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过程(化工基础,化学)汇总
化工原理传质
;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对于气体扩散:
dC A N A J A D dZ D dp A NA RT dZ
nA pA C A V RT
mA wA m
摩尔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占混合物总摩尔数的分率。
气相:
nA 液相: x A n
nA yA n
yA yB y N 1
xA xB x N 1
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的关系:
nA mwA / M A xA n mwA / M A mwB / M B mwN / M N wA /M A wA /M A wB /M B wN /M N
JA NMcA/c
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
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
NA
,
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 动。 (2)总体流动的特点:
总体流 动NM NMcB/c
JB
1
2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N MA
cA NM c
N MB
cB NM c
p Bm
——漂流因数,无因次
Sm
漂流因数意义:其大小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 响程度,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
扩
散增大的倍数。 漂流因数的影响因素:
p p Bm 1
c cSm
1
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
化学工程基础:第四章 传质过程
NA
pA,1 pA,2 RTZp Bm
推动力 阻力
Dp
单方向扩散的传质速率与溶质的分压差成正比,与 温度、扩散距离和惰性组分的对数平均分压成反比
若用组分浓度代替分压
Dc
NA
Z
cBm
(c A1
cA2)
cBm
cB,2 ln
cB,1 cB,2
cB.1
▪一般说来,液相中的扩散速度远远小于气相中的扩散 速度。
2.单向扩散及速率方程
单方向扩散:A.B双组 分气体混合物,如果 组分A溶解于液相,而 组分B不溶,那么吸收 过程是组分A的单方向 扩散
图4
界面 图5
总体流动:因溶质A扩散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成界面与 主体的微小压差,促使混合气体向界面流动,流动通量表示为 NM
对于组分B:在整体流动时,使相界 面上组分B的浓度增加,导致组分B 从相界面向流体主体作反方向扩散
因引起质量的传递
联通管中的传质速率就等于
分子扩散通量,根据费克定律
N A,0
DAB
dcA dz
N B,0
DBA
dcB dz
定常态扩散条件下,双组分混合物系各处总浓度相等,即
cM cA cB const
若分子扩散发生在两组分气相混合物或两组分性质相似
的液相混合物时
DAB DBA D
cM cA cB const
水,最初水面离上端管口的距离为0.125m,迅速向
上部横管中通入干燥的空气(空气流量达到足以保
证被测气体在管口的分压大致为零)压力为
101.3kPa。实验中测得经290h后,管中的水面离上
端管口距离增加到0.150m,求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
散系数
化工基础 第四章 传质过程.
注意!传质速率方程式有多种形式(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多 种 传质推动力和相应的传质系数)。传质比传热更复杂。
• 作业 • 1.2.3.4
kL
DL
L
c csm
N A p A1 p A 2
1
推动力 阻力
kG
N A cA1 cA 2
1
推动力 阻力
kL
过 程 进 行 的 速 率
推动力 阻力
显然,若流体气体中的湍流愈激烈Re,则δ ,传质阻力也 愈小,即1/k。
传质速率方程式能否用于计算? (cA1-cA2)可求,但k=?(同传热的,k取决于流体物性、流动 状况等因素)实验测定经验公式(下一章)。
RT p p dl A
利用边界条件积分后
因整体流动而产生的传递速率分别为 :
N
D
ln
p p Ai
Dp ln Bi
N
N cA 和N
N
c B
A,M
Mc
B,M
Mc
A RTl p p RTl p
A1
B1
由于 p pA1 pB1 pA2 pB2 pA1 pA2 pB2 pB1
对流扩散
N D D dcA
AB
E dz
层流:D占主要地位; 湍流:DE占主要地位。
DE——涡流扩散系数。非物性常数,与湍动程度有关,且与流体 质点所处位置有关,很难测定。 D——扩散系数。在温度压力不变时为Const.
