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资源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25%

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部分1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

1、自然资源的性质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含义.

(2)了解自然资源分类.

(3)掌握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承载能力的概念.

(4)掌握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5)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理解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6)了解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考试内容

中国态势;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全国视野;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考试要求

(1)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资源稀缺的挑战.

(2)了解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

(3)了解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体现在哪些方面.

(4)理解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3、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考试内容

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可持续性。

考试要求

(1)理解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2)理解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现实对乐观派的挑战。

(3)了解当代资源关注的问题.

(4)掌握可持续的含义。

(5)掌握可持续性的限制因素.

4、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考试内容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考试要求

(1)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了解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3)理解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了解自然资源的演进过程.

(5)了解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6)掌握导致地区性资源稀缺的原因。

(二)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1、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考试内容

生态学基本概念;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

考试要求

(1)理解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组成.

(3)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

(4)掌握净生长效率、环境阻抗的概念.

(5)了解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

2、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考试内容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考试要求

(1)理解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2)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

(4)掌握5中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方式.

(5)理解当代适应策略.

3、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考试内容

采矿的生态影响;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采矿的生态影响.

(2)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4)掌握土地荒漠化与土壤次生盐渍化概念.

(5)掌握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6)了解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4、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考试内容

生态占用的核算;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考试要求

(1)掌握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步骤.

(2)掌握均衡因子、全球基准和产量因子的概念.

(3)理解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及改进方法.

(4)了解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三)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

1、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考试内容

对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透视;发达经济社会的视角;自然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考试要求

(1)了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

(3)理解环境库茨涅次曲线概念及其假设.

(4)掌握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

2、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供需平衡;经济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与外部成本的含义;外部成本的内化的方式.

(2)了解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3)了解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4)掌握影响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因素.

(5)掌握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概念;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概念(6)理解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

(7)理解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手段与途径

3、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危害.

(2)掌握自然资源价值重建的途径.

(3)了解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

(4)理解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的差异.

(四)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考试要求

(1)了解矿产资源及可更新资源评价方法

(2)掌握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及其长期效用最大化.

(3)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

(4)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

(5)理解如何统筹自然资源管理的各种社会目标。

三、参考书目

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8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人口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物理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2、自然资源:是人类能过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条件储量: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净第一性生产力: 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 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人工价值:自然资源附加上人类劳动之后所具有的价值。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的价值。 4、报酬递减规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再次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5、均等边际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的分配给各种途径,使其在每一种途径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自然资源保护: 6、可持续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含义: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公平性。 简答题 1、全球面临的五大资源、环境问题是什么?(1)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增暖(2)臭氧层损(3)土地退化(4)淡水资源短缺(5)森林锐减,物种灭绝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 3、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2)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3)生物多样性 减少(4)资源承载力(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4、比较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两种观点。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的论争大致可分为两派,即悲观派和 乐观派。悲观派认为,如果目前的资源消耗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乐观派认为目前,目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5、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有哪些?(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3)

(精校版)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

(完整word版)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金、铂等极少数金属以 形式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 形式存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都显 化合价。 2。金属的冶炼 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总的说来,金属的性质越稳定,越容易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金属冶炼的方法主要有: ⑴热分解法:对于 金属,可以直接用 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 HgO Ag 2O ⑵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 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 、 、 、 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 Fe 2O 3 + CO WO 3 + H 2 ZnO + C MgO + C ⑶电解法: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例如: 2NaCl (熔融) 2Na+Cl 2↑ MgCl 2(熔融) 2Al 2O 3(熔融) ⑷其他方法:湿法炼铜:CuO+H 2SO 4=CuSO 4+H 2O ; CuSO 4+Fe=Cu+FeSO 4 火法炼铜: 2Cu 2S+3O 2=2Cu 2O+2SO 2 ; Cu 2S+2Cu 2O=6Cu+SO 2 【练习1】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H 2或CO)法,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Ⅰ)火烧孔雀石〔Cu 2(OH )2CO 3〕法炼铜,(Ⅱ)湿法炼铜,现代有(Ⅲ)铝热法炼铬,(Ⅳ)从光卤石(KCl ?MgCl 2?6H 2O )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Ⅰ)用① B.(Ⅱ)用② C .(Ⅲ)用③ D .(Ⅳ)用④ 知能检测: 1。我国古代的湿法冶金术是世界闻名的。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应用湿法冶金术冶炼的金属是 A 。Fe B.Cu C 。Ag D 。Hg 2.在冶金工业上,均不能用化学还原剂制得的一组金属是( ) A.Na Mg Al B.Na K Zn Fe C 。Zn Fe Cu Ag D.Mg Al Zn Fe 3。下列冶炼方法中,可将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还原为金属单质的是( ) A 。加热Al 2O 3 B.加热CaCO 3 C.电解熔融NaCl D.氯化钠与铝粉高温共热 4.铝能用于冶炼难熔的金属(如:钒、铬、锰等),这是因为铝具有什么性质 ( ) A.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B.导电性 C.熔点低 D 。还原性,在冶炼反应中放出大量热 5.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 ) 2 Na+Cl 2↑ B 。MgO+H 2 高温 Mg+H 2O A.2NaCl(熔融) 3Fe+4CO 2 D.2HgO 高温 2Hg+O 2↑ C 。Fe 3O 4+4CO 6.镁及其合金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⑴为了使MgSO 4转化为Mg(OH )2,试剂①可以选用 ,要使MgSO 4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①的量应 ; 电解 冰晶石 电解 高温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 2 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 2 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 2推迟3小时,O 3 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 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 X 和SO X 。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 x 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 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 后转变为1SO 2(单重态SO 2 );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 3SO 2(三重态SO 2 )。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氮、磷。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3、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 第四章 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 讲义

