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常用技巧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公式和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公式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一、基础知识点总结1. 直线与平面几何- 直线的方程: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等- 直线与角的关系:平行线、垂直线等- 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弧长、面积等2. 集合与不等关系-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不等关系的性质:大于、小于、等于等3. 函数-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单调性等- 常用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拐点、极值点等二、常用公式总结1. 代数式与因式分解- (a+b)² = a²+2ab+b²- (a-b)² = a²-2ab+b²- a²-b² = (a+b)(a-b)2. 几何与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基本关系:sin²θ+cos²θ=1- 角平分线定理:直角三角形中,垂直边上的高等于斜边上的高3. 二次函数与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b/2a, -Δ/4a)三、高中数学实例应用1. 解析几何- 坐标系、直线、圆等的相关性质- 平面图形的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2. 统计与概率- 统计学基本概念: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概率论基础知识: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等通过本文的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高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勤奋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必备19篇)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第1篇(1)利用y=sin x和y=cos x的值域直接求.(2)把所给的三角函数式变换成y=A sin(ωx+φ)+b(或y=A cos(ωx+φ)+b)的形式求值域.(3)把sin x或cos x看作一个整体,将原函数转换成二次函数求值域.(4)利用sin x±cos x和sin x cos x的关系将原函数转换成二次函数求值域.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第2篇(1)分组转化求和法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求和法,分别求和后再相加减.(2)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3)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是用此法推导的.(4)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中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是用此法推导的.(5)并项法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中,可两两结合求和,称为并项法求和,形如:(-1)nf(n)类型,可考虑利用并项法求和.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第3篇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前几项,确定数列的周期,再根据周期性求值.推断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答此类问题的具体步骤:(1)分式中分子、分母的特征;(2)相邻项的变化特征;(3)拆项后的特征;(4)各项的符号特征和绝对值特征;(5)化异为同,对于分式还可以考虑对分子、分母各个击破,或寻找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6)对于符号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用(-1)k或(-1)k+1,k∈N*处理.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第4篇以退求进,立足特殊发散一般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如用特殊法解选择题),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参量为常量,化较弱条件为较强条件,等等。
高考数学必备公式与二级结论
特训营随材之必备公式与二级结论一、三角函数部分1、 化简(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2sin cos 1αα+=、sin tan cos ααα=、tan cot 1αα⋅= (2)诱导公式:格式:π2k α⋅±(k ∈Z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22sin sin sin sin αβαβαβ+-=- ()()22cos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cos a b αααϕ++(辅助角ϕ由(),a b 所在象限决定,tan b aϕ=) (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 22sin cos ααα=2222cos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22tan tan 21tan ααα=- (5)拆角、配角技巧:()ααββ=+-; ()()2ααβαβ=++-;ππ44αα⎛⎫=+- ⎪⎝⎭;22αβαββ+-=-;222αββααβ-⎛⎫⎛⎫=+-+ ⎪ ⎪⎝⎭⎝⎭22αααββ⎛⎫⎛⎫=-++ ⎪ ⎪⎝⎭⎝⎭;“1”的代换:22ππ1cos sin tan cot 2sin tan 64x x x x =+===等 (6)常见的不等式:若π0,2x ⎛⎫∈ ⎪⎝⎭,sin tan x x x <<;若π0,2x ⎛⎫∈ ⎪⎝⎭,1sin cos x x <+sin cos 1x x +2、解题思路:(1)三角函数的给值求角问题的一般思路:①求出该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②确定角的范围; ③根据角的范围写出角(2)三角函数的给值求角问题应注意的问题:“三看”(看角、看名称、看式子)①角的范围是π0,2⎛⎫⎪⎝⎭时,选正、余弦皆可;②角的范围是()0,π时,选余弦较好; ③角的范围是ππ,22⎛⎫- ⎪⎝⎭时,选正弦3、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①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R 是△ABC 外接圆的半径) ②定理变形: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③解决的问题: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2)余弦定理: ①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b a ba C =+-. ②定理变形:()22222cos 122b c ab c a A bc bc+-+-==-;()22222cos 122a c ba cb B ac ac+-+-==-;()22222cos 122b a cb ac C ba ba+-+-==-;2222cos bc A b c a =+-;2222cos ac B a c b =+-; 2222cos ba C b a c =+-; ③解决的问题: 已知三边,求各角;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3)解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和二级结论:①πA B C ++=⇒()πA B C =-+,()πB A C =-+,()πC A B =-+;0,,πA B C <<;;πsin sin cos 222C B A A+-==; πcos cos sin 222C B A A+-==; πtantan cot 222C B A A+-==;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B C B C B C A +=+=;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B C B C B C A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B CB C A B C+=+=--②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应的边):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A B C ==;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A B C >>;222a b c +=⇒角C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 222a b c +<⇒角C 为钝角⇒△ABC 为钝角三角形; 222a b c +>⇒角C 为锐角或钝角⇒△ABC 形状不确定;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A B C A B C ++=;锐角△ABC 满足:π2A B +>,π2C B +>,π2A C +>; b c a +>,a c b +>,a b c +>;b c a -<,c a b -<,a b c -<;(4)三角形面积公式: ①②③(为△外接圆半径) ④(为△内切圆半径) ⑤海伦公式:) ⑥坐标表示:()11,AB x y =,()22,AC x y =,则122112S x y x y =-111222a b c S ah bh ch ===111sin sin sin 222S bc A ac B ab C ===4abcS R=R ABC ()12S a b c r =++r ABC S =()12p a b c =++二、数列部分1、与的关系:2、等差数列:①定义:(,)或()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变形:() (、) (,、) ③等差数列常见性质:等差中项:若、、成等差数列,则称为、的等差中项,即; 若为等差数列,则,,; 若为等差数列,则; 若,为等差数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 ,,仍是等差数列(); 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⑤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最值:若,且满足100n n a a +≥⎧⎨≤⎩,前项和最大;若,且满足10n n a a +≤⎧⎨≥⎩,前项和最小.3、等比数列:①定义:(,,)或(,)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变形: (,)n a n S ()()1112n nn S n a S S n -⎧=⎪=⎨-⎪⎩1n n a a d --=n +∈N 2n 1n n a a d +-=n +∈N ()111n a a n d dn a d =+-=+-n +∈N ()n m a a n m d =+-m n +∈N n ma a d n m-=-n m ≠m n +∈N a G b G a b 2a bG +={}n a 2n ∀n +∈N 112n n n a a a -++={}n a 2m n p q k +=+=⇔2m n p q k a a a a a +=+={}n a {}n b k m ∈R {}n n ka mb +m S 2m m S S -32m m S S -m +∈N n n S ()12n n n a a S na +==中()112n n n S na d -=+n nS 10a >0d <n n S 10a <0d >n n S 1n n a q a -=0q ≠n +∈N 2n 1n n aq a +=0q ≠n +∈N 111n n n a a a q q q -⎛⎫== ⎪⎝⎭0q ≠n +∈N(,,) (,,) ③等比数列的常见性质:等比中项:若、、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的等比中项,即); 若为等比数列,则,,;若为等比数列,则;若,(项数相同)是等数比列,则(),,,,,仍是等比数列; ⑤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⑤等比数列的最大项:最大项(,)4、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① 观察法:通过观察、分析、联想、比较,发现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不明显可将该数列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分解、还原等,将规律呈现出来,便于找出通项公式;可借助于一些基本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如:,,等特殊数列;正负号间隔的用或来调整.② 公式法: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找和,再利用公式(); 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找和,再利用公式(). ③ 知求法:利用;④ 叠加法:形如:(,)或(); ⑤ 构造法:形如:(、均为常数,且,,,);n m n m a a q -=0q ≠m n +∈N n m m n m n a a q a q +==0q ≠m n +∈N m n m n m n n m S S S q S S q +=+=+a G b G a b G =0ab >{}n a 2n ∀n +∈N 211n n n a a a -+={}n a 2m n p q k +=+=⇔2k m n p q a a a a a =={}n a {}n b {}n a λ0λ≠1n a ⎧⎫⎨⎬⎩⎭{}n a {}2n a {}n n a b ⋅n n a b ⎧⎫⎨⎬⎩⎭n n S ()()()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n a k a ⇔11k k k k a a a a -+⎧⎨⎩2k ∀k +∈N n a n a n =21n a n =-2n n a =()1n-()11n +-{}n a 1a d ()11n a a n d =+-n +∈N {}n a 1a q 11n n a a q -=n +∈N n S n a ()()1112n nn S n a S S n -⎧=⎪=⎨-⎪⎩()1n n a a f n -=+n +∈N 2n ()1n n a a g n +=+n +∈N 1n n a ka b -=+k b 1k ≠0b ≠n +∈N 2n构造一:设是等比数列 构造二:由,相减整理:式等比数列⑥ 广义叠加法:形如:(为常数,且,,)或(为常数,且,) 构造一:,令,转化成再叠加;构造二:,令,转化成再叠加; ⑦ 叠乘法:形如:(,)或(); ⑧ 对数变换法:形如:(,,,)或(,,,); 构造一:,令,化成再用构造法即可构造一:,令,化成再用构造法即可注意:底数不一定要取,可根据题意选择⑨ 倒数变换法:形如:(为常数且,,)或(为常数且,)或(,,均为不为零常数,) 构造一:是等差数列; 构造二:是等差数列 构造三:,令,化成再用构造法.