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杜兴华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2期摘 ;要: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实质上都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与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所以一门艺术的研究,首先应当是一种艺术语言学的研究。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对其语言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第六代个性导演,姜文将电影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以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一片为例,用电影语言分析其电影中的各种个性化的表达。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电影语言;电影艺术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00-02一、电影语言:一种隐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或者语言活动》中指出一个观点:电影是一个没有“语言”但却包含着“言语”的“语言活动”。
在电影语言中有无数的离散单元,但从标准语言学上讲,电影中找不到类似于音调、语素、字词这类基本的离散性单元成分,所以说每部电影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存在[1]。
姜文自己曾经说的,人类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一厢情愿的。
例如,你对心爱的对象的情感表达,你对一件事物的追求。
而姜文导演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的欢乐的阔步向前着。
笔者窃以为此观点非常正确。
任何一部电影都只是导演的电影而已。
一提到姜文的电影,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电影,但为什么感觉离我们很远。
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电影《鬼子来了》一直到这部《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所理解的“人”。
二、电影叙事:非传统的叙事方式现代电影语言学开创者克里斯丁麦茨的电影语言研究首先是以电影叙事分析的面目出现的,说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在语言表述的方式上联系起来了。
正如麦茨所言: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
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导演的高明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故事打破了平时观众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方式。
影片将四个看似无关其实十分紧密相联的故事顺序打乱。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值得我们原谅文胡不鬼(正版胡不归)观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头两个故事观众席上甚至一度充满了笑声,各种冷幽默的对白和动作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姜文良好的戏剧功底让他对情绪和节奏拿捏准确;而精准到位的跳切镜头则让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他对西方现代电影语言的烂熟于胸和活学活用(这家伙没少看碟,甚至是看得太多);分段式的叙事结构虽不如《低俗小说》、《东邪西毒》的复杂,也没有《暴雨将至》的顺滑有效,但也会让一些愿意小动脑筋的观众找到几分发现和解读的快感,获得审美愉悦的幻觉;影片的故事多少涉及了反右、文革、下放等国产主流电影的题材盲区,算是有些突破,关键是批判上点到为止、主题正面(或者说有些大而无当),让电影局还能承受,观众也能找到共鸣,虽然美其名曰是写各个时代的普遍人性。
故事和结构:姜文同学的学生作业先来看看影片的故事结构,影片的叙事顺序如下:1、周韵疯了,儿子房祖明当上小队长,去接来下放的华侨姜文、孔维夫妻,周韵失踪。
2、黄秋生被人诬陷摸女人屁股,猎枪送给姜文,黄上吊自杀。
3、姜文夫妻下放到农村,姜妻和房祖明通奸,姜文杀房祖明。
4、周韵到边疆认领丈夫遗物,在铁轨上诞下房祖明;姜文回国建设祖国,孔维赶来与他结婚,黄秋生在婚礼上嬉闹。
影片的叙事采取了分段、插叙、倒叙等方式,也就是说,实际的故事发生顺序是:4、1、2、3。
故事4发生在1958年,是整个影片的开头,而其他三段均发生在1976年,故事1几乎是和2同时发生的,但1的前史较长,也就是周韵找到儿子后,来到丈夫的家乡独立把孩子抚养长大,直到1976年他当上小队长,而此时(1958年——19 78年)姜文婚后独自到大学当老师,与校医陈冲有染,直到1978 年(孔维一直没有出现),发生了黄自杀事件,然后才是姜文夫妻下放,姜杀死房祖明(故事3)。
姜文说得没错,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的话,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冤假错案都比这个更精彩更有冲击力,但姜文偏偏选取了“坏分子”黄秋生自杀和下放华侨枪杀农村生产队长这两个核心事件,前者有些浪漫(黄长得帅,会弹吉他唱歌)和凄美,但不涉及政治问题(如那个时代漫天飞舞的“反革命”帽子、“左”右问题等),只关乎爱情的表达和人的尊严等一些无伤大雅的主题;而后一个故事,乍一看是罪不可赦,但通奸在先,杀情敌在后,而且最后的杀还有些偶然因素,再说导演姜文也没有渲染事件发生后的悲惨景况(可爱的农村小队长一家被“灭了种”,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归国知识分子成了杀人犯和阶下囚,而且极有可能被扣上“破坏下放政策”和反革命甚至海外间谍的大帽子),因此这个“阶级斗争”色彩而浓厚的故事,自然也就被抽离了现实和历史批判的意味而成了姜文的黑色幽默故事,现实意味几乎被抽空,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故事。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它特有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独到见解。
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困惑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姜文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腻刻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社会撕裂的世界中。
影片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观。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百姓,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艺术家。
