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政治时期,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政治运动的发生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与文化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生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运动,这些事件和运动的营造形成了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图景,尤其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冲击。
文化大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危机,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损失,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许多的遗憾。
此期间,中国文化沉寂,失去了早期的光芒,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干涉,一度失去了对文化的关注和热情。
二、改革开放后的政治与文化改革开放使中国再次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在于政治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步也需要政治的推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逐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政治生态也在逐渐稳定,逐渐成熟。
当前,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文化更加自由多元,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也更加方便。
同时,在背景下,政治生态趋于稳定,中国的文明体系正在逐渐丰富、发展和壮大。
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支撑,只有在稳定和有序的政治生态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文化与政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和谐中国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政治与文化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影响政治,政治也会影响到文化。
政治决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文化则影响人们的认知、思想和行为。
在中国,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政治体制逐渐开放、解放,文化环境也变得更加自由开放。
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文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艰辛与变革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逐渐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段历史既铸就了民族的辉煌,也铭刻了国人的悲痛。
本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以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朝统治逐渐衰落,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
封建专制、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对中国主权造成严重侵害。
2.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迫使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开放通商口岸,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 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中国巨大损失和民族耻辱,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5.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四、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现代化史,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段历史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觉醒。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经验教训。
五、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中国近代史评价
中国近代史评价总结: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这一过程充满了抗争和探索,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国经历了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创新的转变。
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全盘西化",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充满教训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反思。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近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了众多变革和挑战,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本文将就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进行探讨,以揭示这一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一、政治篇近现代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革命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此后,中国政治权力分裂,各个政党争夺中心地位,中国陷入了割据时期。
此外,经历了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后逐渐取得领导地位,最终建立了现代中国的政权。
二、经济篇在近现代中国经济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并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一政策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文化篇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也是十分显著的。
废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成为时代的主题。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
这一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女权运动和教育改革,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社会篇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翻天覆地,曾经的保守封建社会逐渐崩溃。
经历了解放妇女、废除婚姻制度的一夫多妻制、推行性别平等和农民土地改革等重大社会变革。
此外,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念,并积极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些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是中国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看,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思想观念对于塑造现代中国的面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从中汲取智慧与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一、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夺取了中国大量的领土、资源和主权,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这种侵略和压迫导致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民族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这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他们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和工厂,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五、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演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和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这些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六、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冲突在近代史上,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与冲突。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教育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教育改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外的压力,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课程内容等。
2.新式教育: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开端。
同时,一批新的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相继成立,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
3.留学潮: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许多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
这些留学生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4.文化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促进了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5.教育普及: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教育普及政策,提高文盲率,努力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到全国各地。
6.教育内容: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到现代科学知识的转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科目被引入教育体系。
7.教育与社会变革:教育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教育家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新公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