⑩ 递推公式:形如:(,均为不为零常数,)()()1n n a k a λλ-+=+⇒{}n a λ+1n n a ka b -=+⇒1n n a ka b +=+11n nn n a a k a a +--=-⇒{}1n n a a --()1n n a ka f n -=+k 1k ≠n +∈N 2n ()1n n a ka g n +=+k 1k ≠n +∈N ()1n n a ka f n -=+⇒()11n n n n n f n a a k k k --=+nn na b k =()1n n b b g n -=+()1n n a ka g n +=+⇒()111n n n n n g n a a k k k +++=+111n n n a b k +++=()1n n b b h n +=+()1n n a f n a -=n +∈N 2n ()1n nag n a +=n +∈N 1k n n a ba -=0b >0n a >n +∈N 2n 1k n n a ba +=0b >0n a >n +∈N 2n 1k n n a ba -=⇒1lga lga lg n n k b -=+lg n n b a =1n n b kb m -=+1k n n a ba +=⇒1lga lga lg n n k b +=+11lg n n b a ++=1n n b kb m +=+1011n n n n a a ka a ---=k 0k ≠n +∈N 2n 11n n n n a a ka a ++-=k 0k ≠n +∈N 1nn n ma a ba k+=+k m b n +∈N 11n n n n a a ka a ---=⇒111n n k a a --=-⇒1n a ⎧⎫⎨⎬⎩⎭11n n n n a a ka a ++-=⇒111n n k a a +-=-⇒1n a ⎧⎫⎨⎬⎩⎭1n n n ma a ba k +=+⇒111n n k b a m a m +=+111n n b a ++=1n n b pb q +=+21n n n a ka ba ++=+k b n +∈N法一(待定系数法)是等比数列,进而化归为形式再用广义叠加法即可. 法二(特征根法),,若,是特征方程的两个根,当时,(,由,,决定);当时,(,由,,决定). 说明:若数列是斐波那契数列:满足(,)). ⑪ 不动点法:形如:(,,,均为常数,且,,,)构造:特征方程,当特征方程有且仅有一根时,则是等差数列;当特征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根,时,则是等比数列.5、求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方法:主要看通项的形式,选择不同的方法. ① 公式法:先猜后证是等差数列或; 先猜后证是等比数列② 直接公式法:(除等差、等比数列外)21n n n a ka ba ++=+⇒()()211n n n n a qa p a qa +++-=-⇒p q kpq b+=⎧⎨-=⎩⇒{}1n n a qa +-()1n n a qa g n +=+21n n n a ka ba ++=+1a α=2a β=⇒1x 2x 20x kx b --=12x x ≠2111n n n a Ax Bx --=+A B 1a α=2a β=1,2n =12x x =()11n n a A Bn x -=+A B 1a α=2a β=1,2n ={}n a 12n n n a a a --=+n +∈N 3n ⇒nnn a -n +∈N 1n n n pa q a ba k++=+k b p q pk qb ≠0b ≠1ka b ≠-n +∈N 1n n n pa q a ba k++=+⇒px qx bx k +=+0x 01n a x ⎧⎫⎨⎬-⎩⎭1x 2x 12n na x a x ⎧⎫-⎨⎬-⎩⎭n n S n a kn b =+⇒{}n a ⇒()12n n n a a S +=()112n n n S na d -=+n n a kq =⇒{}n a ⇒()()()111111n n na q S a q q q =⎧⎪=-⎨≠⎪-⎩()()22221211236n n n n ++++++=()22333311234n n n +++++=③ 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前项和由此法得到.④ 裂项相消法:形如:(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常见的拆项如下:; ; ;;(为常数,且); ⑤ 错位相减法:形如:或(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四步:乘以公比、错位相减、等比求和、化简.⑥ 分组求和法:形如通项等差等比常见数列,分类求和再相加减. ⑦ 奇偶求和法:针对奇、偶数项,要考虑符号的数列求,就必须分奇偶来讨论,最后进行综合⑧ 分类讨论法:针对数列的其中几项符号与另外的项不同,而求各项绝对值的和的问题,主要是分段求.如:求数列的前项和.⑨ 数学归纳法:针对无法求出通项或无法根据通项求出各项之和的数列,先用不完全归纳法猜出的表达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2222241135213n n n -++++-=()()3333221352121n n n ++++-=-n ()12n n n a a S +=11n n a a +⎧⎫⎨⎬⎩⎭{}n a d n +∈N 111111n n n n a a d a a ++⎛⎫=- ⎪⎝⎭()11111n n n n =-++()()1111212122121n n n n ⎛⎫=- ⎪-+-+⎝⎭1a b=-()11111n n k k n n ⎛⎫=- ⎪++⎝⎭k 0k ≠{}n n a b ⋅n n a b ⎧⎫⎨⎬⎩⎭{}n a {}n b n a =±±n S {}n a {}n a n n S三、立体几何部分1、三视图:将三视图还原实物图:(三步法)看视图,明关系分部分,想整体综合起来,定整体.2、六大必考定理:(码条件) ①线面平行符号:条件:a α⊂,, 结果: ②线面垂直:符号:条件:,,,,结果: ③面面平行:符号:条件:,,,, 结果: ④面面垂直符号:条件:, 结果:⑤线面平行⇒线线平行→→b α⊄b a ∥b α∥a α⊂b α⊂a b P =l a ⊥l b ⊥l α⊥a β⊂b β⊂a b P =a α∥b α∥αβ∥l a ⊥l β⊂αβ⊥l βα符号:条件:,,结果:⑥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符号:条件:,,,结果: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科) (1)空间向量①空间两点间的距离:设点,, 则②空间向量直角坐标运算:设,则: ;;(); .③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设,, 则:④空间的线线平行、垂直、夹角公式:设,,则:();;夹角公式:()a α∥a β⊂b αβ=b a ∥αβ⊥l β⊂a αβ=l a ⊥l α⊥()111,,A x y z ()222,,B x y z (AB x =()111,,a x y z =()222,,b x y z =()121212,,a b x x y y z z +=+++()121212,,a b x x y y z z -=---()111,,a x y z λλλλ=λ∈R 121212a b x x y y z z ⋅=++()111,,A x y z =()222,,B x y z =()121212,,BA OA OB x x y y z z =-=---()111,,a x y z =()222,,b x y z =a b a b λ⇔=∥0b ≠⇔121212x x y y z zλλλ=⎧⎪=⎨⎪=⎩12121200a b a b x x y y z z ⊥⇔⋅=⇔++=cos ,a b =[],0,πa b ∈a l βα推论:(三维柯西不等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分别为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平面的法向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或(、为平面、的法向量)⑤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若为直线外的一点,在直线上,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则点到直线距离为)点到平面的距离:若点为平面外一点,点为平面内任一点,平面的法向量为,则到平面的距离就等于在法向量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即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设向量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则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就是在向量方向上投影的绝对值. 即()()()2222222121212111222x x y y z z x y z xy z ++≤++++θ(]0,90θ∈︒︒21cos cos ,ab a b a bx θ===+θa b a b a b AB αθ[]0,90θ∈︒︒sin AB m AB mθ⋅=⋅arcsinAB m AB mθ⋅=⋅m αAB AB l αβ--θ[]0,180θ∈︒︒cos m n m nθ⋅=arccosm n m nθ⋅=πarccosm n m n⋅-m n αβQ l ()()221d a ba b a=-⋅Q l P l a l b PQ Q l A αA αA ααn P αMP n cos ,d MP n MP=n MP MP n MP⋅=⋅n MP n⋅=n a b M a ∈P b ∈a b d MP n n MP d n⋅=四、概率与统计部分1、统计(1)简单随机抽样:逐个的、不放回的、等可能的 (2)分层抽样:按比例抽样 (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4)频率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 ①频率直方图:通常我们对总体作出的估计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另一种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②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轴表示,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用各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各小长方形的面积总和等于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就得频率分布折线图.④总体密度曲线: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作图时所分组数增加,组距减小,相应的频率折线图会越来越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即总体密度曲线.⑤茎叶图: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方便记录与表示. (5)样本数据的基本的数字特征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②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③平均数: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即; ④样本方差:;(6)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①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由此可以估计中位数值;②平均数:平均数的估计值等于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矩形底边中点横坐标之和; ③众数:最高的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 ④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不要把直方图错以为条形图,两者的区别在于条形图是离散随机变量,纵坐标刻度为频数或频率,直方图是连续随机变量,纵坐标刻度为频率/组距,这是密度,连续随机变量在某一点上是没有频率的; ⑤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影响: 由于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有关,所以,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这是中位数、众数都不具有的性质; 众数考查各数据出现的频率,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众数可以有多个; 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可能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数据中.当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为这两个数的平均值,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频率组距1()1231n x x x x x n=++++()()()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 (7)线性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 (8)独立性检验: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 和Y ,它们的值域分别为{}12,x x 和{}12,y y ,其样本频数22⨯若要推断的论述为:“与有关系”,可以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具体的做法是,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的值,其中为样本容量,的值越大,说明“与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随机变量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总结高中数学涉及的公式很多,不同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对应的公式,掌握这些公式是解题的基础。
下面将对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各个章节的公式进行总结。
1. 代数基本公式:- 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公式为x=(-b±√(b^2-4ac))/(2a)。
- 一次方程求解公式:对于一次方程ax+b=0,解为x=-b/a。
- 直线的斜率公式:对于直线y=kx+b,其斜率为k。
-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对于等差数列an=a1+(n-1)d,其中an表示第n个数,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对于等比数列an=a1*r^(n-1),其中an表示第n个数,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2. 平面几何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为长乘以宽,即A=lw。
- 正方形面积公式:面积为边长的平方,即A=s^2。
- 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为底乘以高的一半,即A=1/2bh。
- 三角形海伦公式:对于已知三角形三边长a、b、c,其面积可以由海伦公式计算:A=√(s(s-a)(s-b)(s-c)),其中s为半周长(s=(a+b+c)/2)。
-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2+b^2=c^2。
3. 解析几何公式:-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对于平面上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 y1)和(x2, y2),两点之间的距离为d=√((x2-x1)^2+(y2-y1)^2)。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直线Ax+By+C=0和平面上的点P(x0, y0),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为d=|Ax0+By0+C|/√(A^2+B^2)。
- 两直线夹角的余弦公式:对于直线y=k1x+b1和直线y=k2x+b2,两直线夹角的余弦为cosθ=(k1k2+1)/√((k1^2+1)(k2^2+1))。
4. 概率与统计公式:- 事件的概率公式:对于事件A,其概率表示为P(A)。
高考数学必备公式、结论、方法汇总
(3)巧用“1”的变换:1=sin2θ+cos2θ=cos2θ(1+tan2θ)=sin2θ 1+tan12θ =tanπ; 4
2.值域:
④ 转换范围法 :针对由已知区间求未知区间的表达
①二次函数求值域用:配方法;
②分式函数求值域,若分子与分母同次用:分离常数法,若分子与分母不同次用:上下同除法.