姜文导演通过多维度的剧情安排,展现了这些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矛盾,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选择时,既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又受到社会环境和现实利益的制约。
电影中众多精彩的场景和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小城市被描绘得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姜文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透露出他对于文化认同、个体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困境,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追求真理、真爱之间不断挣扎。
这让观众产生思考:在一个现实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独立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表达方式颇具特色,影片中运用了多重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
姜文导演通过黑白画面和明暗对比的处理,塑造出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精彩,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着的地方每次看姜文的电影,总是让人内心有种不明的悸动。
说不明,道不尽。
《太阳照常升起》我不敢说我有多么看懂了这部电影,因为有太多地方留给人种种疑惑,姜文在叙事的时候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玄机,让人捉摸不定。
这部电影,你可以说它很肤浅,也可以说它很深邃。
姜文导演电影很少,但每一部都讲求了很多不一样的,但又是姜文独特个性的内容。
这部电影要说是写什么,那毫无疑问,描写人性。
姜文的作品将人性委婉的揉入到各种生活失态,美轮美奂的玻璃杯砰然被击碎的那一刹那,就是姜文的作品印记的体现。
似乎他很喜欢这种让人美好梦想破灭的场景。
人性的冲突,在整部影片中无处不在。
电影的主角里,不论是乡下的小队长房祖名,还是他的疯妈,亦或者是梁老师,护士小林或者老唐,这些都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欲望,人性,这是不论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任何认为或者自然所无法磨灭的一个东西,而人性的冲突,则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怀旧有两种,一种是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等种种的不满。
另一种则是用怀旧来追忆已经逝去的梦想并且深深的陶醉其中,而姜文的电影就是这样,姜文将自己的梦想深深的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的枪引领着他像一个皇帝般的或者,带领着他的小孩子军队,在自己的国度里幻想。
疯妈,小队长,唐叔,唐婶,这几个人掺杂在一起。
周韵和唐婶两个人其实是认识的,两人多年前曾经在沙漠相识。
一个人,是为了去大漠寻找自己的丈夫,而找到的却只有一身衣服,她伤心的坐火车离开大漠,在回的路上生下了小队长房祖名。
而另一个孔镱珊则是为了一个来寻找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和她说:你来,我们结婚,我在路的尽头等你。
结果,她真的看到了路的尽头,并且在大漠狂欢的晚上和姜文结了婚。
这是一个幸福,一个伤心的故事。
周韵带着房祖名来到一个山里的小山村,周韵疯了,她每天做各种奇怪的事情,不论是爬树还是挖石头,又或者是讲家中的碟子摔碎,让别人以为房祖名的妈妈疯了,而也因此逼着房祖名不能上学,不能出门,防止疯妈再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实在太震撼了,我不得不期待太阳照常升起,不过老实讲昨天看之前还是有一点点的担心,不但担心姜文这7年磨一剑,会不会出现俗话说的长考出臭棋的情况,更担心由于自己的成长或是衰老而退化了被打动的能力。
两个小时之后我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散场时很舒服地坐在电影院的位子上不愿意动。
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种感觉既不是失望也不是被感动,而是如同和一个很牛的朋友聊了聊天,只剩下舒服。
那一刻,脑子里面回旋的都是那些比郭德纲还设计巧妙的对白,如:别怕,拆下来就好了,哦,拆早了;和瞬间就无限好的镜头,如那飞舞的脸盆,鲜花和铁路,晃动的锁头,黄色的简易门帘…那照常升起的太阳,他一笑天就亮了。
之后的听到声音似乎都是在懂与不懂的争执里,但是无论懂与不懂,我都不会怪罪姜文了,这东西是不以观众意志为转移的传世之作。
姑且退化自己的诗情,先世俗地把故事讲圆了吧。
看到网上很多人骂不懂,并且说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名字,说姜文学人家学不像。
其实不用那么多名字,只要具备我这样能看懂通俗小说和大话西游的智商,就能讲出这个故事来。
一个南阳的女人浪漫地等待着她的走掉的情人,直到有一天那个男人从中国西北召唤她来嫁给他,约会地点是路的尽头。
在路上,她和另外一个女人同行,她一路上给她讲自己的故事,丝毫没有意识到那个女人就是时空倒错后的自己。
他们结婚了,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里,在婚礼上还认识了一个喜欢摸女人屁股的朋友。
之后他们就过上了长期分居(注意崔键的台词)的生活。
她的男人和男人的朋友后来到了东部的一个学校里面教书,因为一次摸屁股事件男人偶然发现了自己在学校搞的女人居然喜欢了自己的朋友,扭曲的占有欲望使他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由于逃不开干系,他被下放到了南部的一个小山村。
不过这反而使得他又能够和自己的南洋太太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在南部他终日和孩子们打猎度日,在精神上很久以来没有被很好照顾的南洋太太终于出轨了,她勾引了一个从小没有父亲并且刚刚失去了母亲的青年,但是女人的惯性让她在跟这个青年做爱的时候还没有忘记跟这个青年说他老公说过她的肚子像天鹅绒。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中国大陆电影,于2007年9月14日开始在大陆上映。
该部电影是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之后,姜文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主要演员有周韵、房祖名、姜文、黄秋生、陈冲以及孔维。
电影改编自青年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
电影讲述了四段分别发生于1956年至1976年期间,地点在中国南部、东部和西部,看似分散实又相连的人物故事。
其表达的电影主题是,在“那个极度压抑个人性欲的时代”,每个人所反映出的“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
该电影亦被认为是一部艺术电影,其剧情有留白,保留有想像空间,风格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
该部电影的剧情是由“疯”、“恋”、“枪”以及“梦”四部分串联起来,地点分别是在云南无名村落、东部某大学以及西部新疆戈壁。
第一部分是疯,在该部分中,时间为1976年春天,地点为中国南部某村落。
