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成像在肿瘤生物适形调强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肿瘤生物代谢影像与生物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态学改变信 息诊 治疾 病。肿瘤放 射治疗 应用 深部 x线 、 镭和
c o进行 常规近距 离和远距离照射。2 0世纪 7 O年代 以后 , T C
平面成像是 主要的临床检查方 法, 依据人 体的解剖结构和形
和 3 C T分别 治疗 前 列腺癌 患 者 ,在处 方剂 量相 同( 1 DR 8. 0 G) v 的情况下 , 区剂 量的分布 I T明显优 于 3 C T 直肠 靶 MR DR , 的急慢性反 应发生率 I T组 也明显低于 3 C T组。I T MR DR MR 将前列腺癌处 方剂量提高 到 8 . G , 围正常组 织的剂量未 64 v 周 增加。I T治疗头颈部肿瘤 , MR 不但 可更好 的保护腮腺 、 脑干
和 磁 共 振 成 像 ( R ) 出 现 , 人 们 可 以从 轴 面 或 任 意 切 面 M I的 使 观 察 人 体 结 构 。 计 算 机 放 射 成 像 ( R) 数 字 化 放 射 摄 影 C 、 ( R)数 字减 影 血 管 造 影 ( S 、 T MR 数 字 化 影像 信 息 同 o 、 D A)C 、 I
射 线在 医学影像诊 断与肿瘤 放射 治疗 2个领 域为人 类健康
与 疾 病抗 争做 出 了 巨大 的 贡 献 。2 0世纪 6 0年 代 以前 x 射 线
I T治 疗 头 颈 部 、 脑 、 部 、 部 、 腔 、 腺 等 部 位 MR 颅 胸 腹 盆 乳 的肿 瘤 的研 究 均 已得 出肯 定 性 结论 。Z lf v等I 用 I R ee k s 1 _ 采 M T
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CT 的逆向思维:均匀射线束经过人体后变成强度不均匀的射 束, 如果给予一个不均匀的射束照射, 则出射线就有可能是均 匀的 IMRT 的关键是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不均匀的射线进行
治疗 , 加上多野照射 , 就可以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 布, 同时也可以使“ 剂量适形” 。这种根据预定靶区和危险器 官结构计算出射束剖面的强度分布并使靶区获得最佳剂量分 布的方法称之为大放射治疗计划的“ 逆向计划方法” 它的剂 , 量计算方法与 CT 重建图像的计算方法类似, 却从相反方向 进行 , 把患者的照射部位分成如 CT 扫描时的一个个体层 , CT 在扫描时给出空间上均匀的射束而接受到的是空间不均匀的 出射线束 , IMRT 则给出空间上不均匀的调强人射线束 , 以期 在靶区获得均匀的剂量分布。 2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意义 M I RT 最大的优点是其剂量分布可以在三维方向上与靶
7 9 %和8 % 。 8 放射治疗后唾液分泌减少一直是影响头颈部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的主要 问题, IMRT 能够在不 降低肿瘤 局 部控制的前提下, 有效地保护腮腺等正常组织。 3. 2 前列腺癌肿瘤的调强放疗 前列腺癌局部 肿瘤的生化 和病理控制率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明显相关。但由于受正常 组织耐受量的限制 , 传统的放射治疗技术很难将肿瘤剂量提
起, 可显著减少心脏和肺的辐射剂量 , 且靶区内剂量分布更
均匀 。
4
调强放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M I RT 技术复杂, 工作强度大, 临床应用中尚有许多需要 完善和注意的地方。首先, 治疗靶区的定义和勾画, 不同医生 和不同医疗单位间的差异非常大, 这需要建立不 同肿瘤的靶
区规划指引, 并加强肿瘤放射治疗医师读片能力的培训。其 次, IMRT 的效率较低, 计划及治疗实施时间较长, 叶片间的 漏射线剂量较大 , 造成射线的浪费较大, 且全身低剂量辐射和 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低剂量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尚不完全清楚。 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效价比及全身低剂量辐射的潜在 危害。第三, IMRT 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高, 特别是采 用动态调强模式时, 放射治疗计划验证非常困难, 这就要求欲 开展 IMRT 技术的放射治疗中心应具备必要 的质量保证设施 和相应资质的放射物理人员, 并应制定完善 的质保程序和措 施, 以确保该项新技术的安全开展 。第四, IMRT 具有靶区边 缘剂量梯度陡的特点, 受器官运动 、 摆位误差等不确定 因素的 影响较大。对于运动幅度较大的肿瘤, 定量化分析器官运动 的规律和摆位误差 , 并在定义靶区时予以适当的补偿 , 或采取 某些措施 , 如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等 , 加以控制 , 对确保 I RT M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是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威胁的疾病之一。
如何提升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来,医学影像技术一直在不断地进步,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计算机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现代成像技术已由单纯的解剖形态学时代逐步跨入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数字化影像、分子成像等有机结合的时代。
医学影像技术在肿瘤定位、定性及分期、分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成像原理和设备不同,临床上通常需要利用多种模态影像技术成像的信息。
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描述形态的解剖成像技术和描述人体生理或病理代谢的功能成像技术。
解剖成像主要包括X 线、CT、MRI、超声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
功能成像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技术(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和灌注成像(PWI)等。
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和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具体如下:①X 线透视检查技术简便而且费用较低,对骨骼系统及肺部等具有高自然对比结构及其病变的显示更加直观、可靠,同时可动态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其诊断效能受检查者的技术影响较大。
而且较多的X 射线暴露可能对被检查者的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②CT成像速度快,对敏感组织在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上显示较清晰,通过横断位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对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进行各种评估,但其对软组织器官的分辨能力低于MRI,且没有功能成像功能,对检查者也有电离辐射影响。
③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也是一种可以显示解剖结构的断层成像技术。
