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胸痹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定义】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

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胸痹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视点锦囊·妙计-30 - Family life guide颜加俊(四川省大竹县中医院)胸痹心痛病在临床中具体是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基础性病证,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临床症状雷同。

综合古今各家来看,胸痹心痛病的病因均由心气不足为本,血脉营运受阻以致淤血痰浊内停为标。

为此,近年来采用“益气活血”、“宣痹通阳”、“通阳化痰”等方法加以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本文则针对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以此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参考。

胸痹心痛病的基本介绍胸痹是中医的诊断名称,中医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以,胸痹心痛病有可能是由于气血亏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或者气阴两虚,不能濡养心脉而出现的胸闷、胸痛、心悸的症状;与此同时,还有可能是心血瘀阻、气滞心胸、寒凝心脉、痰浊闭阻等因素导致的不通而痛的情况。

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益气养血、补益心肾、温补心阳、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阳散寒、健脾化痰的方法加以治疗。

除此之外,在胸痹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存在虚实夹杂的情况,基于此在具体治疗时需要在祛除邪气的同时,也要注意以补虚为主。

就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来看,主要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病的病因。

年老体弱: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年龄逐渐增大,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进而引发心阳不振以及心气不足的现象。

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目录一、病因病机 (1)2、现代认识 (2)1.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胸痹的辨证施治原则 (2)三、辨证论治 (3)1.胸痹心痛病机特点 (3)2.胸痹心痛证治特点 (3)四、中医药治疗 (3)1.从脏腑论治 (3)2.从络论治 (4)3.从痰瘀论治 (4)4.辨证分型治疗 (4)五、其他治疗 (4)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病证名。

出《灵枢·本藏》。

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

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的病症。

症见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

治以温阳益气,疏气豁痰为主;病延日久,络脉瘀阻者,兼以通络。

常用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

即胃痹。

《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1〕。

胸痹者,乃胸间闭塞而痛也。

其主证为胸憋,心痛。

形成胸痹的原因大多为胸阳不足,阴乘阳位,气机不畅所致。

即上焦阳虚,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之故。

《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

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

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又如余无言叙述:“所谓胸痹,统一胸部而言,且其痛,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

1 阳虚气滞痰涎壅塞临床表现:胸憋时痛,心痛彻背,胸脘痞满,胁下逆抢心,喘息短气不得卧,咳嗽,痰多而盛,神疲乏力,形塞肢冷,舌苔白或厚腻,舌质淡,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

治法方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甘草)、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菀、桔梗、桂心、甘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以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多属本病范畴。

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

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塞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

1临床资料本院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了146例胸痹心痛患者,其中男87例,女59例;年龄32〜83岁。

治愈和好转128 例,病情加重5 例,反复发作8 例,死亡 5 例。

2一般护理2,1 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1 周,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家属和医务人员协助。

指导患者定时大便,训练在床上大小便,克服心理障碍。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适当应用缓泻剂。

避免大便时用力过大,以免导致猝死。

持续吸氧,流量3〜4L/ 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1〜2L/ min,维持1〜7d。

2,2 病情观察护理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呼吸、脉搏,并做好记录。

特别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脉搏,做到详细准确的记录。

疼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吗啡、速效救心丸等镇痛剂,及时解除疼痛。

也可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

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故应加强夜间巡视,发现有发作先兆时,可预防性用药。

若患者出现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表情淡漠,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胸痹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

1 0 1.
Cl ia o r a f i e eM e ii e2 1 V 1 3 i c l u n l Ch n s n J o d cn 0 1 o ()

