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合集下载

下列对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解读

下列对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解读

下列对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解读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概念、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心理健康的解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有良好的状态和适应能力,能够正常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困扰,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

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学业能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管理情绪、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心理支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困扰和烦恼,给予关心和理解,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3. 健康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学校和班级环境,培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如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等。

二、德育工作的解读德育工作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伦理和法律意识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康人格的公民。

实施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榜样引领: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榜样,培养优秀的师生风尚,引导学生向德行高尚的人学习,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知识教育:通过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伦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对社会、家庭和个人责任的认识。

4. 教师辅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比较分析

与 心 理 问 题 进行 区分 . 同时 也 阐述 了它们 之 间存 在 的 密切 联 系 , 然后 对 大 学 生 常见 思想 问题 和 心 理 问 题 列 举 了六 个 方 面 具体 进 行 比较 。 指 出 了 高校 教 师和 辅 导 员 , 思 想政 治教 育 实 践 活 动 中 , 常 混 淆 两 类不 同性 质 问 题 的 根 本 并 在 常
把 二 者 混 为一 谈 . 致 德 育 与 心 理健 康 教 育 错 作思想 问题来 治 . 可能导致 治标不 治本 : 如果 把思
想 问题 当作 心理 问题 , 果 “ 脉 ” 准 ,药 ” 对 “ ” 则 会 结 号 不 “ 不 症 ,
“ 不断、 还乱” 剪 理 。因 此 , 学 生 思 想 问 题 和心 理 问题 进 行 比 对
不 能 正 确 看 待 自身 的处 境 . 看 法 和 观 念 就 会 偏 离 正 确 的 世 其
界观 、 生观 、 人 价值 观 , 成 各类 思想 问题 。 比如 , 想 信 念 的 形 理 动摇 , 般说来不会是突发性 的, 多是 由于长期不学 习、 一 而 不 注 意 思 想 改造 。 有 树 立科 学 的 世界 观和 方 法 论 所 致 。 没 心 理 问 题 形 成 的 内在 原 因 , 有 生 理 方 面 的 因 素 . 有 既 也 心 理 素 质 方 面 的 因 素 。 如 一 个 人 的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较 弱 , 到 遇 突 发 事 件 或 重 大 刺 激 . 可 能导 致 心 理 活 动 失 常 . 生 心 理 就 产 问题 。所 以 . 理 问题 大 多是 “ 变 因 素 ” 过 个 体 生 理 机 制 心 突 通
原 因之 所 在 。

关 键 词 : 想 问题 ; 理 问题 ; 思 心 比较 分 析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本文引用自shengge《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不同1. 为什么需要区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比如同样是偷东西,有时是品德问题,有时则是心理健康问题。

一位住校女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钱去买手机,我们说这是品德问题。

一位住校男生多次偷女同学胸罩,我们判断这很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还有心理性质与品德性质混在一起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更加复杂。

分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属于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属于品德方面,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反过来,分不清这两类问题,会导致处理失当,不仅空费力气,而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因为有多动症,所以上课不遵守纪律,教师错误地判断为该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破坏集体,有意为难教师,于是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给予一定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该生原来的多动行为。

又如,一个中学生有抑郁症倾向,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卑自责,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但是,这位忧郁症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思维障碍,可以坚持学习,生活上可以自理。

由于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于是以为这种学生是闹情绪、对现实不满,思想有问题或者人生观有问题。

相应地,他对这位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费时费力,却不见一点效果,甚至有反作用。

上述两个例子所发生的混淆,属于心理问题品德化。

把心理健康问题品德化一部分来自缺少心理学知识,一部分来自陈旧的教育理念。

不难看到,碰到心理健康问题扣上品德的大帽子,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个中学教师反映过如下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在听说过人格分裂的词之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了借口。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主讲人:徐志华时间:2015年12月28日下午地点:教师办公室一、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一)品德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1、逃学、离家出走2、撒谎3、偷窃4、攻击性行为5、抽烟、喝酒6、参加不良组织(二)心理性问题行为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1、一般适应性问题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

