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5《运输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第5节运输作用主讲人:杨桥职高丁海森授课地点:七( 3 )教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识别导管在茎内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的结构特征。
(2)、说出植物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识别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辩认筛管的结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的科学品质;结合显微观察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无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教学用具:课件、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方法:提示法、观察法、阅读法、对比法、讲解法等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2、在现实生活中,在哪些方面要增强蒸腾作用?增强蒸腾作用方面可采用哪些措施?在哪些方面就要降低蒸腾作用?在降低蒸腾作用方面可采用哪些措施?二、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一】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活动】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什么部分运输的?(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归纳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并显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课本表格。
切开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引导学生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讨论课本中的4个讨论。
1、甲、乙两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相同。
2、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茎内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3、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瓶子茎的木质部叶片。
4、表述根据上述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位于茎的木质部里,水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运输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本节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同时,将运输作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在实验设计上,我精心准备了“水的运输”和“无机盐的运输”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
但学生在学习七年级教材过程中,对实验法还不能熟练运用,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2)识别导管在茎内的分布部位;(3)辨认导管的结构特征。
(4)说出植物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5)识别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的科学品质;结合显微观察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四、教学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导管与筛管的比较。
五、提前准备1、提起准备枝瘤标本;2、提起一天准备好杨树枝条;3、提起准备南瓜茎纵切的玻片标本。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第四节的第一个实验导入:在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有两个,一个是在塑料袋中有小水珠出现,另一个是锥形瓶中的水变少了,请问锥形瓶中的水到哪里去了呢?生:到塑料袋中去了,师:是怎么去的呢?生:应该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师:没有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运输作用:在运输作用中运输的是什么东西,方向是怎么样的呢?动力又来自哪里?(二)新授课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可以通过茎来运输,那么到底是哪一部分在运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将茎的结构学习一下了再说由图可知,茎是有三部分构成的:即木质部,韧皮部以及在中间的形成层,而形成层是由分生组织构成,向内可以形成木质部,向外也可以形成韧皮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环境,分析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调节机制。
6.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规律。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植物图片,特别是那些在干旱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方面的独特适应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对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过程入手,详细讲解根部吸水、水分通过茎的导管上升、叶片蒸腾等重要环节。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运输作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具体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练习,增强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关键点。我会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记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作业提交与反馈: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拓展思考与应用**:
-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植物体内的水分上升现象,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并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与运输作用相关的实例,如运动后的心跳加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策略等。
3. **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运输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运输障碍引起的生理疾病”,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反馈评价,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1.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储备:学生在前四章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组织等内容,为理解运输作用奠定了基础。
3.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重难点:学生需要具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实验中观察细微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动的实物、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和动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教案(2)北师大版
第5节呼吸作用【教学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以及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不拨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植物的根与茎相连,叶生在茎及其分枝上。
因此,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必然是通过茎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
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目的要求:1.观察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内的运输;2.观察并识别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运输的部位材料器具:带叶的杨树枝条或凤仙花、稀释的红墨水(代替水分和无机盐)、带刻度有橡胶塞的锥形瓶、解剖刀、放大镜方法步骤:1.将节叶的杨树枝条进行相应的处理,甲剥掉树皮,乙不做任何处理,分别放在盛教师引入新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教师介绍目的要求学生准备材料器具学生进行实验可采用情景创设来导入新课:从植物体整体生理功能的角度,提出富于思考性的问题。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怎样从根运输到其他部分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又是如何从叶运输到其他部分的?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进行“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活动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进一步设问:做养料是自上而下运输的。
活动:观察导管和筛管目的要求:1.识别导管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的结构特征.2.识别筛管的分布部位,辨认筛管的结构特征。
材料器具:南瓜茎纵切片、显微镜方法步骤:1.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切片,识别导管和筛管分布的不同部位。
2.辨认南瓜茎的不同导管,辨认筛管。
结论: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
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胞。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教师提出目的要求。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器具。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并进行辨认。
学生进行总结。
“观察导管和筛管”的活动前,引导学生思考茎运输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具体结构基础;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纵切的玻片标本时,要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导管有哪些与其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相适应的特点?筛管有哪些与其输导有机物相适应的特点?最后,教师通过设问"植物体其他部分是否也有导管和筛管"启发学生对植物体整体运输功能的结构基础的思考和认识。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5-5运输作用2教案
1、 识别导管的分布部位 , 辨认导 要求 管的结构特征. 2、 识别筛管的分布部位 , 辨认筛 管的结构特征.