它利用磁共振的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中水或脂肪中氢原子的检测,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最终转换成人体组织信息显示出来。
MRI 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可达到解剖级别的水平,在多数肿瘤的诊断上较CT 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而且无电离辐射,敏感性高,可获得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立体图像。
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肿瘤的早期诊断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而容积肿瘤成像技术是一种针对肿瘤的成像技术,它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肿瘤的结构、大小和位置等重要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准确地了解肿瘤情况,制定更合理的治疗计划。
一、容积肿瘤成像技术简介容积肿瘤成像技术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获取肿瘤的三维图像,帮助医生精确地定位肿瘤,并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关键信息。
目前,常用的容积肿瘤成像技术有 CT、MRI 和 PET 等。
CT 是一种使用 X 射线扫描身体部位并重建成 3D 图像的成像技术。
CT 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不同组织密度的区别,从而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肿瘤并评估其大小和形态。
但是,CT 在诊断肿瘤时可能会造成辐射损伤,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MRI 则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创建身体部位的影像的技术。
MRI 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软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对肿瘤的检测和诊断非常有帮助。
而且,MRI 对身体没有威胁性,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无害的医学检查方法。
PET 则是一种使用放射性药物来检测体内代谢活动的技术。
PET 能够明确地显示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代谢状态,在诊断肿瘤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PET 对患者可能造成一定的辐射损伤,需要注意保护身体健康。
二、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肿瘤、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肿瘤早期诊断容积肿瘤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获取肿瘤的三维图像,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肿瘤。
在体检、影像学筛查或症状初现时,患者可以进行容积肿瘤成像检查,以帮助早期发现肿瘤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肿瘤分类和分级容积肿瘤成像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肿瘤的分类和分级。
通过检查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分布等特征,医生能够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并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适形调强放疗,放疗技术的“宠儿”
适形调强放疗,放疗技术的“宠儿”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约22% ,放射治疗治愈约18%,化疗治愈约5%。
在中国,5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放疗,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
调强放疗(IMRT)近20年来,放射治疗进人了精确放疗年代,调强放疗(IMRT)即适形调强放疗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要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按一定要求进行调节,简称调强放疗。
建立在现代影像诊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依靠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使照射剂量范围最大限度地适合于肿瘤形状,使肿瘤得到最大照射剂量,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有效地保护了正常组织,提高肿瘤治疗的增益比。
“调强放疗类型分为:静态调强、动态调强、容积调强、断层调强。
适应症:1、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脑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转移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脊索瘤、颅内淋巴瘤、脑干肿瘤、脊髓肿瘤等。
2、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口腔癌及中耳癌等。
3、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及乳腺癌;4、腹部肿瘤:包括胰腺癌、肝癌、胆管癌及肠癌等。
5、泌尿及生殖系统肿瘤:包括前列腺癌、肾癌及盆腔肿瘤等。
6、骨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7、其他血管瘤、恶性肉芽肿等。
”适形调强放疗与普通放疗区别:普通放疗通常进行局部常规的二维照射治疗,副作用大,选择性差。
但调强放疗的选择性强,可单独进行肿瘤靶区照射,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强度更小,使肿瘤的照射更准确,对周围组织的保护更好。
美国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或是TOMO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放疗专用设备,不仅可进行常规放疗技术,还具有目前国际最先进精确放疗技术如: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快速旋转容积调强技术(Rapid Arc)、动态自适应放疗技术(DART)等。
通过高精度和高稳定的剂量率为肿瘤患者提供全身各部位精确有效的治疗。
肿瘤精确放疗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_乔延伟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3大肿瘤治疗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技术、放射生物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特别是功能性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种技术间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备受瞩目,已从传统的二维常规放疗发展到今天的三维数字化精确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