其主要表现包括:(1)自我概念欠佳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

(2)人际关系不良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

(3)性偏差行为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等。

(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以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等。

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指学生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

主要表现有:(1)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等。

(2)变态人格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自恋型、被动攻击型等变态人格。

(3)心身疾病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等。

3、其他属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主要有:(1)精神病(2)自闭症(3)自杀(三)学习问题与障碍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一般性学业不良2、注意缺陷障碍3、学习不能4、智力障碍二、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与要求(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学生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正常行为的区分

学生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正常行为的区分

学生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正常行为的区分一、正确区别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和正常行为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

有些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问题,例如“早恋”、青春期的“逆反”或一些怪僻的行为,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与青少年特定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关,或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以及各种压力所造成的。

教师在中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典型表现人们所理解的“心理健康”,大致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态度积极等。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而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怒,产生攻击状态;总误认为别人在嘲笑自己;在性格上有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一遇到挫折就想自杀;等等。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焦虑、心里烦躁不安;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心理不平衡。

现代教育中区分及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现代教育中区分及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第 4 0卷 第 1期 ・ 学 术
V oI . 4O J an. 1





2O13 年 1 月
J an. 201 3
HUNAN AGRI CUL TURAL _ MACHI NE RY
现代教 育 中区分及解 决心理 问题 和思想 问题
席 晓 兰
( 苏 州工 业职业 技 术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0 0 )
想进 行引导 , 纠正思想上产生 的偏差而达到教育效果 。 对心理 问题 和思想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要学
是政治立场 、 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精神问题0 J 理 问题既包括感 觉、 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 , 又包括思维 、 想象等理性认识过 程 ,
还包括能力 、 气质 、 性格等个性 心理特征 , 以感觉 、 记忆 、 思维 等形式 表现出来 。 ( 3 ) 要认清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展现的特点和特 征不 同。 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 、 政治与道德倾 向性 、 稳定性 的特点 。从 社会性看 , 它是个体对 社会 的看法 , 不是纯粹 的个人私事 ; 从 政治与道德倾 向性看 , 它一般不是生活类的问题 , 而带有政治
群体 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是 比较高的 ,及时发现并积极
解决 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成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要
发现心理问题 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心理问题和思 想问题的界限区分并不明显 ,而针对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
处理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 针对 心理问题 , 辅导员 的主要工作 是要 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再根据原因来有针对性的开 展心理疏导工作 ,必要时需要联系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来
摘 要: 现代教育 中, 心理 问题 已经成为一个比较 突出的 问题。而很 多的辅导员对 学生的心理 问题 不够重视或有足 够的重视 , 但 由于缺乏必须的心理知识 , 而无法解决问题 。文章主要针 对区分和 解决心理 问题 和思想问题从 产生原 因、 外在表现 、 产生影响等进行 了分析 , 并给 出了解决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知识讲解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知识讲解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又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

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第一,教育内容不同。

心理教育主要面向独立的个体,它通过各种各样符合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人格问题、心理障碍的矫治等内容。

而品德教育则是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使每个人都按特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

心理教育不排除团体讲座、间接咨询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个别交谈,在交谈中使之宣泄,咨询者注重对来访者的同情、理解、倾听与沟通,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如心理测验、精神分析、行为矫正来疏导,巧解心结;品德教育虽有个别交谈方式,但常用的是讲课、报告、讨论、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视言传身教。

第三,教育原则不同。

心理教育遵循自愿的原则,来访者都有强烈的寻求帮助的渴望,对咨询者所提供的“帮助”接受得比较顺畅。

德育虽也帮助对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是提倡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可见,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两回事。

不要以为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当然,也不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第一,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常有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策问题。

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名誉与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一、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一)、形成的原因、过程不同。

1、片面性、极端性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产生思想问题的内在原因。

2、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

(二)、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

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以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精神问题。

心理问题既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

(三)、展现的特点、特征不同。

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的特点。

心理问题则具有自然性、自发性、情境性、易变性的特点。

二、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联系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会相互转化。