③二次根式函数求值域用:换元法.当然还有单调性法和导数法。
3.大小比较
(1)指数幂比较大小
①同底幂比较,构造指数函数,用单调性比较;
②换底推广:logab=log1ba, logab·logbc·logcd=logad.
3.二次函数公式
①一般式顶点式:y=ax2+bx+c=a
x+ b 2a
2+4ac-b2.
4a
②顶点是
- b ,4ac-b2 2a 4a
,对称轴是:x=-
b
.
2a
③方程 ax2+bx+c=0(a≠0)求根公式:x=-b± b2-4ac 2a 二、必备结论
(3)伸缩变换
①y=f(x)=y=f(ax)
②y=f(x) 0<a>― a<1,1―,纵―纵坐坐―标标―伸缩长―短为―为原原―来来―的的―aa倍―倍,―,横横―坐坐―标标不→不变变y=af(x)
三、必备方法
1.解析式:
① 待定系数法 :针对已知函数类型;
② 换元法或配凑法 :针对复合函数;
③ 方程组法 :针对 f(x)与 f(1)或 f(-x)形成的表达式 x
(3)周期公式:①y=Asin(ωx+φ)(或 y=Acos(ωx+φ))的最小正周期 T=2π ②y=|Asin(ωx+φ)|的周期 T= π .
|ω|
高中数学快速解题公式
高中数学快速解题公式集合1.集合子集的个数:若一个集合有n 个元素,则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2.集合里几个常用结论:①A ∩B=A B A ⊆⇒;②A ∪B=A A B ⊆⇒;③B A B A ⊆⇔⇒;④B A B A =⇔⇔。
函数1.几个常用近似值:π≈3.142,e ≈2.718,414.12≈,732.13≈,236.25≈。
2.分数指数幂:m n mn a a=。
3.对数换底公式:a b b c c a log log log =;a b b a log 1log =;b mnb a n a m log log =;d dc b a c b a log log log log =⋅⋅。
4.单调性的快速判定法:①增+增→增; ②减+减→减;③乘正加常,单调不变; ④乘负取倒,单调不变。
5.奇偶性快速判定法: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
6.函数的切线方程:))((000x x x f y y -'=-。
7.函数有零点⎩⎨⎧≥≤⇔0)(0)(max min x f x f 。
函数没有零点0)(max ≤⇔x f 或0)(in ≥⇔m x f 。
8.函数的周期性:)()(x b f x a f +=+的周期T=a b -。
9.函数的对称性:)()(x b f x a f -=+,则)(x f 的对称轴2ba x +=。
10.抽象函数对数型:若)()()(y f x f xy f +=,则x x f a log )(=。
11.抽象函数指数型:若)()()(y f x f y x f ⋅=+,则xa x f =)(。
12.抽象函数正比型:若)()()(y f x f y x f +=+,则kx x f =)(。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归纳总结1500字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归纳总结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常用公式是我们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的。
这些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是我对高中数学常用公式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二项式定理(a+b)^n = C(n,0)a^n*b^0 + C(n,1)a^(n-1)*b^1 + ... + C(n,n-1)*a^1*b^(n-1) + C(n,n)a^0*b^n这个定理可以用来展开二项式的幂,特别适用于求解组合数问题。
2.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θ + cos^2θ = 1tanθ = sinθ/cosθsecθ = 1/cosθcscθ = 1/sinθcotθ = cosθ/sinθ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三角函数的值,简化复杂的三角表达式。
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tan(A±B) = (tanA±tanB)/(1∓tanA*tanB)这些诱导公式可以将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转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有利于计算。
4. 平面几何公式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S = (1/2) * 底 * 高正n边形(边长为a)的面积S = (1/4) * n * a^2 * cot(π/n)圆的面积S = π * r^2圆环的面积S = π * (R^2 - r^2),其中R为外半径,r为内半径周长公式:三角形的周长C = 边1 + 边2 + 边3矩形的周长C = 2 * (长 + 宽)圆的周长C = 2 * π * r正n边形(边长为a)的周长C = n * a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5. 空间几何公式体积公式:直角三棱柱的体积V = 底面积 * 高直角四棱柱的体积V = 底面积 * 高直角三角锥的体积V = (1/3) * 底面积 * 高直角四面体的体积V = (1/3) * 底面积 * 高正n面体的体积V = (1/3) * 底面积 * 高曲面旋转体的体积V = π * 积分(半径函数的平方) * dx,其中x的范围为曲线的一段曲面旋转体的体积V = π * 积分[(半径函数的平方) * (曲线的微小长度)],其中曲线的范围为a到b表面积公式:直角三棱柱的表面积S = 2 * (长*宽 + 长*高 + 宽*高)直角四棱柱的表面积S = 2 * (长*宽 + 长*高 + 宽*高)直角三角锥的表面积S = 底面积 + 1/2 * 周长 * 斜高直角四面体的表面积S = 底面积 + 3/2 * 侧面积正n面体的表面积S = 底面积 + n/2 * 侧面积6. 进制转换公式二进制转十进制:将二进制数的每一位乘以2的相应次幂,然后相加十进制转二进制:用2连续除以10,将余数反序排列即可八进制转十进制:将八进制数的每一位乘以8的相应次幂,然后相加十进制转八进制:用8连续除以10,将余数反序排列即可十六进制转十进制:将十六进制数的每一位乘以16的相应次幂,然后相加十进制转十六进制:用16连续除以10,将余数反序排列即可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
高中数学:50个公式,50种快速做题方法!赶快看!!
高中数学:50个公式,50种快速做题方法!赶快看!!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数学50个快速解题的公式,一定要记住!1 . 适用条件[直线过焦点],必有ecosA=(x-1)/(x+1),其中A为直线与焦点所在轴夹角,是锐角。
x为分离比,必须大于1。
注:上述公式适合一切圆锥曲线。
如果焦点内分(指的是焦点在所截线段上),用该公式;如果外分(焦点在所截线段延长线上),右边为(x+1)/(x-1),其他不变。
2 . 函数的周期性问题(记忆三个)(1)若f(x)=-f(x+k),则T=2k;(2)若f(x)=m/(x+k)(m不为0),则T=2k;(3)若f(x)=f(x+k)+f(x-k),则T=6k。
注意点:a.周期函数,周期必无限b.周期函数未必存在最小周期,如:常数函数。
c.周期函数加周期函数未必是周期函数,如:y=sinxy=sin派x相加不是周期函数。
3 . 关于对称问题(无数人搞不懂的问题)总结如下(1)若在R上(下同)满足:f(a+x)=f(b-x)恒成立,对称轴为x=(a+b)/2(2)函数y=f(a+x)与y=f(b-x)的图像关于x=(b-a)/2对称;(3)若f(a+x)+f(a-x)=2b,则f(x)图像关于(a,b)中心对称4 . 函数奇偶性(1)对于属于R上的奇函数有f(0)=0;(2)对于含参函数,奇函数没有偶次方项,偶函数没有奇次方项(3)奇偶性作用不大,一般用于选择填空5.数列爆强定律(1)等差数列中:S奇=na中,例如S13=13a7(13和7为下角标);(2)等差数列中:S(n)、S(2n)-S(n)、S(3n)-S(2n)成等差(3)等比数列中,上述2中各项在公比不为负一时成等比,在q=-1时,未必成立(4)等比数列爆强公式:S(n+m)=S(m)+q²mS(n)可以迅速求q6 . 数列的终极利器,特征根方程首先介绍公式:对于an+1=pan+q(n+1为下角标,n 为下角标),a1已知,那么特征根x=q/(1-p),则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x)p²(n-1)+x,这是一阶特征根方程的运用。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汇总1.数列相关的二级结论:(1)等差数列的常用二级结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末项的关系:Sn = (a1 + an) * n / 2 = an * n - (n - 1) * d / 2(2)等比数列的常用二级结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a1*(q^n-1)/(q-1),其中q≠1;-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末项的关系:Sn=a1*(1-q^n)/(1-q)。
2.几何相关的二级结论:(1)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二级结论:-平行线分割三角形的比线段互等;-平行线分割三角形的比面积互等;-平行线分割三角形的比任意两条边互等。
(2)相似三角形的二级结论:-三角形内部的直线与角平分线的交点分割三角形的比线段互等;-三角形内部的直线与角平分线的交点分割三角形的比面积互等。
(3)圆的二级结论:-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其所对弧的度数;-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两圆相交弧的度数等于相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3.解析几何相关的二级结论:(1)直线的方程二级结论:-斜率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相交于一点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不相等。
(2)圆的方程二级结论:-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点在所述圆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相交点所对的弦的中点到圆心的距离。
(3)抛物线的二级结论:-在对称轴上等距离的两点与焦点和顶点的距离相等;-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h,k),则焦点的坐标为(h,k+p),其中p为焦距。
4.概率与统计相关的二级结论:(1)事件的二级结论:-随机事件A的对立事件记为A',则P(A')=1-P(A);-若A与B互斥,则P(AUB)=P(A)+P(B)。
(2)条件概率的二级结论:-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B),则P(A,B)=P(A∩B)/P(B);(3)独立事件的二级结论:-若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则P(A∩B)=P(A)*P(B)。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155.组合恒等式(1) ;(2) ;(3) ; (4) = ;
73.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 .