对流传质
膜模型
c cA1 F
层流底层 (DE ≈ 0,分子扩散)
作用物
流体分子
流体质点
作用方式
化工基础 第五章 传质过程及塔设备(吸收)
① 气相在液层中鼓泡,气泡破裂,将雾沫弹溅至上一层塔板;
② 气相运动是喷射状,将液体分散并可携带一部分液沫流动。 说明:开始发生液泛时的气速称之为液泛气速 。
② 降液管液泛
当塔内气、液两相流量较大,导致降液管内阻力及塔板阻力增
大时,均会引起降液管液层升高,当降液管内液层高度难以维 持塔板上液相畅通时,降液管内液层迅速上升,以致达到上一 层塔板,逐渐充满塔板空间,即发生液泛。并称之为降液管内 液泛。
Ⅰ
促进两相传质。
Ⅱ
α= 50
Ⅲ Ⅰ三面切口舌片; Ⅱ拱形舌片; Ⅲ50×50mm定向舌片的尺寸和倾角
d.筛孔塔板 结构简单、造 价低廉、气体
压降小、生产
能力较大;缺 舌形塔板
点是操作弹性
范围较窄,小 孔筛板易堵塞。 e.导向筛板 如图
(导向筛板)
应用:用于减压塔的低阻力、高效率塔板。 斜台:抵消液面落差的影响。 导向孔:使气、液流向一致,减小液面落差。
沸点低的组分气化,达到分离的目的。 增湿是将干燥的空气与液相接触,水分蒸发进入气相。
②液相一液相 在均相液体混合物中加入具有选择性
的溶剂,系统形成两个液相。
(2)流一固相间的传质过程
①气相一固相 含有水分或其它溶剂的固体,与比较干燥的热 气体相接触,被加热的湿分气化而离开固体进入气 相,从而将湿分除去,这就是固体的干燥。 气体吸附的相间传递方向恰与固体干燥相反,它 是气相某个或某些组分从气相向固相的传递过程。
填料分类
球形 丝网波纹
波纹型
规整填料 孔板波纹
隔栅型 格利希隔栅
拉西环
勒辛环
鲍尔环
阶梯环
弧鞍环
金属环矩鞍
规整填料
混堆填料
(化工原理)第6章:质量传递过程基础
D z
c0 cBm
cA1 cA2
对于理想气体
cBm
cB2 cB1
ln
cB2 cB1
cB1 c0 cA1 cB2 c0 cA2
NA
D RTz
p pBm
pA1 pA2
p pBm
pBm
pB2 pB1
ln
pB2 pB1
pB1 p pA1 pB2 p pA2
c cBm
称为漂流因子 反应总体流动对传质通量的影响
NA ky y yi
NA kx xi x
NA kG pA pAi
NA kL cAi cA
传质系数 k=f (D,η,ρ,u,d )
经验关联式很多,但普遍偏差较大 主要通过实验获得
JA
DAB
dcA dz
yi Ki xi
NA
D z
c0 cBm
cA1 cA2
NA
D RTz
主体中高度湍流传质阻力为零,即无浓度
O
距离 z
相际传质双膜模型
梯度。 ④ 相界面上气液处于平衡状态,无传质阻
力存在。
(2)总传质速率方程
① 气膜和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对气相:
NA kG pA pAi
化工原理 第六章 蒸馏(传质过程)
t
121.9℃
X=0.383
负偏差
x y
x y
y
y
x
x
19
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挥发度:表示某种溶液易挥发的程度。 若为纯组分液体时,通常用其当时温度下饱和蒸 气压PA°来表示。 若为混合溶液时,各组分的挥发度,则用它在一 定温度下蒸气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该组 分的 摩尔分数之比来表示, vA = pA / xA vB = pB / xB
演示
37
xn
xn 1 yn 1 yn
第四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计算
38
物料衡算
F—原料(液)摩尔流量,kmol/h; D—馏出液摩尔流量,kmol/h; W—釜残液摩尔流量,kmol/h; 总物料衡算 易挥发组分的物料衡算
D xD F xF
F D W
D F ( xF xW ) xD xW
xn 1
n 1
yn xn yn 1
n
n 1
T-x(y) 图
t 假设蒸汽和液体充分接触,并在离 n 1 开第 n 层板时达到相平衡,则 yn 与 xn t n t n 1 平衡,且yn>yn+1,xn<xn-1。
这说明塔板主要起到了传质作用, 使蒸汽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增加, 同时也使液体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 减少。
t5 t4 t3 t2 t1
E D
C
B A
x(y)
温度-组成图( t-x-y 图)
12
上述的两条曲线将tx-y图分成三个区域。
液相线以下的区域 代表未沸腾的液体, 称为液相区 气相线上方的区域 代表过热蒸气,称为 过热蒸气区; 二曲线包围的区域 表示气液同时存在, 称为气液共存区。
化工原理-1-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
其中VC为物质的临界体积(属于基本物性),单位为cm3/mol,可查有关 数据表格,书中表7-4为常见物质的临界体积。 对液体:
同样可由一状态下的D推算出另一状态下的D,即:
T D2 D1 2 1 T 1 2
三、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 常见的一些生物溶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见表7-5。对于水溶液中 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的估算,当溶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或其分 子体积小于500 cm3/mol时,可用“二”中溶液的扩散系数估算式进 行估算;否则,可用下式进行估算:
解:以A——NH3,B——H2O p 800 y 0.0079 对气相: A A 5 P 1.013 10 pA 800 CA 0.3284 mol 3 m RT 8.314 20 273 0.01 17 对液相: x A 0.01 1 0.01048 17 18
原子扩散体积 v/cm3/mol
S 22.9
分子扩散体积 Σ v/cm3/mol
CO CO2 N2O NH3 H2O SF6 Cl2 Br2 SO2 18.0 26.9 35.9 20.7 13.1 71.3 38.4 69.0 41.8
注:已列出分子扩散体积的,以分子扩散体积为准;若表中未列分子,对一般有机化合物分 子可按分子式由相应的原子扩散体积加和得到。
1 1 MA MB
2
v 13 v 13 P A B
式中:D为A、B二元气体的扩散系数,m2/s;
P为气体的总压,Pa;T为气体的温度,K; MA、MB分别为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 Σ vA、Σ vB分别为组分A、B的分子扩散体积,cm3/mol。 由该式获得的扩散系数,其相对误差一般小于10%。
