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学术文化史》

合集下载

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

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

・书评与文评・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兼谈晚清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郭汉民 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以下简称郑著),2005年11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认真研读了这部洋洋洒洒52万多字的著作,发现郑著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起点、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主要遗产以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作了系统考察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少颇为新颖的观点,是一部很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概而言之,郑著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晚清思想的研究对象作了新的界定。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过去还没有以晚清思想史命名的著作,反映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大都冠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或“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等名称。

由于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自身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与哲学史、经济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分支学科和专门思想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缺乏应有的讨论,学者们对思想史应该写些什么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思想史著作写进了哲学史的内容或学术史的内容,学科界线混淆不清。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热潮的兴起以及西方用社会史方法研究思想史观念的输入,中国学术界开始对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发生兴趣,对思想史本身开始有所讨论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人主张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应是一定时期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有人主张思想史应当研究一定时期的各种思想观念,尤其是社会政治思想新陈代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还有人提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郑著与上述看法不同,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使中华民族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亦即后来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进步,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李洪岩邓实与国粹派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

国粹派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国学保存会;有专门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图书馆,等等,可以说是有声有色,颇为热闹。

它是一个组织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流派。

国粹派的行政首脑是邓实,文字主帅是刘师培,精神领袖是章太炎。

其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黄节、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柳亚子等,后来王国维也曾经积极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邓实(1877-1948),字秋枚,广东顺德人。

近代知名诗人邓方(秋门)的兄长,著名学者黄节的同学。

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政治通论》、《民史总叙》、《古学复兴论》、《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等。

邓实出生在上海,早年就想着靠学问来报效国家。

他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问走出书斋,对国家和社会发挥实际效用。

为此,他曾经创办过一个叫做“湖海有用文会”的组织,专门“讲求有用之文”。

要想使学问对国家有用,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所以,邓实早年买了很多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在父亲教导下,每日抄写。

抄书的过程中,他渐渐懂了一个道理:要想革除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弊病,就必须“大采西政西艺之良者”,仅仅修修补补,是不行的。

但是,他又发现,尽管西方国家目前非常强盛,但也存在许多毛病。

所以,在采用西方列国“富强”之术、“与天下人士共奋于新政新艺之理”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本国传统,并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他说,15世纪是欧洲古学复兴之世,20世纪则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专门史必读书目

专门史必读书目

专门史专业(区域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必读书目
一、通史、断代史类
1、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戴逸《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二、学术史类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3、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4、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三、思想史类
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
2、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5卷),人民出版社
四、史学史类
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北师大出版社
2、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1-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
3、乔治忠、姜胜利《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4、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
5、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
五、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类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
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三联书店
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大出版社
5、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
6、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7、乾隆帝《评鉴阐要》(四库全书本)
六、目录学类、文献学类
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高国航、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3、张之洞《书目问答》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

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

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

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

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

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

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

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

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

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让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在读完之后,对晚清时期的文化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本书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的困扰,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严重的挑战。

对于文化发展来说,这种动荡给了许多新思潮和文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例如,西方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思想通过海外留学生的传播和翻译而渗透到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浪潮。

其次,本书还探讨了晚清时期的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运动,这些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动荡。

例如,《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提及了戏曲变革、女性解放运动、新诗派和新文化运动等重要事件和思潮,这些都对晚清时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各种文化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的中国。

另一方面,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也反过来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文化改革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体而言,读完《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让我对晚清时期的文化变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分析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同时,通过对文化建设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关系的探讨,也使我认识到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本书给予了我更多思考和思索的空间,也让我对中国晚清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游承泽(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读后

游承泽(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读后
代初成为奇货 可居 之物 。即其 明证也。持 以与 劲 , 猛抄死 背笔记。考试前 。 萧哥蹲在 民主广 场
《 名师讲义 ) ( 丛书》 比较 , 相 有同有异 。 笔者不敢