它们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思想一旦形成又对心理活动起调控作用。

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

1 常见的心理障碍1.1 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严重时可成为焦虑性神经症。

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为精神性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神不宁、害怕、哭泣、情绪不稳,甚至惊恐发作;另一种为躯体性焦虑,可产生躯体症状,如出汗、心悸、脸色苍白、尿频、腹痛、便意感,严重时肢体颤抖,甚至昏倒等。

1.2 忧郁一类为心因性忧郁,由较强的心理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所致。

由于军人远离家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原因,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易导致忧郁。

另一类为病理性忧郁,即抑郁症,表现为无故的情绪低沉、兴趣索然、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等。

1.3 强迫症状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思索某个问题或重复某个动作。

如反复关门、反复洗手或重复某个动作,难以克制地回忆灾难场面。

1.4 心理应激障碍所谓心理应激,就是人们面对复发性事件,尤其是创伤事件的快速心理反应;应激障碍则是人们面对应激事件,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而发生的心理和行为改变。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

健康状态 一般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无需干预 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 精神病医生
学习问题与障碍
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 要有:
1、 一般性学业不良 2、 注意缺陷障碍 3、 学习不能 4. 智力障碍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 (ADHD), 或 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 ,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 行为异常疾病 .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的三个特点
社会性交往能力的缺乏 沟通能力的欠缺 以及仪式化的刻板行为
爸爸爱喜禾
就我所知, 自闭症是唯一一个既无病因, 又无 法治疗, 仅有诊断的所谓“病”。遇到这种 病, 感觉医院已经不是医院, 是人民法院。
有时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以为他正在凝视着某个方向, 实际上, 他正在观察空气中我们 看不见的尘埃……儿子, 你看尘埃的时候我看不见你。
2.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 来判别正常和异常
二、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正常或异常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
行为要与环境协调一致。 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但是“标准”会随社会环境改变而改变
三、以症状区分
异常心理现象
目前很多心理障碍无法得知其生物学 病因
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整天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而无法 从事其他的事情。
反复担心口袋破了, 钱会掉出来。 影响到正常生活
常常想哭, 认为自己毫无用处, 甚至想到自杀
-----神经症
案例
小李, 小时候被狗咬过, 见到狗就感到恐惧, 有小狗从身边经过, 就无法动弹, 出冷汗。
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 抑郁症、癔病
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反社会型、 回避型、自恋型、被动攻击型 等变态人格

农村学校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学校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骗 钱 , 至 将 同学 放 在 抽 屉 里 的 课 本 当 垃 圾卖 …… 问其 原 因 , 甚 或

学 生 思 想 品 德 与 心理 健 康教 育面 临 的 问题
1思 想 品 德 教 育 受 到 挑 战 .
在 市 场 经 济 与 多元 价值 观 念 、 多元 文 化 的冲 击 影 响 下 , 生 学 人 生 价 值 观 出 现“ 茫 ” 象 , 值 定位 不清 晰 ,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迷 现 价 对 尚 存 在 模 糊 认 识 , 待 学 校 与 社 会 各 方 面 给 予 正 确 引 导 。 说 明 亟 这 当今学生在基本 政治观 点与价值观上表 现出不少 困惑与矛盾 , 值得关注。 学 生 道 德 发展 中 出现 了虚 拟 化 、 尚化 倾 向 。 以 英 雄 、 范 时 模 为 榜 样 主 导 学 生 道 德 发 展 的 格 局 被 打 破 , 偶 像 崇 拜 流 行 文 “ 化 娱 乐 化倾 向 ” 对 学 生 的影 响 日益 增 强 。 等 网络 在 给 学生 成 长 带 来 许 多 益 处 时 ,也 不 可 避 免地 带 来 负 面 影 响 。“ 网络 就 像 海 洋 , 要 一 打 开 网络 , 马 上 就 觉 得 自己 只 我
像 一 个水 手 , 想 到 处 冒险 。 ” 是一 位 中 学 生 上 网 的 感 受 。部 就 这
分 学 生 中 开始 出现 网络 沉 溺 现 象 , 害 性 日益 显 现 出来 。 危 部分 学 生在 道 德 行 为养 成 方 面 , 行 分 离 现 象 依 然 明 显 。 知 虽 然 道 德认 知水 平 随着 年 级 增 长 在 不 断 提 高 ,但 这 并 不 必 然 会 带 来道 德 行 为规 范水 平 的提 高 。
为 现 代 社 会 所 需 要 的 人 才 。 当然 影 响农 村 中帮助 他 们 形 成 健 康 的心 理 的任 务 十 分 艰 巨 。 要 家 因 需 庭 、 校 和 社 会 的 团 结 协 作 , 同来 完 成 , 别 是 教 育 工 作 者 应 学 共 特 更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进学生健康成长 。 促