肿瘤精确放疗因其具有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低损伤的优点而成为21世纪肿瘤放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精确放疗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信息。
1 肿瘤精确放疗技术概述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即以“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治疗”为核心,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放射物理技术等,通过常规或非常规剂量分割方式在三维水平上进行立体适形或调强放疗,使靶区(病变区)内受照剂量最大,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最小,靶区内剂量分布最均匀,靶区定位及照射最准确的集成放射治疗技术[1-2]。
目前公认的精确放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以及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
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借助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靶区的空间位置, 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γ线(γ-刀) 或Χ线(Χ-刀) 集束照射,使靶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组织受量很低以达到控制或根除病变的目的[2]。
主要优点有:① 精度高,定位精确,靶区剂量分布集中;② 三维治疗系统设计精确;③ 无创;④ 靶周边的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很小。
2.1 发展历程1951 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 [3]首先提出立体定向肿瘤精确放疗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s of Precise and Accurate Radiotherapy Techniques for Tumors[摘 要] 本文阐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以及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等肿瘤精确放疗技术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及其临床应用近况,介绍了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影像系统、主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近况,指出以“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治疗”为基础的精确放疗将会更有效地维护人们的健康。
我院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流程规范
我院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流程规范摘要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它通过精确的剂量分布和尽可能少的副作用,对肿瘤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我院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流程规范,包括患者评估、影像学检查、剖面设计、计划评估、治疗实施等环节,以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1. 介绍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基于精确的肿瘤解剖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对放射剂量进行精确调控的放疗方法。
通过引入三维适形技术和调强放疗技术,可以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2. 流程规范2.1 患者评估在进行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确定适合的放疗方案。
2.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进行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信息和功能学信息,为后续剖面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
2.3 剖面设计剖面设计是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进行剖面设计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剖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放疗剂量的分布。
剖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等因素,以确保放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2.4 计划评估在完成剖面设计后,需要对放疗计划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剂量分布、剂量覆盖率、剂量均匀度等。
通过评估,可以判断放疗计划是否符合治疗要求,是否满足放疗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2.5 治疗实施在完成计划评估后,可以进行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实施。
治疗实施需要借助放疗设备进行,包括放疗机、定位系统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放疗计划,进行精确定位和放疗操作,确保放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3. 结束语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现代放射治疗技术,通过精确的剂量分布和尽可能少的副作用,对肿瘤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疗。
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开发
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开发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通过精确识别肿瘤细胞并靶向给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要实现精确诊断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近年来,原位质谱成像技术成为了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应用开发的热点之一。
原位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组织中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质谱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样本表面与质谱仪接触,使样本分子被质谱仪离子源产生离子化,再通过加速器将离子引导到质谱仪中进行质谱分析。