侧, 各酒 一壶 , 背诵 笔记至得 意时 , 便抿上 一
有所轩轾 , 但从 出版角度 看 , 似乎 都可总结一些 口, 大有以《 汉书》 下酒之意焉。最后 , 两人均得 经验教训 。留待研 究 比较 出版 史的专 家仔细评 10 0 分。我想 , 这可能是先师 最后一两次使用 自
92 93 是为游 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 》 给予此书高度评价。然 我有幸于 15 年秋至 15 年夏 听课 一年, 后驰 函下走 ,日: 要写大师 的学 生回忆当年授 先生首次开此种课 。同学中笔记较勤者颇 多. “ 不 课 的文章 , 要求文 笔生动 , 有细节 ( 即大师 讲课 知经过 “ 文革” 是否 尚有存 留。我 和山荆所记 . . 的剪影) 可读性 强, , 既谈 老师又评讲义 。字数两 本来就 略存大意 。 已不存 。后来 , 现 游先 生主编 千。” 可罢了我 了!查先师的这批讲 义撰写于 教 育部 部颁《 国文学史》 这 中 教科书 , 是成 于众 那
量可也。
编一年制通史型讲义授 课。 可惜讲 义无 存。 萧哥
刘社 长直接 统率 的办 公室主任 赵娜 女史 . 久逝 . 笔记料 已不存。柴鹏飞于15 年合校前调 92 绝 非池 中之物 。她对社里 的事 。 可谓全身心地投 去学 习东欧语文 , 听说后来在驻外使 馆工作 , 不
入, 多方设 法。即 以先师游 先生这套《 中国文学 知他 的笔记 尚存否?
的呢 !
薄得只能勉强装订成一小本。质量 当然不一致 .
维普资讯

中国古代学术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学术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研究》课程推荐书目2014年2月一、通论1、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5、周桂钿、李祥俊著:《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6、向世陵著:《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7、张怀承著:《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8、张立文、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9、陈其泰、李廷勇著:《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10、步近智、张安奇著:《中国学术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1、冯天瑜等编:《中国学术流变——论著辑要》(上、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二、先秦诸子1、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12月。

2、朱志凯著:《先秦诸子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晁福林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

三、两汉经学1、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胡适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3、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钱穆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5、刘汝霖著:《汉晋学术编年》(上下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6、朱维铮编校:《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
一创新与崇洋
二科学与艺术
三民史与考古
四释古与历史科学
五新系统的通史
六转折与再兴
七结语
第二章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
一道统与派分
二宗派的研究法
三家派与分科
四后设与解析
第三章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一创新史学
二眼光向下
三回到历史现场
第四章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
一南北中国史学会
二北平史学会与群雄并起
三南方各大学的史学会
四参加国际历史学会
五抗战期间的中国史学会
六中国新史学研究会和新的中国史学会
第五章民国学界的老辈
一各花入各眼
二老则老耳何遗之有
三隔代相传
四门径各异
第六章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
一太炎师徒
二国学大师
三晚年讲学
第七章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
一乾嘉朴学还是西洋统系
二从十字真言到四字诀
三再创新典范的努力
四但开风气不为师?
五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八章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一对对子
二中国比较研究的渊源
三影响研究与平行比较
四具有统系与不涉傅会
第九章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二近真与头绪
三求实与证虚
四曲解与本意。