关注学生的品德与心理问题

关注学生的品德与心理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来 的稳定 的 心理 特征 。品德 的形 成有 其 自身 的 内在机 制 。 所 其 遵 循 的 轨迹 大体 上 是 : 主 客体 相互 作 用 的 积 极 互 动 中 . 体 在 主 接 受 外 界 的 各 种 刺 激 和 影 响 , 过 主 体 自身 的 作 用 。 步 形 成 通 逐 定 的思 想 品德 。 个人 品德 的 养成 与 其 心 理状 态 有 着极 其 密 一
些 都 给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带来 很 大 的 困难
随 着 社 会 的 飞 速 发 展 , 活 节 奏 的 日益 加 快 . 识 的 爆 生 知
( ) 引发 心 理 问题 的 家庭 环 境 二 易
炸 性 增 长 , 与 人 之 间 的 竞 争 越 来 越 激 烈 , 际 关 系 越 来 越 人 人 复 杂 , 们 的观 念 意 识 、 感 态 度 也 越 来 越 复 杂 , 人 类 进 入 人 情 “ 了 情 绪 负 重 年 代 ” 在 校 大 学 生 作 为 一 个 特 殊 的社 会 群 体 , 。 更 有 许 多 特 殊 的 问 题 , 对 新 的学 习 环 境 的 适 应 问 题 , 选 择 如 对 专 业 的适 应 问 题 、 想 与 现 实 的 冲 突 问题 、 际 关 系 的 处 理 理 人 问 题 和 未 来 对 职 业 的 选 择 问 题 , 等 。 这 些 问题 如 果 处 理 不 等
7 30 ) 2 0 0
在 心 理 机 制 及 影 响 因素 , 助 班 主 任 转 换 工作 思路 . 帮 学会 运 用 心 理 学的 立 场 、 点 重 新 审 视 教 育 工 作 . 成 有 效 应 对 心 理 问 观 形 题 发 生机 制 的 全 新 的 德 育 工 作 观 关 键 词 : 学生 品德 问题 心 理根 源 班 主任 工作 心 大

