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
大庆石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部分主讲教师及其学术研究方向简介z
主要开展结构适应系统的辨识、预报和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
王秀芳(副教授)
张方舟(讲师、博士)
陈雪松(讲师)
信息处理理论及应用
主要开展最优非线性滤波、神经网络信息处理、通信信号处理、信道编码理论与应用、3G移动通信安全网关等领域的研究。
付光杰(教授)
曹玉泉(教授)
复杂非线性系统辨识、滤波、预测和控制
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系统辨识和预报;非线性多峰函数辨识及新型遗传算法的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新型神经模糊辨识方法研究;新型自适应噪声消除器和小波变换域自适应滤波新技术研究。
任伟建(教授)
关学忠(副教授)
邵克勇(讲师、博士)
于涛(教授)
丁伟(博士教授)
王俊(副教授)
石油化工与工程
新型石油品的研究与开发;三采化学工程与工艺;新型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开发;精细化学品研制与开发。
丁伟(博士教授)
匡洞庭(副教授)
姜涛(博士教授)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
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开发;新型聚丙烯酰胺研究与开发;高分子水处理剂研究与开发;新型聚烯烃催化剂及聚烯烃材料研究与开发。
蒋明虎(博导教授)
王尊策(教授)
赵立新(博士)
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技术
地面油水分离技术与应用、工业污水分离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
刘巨保(教授)
李国义(副教授)
李崇志(副教授)
计算力学及应用技术
井下管柱力学与数值仿真、石油设备有限元分析
朱军(博士教授)
姜民政(副教授)
系统工程理论及节能技术
系统工程效率分析与节能技术、系统工程故障诊断与仿真技术、系统工程自动化与控制技术。
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为辽河油田持续有效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 : 谢文彦 (94 )男 , 16 一 , 教授级 高级 工程师 , 9 年毕业于挪威科技大学地质系 , 14 9 获硕十学位 , 现在 L圈石 油大学 ( } l 北京 ) 攻读 地质工程 专业博士学
位, 为本刊编委会 主任, 现任 中油辽河 油田公司总经理 。
术取 得重 大突 破 , 广 泛应 用 于产 能建设 和 老油 区 并
()科 技 进 步 是 推 动 油 田持 续 发 展 的不 竭 动 1
力 。科技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与发展 的重要 源动 力 。从人类社会的演 进 、 国家的发展 , 到石油工业 的壮大 , 无不源 于科 技进 步。辽 河油 田勘 探开 发 3 年来 , 论是生产发展 , 6 无 还是 效益提 高, 离不 都 开科技进步 ; 而每一次科学技术 的新 突破 , 会带 都 来油田勘探开发 的新发展。“ 七五” 间, 期 通过数字 地震勘探的广泛应用 , 高凝油开 发技术 的攻关 突
一
针, 落实集 团公 司、 股份公 司科技工作部署 , 照 按 “ 18”“ 526 、硬稳定 , 快发展” 目标要求 , 围绕“ 六项战 略措施 ” 的实施 , 遵循 “ 针对性、 先导性 、 配套性 、 规 模性 、 实用性” 相结合的原则 , 坚持技术攻关与工艺 配套 , 大力开展核一 技术攻关 , 1 5 , 积极推广应用成熟 适用技术 , 加强前沿储备技术研究 , 推进科技创新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6期 3
20 06年 1 2月
文章 编 号 :10 06—63 (06 0 30 — 4 5520 )6一( 1 0 0
特 种 油 气 藏
S e i i a d Ga e e v i p ca O l n s R s ror l s
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思路探讨
文章编号:1006-4095(2006)01-0021-04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思路探讨陈 波1,2,赵海涛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2.长江大学)摘要: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很多,如高分辨储层地震表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精细沉积微相和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等,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每一种方法单独用于储层精细表征达不到一定精度,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发现,通过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对保证储层表征的精度和准确性的具有重要意义,并总结出一套以高分辨率层序、沉积微相分析、储层随机建模和开发动态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
关键词:储层表征;储层随机建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体系;油藏开发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TE112.23 文献标识码:A 储层表征伴随着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提高,不可避免出现油田含水率的提高,通过提高对储层表征的精度,这些油田仍然存在可供挖掘的巨大潜力[1],因为存在大量未发现或未动用层,动用不充分或未射孔层等。
形成这种挖掘潜力的基础是由于地层的复杂性、岩石的非均质性、沉积的不连续性和成岩作用等形成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其挖掘的潜力完全取决于对储层分布、储层的连通性及非均质性的理解程度,或对储层表征的精度。
表征储层的方法很多,如地震储层表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模等方法,在表征储层上各有其特点,但这些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或认识问题角度的局限性,不能独立解决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或寻找剩余油的所需要的储层精度问题。
我们提出的方法和思路是有机地将这些方法结合为方法体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达到对储层精细表征的要求。
1 常用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在储层描述中,所涉及的常用方法技术很多,如地震储层表征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油藏开发动态及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等,在这里不讨论这些方法本身,而是从提高储层表征精度角度来探讨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及如何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各自方法的不足。
稠油油藏开发规律认识与热采技术研究