晚清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先驱

晚清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先驱

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38岁时,考中进士,在朝考《对策》及殿试《御试安边绥远疏》中,从施政、用人、治水、戍边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主张,尤其是公然抨击八股为“无用之学”,使“阅卷诸公大惊”,遂不得入翰林,仅以内阁中书任用。此后,又连任各种小京官,始终不改初衷,上书直陈,昌昌大言,致使同僚讥笑他有“痼疾”,他每一上书,都使上司“动色以为难行。”而他依然我行我素,疾恶如仇,逆风而行。因被世俗视之为“狂士”,或者呼其“龚呆子”。
晚清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先驱 王俊义
“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收确证,以为依据。因为历史科学之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缥缈之中。”惟其如此,国家清史工程正式启动后,在着手编纂卷帙浩瀚的主体工程——新编《清史》的同时,便及时设立了《文献》、《档案》、《编译》等丛刊,其旨在搜罗、整理、编辑中外有关的清史文献、档案资料。几年里,经过许多专家的辛勤耕耘,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已经出版问世。这不仅有裨于《清史》的编修,也为抢救、保护、开发清代文献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诚如不少专家所说:作为清史编纂的主体工程的大型《清史》,不管能否成为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传世之作,但其基础工程《文献》、《档案》、《编译》等书的出版,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必然利于当代,传之后世,功莫大焉。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清史纂修工程中一项规模最大的文献项目——《清代诗文集汇编》,近日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汇编》),实属可喜可贺!
在考据学没落和今文经学兴起的过程中,知识界的风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些学者和思想家,面对现实,敢于猛烈抨击清朝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抨击时弊,要求变革,留心时务,提倡经世致用,对于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诸如漕运、盐政、治河、土地、农政、货币、人口等方面的问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时的知识界,还比较重视研究边疆的历史地理,并扩大到对世界各国的研究,一些研究边疆历史地理和介绍世界情势的著述纷纷刊印。这与康雍乾以来,全国更加统一,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交往日频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分不开。如姚莹在说明自己撰写《康輶纪行》的意图时就说:“自嘉庆年间,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以便于“正告天下,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①]”

清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史笔记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

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

3、敢于进行学术创新 作者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方 法,从我国图书馆学的薄弱点切入,研究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与近 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关系,将西学东渐与晚清中国图书馆学的兴起和 发展作为重点,使得本书重点突出,思路宽广。如果一部著作不进 行创新,而是人云亦云,那么这部著作的价值将无从谈起。
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
一、作者简介
程焕文,祖籍江西波阳,1961年生于湖北红安。1979年9月 考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983年7月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 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86年7月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9 月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2003年9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 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导 师、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 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与资讯科学研究 所所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山 大学学术委员会(文科)委员、中山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文科学 位分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CALIS)专家 组成员、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副理事长、广东省高 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IFLA)图书馆史专业组执行委员等国内外学术职务。历任系副 主任、系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等职。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说
“藏书楼”不可以作为古代各种藏书处的通称;“藏书楼”是一个近代的名 称;“图书馆”是一个近代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著名教育家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本文导读: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2012年3月10日逝世,享年76岁。

学术生平朱维铮1936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就读,1960年毕业于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

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顾问、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问,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顾问,原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徐光启研究会会长,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学术兼职。

朱维铮师承著名学者陈守实、周予同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他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朱维铮早年受学界前辈亲炙。

他留校之初,即担任陈守实教授的助教。

1962年,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府兵制度化时期西魏北周社会的特殊矛盾及其解决:兼论府兵的渊源和性质》一文,多受瞩目。

后调任周予同教授的学术助手,协助主编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历史文选》,期间博研典籍、贯通古今。

该书作为国内高校文科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沿用数十年、屡经修订,累计发行量达50余万册。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传承者。

他承续钱玄同、周予同一脉,无论环境艰难还是喧嚣,都长期坚守在经学史领域,整理了大批经学史研究资料,培养了一批经学史研究人才,成为当今海内外最有成就的经学史家之一。

中国近代史荐读书目70种

中国近代史荐读书目70种

中国近代史荐读书目70种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来说,阅读相关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70种值得一读的中国近代史书籍。