第4章 传质过程
半经验公式 1.气体A在气体B中的扩散系数 1.气体A在气体B
D= 1.013 × 10 −6 T 1.75 [(1 / M r , A ) + (1.M r , B )]1 / 2 p[(∑ V A )1 / 3 + (∑ V B )1 / 3 ] 2
2.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D = 1.859 × 10 −18 (ΦM r )1 / 2 T µV 0.6
dc A dc A N A = −D − DE dl dl
DE为涡流扩散系数 。 它不是流体的物理量, 为涡流扩散系数。 它不是流体的物理量, 而是流动状态的函数, 与流动系统的几何形状 、 而是流动状态的函数 , 与流动系统的几何形状、 尺寸、 所处的位置 、 流速 、 尺寸 、 所处的位置、 流速、 以及流体的物理性质 等影响因素有关。 等影响因素有关。
度分布基本均匀, 浓度梯度为零 。 度分布基本均匀 , 浓度梯度为零。 即浓度梯度全 部集中在有效膜内。 部集中在有效膜内。
本章小结
• 单相传质原理
1)静止流体内部的分子扩散原理 2)流动流体内部的对流扩散(传质扩散)原理
• 相间传质的模型理论与传质速率方程式
双膜理论
• 在气、液两相之间有稳定界面,溶质以分子扩散 在气、 液两相之间有稳定界面 ,
的形式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 的形式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 , 膜层厚度随流体的 流动状态而变化。 流动状态而变化。
• 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且成平衡状态, 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且成平衡状态, • 在气、液之体内,由于流体充分湍动,溶质的浓 在气、 液之体内 , 由于流体充分湍动 ,
估算在20℃ 估算在20℃和1.013×10-5Pa下CO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013× Pa下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解:设A组分为CO 解:设A组分为CO2,B组分为空气 ΣVA = 26.9×10-6m3.Mol-1 26. ΣVB =20.1×10-6m3.Mol-1 20. Mr,A=34 Mr,B=29 T=273+20=293K T=273+20=293K P=1.013×10-5Pa P=1 013×
化工传质与分离 第一章(02)传质过程基础
物理 模型 数学 模型
小结:一维稳态分子传质问题求解方法
注意问题
❖NA与 NB 的关系 ❖沿传质方向面积的变化
练习题目
思考题 1.何为主体流动现象? 2.求解分子传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何为“漂流因子”,与主体流动有何关系? 作业题: 6、7
液体中扩散的特点
❖组分A的扩散系数随浓度而变 ❖总浓度在整个液相中并非到处保持一致
液体中扩散的处理原则
❖扩散系数以平均扩散系数代替 ❖总浓度以平均总浓度代替
一、液体中的扩散通量方程
NA
D
AB
dcA dz
cA Cav
(NA
NB)
平均
总浓 度
其中
C
av
(
M
)
av
1 (
2
1
M1
2
M2
)
D 1 (D D )
2.浓度分布方程
Cav cA
( C av
c A2
( zz1 ) ) z2 z1
Cav c A1 Cav c A1
停滞组分 B 的对数平均 摩尔浓度
小结:一维稳态分子传质问题求解方法
求解思路
❖对所求解的传质问题进行分析 ❖对费克第一定律进行分析 ❖找出边界条件 ❖求解数学模型
传质通量表达式 浓度分布方程
一、传质速率的表示方法
1.传质速率
传质速率:单位时间传递物质的量
kg /s
质量速率
kmol /s
摩尔速率
传质 GA
摩
尔
静止平面
速 率
一、传质速率的表示方法
2.传质通量
传质通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传递物质的量
kg /(m2·s)
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
返回
(2)液体蒸馏 对于液体混合物加热,使混合物内部造成两
相,利用不同组分挥发性的差异,使得液体混合 物得以分离。
(3)固体干燥 对含一定湿分的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使溶
剂汽化,利用湿分压差,使湿分从固体表面或内 部转移到气相,从而将含湿分的固体物料得以净 化。
返回
5.1.2 相组成表示法
一、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质量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混合物总 质量的分数。
wA
mA m
摩尔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占混合
物总摩尔数的分数。
返回
气相: 液相:
yA
nA n
xA
nA n
yA yB yN 1 xA xB xN 1
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选择原则:经济、合理。
返回
摩尔比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摩尔浓度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YA
pA p pA
cA
nA V
pA RT
返回
5.1.3 气体吸收过程
一、气体吸收的目的 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4.工业废气的治理。
二、吸收的依据 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cA
nA V
质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GA wA
摩尔浓度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cA xAc
返回
c—混合物在液相中的总摩尔浓度,kmol/m3;
—混合物液相的密度,kg/m3。
四、气体总压与理想气体中组分的分压
化工原理(第八章传质基础)
3、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 化 工 原 理 对于水溶液中生物溶质扩散系数的估算,当溶质的分子量 小于1000或其分子体积小于500 cm3/mol 时,可用下式计 算:
