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体系改革方向。
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校企深度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合作定位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合作效果的不佳。
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就业服务等层面,缺乏深度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需要明确校企深度合作的定位,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合作内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则应该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只有双方都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二、资源整合问题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双方共同投入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资源整合却是一个难点。
学校方面,需要思考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企业方面,则需要思考如何整合生产资源、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支持。
资源整合需要建立在互信、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需要双方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三、师资队伍问题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关键因素。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导致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师资支持。
只有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摘要: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区域、融入地方”,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探寻适合各职业(群)的有特色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企业的参与动力的同时兼顾教育教学规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思考一、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1、校企合作对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实践性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的主体,学生就业岗位群必然面向市场经济下众多的经济主体。
而这些经济主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
校企合作正是给高职院校提供了这样一种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既帮助职业院校明确了培养规格,又接受了企业的直接培养教育,实现了校内外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2、校企合作可实现学校、教师、企业、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多方共赢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业合作模式中来,这是因为校企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实现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
企业参在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能优先发现和储备人才,并且节约了培养成本,当然也可以达到品牌宣传的效果。
而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还可以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弥补校内实验实训室的不足,另外学校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有利于改革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的设置和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条件等方面的改革,使教学更贴近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教师把生产与教育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其实践与科研能力。
校企合作,学生及家长是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就业教育,无论何种学校,何种专业,最终的检查标准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校企合作给了学生了解企业,适应社会的平台和机会,缩短了社会及岗位适应时间,对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摘要】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促进校企共建共享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促进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际能力提升。
文章还将探讨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双赢局面,以及未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校企合作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资源共享、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项目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双赢局面、发展趋势。
1. 引言1.1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作为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层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如何深化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促进校企共建共享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成为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内容。
通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未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助力高职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 正文2.1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关键一步。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联络机构,专门负责沟通和协调双方合作事务,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摘要】分析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意义现状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速度很快。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在根据企业需求而提出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是在校企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工学结合式培养模式都不难看出,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并已经认识到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成为高校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事实表明,要保证高职院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蓬勃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一)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完美结合”校企合作重在对企业员工素养、技能的培养,学校以此为导向进行课程调整和专业设置,从而建立的教学体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增强人才就业的适用性,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融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完成了良好的对接。
(二)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最新技术掌握滞后等问题。
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可以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交流,在相互沟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规范操作技能,提升职业人所必须遵循的职业素养。
同时,通过接触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
教师在充分调研学习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更加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抓住校企融合的重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
除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外,教师充分体会企业文化底蕴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可以大大缩短未来学生就业的磨合期。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成为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管理者与企业领导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加强校企交流,增进了解和沟通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首先需要加强双方的交流,增进对对方的了解和沟通。
学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等信息,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而企业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情况。
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才能找到更好的合作路径。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并开展企业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而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师资培训、课程设计等活动,增进对学校的了解。
二、确立合作领域,明确合作目标在加强校企交流的基础上,双方需要明确合作的领域和目标。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确定合作的具体领域,如联合开展双元制培养计划、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合作项目等。
双方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即要实现什么样的合作效果,如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只有明确了合作的领域和目标,双方才能在合作中形成共识,推动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双方共赢在确定了合作领域和目标之后,双方还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双方的共赢。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企业定制课程、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接收企业实习生等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合作项目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双方才能在合作中实现更多的共赢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校企合作必须符合互惠共赢的原则。
在该原则下,学校和企业都要得到明显的收益。
学校方面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人才输送渠道,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发展规划中。
二、制定合作计划与承诺校企合作必须有明确的计划和承诺。
合作计划要做到可量化,确保合作达到需要的目标。
同时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保证校企的合作顺利进行。
所制定的计划和承诺也需要被机构化和体系化,保证各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专业特色化校企合作要以专业特色化为基础。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学校需要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寻求合适的校企合作,营造出较优秀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要确保合作项目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内涵相符合,保证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学。
四、注重高标准校企合作要注重高标准。
教育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教育因其长期性、连续性和复杂性而使教育机构可能难以在所有方面达到专业水准。
要注重质量的高标准,保证质量和预算的合理匹配。
五、实施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要激发彼此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制定面向实际需求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
企业方面,应该将实践中经验丰富的处理方案分享给学生,并支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经验,有利于技能的提升。
六、加强交流和协作校企合作要在交流和协作方面进行加强。
学校和企业应该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享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向彼此提出建设性的反馈和修改意见。
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交流和协作,能够让双方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结合,增强了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产业与教育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出现专业化、技能化的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本着“教育服务于产业、产业支持教育”的理念,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卓越课程、教材研究等工作。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集集团联合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另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等工作,如柳州银行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实习、招聘等工作。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校企合作的优势明显,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素质不齐的企业参与。
有些企业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只注重求职人员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时价值观不同,难以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