讲述的是周韵饰演的妈做梦后去街上买鞋,回家路上遇见有房租名饰演的逃学的儿子,而后便冲到学校强迫儿子退学。
在两人的回家路途上,儿子先搭车回家,而妈把新鞋挂在路边的大树上后去方便。
在方便完毕后,却发现鞋子不见,进而开始发疯。
之后妈开始有爬树、刨坑、挖石头、念诗等行为,同时,儿子发现家里的东西经常消失不见。
一天,两人赌气地相互砸掉家里碗、盘、罐等,在冷静后,妈向儿子透露自己与丈夫——即儿子的父亲的相识过程,道出丈夫是一名军人,名字叫阿辽沙,并拿出了一张他们两人的合照,不过照片中父亲的脸部已经被挖掉。
妈回答儿子,“你的样子再减去我的样子,就是他的样子”。
随后,在一次外出中,儿子无意发现了妈在树林里用石头所盖的一所“白宫”,并看到家里丢失的东西全部汇集于此。
儿子狂跑回家,看到妈穿着那双绣着鱼的鞋站在门口。
妈对儿子说自己已经“好了”,恢复常态,并坦诚以后会好好对待儿子,不再打骂。
之后劝儿子赶紧去接刚刚下放到村里的外来人,称“走错了地方那就坏了”,并表示会在家里等儿子回来接着聊天。
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有感
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50后洪老师说自己看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感到莫名其妙,尽管自己也经历了文革;70后张老师说在大学时看过,不好懂。
洪老师特别强调,导演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性比《子弹在飞》还高出几倍。
好奇心驱使我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和小说原著《天鹅绒》(作者,叶弥),感觉怪怪的,象怪味胡豆,又像是一个做不完的梦。
但是,觉得电影是原小说的再创造,内容和人物都比小说的更丰满,台词很有个性,意蕴更含蓄,意味更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倒叙、插叙,都用上了,情节很有跳跃性。
越到后演得越精彩,这些也只有奇才姜文才能够表现得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根据笔者的生活阅历,笔者认为《太阳照常升起》反映的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存状况。
包括供销社售货员比干部更有权力;百姓生活得贫穷艰辛,如穿不起袜子,因为丢失一双鞋(小说里是“两斤肉”)而抑郁发疯自杀;走遍大城市买不到天鹅绒;学校里有“性”压抑的成分,比如看电影是遭遇摸屁股、抓流氓、梁老师的自杀(那时自杀的知识分子还少吗?),小队长李东方和唐雨林的妻子姚妹妹在石屋中幽会;改造下放的老唐替队长李东方管教队里的几个痞子,免得那几个痞子老在集市上转悠、喝酒赌钱、扰乱地方治安......这些都是是六七十这个特殊年代生活主要组成部分。
影片重点再现了“一知一农”两个家庭的艰难生活和悲苦命运,双线合二为一,到后来两家又汇合在云南某山区。
主人公就是老唐唐雨林(姜文饰)和小队长李东方(房祖名饰)。
老唐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凭一腔热血在祖国边疆大漠工作,有贡献,后在大学工作,与妻子分居,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带着一帮不愿上学的娃子去山上打猎,队长给记公分,倒是有几分难得的超脱闲适好玩。
而小队长是“烈士”后代,孤儿寡母的,与发疯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在乡下生活得闭塞压抑艰辛。
妈妈的鞋子无缘无故丢失,爬上高的的树木,刨树根,朗诵诗歌......这些都是写实的,有生活基础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篇一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像和色调异常清晰地衬托出主人公们对于爱欲情仇的纠葛,它的色彩虽然浓烈却不像别的大片中那样空洞,像是有生命一般,让我们看到人在童年时才能看到的景象:鲜艳的花,湛蓝的天,奔腾的流水,层层的田。
这像是一种唤起,一种复苏,不仅仅是为了怀念,更是对于纯真的回归。
电影中的情感就在这人性的初始时滋长开来,虽然残酷却生气昂然。
一曲人性的悲歌《太阳照常升起》绚烂已极的色彩与情感,因为有着对人性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相得益彰,成为电影的活的部分。
这种在张扬中注入沉重的笔法,搞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姜文以最大的真诚和才气避免了这种可能,让电影有了自己的灵魂。
正如姜文所说,拍电影像是给自己放血。
影片中看似张扬的人物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悲情。
梁老师诗意的弹唱是影片中精彩的一笔。
那首唱醉了电影中好多女人的歌曲,在第二个故事的起始和结束时两度响起,只是,如果说开始时的漫弹轻唱带给我们情绪上的舒展和沉醉,结束时的画外哼唱则带给我们灵魂的拷问。
被冤枉的梁老师以近乎平静的态度选择了上吊,事实上,他的冤情已得到平反,甚至他还意外地收获了林大夫和那个大蛮妞的爱情。
但是他无法释怀那42把手电筒,还有它们背后的他们,这种戕害人性的时代劣根性会让一个纯真的人被扭曲或是被扼杀,梁老师不过是选择了后者。
电影点到为止,相信是姜文有自己的苦衷,但这种温和的表现却依然有力。
除此之外,姜文更多的还是使用曲笔来表现时代对于人性的戕害。
疯妈拒绝与现实融合,是对爱情的守护,也是对精神的守护,片尾她一遍又一遍声嘶力竭地喊着:“别害怕,火车在前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太阳艰难地诞生,这种寄望是对那个时代的曲折控诉。
电影辗转新疆、云南等地,放弃城市,回归田野,用乡野的大美和纯真,来抗衡现实的丑陋和城市的混乱。
小队长对待死亡的认命,唐妻反抗下放的不认命,林大夫孤注一掷地抹黑自己,老唐枪响,这种非常态的表现让人性被戕害的无法避免和无从抗拒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太阳照常升起》:伪荒诞浪漫主义,尊重了生活的本质
《太阳照常升起》:伪荒诞浪漫主义,尊重了生活的本质《太阳照常升起》是英皇等三家影视公司联合出品的文艺片,由姜文自编、自导、自演,周韵、陈冲、黄秋生、房祖名等演员主演,2007年9月上映的电影,大约17万人参与豆瓣评分还高达8.2分。
它曾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它的奇特在于解读难度,也是被网友称为“姜文导演最烧脑的电影”。
它是姜文蛰伏七年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讲述了四段交错的故事,分别以疯、恋、枪、梦为主题。
有些评论者从欲望的角度解读这部电影,也有些评论者从爱的角度解读。
自从2000年《鬼子来了》被禁,直到2007年才交出这部具有“文革味”的文艺片。
姜文,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鬼才,他导的电影从来模仿和超越不了。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天马行空的梦幻之旅,不如说一位老顽童对历史和现实的混乱寓意。
因此,姜文的电影风格,很难单从故事内容进行解读。
因此,今天我将基于《太阳照常升起》电影内容,并结合姜文导演的电影元素,从“叙事方式、视听技巧、主题呈现、现实意义”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叙事方式:精巧的剧作格局,悬疑反转的后现代主义断裂叙事方式,使电影艺术具有先锋性视听技巧:高超逼真的多种视听技巧,呈现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出夸张荒诞的人物行为,带给观众猜谜一样的过瘾效果主题呈现:通过“疯”、“恋”、“枪”、“梦”四部分故事,运用隐喻的方式,讲述喜剧背后的悲剧以及隐藏的主题现实意义:基于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四个部分故事的剧情内容,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人生迷茫阶段”的三点思考01 叙事方式:精巧的剧作格局,悬疑反转的后现代主义断裂叙事方式,使电影艺术具有先锋性《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的二次创作。