班主任工作中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班主任工作中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开 展 咨 询式 的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目的在 于把 学生 与教 师 放 在 平 等 的位 置上 , 育 者 以专 家 的 身 份 出现 , 学 生 提供 咨 询 服 务 , 教 为 体现 平 等 、 现 服 务 。学 生要 求 咨 询 服务 是 个 人 主动 行 为 , 现 主 动 、 现 体 体 体 需 要 。这 种 思想 品 德 教 育方 式 符 合 当前 学 生思 想 个 性 化 、 立性 强 独 的趋 势 , 而把 思想 品德 教育 从 客 观 普遍 教 育 的 层 面推 进 到 每一 个 从 学 生微 观的 个体 心 理 层 面 。 见 , 想 品德 教育 的咨 询服 务 , 是 可 思 本身 种共 同参 与 、 平等 互 动 、 选 择 的活 动 。 商议 总之 , 由于 学生 思 想 的 多层 次 性 、 同步性 、 变性 、 然 性 、 不 多 偶 曲 折 性 , 在 人 生成 长 关 键 阶段 的他 们思 想 活 跃 、 觉 敏锐 , 又 缺 使处 感 但 乏 社会 经 验 , 就要 求 我 们 的思 想 品 德教 育 应 该坚 持 同一 性 与多 样 这 碍。 性 、 般规 范 要 求与 多 种 咨询 服 务 的统 一 。 一 作为 学 生 的德 育导 师 , 咨 22两 者 表现 的 内容 、 式不 同 . 形 询 法显 得 更 为亲 切 , 生 间 的交 流 更像 是 朋 友 间 的倾 述 。通 过 这 种 师 思 想 品德 问题 是 在感 性 认 识 的基 础 上 通 过 思 维 活动 而 产 生 的 , 形 式 , 思想 品德 教育 与 学生 走 得 更近 了。 是 理 性 认 识 的结 果 , 观 点 、 场 、 度 等 形 式 表 现 出来 , 映 的 是 以 立 态 反 政治 立 场 、 德 观念 等 深 层 次精 神 问题 。 道 心 理 问题 既 包 括感 觉 、 觉 等 感 性 认识 过 程 , 知 叉包 括 思 维 、 象 想 等 理 陛认识 过 程 , 包 括 能 力 、 质 、 格等 个 性 心 理 特征 , 感觉 、 还 气 性 以 记 忆 、 维 等 形式 表 现 出来 。 因失 恋而 产 生 心理 问 题 的人 , 时 常 思 如 会 想起恋爱对象 的音容笑貌和两人相处的美好 时光 ,出现情 绪的低 落 、 感 的忧 伤 。 情 2 两 者 展现 的特 点 、 . 3 特征 不 同 思 想 品德 问 题具 有 社 会 性 、 治 与 道德 倾 向性 、 定 性 的 特点 。 政 稳 从 社 会 性看 , 它是 个 体对 社 会 的看 法 , 是 纯粹 的个 人 私 事 ; 政 治 不 从 与道 德 倾 向性 看 , 它一 般不 是生 活 类 的 问题 , 而带 有 政 治 与道 德 色 彩 ; 稳 定 性 看 , 反 映 的是 一 个 人 心 灵 深处 对 现 实 的看 法 、 念 , 从 它 观 是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的 外 在 表 现 ,一 旦 形 成 便 有 较 大 的解 决 难

师德师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

师德师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

师德师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日益引起关注,而师德师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

师德师风不仅涉及教育教学方面,更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世界和他们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师德师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和培训,注重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

此外,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与学校和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情绪变化。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最后,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抗压能力。

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巧,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提升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师德师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沟通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

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

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教师,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良好的师德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成长师德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点和劣势,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

二、尊重与关爱学生教师应始终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益。

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教师应倾听并予以尊重,给予积极回应。

在课堂上,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被重视和关爱。

只有在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需求的满足。

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

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四、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应积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和隐私,用心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建立亲切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得到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教师还应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增强心理的抵抗力和稳定性。

总之,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师德修养,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与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

青少年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

青少年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
《青少年品德与身心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未来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品德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素养。

在品德教育中,青少年需要学会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尊敬他人等道德规范,这些品质将成为他们未来成长的基石,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身心健康教育同样十分重要。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于饮食和运动,更是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通过身心健康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强的心态。

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加强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家庭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社会也可以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青少年品德和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一代人。

如何区分学生所出现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doc

如何区分学生所出现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doc

如何区分学生所出现的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品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的区分十分重要,但在现实中教师经常不能作出适当的区分,这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欠缺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同时教育观念陈旧,碰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几类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交和联系,有时在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中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有时混杂着这两类性质的问题,加以识别的确有难度。

宽泛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则有时是心理障碍问题,有时则是心理发展上的问题。

换言之,除了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身上还可能出现其他性质的问题。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必要性区分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对性和可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

相反,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客观的标准,使得在问题出现时,我们的判断有据可依。

下面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的标准,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探讨。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可操作标准1. 是否求取实际利益。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是偷窃行为,品德不良的偷窃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于这一目的,只要可能,偷窃者总是会偷最值钱的东西。

对比来看,有心理疾患的偷窃癖却并不在意偷到的东西如何值钱。

他所追求的只是心理满足,在偷窃行为过程中有释放感和满足感。

2、是否涉及价值判断。

品德不良行为有时来自是非不分,价值系统紊乱,与所在社会的规范要求相悖,行为人不认为身体伤害(如打人)、心理伤害(如伤害感情)和涉及公平、公正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认为做这些事对他来说并不耻辱,反而十分荣耀。