稠油油藏开发规律认识与热采技术研究作者:宋莎莎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1期摘要:研究辖区具有油层厚度薄、原油粘度分布广、储层埋藏深、泥质含量高、出砂严重、受边底水和注入水影响大的特点,属河道砂稠油油藏。
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开发政策和措施。
在中高含水期,针对层间干扰日趋严重,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强化完善注采系统等调整技术。
针对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应用稠油热采技术,加快了油田驱替方式的转变,强化储层精细描述,使油田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
关键词:强化开采;稠油热采;生产周期;储层精细描述;驱替方式;高效开发研究区块经过强化开采,目前稠油热采老区已进入中高含水、多轮次吞吐阶段,稠油产量由上升态势转换为下滑趋势。
为减缓水侵影响,提高热采开发效果,运用精细地质管理和精细地面管理,延长热采井的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达到了较好的蒸汽吞吐效果。
1 油田稠油开发现状研究辖区具有油层厚度薄、原油粘度分布广、储层埋藏深、泥质含量高、出砂严重、受边底水和注入水影响大的特点,属河道砂稠油油藏。
经过强化开采,稠油热采老区已进入中高含水、多轮次吞吐阶段,稠油产量由上升态势转换为下滑趋势。
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稠油热采生产动态,根据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实施了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水侵治理等技术,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2 油田稠油热采配套技术(1)蒸汽吞吐采油技术。
蒸汽吞吐是指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稠油的增产方法。
蒸汽吞吐是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开采稠油技术,蒸汽吞吐提高开采效果的机理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水流动能力;清洗井眼及近井地带,改善油井的完善程度;由气体的膨胀来驱动原油;降低界面张力,减小水相的相对渗透率,减小残余油饱和度;提高波及效率。
(2)蒸汽驱采油技术。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石油石化企业能够准确了解在世界经济动荡形势下,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尽早制定出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图文报道。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油价走低时勘探开发领域的应对之策。
我是来自中国石化[0.00% 资金研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主任。
首先有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他们原定的发言是副总经理毕义泉先生,而下面由孙女士代他发言。
(中石化胜利油田)孙梦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
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
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
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
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
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
稠油和高凝油开发技术
稠油和高凝油开发技术发布:石油博客 | 发布时间: 2007年12月1日《加入石油杂志》1 常规地质评价技术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建立了稠油、高凝油油藏的地质模型。
首先建立了地层模型、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和储层模型,然后采用储层及其属性参数三维预测技术、油藏建模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以静态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预测模型。
该模型不仅利用了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保障控制点间的内插外推值的精确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无资料点具有预测能力。
针对高凝油主要在潜山储层富集的特点,对潜山储层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地层研究技术、构造及断裂系统研究技术、井点储层描述技术、储集岩空间分布预测技术、构造裂缝空间分布预测技术和裂缝性油藏储层建模技术等对潜山储层进行了研究,利用确定性建模或随机模拟的方法,根据实际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发育特征、岩心资料、野外露头资料、测井及动态测试等资料建立了裂缝型储层三维属性模型。
2 蒸汽吞吐注汽参数优化技术根据地质特点,应用产量特征趋势分析法及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影响吞吐效果的注汽强度、注汽压力、注汽速度及焖井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
尤其是对高轮次吞吐注汽参数的优化,解决了吞吐进入高周期后油汽比低的问题。
对吞吐8 周期以上的近800 井次实施优化,平均单井周期可以节约注汽量200 m3 ,周期油汽比提高0105 。
3 蒸汽驱开发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基本上形成了适合辽河油区中深层稠油油藏的蒸汽驱技术,并通过曙12725块和齐40 块的蒸汽驱试验的应用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4 分层和选层注汽技术针对多油组互层状油藏吸汽不均、油层纵向动用差的问题,广泛采用了分层注汽及调剖工艺技术,包括:(1) 封隔器分层、选层注汽技术用封隔器封堵高吸汽层,动用吸汽差层或不吸汽的油层。
相继又开发出滑套式分层、选层注汽技术,一次可实现两层分注或多层选注,有效地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
(2) 机械投球选注技术堵塞高吸汽层射孔孔眼,实现选择性注汽。
大庆石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部分主讲教师及其学术研究方向简介z
吴文祥(博导教授)
康万利(博士教授)
化学驱油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微生物采油原理与应用技术等;各种化学驱油方法的注入剂的研制。
刘永健(博导教授)
陈涛平(博士教授)
范洪富(博士教授)
稠油热采及物理法采油技术
稠油水热裂解降粘提高采收率技术,稠油裂解催化剂研究;利用震动、电磁场、加热等方法,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栾庆德(教授)
刘树林(博导教授)
崔旭明(副教授)
钻采机械设计及理论
地面机械设计及理论(抽油机、钻机等)、井下机械设计及理论(抽油泵、抽油杆与螺纹、定向井工具等)、机械装备失效与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
张永弘(教授)
任福山(教授)
李其(副教授)
实验力学及应用技术
断裂力学与疲劳分析技术、光弹力学及应用技术
郝文森(教授)
吕延防(博导教授)
付广(博导教授)