通过分析离子的质荷比以及其相对丰度,可以获得样本中不同分子的分布情况。
而在肿瘤靶向治疗中,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靶向药物的分布情况,了解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效果,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首先,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靶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通过将药物标记为质谱探针,可以追踪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对靶向药物的摄取效果存在差异。
通过分析病理组织切片上的质谱图像,可以定量测量不同部位的药物含量,了解靶向效果的差异。
这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其次,原位质谱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内药物的代谢过程。
靶向药物在进入肿瘤细胞后可能会发生代谢,产生代谢产物。
通过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代谢产物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与速率。
这有助于研究肿瘤细胞的药物耐药机制,为开发耐药逆转剂提供新的思路。
另外,通过观察代谢产物的分布和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改进靶向药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此外,原位质谱成像技术还可用于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
在靶向治疗过程中,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等。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质谱图像,可以定量评估靶向治疗的效果以及药物的清除速度。
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及早发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
《2024年近红外二区成像引导的肿瘤化疗-光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范文
《近红外二区成像引导的肿瘤化疗-光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肿瘤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多模式联合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其中,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穿透性等优势,在肿瘤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近红外二区成像引导的肿瘤化疗-光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背景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穿透性、低干扰等优点。
在肿瘤治疗中,该技术可实现肿瘤的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测。
化疗、光热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三种主要手段,但单一治疗方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因此,本研究将化疗、光热治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以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为引导,以期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引导的肿瘤化疗-光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
首先,通过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测。
然后,利用化疗药物和光热治疗对肿瘤进行联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能够精准地定位肿瘤,并实时监测治疗效果。
化疗和光热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
同时,免疫治疗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近红外二区成像引导的肿瘤化疗-光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
该治疗方法能够精准地定位肿瘤,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并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免疫治疗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提高了治疗效果。
这种多模式联合治疗的方式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验证研究的可靠性。
放射治疗中适形和调强的定义和区别
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定义和区别?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T,3D-CRT〕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部位复杂,放射治疗照射野应该包括全部肿瘤组织和淋巴引流区以及一定范围的外周边缘,也称安全边缘。
要达到射线体积与靶体积形状一致、同时避免对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的要求,绝大多数照射野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在过去的临床放疗实践中,一般采用低溶点铅挡块技术实施不规则照射野的放疗。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有人在二维放疗计划的指导下,应用半自动的原始多叶光栅(MLC)技术或者低溶点铅挡块,采用多个不规则照射野实施最原始的适形放疗,这一技术在临床一直沿用至今已半个世纪。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放射物理学家用更先进的多叶光栅代替手工制作的铅挡块以达到对射线的塑形目的,用计算机控制多叶光栅的塑形性,可根据不同视角靶体积的形状,在加速器机架旋转时变换叶片的方位调整照射野形状,使其完全自动化。
将适形放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影像诊断图像的计算机处理使得人体内的放疗靶区和邻近的重要组织器官可以三维重建,因而实现了临床上以三维放疗计划指导下的三维适形放疗。
目前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及肿瘤治疗中心用于放射肿瘤的临床实践,并逐渐被纳入常规应用。
实现对躯干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定位技术要求比较复杂,与头颈部肿瘤放疗技术比较,由于胸腹部生理运动影响影像的三维重建和放疗计划的精确度,另外,躯干部肿瘤体积较大,治疗体积也大;再者躯干部肿瘤的放疗靶体积形状一般不规则。
