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2课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人教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课件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比喻句,想一想,
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 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 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 阳市)人。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 律、绝为工,格调高亢, 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 唱和,并称为“刘柳” 与“刘白”。白居易称 他为“诗豪”,清人王 夫之称他为“小诗之 圣”。
中国五大淡水湖即 鄱阳湖、洞庭 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一。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 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 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 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 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 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 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 “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 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满足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 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见影子;一片 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 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 得山也在看着我,好 像在互相交流,彼此 总是看不够。此时此 刻,我的心里似乎只 有那座敬亭山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2课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分析《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四年级语文下 作业《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ting shān gū dú dòng ting hú tán shuǐ qīng luó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停()挺()胡()累()
亭()庭()湖()螺()
三、理解诗句,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中“两”指的是和。
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词有等。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作者。
3.《忆江南》是代诗人的作品。
“忆江南”是牌名。
诗人通过回忆,写出了江南日出时的红和春天的绿。
这样写对照鲜明,色彩浓丽,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词中最能表现江南美的两句是。
四、读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闲: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翠: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谙:
五、默写古诗《望洞庭》。
,
,
自我评价:我认为本次作业做得,是难点,容易模糊是,应。
同学评价:
建议:。
四下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色互 为映衬,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 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古代铜镜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 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 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 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 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课外知识抢答
• 1、诗圣—— 杜甫 • 2、诗仙—— 李白 • 3、诗佛 —— 王维 • 4、大李杜—— 李白、杜甫 • 5、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篇一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1独坐敬亭山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
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
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
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
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
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讨论分段
四、完成作业。
“桂林山水甲天下。”
引导理解“甲”的意思。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导学策略
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组织学生自读“预习”。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韵律美,并试着写一写排比句。
导学策略
质疑问难,主动求解;围绕课题,初悟课文,扣重难点,总结质疑;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引疑,疏导,点拨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并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首古诗。
4、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引导学生比较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65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学设计

【 计 意 图 】 这 两 句诗 中 , 众 设 “
1查 阅 有 关 词 的 资 料 以 及 三 位 亭 山 ,在 现 在 的安 徽 宣 城 北 部 。 独 鸟 ” “ 云 ” 很 吸 引 学 生 眼 球 的 , . 和 孤 是
坐 : 独 地 坐 。 起 来 题 目 意 思 是 什 而 “ ” “ ” “闲 ” 容 易 被 忽 单 连 尽 与 去 、 却
孤 独 的味道 。
3学 习 通 过 看 注 解 、 找 资 料 、 流 、 发 , 后 在 班 上 集 体 交 流 。 . 查 启 然
边 读 边 想 象 画 面 等 方 法 ,感 知 诗 词
大 意 , 自 己 的 话 说 说 诗 句 的 意 思 。 读 古 诗 ,听 听 是 否 读 得 既 正 确 又 通 些 字 词 中看 出来 的 ? 引 导 学 生 品 味 用
感 的基 础上 , 重对 生命 的感 悟 , 注 展 审 美 韵 味 与 内涵 。在 积 累 语 言 与 情 应 该 表 扬 , 要 顺 势 揭 题 板 书 。 ) 且
( 生 可 能 会 背 要 学 习 的 这 首 , “ ”可 趁势 作如 下教 学 。 ) 学 去 ,
【 计 意 图 】 活 学 生 已有 的 知 鸟 ? 为 什 么 只 画 一 片 云 ? 帮 助 理 解 设 盘
7- - 。
-
2有 感 情 地 朗 读 课 文 , 诵 三 来 说 说 每 个 句 子 的 意 思 ; 4) 复 朗 去 了 , 现 在 只 剩 下 诗 人 李 白 一 个 人 . 背 ( 反
首 古 诗 词 , 写 《 坐 敬 亭 山 》 望 洞 读 ,体 会 诗 人 当 时 的 思 想 感 情 ; 5) 了 , 怪 题 目 里 是 — — “ ” 敬 亭 默 独 《 ( 难 独 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
的“汉寿城白春银望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有各种不 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 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卜 算子”“忆秦娥”“浪淘沙”等,词牌与 词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词按内容的长 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1字)、长调(91字以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 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 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 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 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 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同:
作者同属唐朝、景物同属江南、诗词内容同属借 景抒情。
•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
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 称。 。唐 他代的中家湖晚庭光期是秋著 一名 个月诗 世两人 代相, 以和有 儒学“,相诗传豪的”书之
四下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敬亭山独坐时的所见所感,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开篇,描绘出山的静谧与孤独,再通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出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感。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诗中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宁静美景,以及“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细腻画面,最后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结尾,将洞庭湖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忆江南·江南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的深深怀念之情。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美,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1.激趣导入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吟读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精选2篇)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精选2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篇一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
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 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 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 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经典之作。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后人言其书得自张旭,飘 然有仙气。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有《李 太白集》。
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呢?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静夜思》
这首诗是已经50岁的李白离开长 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 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他 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 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 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 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李白与敬亭山的故事
一、初登敬亭山 二、踏迹谢太守 三、安家敬亭山 四、相看两不厌 五、扁舟敬亭下 六、山下哭老友
选自《邢少山博客——李白与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敬 亭 山 远 景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 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 两不厌, 只有/ 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江南好,
一种。词可以歌唱, 每一首词根据格律, 都有一个曲调名,
风景旧曾谙。
成为词牌。《忆江
日出江花红胜火,
南》就是词牌。宋 朝时词创作的鼎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时期,因而有“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____(省、市、区、县)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c、多想象,浮画面
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
d、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四人小组读古诗
④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独去闲孤独寂寞
两不厌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 、解题: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____(省、市、区、县)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