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初一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C2%A0 %C2%A0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衰亡教师讲述: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
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
2.官渡之战教师讲述: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积漂絮成絮片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积漂絮成絮片
世界上最早的纸是谁制造出来的,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答案是,古代丝织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制造丝棉的生产过程中,最先发明、制造出来纸。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纸”的注释是:“纸,絮一苫也。
从系,氏声”。
即其意与“丝”有关,与妇女有关。
(氏,在古代常常是人或妇女的代名词)可见,“纸”字本身就很清楚地表视出来最早造纸技术地发明者和造纸原料。
在制作丝绵地过程中,每次漂絮完之后,妇女们发现,总有一些残絮留在席子上。
而且,随着漂絮次数地增加,在席子上就附着一层交织着的棉絮。
晾干以后,妇女们逐渐发现,这种薄片状物质具有同丝帛这种书写材料一样的性质。
于是,有人就试着在上面写字,果然好用。
以后,人们就有意识地加以“如法炮制”,并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制成了一种新的书写材料,这就是“絮纸”。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教案教案标题:《伤寒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3. 掌握《伤寒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4. 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第一课:引入与导入1.1 引入:向学生讲解《伤寒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导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关于中医的了解和期望,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课:《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及出版历史2.1 学习《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2 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出版历史,让学生对《伤寒论》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课:《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治疗原则3.1 介绍《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六经辨证、阴阳平衡等。
3.2 了解《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如解表宣肺、清热泄火等。
3.3 分析《伤寒论》中常见病例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讨论。
第四课: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4.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小组活动,选择一个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 学生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4.3 学生小组报告,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进行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讲解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和问题的提问,评估学生对《伤寒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 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 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
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
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 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 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 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
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
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
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 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
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 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除了
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 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
(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
瘟疫凶猛。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 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
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
的。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直观法:教师利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了解南北朝对峙的基本史实。
情感目标: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经济地位及启示,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识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图片: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1.曹操统一北方教师: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展示:图片曹操画像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教师: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2.三国鼎立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教师:曹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虽然他还控制着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无力重振霸业,不久死去。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7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
背景:
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用__
___或_____做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发明时间:_______前期发明了纸。
改进:_______时期,_______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这种造纸术的优点是______。
意义:
医学成就:
①东汉医学家_______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______的基础,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一共分为九个章节:“方田”38问题四则运算;“粟米”46问题主要是比例;“衰分”20问题按比例分配;“少广”24问题开方和开立方;“商功”28问题工程计算方法;“盈不足”20问题双设法;“方程”18问题正负加减运算等。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造纸术、医学、数学三方面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同学们,你学完这节课,面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
重点
难点
古代造纸术及造纸术传播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的讲解。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是指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技术:是包含方法、经验、能力和创造。
提问:有人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是技术,你是否同意,请讲出理由。
一、造纸术
先提问学生:①纸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携带方便。
3.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2世纪末,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逐渐外传,首先传到越南,公元4—6世纪,朝鲜就开始生产麻纸,到9世纪高丽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朝鲜人学会了制造韧皮纤维纸,并通过贸易手段输入中国内地,这种纸称为“高丽纸”日本开始造纸是在公元610年。造纸的技术传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等国,使这写国家的书籍制作材料由使用贝叶改为用纸,书籍的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军事冲突,在这次战役中,随着一些手工业工人,包括造纸工人出身的唐朝士兵被俘,中国的造纸技术由此传到了西亚。公元793年,阿拉伯国家在报达建立起的第一家造纸厂,公元900年,在今埃及的开罗开办造纸厂,公元1100年,北非的今摩洛哥也开始有造纸厂。公元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公元1189年,传入法国,公元1276年,经过阿拉伯国家向北,造纸术从另一方面传入了欧洲大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九章算术》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
它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的。
现在。
我们只知道西汉初年的张苍、耿寿昌等人曾经作过增补。
据研究,它最后成书至迟在东汉前期(公元1世纪)。
《九章算术》原本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是刘徽注释本。
《九章算术》全书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做九大类,就是“九章”。
第一章“方田”,主要讲各种田亩面积的算法;第二章“粟米”。
主要讲各种谷物按比例交换的算法;第三章“衰分”,主要讲按等级或比例进行分配的算法;第四章‘少广’,主要讲已知面积和体积反求它一边的算法;第五章“商功”,主要讲有关土石方和用工量的各种工程的算法;第六章“均输”,主要讲按人口多少和路途远近等条件来摊派税收和分派劳力(徭役)的算法;第七章“盈不足”,主要讲两次假设来解决某些难解问题的算法;第八章“方程”,主要讲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正负数的加减法法则;第九章,“勾股”,主要讲勾股定理的应用、直角相似三角形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全书系统总结了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其中的负数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它的特点就是和当时的实际需要密切相结合,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色,一大优点。
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九章算术》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和古希腊数学的代表著作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的《几何原本》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式有明显的不同。
它对我国后世数学的发展一直有很大的影响,曾经被历代规定作为进行数学教育的教科书,是所谓“算经十书”之一。
它还流传到朝鲜和日本,对朝鲜和日本古代数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作为世界古典科学名著,它已经被译成俄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日本的小仓金之助博士评价说:“《九章算术》是‘中国的基本教科书’,包含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如果将它与希腊数学比较的话,几何学虽劣于希腊,但算术和代数却凌驾于希腊之上,它是‘中国的欧氏几何’”。
历史七年上第16、17课教案
1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造纸术的发现改进。
《九章算术》。
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二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秦汉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二、导学新课(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纸的发明(板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可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师问: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生答:龟甲、兽骨。
师问:“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生答:青铜器。
师问: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书写材料?生答:竹简、丝帛。
(教师用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师讲: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
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
但竹木简太重了。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书。