因此,对躯干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ICRU50号报告对肿瘤体积、临床靶体积、计划靶体积、治疗处方的规范化作了详细说明。
广义上讲,在三维影像重建的基础上、在三维治疗计划指导下实施的射线剂量体积与靶体积形状相一致的放疗都应称为三维适形放疗。
但是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糸统实施头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与躯干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设备和附属器具有所不同,操作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差别,许多文献报告中一般将用SRS 系统进行头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称为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而称采用体部固定架、MLC或低溶点铅挡块实施的躯干肿瘤的放疗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
CT模拟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适 形 调 强 放 疗 ;恶 性 肿 瘤 ;CT 模 拟 ;质 量 保 证 和 质 量 控 制 中图 分 类 号 :R815 文 献标 识 码 :B
适形 调 强放射 治疗 是提 高 治疗增 益 比的重要 手 段 。精确放 疗 离不开 精 确 的定 位 技术 。以 CT模 拟定 位 为基 础 的精 确 放疗 已成 为 现代 放 疗 的发展 趋 势 , 有 7O%左右 的患 者适 用 CT 模拟 定位 口]。而不 能 观 察到 肿瘤靶 区和敏感 器 官 的常规模 拟 方法 已经 不再 适用 于 今 日的精 确放 疗 中 。cT 模 拟是 治 疗 过程 质 量保 证 的重 要环 节 ,扫描 部 分其 质量 控 制 比常规 诊 断 CT技 术要 求更 加 严格 ,才 能保 证 放疗 的精 确 性 。 结 合 2006年 2月 一2O09年 4月 间 1 260例 患 者 通 过 CT 模 拟定 位 技 术进 行 适 形 调强 放 射 治 疗 ,报 告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适 的 头 模 和 体 模 固 定 作 模 型 ,达 到 固 定 患 者 和 限 制 患 者器 官 移动 的 目的 。利用 三维 激光 定位 系统 和定 位 刻 度 板 确 定 摆 位 点 ,CT 扫 描 前 在 离 肿 瘤 部 位 就 近地 方 布设 体外 参考 标记 ,进 行增 强扫 描 。通 过 网络 系统将 CT 扫 描 图像 传输 给治 疗 计 划 系统 ,进 行 三 维 重 建 ,靶 区 勾 画 ,确 定 重 要 器 官 。在 射 束 方 向观 (BEV)窗 口下 布野 、选 择 剂量 权 重 并 进行 剂 量 计 算 和优 化 ,利 用等 计量 曲线 和剂 量体 积 直方 图 (DVH) 对 计划 评 估 、确认 。再将 确认 的计 划通 过 网络 系统 传 输 到 三维 激光 定位 系统进 行 校对 ,并 CT 扫描 验证 , 确 定 误差 在 正 常 范 围后 ,再 将 射 野 形状 传 输 给 三 维 切 割机 ,制 作铅 挡块 并验 证 ,确认无 误 后方 可对 位治 疗 。在治 疗过 程 中必 须保持 制模 体 位 、扫描体 位 和治 疗体 位 一致 。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2007-12-17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
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
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恶性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与个体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与个体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肿块的异常生长和侵袭。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影像学研究和个体化诊断技术的发展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恶性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与个体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一、分子影像学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分子影像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观察并了解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具有灵敏度高、无创性、多参数分析等优点。
在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分子影像学可以通过斑点标记和显像剂等技术手段,对生物体内的分子信号进行定量测量和可视化显示,从而实现对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的监测。
在分子影像学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标记靶向分子,如放射性核素、比色素、草酸、核磁共振显像剂等,实现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评估。
二、个体化诊断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个体化诊断技术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临床表型和生物标志物等特征,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治疗相比,个体化诊断技术可以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并降低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和副作用。
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诊断中,关键是通过分析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和代谢物水平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肿瘤亚型、预后评估和治疗应答等个性化指标。
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加速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全面、可靠的预测模型。
三、恶性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与个体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分子影像学和个体化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研究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1. 多模态影像融合:将不同分辨率和不同信息的影像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能够提供更全面、多层次的诊断结果。