74.单条件排列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 个元素中取 个元素的排列.
(1)“在位”与“不在位”
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 (补集思想) (着眼位置) (着眼元素)种.
59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 存在实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a=λb.
三点共线 .
60.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a= ,b= 则
(1)a+b= ;(2)a-b= ;(3)λa= (λ∈R);
(4)a·b= ;
61.设A ,B ,则 = .
62.空间的线线平行或垂直
设 , ,则 .
63.夹角公式
(2)若渐近线方程为 双曲线可设为 .
(3)若双曲线与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55.抛物线 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 焦半径 .
过焦点弦长 .
5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A ,由方程 消去y得到 , , 为直线 的倾斜角, 为直线的斜率).
57(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数乘分配律:λ(a+b)=λa+λb.
设a= ,b= ,且b 0,则
A||b b=λa .
a b(a 0) a·b=0 .
37.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
设 为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所对边长分别为 ,则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应用性广泛的学科,公式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
一、函数与方程1.直线方程: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2.二次函数:顶点式、轴对称式、一般式3.分式函数: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4.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5.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6.幂函数:幂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7.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等的定义、性质、常用公式二、数列与数学推理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求和公式2.等差数列:常用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3.等比数列:常用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4.递归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倒数数列等的定义与性质5.数学推理:数学归纳法、逻辑推理等方法三、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1.二次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性质、常用公式2.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重要定理(如海伦公式、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性质等)3.圆:圆的定义、性质、弦、弧、切线公式4.立体几何: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四、概率与统计1.概率:事件的概率计算、事件的并、交、补等运算2.统计:频率、频数、均值、中位数、众数的计算与应用五、解析几何1.点、直线、平面、坐标系等基本概念2.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3.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等的解析方程六、数论与离散数学1.数论基本概念:素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2.基本性质:同余、模运算等3.离散数学:排列、组合、概率论等的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以上只是高中数学公式和知识点的简单总结与归纳,实际上高中数学知识非常广泛深入,需要详细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总结公式与知识点,将其应用于解题,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二级结论,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在解题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且实用的高中数学二级结论。
一、函数部分1、若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对称,则\(f(a + x) = f(a x)\);反之,若\(f(a + x) = f(a x)\),则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对称。
这个结论在解决函数对称性问题时非常有用,例如判断函数的对称轴或者根据对称性来简化函数表达式。
2、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f(x) = f(x)\);若函数\(f(x)\)是奇函数,则\(f(x) = f(x)\)。
利用奇偶性可以简化函数的运算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3、对于函数\(f(x) = ax^2 + bx + c\)(\(a \neq 0\)),当\(a > 0\)时,函数在\(x =\frac{b}{2a}\)处取得最小值;当\(a < 0\)时,函数在\(x =\frac{b}{2a}\)处取得最大值。
这有助于快速找到二次函数的最值点。
二、三角函数部分1、在三角形\(ABC\)中,\(A + B + C =\pi\),则\(sin(A + B) = sinC\),\(cos(A + B) = cosC\)。
这对于在三角形中求解三角函数值很有帮助。
2、\(sin^2\alpha + cos^2\alpha = 1\),\(tan\alpha =\frac{sin\alpha}{cos\alpha}\)(\(cos\alpha \neq 0\))。
这是三角函数中最基本的恒等式,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基于此。
3、\(sin(2k\pi +\alpha) = sin\alpha\),\(cos(2k\pi +\alpha) = cos\alpha\)(\(k \in Z\))。
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化简一些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
数学中的万能公式应用技巧
数学中的万能公式应用技巧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公式,它们被称为“万能公式”,因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派上用场。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公式的应用技巧,因此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灵活使用。
本文就来介绍一下数学中的万能公式应用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1、二次方程求解公式二次方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广泛应用。
其求解公式是:$x=\frac{-b\pm\sqrt{b^2-4ac}}{2a}$在使用此公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个公式只适用于二次方程。
如果方程次数大于二次,我们需要使用其他公式。
(2)在求解时,我们需要注意判别式$b^2-4ac$的正负性。
如果判别式小于零,方程无实数根;如果判别式等于零,方程有一个实数根;如果判别式大于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3)如果我们使用这个公式求解方程,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变量代入公式中。
我们需要注意每个变量的符号和值。
2、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公式是数学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
在求解三角函数和三角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1)正弦函数:$sin(x)=\frac{opposite}{hypotenuse}$(2)余弦函数:$cos(x)=\frac{adjacent}{hypotenuse}$(3)正切函数:$tan(x)=\frac{opposite}{adjacent}$(4)正割函数:$sec(x)=\frac{hypotenuse}{adjacent}$(5)余割函数:$csc(x)=\frac{hypotenuse}{opposite}$(6)余切函数:$cot(x)=\frac{adjacent}{opposite}$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内角、三角形面积和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等问题。
在使用这些公式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公式,然后将已知量代入公式中,求出未知量。
3、最大值和最小值公式最大值和最小值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中数学必备公式汇总
高中数学必备公式汇总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公式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熟练掌握各种公式,能够让我们在解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下面为大家汇总了高中数学中一些必备的公式。
一、函数相关公式1、一次函数:y = kx + b(k 为斜率,b 为截距)2、二次函数:y = ax²+ bx + c(a ≠ 0),其顶点坐标为(b/2a, (4ac b²)/4a) ,对称轴为 x = b/2a3、反比例函数:y = k/x(k 为常数)二、三角函数公式1、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sin²α +cos²α = 1,tanα =sinα/cosα2、诱导公式:sin(π +α) =sinα,cos(π +α) =cosα,sin(α) =sinα,cos(α) =cosα 等3、和差角公式:sin(α ± β) =sinαcosβ ± cosαsinβ,cos(α ± β) =cosαcosβ ∓ sinαsinβ4、二倍角公式:sin2α =2sinαcosα,cos2α =cos²α sin²α =2cos²α1 =1 2sin²α,tan2α =2tanα/(1 tan²α)三、数列相关公式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n 1)d,前 n 项和公式:Sn =n(a1 + an)/2 = na1 + n(n 1)d/2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q^(n 1),前 n 项和公式:当q ≠ 1 时,Sn = a1(1 q^n)/(1 q);当 q = 1 时,Sn = na1四、导数相关公式1、(C)'= 0(C 为常数)2、(x^n)'= nx^(n 1)3、(sin x)'= cos x4、(cos x)'= sin x5、(ln x)'= 1/x6、(e^x)'= e^x五、向量相关公式1、向量的数量积:a·b =|a||b|cosθ2、向量的模:|a| =√(x²+ y²)(a =(x, y))3、向量的加法:a + b =(x1 + x2, y1 + y2)4、向量的减法:a b =(x1 x2, y1 y2)六、立体几何相关公式1、长方体的体积:V = lwh(l 为长,w 为宽,h 为高)2、正方体的体积:V = a³(a 为棱长)3、圆柱的体积:V =πr²h(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4、圆锥的体积:V =1/3πr²h5、球的体积:V =4/3πr³6、球的表面积:S =4πr²七、概率相关公式1、古典概型概率:P(A) =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基本事件总数2、互斥事件概率:P(A + B) = P(A) + P(B)3、独立事件概率:P(AB) = P(A)P(B)八、统计相关公式1、平均数:x=(x1 + x2 ++ xn)/n2、方差:s²=(x1 x)²+(x2 x)²++(xn x)²/n3、标准差:s =√s²以上只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部分必备公式,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多做练习,熟练运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常用计算技巧
高中数学常用计算技巧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下面将介绍几种在高中数学中常用的计算技巧。
一、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运算技巧之一。
在解决多项式运算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将多项式因式分解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二次项的平方差公式时,可以利用因式分解来化简表达式,从而更方便地进行计算。
二、配方法配方法是解决一些复杂的代数方程问题时常用的技巧之一。
通过选择适当的配方方法,可以将原方程化简为更容易求解的形式。
例如,对于一个二次项与一次项相乘的情况,可以通过配方法将其转化为完全平方公式或二项式平方和的形式,从而更容易解题。
三、分式化简在解决涉及分式的问题时,分式化简是一个很关键的技巧。
通过将复杂的分式化简为约分或通分的形式,可以更清晰地展现问题的本质,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分式化简还有助于减少计算过程中的出错概率,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四、三角函数化简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常常需要进行三角函数的化简操作。
通过运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差化积等公式,可以将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化简为更简单的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五、代数式的整理在解决代数式问题时,经常需要进行代数式的整理操作。
通过整理代数式,可以使问题表达更加清晰,更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
代数式的整理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中隐藏的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六、方程的变形解决代数方程问题时,有时需要通过变形来简化方程的形式,使得问题更容易解决。
通过变形可以将原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或引入新的未知数来建立方程组,从而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常用计算技巧涵盖了因式分解、配方法、分式化简、三角函数化简、代数式的整理以及方程的变形等内容。
掌握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学习和应用这些计算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将逐渐提升数学水平,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中数学 高考数学50条秒杀型公式与方法