一、晚清历史1.《晚清七十年》——钱穆2.《晚清政治的解体与中国革命的兴起》——王明亮3.《晚清的中国》——黄仁宇4.《晚清辛亥革命史》——蔡元培5.《晚清史纲要》——茅海建二、近代史大事件6.《甲午风云录》——章炳麟7.《辛亥革命史》——黄仁宇8.《五四运动》——杨显惠9.《南京条约》——陈垣10.《北洋政府史》——赵尔巽三、近代政治变革11.《清史稿》——裴松之12.《中国历代政权得失》——费正清13.《中共党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14.《中国近代史》——吴晗15.《中国近代政治史》——陈毅四、近代经济发展16.《中国经济史》——何清涟17.《中国近代经济史》——冯其庸18.《中国近代工商业史》——王钧19.《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史》——冯其庸20.《中国农民问题论集》——陈云五、近代社会变迁2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王明亮22.《晚清与民主思潮》——黄仁宇23.《民国社会》——胡绳24.《中国近代社会史》——黄仁宇25.《中国农民运动史》——陈云六、近代文化变革26.《中国近代文化史》——王国维27.《晚清七子文化论争》——魏源28.《近代中国文化的兴起》——郭沫若29.《中国儒家文化史》——钱穆30.《中国近代教育史》——谢希德七、近代外交与战争31.《中国近代史纲要》——王恩茂32.《中国近代战争史》——刘国铭33.《近代中国的军事制度》——王有才34.《中国近代外交史》——张友渔35.《中国近代海军史》——罗贤哲八、近代科技与文化36.《中国近代科技史》——王德峰37.《近代中国科技史》——陈贤庆38.《近代中国科技思潮》——李约瑟39.《中国近代文化史》——胡适40.《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吴文俊九、近代知识分子与思潮41.《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史》——吴晗42.《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史》——黄仁宇43.《中国近代思想史》——于光远44.《新文化运动史》——胡适45.《中国近代文人思潮史》——王国维十、近代农村与农民46.《近代中国农村史》——黄仁宇47.《中国近代农民问题史》——顾颉刚48.《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史》——杨显惠49.《近代中国农民斗争史》——陈云50.《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王德峰十一、近代城市与工人阶级5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黄仁宇52.《中国近代工人运动史》——陈云53.《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史》——黄仁宇54.《近代中国工人斗争史》——陈云55.《中国近代工人运动史》——李达十二、中国近代教育与知识分子56.《近代中国教育史》——黄仁宇57.《中国近代教育运动史》——黄仁宇58.《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陈云59.《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史》——陈云60.《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运动史》——李达十三、近代妇女与性别61.《中国近代妇女史》——茅海建62.《近代中国性别史》——黄仁宇63.《中国近代女性史》——陈云64.《中国近代妇女解放史》——陈云65.《中国近代性别与社会变迁》——黄仁宇十四、近代宗教与信仰66.《中国近代宗教史》——陈云67.《近代中国信仰与社会变迁》——黄仁宇68.《近代中国宗教思潮》——黄仁宇69.《中国近代佛教史》——李约瑟70.《中国近代基督教史》——陈云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推荐的70种值得一读的中国近代史书籍。

晚清科学文化研究以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为例

晚清科学文化研究以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为例

晚清科学文化研究以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为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为了紧跟时代潮流,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编译大量的科技著作。

以下是晚清科学文化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以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为例:1. 翻译与传播: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翻译和编译国外的科技著作,以便将新的科学知识引入中国。

这些翻译作品涵盖了数理、医学、地理、农学、机械工程等各个领域。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翻译著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科学的接纳和理解程度。

2. 科技著作的影响与意义:通过研究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努力。

这些著作的传播与研究对提升中国科学水平和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具体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影响的考察,评估晚清时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3. 文化交流与认知转变: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与研究涉及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翻译著作的源文献、注释和研究成果的考察,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外国科技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转变。

这有助于揭示晚清时期科技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和方式。

4. 科技著作编译背后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不是个体行为,通常是由学术团体或机构组织完成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探究这些学术团体的组织结构、活动形式和学术交流,了解晚清时期科技领域的学术动态和思想潮流。

通过对晚清科学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以晚清科技著作的编译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文化的现状、发展与变迁。

