗建议等两个方面入手,为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建议。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治疗;建议1.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近年来,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成为了医学界较为关注的课题,而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正是为慢性胃炎治疗寻找痊愈途径的重要方式,尤其慢性胃炎临床的研究更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无可非议,对慢性胃炎实施临床治疗是解决病痛、科学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慢性胃炎临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表现在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而家中又达不到相关的治疗水平,无法减轻患者的病痛,所以有必要入院临床治疗;另一方面,表现在少数慢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这个就是慢性胃炎长期不治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尽管过去有学者提出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潰疡有关,但目前对此普遍持否定看法,尤其对慢性胃炎引发胃癌不再持有否定态度,所以说,慢性胃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2.慢性胃炎临床的治疗建议在慢性胃炎临床的治疗中,要群策群力地实施,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强化举措,笔者建议从合理食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后防复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慢性胃炎的治愈率、胃炎患者的康复率。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_1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_1](https://img.taocdn.com/s3/m/611668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1.png)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发布时间:2021-09-02T17:13:02.3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作者:朱琳[导读]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朱琳资阳雁江陈华科中医诊所(四川资阳 641300)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是以表里虚实寒热为辩证指导,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检测技术非常精确,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疗效可靠,且愈后不容易复发。
1 浅表性胃炎1.1症状或因感冒受凉,或服用生冷食物,或因为天气寒冷,保护不当引起。
在中医上成为胃寒痛,冷气痛,以胃脘部胀痛、闷痛、不适等症状为主,有部分人呈现阵发性刺痛,伴随恶心或呕吐,恶冷,泛酸,得热则病情有所缓解,如果病情持续长,反复发作则难以痊愈,还有贫血、面色苍白、情绪起伏大、脾气暴躁等症状。
在胃镜检查下,可见胃粘膜红白相兼,以红为主,或粘液潴留,有炎性细胞浸润。
1.2浅表胃炎的方剂主要包括:(1)手拈散加减。
胃寒痛,得热减轻,腹胀气串隐痛,舌苔白滑,或脉浮缓,浮紧,服下10小时左右症状减轻;(2)香苏散。
苏叶,陈皮,川穹,麻黄,白芷,玄胡,金银花,生姜,甘草等;(3)黄芪建中汤加减。
治疗慢性胃炎,面色无华,四肢冰凉,畏寒畏冷,或虚赢少气,头晕乏力,脘腹胀痛,或绵绵作痛,或胃脘部自觉冷感,胃镜下胃粘膜充血水肿并有轻度糜烂。
主要配方包括黄芪,生姜,大枣,灸甘草,吴茱萸,公英,台香等。
2 充血性胃炎2.1症状包括出血性胃炎,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嘈杂,有灼烧感,常常放射到背部,胃脘常感觉到不适,患者会倾向于服用冰冷的食物,口舌干燥,小便有时黄,手足心热,或潮热,流汗,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气温高时症状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消化不良症状
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慢性和反复发作。有学者发现65%的慢性胃炎患者在3年后可发生同样的消化不良症状。另外,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2—20个月后有86%的患者仍然有症状。普遍认为胃粘膜炎症不一定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大量证据表明胃粘膜炎症消退与否与消化不良症状缓解与否无明显关联。同样也未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但是不少学者相信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之后,消化不良症状好转。有学者发现胃粘膜嗜中性白细胞的侵润与症状有关。目前普遍认为产生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是①胃排空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小肠运动功能障碍);②胃及小肠对机械性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变化;③肠胃返流的异常;④进餐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的减弱;⑤心理因素。慢性胃炎有无合并萎缩或肠化,及胃粘膜炎症所在部位(如是以胃体为主或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都与消化不良症状轻重及表现形式无关。Stanghellini等的一篇没有对照组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女性,中—重度餐后腹胀,呕吐和无中—重度的上腹痛提示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系胃排空延缓所致。
(二)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目前多主张对症治疗的原则为:①减少胃酸分泌;②促进胃肠动力。这也就是目前西方学者称之为的经验治疗。当患者(尤其是女性)无明显上腹痛,主要表现为餐后腹胀及呕吐时,建议给予促动力药治疗。有学者认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缓解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目前主张当药物治疗失败时,给予心理治疗。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有2,①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的症状,影响生活品质;②极少数慢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尽管过去有学者提出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潰疡有关,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同样过去曾认为慢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目前对此普遍持否定看法,甚至认为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也极少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二)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极少部分慢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1998年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收集了Medline上的资料和1994—1996年三年间世界上五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按照严格的统一的规范选择了其中19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他们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与胃癌有定性关系。日本学者2002年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前瞻性有对照组的研究应该是近年来最有说服力的重要研究之一。他们研究对象有1526名,平均随访时间为7.8年。监测幽门螺杆菌的手段有三,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实验。三者之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就被认为是阳性。这样大大减少了假阴性的可能。他们发现2.9%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发生胃癌,幽门螺杆菌阴性者中无一例发生胃癌。并且4.7%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发生胃癌。他们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都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合并严重萎缩,以胃体为主的胃炎以及肠化更可能发生胃癌。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促炎症多态性IL-1基因,胃的连接区及泌酸状态等在促进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发生胃癌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推测有促炎症多态性IL-1基因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粘膜的IL-1β活性明显升高,进而导致胃酸分泌下降。低胃酸分泌状态会引起以胃体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的发生。后者的发生与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抑制胃酸分泌。这一类型的胃炎以及持续性低胃酸分泌状态将有利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这一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加明显。若还存在其他一些导致胃癌的环境因素,如摄入盐过多,胆汁返流,亚硝酸盐摄入和抗氧化剂缺乏等,则将最终发生胃癌。而无促炎症多态性IL-1基因的患者,即使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会导致低胃酸分泌状态,炎症也不会扩展到泌酸粘膜(即胃体),因此这些患者最终发展为以胃?为主,散在性胃体胃炎,不会导致胃癌发生。目前一致认为胃粘膜异型增生是胃癌前期病变。89%的轻度异型增生会好转,11-19%的持续存在,0-19的进展到中度异型增生,0-5%的发展为癌;27-87%的中度异型增生会好转,12-32%的持续存在,4-40%的进展至重度异型增生,4-38%的发展为癌;30%的重度异型增生会好转,0-12.5%的持续存在,60-81%的发展为癌。有学者发现年龄大于60岁,男性和严重的萎缩性胃炎是发生异型增生的危险因子。异型增生常发生在肠化的粘膜上,但也可发生在正常粘膜上。不少学者认为很难根据胃镜下表现识别异型增生。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
关键字:慢性胃炎
近年来,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的研究成了世界消化病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作者复习近5年来主要的英文文献,综述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并提出在我国条件下如何认识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治疗的一些看法。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不包括有壁细胞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也不包括1990年悉尼会议分类中的各种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如:反应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慢性胃炎,病毒感染和霉菌感染等)。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前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