DAB
1/ T (φM B )T2 −15 = 7.4 ×10 µVA0.6
m2 / s
吉 首 大 学
吉 首 大 学
JA pA1 pB1 JB pA2 pB2
由于总压p=pA+pB为常数,微分则有:0=dpA+dpB DAB=DBA=D
二、扩散系数 化 工 原 理 扩散系数是衡量物质扩散能力的物理性质,单位:m2/s 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其系统、温度和压力有关,其数量级为 10-5m2/s 对于二元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通常使用富勒(Fuller)公 式:
固相 C
固相 B+A
气相 C+A
液相 A
汽相 精 馏
干 燥
B+A A+B B
三、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 工 原 理 1.质量分率和摩尔分率 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mA占混合物总重量m的分率,称为 组分A的质量分率 。即: wA= mA/m 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摩尔数nA占混合物总摩尔数n的分率,称 为组分A的质量分率 。即: xA= nA/n 2.质量比和摩尔比 以B为参照组分,则质量比:w = mA/mB,摩尔比:X = nA/nB 3.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称为质量浓度,即: CA=mA/V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即: cA=nA/V
C (C -C ) A Ai CBm
CA CAi CAi’
δ δ’
’ D’ C (C’ C ) Ai- ’ A C’ δ’ Bm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2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21. 引言化工传递过程是指在化工工程中,物质、能量、动量等在不同系统或阶段之间的传递、转化和变换过程。
了解和研究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原理对于化工工程师至关重要。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概念,以增强读者对化工传递过程的理解。
2. 传质基础2.1 传质现象传质现象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溶质的扩散、萃取、吸附、蒸馏等。
在化工工程中,传质过程是实现物质分离、浓缩、净化等操作的关键环节。
传质过程的速率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操作的效果和经济性。
2.2 传质模型传质模型是描述传质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质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质模型包括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是指将传质过程离散化分析,使用数学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离散步骤。
连续模型则是将传质过程连续化分析,使用连续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连续流动过程。
2.3 传质速率传质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传递的量,通常以质量或摩尔单位表示。
传质速率受到物质浓度差异、传质介质的性质、传质界面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控制传质速率对于实现高效的传质过程至关重要。
3. 传热基础3.1 传热现象传热现象是指能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传热过程在化工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反应器的温度控制、能量回收等方面。
了解和控制传热过程对于化工工程的安全和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3.2 传热模型传热模型是描述传热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热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热模型包括四面体模型、无量纲模型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传热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传热速率等关键参数。
3.3 传热传质耦合在化工工程中,传热和传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传热传质耦合是指传热和传质过程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
传热传质耦合的研究对于提高工程操作的效率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4. 传动基础4.1 传动现象传动现象是指力、质量和动量等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动力学传动、液力传动、电力传动等。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一章传质过程基础
主体
组分A的主体流动质量通量
流动 通量
Au
A[
1
(
Au
A
BuB
)]
aA
(nA
nB
)
组分B的主体流动质量通量
BuaB (n A nB )
三、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组分A的主体流动摩尔通量
cAum
cA[
1 C
(cAuA
cBuB )]
xA(N
A
NB
)
组分B的主体流动摩尔通量
cBum xB (N A NB )
主体 NxA um
流动 NxB
NA NB 0
动现象。
示例:用水吸收空气 中的氨
JB
NA
J