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资源评价的概念 1.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二、资源评价的分类 (一)资源评价分类方法 1.根据评价对象,自然资源评价可以区分为单项自然资源评价和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2.根据评价侧重,自然资源又可以区分为以自然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和以经济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3.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可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等。 (二)资源评价分类实例 1.土地资源评价分类: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 1)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用途方面的潜在生产能力。它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某种持久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或限制程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力所进行的土地质量等级之评定与划分,故它又被称为土地潜力分级。 由于土地潜在生产能力与光、温、水、土及其他自然因素有关,尤其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

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有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及将气候、土壤两者结合的潜力评价等三种。 2)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有不同的层次,高层类型如农业、林业、牧业、工业、交通、国防、城市、旅游等用地,底层类型如小麦、杉木、茶叶、果园、居住与机场等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程度高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中是否用量化的标准可将土地适宜性分为两类。 ①定性土地适宜性分类。 ②定量土地适宜性分类。 3)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并由此来决定土地的适宜程度性类型及其适宜程度。其实质在于表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下,不同质量土地的生产耗费量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或在相同投入量下取得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这种评价强调土地的经济属性,从土地利用的经济学方面来评价土地的质量。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方法有毛利分析与现金流量贴现分析等方法。 它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差别是,既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之差异,更着重研究在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下,土地的产出效果。 第二节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一、评价目的 1、国土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 整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 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 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和某些,在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利用,将和转化为,并释放出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 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1、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代表人物、代表作、观点…)p12 悲观派(马尔萨斯主义者):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 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加拥挤, 污染会变得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由 于富者愈富,贫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 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乐观派(丰饶论者):代表人物:西蒙 代表作:《没有极限的增长》 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 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加富有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中,大部分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 更多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ppt a)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 b)人均资源量少 c)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d)资源质量不一 3、我国面临哪些自然资源稀缺方面的挑战ppt(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 少、资源承载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1)粮食生产有四个特点: i.一是粮食单产稳定略增,2005年我国粮食单产为309.4公斤/亩,比上年 提高1.4公斤/亩,提高0.5%,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ii.二是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增长2.6%,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对粮食增产总量的 贡献率为85%; iii.三是粮食增产主要增在主产区,从粮食增产区域看,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较大,占全国增加量的91%。 iv.四是夏粮、秋粮增产,早稻减产。