高中数学| 高考数学50条秒杀型公式与方法1,适用条件:[直线过焦点],必有e c o sA=(x-1)/(x+1),其中A为直线与焦点所在轴夹角,是锐角。
x为分离比,必须大于1。
注上述公式适合一切圆锥曲线。
如果焦点内分(指的是焦点在所截线段上),用该公式;如果外分(焦点在所截线段延长线上),右边为(x+1)/(x-1),其他不变。
2,函数的周期性问题(记忆三个):①、若f(x)=-f(x+k),则T=2k;②、若f(x)=m/(x+k)(m不为0),则T=2k;③、若f(x)=f(x+k)+f(x-k),则T=6k。
注意点:a.周期函数,周期必无限b.周期函数未必存在最小周期,如:常数函数。
c.周期函数加周期函数未必是周期函数,如:y=s i n x y=si n派x相加不是周期函数。
3,关于对称问题(无数人搞不懂的问题)总结如下:①,若在R上(下同)满足:f(a+x)=f(b-x)恒成立,对称轴为x=(a+b)/2;②、函数y=f(a+x)与y=f(b-x)的图像关于x=(b-a)/2对称;③、若f(a+x)+f(a-x)=2b,则f(x)图像关于(a,b)中心对称。
4,函数奇偶性:①、对于属于R上的奇函数有f(0)=0;②、对于含参函数,奇函数没有偶次方项,偶函数没有奇次方项③,奇偶性作用不大,一般用于选择填空。
5,数列爆强定律:①,等差数列中:S奇=n a中,例如S13=13a7(13和7为下角标);②,等差数列中:S(n)、S(2n)-S(n)、S(3n)-S(2n)成等差;③,等比数列中,上述2中各项在公比不为负一时成等比,在q=-1时,未必成立;④,等比数列爆强公式:S(n+m)=S(m)+q²m S(n)可以迅速求q。
6,数列的终极利器,特征根方程。
首先介绍公式:对于a n+1=p an+q(n+1为下角标,n为下角标),a1已知,那么特征根x=q/(1-p),则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x)p²(n-1)+x,这是一阶特征根方程的运用。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大全
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二级结论包括:
1.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平方之和等于四条边平方之和。
2.过椭圆准线上一点作椭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点连线所在直线必经过椭圆相应的焦点。
3.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求法:隐函数求导。
4.切点弦方程:平面内一点引曲线的两条切线,两切点所在直线的方程叫做曲线的切点弦方程。
5.过椭圆上一点做斜率互为相反数的两条直线交椭圆于
A、B两点,则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6.抛物线焦点弦的中点,在准线上的射影与焦点F的连线垂直于该焦点弦。
7.双曲线焦点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的横坐标为定值a(长半轴长)。
8.对任意圆锥曲线,过其上任意一点作两直线,若两直线斜率之积为定值,两直线交曲线于A,B两点,则直线AB 恒过定点。
9.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其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10.三角形的任一顶点到垂心的距离,等于外心到对边的距离的二倍。
这些二级结论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然而,这些结论并非万能的,也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使用这些结论。
对于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一定条件的,不能随意套用。
高中数学常见公式及答案解析
高中数学常见公式及答案解析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公式的记忆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数学公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巧。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一些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公式及答案解析。
一、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公式为:$ax^2+bx+c=0$其中,a、b、c是已知的常数,x为未知数。
这个公式的解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求根公式,即:$\displaystyle x=\frac{-b\pm\sqrt{b^2-4ac}}{2a}$通过这种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简单快捷。
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其中,最常见的三角函数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它们的公式如下:$\sin\alpha=\frac{a}{c}$$\cos\alpha=\frac{b}{c}$$\tan\alpha=\frac{a}{b}$其中,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和斜边的长度,α为锐角的度数。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三角函数公式:$\tan\alpha=\frac{1}{\cot\alpha}$$\sin\alpha=\frac{1}{\csc\alpha}$$\cos\alpha=\frac{1}{\sec\alpha}$这些公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三、函数导数函数导数是高中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用于描述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
函数导数的公式为:$f'(x)=\lim_{h->0}\frac{f(x+h)-f(x)}{h}$其中,h表示函数在x点的自变量的变化量。
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求函数图像的斜率、函数最值的位置等,在高中数学及以后的学习中都会经常使用。
四、立体几何体积公式在立体几何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形状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解析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解析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运用了许多常用公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用公式,它们在解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高中数学常用公式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 a² + b² = c²,其中 a、b 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c 为斜边。
这个公式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测量和建筑领域中,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
此外,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勾股定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是解决二次方程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可以将一个二次方程的平方项分解成两个平方项的差。
平方差公式可以表示为 a² - b² = (a + b)(a - b)。
在解决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平方差公式,通过将一个二次方程转化为平方差的形式,可以更方便地求解方程。
三、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一个二项式的展开形式。
二项式定理可以表示为(a + b)ⁿ = C(n,0)aⁿ + C(n,1)aⁿ⁻¹b + C(n,2)aⁿ⁻²b² + ... + C(n,n)bⁿ,其中 a、b 为任意实数,n 为自然数,C(n,k)表示从 n 个元素中选取 k 个元素的组合数。
二项式定理在代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展开多项式、计算组合数等。
四、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
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 a/sinA = b/sinB =c/sinC,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 c² = a² + b² - 2abcosC,正切定理可以表示为 tanA = sinA/cos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常用技巧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3.包含关系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4.容斥原理()()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2个.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0f x M f x N --<⇔|()|22M N M Nf x +--<⇔()0()f x N M f x ->- ⇔11()f x N M N>--.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k f k f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0(02≠=++a c bx ax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21k k 内,等价于0)()(21<k f k f ,或0)(1=k f 且22211k k a b k +<-<,或0)(2=k f 且22122k abk k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0()(2≠++=a c bx ax x f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只能在abx 2-=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1)当a>0时,若[]q p a bx ,2∈-=,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q p abx ,2∉-=,{}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in (),()f x f p f q =,若[]q p abx ,2∉-=,则{}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依据:若()()0f m f n <,则方程0)(=x f 在区间(,)m n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q px x x f ++=2)(,则(1)方程0)(=x f 在区间),(+∞m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0)(=m f 或2402p q p m ⎧-≥⎪⎨->⎪⎩;(2)方程0)(=x f 在区间(,)m n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0f m f n <或2()0()0402f m f n p q p m n >⎧⎪>⎪⎪⎨-≥⎪⎪<-<⎪⎩或()0()0f m af n =⎧⎨>⎩或()0()0f n af m =⎧⎨>⎩;(3)方程0)(=x f 在区间(,)n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0f m <或2402p q p m ⎧-≥⎪⎨-<⎪⎩ .11.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L (形如[]βα,,(]β,∞-,[)+∞,α不同)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0f x t ≥(t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min (,)0()f x t x L ≥∉.(2)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0f x t ≥(t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0()man f x t x L ≤∉.(3)0)(24>++=c bx ax x f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000a b c ≥⎧⎪≥⎨⎪>⎩或2040a b ac <⎧⎨-<⎩.12.13.1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15.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6.函数的单调性(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121在⇔>--上是增函数;[]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121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数.17.如果函数)(x f 和)(x g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x g x f +也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u f y =和)(x g u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x g f y =是增函数.18.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19.若函数)(x f y =是偶函数,则)()(a x f a x f --=+;若函数)(a x f y +=是偶函数,则)()(a x f a x f +-=+.20.对于函数)(x f y =(R x ∈),)()(x b f a x f -=+恒成立,则函数)(x f 的对称轴是函数2ba x +=;两个函数)(a x f y +=与)(xb f y -= 的图象关于直线2ba x +=对称. 21.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点)0,2(a 对称; 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为周期为a 2的周期函数.22.多项式函数110()n n n n P x a x a x a --=+++的奇偶性多项式函数()P x 是奇函数⇔()P x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P x 是偶函数⇔()P x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23.函数()y f x =的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 a x f a x ⇔+=- (2)()f a x f x ⇔-=. (2)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a bx +=对称()()f a m x f b m x⇔+=-2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 (2)函数()y f mx a =-与函数()y f b mx =-的图象关于直线2a bx m+=对称. (3)函数)(x f y =和)(1x fy -=的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25.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若将曲线0),(=y x f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26.