2.自然人法定代表人。
由于我国当前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在校企合作中,考虑到法律责任问题,大多数企业选择委派自然人作为法定代表人,是合作中的一大难题。
3.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足。
面对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形式和范围,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一点尚有待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前景随着国家重视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高能级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校企合作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技能培养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口碑,还能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促进了校企间的共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断深化合作,提高合作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的挑战、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总结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将实际工作场景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职场需求。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推动产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相互促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
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有助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目的是在于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挑战。
研究旨在提出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总结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实现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学校往往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而企业也无法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导致双方合作时出现摩擦和不适应。
2. 教学资源不平衡。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可能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合作产生不公平现象。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和资源共享,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1. 企业对合作校企的倾向性严重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合作那些声誉好、实力雄厚、知名度高的学校,导致许多中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无法获得有效的合作资源。
这种倾向性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些学校的发展机会,也违反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
2.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单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多以学生实习、实训为主,缺乏更加深入的教学、科研和就业服务等全方位合作。
这种单一模式的存在,使学校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无法满足企业不同层次和阶段的需求。
3. 合作成果评价不够科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合作成果未能得到科学评价的问题。
一些学校和企业只注重成果的数量和效应,忽略了合作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思考1.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确立合作的目标和方向。
也要着力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2. 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学校应当积极主动,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多种形式,除了学生实习实训之外,还可以进行科研合作、技术转移、师资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使合作更加全方位、深入化和持续化。
3. 强化合作成果的评价和考核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合作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确保学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获得有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重要体现,意义深远。
合作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合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基本的途径是资源共享。
学院和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资金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发展。
学院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借助学院的专业资源和科研力量,加速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而且有助于构建校企密切合作的良好氛围。
实施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首先,双方应该就资源共享目标和范围进行明确。
其次,双方应该要有清晰的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共享资源库,明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最后,双方应该要制定期望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并对资源共享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
高职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用工方。
双方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工作实践、科研合作和创业活动,通过实践掌握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增强个人能力和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机会,通过个人成长和实践提升企业、行业和社会的竞争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共同研发课程、教材和课程管理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三、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加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学院可以聚焦企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和项目研发和实施。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合作研究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应用能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科技汇聚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拓展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校企深度合作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不平衡。
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训设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其次,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从市场上招聘熟练的技术工人。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建立联系和开展合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组织校企对接会、开展实习招聘活动等方式,增加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企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三,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些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工作,而一些企业则表示难以找到满足需求的技术人才。
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技能要求和需求,无法提供具体的岗位要求。
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市场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岗位要求和实践指导,增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校企合作中还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包括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合作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不足等。
然后提出了推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包括建设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强调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重要性、问题、挑战、思路、合作机制、师资队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社会需求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升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探讨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难点与建议
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难点与建议1. 引言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这个合作过程中,难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本文将探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所面临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2. 难点2.1 知识与技能的匹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往往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在加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进行额外的培训。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延长了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
2.2 合作模式的缺乏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常常缺乏明确的合作模式,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和沟通不畅的情况。
例如,在实安排、教学资源共享和就业推荐等方面,双方需进一步明确合作方式,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资源的不平衡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在资源方面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企业拥有实际工作机会和行业资源,而职业学校则拥有教学资源和学生人才。
如何在双方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实现共赢,是合作中的一大难点。
3. 建议3.1 加强需求调研职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
通过开展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匹配度。
3.2 建立合作框架职业学校与企业应建立明确的合作框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
在合作框架中,应明确实安排、教学资源共享、就业推荐等具体事项,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3.3 加强沟通与协调双方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定期会议、合作平台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交流,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3.4 共享资源,实现共赢职业学校和企业应共享资源,实现共赢。
职业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和专业知识,而企业则可以提供实际工作机会和行业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4. 结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难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匹配、合作模式的缺乏和资源的不平衡。
为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建议加强需求调研、建立合作框架、加强沟通与协调,以及共享资源,实现共赢。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职业教育2021年第4期285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社会经济和学校协同高质量发展,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1)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学校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企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
(2)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有很多学校办起了自己的校办工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
(3) 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大型公司与高校组成。
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
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4) 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按学校教学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校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5) 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合理统筹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校企紧密合作。
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质量的思考
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
01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多渠道筹措资金