张云峰(博士副教授)
天然气地质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主要开展天然气运移路径及效率的物理模拟、盖层封油气机理、盖层封闭性及其演化、断层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油气成藏系统及其演化、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区预测与评价的研究。
马世忠(博导教授)
刘吉余(博士教授)
柳成志(博士教授)
蒋明虎(博导教授)
王尊策(教授)
赵立新(博士)
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技术
地面油水分离技术与应用、工业污水分离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
刘巨保(教授)
李国义(副教授)
李崇志(副教授)
计算力学及应用技术
井下管柱力学与数值仿真、石油设备有限元分析
朱军(博士教授)
姜民政(副教授)
系统工程理论及节能技术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纯 总 比小 于0 . 5 的 热采 边 际稠 油油 藏 ,如 乐安 油 田草 1 2 8 块 、陈 家 庄 油 田陈 3 7 1 块 、陈3 1 1 块 等。
薄层稠油储量 1 . 6 9 亿 吨,占胜利油区稠油储量 的 2 1 . 7 %。常规 直 井蒸 汽吞 吐无 法 满足 高效 开发 薄层
南 “ 十五 ”末 的8 . 3 %提 高 ̄ r J 7 8 . 6 % ,平均 单井 1 3 产
胜利油 田稠油热采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吴光焕刘祖 鹏
( 中国石 化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地 质科 学研 究 院 ,山东东 营2 5 7 0 1 5)
摘
要 :针对胜利油 田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难点 ,重点介绍 了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 、浅薄层 超稠油油藏 、敏感性稠油油藏和低渗透稠 油油藏等复杂稠油油藏的开发技 术 ,并对其提
产 连续 1 2 年 增产 ,年 产 量 由 1 4 3 万 吨增 加 至 5 3 0 万 吨 ,成 为 胜 利 油 田原 油 产 量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本 文 主要 阐述 “ 十五 ” 以来 胜 利 油 田在 稠 油热 采 中 的新 技 术 和新 理 论 ,重 点 介 绍 驱 油 机 理 、技 术 关
块 推 广应 用 ,郑4 l 1 区块 为 中深 薄层 超稠 油油 藏 ,
5 0 时地 面 脱 气 原油 黏 度 2 2 万 ~3 8 万毫 帕 ・ 秒,
发技术 ” 0 可实 现薄层稠 油储 量 的有效 动用 。
该 技 术 先 后 动 用 了 孤 岛 Ng 6、陈 3 7 3 块 、草
针 对 上 述 问 题 ,通 过 采 用地 震 属 性 分 析 ,分
油井储层综合评价与新方法测井解释
油井储层综合评价与新方法测井解释摘要:油井勘探目的,是为该区的地震、地质等基础调查求取有关地层数据;为资源储量测算提供重要参考;为该区域下阶段石油勘查发展奠定基础。
油井先后已开展过四期全套测井,全部使用美国LOGIQ测井系统。
测井方面针对各种第一手数据开展了资料校正、数据分析、四性关系评价、储层综合判断、新数据分析等较完整的研究。
关键词:测井解释;四性关系;阵列感应;地层倾角引言:测井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测井技术,它的关键在于确定测井信号与地质信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合适的处理手段将其处理成地质信号。
结合大量的地质、钻井、开发等数据,对地层划分、油气层、矿物层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测井解释工作包括:评价产层性质、评价产液性质、评价储层性质、开展钻探和开发应用等。
一、测井解释的新方法(一)井周声波成像(CBIL)测井技术井周声波成像测井技术是利用旋转环能装置将高频率的脉冲声波辐射到目标地层,利用声波的反馈,对井口周围进行地质勘探,其频率为每秒6周,一般一周可达250个取样点。
通过传感器端接井周声波,通过内部处理器来记录和分析井周声波的强度和回波时间,并以此来完成井周地层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岩层的回波强度和回波时间的分析,可以得到岩性、物性、沉积结构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将反射波的传输时间转化为目标的距离,并将其以井周360度的方式呈现为黑白或彩色的影像。
通过图象显示的资料,可以更好的理解井底岩性和几何接触面的变化,进而对地层中的裂缝位置、地质结构等进行分析。
(二)核磁共振技术在没有其他磁场干扰的情况下,形成中的氢核是自旋相关的,并且具有随机的方向。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记录装置来创造一个永久的磁场,形成中的氢核在应用磁场的方向上形成有规律的排列,这个过程称为氢核的极化。
如果这个应用磁场总是恒定的,那么在它上面添加一个垂直方向的射频场,同时调整射频场的频率以匹配氢核的谐振频率,就会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低油价下老油田的二次开发
低油价下老油田的二次开发发布时间:2021-06-10T11:02:14.09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作者:王季欣[导读] 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
油田二次开发的就是老油田在传统的开采技术方式下,已无开采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重新建立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和模式,实现老油田经济有效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开发技术的策略。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王季欣 457001摘要: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
油田二次开发的就是老油田在传统的开采技术方式下,已无开采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重新建立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和模式,实现老油田经济有效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开发技术的策略。
本文分析不同类型油田二次开发的成功做法以及取得的效果,为不同类型油田在目前国际油价长期低迷条件下开展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老油田、二次开发、低油价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老油田具有勘探程度完善,储量丰度高,剩余可采储量依然相当可观等特点,潜力巨大。
随着地下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受国际低油价影响,三次采油实施空间有限,为适应当前国际石油形势、不断提高采收率,开始实施 “二次开发”工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二次开发以 “科学开发,挑战极限”为核心理念。
由于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关系极其复杂,总体上表现出“两低”、“两高”和“多井低产”的特征。
其中,“两低”指未动用及难动用储量的低渗透和低丰度。
“两高”指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
“多井低产”指油井总数逐年上升和单井平均日产逐年下降。