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a b f b a f =⇔=-)()(1.27.若函数)(b kx f y +=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11b x f ky -=-,并不是)([1b kx f y +=-,而函数)([1b kx fy +=-是])([1b x f ky -=的反函数. 28.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1)正比例函数()f x cx =,()()(),(1)f x y f x f y f c +=+=.(2)指数函数()xf x a =,()()(),(1)0f x y f x f y f a +==≠.(3)对数函数()log a f x x =,()()(),()1(0,1)f xy f x f y f a a a =+=>≠.(4)幂函数()f x x α=,'()()(),(1)f xy f x f y f α==.(5)余弦函数()cos f x x =,正弦函数()sin g x x =,()()()()()f x y f x f y g x g y -=+,()(0)1,lim1x g x f x→==. 29.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1))()(a x f x f +=,则)(x f 的周期T=a ; (2)0)()(=+=a x f x f ,或)0)(()(1)(≠=+x f x f a x f , 或1()()f x a f x +=-(()0)f x ≠,或[]1(),(()0,1)2f x a f x =+∈,则)(x f 的周期T=2a ; (3))0)(()(11)(≠+-=x f a x f x f ,则)(x f 的周期T=3a ; (4))()(1)()()(212121x f x f x f x f x x f -+=+且1212()1(()()1,0||2)f a f x f x x x a =⋅≠<-<,则)(x f 的周期T=4a ;(5)()()(2)(3)(4)f x f x a f x a f x a f x a +++++++()()(2)(3)(4)f x f x a f x a f x a f x a =++++,则)(x f 的周期T=5a ; (6))()()(a x f x f a x f +-=+,则)(x f 的周期T=6a.30.分数指数幂(1)m na =(0,,a m n N *>∈,且1n >). (2)1m nm na a-=(0,,a m n N *>∈,且1n >).31.根式的性质(1)na =.(2)当na =;当n,0||,0a a a a a ≥⎧==⎨-<⎩.32.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0,,)rsr sa a aa r s Q +⋅=>∈.(2) ()(0,,)r s rs a a a r s Q =>∈. (3)()(0,0,)rr rab a b a b r Q =>>∈.注: 若a >0,p 是一个无理数,则a p 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3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34.对数的换底公式log log log m a m NN a=(0a >,且1a ≠,0m >,且1m ≠, 0N >).推论 log log m n a a nb b m =(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3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2) log log log aa a MM N N =-; (3)log log ()na a M n M n R =∈.36.设函数)0)((log )(2≠++=a c bx ax x f m ,记ac b 42-=∆.若)(x f 的定义域为R ,则0>a ,且0<∆;若)(x f 的值域为R ,则0>a ,且0≥∆.对于0=a 的情形,需要单独检验.37. 对数换底不等式及其推广若0a >,0b >,0x >,1x a ≠,则函数log ()ax y bx =(1)当a b >时,在1(0,)a 和1(,)a +∞上log ()ax y bx =为增函数., (2)当a b <时,在1(0,)a 和1(,)a+∞上l o g ()ax y bx=为减函数. 推论:设1n m >>,0p >,0a >,且1a ≠,则 (1)log ()log m p m n p n ++<. (2)2log log log 2a a a m nm n +<. 38.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y N p =+. 39.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 项的和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12n n s a a a =+++).4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n N =+-=+-∈;其前n 项和公式为1()2n n n a a s +=1(1)2n n na d -=+ 211()22d n a d n =+-. 4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nn a a a q q n N q-==⋅∈; 其前n 项的和公式为11(1),11,1n n a q q s q na q ⎧-≠⎪=-⎨⎪=⎩或11,11,1n n a a qq q s na q -⎧≠⎪-=⎨⎪=⎩.42.等比差数列{}n a :11,(0)n n a qa d a b q +=+=≠的通项公式为 1(1),1(),11n n n b n d q a bq d b q d q q -+-=⎧⎪=+--⎨≠⎪-⎩;其前n 项和公式为(1),(1)1(),(1)111n n nb n n d q s d q db n q q q q +-=⎧⎪=-⎨-+≠⎪---⎩. 43.分期付款(按揭贷款)每次还款(1)(1)1nnab b x b +=+-元(贷款a 元,n 次还清,每期利率为b ). 44.常见三角不等式 (1)若(0,)2x π∈,则sin tan x x x <<.(2) 若(0,)2x π∈,则1sin cos x x <+≤(3) |sin ||cos |1x x +≥.4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2sin cos 1θθ+=,tan θ=θθcos sin ,tan 1cot θθ⋅=. 4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12(1)sin ,sin()2(1)s ,nn n co απαα-⎧-⎪+=⎨⎪-⎩212(1)s ,s()2(1)sin ,nn co n co απαα+⎧-⎪+=⎨⎪-⎩47.和角与差角公式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22sin()sin()sin sin αβαβαβ+-=-(平方正弦公式); 22cos()cos()cos sin αβαβαβ+-=-.sin cos a b αα+)αϕ+(辅助角ϕ所在象限由点(,)a b 的象限决定,tan baϕ=). 48.二倍角公式sin 2sin cos ααα=.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22tan tan 21tan ααα=-. 49. 三倍角公式3sin 33sin 4sin 4sin sin()sin()33ππθθθθθθ=-=-+.3cos34cos 3cos 4cos cos()cos()33ππθθθθθθ=-=-+.323tan tan tan 3tan tan()tan()13tan 33θθππθθθθθ-==-+-.50.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函数sin()y x ωϕ=+,x ∈R 及函数cos()y x ωϕ=+,x ∈R(A,ω,ϕ为常数,且A ≠0,ω>0)的周期2T πω=;函数tan()y x ωϕ=+,,2x k k Z ππ≠+∈(A,ω,ϕ为常数,且A ≠0,ω>0)的周期T πω=. 5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52.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c a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53.面积定理(1)111222a b c S ah bh ch ===(a b c h h h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 (2)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ca B ===.(3)OAB S ∆=.5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222C A Bπ+⇔=-222()C A B π⇔=-+. 55. 简单的三角方程的通解sin (1)arcsin (,||1)kx a x k a k Z a π=⇔=+-∈≤. s 2arccos (,||1)co x a x k a k Z a π=⇔=±∈≤.tan arctan (,)x a x k a k Z a R π=⇒=+∈∈.特别地,有sin sin (1)()k k k Z αβαπβ=⇔=+-∈.s cos 2()co k k Z αβαπβ=⇔=±∈.56.最简单的三角不等式及其解集sin (||1)(2arcsin ,2arcsin ),x a a x k a k a k Z πππ>≤⇔∈++-∈.sin (||1)(2arcsin ,2arcsin ),x a a x k a k a k Z πππ<≤⇔∈--+∈. cos (||1)(2arccos ,2arccos ),x a a x k a k a k Z ππ>≤⇔∈-+∈.cos (||1)(2arccos ,22arccos ),x a a x k a k a k Z πππ<≤⇔∈++-∈. tan ()(arctan ,),2x a a R x k a k k Z πππ>∈⇒∈++∈.tan ()(,arctan ),2x a a R x k k a k Z πππ<∈⇒∈-+∈.57.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那么(1) 结合律:λ(μa)=(λμ)a; (2)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3)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58.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 ·b= b ·a (交换律); (2)(λa )·b= λ(a ·b )=λa ·b= a ·(λb ); (3)(a +b )·c= a ·c +b ·c. 5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 1+λ2e 2.不共线的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60.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设a=11(,)x y ,b=22(,)x y ,且b ≠0,则a b(b ≠0)12210x y x y ⇔-=.61. 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a ·b=|a ||b|cos θ.a ·b 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 ·b 等于a 的长度|a|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 θ的乘积.6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设a=11(,)x y ,b=22(,)x y ,则a+b=1212(,)x x y y ++.(2)设a=11(,)x y ,b=22(,)x y ,则a-b=1212(,)x x y y --. (3)设A 11(,)x y ,B 22(,)x y ,则2121(,)AB OB OA x x y y =-=--.(4)设a=(,),x y R λ∈,则λa=(,)x y λλ.(5)设a=11(,)x y ,b=22(,)x y ,则a ·b=1212()x x y y +. 6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cos θ=(a =11(,)x y ,b=22(,)x y ).6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 Bd =||AB AB AB =⋅=11(,)x y ,B 22(,)x y ).65.向量的平行与垂直设a=11(,)x y ,b=22(,)x y ,且b ≠0,则A||b ⇔b=λa 12210x y x y ⇔-=. a ⊥b(a ≠0)⇔a ·b=012120x x y y ⇔+=. 66.线段的定比分公式设111(,)P x y ,222(,)P x y ,(,)P x y 是线段12P P 的分点,λ是实数,且12PP PP λ=,则121211x x x y y y λλλλ+⎧=⎪⎪+⎨+⎪=⎪+⎩⇔121OP OP OP λλ+=+ ⇔12(1)OP tOP t OP =+-(11t λ=+).67.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11A(x ,y )、22B(x ,y )、33C(x ,y ),则△ABC 的重心的坐标是123123(,)33x x x y y y G ++++. 68.点的平移公式''''x x h x x h y y k y y k⎧⎧=+=-⎪⎪⇔⎨⎨=+=-⎪⎪⎩⎩''OP OP PP ⇔=+ . 注:图形F 上的任意一点P(x ,y)在平移后图形'F 上的对应点为'''(,)P x y ,且'PP 的坐标为(,)h k . 69.“按向量平移”的几个结论(1)点(,)P x y 按向量a=(,)h k 平移后得到点'(,)P x h y k ++.(2) 函数()y f x =的图象C 按向量a=(,)h k 平移后得到图象'C ,则'C 的函数解析式为()y f x h k =-+. (3) 图象'C 按向量a=(,)h k 平移后得到图象C ,若C 的解析式()y f x =,则'C 的函数解析式为()y f x h k =+-.(4)曲线C :(,)0f x y =按向量a=(,)h k 平移后得到图象'C ,则'C 的方程为(,)0f x h y k --=. (5) 向量m=(,)x y 按向量a=(,)h k 平移后得到的向量仍然为m=(,)x y . 70.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设O 为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则 (1)O 为ABC ∆的外心222OA OB OC ⇔==. (2)O 为ABC ∆的重心0OA OB OC ⇔++=.(3)O 为ABC ∆的垂心OA OB OB OC OC OA ⇔⋅=⋅=⋅. (4)O 为ABC ∆的内心0aOA bOB cOC ⇔++=.(5)O 为ABC ∆的A ∠的旁心aOA bOB cOC ⇔=+. 71.常用不等式:(1),a b R ∈⇒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2),a b R +∈⇒2a b+≥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3)3333(0,0,0).a b c abc a b c ++≥>>>(4)柯西不等式22222()()(),,,,.a b c d ac bd a b c d R ++≥+∈(5)b a b a b a +≤+≤-. 72.极值定理已知y x ,都是正数,则有(1)若积xy 是定值p ,则当y x =时和y x +有最小值p 2; (2)若和y x +是定值s ,则当y x =时积xy 有最大值241s . 推广 已知R y x ∈,,则有xy y x y x 2)()(22+-=+ (1)若积xy 是定值,则当||y x -最大时,||y x +最大; 当||y x -最小时,||y x +最小.(2)若和||y x +是定值,则当||y x -最大时, ||xy 最小; 当||y x -最小时, ||xy 最大.73.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 bx c ++><或2(0,40)a b ac ≠∆=->,如果a 与2ax bx c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a 与2ax bx c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121212()()0()x x x x x x x x x <<⇔--<<;121212,()()0()x x x x x x x x x x <>⇔--><或.7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22x a x a a x a <⇔<⇔-<<.22x a x a x a >⇔>⇔>或x a <-.75.无理不等式 (1()0()0()()f x g x f x g x ≥⎧⎪>⇔≥⎨⎪>⎩. (22()0()0()()0()0()[()]f x f x g x g x g x f x g x ≥⎧≥⎧⎪>⇔≥⎨⎨<⎩⎪>⎩或. (32()0()()0()[()]f x g x g x f x g x ≥⎧⎪<⇔>⎨⎪<⎩. 76.