02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03
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合规,发
挥最大效益。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校内宣传
在校内宣传栏、官方网站、微信 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校企合作相关 信息,提高师生对合作项目的认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合作规模、深度、成 果等方面,以便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开展定期评价与反馈
定期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 同时向企业和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提高合作透明度。
03
CATALOGUE
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加强产教融合
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高职 院校治理结构。
详细描述
某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 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技术转化 和推广等工作。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 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产学研一 体化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
级。
THANKS
感谢观看
2
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共同培养 高素质技能人才。
3
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互利 共赢。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 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
04
CATALOGUE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
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则是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就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分析1.合作主体界定不清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应该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界定,部分中介机构或个体也混入其中,导致合作更多的是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合作目标。
2. 合作模式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往往只是进行学生实习或校企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合作,忽视了对于教师的培训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这样一来,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践平台,不能积极促进产业升级。
3. 合作内容过于局限许多高职院校与优质企业之间的合作过于局限,缺少全面的策略性合作规划,面对新的市场情况和产业变革,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遇。
4.人才培养不与企业需求相符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上也缺乏实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产生了实质性的效应。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双向沟通平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应该通过双向沟通平台,明确合作目标和合作模式,并有效地制定计划和措施,为双方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2. 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当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并切实地促进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推动教育、科研、产业相互融合,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遇。
3. 拓展合作内容,促进产业升级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通过拓展合作内容,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共同制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精神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合作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变化并提前适应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01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
就业竞争力。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02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情况,选拔符合企业
需求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03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
业和高校的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的现状
01
02
03
06
结语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 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 高企业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
完善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提 供制度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校企合 作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质量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稳定保障
04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挑战 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企业参与度低
许多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认为学校的专业技 能与市场需求有差距,或者担心合作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许多地方并未出 台具体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这一合作模式。
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较浅层次,如企业提供实 习机会或学校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而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如共同研发、成果转化等相对较少。
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 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 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273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庄 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
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
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
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
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
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
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障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
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
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
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
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
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274作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推手,而不能是全盘主导,采用的应该是学校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这一类型。
这种类型的科学之处在于先期介入的只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关系体,都在自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挑选学校,学校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考虑选择企业。
双方依据出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既可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又可以充分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学校或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政府扶助了。
政府的扶助只是帮助解决难题,而不是越俎代庖,把企业和学校硬性绑在一起。
同时,应尽快出台具体的法律细则来指导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违约方的处罚条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为企业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扫除后顾之忧。
2. 高职院校主动出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 政府支持不等同于政府的全盘主导。
在校企合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出现了企业和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具有直接迅速、长久持续、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对于推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是有力保障。
2.2 高职院校群策群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在选择校企合作项目之前,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设计出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项目的目标、制度、管理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项目,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4]。
在确定校企合作项目后,校企双方可以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双方共同制定针对项目开设的“定制班”的管理办法;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及优质核心课程,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依据岗位工作实际进行改革的新课程等。
在进行校企合作项目中,校企双方还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如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提拔相结合、在合作企业进行实战演练,由企业资深员工打分评判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的本性是趋利的,以往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校企合作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此看不到利益所在或利益太少,不足以打动。
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才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学院拟与苏州园区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星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合作项目。
该项目由学院提供办公场地,与财务工作相关的设备、学生,由华星会计师事务所接单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业务,指派会计师指导学生进行做账、出具财务报表、外汇核销、税务申报等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项目的合作,学院可以培养出一批毕业后能迅速上手工作的财务人员,而华星会计师事务所则节省了办公室租赁费、人员培训费、招聘费等费用,还保住了中小企业财务外包这块已经在逐渐壮大的收入。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不再仅仅是“社会责任”或者“投资方”,而是拥有明显的可预期收益,无论是从利润方面还是企业声誉方面。
从学院角度看,既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还能创收。
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达到“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校企双方互利的理想状态[5],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四、结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使学校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有效缓解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同时,在项目合作中能够结合企业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学院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企业和企业家,增进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7]。
从企业角度来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现今国内高职院校竞争激励,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校企合作能促进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因此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那么,在突破上面所述的不足和缺陷之后,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定能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 赵爱琴.“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3] 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7):30[4] 赵爱琴.“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5] 江玲.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前途[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教育文化社会科学版.[6] 郑旭辉,刘松青.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7[7] 王玉栋,张莹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