同时,多模态影像融合还可以减少由单一影像技术带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光声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光声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检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近年来,光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检测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光声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光声成像技术的简介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一种结合了借鉴光学和声学特点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它能够更为准确地检测到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在光声成像技术中,通过先用激光束照射待检测的物体,导致激光束吸收能量而发生光学反向散射(photoacoustic effect,PAE)的现象,从而产生声波信号。
这些声波信号进一步被转化为图像,通过探测仪器得以清晰、直观地呈现。
二、光声成像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肿瘤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对于传统的肿瘤检测方法,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影像分辨率低、容易出现误诊、较难检测较小的肿瘤等等。
而光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其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下面将介绍几种光声成像在肿瘤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1、肝脏肿瘤的检测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之一,同时也是较多肿瘤发生的区域。
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光声成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肝脏中存在的肿瘤或者其他异常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激光束会在肝脏内部被吸收,从而产生声波信号。
这些信号能够被精确地检测到,并且由此得到的数据能够提供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信息。
2、乳腺癌的检测在乳腺癌的检测中,光声成像技术也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较准确地检测出位于乳房内的癌细胞,同时在不伤害周围组织的情况下,提供更为直观、准确的检测结果。
另外,光声成像技术还能够通过定量测量乳腺中不同类型组织的吸收系数,从而对不同类型乳腺病变的精确性进行评估,提升诊断精度。
3、脑部肿瘤的检测在脑部肿瘤的检测中,光声成像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到位于脑内的癌细胞,并且在体内捕捉到小至几百毫米的细节图像。
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恶性程度。
本文将探讨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一、X射线摄影与放射线CTX射线摄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进行摄影,能够得到肿瘤的影像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X射线摄影被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检查,并在胸部肿瘤的早期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放射线CT又称计算机体层摄影,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能够提供更加清晰、详细的断层图像,对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相比于X射线摄影和CT,MRI不使用放射线,对人体无辐射损伤。
在肿瘤诊断中,MRI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组织的信息,如肿瘤的大小、形状、血供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MRI在头颈部、胸腔、腹部等部位的肿瘤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基于声波传播原理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声波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观察。
在肿瘤诊断中,超声检查常用于乳腺、肝脏、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形态、性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四、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体层扫描(CT)相结合,通过测量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情况,提供生物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PET-CT能够检测出肿瘤组织的新陈代谢活性,帮助医生进行肿瘤的鉴别诊断和分期,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技术使肿瘤的早期诊断、评估和治疗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相信影像学在肿瘤诊断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放疗技术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只照射肿瘤而不照射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肿瘤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放疗精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放射治疗技术也已发展出多种不同形式。
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得到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器官三维重建图像,在不同入射方向设置一系列照射野,同时在照射方向上使用多叶准直器(Multi-leaf collimator, MLC)与挡铅形成与肿瘤靶区投影一致的射野形状。
使得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在提高肿瘤控制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由此带来的放疗后并发症。
2.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是基于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的一种精确放疗技术。
在各方向照射野与靶区形状一致的条件下,使射野内诸点输出剂量率能够按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虽然不均匀,但是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治疗更加均匀。