当年该片以先锋的反线姿态,挑战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欣赏体验。
影片跳跃的节奏、跳跃的故事,这也是电影难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这是一部情节极端复杂的电影,除了摄影之美、色彩之艳、音乐之好,导演很前卫地玩了一把圆形叙事的结构。
姜文在解说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源于圣经的话,一群人来,一群人去,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姜文力图表现的人类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一般的命题,也就是哲学命题。
《太阳照常升起》告诉了我们关于爱情命题、欲望命题、亲情命题及生存命题的思考。
姜文在一部电影中,要表现出他对这四个命题的思考,那么他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就一定是非一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他采用了组合段的叙事方式。
在影片里,导演以一种轮回的圆形叙事形式来叙述整个本身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加之碎片化组合段的叙事方法,使得整部电影有点难以理解。
先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说,房祖名饰演的小队长出生于1958年,1976年,他18岁。
同年,姜文饰演的老唐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老唐每日打猎,忽视娇妻,造成小队长阿廖沙与唐妻孔维勾搭成奸。
唐妻在老唐枪杀房祖名之前离开村子(这一点影片有交代)。
之后老唐枪杀小队长。
后来唐妻怀孕,于是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小队长阿廖沙。
就在这时,时间忽然奇妙地回到了1958年!怀孕的孔维(此刻变成了周韵,这是影片另一个奇妙的设置所在:孔维和周韵这两个角色竟然是同一个人!关于周韵和孔维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还有以下情节作为证据——1976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就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刻,孔维出现了,而周韵消失了……)没有找到李不空,只找到了他的遗物,其中包括一件上面带有弹孔和血迹的衣服。
房祖名的父亲在片中一直没有露面,唯一出现的一张他与周韵的合影,头部还被周韵(疯妈)用剪刀剪掉了。
关于他的父亲,警察李和村民甲喝酒时曾对房祖名说过:他的父亲是中枪而死,但不是烈士。
这就为他是死于仇杀作下了铺垫。
所以,周韵找到的那件带有弹孔的衣服,其实正是1976年被老唐杀死的小队长所穿的!于是,又一个奇妙之处诞生了——生于1958年的小队长,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死于1976年的那个小队长!所以小队长的父亲其实是他自己。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对自由与人权的追求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对自由与人权的追求《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失落的作家与众多无忧无虑的人们的对比,展现了对自由与人权的追求。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世界的浮华背后,自由与人权的重要性。
电影中,主要人物是美国作家兼战争前线的战地记者杰克、他的朋友罗伯特、朋友们的女性伴侣布莱特以及一些其他的登场人物。
这些人物在流连于酒吧、舞厅,追求短暂的享乐和欢愉的同时,又似乎心灵受困于一种无处可逃的现实。
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布莱特与杰克之间的情感纠葛。
布莱特是一位独立自主,有着极高自由意识的女性。
她在自由与束缚之间摇摆不定,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自由奋不顾身地追求,但自由的代价往往是痛苦与孤独。
杰克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衷于为真理而奋斗。
在他们的交往中,自由与人权的价值得到了深刻地探讨。
电影通过杰克眼中的众多角色与事件,展现了战争阴影下自由与人权的深度意义。
在战争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很多基本的权利和尊严,面临着生存与死亡的抉择。
例如,女性在战争中经常成为虐待和羞辱的对象,无助地受到各方的压迫和剥夺。
这使得自由与人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观看电影后,我对自由与人权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与人权是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基石。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公正的对待,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只有在一个包容和尊重差异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幸福。
《太阳照常升起》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困惑而追求自由与人权的时代。
通过主人公们的故事,使观众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由与人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应当以这部电影为鉴,认识到自由与人权的普世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为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正如电影所教导的那样,尽管人生可能充满了困难和挣扎,但太阳照常升起,自由与人权的追求是每个人都应该持之以恒的信念。
太阳照常升起
韩寒曾经这样评价过左小祖咒,说有些人想做影响大众的艺术家,有些人想做影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而左小祖咒是后者。
但是除了这两种人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要做的是艺术家的艺术家,但是他们的艺术却让平常人十分受用。
姜文无疑就是这样,你可以说他有着巨大的争议,第一部执导的电影被外媒评为当年最伟大的十部电影之一,《让子弹飞》获得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成熟的必备条件,《鬼子来了》也成功被禁。