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1a >时,()()()()f x g x a a f x g x >⇔>;()0log ()log ()()0()()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2)当01a <<时,()()()()f x g x a a f x g x >⇔<;()0log ()log ()()0()()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77.斜率公式2121y y k x x -=-(111(,)P x y 、222(,)P x y ).78.直线的五种方程(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x x ≠)).(4)截距式 1x ya b+=(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79.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21212||,l l k k b b ⇔=≠; ②12121l l k k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11112222||A B C l l A B C ⇔=≠; ②1212120l l A A B B ⊥⇔+=;80.夹角公式 (1)2121tan ||1k k k k α-=+.(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2)12211212tan ||A B A B A A B B α-=+.(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2120A A B B +≠).直线12l l ⊥时,直线l 1与l 2的夹角是2π. 81. 1l 到2l 的角公式 (1)2121tan 1k k k k α-=+.(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2)12211212tan A B A B A A B B α-=+.(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2120A A B B +≠).直线12l l ⊥时,直线l 1到l 2的角是2π. 82.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0Ax By λ++=(0λ≠),λ是参变量.(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 (A ≠0,B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0Bx Ay λ-+=,λ是参变量.83.点到直线的距离d =(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84. 0Ax B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直线:0l Ax By C ++=,则0Ax B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若0B ≠,当B 与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上方的区域;当B 与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若0B =,当A 与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右方的区域;当A 与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85.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曲线111222:()()0C A x B y C A x B y C ++++=(12120A A B B ≠),则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86. 圆的四种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 222()()x a y b r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3)圆的参数方程 cos sin x a r y b r θθ=+⎧⎨=+⎩.(4)圆的直径式方程 1212()()()()0x x x x y y y y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11(,)A x y 、22(,)B x y ).87. 圆系方程(1)过点11(,)A x y ,22(,)B x y 的圆系方程是1212112112()()()()[()()()()]0x x x x y y y y x x y y y y x x λ--+--+-----=1212()()()()()0x x x x y y y y ax by c λ⇔--+--+++=,其中0ax by c ++=是直线AB 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2)过直线l :0Ax By C ++=与圆C :220x y Dx Ey F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22()0x y Dx Ey F Ax By C λ+++++++=,λ是待定的系数.(3) 过圆1C :221110x y D x E y F ++++=与圆2C :222220x y D x E y F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λ是待定的系数.8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8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0<∆⇔⇔>相离r d ; 0=∆⇔⇔=相切r d ; 0>∆⇔⇔<相交r d .其中22BA C Bb Aa d +++=.9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91.圆的切线方程(1)已知圆220x y Dx Ey F ++++=.①若已知切点00(,)x y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 当00(,)x y 圆外时, 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2)已知圆222x y r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②斜率为k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 kx =±.92.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参数方程是cos sin x a y b θθ=⎧⎨=⎩.93.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焦半径公式 )(21c a x e PF +=,)(22x ca e PF -=.94.椭圆的的内外部(1)点00(,)P x y 在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内部2200221x y a b ⇔+<. (2)点00(,)P x y 在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外部2200221x y a b⇔+>. 95. 椭圆的切线方程(1)椭圆22221(0)x y a b a b +=>>上一点00(,)P x y 处的切线方程是00221x x y ya b +=.(2)过椭圆22221(0)x y a b a b+=>>外一点00(,)P x y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00221x x y ya b+=. (3)椭圆22221(0)x y a b a b +=>>与直线0Ax By C ++=相切的条件是22222A a B b c +=.96.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焦半径公式21|()|a PF e x c =+,22|()|a PF e x c=-.97.双曲线的内外部(1)点00(,)P x y 在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内部2200221x y a b ⇔->. (2)点00(,)P x y 在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外部2200221x y a b ⇔-<. 98.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1)若双曲线方程为12222=-b y a x ⇒渐近线方程:22220x y a b -=⇔x aby ±=.(2)若渐近线方程为x aby ±=⇔0=±b y a x ⇒双曲线可设为λ=-2222b y a x .(3)若双曲线与12222=-b y a x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λ=-2222by a x (0>λ,焦点在x 轴上,0<λ,焦点在y轴上).99. 双曲线的切线方程(1)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上一点00(,)P x y 处的切线方程是00221x x y ya b -=.(2)过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外一点00(,)P x y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00221x x y ya b-=. (3)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与直线0Ax By C ++=相切的条件是22222A aB b c -=.100. 抛物线px y 22=的焦半径公式抛物线22(0)y px p =>焦半径02p CF x =+.过焦点弦长p x x px p x CD ++=+++=212122.101.抛物线px y 22=上的动点可设为P ),2(2 y py 或或)2,2(2pt pt P P (,)x y ,其中 22y px =.102.二次函数2224()24b ac b y ax bx c a x a a-=++=++(0)a ≠的图象是抛物线:(1)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2)焦点的坐标为241(,)24b ac b a a -+-;(3)准线方程是2414ac b y a--=. 103.抛物线的内外部(1)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内部22(0)y px p ⇔<>.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外部22(0)y px p ⇔>>.(2)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内部22(0)y px p ⇔<->.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外部22(0)y px p ⇔>->. (3)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内部22(0)x py p ⇔<>.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外部22(0)x py p ⇔>>. (4)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内部22(0)x py p ⇔<>.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外部22(0)x py p ⇔>->. 104. 抛物线的切线方程(1)抛物线px y 22=上一点00(,)P x y 处的切线方程是00()y y p x x =+.(2)过抛物线px y 22=外一点00(,)P x y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00()y y p x x =+.(3)抛物线22(0)y px p =>与直线0Ax By C ++=相切的条件是22pB AC =.105.两个常见的曲线系方程(1)过曲线1(,)0f x y =,2(,)0f x y =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12(,)(,)0f x y f x y λ+=(λ为参数).(2)共焦点的有心圆锥曲线系方程22221x y a k b k+=--,其中22max{,}k a b <.当22min{,}k a b >时,表示椭圆; 当2222min{,}max{,}a b k a b <<时,表示双曲线.10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AB =1212|||AB x x y y ==-=-(弦端点A ),(),,(2211y x B y x ,由方程⎩⎨⎧=+=0)y ,x (F bkx y 消去y 得到02=++c bx ax ,0∆>,α为直线AB 的倾斜角,k 为直线的斜率).107.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1)曲线(,)0F x y =关于点00(,)P x y 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00(2-,2)0F x x y y -=. (2)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0Ax By C ++=成轴对称的曲线是22222()2()(,)0A Ax By C B Ax By C F x y A B A B++++--=++. 108.“四线”一方程对于一般的二次曲线220Ax Bxy Cy Dx Ey F +++++=,用0x x 代2x ,用0y y 代2y ,用002x y xy +代xy ,用02x x +代x ,用02y y+代y 即得方程 0000000222x y xy x x y yAx x B Cy y D E F ++++⋅++⋅+⋅+=,曲线的切线,切点弦,中点弦,弦中点方程均是此方程得到.109.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110.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111.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112.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11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114.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115.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 +b=b +a .(2)加法结合律:(a +b)+c=a +(b +c). (3)数乘分配律:λ(a +b)=λa +λb .116.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向量.117.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 ≠0 ),a ∥b ⇔存在实数λ使a=λb .P A B 、、三点共线⇔||AP AB ⇔AP t AB =⇔(1)OP t OA tOB =-+.||AB CD ⇔AB 、CD 共线且AB CD 、不共线⇔AB tCD =且AB CD 、不共线.118.共面向量定理向量p 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共面的⇔存在实数对,x y ,使p ax by =+. 推论 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MAB 内的⇔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MP xMA yMB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 ,有序实数对,x y ,使OP OM xMA yMB =++.119.对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满足OP xOA yOB zOC =++(x y z k ++=),则当1k =时,对于空间任一点O ,总有P 、A 、B 、C 四点共面;当1k ≠时,若O ∈平面ABC ,则P 、A 、B 、C 四点共面;若O ∉平面ABC ,则P 、A 、B 、C 四点不共面.C A B 、、、D 四点共面⇔AD 与AB 、AC 共面⇔AD x AB y AC =+⇔ (1)OD x y OA xOB yOC =--++(O ∉平面ABC ).120.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p =xa +yb +zc .推论 设O 、A 、B 、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数x ,y ,z ,使OP xOA yOB zOC =++.121.