8.女性教育: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女性教育,女子学校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9.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在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议题。
10.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投资于教育,以期培养出能够推动工业化和社会进步的人才。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也体现了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交织。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变迁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再认识
的对 象 或研 究的领 域 , 即独 特的 、 不 可替代 的研 究对 象 。第二 、 理论 体系, 即特 有 的概 念 、 原理 、 命题、 规律 等 所构 成 的严 密 的逻 辑 知识 系统 。第三 、 方法 论 , 即学科知 识的 生产方 式 。 在2 0 0 2 年召开 白 匀 ‘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 ’ 学 术研讨会上 ,
【 关 键 词 】 社 会 文化 史 ; 新视 角; 学科
中 国 近现 代 社 会文 化 史 是 2 0 世纪9 O 年 代 前 后继 文 化 史和 社 比如精 英思想 , 我们要 关怀 的不是这 种思想 怎样来 , 我们关 注的是 它 会 史复兴之 后而被 大陆 学者关 注渐 次兴 起的 。 1 9 8 8 年, 刘 志琴 研究 是 怎 么样 影响 社会的 , 思想与 社会的 有没有 互动 , 这 种互动 达到 了哪 员发 表 《 复 兴社 会 史 三议 》 、《 社 会史 的 复兴 与 史学 变 革一一 兼论 种 程 度; 对 于社会 史研 究 的社 会制 度、 组织、 教育、 法律 、 风 俗 等研 究 社 会史 和文 化 史的 共 生共 荣 》 , 被 学界 视 为 “ 社会 文 化 史 ”这一 学 对 象我们要 把握的是其 背后折射的 共性 , 隐藏在其 后的精神 因素 。
立学科 , 是否成熟 , 研 究对 象、 研 究方法、 研 究理论等方 面的研 究成 果。认 为其是 作为传统社会 史与 思想文化 史的反思而兴起 , 使社会 史与文 化史有机融合为一体, 构成 了史学研 究发展 的新思路 、 新方法 、 新视角 , 但 目前为止 尚未发展成 为独立的 学科体 系。
一
、
研 究对 象
出: “ 凡 是从 文化 视角 来研 究历 史上 的社会 问题 , 或 用社 会学 方法 来 研 究 文化 史 问题 , 把 社会 生 活现 象 与思 想观 念 结 合起 来 进行 研 究 , 都 可 以称之 为社 会文 化史 。 ” 梁 景和 提 出社会 文化 史 “ 是通过 民 众 外 在 的社 会 生活 来研 究 其 内在 的价 值 取向 及 其思 想观 念 ” , 后来 又 提出 “ 社 会文 化 史是 研 究社 会 生 活与 其 内在 观念 形 态之 间 相互 关 系的 历 史 。 ” 左 玉河 认 为 , 社 会文 化 史研 究 的基 本 路 向是 “ 关 注社 会 下层 , 打 通文 化 史 、 思想 史与 社 会 史 , 注重 思想 、 观 念 与社 会 的 互动 。 ”上 述 三位 学 者 , 对 社 会文 化 史 的界 定表 述 虽然 不 完 全相 同, 但 集 中 指向 是 一致 的 , 那就 是 社会 文 化史 的研 究 无论 对 象 是什 么, 必 须 以体现 “ 思想、 观 念与 社会 互动 ”为主 旨 , 以揭 示 社会 运动
浅析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浅析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摘要现如今在每一所大学都有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身影。
针对这一课程在读大学生和老师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解之谜。
“现在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去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那些现代史方面的内容。
这些在历史学家或历史专业的学生眼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极其复杂。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一些探讨或分析,来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心理方面的压力是一件及其有意义的事情。
使他们对学习历史有所感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概论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书写爱国主义与民族自立的雄伟篇章的历史;既是列强凭借其政治、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向中国强行贩卖其文化的历史,也是优秀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睁眼看世界,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乃至西方文化中具有进步的因素的历史。
在此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大变局之下,中国的近代学习思想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学习思想有着巨大以至根本不同的特点。
二、中国近代史的关注点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书写爱国主义与民族自立的雄伟篇章的历史;既是列强凭借其政治、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向中国强行贩卖其文化的历史,也是优秀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睁眼看世界,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乃至西方文化中具有进步的因素的历史。
1(一)中国的血泪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大概可概述为“一条红线”(阶级斗争)、“两个过程”(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次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八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历史。
中国近代文化史张昭军读后感
中国近代文化史张昭军读后感《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张昭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起伏和变迁。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其次,书中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我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外,书中还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国际交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冲击,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他们积极地吸收和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这些国际交流的研究,我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然而,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等。
通过对这些展望的研究,我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读完《中国近代文化史》让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我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起伏和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国近代史》点评
《中国近代史》点评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等尝试改革和自救的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政治运动也未能成功。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最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及其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及其历史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而文化思潮与之密不可分。
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已经成为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进行探讨,并回顾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
一、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的重要代表,它始于晚清时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寻找对中国未来发展更具有意义的思路。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倡“振兴中华”,主张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
他提出了“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的主张,以期通过帮助农村人民提高文化水平来振兴国家。
而梁启超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抵制外来艺术”的思想,主张将外来的技术和思想结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二、白话文运动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
这个时期里,一些作家开始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取代文言文。
他们使用白话写作,以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化。
白话文运动不仅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此,一些文学作品甚至成为了当时课程的必修内容。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最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
它源于研究日本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学者。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文化都具有现代性、进步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是,他们发起了五四运动,以期推广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
五四运动中,孙中山的思想也对文化思潮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主张“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
这些观点也促进了文化思潮的发展。
四、文革文化大革命也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
文革期间,文化产业和知识分子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压。
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创新
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创新近现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尤其明显。