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己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还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用课件演示蔡伦的图象),它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医圣”张仲景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县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并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
张仲景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对于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认为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尚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他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对于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理机转加何进行辩证施治,他作了具体论述。
这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它的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对于病在表,或正盛邪衰的三阳证(太阳、阳阴、少阳),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对于三阴证(太阴、骄阴、少阴),因为是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弱,所以治疗时就应以扶正为主。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皿205个方,第一篇相当于总论,从脏腑经络为纲,概括地论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诊断和治疗;第十八篇论述外科疾病的诊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脉症和治疗,最后三篇论述有关食物的禁忌和治疗方法,其余各篇属于内科杂病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华佗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华佗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神医”。
《后汉书》、《三国志》都载入了《方技传》,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技的轻视。
华佗不慕爵禄,潜心研究学习医药,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公元2世纪的医学水平。
华佗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
据《后汉书》、《三国志》等书记载,曹操“亲理”朝政时曾因头风病不时发作而欲“使佗专视”,但华佗却“恃能厌食事”,不愿专门服侍曹操。
他借故归家不返,“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犹不上道”。
最终被曹操处死。
这单就华佗不贪利禄不慕荣华富贵这一点,也说明华佗的道德高尚。
华佗从小就很机敏。
传说他7岁死了父亲,家中贫困,母亲让他去求父亲生前好友蔡医生学医。
华佗到城里见了蔡医生,说明了来意。
蔡医生心里想:华佗父亲是我的好朋友,若不答应,乡邻会骂我“人死绝交,对友不义”,答应吧,还不知他是不是块学医的材料,最好考考他。
蔡医生见几个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最高的枝条够不着,也爬不上去,便向华信说:“你能想法把这最高的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信说:“这还不容易!"于是,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块小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就把桑叶采到手里。
蔡医生又看见两只羊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又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华佗马上说:“这好办。
”只见他抓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两侧,斗架的羊早饿了,看见身边的鲜草,忙抢着吃,就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
后来他刻苦学习,注重实践,成为东汉名医。
成名后的华佗为人治病不分对象,不论场所,这也反映了他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他,一生行医,对外科、内科、妇科、针灸、寄生虫病和医疗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医术。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周髀算经》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
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
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
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
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天文学共有3家学说,“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
这派学说主张:天像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
南宋时的传刻本(嘉定六年,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
《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书中有矩(一种量直角、画矩形的工具)的用途,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等数学内容.
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开平方的问题,等差级数的问题,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以及应用于古代的“四分历”计算的相当复杂的分数运算.还有相当繁杂的数字计算和勾股定理的应用。
该书的第一章叙述了周公、商高问答时提到的勾股定理测量的方法,还举出了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
1。
中华医圣张仲景教案
中华医圣张仲景教案教案标题:中华医圣张仲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张仲景,并了解他的贡献和影响。
2. 通过学习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张仲景的生平、医学理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理解《伤寒杂病论》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医学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团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
2. 《伤寒杂病论》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的医学理论。
2. 运用医学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和诊断。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2. 张仲景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伤寒杂病论》的教材或电子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张仲景的形象和贡献。
2. 引发学生对中华医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10分钟)1. 简要介绍张仲景的背景和生平经历。
2. 强调他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学习《伤寒杂病论》(20分钟)1. 分享《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介绍《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主要医学理论。
3. 分组让学生阅读指定章节,理解其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四、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张仲景的医学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建议。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
2. 教师总结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医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张仲景的其他著作,如《金匮要略》等。
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或中医医院,深入了解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伤寒论》中的智慧(1)作者简介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方剂精当灵验,近二千年来一直被广泛有效地用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先介绍一个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首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因治理有方,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方二十一岁,张仲景一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十岁时眉毛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一个方子叫“五石汤”,服了这个方子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话不好听,勉强接过汤药,但并没有服用。
又过了三天,二人又见了面,张仲景就问王仲宣:我给你的方子服用了吗?王仲宣故意说:已服。
张仲景说:我看你的气色不像是喝过了我给你的药,你怎么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王仲宣虽心里不高兴,但不便说话。
历史张仲景教案
历史张仲景教案教案标题:《历史张仲景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2.理解张仲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2.张仲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张仲景对中医药发展的具体贡献;2.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图片等教具;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张仲景的图片或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张仲景的兴趣;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张仲景吗?知道他的贡献是什么吗?二、学习(2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教材介绍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包括他的成就、著作等;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张仲景的了解和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张仲景对中医药发展有哪些具体贡献?为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医药文化至关重要?三、拓展(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搜集更多关于张仲景的信息;2.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小报告或PPT,并进行展示。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2.教师对张仲景的贡献进行总结,并强调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了解中医药文化,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仲景的作文,表达对他的敬佩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关于中医药的书籍或文章,并做相关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张仲景的生平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组活动的设置让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的布置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医药文化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公元150—219年前后在世,年轻时跟随张伯祖学医。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当时民众不是战死,就是饿死、病死,尸横遍野,疫病流行。
据张仲景自述,当时其家族200多人中,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死于流行疾病的竟占三分之一,其中因患伤寒而病死的又占十分之七。
于是他发奋学医,认真学习《内经》、《难经》等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晚年时写成《伤寒杂病论》共16卷。
此书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也作了系统阐述。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至今还一直指导着我国中医临床诊疗工作。
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东汉末年以前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阐述了各种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以脏腑论杂病,运用脏腑的理论进行症候分类;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辨证施治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张仲景还著有《伤寒卒病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当时战乱频繁而散失。
到了晋代,由名医王叔和整理、编纂,而成为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唐宋以后,这两部书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许多国家,成为各国人民治病救人的有效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