这对于研究晚清时期的科学发展、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也可以对比当代科技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以启发对于科技发展与文化融合的认识与思考。

晚清学部研究

晚清学部研究

晚清学部研究晚清学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学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成果的积累和对晚清学部的深入解读,对于理解晚清时期的教育状况、培养的人才以及社会变革的推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国内学者对晚清学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当时的学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学部的组织结构、办学特点和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

而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在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晚清学部的出现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的教育改革倡导密切相关。

晚清学部不再奉行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系。

学部中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教育家,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变革,开创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先河。

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学部的课程设置。

晚清学部的课程设置相对而言比较自由多样,涵盖了中西方各个领域的知识,开启了中国知识更新的大门。

这种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为晚清学部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晚清学部的教师队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晚清学部吸引了一批知识渊博、思想开放的教师。

他们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既会西方科学知识,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的教学风格也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仅关注学部本身的组织与运作,更关注学部对整个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晚清学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人接触到新兴的科学知识,开拓思维,促进了社会变革。

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知识人才,也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对于了解晚清时期的教育状况、培养的人才以及社会变革的推动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晚清学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学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各种社会冲突纷至沓来,传统价值观念被颠覆,新的思潮发展迅猛。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学术文化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晚清学术文化史”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对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作出深入的了解。

一、学术理念的嬗变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先进的文化思想开始涌入中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古老的观念被重新审视和质疑。

学术思想的变革从理念上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学术思想的嬗变。

传统的中国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并坚持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但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术界开始出现史学、考据学、哲学等多种学派,这些学派都试图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和革新。

例如,康有为提出了“中体西用”、“废除科举”等观点;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思想。

这些观点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不可谓不深远。

二、学术机构的兴起随着学术思想的发展,晚清时期也见证了学术机构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学术机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并成为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

例如,探花会、宋庆龄基金会、京师大学堂等,这些机构为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学者的思想和作为晚清时期,许多学者都以实际行动和思想活动为促进中国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鲁迅通过小说的形式批判了旧文化的束缚,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梁启超则尝试在政治和社会上进行改革,以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国情。

这些学者的思想和作为,使他们成为了晚清学术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并对当时的学术思想和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晚清学术文化史作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其所留下的精神和思想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历史,汲取晚清学术文化的精华,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龚自珍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贡献,以及由古文学转向今文学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龚自珍如何结合经史,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第二章魏源的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启蒙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为经世派的魏源在传统学术和启蒙思想之间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朴素的辩证法和进化的历史观。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第五章张之洞从政、治学、综合汉宋和立足古文经学的中体西用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以及“经世”“务实”之学。

教学重点、难点:“中体西用”的哲学基础及其“开新”“卫道”的统一。

第六章严复以摄取进化论而自强保种名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严复是如何吸纳西方哲学以求经世致用的,以及他是如何重估中西文化的。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他晚年对传统的回归。

第七章康有为的经学擅变、抉发微言与哲学观种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及其对《春秋董氏学》等儒家经典的阐释。

教学重点、难点:《空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一、龚自珍简介龚自珍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龚自珍虽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对一些哲学问题,如名实关系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龚自珍与古文经学(一)受外祖父段玉裁和父亲龚丽正的影响。

龚自珍对古文经学有颇深的造诣。

龚自珍是在视名物训话为学问全部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考据学对龚自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龚自珍继承了明末清初民主主义思潮,并根据身处的现实,加以扩充,予以宣传,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基础之一。

其次,考据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直接影响了龚自珍一代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

再其次,考据学派研究问题的治学方法对龚自珍的治学、论述均有一定影响。

尽管龚自珍对传统的考据学及古文经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著述,但他本人并没有把大量精力放在考据学术活动方面,因为他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为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社会任务,他把自己的治学定位在社会改革宣传的活动上。

(二)与章学诚“六经皆史”相互发明在刘逢禄看来,《左传》是不传《春秋》的。

他说:“左氏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后人增设条例,推衍事迹,强以为传《春秋》,冀以夺《公羊》博士之师法,名为尊之,实则诬之。