材料器具: 南瓜茎纵切片、显微镜
材料器具
管有哪些与其输导有机物 相适应的特点?是特别要 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
方法步骤:
论。
1、 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切片 , 识 学 生 进 行 实 验 最后, 教师通过设问"植物 别导管和筛管分布的不同部位. 观 察 并 进 行 辨 体其他部分是否也有导管 和筛管"启发学生对植物 体整体运输功能的结构基 础的思考和认识, 认识到导 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 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胞。 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 管和筛管分布在植物体全 身,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 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 完成 植物体运输水分、 无机盐和 有机物的功能。
教学过程 活动:观察导管和筛管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观察导管和筛管” 的活动 进行活动. 前, 引导学生思考茎运输水
目的要求:
教 师 提 出 目 的 分、无机盐、有机物的具体 结构基础; 用显微镜观察南 瓜茎纵切的玻片标本时, 要 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 导 管有哪些与其输导水分和 学 生 准 备 实 验 无机盐相适应的特点?筛
课题
第五章第五节运输作用 知识方面
课型 实验讨论课 课时
2
识别导管和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和筛管的 结构特征。 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 学精神。
教育 教学 目的 思想教育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法 能力方面
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观察导管和筛管 有机物的运输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具 师生互动 枝瘤, 南瓜纵切片等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5《运输作用》 课程教学设计(
新知探究
02’50’’-06’00’’
让学生了解木本植物的茎有哪些结构,为探究运输作用做好铺垫
动画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让学生从外向内依次说出各结构名称,根据提示判断每个结构属于哪类组织
观察茎的结构,说出结构名称,判断结构所属的组织类型,说出输导组织具有的两类导管
动画播放,画笔标注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
课名
运输作用
教师姓名
晋媛婧
学科(版本)
生物(北师大)
章节
第五章第五节
学时
40分钟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茎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运输的物质和方向,并说出它们的结构基础和特征。
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和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加强团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茎中具有导管的木质部结构运输水和无机盐,具有筛管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难点:通过实验设计、实施和观察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的结构是什么。
解决措施:1、围绕知识点,设计核心问题和引导性问题,层层递进,逐个突破重点。2、创设情境,展示自然现象,组织小组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在师生共同设计好实验后,展示实验现象,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事实依据,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提炼知识点。3、在总结平行关系的知识点时,通过比较式学习达到良好的归纳和辨识的效果,如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比较,导管与筛管的比较。4、让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点反过来解释其它的一些自然或人为现象,达到将知识和实际相联系相结合的目的。
情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学中结构决定功能的核心概念,并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以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些现象或者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来解决问题。
1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运输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5节。
本节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知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阐明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这些都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但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如何运输有机物和无机物,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学生已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且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的知识储备。
但对实验法还不能熟练运用,所以本节课教师将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温故实验法,从两个演示实验中得出实验结论。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2)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3)识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3)通过学习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农业生产经验。
四、学习重点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五、学习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枝瘤形成的原因3.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六、教学模式: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问: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说课稿
1.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的完成质量。
2.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提问情况。
3.学生反馈意见。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对理解不够深入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
2.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果。
3.通过案例分析、实际观察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本单元主要围绕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展开,讲述了植物体内的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本节课作为第5章的最后一节,重点介绍了植物的运输作用,揭示了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性及其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物体内运输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让其他学生从中借鉴经验。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和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探究性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植物体内运输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体内运输的变化。
2.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植物体内运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植物体内运输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作用。
(3)植物体内运输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植物体内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输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神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了解生物体内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达准确。
2.提交作业时,要求附上观察记录、实验设计、阅读笔记等材料。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持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的学习,要求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运输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可能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深入的机理和具体过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探索生物体内的奥秘有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掌握运输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生物七年级上北师大版3-5-5运输作用(第2课时)教案
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
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胞.
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结论:茎有运输有机物的功能,茎输导有机物的结构位于树皮的最里面,大部分有机养料是自上而下运输的.
活动:观察导管和筛管
目的要求:
1、识别导管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的结构特征.
2、识别筛管的分布部位,辨认筛管的结构特征.
材料器具:
南瓜茎纵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1、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切片,识别导管和筛管分布的不同部位.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全身,一部分用以维持生命活动,一部分储藏起来.根所需要的养料是由叶向下运输的,茎的哪部分结构运输有机物呢?
演示实验:观察枝瘤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用解剖刀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CM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切的部位.经过一二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而形成枝瘤.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生物
课题
第五章第五节运输作用(二)
授 课 人主备人教Fra bibliotek内容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描述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指出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剖能力.