随着调强技术的不断发展,又提出了容积旋转调强、断层调强、以及射波刀等技术。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 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 T)是通过直线加速器机架在进行一弧或多弧的旋转过程中对靶区进行连续照射,同时MLC子野形状、MLC叶片角度、剂量率以及机架旋转速度等参数都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连续变化,因此理论上能够根据无限多的射野角度使包裹靶区的剂量分布达到最优化,同时治疗过程中各参数的动态调节形式使得病人治疗时间大大缩短。
断层调强放疗(Tomotherapy)是将调强放疗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放疗技术。
它利用特殊设计的MLC形成的扇形束绕患者体轴旋转照射,完成一个切片(Slice)治疗,然后通过治疗床的移动来进而完成下一个切片的治疗。
照射治疗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照射治疗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肿瘤治疗中,照射治疗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探讨照射治疗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并介绍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技术革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照射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1.1 提高患者存活率通过合理使用放射线技术,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精确定位放射治疗(IGRT),可以准确且安全地给予患者恰到好处的剂量,提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1.2 优化辅助治疗方案与手术和化学药物相比,放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通过局部治疗方式,提高其他治疗手段的效果。
例如,在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联合照射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照射治疗技术的革新2.1 质子和重离子治疗质子和重离子具有高聚焦性和放射生物学效应好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X线放射治疗,质子和重离子能够更精确地给予肿瘤局部高剂量,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
2.2 低剂量辐射低剂量辐射(LDR)作为一种新兴放射治疗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可以通过长时间持续低剂量辐射刺激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系统,对免疫系统产生调节影响,并在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 合并模态治疗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放射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合并应用日益增多。
例如,放疗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化学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并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三、照射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3.1 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揭示,个体化治疗策略将在肿瘤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患者基因型、表型及环境因素等个性化信息,结合先进的放射技术,能够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放射治疗方案。
3.2 治未病策略放射治疗不仅可以局部控制肿瘤,还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手段。
调强适形放疗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117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调强适形放疗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117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谢文佳梁玉芹江琼芝谢良喜冯森泉【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的生存结果及急性毒性反应,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 M 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IMRT技术为基础的根治性放化疗的11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丄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4.0版(CTCAE V4.0)进行急性毒性反应评价。
结果随访至2020年2月,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
整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9.3%、74.1%、58.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5.0%、65.5%、53.5%。
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宫颈肿瘤最大径>4cm为预后不良因素(!<0.05);Co@回归模型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全组患者中!3度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急性胃肠道反应和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0、16.2%和37.6%。
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中,IMRT可在不降低患者生存率的情况下降低毒性反应。