N .9 o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胸 痹 病 人 的 中 医辨 证 施 护
T CM ifr n it nn ri go h s anp t n s d fee t i u sn f e t i ai t ao c p e
陈丽芸
( 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 州,4 0 0 郑 5 07)
中图分类 号:R 5. 26 2 2 【 摘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80 (0 1 901. 证 型:B G 64 6 21 )1.100 7 2 D
要 】 胸痹是 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 , 态或 动态下均可发 病,如得 不到及 时有效 的救治 ,常危及生命 ,在临床 治 静
p te t l c ft l n fe t e te t n ,wh c l o tn t r ae i g l e a d f c s g o a e c n i r v r ame tr s l n ain s a k o me y a d e ci r ame t i v ih wi f h e tn n i , n o u i n c r a mp o e te t n e u t i l e f n s c i ia e t n . h s a e u l c l r a me t T i p p r mma i e u sn x e i n e f h s an p te t o g n r l a ea d d ae t a u sn . n t s rz dn r i g e p re c s e t i ain s r m e e a r n i l ci l r ig o c p f c c n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治法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
保元汤加减,本方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具有补气助阳之功,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若气阴 两虚者,则以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04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常用经方介绍及功效分析
栝楼薤白白酒汤
该方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胸痛 、短气等症状。其中,栝楼实能 宽胸散结、润燥滑肠,薤白能通 阳散结、行气导滞,白酒能行气 活血。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经发辨证论治原则 • 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 •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发病机制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 等脏,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 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02
鉴别诊断
胸痹需要与真心痛、胁痛、悬饮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真 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 、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 代等危重急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常伴 见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悬饮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栝楼薤白半夏汤
该方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 加入半夏,增强了祛痰散结的作 用,适用于胸痹不得卧、心痛彻 背等症状。
橘枳姜汤
该方具有温胃理气、散寒消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中痞 气、气结在胸等症状。其中,橘 皮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 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生姜能 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中医辨证论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
2 清热解毒、泻心清火
《素 问 ﹒ 至 真 要 大 论》:“火 热 受 邪,心 病 生 焉”。火 热 之 邪 伤 人,最 易 入 心,心 主 血 脉,从 而 导 致 心 与 脉 络 损 伤;热 为 火 之 渐 ,火 为 热 之 极 ,毒 为 火 之 聚 ,火 热 之 邪 蕴 蓄 不 解 成 为“ 热
毒”而 致 痹 病。证 属 痰 瘀 交 阻,热 毒 内 蕴,损 伤 脉 络;络 脉 具 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功能,络中气滞、血瘀,痰 浊 均 为 有 形 实 邪,阻 碍 气 机,郁 而 化 火,伤 及 心 络 营 阴,不 通 或 不 荣 则 痛。发 为 胸 痹 心 痛。临 床 引 起 火 热 之 毒 致 胸 痹 的 原 因较多,与火热之邪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三:(1)情志因素:心 主血脉而又主神志,当今工作压力加大,竞争攀比激烈,七情 不 安。《脾 胃 论·安 养 心 神 调 治 脾 胃 论》说:“夫 阴 火 之 炽 盛, 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 为火,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 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脉者,神之 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也。”(2)工作、起 居、食 欲 习 惯:由 于 工 作 环 境 变 化,今 人 多 伏 案 久 坐,或 乐 享 安逸,以车代步,疏于运动,久之体内气机瘀滞,郁而化火。另 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腻易聚湿生痰,化湿生 热;或过食辛辣,化燥生火。(3)药物因素:由于经济条件的改 善 和 健 康 观 念 的 更 新,人 们 服 用 保 健 品 较 多。保 健 品 多 属 温 补 之 品,性 偏 温 燥 辛 散 走 窜,久 服 化 火 化 燥。目 前,治 疗 胸 痹 心 痛 多 用 温 阳 益 气、活 血 理 气 等 辛 香 燥 烈 之 品。临 床 治 疗 常 配伍玄参、连翘、黄连、黄芩、豨草、丹参等解毒药物。连翘苦、 辛 微 寒,轻 清 而 浮,可 清 热 解 毒,消 痛 散 结,善 于 清 心、泻 火。 张 景 岳 云:“味 苦 微 辛 气 微 寒,气 味 俱 厚,轻 清 而 浮 …… 泻 心 经实热”。玄参苦甘而咸性寒,可滋阴降火,润燥除烦,软坚解 毒。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可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本草衍义》:“大通利关膈热塞”。冰片芳香开窍,最常配伍运 用。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第22页
辨证论治
❖ 寒凝心脉证加减改变: ❖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症,表现胸痛猛烈,痛无休止,
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 通,予乌头赤石脂丸; ❖ 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舌下含化苏合香 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
中医内科学-胸痹
第23页
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第26页
辨证论治
❖ 心肾阴虚证加减改变: ❖ 若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
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以养血安神; ❖ 若兼见风阳上扰,加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
珀重镇潜阳之品; ❖ 若不效,再予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宁心安神; ❖ 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
中医内科学-胸痹
第11页
诊查关键点
❖ 胸痹与真心痛判别 真心痛乃胸痹深入发展,症见心痛猛烈,甚则
连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 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胸痹
第12页
辨证论治
❖ 胸痹辨证: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掌握虚实,
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分气滞、痰浊、血瘀、寒凝不 一样;本虚又应区分阴阳气血亏虚不一样。
第3页
概述
❖ 胸痹源流 胸痹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指出
“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
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叙述。 宋金元时代相关胸痹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认识有了深入提升,如《玉机微
第24页
辨证论治
❖ 气阴两虚证加减改变: ❖ 兼有气滞血瘀者,加川芎、郁金行气活血; ❖ 兼见痰浊之象者可适用茯苓、白术、白蔻仁健脾化