中国在此时期经历了无数的革命,从清朝末年的光复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这些运动都为中国的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
一、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发起革新的文化活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事件的开始可追溯至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且反映了青年学生的反对帝制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启示是告诉社会要进行文化的更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代表事件,其触发点是悼念爱国人士陈独秀先生。
这场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的标志是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改善社会的结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强化民族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场深刻影响的事件。
这场事件的影响不仅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到今天,其影响仍然在。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持续了10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社会变革,政治斗争以及文化的推陈出新。
文化大革命的标志是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兴起,它的开端是当时政治路线的改变。
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标志,这场运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推动中国文化进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的标志是经济改革的开端以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
五、民主化运动随着中国战略转型,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逐渐调整。
民主化运动是这个时代中一个持续发展的运动,其标志是平等与自由的运动。
六、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在新的时期,中国的文化变化在持续推进。
在中国社会中,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中国社会在限制性的条件下,面临了着眼于整个世界的文化消费。
在这个新时期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七、结语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介绍。
在中国文化史上,近现代是一个文化创新的时期,这些创新的事件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得中国能够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知识解析
中国近代史知识解析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从中国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外来侵略、政治动荡以及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全面解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政治变革1. 清朝衰落与外国侵略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其中最著名的是鸦片战争。
中国人民面临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和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中国开始逐渐丧失主权和独立。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华民国的成立给了中国人民以民主和自由的希望。
3. 内战与国共合作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动荡的时期。
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方面形成了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始进行合作抗日。
他们在内战中互相斗争,最终中共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
三、经济改革1. 开埠运动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经济受制于外国列强。
中国开始实行开埠运动,引进外商并签订了很多经济特权。
2.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借鉴西方的制度来改革中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改革最终失败。
改革开放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它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命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四、社会变革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提倡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思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的崛起。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
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期冷落,从5O年代到80年代初,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
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大落大起,它的起伏跌宕,反映了中国史学建设的曲折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目前要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涌动的社会思潮作总体性评价,不尽相宜,但它在学术上提出的课题,反复的论证,不同意见的争鸣,却历历在案,本文试图对此作一评述,为的是将纷争的诸多见解稍加整理,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索。
一、从文化反思发端的近代文化史研究8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文化研究的热潮,30年代国难当头之际,又反复出现文化论战,政治、军事的动荡并未使文化研究萧条,断断续续绵延了20多年。
1949年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一研究却遽然冷却。
虽然就文化史的局部来说,也不乏建树和发展,文化资料的积累和整理也相当丰富,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有论著也时有所见,但是作为最能代表文化史研究水平的综合性专著却几乎绝迹。
据80年代初编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1),中国大陆1949年后30年来出版的有关文化史的综合研究,仅有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史要论》(2)一本,且基本上是书目评价。
这一时期,以思想史、艺术史取代文化史研究成为普遍倾向。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但是在这有辉煌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史学科却建树迟缓,不能不使人引以为憾。
这种状况又与我国近代史上多次出现的文化论战是多么不相称!西学的传入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使人们震聋发聩。
多种文化流派及其彼岸论辩,如层峰叠起,给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富而又具体生动的内容。
深厚的文化积累、反复的文化论战与薄弱的文化研究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曲折性的历史时期,诸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和转型。
作为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既包含着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梳理和解释,也包含着对当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理性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近代史的几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
一、如何看待近代史的“马前卒”?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鸦片战争可以说是近代史的“马前卒”,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毋庸置疑,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是灾难和痛苦,它标志着中国的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破坏了中国的自主性与尊严。
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一定是失误和错误的产物。
相反,从人类历史的长远进程来看,任何一个大国或民族要想获得繁荣与发展,就必须要迎接各种挑战,需要适应外来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个到达现代化起点的必经之路。
二、如何理解近代史的“两元”矛盾?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元矛盾:王道(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主(现代西方文化的代表)。
这一矛盾也可以叫做自封和开放、保守和进步、儒和法、理想和现实等矛盾。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大视野上看待问题,不应该简单地否认王道,也不应该片面强调民主,应当摆脱意识形态的定型,客观看待各种历史现象。
作为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复杂等级、富有文化和哲学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是发展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实力、争取尊重和平等地位的多元性进程。
三、如何评价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尝试?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自强运动,还是清末时的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当代史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尝试。
在对这些尝试做出评价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改革是一种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要有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同样需要承认的是,这些改革的尝试都还未能实现真正的普及和推广,不能够取得一个长时间的影响力。