A
Nx
A
NB
J
B
Nx
B
0
J Nx
B
B
第一章 传质过程基础
1.1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1.1.1 质量传递概论 1.1.2 传质微分方程
一、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1.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 采用欧拉方法推导
混合物的主体流动速度即为平均速度
u= uf (um= uf )
三、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组分A的扩散速度
udA = uA- u udA = uA- um
组分B的扩散速度
udB = uB- u udB = uB- um
质量基准 摩尔基准
质量基准 摩尔基准
三、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
j A A (u A u)
第一章 传质过程基础
1.1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1.1.1 质量传递概论
一、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二、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三、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1. 传质速率与传质通量 2. 传质速度的表示方法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在化工行业中,通过传质过程和分离过程实现物质的转移和分离操作。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包括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分离过程则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本文将对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传质与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质过程传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两个方面,其中质量传递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是指通过传质过程实现能量的转移。
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为溶质在物理力场的作用下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经典的传质过程有扩散、对流和反应等。
1.扩散:扩散是指溶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自发传递的过程,其主要原理是在浓差梯度作用下,溶质由高浓度区域经过空间的携带和碰撞,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直到达到平衡。
扩散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界面扩散和体扩散等。
2.对流:对流是指溶质在流体介质中由于流场的存在而引起的传递过程。
对流传质主要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类型。
强迫对流是通过外加的外力使得流体产生不均匀速度场,从而引起的传质;自然对流则是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引起流体的密度变化,进而形成流体的自然循环。
3.反应:反应传质是指传质过程中 beginspace 同时 Beginspace 进行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
在反应传质过程中,溶质通过扩散或对流到达反应界面,参与反应之后再分散到溶液中。
传质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转移和分离过程的机理、改进传质分离过程的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离过程分离过程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凝固、蒸馏、萃取、吸附和膜分离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分离技术。
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溶液之间的混合物,通过凝固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蒸馏:蒸馏是一种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液体,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先从液体中蒸发出来,然后再冷凝成液体,从而实现分离不同沸点组分的目的。
化工基础 第三章 传质过程-I
传质边界层(也称有效膜):有浓度梯度存在的区域。
对流扩散也看作为相当于通过厚度为 / 的传质边界层 的分子扩散过程。 此传质边界层中,包括了实际的层流底层厚度和虚拟 层厚度,虚拟层厚度是指过渡区及湍流主体的传质阻力折 合成与层流底层处的传质阻力相当的厚度。根据上述关于 扩散传质边界层的概念,对于对流扩散传质过程进行数学
作用。
§2 传质设备
处理,得到在稳定情况下对流扩散传质速率: D N / (c1 c2 ) A (3 I 6a) 式中: - 对流扩散有效膜厚度或扩散距离 [m]。
/
上式中 / 的是难以确定的。但是上式及大量的实验 结果都表明,单相流体间的扩散传质速率的提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体在该相中的流动状况(湍流愈 快, / 愈薄),如果单靠提高分子扩散的系数,效果是 不明显的。 单相传质方程式及单相传质系数
质也会借助于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地方移向浓度低的地