一个纯粹的心理障碍者的问题行为则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心理机能的降低。

一个抑郁症患者,心理机能受到损伤,导致社会适应差:生活无兴趣,工作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

但他在品德判断方面与常人并无不同,他没有丧失是非观念、道德观,不会去故意伤害他人。

3. 是否具有强迫性通常,偷窃是品德不良行为,出于获利的目的,偷窃者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不去偷窃。

如何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

如何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

如何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陕西曾正乾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判断我们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判断: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大多有心理压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想法也各有不同。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一是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

首先是有意识、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知识,并结合道德学、医德学进行心理学常识教育。

如讲“道德观”,可结合品德形成的心理特征讲解,讲“成才篇”可与心理素质修养与人才成长的作用结合讲授,讲医德可联系病人心理与医药卫生人员心理特征讲解。

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信息量,而且做到了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可使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二是举办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的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利用第二课堂,有目的地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

如针对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讲“走向自信,克服自卑”;针对部分学生感到生活紧张、忧虑烦躁,讲“消除紧张烦恼,轻松愉快生活”;根据学生喜欢交际,但不知怎样交际的特点,讲解“现代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结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女性心理简析”;三是心理咨询形式要多样化。

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形式单一,主要以个别、面谈为主,而且大多采用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如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相互作用分析等,而很少根据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结果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面对这种状况,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如电话咨询、集体咨询、家庭咨询等,有针对性地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四是重视情感效应。

对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视情感效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在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存在着性质上和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大量的属于一般性的或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障碍。

极个别的人也可能会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作出正确区分。

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当前,对心理现象中正常与异常的区分还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应该说.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作出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好动与多动。

经常有家长接到这样的通知:“你的孩子上课总不老实,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赶明儿领医院看看去!”于是.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找到了心理门诊部。

但是诊断的结果多数不是多动症。

那么,怎样区分孩子的好动与多动呢?小硕。

12岁.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老师几乎每周要请家长好几次。

虽说他学习成绩不错,可是上课铃响过了他仍旧在教室里乱跑:拿了这个铅笔盒扔到那个位子上:上课时因为要求回答教师的问题而站到椅子上!经常有同学因为他的小动作太多而举手告状。

他不但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而且在家中也闲不住!两岁时就拆了爷爷的老怀表。

平时买的玩具过不了几天就“尸骨”不全。

3岁时趁家人没有注意,他拿了铁丝去捅电源插座,结果“砰”的一声电表坏了!小硕是不是患有“多动症”?到儿童医院检查时,医生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比如,上下课和家中的表现,最后又问到平时是否爱看书,是否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的时候能否坐得住,等等。

他妈妈说:“我们孩子就是爱看动画片,别看他上课坐不住,要是看上动画片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尤其是变形金刚、星球大战什么的,一看上这些就能老实地坐着.半个钟头不挪地方。

”最后医生说:“你们孩子肯定不是多动症。

主要是约束太少,自制力较差。

”看来,小硕平时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生性爱动又缺少管束,过分随意才养成了散漫与任性的习惯.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多动症”是有区别的。

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一、学生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不同
(一)为什么需要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比如同样是偷东西,有时是品德问题,有时则是心理问题。

一位住校女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钱去买手机,我们说这是品德问题。

一位住校男生多次偷女同学胸罩,我们判断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心理性质与品德性质混在一起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更加复杂,我们将在后面再行讨论。

分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属于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属于品德方面,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反过来,分不清这两类问题,会导致处理失当,不仅空费力气,而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因为有多动症,所以上课不遵守纪律,教师错误地判断为该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破坏集体,有意为难教师,于是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给予一定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该生原来的多动行为。

又如,一个中学生有抑郁症倾向,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卑自责,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但是,这位忧郁症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思维障碍,可以坚持学习,生活上可以自理。

由于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于是以为这种学生是闹情绪、对现实不满,思想有问题或者人生观有问题。

相应地,他对这位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费时费力,却不见一点效果,甚至有反作用。