2)矿产资源危机 i.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 80位 ii.由于矿产资源紧缺,导致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 供给紧张,许多工厂开不足,使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 损失的潜在工业产值4000亿元 iii.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 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4.74倍;每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 钢材是韩国的3.4倍,日本的2.32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 2.5倍。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率高,加剧了矿产资源的危机。 3)生物多样性减少 i.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 化、水域缩小和恶化、白然灾害加剧等,这里主要陈述我国物种和遗传多样 性所受的威胁。 ii.据近年来的初步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颜危,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有1009种高等植物濒危,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34%。 4)资源承载力 据研究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合理承载量为11.5亿人,若按温饱型计算最 多承载15~16亿人,如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2030年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i.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初的116万hm2增加到现在的153万hm2 ,每年流 失表土50亿t左右,带走氯、磷、钾约4000多万t,相当于我国比肥的全 年总产量。森林面积减少,目前覆盖率仅13.92%,草原退化面积达7.7亿 亩。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展,平均每年达1500km2。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 蔓延。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近3亿亩。估计2l世纪初的情况将更加 严重,70%的淡水资源将因污染而不能直接利用。 ii.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时,美国的人均GNP已达11000美元,日本亦超过了4000美元,而我国目前人均GNP仅1000多美元。 4、自然资源内涵(以书本或UNEP定义为准) UNEP:所谓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介绍_人大考研网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介绍1.专业概况 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依托全国最早研究环境经济和管理问题的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系统掌握循环经济理论.资源产业政策与管理.资源环境规划及资源环境与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资源环境以及相关产业的规划.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产业节能与污染控制管理;环境资源综合规划和发展战略;区域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相关理论与实践;水资源管理;典型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草原.生物多样性.森林.湿地等)。本专业以经济科学.管理与政策科学和环境资源科学为核心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体系;(2)产业环境管理;(3)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4)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5)环境与贸易;(6)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3.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 本专业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已经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学院签署1+1+1双硕士学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9月第一批学生将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习1年。另外,还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荷兰瓦赫林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多所院基本达成在籍硕士研究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协议。本专业的导师先后承担了欧盟.亚洲开发银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商务部WTO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推进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分院以及国内多个地方政府资助的多项与循环经济发展与规划.产业节能.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相关的环境要求及其贸易影响.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产品环境要求与标准制定.生态旅游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研究项目。 4.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分析工具和一门外语,具备独立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5.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的硕士生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主持和承担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兼有多项社会职务。此外,环境学院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人大的区域经济学等多个硕士点都可为本专业的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 一、简答题 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 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 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 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 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 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 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 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 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 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 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 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 二、填空题 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 27.土地的功能有() 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 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 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

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 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 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 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 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 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 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 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 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 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 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 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 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 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 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 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 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 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 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 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 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 53.“三同时”制度指() 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 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 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 57.土地的分类有() 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 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 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 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 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 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 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 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 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 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

1.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根据用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3.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①传统市场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②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规避行为或防护费用法);③意愿评估法 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资源的地位观、资源的前景观、资源的环境观、资源的系统观、资源的辩证观、资源的价值观、资源的伦理观、资源的法制观 5.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6.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涉及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原理,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 7.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内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8.自然资源的配置:⑴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①效率(技术效率、选择效率、配置效率);②优化(区域资源配置);③可持续性;⑵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关注:①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明晰的产权是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②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短期、长期,静态和动态)③可耗竭性、可替代性及不可逆性9.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无价论和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10.地质评价:应用地质技术的方法,从矿藏本身的形成、分布规律与工业技术的要求出发,研究与矿产资源远景与开发有关的各种自然、技术、经济要素,以便确定勘探方向和判断其工业价值,提出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是整个评价的基础。 11.经济评价: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平衡、当前技术水平与矿藏开发利用的影响,论证其工业意义与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用定量的指标来论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果。12.自然资源保护的屏障:①自然障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②经济障碍(缺乏了解和预见性、普通经营者缺乏资本、经济不稳定);③制度障碍;④技术障碍 1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可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质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14.可持续发展的策略:①编制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②利用价值规律保护自然资源③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 16.自然资源稀缺性:1)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2)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有满足总需求时,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称为相对稀缺。 1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8.生态占用:生态占用(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19.土地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的土地比重较大③农业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大⑤土地退化、破坏严重 20.水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基本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②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发③水能资源分布极不平衡④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呈恶化趋势⑤管理混乱、用水浪费⑥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⑦湖泊面积减少,影响水资源综合利用 21.矿产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②管理体制落后,管理失控现象严重③矿区环境保护有待加强④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⑤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低 2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①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少②空间分布不均③资源禀赋欠佳④资源潜力可观 23.自然资源保护影响因素:①保护方案的成本、预期效益、效益的取得所花费时间、及当前评价中所采用的贴现率等②经营者计划期的长短③投资和抽回投资的需要④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⑤资源替代的影响 24.经济供给影响因素:①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③其它用途的竞争④科学技术的发展⑤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⑥交通条件的改善⑦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25.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1)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包括:①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②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③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2)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包括:①人在不同资源类型中的调控作用②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26.生态生产性地域类型包括:①化石燃料土地(开采与排放所占用的生态空间)②可耕地(提供粮食、油料、纤维等土地)③林地(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有生态服务功能)④草地(用单位面积承载牛羊数及奶类产品)⑤建筑用地(人类生存必需的场所)⑥水域(水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