方。 以上两种均为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性质、传质面积、浓度差和扩散 距离有关。这一关系可以用下列数学式,即费克( Fick )定 律表示: G dc (3 I 1) 在稳定情况下: N 分 DA dn 式中:N分-扩散组分的分子传质速率 [kmol/s]或[kmol/h]; G - 扩散物质量 [kmol]; τ- 时间 [s]或 [h]; 等号右边的负号表明传质的方向与浓度增加的方向相反; A - 传质面积 [m2]; c - 扩散组分的浓度 [kmol/ m3]; n - 扩散距离 [m]; D - 比例系数,称为物质的分子扩散系数 [cm2/s]或 [m2/h]。
有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膜层已经不复存在。
( 2 )在上述情况下,物质传递主要靠漩涡来进行,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化学反应工程、传质过程、热力学基础、流体机械等内容。
下面对化工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
1.化学反应工程:包括了反应平衡和反应动力学。
反应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或压力的比值,它可以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
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到反应速率方程。
2.传质过程:涉及到物质在化工过程中的传递和分离。
传质包括了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
质量传递可分为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而能量传递主要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
传质过程的分离操作包括了蒸馏、吸收、萃取、吸附等。
3.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研究的是热和能的转换。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它表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能量变化等于系统对外做功和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描述了能量的传递方向,包括了熵增原理和准静态过程等。
热力学第三定律则研究了在零温度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4.流体机械:主要涉及流体的流动和流体机械的工作原理。
流体流动可以分为居中流动和非居中流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黏性流体的居中流动,如居中流体力学和雷诺数等。
而流体机械则包括了泵、压缩机、风机等设备,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动能和压力能的转换来推动流体流动。
5.化学过程和装备:化工过程是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物质转化的工业过程。
其中最常见的是连续流程和间歇流程。
化工装备则是用于进行化学过程的设备,如反应器、蒸馏塔、干燥器等。
6.控制工程:控制工程是用于调节和控制化工过程的技术。
它包括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
控制工程的目标是保持化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和离子的转移。
它包括了电解过程和电化学反应,如电池、电解槽、电沉积等。
8.材料工程:化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对反应和传质过程有重要影响。
材料工程研究的是材料的制备、性能以及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化工原理三传一反
化工原理三传一反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质量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和物质传递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基础理论。
其中,物质传递是化工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物质的传质过程和传质原理。
本文将围绕化工原理三传一反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理论知识。
首先,我们来谈谈物质传递中的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传递的过程,常见的传质过程包括气体与气体之间的传质、气体与液体之间的传质、液体与液体之间的传质以及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传质等。
在这些传质过程中,物质的扩散、对流和传质界面的质量传递是三种基本的传质方式。
扩散是指物质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递的过程,它是传质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
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运动而导致物质传递的过程,它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质界面的质量传递则是指在传质过程中,物质在相界面上的传递过程,它对于界面处的传质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讨论物质传递中的传质原理。
传质原理是指在传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原理,它是物质传递过程的基础。
在传质原理中,三传一反是指扩散、对流和传质界面的质量传递三种传质方式,以及反应速率与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反应速率与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是指在化工过程中,物质的传递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传质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以便更好地设计和优化化工过程。