因为很多改革者对社会现实错失了认识,过度憧憬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导致失去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50年来,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些变革和进步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电影、音乐、戏剧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近50年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学领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关注。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作家的涌现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家的作品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面貌和思想。
他们将现实主义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探索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其次,艺术领域也经历了巨变。
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画家如吴冠中、黄凡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为中国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油画领域,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许多中国油画家在国内外的展览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雕塑领域,中国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雕塑作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力量。
除了文学和艺术,电影也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0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标志性的电影作品。
《活着》、《卧虎藏龙》等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中国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电影产业也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音乐和戏剧也在过去50年中取得了重大发展。
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一直以独特的音调和优美的旋律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戏剧也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尤其是京剧和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戏剧和音乐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不仅在国内发展壮大,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综上所述,近50年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文学、艺术、电影、音乐、戏剧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理解
我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理解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时间的车轮缓缓碾过,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多个春秋,其中包含了灿烂的文化,光辉的进步,但同样也包含了曾经的屈辱。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侵略和反侵略的动荡史实。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可分为侵略和反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是国家的屈辱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关键时刻一些爱国救亡人士觉醒了,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希望国家的富强能够抵御外族的侵略。
中国不同阶级都做出了不同努力:农民阶级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要求外国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政和遵守太平天国法律,严禁鸦片贸易,太平天国不屈的英勇斗争都表现了他们反侵略的决心。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路程中的一座丰碑。
“救亡”,这个深藏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口号,就这样响亮地喊了出来。
它像一次突然袭来的风暴,人们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过去和传统信条引起深刻的反思,尽力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外部世界,力图从中汲取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源泉。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之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日本法西斯企图称霸亚洲,征服世界,中华民族又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人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动,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近代史的主题也包含现代化与全球化两个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历史阶段。
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和变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评价。
政治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而又进步。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等。
这些政治变迁虽然有其失败和不足之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创了近代宪政制度和民主政治,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进程,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如洋务运动、战争财政、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这些时期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逐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社会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剧烈的变化。
其中包括民主、科学、启蒙思想的传入,妇女、劳动者、少数民族的解放,社会结构的变革等等。
虽然这些变革在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但它们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文化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保有传统特色。
从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文化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如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阶段,其中既有失败和不足,也有进步和成功。
这段历史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特征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密切结合 近代中国80年,是中国人民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80年。鸦片战 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每一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 战争也使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 “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和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独立、 民主、富强,始终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 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不例外,同样受到 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影响。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 是郑观应的“商战”;无论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 共和;也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的。
二、中国近代文化 1、起止点问题 (1)起点的争论: 宋元说;明末清初说; 1840年鸦片战争说(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 (2)下限问题的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
1949年(目前取得共识的观点) 2、内容范畴(狭义)是指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是与近代政治和经济 相对应的文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 化形态。具体来说,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宗教、习俗 等领域的有机结合。
除了多种文化类型并存外,近代文化的丰富性还反映在它各个领域、 部门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一些传统文化领域到此时的衰落, 又表现为许多新的文化领域的出现,使近代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新 旧并陈的复杂状态。例如,儒学发展到近代,虽然几经内部调整,从 汉宋之争到汉宋合流,以经世致用取代考
据之风,但是终因其不合时宜而迅速衰落下去。随着辛亥革命推翻 清王朝,儒学独尊学坛的地位终于被打破,近代社会学、经济学、政 治学、逻辑学等新兴学术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填充了儒学衰退后留下 的学术阵地。 从整体上说,近代文化比古代文化丰富复杂,但又明显存在着肤 浅、粗糙的弊端。西方的近代文化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才形 成了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体系,而中国近代文化则不同,仅仅经过了80 年的时间,几乎以扫描的速度,跨越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由于历史进程的快速多变,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吸收、消化以及 对近代文化的创建,都缺乏充分的内在准备条件,不可避免地使近代 文化带有种种不足。
五、近代文化既丰富多样,又肤浅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相对来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比较单一,变化也不大。封建文 化的中心是儒学,从两汉到明清,不论汉学、宋学、古文经学、今文 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没有超越儒学的范围。 近代以后,文化类型除原有的传统文化外,有资本主义文化,还 有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封建主义文化一样,对今天仍有影 响,那种殖民文化心理还在泛起。由此也可以看到,文化有顽强的传 承性。不同型态的文化并存,是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相区别的一个特 征,也是其内部结构丰富复杂的一种表现。