上述两个例子所发生的混淆,属于心理问题品德化。

把心理问题品德化一部分来自缺少心理学知识,一部分来自陈旧的教育理念。

不难看到,碰到心理问题扣上品德的大帽子,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个中学教师反映过如下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在听说过人格分裂的词之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了借口。

他每次犯了错误之
后假装全部忘记,并声称自己被‘宾斌' ——即他给自己的所谓第二人格起的名字——所控制了,自己没有任何印象。

”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发现了真实问题所在。

但若这位教师没有能力分辨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任随学生将品德问题归为心理问题,其结果就只会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逃避责任和惩罚,其错误则得不到纠正。

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的描述的一个孩子也是这样,他打着精神病的旗号,做出各种不良行为。

以上两例中的情况,属于品德问题心理化。

品德问题心理化的弊病也是明显的,明明是学生有不良的习惯或嗜好,甚至有品德缺陷,却躲在“心理问题”的挡箭牌后面,放任自己的坏毛病而不改正,反倒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

如果教师不具备识别能力,及时揭开事情的真相,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得到制止,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触犯刑法的法律问题。

总之,无论心理问题品德化,还是品德问题心理化,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都不利于学生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过总的来说,品德问题心理化不那么常见,我们需要重视这个方面,主要是防范性的。

(二)典型的心理问题与典型的品德问题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若是根据学生守则的要求,一贯诚实坦白、明辨是非、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我们便说这个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特征是符合道德规范 ( 学生守则 ) 要求的(俞国良 2004 )。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班级纪律,借打闹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倚仗自己的个高,力气大,欺负弱小同学,欺负女同学,将自己的鼻涕涂于前桌同学的头发上,当监考教师发现看周围同学的答案后,用很难听的话漫骂教师,等等。

对学校教育而言,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品德问题是作弊,这几乎肯定是品德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惹,时时处于攻击状态,别的同学笑,就觉得是在笑自己,于是就冲那个同学吵;在性格上有些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教师批评几句就想跳楼,当不上班干部就想自杀;在学习上,考试
焦虑,一到考试,脑子里就出现杂七杂八的怪念头:我的笔不好用,怎么写的字这么难看?这个题目是否出错了,怎么读了三遍还不懂。

等等。

(三)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交织
学生中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的。

而且,有时候心理问题会引致品德问题,反过来,品德问题也可能引致心理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同时混杂着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

北京青年报上曾提供心理问题引起的品德问题的一个实例:有一个学生,从小曾连续受过伤害,于是对周围人极不信任,觉得世界很黑暗,形成了对世界消极的、敌视的歪曲的认知图式。

上学后她学习很好,也很有能力,还是个班干部。

她会主动帮别的同学打水喝,但是同时她又会偷偷往里吐口水,结果被学生们发现,她们表示大为不解。

又如,新华社电:“因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畸形心理,12 岁女孩在村内先后纵火 40 余起。

”(北京青年报, 06-1-9 )
品德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实例:有个女生她经常偷班里同学的东西,这次又发展为偷别人的手机,然后给卖掉了,她的偷窃行为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发展到不偷手机不舒服,恋上偷手机的行为了。

同时既有心理又有品德的问题的典型莫属闻名的马加爵案了。

马加爵既是一个极端心理缺陷、又有极端品德缺陷的特例。

2004 年 2 月 23 日,云南大学化学院 2000 级学生马加爵在自己的宿舍内连杀四名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大学同窗,被绳之以法。

马加爵尽管学习很好,但是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不知何为自我约束或遵纪守法;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他在品德方面的问题,恐怕无大异议。

但是,马加爵同时也明显有心理缺陷。

专家们分析,使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在于他强烈的极压抑的情绪特点,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报道上如此描述马加爵:他比较内向,不太和人交往,内心情感体验细腻,但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高度压抑,一旦做出情感情绪反应就相当强烈,与引起这一情感、情绪的诱因完全不成比例。

在连杀四人被抓获后,他谈到犯罪动机时,竟然仍一直强调:“我打牌没有作弊,是邵瑞杰在冤枉我!”。

他性格上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
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

他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

这种性格缺陷特征是许多犯罪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