二次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采收率。
国内及国外一批高水平开发油田的成功实践、重大开发试验,以及采收率研究都表明,目前的采收率仍具有提高10%以上的潜力空间。
储层评价技术
储层评价技术储层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评价油气储层的性质和储集条件,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而评估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
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等。
岩心实验是通过采集储层岩石样品,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来获得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岩心实验包括岩心物性实验、岩心饱和度实验、岩心渗透率实验等。
岩心实验可以提供直接的储层参数数据,为储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储层的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的层位分布、厚度、构造等信息,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等参数。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过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广泛的储层信息,对于评价储层的连通性和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测井技术是通过测井仪器对井下的地层进行测量,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测井技术包括电测井、声测井、自然伽玛测井等。
测井技术可以提供井壁周围地层的电阻率、声波速度、放射性等参数,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
测井技术是评价储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在井中直接获取储层参数,对储层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
储层评价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应根据不同的储层类型和区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储层评价技术有其适用的场合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准确评价储层的目的。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岩心CT扫描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测井技术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储层评价技术是评价油气储层性质和储集条件的重要手段,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是常用的评价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准确的储层参数和地质信息,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评价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范文
《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缝洞型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关注焦点。
缝洞型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和复杂的流动特性,给开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缝洞型油藏的开发效果,本文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缝洞型油藏的储层特征、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难点1. 储层特征缝洞型油藏是一种以裂缝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油藏类型。
其储层具有多尺度、多层次、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储层内流体流动复杂,难以预测。
2. 开发难点(1)储层评价难度大: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难以准确评价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分布情况。
(2)开采效率低:受限于复杂的储层结构和流动特性,缝洞型油藏的开采效率往往较低。
(3)开发成本高:缝洞型油藏的开发需要采用复杂的技术手段和较高的投资成本。
三、提高开发效果的基础技术研究1. 储层精细描述与评价技术(1)利用地震、测井等资料进行储层精细描述,确定裂缝和溶洞的分布范围及规模。
(2)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数据,评价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分布情况。
(3)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储层进行三维地质建模,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 优化开发方案设计(1)根据储层特征和流体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井网部署和开采顺序。
(2)采用水平井、多分支井等钻井技术,提高井筒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开采效率。
(3)结合注水、注气等措施,调整储层压力,优化流体的流动路径,提高开采效果。
3. 先进开采技术应用(1)采用超声波振动、电磁波等物理场技术,增强储层内流体的流动能力。
(2)应用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改善储层的渗透性能,降低开采难度。
(3)利用智能油田技术,实现缝洞型油藏的智能监控、智能决策和智能开采。
四、实例分析以某缝洞型油藏为例,通过应用上述基础技术研究,实现了以下效果:1. 通过储层精细描述与评价技术,准确掌握了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分布情况,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技术应用
轻烃分析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技术及应用一、技术简介1、概述轻烃分析方法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技术是油藏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储层含油气性及油层水淹程度评价的一种,是一种得到原油分子级微观组成信息的分析方法,能够为油气层的准确发现和评价以及油田开发后期油层水洗、水淹程度评价提供一种速度快、费用低、结果准确的技术手段。
技术关键是样品的采集与封存;分析样品的处理与分析;评价参数的选择;分析结果的综合解释与评价。
评价对象是新钻的单井,包括勘探井、滚动开发井、开发井等。
评价方法是随钻评价解释静态的储层含油气性和油层垂向的剩余油分布。
技术应用主要是发现油气显示,判断油、气、水层,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对油田开发后期油层水洗、水淹程度进行评价;与其他技术形成互补,有效提高储层解释符合率,最终为油田调整开发方案、稳油控水提供依据。