但是,当我看完第一遍《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那种巨大的震撼让我说不出来话,迄今为止对于《太阳》这部伟大的电影,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评论,它很姜文。
片子中周韵跟房祖名的那一段开始,让我看的泪流满面……那一种无法信任的震惊,导演在电影中将自己完完全全的展露给观众,而观众也同样被电影的魅力征服,这样的观影历程,就是完完整整的对比。
不同于西方导演们直白的方式,姜文巧妙的将自己要说的话均匀的分配在两个小时的影像之中。
伟大,总是不屑于苟同,因而《太阳》最后惨淡的票房或许也正印证了这句话。
随意选定电影的一个画面,那明亮的色彩,强烈的对比,辽阔的意境,无一不深深地烙着姜文的烙印。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周韵在让房祖名回家之后,把鱼鞋挂在树枝上去路旁的乱草丛中方便。
在这个镜头里,背景音乐是久石让的《暗恋者的表白》,但是仔细听来,姜文却还用了两外一种声音,风声。
风是大自然最神奇的东西,无影无踪但却是联系着各个生命最普通的形式,生命的味道通过风声来传递,在这灿烂的风声之中,屏幕前的观众完全能够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生命存在的激情,生长发芽,肆意绽放。
第一次看,或许对于整个故事的把握有点不清楚。
而插叙与倒叙也正是《太阳》的魅力所在。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像我一样,在看完整个故事之后,又重新开始把周韵的第一个故事看了一遍。
就整片而言,它在讲述的是爱情,欲望,背叛与救赎。
周韵在许多年后因为一只鹦鹉的不知道而恍然想起往事,打击之下,变疯了。
而当她经历了一个个痛苦的白天黑夜之后终于发现,当年爱人的背叛就是背叛,经过自己无数次挣扎之后,往事还是确确实实的发生了,自己也确确实实的被否定了。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太阳照常升起影评(一)一部过于成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中国电影也许是一个标记性的刻度,但对于姜文来说则成了永远钉住耶稣的那副十字架。
圣十字的荣耀让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将中国无情的现实抛在了脑后,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无足轻重的时间背景走进了《鬼子来了》里沉重得提不得的历史,那些抽打在国人精神上的鞭子给他换得了7年的禁闭。
生他养他的中国电影,将他送上用了嘎纳神坛之后,又重重地抛弃了他,这一切和《圣经》里犹大和耶稣的故事并无二致。
有些很多东西都是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述的,但这一次姜文无疑在这个概念上耍了些心眼,不管是电影的名字还是故事情节英文名字的背景,姜文都将大家引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让大家以为他又讲了一个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
70年代被看作是姜文一直以来追逐的一个梦,其实这不过是姜文的一次讨巧,或者说是对看众的一种变相献媚,对文革的放开讨论被逐渐放开之前,十年间的故事+姜文式的电影无疑对所有人吸引力展现出致命的吸引力。
有消息说姜文接著是在受到某位领导指点之后才恍然大悟的,我不相信这是事实。
如果把《阳光灿烂的日子》看作是姜文对自己青春期的回忆;那么《鬼子来了》则可以当作是一个知识分子看成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一次反思,这种反思是相当勇敢的,而对应于人生的某个阶段,这无疑是姜文蓬勃的青春期之后豪情万丈的30岁阶段;最后我们再回到这部《太阳再次升起》,没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没有了《鬼子来了》里那个做事只凭直觉的马大山,“疯”、“恋”、“枪”、“梦”四段故事更有点像一个中年人在挫折和年龄增长之后的反思和顿悟。
别具母性光辉的缅斯,连姜文这颗火热的太阳都被她融化了疯:隐匿的爱人都认为第一段姜文设置的悬念在第四段里才得以解开,太关注于故事间的关联性使得我们往往忽略了故事本身。
疯妈因为一双鞋而疯,姜文让小说里的“肉”变成了“鞋”,起初我还这是姜文想让这个人物更加理想化,在疯妈变正常之后的自述,我知道我错了。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人生的起伏与坚持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人生的起伏与坚持《<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人生的起伏与坚持》看完《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跟着电影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的时代背景下。
那些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欲望、痛苦和坚持,就如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主人公在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时所展现出的那份坚韧。
就像有那么一段,主人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一项事业中,他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一番伟大的成就。
一开始,一切都顺风顺水,他的努力似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成功的喜悦让他觉得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然而,命运却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原本一帆风顺的局面瞬间变得危机四伏。
合作伙伴的背叛、资金的短缺、外界的压力,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像大山一样压在了他的身上。
我能清楚地记得那个画面,主人公独自坐在黑暗的房间里,烟头的火光在黑暗中明明灭灭。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该放弃了,是不是自己一开始就错了。
可是,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他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去面对那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种坚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想学会骑自行车。
一开始,我觉得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嘛。
结果,刚上车我就摔了个大跟头,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直咧嘴。
但我没放弃,又尝试了几次,还是不停地摔倒。
有好几次,我都气呼呼地把自行车扔在一边,心想,我这辈子都别想学会这玩意儿了。
可是,每次看到别人骑着自行车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冒了出来。
我咬咬牙,继续练。
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突然掌握了诀窍,能稳稳地骑着自行车走了。
那一刻的喜悦,真的没法形容。