【关键词】宫颈肿瘤;化学放射疗法;放射疗法,调强适形;存活率分析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finitive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117cases Xie Wenjia,Liang Yuqin,Jiang Qiongzhi,Xie Liangxi, Feng Senquan.^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Xiang 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Fujian36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and acute toxicity of radical chemoradiation therapy o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Methods Data of117consecutive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ho received IMRT-based radical chemoradiation therapy from January2012to December2016were selected for study.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survival,Log rank test was used for univariate analysis,and Cox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acute toxicit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rsion4.0(CTCAE V4.0).Results Up to February2020,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47months.The1-,3-,and5-year overall survival(OS)rates and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rates for all patients were89.3%,74.1%,58.3%and85.0%,65.5%,53.5%,respectively.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cervical tumor >4cm were poor prognostic factors(!<0.05);Cox regression model showed that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FS.The incidence of grade!3acute radiation cystitis,acute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and acute hematological toxicity were0,16.2%and37.6%,respectively.Conclusion IMRT can reduce the toxicity without diminishing survival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ho received radical chemoradiation therapy.[Key words]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Chemoradiotherapy;Radiotherapy,intensity-modulated;Survival analysis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6位高发恶性肿瘤,据估算,2015年新增宫颈癌病例11.1万例,死亡3.4万例[1]$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20.2版,根治性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瘤、 恶性 黑 色素瘤 等 ) 的诊 断 、 分期 、 效评价 等【 疗 5 j 。 11 葡 萄 糖代 谢 显 像 . 肿 瘤 细 胞 的 葡 萄糖 代 谢水
来又提 出了生物 靶 区的理论 1 4 ] 物靶 区( i oia 。生 bo g l l c
t gt o me 是 指 由一 系 列肿 瘤生 物学 因素 决定 的 a e vl ) r u 靶 区内放 射 敏感 性不 同的 区域 ,这 些 因素 包 括 : 乏 氧 、 血供 、 殖 、 亡 及 细 胞 周 期 调控 、 基 因和 乏 增 凋 癌 抑 癌 基 因改 变 、 润 及 转 移 性 等 , 既 包 括 肿 瘤 区 浸 它 内 的敏 感 性 差 异 ,也应 考 虑 正 常 组 织 的 敏 感 性 物 适 形 调 强 的 发 展方 向 。
【 关键 词 】 功 能成 像 ; 生物 适 形 调 强 放 疗 ; 区 靶
放射 治疗 同手 术 、 化疗 一 样 。 已成为 肿瘤 治疗 的 三大 主要手段 之一 。 据文 献统计 报道 , 7 %的肿瘤 约 0 病人需 要接受 不 同程 度 的放射治疗 _ 无 论是 根治性 l 】 。
Adv nc si unc i na m a i g f rc r i m a b o o y c f r l nt nst a e n f to li g n o a c no i l g on o ma i e iy modu a e a i he a l t d r d ot r py
国际 医 学放 射 学 杂 志 Itrai a Ju a o dclR d lg 00 M y3 ( :3 — 3 nent nl o r l fMeia a i oy 2 1 a;33 2 5 2 9 o n o )
放 射 治 疗 学
功能成像在肿瘤生物适形调强放疗 中的应用进展
要 的步骤是靶 区的确定 。C U 0号报 告对大 体靶 区 IR 5
绝大 多 数恶 性 肿瘤 具有 高 代谢 的特 点 , 其代 谢
改变 往往 早 于其 形 态 改变 。因此 , 以通 过 检测 组 可 织 的代谢 和增殖 状 态早 期诊 断肿 瘤 . 同时 也 可 以用 于放疗 计 划参考 及疗 效评 价 。由于 F F GP TC — D E /T
具有高敏感性 、 异性及精确性 , 特 可应 用 于多 种 肿 瘤 ( 头 颈 部 肿 瘤 、 癌 、 管 癌 、 直 肠 癌 、 巴 如 肺 食 结 淋
(rs re vlme G V) 临 床 靶 区 (l ia tm r gos ag t ou , T 、 t c nc lu o i vlm , T 、 划靶 区 (l m r ou ,T 等 ou e C V)计 pa t o lme v) nu v P
进 和提 高生存率圆 。为 此 。 射治疗 学 专家们 一直 致 放
力 于传统 影像学 所提供 靶 区的物理 优化 ,放 疗技 术 从 普 通 常 规 照 射发 展 到立 体 定 向放 疗 乃 至 调 强放 疗 .可 以说 目前 的放疗技 术 已经达 到 了物理 优化 的 高峰 。 放疗 效果 的影 响因素是 多方 面的 ( 如靶 区勾 画 的准确 性 、 治疗 实 施 准确 性等 ) 其 中最基 础 和 最重 ,
平 高于 正 常组织 ,F F G在 肿瘤 细胞 内积聚增 加 , —D P TC E / T可对肿 瘤组 织进 行准确 定位 。 目前 F F G —D P TC E /T是 临床 应用 最广 泛 . 效较 肯定 的肿瘤 核 医 疗
前 多依 据 x线 、 T MR 等 所提 供 的解剖 影像 资 料 , C、 I
( t sym d lt e p , T 的研 究 已得 到初 i e i o uae t r y I n nt dh a MR )
病 灶 内肿 瘤细胞 分布是 不均 匀 的 ,其 生物学 特性 是
有差 异 的 。甚至 正常组 织对 放疗 的敏感 性也 是有差
异 的 。近年来 , 随着 S E T MR P C 、 S和 P TC E /T等 功 能 成像技 术 的发 展 , 提供 组织代 谢 、 殖 、 可 增 血供 、 乏氧 乃至 基 因表 型 的显像 , 而 使放 疗 实现 真 正 意义 上 从
杨 荣 水 吴 华 潘 卫 民
【 要 】 功 能 成 像 已逐 步 应 用 于 放 疗 靶 区勾 画 、 助 肿瘤 生物 适 形 调 强 放 疗 等 领 域 , 取 得 一 些 成 果 。 功能 成 摘 辅 并 就
像辅助肿瘤生物适形调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重点介绍代谢显像 、 乏氧显像 、 血供显像 、 凋亡及受体显像等应用现状 ,
进 行靶 区勾 画和适形调 强 治疗定 位 , 而事实 上 , 瘤 肿
学成 像方 法 。 P TC 将 E /T影像 与 C T影像 进行 同机或 异 机 融 合 ,用 于 三 维 适 形 放 疗 ( i e t nl 3 dm ni a o cnom la i hrp .D C T o f a rdo ea y 3 R )以及调 强 放射 治疗 r t
异。 而且 均可通 过 影像手 段进 行显示 。 1 代谢 显像
放疗 , 还是姑 息性放 疗 , 根本 目的都在 于给肿 瘤靶 其
区较 高的照射 剂量 ,而使 靶 区周 围的正 常组织 或者 敏感组 织照射 量尽 可能小 .从 而提 高肿瘤 的局 部控 制率 和 ( ) 或 降低 正 常组 织 并发 症 的发 生率 , 继而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