范平治疗女性胸痹辨证探析

范平治疗女性胸痹辨证探析
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养肝疏
经期后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加 与 男 性 逐 渐 趋 同,说 明 女 性
肝,以防柴胡升散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行气解郁、
病人冠心 病 发 病 与 体 内 内 分 泌 激 素 水 平 变 化 密 切 相
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
基金项目 山东省名中 医 药 专 家 传 承 工 作 室 项 目 (范 平 工 作 室 );山 东
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No.S190009280000)
作者单位 菏泽 市 中 医 医 院 (山 东 菏 泽 274000),E-mail:594443452@

引用信息 吕明.范平治疗女性胸痹 辨 证 探 析[J].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脑 血 管
结合杂志,2012,32(8):1130-1134.
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8):927-931.
[12] LI J G,GAO Z Y, ZHANG L J, et al .Qing-Xin-Jie-Yu Granule for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athways [J ]. Biomedecine & Pharmacotherapie, 2022, 153:
113407.
[22]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 竭 经 验[J].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脑 血
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23] 李立志.诊治心力衰竭学术思想及 临 证 经 验 总 结 [J].中 国 中 西 医
脉证治》提及病机为阳微阴弦,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
痹阻心脉,导致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等主要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常考点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常考点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常考点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胸痹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首先辨病情轻重,其次辨标本虚实。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故需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

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三)证治分类1.心血瘀阻证证候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胸痹
【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掣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胸痛,严重者心痛掣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
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关系密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关键词】中医辩证;胸痹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
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
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1病因
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素问》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
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如痰浊
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③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
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④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⑤年迈体虚:本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
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

2病机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
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

3辨证论治
3.1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掣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辨治: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本方祛瘀通脉,行气止痛,用于胸中瘀阻,血行不畅,心胸疼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之胸痹。

瘀血痹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

3.2气滞心胸证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
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辨治: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抑郁,
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失和之胸胁疼痛等。

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
笑散,以增强活血行瘀、散结止痛之作用;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以泻郁火。

3.3痰浊闭阻证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
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辨治:痰浊
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合涤痰汤加减。

两方均能温通豁痰,前方偏于通阳行气,用于痰阻气滞,胸阳痹阻者;后方
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用于脾虚失运,痰阻心窍者。

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
郁金,以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

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栀子、天竺黄、竹
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3.4寒凝心脉证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掣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辨治: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以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
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两方皆能辛温散寒,助阳通脉。

前方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后方以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
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3.5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咣白,易
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辨治: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两者皆能补益
心气。

生脉散长于益心气,敛心阴,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阴亏耗者;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
安神宁心,适用于胸闷气短,头昏神疲等证。

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豆蔻以健脾化痰;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
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参考文献:
[1]徐彦芬.调理脾胃辨证治疗胸痹2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2]龚少愚.心肾阳虚型胸痹38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1998年01期
[3]梁秀香.中药治疗胸痹心痛126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7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