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竞赛资料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Science

现代文明的发展给人类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同时,我们也发现明净的天空、碧绿的田野和新鲜的空气也一步步地离我们远去。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对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影响。工业生产中也存在众多的可能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这些有害因素长期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而且工业生产与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中的许多有害物质都来自于工业生产。因此,保护人群的健康,需要了解环境(包括职业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又要利用环境科学和职业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达到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第一节公共卫生实践中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

【案例】

巢湖:水质恶化,生态脆弱。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与巢湖市之间,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库容量为40亿立方米,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自1987年改造成半封闭内陆湖泊后,开始有蓝藻繁殖,上世纪90年代已达到严重程度的富营养。近年来,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蓝藻暴发。2007年6月上旬,巢湖西北部塘西岸边蓝藻暴发区域长约4-5公里,宽约1公里。6月份,安徽省、巢湖市环境监测部门在自动监测点,对巢湖流域巢湖湖区和9条主要环湖河流出、人湖水水质进行了摸底监测,其结果显示,巢湖湖区为重度污染,水体呈富营养状态。现今巢湖水质不容乐观,严重污染导致局部水域生态脆弱,太湖蓝藻之祸似乎已离巢湖并不遥远。

太湖:蓝藻暴发,环境告急。太湖,我国最美丽的湖泊之一,曾经一曲《太湖美》唱遍了大江南北,使太湖蜚声海内外。然而,2007年5月太湖首次向无锡市民发难。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供给全市市民的饮用水源头被蓝藻严重污染。遭到污染的、散发腥臭味的水进人了自来水厂。一夜之间,全市数百万人无水可饮。无锡市采取紧急措施,从周边大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解决市民吃水问题。同时启动“引江济太工程”,引进长江水净化太湖水;采取人工增雨办法,降水灭藻;组织大批人力打捞太湖蓝藻。直到6月2日,自来水厂才恢复正常供水。面对这场生态灾难,有关专家们发出了警告:“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然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

滇池:湿地消亡,水量衰退。滇池面积300平方公里,蓄水量1 5.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被称之为“高原明珠”。然而,近十多年来,由于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每年夏季,整个滇池都会变成“绿色的海洋”。2007年6月25日,滇池观景码头附近的草海几乎全

是蓝藻,岸边水体很稠,腥臭扑鼻。在草海大堤放眼望去,整个滇池成了“绿海”,满眼尽是绿色的浪花。从1992年到现在,昆明市区面积扩大了近3倍,流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十五”期间耕地减少了15万亩,建设用地增加了近15万亩,滇池湖滨地带面积6.39万亩,其中96%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湖滨湿地几乎消失殆尽。滇池湖面变小,湖盆变浅,已进人老龄化阶段。

【问题的提出】

一、巢湖、太湖、滇池蓝藻暴发污染事件是哪一类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二)环境问题分类

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类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

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类环境问题或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土壤环境恶化等。

第三类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社会因素变化引起的社会环境问题,如经济、文化、政治、战争、宗教、习俗等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冲突。

巢湖、太湖、滇池藻类污染事件就是环境问题中人为活动产生的“公害”。

二、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一)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来看为上升趋势。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

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海平面上升;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

图5-1-1 温室效应图5-1-2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

(二)臭氧层破坏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三)酸雨

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