分析样品可以是岩屑、岩心、井壁取芯,要求取样及时,烘烤或晒干造成轻质烃类损失将影响轻烃分析结果。
现场取样方法是新钻井岩屑样品不经挑选和泥浆一起立即装瓶密封;岩心、井壁取芯样品取出后,立即放入洗净的小瓶中密封,防止轻烃散失。
实验室做样方法是抽取顶部气体注入进口的高灵敏度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分析组分包括从C1到C9的正构、异构、环烃、芳烃四大组分约103个色谱峰,各参数的浓度、相对比值有众多的参数组合,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2、基本理论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亨利定律(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分压等于该组分在混合气体中的mol分数与混合气体总压力的乘积)和拉乌尔定律(某物质在溶液中的蒸气压只与它在单位体积溶液中分子数(浓度)有关,而与物质的种类无关)。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和拉乌尔定律,轻烃各组分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大小及轻烃组分数无关,这就为我们利用此原理在一定温度下,采用密闭顶部气体取样法进行轻烃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理论分析可以得知:轻烃取样方法不要求定量取样,不要求挑选样品,基本不受钻井工程的影响,对钻井工程也没有特殊要求,此技术优势是其它任何录井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陈南薄层稠油提高采收率研究
度高于4℃ ,动液面在0 80 o — 0m, 日 油大于3d ,正常生产 ;单 产 t时 / 井井 口温度 明显 下 降低 于 4 ℃ ,动液 面在 0 8 0 0 — 0 m, 日产 油 大于 3d ,采取洗井 、加药降粘 ;单井井口温度高于4 ℃,动液 面大于 t时 / 0 80 0m,日产油小于3 d ,采取防砂解堵措施恢复热采产能;单7丌 t时 ^ J-  ̄l lF r' h E温度明显下降低于4 ℃,动液面大于80 l o 0m,日 油小于3d ,及 产 f时
7 .%,油田年含水上升率 1.%。 13 37
2 储层 特 征 研 究
注汽质量监测 ,干度损 失l. — 8 4 平 均2 . 7 2 2 . %, O 9 2 %。 5 () 2 探索转周时机 ,提高注汽效果 。根据热采井实际生产动态 总结转周合理时机 ,制定出陈南最佳转周时期动态图版。单77口温 44 4- rr  ̄ k
防砂 x E、注汽工艺、水平井配套工 艺技术等研 究,结合 生产动态优化 ,确定合理的注汽强度、制定合理转用 时机 图板。进行热采周 -
期内差异化管理 ,实现陈南薄 层特稠 油整体动用,采收率达到1% 7 ,储量动用程度达9% ’ 0。 关键词 薄层稠油 水平井 技 术研 究 陈家庄油田南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境内 ,区域构造位置为 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中部 ,是一个 具继承性发育的受基岩控制的披覆
注汽管柱 、注采一体化管柱 。降低注汽压力z I I B  ̄- O : 艺技术 的应用取得 -
了一定的效果。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A型微观结构参数分布直方图
五、储层温度、压力评价 (一)评价内容 1.储层温度 (1)现在地温环境:主要用地温梯度(GT,ºC/100m) 的变化规律来表示。影响因素有:岩石的 导热性、地下流体的导热性、地下水循环、水化学作 用等 (2)储层古地温:对自生石英、自生长石和自生粘土 矿物等一系列成岩事件影响很大。前苏联,具有最大 储量的地层温度为115ºC。 (3)储层温度的性质:根据地温梯度的大小确定储层 温度的性质。
四、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孔隙成因类型
根据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1)原生孔隙:主要指粒间孔隙、层间纹理缝、 碳酸盐岩的骨架孔隙和遮蔽孔隙。 (2)次生孔隙:主要指各类溶蚀孔、缝及交代成 因孔隙。
2.次生孔隙的类型及识别标志 (1)类型:破裂孔隙、收缩孔隙、 各类溶蚀孔缝,以及碳酸盐岩中的白 云化晶间孔隙,还有裂隙。 (2)识别:胶结物部分溶解、印模、 颗粒的不均匀排列、特大孔隙、漂浮 颗粒、伸长状孔隙、颗粒部分溶解、 晶内孔隙、粒内孔隙等。 3.储层孔隙结构 定义: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 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状况。 研究方法:主要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和 孔隙铸体。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作者:张凌达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辽河油田是一个具有多种油品性质、多种储集类型、多套含油层系的复杂断块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石油地质大观园”。
针对辽河地质结构复杂、破碎等特点,决定了对储层的研究技术也注定不会以一种技术包打天下,本文研究的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即以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从单砂体以及裂缝这两种储层类型出发,对其不同的表征参数进行精细刻画研究,成功指导了多个区块薄层水平井部署、岩性油气藏及兴古巨厚潜山油藏高效开发,在油田开发部署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储层精细刻画储层预测开发部署0 引言辽河油田主体位于下辽河地区,地跨辽宁、内蒙古两省区。
辽河盆地属于华北陆台东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按照不同构造级别可划分为35个二级构造带,83个三级构造单元,1000多个断块,油藏类型复杂多样、含油层系多、井段长,沉积体系类型多、储层岩性、储集类型多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投入开发,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油田开发主力区块均已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需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实现老油区长期稳产,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的发展,将为油田开发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1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思路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即以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从单砂体以及裂缝这两种储层类型出发,对其不同的表征参数进行精细刻画研究,单砂体的刻画内容包括空间展布、空间形态、内部构型、大孔道识别、三维模型以及动态变化;裂缝储层刻画内容主要包括岩性特征、裂缝特征、裂缝预测以及裂缝储层综合评价(见图1)。
2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2.1 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2.1.1 井震结合,等时对比由于大多数砂岩储层目的层比较薄,地震只能追踪砂层组的顶底,内部小层无法在地震上追踪。