电影里的主人公也是这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不断地寻找着出路。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调整策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
文艺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范文5篇
文艺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范文5篇《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一场蓄谋已久的乱伦,在一个疯狂的女人指引下有步骤地进行。
而在这个疯狂女人的背后还有一个无情的男人,这个男人作为丈夫缺失的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父亲的缺失。
那么关于《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范文一此片据说是姜文磨剑七年的力作,一看果不其然,力作就是力作,欣赏起来力不从心,还有种骂人的欲望时时想发作。
现实主义的东西只要把次序颠倒一下就不再是现实,是“超现实”了。
超现实主义的东西最大特点就是难以名状,说它梦幻它就梦幻,说它荒诞它就荒诞,总之一切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词汇都可以冠于其上,于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摇身一变成“大雅巨片”了。
只有在这种超现实大片中主人公才可以不厌其烦地上树,莫名其妙地消失,也只有在这样的影片中性和爱才可以表现的如此变态,生孩子也才可以完全不必理会脐带。
但电影最终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而广大人民群众目前还生活在现实里,电影一超现实,观众就开始晕乎,你一荒诞,观众就以为扯淡。
所以说太俗不行,太雅也并非一定适宜,更何况那种故弄玄虚的雅呢。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还有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
一句话总结:电影是唯美的,情节是曲折的,节奏是故意弄乱的,悲剧表现得是比较搞笑的,电影制作人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观众大部分是找不着北的。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范文二今天没去上班,去电影院看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本来是想看天堂口的,哪知还没开始上映,只好选择这个,因为前几天韩寒写了一篇观《太阳照常升起》的文章,结果因为触及敏感问题(大家的猜测)被删了。
原文在一个博友的博客里大概看了一下。
所以我有点好奇,也去看一下好了。
结果我看的时候也是,没坐几个人,看到周韵打房祖明的时候都笑了,然后一个男的对她旁边的女人说那个是成龙的儿子。
几乎每过几分钟就有人笑,包括我在内的。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1得益于中国反盗版的不利,我已经看过数不清的电影了。
虽然我肯花时间去看的电影都是有一定好评的电影,但是,按照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还是可以再把它们分为三类:少数电影我看了之后仍然留在电脑上,过后还会再欣赏几遍;大多数电影虽然也很优秀,但都不值得我重看;还有少一部分是被宣传给骗了,看上几眼觉得没意思,我就开始往后拖进度条,如果全片都没什么亮点,可能几分钟就浏览完全片了。
除此之外,偶尔会有那么几部影片是我对他们充满期望,不论它们多滥,我都耐着性子看完的。
这样的影片都是国产影片。
国产片中能跟我电脑上充斥的美国大片一较高下的实在是少得可怜,我是多期望能在国产片找出点亮点来啊。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前天晚上,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把它看完。
之后心情极其郁闷,这一个小时干点什么不好,浪费在它上面真是太不值了。
今天想想,还是写一篇观后感,缅怀一下我的失望,这样我那一个多小时就不算全浪费了。
两个多月前,我和同事拼车上下班。
每天早晚两次,我都坐在锦江出租,司机斜后方那个位置。
路上无聊,我就盯着前座的小电视看广告。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太阳照常升起》的预告片在里面反复的播出。
预告片拍的'相当不错,有秀美的南部山村、尽情歌舞的人们、奔驰的列车驶过、一块燃着的红布随风飘去……于是我对这部影片也产生了好感和期待。
谁知看了全片后发现,整个影片值得一看的地方,我原来都已经在预告片中看过了。
该怎么评价这位导演的,也许是江郎才尽了吧。
我至今还记得同为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里面少年们的痛苦和欢乐、冲动与压抑,都激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后来的《鬼子来了》就只值得我看一遍了;《寻枪》是拖着进度条看完的。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生与死——姜文电影《太阳照旧升起》观后感每当我想看电影,但又无影可看时,我就会再看看姜文的《太阳照旧升起》。
我认为这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公映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没必要说那绚丽的画面,也没必要说隐约着的象征,单是故事中的留白就时时引诱着我回味。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的留白让大多数观众看得不知所云吧!又中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觉得电影大概讲了三个爱情婚姻悲剧。
每一个悲剧都有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悲剧:小队长的“疯妈”。
疯妈的丈夫是志愿军出身。
“那支队伍最心爱,他不心爱。
”他的枪越来越短,表明他的官越做越大。
这个官员在疯妈读书的学校做英雄事迹汇报时,看上了她:“我在给一千多人讲话,但我的眼里只有你。
”他在千人众目睽睽之下只和她握手。
他经常写信给她,说了很多“疯话”。
最后带着枪,带走了她。
很明显,她也深爱着他。
可是他为什么要带枪?这是一处暗示和留白。
她最终跟他走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在一起了。
再后来,他去了西部,和苏联人一起工作。
她怀着后来的小队长,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找到了他工作的地方。
一位俄罗斯大妈告诉她,阿廖沙(俄大妈不会说中国人的名字,把他称为阿廖沙)和娜塔莎相爱,事故中双双遇难。
她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三束1 / 5颜色不同的年轻女人的头发。
她不相信他死了,她说: “你去找其他女人了,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撒谎。
”她带走了部分遗物,在火车上生下了将来的小队长。
在孩子成人后,她疯了。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她最终无法忘怀。
先是疯癫,而后穿着他当年穿过的军装和儿子深情告别。
儿子发现母亲整整齐齐的衣服漂在河中。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疯妈是自杀了,还是脱下丈夫当年的军服,离开丈夫的老家,去找他去了?这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留白。