”他主张对于《左传》应该“审其离合,辨其真伪”,“以《春秋》归之《春秋》,《左氏》归之《左氏》,而删其书法凡例及论断之谬于大义,孤章断句之依附经文者,以存《左氏》之本真”(《释内事例》)。

龚自珍认为《左传》是很有价值的书,纠正了刘逢禄偏颇之见,态度比较公允。

至于《周礼》,龚自珍对它的批评更为严厉一些。

他认为“《周礼》晚出,刘欲始立。

刘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掇拾旧章所为,附之于《礼》,等立于‘明堂阴阳’而已。

后世称为经,是为述刘欲,非述孔氏,’(《六经正名》)。

龚自珍又说:,’(周官)之称经,王莽所加,应该正名。

”(《六经正名答问》)(三)兼采汉、宋的经学史观点所谓“汉学”,即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汉儒二左退巡适之学。

两汉以后历代皆有重考证,尚质朴之治学者,这些人都可视为汉学的传人,归为汉学学派之中。

清代的汉学,则是以乾嘉学派为代表考据之学,有人称之为新汉学。

宋学,即以理学为代表的宋儒性命、义理之学。

龚自珍力主屏弃“汉学”、“宋学”互相对峙、势不两立的门户之见,并且创造性地阐释古文经学中的资料,引出具有近代价值的新论点。

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一不安也;本朝自有学,非汉学,有汉人稍开门径,而近加邃密者,有汉人未开之门径,谓之汉学,不甚甘心,不安二也;琐碎短订,不可谓非学,不得为汉学,三也;汉人与汉人不同,家各一经,经各一师,孰为汉学乎?四也;若以汉与宋对峙,尤非大方之言,汉人何尝不谈性道?五也;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沽?不足概服宋儒之心,六也;近有一类人,以名物训话为尽圣人之道,经师收之,人师摈之,不思深论,以诬汉人,汉人不受,七也;汉人有一种风气,与经无与,而附于经,谬以裨灶、梓慎之言为经,因以泪陈五行,矫诬上帝为说经,《大易》《洪范》,身无完肤,虽刘向亦不免,以及东京内学,本朝何尝有此恶习?本朝人又不受矣,八也;本朝另有绝特之士,涵咏白文,创获于经,非汉非宋,亦惟其是而已矣,方且为门户之见者所摈,九也;国初之学,与乾隆初年以来之学不同,国初人即不专立汉学门户,大旨欠区别,十也。

今文经学1.奉尊孔子2.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3.孔子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4.孔子为托古改制5.六经为孔子所作6.以《公羊传》为主7.经学派古文经学1.尊奉周公2.尊孔子为先师3.孔子为史学家4.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六经为古代史料6.以《周礼》为主7.史学派三、龚自珍的今文经学思想(一)师承刘逢禄之前,发挥《公羊》“三世”说“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以降,世有三等,三等之世,皆观其才。

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

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

……”在这里,龚自珍提出以“治世一衰世一乱世”这一模式作为概括时代变迁的理论,这在中国经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公羊“三世说”董仲舒根据《公羊传》先后三次讲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思想资料,加以发展,提出了“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的公羊“三世说”。

《公羊传》所言是后来学者推演的公羊“三世说”的雏形,其中包含着极其宝贵的历史发展观点,人们可以据以发挥,划分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

到了东汉何休,作了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理论模式。

治世—衰世—乱世(二)师承刘逢禄之后,发挥《公羊》和《尚书·洪范》历史进化说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论》“昔者仲尼有言:‘吾道一以贯之’又曰:‘文不在兹乎!’文学言游之徒,其语门人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诚知圣人之文,贵乎知始与卒之间也。

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肪幽明之序,始乎饮食,中乎制作,终乎性与天道。

”八政《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日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