因此应用Landmark一致性技术,可充分实现井震联合优势,利用地震层位控制井点以外趋势,进行小层延拓,从而合理而高效获得全区的小层构造,在研究中,还应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沉积特征,结合地层厚度,以沉积旋回为基础,砂体为单元,标志层作控制,以古生物资料确定时代,结合油水分布,在原来分层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岩性、电性特征由点到线再到面逐级对比划分,利用井震结合,开展相控等时对比,建立单砂体相控等时对比模式,研究各单砂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井网层系适应性评价,生产动态分析及剩余油细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储层评价是预测和评价研究区含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储层研究的综合认识和评判。
针对单因素评价储层结果不惟一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的方法(图1)。
该方法分为4个步骤:首先利用特征选择算法对评价参数进行筛选,然后根据灰关联分析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运用最大值标准化法确定各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最后计算各项参数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对储层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与研究区储层实际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和综合解释具有定量化、地质意义明确等优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图1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框架1评价参数的选择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性,全面评价一个储层,需要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评价储层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储层分类的参数与方法,但应该用哪些参数、选用何种方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是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对储层多个影响因素做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储层分类。
国内研究储层的学者在评价参数选择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
比如:刘吉余等[7]认为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主要为储层的有效厚度、砂体钻遇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泥质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及隔(夹)层的分布参数等;吕红华等[8]选择孔隙度、小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及小层钻遇率4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晓东等[9]选择有效厚度、沉积相、夹层频数、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5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琴等[10]选取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杂基含量、粒径、储层成岩相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共8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马立文等[1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渗透率突进系数4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作业二储层综合评价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储层的层位(段),简述基本岩性岩相特征;答:位于须六段,为三角洲滨湖砂泥互层,灰色细砂岩。
储层性质较差。
位于须四段,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叠加湖湘泥。
均质层理占40%,为一个厚度较大的储层。
位于须二段,为滨湖滩砂叠加少量湖湘泥,砂体和泥组成反韵律。
砂体为中、细粒石英砂。
成分成熟度高,是很好的一个厚储层。
2、根据所给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表1),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答:储层孔隙度评价标准:储层渗透率评价标准:由上面图表分析(并与储层的评价标准对比):须六段平均渗透率和平均孔隙度都很低,不是一个良好的储层;须四段孔隙度中等,渗透率较低,是一个低渗储层;须二段的的孔隙度较差,渗透率也较低,不是一个良好的储层。
3、根据所给扫描电镜资料,阐述储层孔隙类型;答:须六段为湖相砂体夹泥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差,孔隙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和次生的长石粒内溶孔,主要为细孔、微孔,孔喉为微喉,孔隙小,各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好,对于油气运移较为不利,所以,不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
须四段为湖相砂体夹薄层泥岩,孔隙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孔隙主要为细孔;孔喉为细喉;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好,孔渗性较好。
孔喉间见粘土矿物附着,影响了连通性,但是总体来说,须四段的孔隙结构对于油气运移较为有利,可以形成储层。
须二段为湖湘砂体夹薄层泥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差,孔隙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和次生的长石粒内溶孔,主要为细孔、微孔,孔喉为微喉。
粘土矿物发育,影响孔隙和孔喉,对连通性造成影响,总体来说,须二段是孔隙结构对于油气运移相对不利,不太可能形成较好的储层。
4、根据压汞分析资料(表2)确定孔喉结构;须六段:排驱压力值相对须四、须二段较高,表明其孔渗性相对较差。
其孔喉半径较小,但是其中值压力最低,表明其连通性较好。
综合来说,其孔隙度和吼道半径较小,连通性好,石油在其中运移相对较困难。
精细储层综合描述技术在营子街地区的应用
精细储层综合描述技术在营子街地区的应用
李国栋;孙金磊;白卫卫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3)003
【摘要】营子街地区沙三上亚段储层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浊积砂为主,分布规律性不强,油水关系较为复杂.利用地质统计、地震相分析、测井反演等技术,分析了该区储层地震反射特征,落实有利储层分布范围,刻画主力含油小层构造,能较好的进行储层和油气分布预测.通过该区实际钻测资料证实,此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出沙三上储层的分布范围,为勘探目标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李国栋;孙金磊;白卫卫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4