“昔日已乘乌鸦去,此地空余乌鸦楼。
乌鸦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疯妈用方言朗读的诗句既是对其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怨恨,也一语成谶:自己也一去不返,空留下那套飘在河上的军衣。
观后感作文初中(3篇)
观后感作文初中(3篇)三年后,我们又在等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上半部辉煌,但观众只有两个,要么绝对幼稚,要么绝对深刻。
这一次姜文练得更聪明了,他让各级观众看到了足够好的东西。
这一次,姜文在明显的喜剧包袱下隐藏了自己的野心。
《让子弹飞》是商业片,但比大部分国产艺术片更有艺术性。
赚了钱,还站着。
藏得很深,但站得更直。
姜文年轻时向往英雄,成年后要求自己是英雄。
在他的电影中,英雄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英雄必须被渲染成伟大的色彩。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第一。
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
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但是姜文在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非常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于霞负责砸人砖后的大型团建;六个儿子以生命为代价剖腹产取果冻。
只有当你知道一件事的弱点时,你才能说你真的爱它。
葛优的宠儿去世后,剧情突然脱离了商业片的节奏,进入疯狂状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的寓言。
当张麻子在街上号召大家用手臂攻击黄四郎时,没有人回应。
他们等着看谁能赢。
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出发跑到黄府去抢东西,听话的人就成了暴走族。
吴平日里帮助黄四郎欺压百姓,这次却冲得最凶。
他也是整顿黄四郎最狠的。
革命是盲目和投机的产物。
就像魔鬼来了一样,很多人说是在批判人民的劣根性,但我看完了,却为民族流泪。
这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
飞鹰,亭外古道旁鸣,铁路,马拉火车,有节奏又刺激的音乐。
但是,最开始,是一群想劫车的土匪,肆意江湖,斗志昂扬。
到最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报复虽已举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目标实现了,但理想还是遥不可及。
张麻子开始被师爷劝,说他不是为了替六子报仇当场杀了万虎。
后来他主动让兄弟们退塔,姜文饰演的角色越来越内敛。
其实姜文是在学习克制自己。
或许可以理解为“孙”失败后对姜文的反思和反省。
但是当你成熟了,你就不能对自己的生活这么幸福了。
影片结尾,姜文骑马的背影令人失望。
兄弟都走了,带走了亲人。
此刻,张麻子只有足迹、青山、夕阳和背影。
《太阳照常升起》的战后迷茫
《太阳照常升起》的战后迷茫战争,这个残酷的词汇,总是带来无尽的伤痛和破坏。
当硝烟散去,人们在废墟中挣扎起身,试图重建生活的秩序,但内心深处的迷茫却如影随形。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便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后人们心灵的困境和对未来的迷茫。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战后的某个时期,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战争,但那种战争遗留的痕迹却无处不在。
主角们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象下,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安。
他们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却在现实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男主角_____,从战场上归来后,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和平的生活。
曾经在战火中冲锋陷阵的他,如今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到无所适从。
他失去了曾经的目标和激情,对未来的道路感到一片迷茫。
每天重复的工作让他感到麻木,与周围人的关系也变得疏离。
他时常回忆起战场上的硝烟和战友的呼喊,那些激烈的瞬间似乎比现在平淡的生活更让他感到真实。
女主角_____,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她试图通过爱情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真正投入。
她对爱情的渴望与恐惧交织在一起,使她在感情的道路上徘徊不定。
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过去的伤痛。
影片中的场景和画面也充满了象征意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战后的迷茫氛围。
破败的街道、荒芜的田野、寂静的夜晚,都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创伤和人们内心的孤独。
而那轮照常升起的太阳,看似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却又让人感到无比的遥远和虚幻。
在社会层面,战后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人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就业机会稀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秩序也尚未完全恢复。
人们在生存的压力下,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不确定。
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匮乏,也让人们感到生活的艰难。
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接受着不完整的教育,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数。
在文化方面,战争打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
人们在混乱中失去了信仰和准则,不知道该如何评判是非对错。
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在战争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生与死
——姜文电影《太阳照旧升起》观后感
每当我想看电影,但又无影可看时,我就会再看看姜文的《太阳照旧升起》。
我认为这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公映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没必要说那绚丽的画面,也没必要说隐约着的象征,单是故事中的留白就时时引诱着我回味。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的留白让大多数观众看得不知所云吧!又中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觉得电影大概讲了三个爱情婚姻悲剧。