”孔颖达在《正义》中说:“八政者,人主施政教于民有八事也。

”龚自珍却据之来论证上古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划分为三大阶段。

在龚自珍看来,经济活动是基础,天地之后最基本的活动是饮食,故说:“饮食继天地。

”在此基础上才能演变、发展出其他一系列活动。

八政配三世食、货者,据乱而作也;祀也、司徒、司寇、司空也,治升平之事;宾、师乃文致太平之事。

”他又说:“通古今为三世,《春秋》首尾,亦为三世。

”(《五经大义经始论》)《农宗》批驳“圣人创造万物”的教条“采集经济”阶段“耕作经济”阶段发扬公羊学说大一统的精义《五经大义终始答问第七》“严夷夏之大防”大力弘扬了公羊学“太平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大一统进步思想。

“圣无外,天亦无外者也”。

(三)经史结合,阐发《春秋》大义三律从形式上看,龚自珍的((春秋决事比》这部阐发《春秋》大义的著作有类于汉儒以《春秋》决狱,将《春秋》当作最高法典。

但从实际内容看,该书更重视对《春秋》根本大义的发挥,即通过对《春秋》书法和所记载的一些事实的归纳,得出“春秋作新王”、《春秋》有“常”有“变”的深刻认识。

《春秋决事比》阐发《春秋》大义可以概括为如下三项:1.不定律2.不屑教律3.“常”与“变”律1.不定律一、“先原奏”“权假以立文”二、“后旨意”2.不屑教律更加突出地体现了龚自珍运用《春秋》“以经议政”的特点。

夷狄之间的残杀,君子是不痛恨的,在不痛恨里边实际上是包含着对夷狄的痛恨在内的。

对于夷狄之乱,最好不要过问,因为如果过问就是对他进行用兵。

无论打胜打败,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这是仁者弗为,智者弗为的事。

在这里,龚自珍把少数民族视为落后,不可理喻的民族是其思想的局限,但他敏锐地发现民族纠纷是不易解决的矛盾,引而申之,要慎重解决边疆之争的问题则是颇具远见的。

3.“常”与“变”律有“常”则有“变”,有原则性也还应有灵活性。

龚自珍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春秋》的常经(龚氏又说:“言父子则兄弟在矣”),但不能一成不变地到处套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变通,即“大义灭亲”,这种变通在根本上是符合《春秋》经义即儒学的基本精神的。

“常”与“变”,“经”与“权”,是公羊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龚自珍从《春秋》经传中归纳出许多史实和书法,进一步揭示出公羊学家经权观的价值,不仅把《春秋》公羊经说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学术中辩证思维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经学今古文之别,古文经学着眼于学术本身多一点,故其学风朴实。

而今文经学,尤其是晚清今文经学,更多着眼的是政治,即“以经议政”,这往往不符合经义本身,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从经文中搜寻指导自己理论的见解,这有时难免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在议政,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只能从经书中寻找助成己说的东西。

龚自珍是如此,后来的康有为更是如此。

就今文经学来说,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其糟粕包括用牵强附会的手段宣扬迷信的“五行灾异说”和“谶纬说”。

龚自珍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这些均不得混人孔子家法,这是颇具科学头脑的。

四、龚自珍的哲学思想(一)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发展循环论龚自珍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事物是发展的。

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内部要素也都处在变化之中,变是事物的必然性。

他说:“一瓠三变,一枣三变,一枣核亦三变。

”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天运十年而小变,人事亦然。

据乱—升平—太平”或“治世—衰世—乱世”三个历史环节,连礼祭也有三种,“有据乱之祭、升平之祭、有太平之祭”。

通古今可以为三世,《春秋》首尾亦为三世”(《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三段循环的模式则是错误的。

(二)世界为心力所造的唯心宇宙观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胪幽明之序,始乎饮食,中乎制作,终乎闻性与天道。

民事终,天事始,鬼神设,福禔应,圣迹备。

龚自珍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先从社会的“民事”开始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