总之,化工原理三传一反是化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涉及了物质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对于化工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三传一反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工艺优化和生产操作中。
希望本文能够对化工原理三传一反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应用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填料塔内的流体力学状况
在设计填料塔时,首先要考虑填料塔的流 体力学性能:包括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 液泛气速、持液量(单位体积填料所持有的 液体体积)、气液分布等。
例如,确定动力消耗需知压降;确定塔径 以液泛速度为依据;持液量关系着填料支承 装置的强度;气液分布情况影响着传质效率 等。
L =0(当没有液体喷淋 时),即气体通过干填料 层时,Δp/H~u呈直线关 系,直线的斜率为1.8~ 2.O,表明H与u的1.8~2 次方成比例,气流状态为 湍流。
• ③若物质在A相实际浓度等于B相实际浓度 所要求的平衡浓度,则无传质过程发生,体系 处于平衡状态。
对于空气中的氨向水中传 递的过程,若以氨的分压p表 示气相中氨的实际浓度,p* 表示液相实际浓度所要求的 气相平衡分压,则:
p>p*时,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 p<p*时,氨由液相向气相转移; p= p*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无论哪种类型的均相混合物,要将 其分离成纯净或几乎为纯态物质,必 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利用原物系中 各组分间某种特性的差异,使其中某 个组分在两相间进行传质。
物质在两相中的传质历程
物质首先从一相主体扩散到两 相界面的该相一侧,然后通过相 界面进入另一相,最后从此相的 界面向主体扩散。
例如气体吸收,气相主体中溶 质扩散经过气相到达气液相界面, 溶解进入液相,然后扩散进入液 相主体。
以混合物中吸收质摩尔数与惰性物质摩尔数的比 来表示气相中吸收质的含量,称为气相摩尔比,用Y 表示;
以液相中吸收质摩尔数与纯吸收剂摩尔数的比来 表示液相中吸收质的含量,称为液相摩尔比,用X表 示。
摩尔比与摩尔分数的关系是: Y=y/(1-y) X=x/(1-x)
• 吸收计算中,有时需要在亨利定律 各系数之间进行变换。
• E=ρs/HMs • m=E/P
P:总压
3、吸收速率
(1)单相内的扩散
• 吸收质在某一相中的扩散有分子扩散与涡 流扩散两种。
• 滞流流体中,吸收质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 向的扩散依靠分子运动完成;
• 在湍流流体主体,吸收质主要凭借流体质 点不规则运动的涡流实现扩散,而在滞流底 层内则仍是分子扩散。
泛点气速是填料塔正常操作 气速的上限,实际操作气速通 常取泛点气速的 50~85%。
(2)板式塔
①塔板的结构型式
• 板式塔的壳体通常为圆筒形,里面沿塔高装有若 干块水平的塔板。液体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逐板流 向塔底,并在各块塔板的板面上形成流动的液层; 气体则在压差推动下经塔板上的开孔由下而上穿过 塔板上液层最后由塔顶排出。
继续增大气速至下一转折点,填 料层内持液量不断增多,液体充满 整个填料层的自由空间,致使压降 急剧升高。此时,液体开始由分散 相转变为连续相,气体开始由连续 相转变为分散相,并以鼓泡状通过 液层和把液体大量带出塔顶,塔的 操作极不稳定,甚至被完全破坏, 这种现象称为液泛。
开始发生液泛的转折点为泛点,相应的空塔气速称 为液泛气速或泛点气速。
当有液体喷淋时,填料 层内的部分空隙为液体所 占据。相同的空塔气速下, 随着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加, 填料的持液量增加,气流 的自由通道减少,气流的 压降增加, Δp/H~u关系 变成曲线。
气速较低时,由于逆向气流 的牵制小,填料层内液体向下流 动几乎与气速无关,填料表面上 覆盖的液体膜层厚度基本不变, 填料层的持液量也就基本不变, 所以Δp/H~u线几乎与干填料 的直线平行。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中,当操作条件改变,解吸便会 发生,而化学吸收能否可逆进行由化学反应 是否可逆决定。
一般气体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高,因物 理吸收能力有限,如有化学反应发生,可大 幅度地提高吸收剂对气体的吸收能力,同时 化学吸收的选择性较高。
吸收操作中的溶解过程会放出溶 解热,若是化学吸收还伴随有反应 热——非等温吸收。
(3)传质过程推动力与速率 组分偏离平衡状态的程度是传质过程
的推动力。
由于相组成的表示方法不同,推动力的 形式便不一样,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 等等
上述空气中氨向水中传递过程的例子, 气相氨浓度用分压表示时,过程推动力 为p一p*。
传质过程中,物质传递的快慢常以传质速率 来表示,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相接触 面上被传递组分的物质的量。
另外,在环境保护、生命现象及许多工 程和工业实践中都涉及物质的传递过程。
5.1传质过程及塔设备简介
1.传质过程的类型 两相间的传质过程,根据相态不同,可分为
流体相间和流固相间的传质两类。
(l)流体相间的传质过程 ①气相—液相:包括气体的吸收、液体的蒸馏、
气体的增湿等单元操作。 ②液相一液相:在均相液体混合物中加入具有选
③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两 相体系必然存在着一个平衡关系。
相间传质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可用组分在一相 中的实际浓度与另一相实际浓度所要求的平衡 浓度的相对大小来判断:
• ①若物质在一相(A相)实际浓度大于其在 另一相(B相)实际浓度所要求的平衡浓度, 则物质将由A相向B相传递;
• ②物质在A相实际浓度小于其在B相实际浓 度所要求的平衡浓度,则传质过程向相反方向 进行,即从B相向A相传递;
如果吸收质在混合气中浓度相当 低,吸收剂用量又很大,吸收过程温 度变化不大,可视为——等温吸收。
2.吸收的相平衡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总压 下.混合气体与一定量吸收 剂充分接触,吸收质在气液 两相中的分配将趋于稳定, 吸收剂中吸收质浓度达到饱 和,即达到相平衡。
饱和浓度(溶解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随着气速的增大,两相流体 间的摩擦力增大。当气速增大至 某一数值时,液体的流动开始受 到两相流体间的摩擦力的阻碍, 使填料层的持液量开始随气速的 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拦液 现象。
通常将开始拦液的转折点称为载点。载点对应的空塔气速 称为载点气速。
超过载点气速后, Δp/H~u关系 线的斜率加大,但填料层内的液流 分布和填料表面的润湿程度均大有 改变,两相湍动的程度也加剧,这 有利于传质速率的提高。
吸收是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一种常见的 单元操作,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 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它们得到分离。
吸收操作所用的液体溶剂——吸收剂S 被溶解吸收的组分——吸收质A 不被溶解吸收的组分——惰性组分B
吸收操作中吸收剂的性能至关重要,选择吸收剂应 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①对吸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以加速吸收、减少吸 收剂用量;
平衡分压: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
实际上,当总压 不大(<0.5MPa) 时,气体在液体中 的溶解度随温度和 吸收质在气相的组 成而变化,这种关 系可通过实验测定。
不同气体在同一吸 收剂中的溶解度有很大 差异。相同温度下,二 氧化硫的溶解度较小, 氨气和氯化氢的溶解度 较大。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总压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溶剂中,溶
不同的吸收质,亨利系数越大,越难溶解;
同一吸收质,温度升高,亨利系数增大,溶解度 下降。
亨利系数的大小能够反映气体溶解的难易程度。
由于相组成的表示方法有多种,亨利定律
也有多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
p*=c/H
H-溶解度系数。
y*=mx
m一相平衡常数。
Y*=mX
吸收过程中,气相中的吸收质进入液相,气、液 相的量都发生变化,使吸收计算变得复杂。为简化 计算,工程上采用在吸收过程中数量不发生变化的 气相中的惰性组分和液相中的纯吸收剂为基准。
• ②对所处理气体必须有较高的选择性,即吸收质在 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其它组分几乎不溶解;
• ③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较大 的差异,以便吸收剂再生;
• ④蒸汽压要低,以减少吸收和再生过程中的挥发损 失;
• ⑤化学稳定性好,粘度小,价廉、易得、无毒、不 易燃烧。
实际上,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的吸收剂很难找到。 因此,对可供选用的吸收剂应作技术经济评价后合 理选择。
传质速率与传质推动力的大小有关,与其它 过程速率一样,传质速率可以写为:
传质推动力 传质速率= ——————
传质阻力
实际上,常把传质阻力看成是传质系数的倒 数,即传质速率=传质系数×传质推动力
3、塔设备
传质过程有通用的传质设备。气体吸 收和液体精馏两种气液传质过程通常在 塔设备内进行。
塔设备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气、液两 相充分接触的机会,使质、热两种传递 过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同时还能使 接触的气、液两相及时分开,互不夹带。
总压及摩尔分率相同,
cO2 < cCO2 < cSO2 < cNH3
(2)亨利定律
总压不高(<0.5MPa)时,在一定温度下, 稀溶液( <10%)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 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 数为亨利系数。
p* Ex
亨利系数的大小与吸收质和吸收剂的种类及吸收 温度有关。
(2)传质过程的方向与极限
相间传质和相际平衡所共有的几点规律: ①一定条件下,处于非平衡状态的两
相体系内组分会自动地进行旨在使体系 的组成趋于平衡态的传递。经过足够长 的 时间,体系最终将达到平衡态,此时 相间没有净的质量传递;
② 条件的改变可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 如改变后的条件保持恒定,一定时间后, 体系又可达到新的平衡。
质的溶解度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温度一定时,总压增
加,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
增加,有利于吸收 。
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对于同样浓 度的溶液,易 溶气体在溶液 上方的平衡分 压小,难溶气 体在溶液上方 的平衡分压大, 即要得到一定 浓度的溶液, 易溶气体所需 分压较低,难 溶气体所需分 压则很高。
择性的溶剂,系统形成两个液相。 由于原溶液中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它们将在两个液相之间进行分配,即发生相间 传质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液一液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