【相关文献】
1.地震反演技术在营子街地区沙三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石秀;
2.临南洼陷营子街地区沙三段岩性油藏地震描述方法 [J], 石秀;
3.扇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描述技术研究——以营子街地区为例 [J], 李国栋;白卫
卫;孙金磊;黄玉燕
4.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 [J], 蔡洪波
5.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 [J], 蔡洪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开题报告
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它所富含的油气资源量巨大,但由于其黏度高,开采过程中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对开发难度及成本造成了重要制约。
稠油储层测井评价是评价稠油储层地质信息、物性参数及储层岩性特征的有效手段。
稠油储层测井评价能够对开采阶段进行指导,改善采收率,大幅减少开发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建立适合稠油储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和技术体系,为稠油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稠油储层地质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测量、计算与评价方法;(2)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解释;(3)非常规测井技术在稠油储层中的应用及其解释;(4)现场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步骤和方法;(5)采用测井资料评价稠油储层的成功案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测井资料的原理、方法、资料解释及地层物性参数计算方法等角度出发,运用统计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结合实际应用案例,阐明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技术要点和方法。
五、预期成果(1)建立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理论体系;(2)掌握常规测井响应、非常规测井技术应用及现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方法和步骤;(3)建立评价稠油储层的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制定评价策略;(4)案例分析,讨论稠油储层测井评价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
六、研究计划(1)前期调研:3个月了解国内外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6个月建立稠油储层测井评价的理论体系,理论计算和建模。
(3)案例分析:6个月通过实际资料的解释与应用来检验检验测井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4)论文撰写:3个月进行研究成果总结和撰写,同时结合SCI、EI等核心期刊的要求完成论文的主题选定和规范参考文献与论文格式要求。
七、可行性研究稠油储层测井评价是目前稠油开发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将会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2018·0968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技术应用与研究CrosslineCrosslineCrosslineI n l i n eI n l i n eI n l i n eI n l i n e3003003003003503503503504004004004004504504504500.951.60.950.91.4(c)最大正曲率(d)最小负曲率(b)相干(a)方差0.90.851.20.850.750.80.750.650.40.650.55-0.2-0.5-1.5-1-20.20.551101101101101201201201201301301301301401401401401501501501501601601601600.810.80.70.60.70.6000.6图2 实际数据应用结论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地震资料的振幅曲率为裂缝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但是振幅曲率不能作为裂缝预测唯一的技术方法,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多种属性,从而降低裂缝预测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1]张铁强.地震属性及其对实际数据的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2]王雷,陈海清,陈国文等.应用曲率属性预测裂缝发育带及其产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6):885-889.[3]王伟.地震几何属性识别断层技术研究及应用[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4]徐振旺.地震资料裂缝预测技术在静北地区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作者简介】郭嘉丽(1992-),女,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方向: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蔡洪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辽宁 124010)摘要:开发实践表明其在中深层稠油吞吐后方式转换工业化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辽河块状、层状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特点,分析工业化实施中平面、纵向动用不均的难题,确定影响开发效果主控因素,优选储层评价参数,寻找优势挖潜目标区,确定调控措施。