第一章、中国近代文化的流变
一、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 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外国 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等。而 资本主义很微弱,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据 有的专家估算,1920年左右,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约为 219.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了208.37亿元,工业的总 产值只有10.66亿元,只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4.87%。 就是说,到本世纪20年代初,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还 只有5%左右。
以近代的启蒙思想为例,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制夷”主张、 龚自珍的“更法”思想,到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种种议论,大都以“经 世致用”为指导,以传统学术中的“变易”观为哲学基础,提出的改 革主张大多流于就事论事的水平上,缺乏近代社会科学作理论依托, 因此,从思想整体上看显得十分肤浅。康有为把进化论揉进今文经学 之中,借用空子的名义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理论。这固然比前人 前进了一大步,但他的理论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经学的旧框框,且论证 牵强附会,多有不实之处,不免流于肤浅、粗糙的弊病。 总起来讲,近代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民主 与科学的内容,与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以及丰富而肤浅的构成,这 便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与古代文化相比,近代文化呈现 出更多的复杂性、变化性和过渡性。相对于古代文化而言,近代文化 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趋向上 看是前进的、活跃的。对 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而言,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连接古代文化 与现代文化的桥梁。不应高估亦不应贬低。
3、基础薄弱 由于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并占据主体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成 分十分微弱,造成了近代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近代文化 的主体承担者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第三等级,而是与封建社会息息相关 的传统士大夫中的一些开明之士。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 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由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忧患意识和 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同西学,学习西学, 并试图以之作为变革社会、振兴中国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近代社 会的局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微弱,使得他们缺乏完全摆脱封建士 大夫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气的土壤,没有能够完成从传统士大夫向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变。实际上,他们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在 变革的进程中,他们大都积极参与,并以其杰出的才能成为时代的弄 潮儿,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但是,一旦变革出现挫折,现实与 理想发生背离,他们便退缩、消沉、颓丧,从对传统的批评又回到对 传统的眷恋。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晚年思想的保守倒退, 便是近代经济在文化上折射的例证。
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从维新运动以来思想发展的原动力是 “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20世纪中叶,侯外庐亦明确指出,明清之际 的异端思潮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表现。这就无异说,中国早期启蒙 的发轫,并非受之于西方思想的刺激,而是本土思想发展的结果,这为中 国传统文化近代化的内在因素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近百年来,尽管学术界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评价不尽相同,高低不一, 有些问题还存有争议,但无一例外的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突出了中国 文化近代化的起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认同这一观 点,并指出,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虽有合理因素,但由于其 忽视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异,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看成西方文化的位 移,这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并不能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揭示中国 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外国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表示了极大关注。例如, 余英时主张,从晚明儒学发掘近代思想的源头;沟口雄三认为,中国前近 代的概念可以上溯到明清之际,这段历史可以作为近代的胚芽期或胞 胎期。
三、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及会通融合 的过程中形成的 近代中国文化同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道路不一样。欧洲的资 产阶级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从14世纪意大 利文艺复兴开始,15至16世纪进一步发展,17世纪兴起科学运动, 18世纪法国开展了启蒙运动,之后德国又出现了以康德、黑格尔、费 尔巴哈等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 的。 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却是被动的,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是伴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的情 况下,由外力催化促成的,是在文化主体面临着生存危机的巨大压力 之下,被迫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 文化那样,在自己的社会内在发展中走向近代,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 击下引起了变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矛盾冲突的过程中, 又互相会通融合,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社会经济的基础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而且近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 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农村占支配地位的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 特点,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使中国近代文化具 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杂性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文化呈现出复 杂性特征。在这种文化体系中,既有资本主义文化,又有封建主义文 化;既有殖民主义文化,又有爱国主义文化;既有西方近代文化,又 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新文化,又有旧文化;等等。各种文化既有互 相矛盾冲突,也有互相制约、影响,甚至互相结合或融会。但是,不 论各种文化如何错综复杂,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新文 化是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向的。
中国近代文化史
舒习龙教授编
一、“文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约有200多种。 【美】克罗伯、克拉克洪《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收录了166条 文化的定义,分别由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界定。 ■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 和习惯。(属描述性的定义) ■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 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 为模式。(属遗传性的定义) 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定义: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 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即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 等意识形态的成果。
科学和民主虽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对近代 文化基本内容的概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即指出:“国人而欲 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后来,“人权”改提为“民主”。他坚定地相信:“西洋人因为拥护 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 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所说的科学和 民主,都是从广义上讲的。科学既指自然科学,又包括认识事物的科 学法则、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民主的含义同样广泛,既包括近代民 主制度、民主精神,又包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和 变革。这两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近代中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