每一个悲剧都有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悲剧:小队长的“疯妈”。
疯妈的丈夫是志愿军出身。
“那支队伍最心爱,他不心爱。
”他的枪越来越短,表明他的官越做越大。
这个官员在疯妈读书的学校做英雄事迹汇报时,看上了她:“我在给一千多人讲话,但我的眼里只有你。
”他在千人众目睽睽之下只和她握手。
他经常写信给她,说了很多“疯话”。
最后带着枪,带走了她。
很明显,她也深爱着他。
可是他为什么要带枪?这是一处暗示和留白。
她最终跟他走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在一起了。
再后来,他去了西部,和苏联人一起工作。
她怀着后来的小队长,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找到了他工作的地方。
一位俄罗斯大妈告诉她,阿廖沙(俄1 / 5
大妈不会说中国人的名字,把他称为阿廖沙)和娜塔莎相爱,事故中双双遇难。
她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三束颜色不同的年轻女人的头发。
她不相信他死了,她说:“你去找其他女人了,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撒谎。
”她带走了部分遗物,在火车上生下了将来的小队长。
在孩子成人后,她疯了。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她最终无法忘怀。
先是疯癫,而后穿着他当年穿过的军装和儿子深情告别。
儿子发现母亲整整齐齐的衣服漂在河中。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疯妈是自杀了,还是脱下丈夫当年的军服,离开丈夫的老家,去找他去了?这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留白。
“昔日已乘乌鸦去,此地空余乌鸦楼。
乌鸦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疯妈用方言朗读的诗句既是对其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怨恨,也一语成谶:自己也一去不返,空留下那套飘在河上的军衣。
第二个悲剧:梁教师的悲剧。
梁教师是东部某学校的大众情人。
食堂里五个女工都喜欢他,以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为梁教师的歌唱伴舞。
这引来了一个内外俱丑的女子的爱与恨。
这个女子,哪怕是听到梁教师的粤语骂人,也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懂得了爱与被爱。
她爱梁教师爱得疯狂,爱得斯文扫地。
在电话中她以当时人们无法转述的粗言秽语骂那五个女工。
学校的校医林大夫也爱上梁教师,也爱得近乎疯狂。
一场露天电影改变了梁教师的命运。
稀里糊涂中他成了耍流氓的嫌疑。
故事发生在1976年。
那个年代,比流氓罪更高的罪也就是反革命了。
生活作风问习题是仅次于革命立场的大事。
梁教师最终2 / 5
摆脱了嫌疑,决定和林大夫恋爱结婚。
正当欢笑声不绝于耳时,沧桑的音乐响起,梁教师用母亲留给自己的束带自缢了。
梁教师为什么自缢?这个大大的留白让我百思不解。
根据故事情节推理,很可能是那个打电话用粗言秽语骂人的女子看着心上人梁教师和“情敌”林大夫即将结婚,由爱生恨,于是制造“证据”,向学校当局告发梁教师的生活作风问习题——如露天电影那天,摸女人屁股的就是梁教师。
梁教师不堪压力,自缢身亡。
梁教师的好朋友唐教师受牵连,也被学校下发到小队长所在的农村。
小队长口中的唐叔在打猎时告诉孩子们:“孵蛋的鸟不打”“搞对象的不打”。
然而梁教师、林大夫一对有情人却因无中生有的“生活作风”问习题终难成眷属,甚至于梁教师还因此自缢。
人不如鸟啊!电影不经意间挖苦了那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第三个悲剧:唐叔与妻子。
小队长称呼下放的唐教师为唐叔,跟着他打猎的孩子称他为老爹。
电影的结尾交代了他们曾经的爱情。
唐叔早年留学南洋,爱上了她。
唐说:“你相信吗?我敢从这桥上跳下去。
因为我爱你。
”唐真地跳了下去,被救上来时,心脏差点停止跳动。
她被感动了。
他们相爱了。
他回到祖国,参加建设。
几年后,写信给她,让她骑着白色的骆驼在路尽头找他,结婚。
他们的婚姻在浪漫和狂欢中开始,却在死亡和死亡的阴影中结束。
她,20岁左右,从南洋来到中国,和他开始婚姻。
约二十年后,她又重回南洋。
临行前,他送给她一个从北京买回来的镜子。
唐叔没日没夜地和孩子们打猎,无视了在南洋长大、年约40的妻子的身心需要。
她引诱了小队3 / 5
长,发生了性关系。
“你这样做,是要死人的!”唐叔说道,手中拿着那支百分百中的猎枪。
唐叔在高人指点下,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和妻子好聚好散,让妻子回南洋。
可是,单纯幼稚的小队长却再次羞辱唐叔:我找到天鹅绒了,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
枪最终还是是响了……这个时空的情节叙述戛然而止。
唐叔结局会如何呢?这个留白我们不难猜测。
一个下放改造的唐叔枪杀小队长。
他的下场不会比好友梁教师好到哪里。
二十年前,他用生命赢得爱情,现在他又用生命来保卫爱的尊严。
心理学家说,对人身心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婚变。
三个悲剧都可以理解为婚变的悲剧。
三个悲剧都和爱有关,三个悲剧都以死亡为终结。
爱是生,爱的结局却是死。
人类由爱而生,人类却不得不死。
生大致相似,死却各个不同。
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到底谁应该为他们的悲剧负责呢?是人性的无耻,还是社会的变态?或许兼而有之。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妨称为朦胧电影。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感。
另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十有八九会说“你胡说!电影根本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看的?”于是对电影的另一个阐述就出现了。
或许这部电影是有意识地追求这个效果,或许它就是要向“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致敬,或许它就是要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致敬。
无论如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颇有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多角度,多时空,多线索。
最后给观众一个云里雾里。
这部电影叫好不叫4 / 5
座的原因大概如此。
唯美的画面、激昂的音乐、悲惨的故事……,久久萦绕我心,乃至于时常再来看看。
不过我想,编剧导演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阿廖沙,别害怕!我一喊,火车就停下了。
他一笑,天就亮了。
——怀抱婴儿的青年女子对着照旧升起的太阳大喊。
是的。
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的结尾深情地说:“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存在……”
只要太阳照旧升起,只要有新的生命,人类就有希望。
备注:唐叔姜文扮演,梁教师黄秋生扮演,疯妈周韵扮演。
2020⑴⑵6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