关键词:热采储层;储层评价;砂体连通性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Fine Description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Recovery ReservoirCai Hongbo(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he Oilfield Branch of PetroChina, Liaoning, 124010)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shows that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implementation stage of the middleand deep heavy oil after hem and ha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methods of Liaohe massive and layered heavy oil reservoir, the problems of unev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utilizatio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implementation are analyzed,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are determined,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optimized, the target areas for tapping the potential are found,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are determined.Key words :thermal recovery reservoir ;reservoir evaluation ;sand connectivity1.砂体连通性评价技术分析小层等时对比格架与不同微相储层砂体接触对应关系,建立储层砂体连通模式及地震连续性评价标准,地震波形、属性与沉积相结合评价注采井间储层连通性。
地震连续性划分为三个类型:(1)连续型:地震波形连续,振幅、频率稳定,注采井处于同一沉积主河道上,注采连通性好,连通系数大于0.8,储层发育稳定,蒸汽波及平稳,开发效果好。
(2)振幅差异型:地震波形、振幅有差异变化,注采井间沉积相变,井间储层发生变化,连通系数在 0.6~0.8,影响蒸汽在砂体内垂向和侧向上的波及。
(3)叠置型:注采井处于分隔的两套单砂体,波形不连续,注采井分处不同相带或不同河道沉积体,注采不连通,连通系数小于0.6,汽驱后,开发效果难以见效(表1)。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重组井网,打破注采不连通型屏障,进而实现重组注采关系,实现井点接替。
2.热采储层变化研究技术区块注入介质为高温高压碱性蒸汽,蒸汽注入地层后产生一系列水岩、水液、水油反映,使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环境工程2018·0969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技术应用与研究吼道特征发生变化,粘土矿物水岩反映,极易产出絮状络合物,储层宏观特征变化明显,并与驱替状态密切相关。
连通性评价/连通系数连续型好/>0.8振幅差异型中等/0.6~0.8叠置型差/<0.6地震反射特征波形连续,振幅、频率稳定储层发育,单层厚度大同一微相不同部位沉积不同期次沉积微相叠置数值>0.7,连续清晰Ⅲ类Ⅱ类Ⅰ类同一微相沉积数值<0.3,无间断数值<0.3~0.7,部分间断单层厚度薄,隔夹层发育砂体叠置,储层变化快复合波,单峰波波表不连续储层发育特征沉积微相特征蚂蚁体特征开发效果表1 Q40块汽驱井组井间地震连续性评价模式热采储层变化程度与所处开发阶段、距注汽井距离、所处相带位置等多个参数有关,综其原因,主要受蒸汽驱驱替状态的影响。
蒸汽驱开发方式下,Q40块主力受效层与非主力驱替层宏观、微观差异明显,主力受效层渗透率明显增大,渗透率峰值相对汽驱前右偏,部分样品渗透率大于5000mD,成为蒸汽优势渗流通道,从微观上来看,颗粒游离,面孔率及吼道总数增加明显,动用较好,密闭取心统计,含油饱和度平均30%,剩余油零散分布,电阻率下降明显。
而非主力驱替层渗透率略有增加,孔隙度变化不大,微观参数部分储层变化差异明显,含油饱和度平均43%,剩余油局部富集,微电极电阻降低稍显平滑。
热采储层在注入的高温高压碱性蒸汽的条件下,碱敏、水敏以及速敏性影响储层渗流能力。
分析化验结果表明,在碱性流体注入介质下,区块内储层中大量发育的高岭石矿物极易产出絮状络合物,堵塞喉道,表现出强碱敏损害率;大量发育的蒙脱石矿物表现出膨胀性,从而导致堵塞喉道,由此造成强的水敏伤害,储层表现出极强水敏损害率;受蒸汽的速度和压力影响,储层间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下降,储层受到中等偏强的速敏损害率。
通过储层敏感性的特征研究认为,Q40块敏感性损伤中碱敏与水敏占据主导因素。
在距离注气井40m之内,储层物性损伤为中等偏弱;40m-80m储层出现强损伤;80m-120m储层出现中等偏强程度的损伤。
3.相控储层质量差异建模技术通过变差函数分析,设置主变程方向与沉积物源一致,根据区域沉积相特征,合理选取主、次变程数值,考虑区块扇三角洲沉积条件,优选序贯指示法,计算、预测储层物性参数,更好反映实际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建模结果证实,相控储层质量差异型屏障主要分布在河道间微相、河道侧缘所控制的低物性区,影响蒸汽扩展,生产井难以见效。
主要选择在渗流屏障发育区及汽驱优势方向侧翼井组内进行多井点采液部署,扩大蒸汽波及体积,实现液流转向,实现井组间接替。
4.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热采储层评价主要包含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存在以下问题:(1)评价参数多,分类评价困难;(2)分类评价结果出现交叉、矛盾的现象。
因此在评价中,评价方法应结合区块实际,进行筛选。
通过地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寻求系统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找出影响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从而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根据各项参数的相关系数对参数赋以不同的“权系数”,以体现各参数的重要程度。
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例,为了保证各项评价参数具有可比性,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和归一化,将开发指标作为母序列因素,地质指标作为子因素,求取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是描述两个测量值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愈接近于1,表明子因素对母因素影响越大,其关系越紧密,反之亦然。
通过所有参数相关系数汇总求取各参数“权系数”,完成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以蒸汽驱开发为例,区域井组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地质体条件是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对区域特殊地质条件,优选连通性、渗透率、油层厚度、隔夹层作为主要参数,开展精细地质综合研究,完成井组储层分类评价评价。
以油气比作为主要依据,将开发效果划分为Ⅰ、Ⅱ、 Ⅲ三个级别。
地质参数与开发效果进行对比:开发效果为Ⅰ类的典型井组,渗透率大于2.0μm 2,大于5m的油层占总厚度的比值大于0.5,净总比大于50%,夹层频率小于15层/100m;而开发效果为三类的井组,渗透率小于1.5μm 2,大于5m的油层占总厚度比值小于0.2,净总比小于0.4,夹层频率大于20层/100m。
在此基础上建立单井分类标准,并建立储层分类评价井组标准(表2)。
Q40块转驱井组地质体按照标准可划分为3个级别,储层分类评价结果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
研究发现蒸汽驱开发效果受地质体控制,在评价为Ⅰ类地质体的地区,蒸汽驱开发效果较好,Ⅲ类地质体区域通常蒸汽驱的开发效果较差,评价为Ⅱ类地质体区域开发效果介于两者之间。
井组分级注汽井生产井注采连通性Ⅰ类井组Ⅰ类Ⅰ类好Ⅱ类井组Ⅰ、Ⅱ类Ⅰ、Ⅱ类中等Ⅲ类井组Ⅱ、Ⅲ类Ⅱ、Ⅲ类差表2 储层分类评价井组标准5.结论从方式机理上来看,热采储层连通性是注采渗流的重要指标,同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汽腔和火线扩展;从井网形式上来看,稠油热采包括多种类型的井网组合,要求储层评价改变传统思路,平面分区、纵向分层,以井组为单元完成储层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