思想教育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态度方面获得转变.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案(精品文档)
第5节运输作用
一、教学目标
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运输有机物的部位,识别导管在茎内的分布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难点: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三、教学过程
⑴“有机物的运输”的探究过程
⑵水和无机盐运输的探究过程
上节实验课进行甲乙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甲与乙组,发现有木质部就可以进行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无法否认韧皮部参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所以有必要以甲、乙二组实验为基础上,讨论设计并实施丙组(剥掉木质部)实验,本课记录并分析甲、乙、丙组的实验现象。
教材实验选用的材料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导管存在于什么部位?教材仅配置一幅
草本植物玉米的茎横切面图,且无文字说明,所以笔者补充草本植物白芹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实验,在本课课前将带叶柄的白芹叶柄插入丁锥形瓶红墨水染色的液体中,25分钟后,学生观察叶脉(维管束)颜色变化。
实验设计如下:
学生假言推理:只有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韧皮部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即导管位于木质部。
而且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及上。
观察白芹叶脉的变化(变红):徒手撕开其叶柄,裸眼观察染成红色的导管(也可见之相伴的未染色的筛管)。
概念建构: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
⑶“输导组织的分布”的探究过程
该部分内容教材仅一笔带过,如果对之适当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科学观念——植物是一个整体,而且让学生学会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事物。
北师版初中生物《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运输作用”的教学设计杨秀武二设计思想1 课程解读及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探究即探索,它不仅指类似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还应包括从事实到形成概念的任何认知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概念图等多种途径分别获得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事实和证据,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数据建构如下概念:有机物与无机物运输的途径和方向、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通过概念的建构、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情解读及最近发展⑴学生认知情况⑵学生认知困惑点和兴奋点。
本课认知困惑点:对枝廇形成原因分析,有机物的运输结构和方向的概念建构;对“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现象”观察及分析,无机物的运输结构和方向的概念建构。
本课的认知兴奋点是:木本冬青、草本白芹各自对水的无机盐的运输现象的观测。
⑶本课教学困境及突破。
本校的实验室无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内不能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导管和筛管;“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现象”所需实验时间较长,学生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该实验。
于是将实验置于第一节课,第二节课记录、分析数据,并完成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概念建构。
3 教材解读及重新组织“运输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方式的五大作用之一,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上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顺序是:先叙述无机物的运输,再叙述有机物的运输,二者各包含一个实验,从而达成课程目标(列举茎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实验证据)。
本着“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4个方面的重新组织(见课后反思第一条)。
4 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中“有机物的运输”、“输导组织的分布”主要使用了“5E”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加工(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
课中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建构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途径及方向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5节运输作用(第2课时)
安徽龙湖中学民生校区曹娟
一、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2.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
3.认同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难点
观察导管和筛管。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
运输水分、无机盐与运输有机物
的管道形态、结构相同吗?
学生猜测。
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
图片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1.识别导管、筛管的不同位置。
2.辨认图片中不同的导管、筛
管。
学生阅读并自学教材97页内容,
多媒体展示比较导管、筛管不同的表
格。
(板书:
二、导管和筛管结构特点)
所在
部位
运输
物质
运输
方向
组成
细胞
阅读教材,完成
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
导管
筛管
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
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树皮:保护作用,内侧韧皮部具有运输作用的筛管。
形成层:具有分裂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运输水分的导管。
髓:贮藏营养。
展示年轮的图片,讲解年轮的形成。
提问:
1.由于重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应该是自上而下,那么在植物的运输作用中,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的动力是什么?
2.能量来自哪里?
总结: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板书:
三、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了解了茎的结构,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尝试用一段话说明水分由土壤经过植物到达大气的路线。
观察图片,思考
年轮形成的原
因。
思考、归纳、总
结。
一方面是知识的
拓展,另一方面对
木本植物的茎进
行全面了解。
拓展知识。
将各章节知识相
联系,总结形成核
心概念:植物体是
一个有机整体。
联系生活
展示树木输液和剥去树皮树木
的图片。
观察、思考。
学以致用。
提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
学以致用彩虹玫瑰,橡胶的采集。
解释彩虹玫瑰
运用了水和无
机盐的运输机
理;橡胶的采集
运用了有机物
的运输机理。
课堂小结
1.有机物的运输:
筛管,位于韧皮部,由上向下运
输;枝瘤的形成原因。
2.水和无机物运输:
导管,位于木质部,由下向上运
输;彩虹玫瑰形成原因。
3.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总结本节内容。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绿色植物的代谢活动,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要形成的重要概念有: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条件;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绿色植物通过它们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空间、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护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应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采取立体种植等措
施,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的
高产量、高质量;储藏粮食时要科学
地控制粮仓内的温度、湿度和通气,
等等。
课堂练习展示课堂练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二、导管和筛管结构特点
所在位置运输物质运输方向组成细胞
导管木质部水、无机盐下→上死细胞
筛管韧皮部有机物上→下活细胞
三、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主旨思路。
因此教学设计中通过3个活动逐步建立起有关植物运输作用的重要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设计实施方案、选择对照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阐述点评等。
在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相互交流、讨论中,使“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得以完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经历探究过程后,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探究的技能,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彩虹攻瑰”“橡胶采集”等现象,学以致用,强化概念,同时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课程的最后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均对整章内容进行了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