射影公式已知向量AB =a 和轴l ,e 是l 上与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A 点在l 上的射影'A ,作B 点在l 上的射影'B ,则''||cos A B AB =〈a ,e 〉=a ·e122.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设a =123(,,)a a a ,b =123(,,)b b b 则 (1)a +b =112233(,,)a b a b a b +++; (2)a -b =112233(,,)a b a b a b ---; (3)λa =123(,,)a a a λλλ (λ∈R); (4)a ·b =112233a b a b a b ++; 123.设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AB OB OA =-= 212121(,,)x x y y z z ---.124.空间的线线平行或垂直设111(,,)a x y z =r ,222(,,)b x y z =r,则 a b r r P ⇔(0)a b b λ=≠r r r r ⇔121212x x y y z zλλλ=⎧⎪=⎨⎪=⎩;a b ⊥r r ⇔0a b ⋅=r r⇔1212120x x y y z z ++=.125.夹角公式设a =123(,,)a a a ,b =123(,,)b b b ,则 cos 〈a ,b 〉.推论 2222222112233123123()()()a b a b a b a a a b b b ++≤++++,此即三维柯西不等式.126. 四面体的对棱所成的角四面体ABCD 中, AC 与BD 所成的角为θ,则2222|()()|cos 2AB CD BC DA AC BDθ+-+=⋅.127.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cos ,|a b θ=r r=||||||a b a b ⋅=⋅r rr r (其中θ(090θ<≤o o)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a b r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128.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AB marc AB m β⋅=(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 129.若ABC ∆所在平面若β与过若AB 的平面α成的角θ,另两边AC ,BC 与平面α成的角分别是1θ、2θ,A B 、为ABC ∆的两个内角,则2222212sin sin (sin sin )sin A B θθθ+=+.特别地,当90ACB ∠=时,有 22212sin sin sin θθθ+=.130.若ABC ∆所在平面若β与过若AB 的平面α成的角θ,另两边AC ,BC 与平面α成的角分别是1θ、2θ,''A B 、为ABO ∆的两个内角,则222'2'212tan tan (sin sin )tan A B θθθ+=+.特别地,当90AOB ∠=时,有 22212sin sin sin θθθ+=.131.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m n arc m n θ⋅=或cos ||||m n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132.三余弦定理设AC 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 ⊥AC ,垂足为C ,又设AO 与AB 所成的角为1θ,AB 与AC 所成的角为2θ,AO 与AC 所成的角为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133. 三射线定理若夹在平面角为ϕ的二面角间的线段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是1θ,2θ,与二面角的棱所成的角是θ,则有22221212sin sin sin sin 2sin sin cos ϕθθθθθϕ=+- ;1212||180()θθϕθθ-≤≤-+(当且仅当90θ=时等号成立).13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A B d =||AB AB AB =⋅=135.点Q 到直线l 距离h =(点P 在直线l 上,直线l 的方向向量a=PA ,向量b=PQ ). 136.异面直线间的距离||||CD n d n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的距离). 137.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AB n d n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 138.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d θ=.',d EA AF =.d =('E AA F ϕ=--).(两条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θ,其公垂线段'AA 的长度为h.在直线a 、b 上分别取两点E 、F ,'A E m =,AF n =,EF d =).139.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22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c a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a b a b b c b c c a c a =+++⋅+⋅+⋅140. 长度为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123l l l 、、,夹角分别为123θθθ、、,则有2222123l l l l =++222123cos cos cos 1θθθ⇔++=222123sin sin sin 2θθθ⇔++=.(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141. 面积射影定理'cos S S θ=.(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S 、'S ,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为θ). 142. 斜棱柱的直截面已知斜棱柱的侧棱长是l ,侧面积和体积分别是S 斜棱柱侧和V 斜棱柱,它的直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1c 和1S ,则 ①1S c l =斜棱柱侧. ②1V S l =斜棱柱.143.作截面的依据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则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 144.棱锥的平行截面的性质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所得的截面与底面相似,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的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对应角相等,对应边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相应小棱锥与小棱锥的侧面积的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145.欧拉定理(欧拉公式)2V F E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 、棱数E 和面数F).(1)E =各面多边形边数和的一半.特别地,若每个面的边数为n 的多边形,则面数F 与棱数E 的关系:12E nF =; (2)若每个顶点引出的棱数为m ,则顶点数V 与棱数E 的关系:12E mV =. 146.球的半径是R ,则其体积343V R π=, 其表面积24S R π=.147.球的组合体(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3) 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12a ,外接球的半径为4a . 148.柱体、锥体的体积13V Sh =柱体(S 是柱体的底面积、h 是柱体的高).13V Sh =锥体(S 是锥体的底面积、h 是锥体的高).149.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12n N m m m =+++. 150.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12n N m m m =⨯⨯⨯. 151.排列数公式m n A =)1()1(+--m n n n =!!)(m n n -.(n ,m ∈N *,且m n ≤).注:规定1!0=. 152.排列恒等式(1)1(1)m m n n A n m A -=-+;(2)1mmn n n A A n m -=-; (3)11m m n n A nA --=;(4)11n n n n n n nA A A ++=-; (5)11m m m n n n A A mA -+=+.(6) 1!22!33!!(1)!1n n n +⋅+⋅++⋅=+-.153.组合数公式m nC =m n m mA A =m m n n n ⨯⨯⨯+-- 21)1()1(=!!!)(m n m n -⋅(n ∈N *,m N ∈,且m n ≤).15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m n C =mn nC - ; (2) mn C +1-m nC =mn C 1+.注:规定10=n C .155.组合恒等式(1)11mm n n n m C C m --+=; (2)1m mn n n C C n m -=-;(3)11mm n n n C C m--=;(4)∑=nr r nC=n 2;(5)1121++++=++++r n r n r r r r r rC C C C C .(6)n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 . (7)1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8)1321232-=++++n n n n n n n nC C C C . (9)rn m r n r m n r m n r m C C C C C C C +-=+++0110 . (10)nn n n n n n C C C C C 22222120)()()()(=++++ .156.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 m m n n A m C =⋅! .157.单条件排列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n 个元素中取m 个元素的排列. (1)“在位”与“不在位”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11--m n A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11---m n m n A A (补集思想)1111---=m n n A A (着眼位置)11111----+=m n m m n A A A (着眼元素)种.(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①定位紧贴:)(n m k k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km k n kk A A --种.②浮动紧贴:n 个元素的全排列把k 个元排在一起的排法有kk k n k n A A 11+-+-种.注:此类问题常用捆绑法; ③插空:两组元素分别有k 、h 个(1+≤h k ),把它们合在一起来作全排列,k 个的一组互不能挨近的所有排列数有kh h h A A 1+种.(3)两组元素各相同的插空m 个大球n 个小球排成一列,小球必分开,问有多少种排法?当1+>m n 时,无解;当1+≤m n 时,有n m n nn m C A A 11++=种排法.(4)两组相同元素的排列:两组元素有m 个和n 个,各组元素分别相同的排列数为nn m C +.158.分配问题(1)(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件等分给m 个人,各得n 件,其分配方法数共有mnn 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n C C C C C N )!()!(22=⋅⋅⋅⋅⋅=-- . (2)(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体等分为无记号或无顺序的m 堆,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mn n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 mn m C C C C C N )!(!)!(!...22=⋅⋅⋅⋅=--.(3)(非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12m P(P=n +n ++n 个物体分给m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1n ,2n ,…,m n 件,且1n ,2n ,…,m n 这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212)11m n nnn p n p n n n m p m C C C N mm=⋅⋅=-. (4)(非完全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12m P(P=n +n ++n 个物体分给m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1n ,2n ,…,m n 件,且1n ,2n ,…,m n 这m 个数中分别有a 、b 、c 、…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1c b a m C C C N m m n n n n p n p ⋅⋅=- 12!!!!...!(!!!...)m p m n n n a b c =.(5)(非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12m P(P=n +n ++n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1n ,2n ,…,m n 件无记号的m堆,且1n ,2n ,…,m n 这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m n n n p N =.(6)(非完全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12m P(P=n +n ++n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1n ,2n ,…,m n 件无记号的m 堆,且1n ,2n ,…,m n 这m 个数中分别有a 、b 、c 、…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c b a n n n p N m =.(7)(限定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p (2m p n n n =1+++)个物体分给甲、乙、丙,……等m 个人,物体必须被分完,如果指定甲得1n 件,乙得2n 件,丙得3n 件,…时,则无论1n ,2n ,…,m n 等m 个数是否全相异或不全相异其分配方法数恒有!!...!! (212)11m n n n n p n p n n n p C C C N m m =⋅=-.159.“错位问题”及其推广贝努利装错笺问题:信n 封信与n 个信封全部错位的组合数为1111()![(1)]2!3!4!!n f n n n =-+-+-. 推广: n 个元素与n 个位置,其中至少有m 个元素错位的不同组合总数为 1234(,)!(1)!(2)!(3)!(4)!(1)()!(1)()!m m m m ppmm mmf n m n C n C n C n C n C n p C n m =--+---+--+--++--12341224![1(1)(1)]p m pmm m m mmmp m n n n n nnC C C C C C n A A A A A A =-+-+-+-++-.160.不定方程2n x x x m =1+++的解的个数(1)方程2n x x x m =1+++(,n m N *∈)的正整数解有11m n C --个. (2) 方程2n x x x m =1+++(,n m N *∈)的非负整数解有 11n m n C +--个. (3) 方程2n x x x m =1+++(,n m N *∈)满足条件i x k ≥(k N *∈,21i n ≤≤-)的非负整数解有11(2)(1)mn n k C +----个. (4) 方程2n x x x m =1+++(,n m N *∈)满足条件i x k ≤(k N *∈,21i n ≤≤-)的正整数解有12222321(2)11121221(1)n m n m n k n m n k n m n k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个.161.二项式定理 n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 22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