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脑瘫中医治疗试题及答案
脑瘫中医治疗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中,脑瘫属于哪种病症的范畴?A. 头痛B. 痿证C. 风湿D. 伤寒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脑瘫的中医病因?A. 先天不足B. 后天失养C. 情志内伤D. 外感风温答案:C3. 中医治疗脑瘫时,常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A. 清热解毒B. 补气养血C. 活血化瘀D. 温阳解表答案:B4. 在中医治疗脑瘫的过程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常用?A. 针灸B. 推拿C. 草药D. 手术答案:D5. 中医治疗脑瘫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针灸穴位?A. 足三里B. 合谷C. 百会D. 太阳答案:D二、判断题6. 中医治疗脑瘫只需要调理脾胃,不需要考虑其他脏腑的功能。
(对/错)答案:错7. 脑瘫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避免使用任何西医治疗方法。
(对/错)答案:错8. 中医认为脑瘫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短期内见效。
(对/错)答案:对9. 在中医治疗脑瘫的过程中,情志调养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对/错)答案:错10. 中医治疗脑瘫时,通常不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对/错)答案:错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医治疗脑瘫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医治疗脑瘫的基本原则包括: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壮骨。
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等,同时注重情志调养和饮食调理。
12. 中医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辅助治疗脑瘫?答案:中医通过饮食调理辅助治疗脑瘫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易于消化且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黑芝麻等;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如气虚者宜食补气食物,血虚者宜食补血食物;同时,注重饮食的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四、案例分析题13. 患者,男,7岁,确诊为脑瘫,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僵硬,行走困难。
请根据中医理论,提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
答案:针对该患者的情况,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 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合谷、百会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僵硬。
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小 儿脑瘫 在 中医学 中无 专有病 名 。 以运 动发 育 落后为 主 , 现为立 迟 、 迟 、 表 行 发迟 、 齿迟 、 语迟 , 中 属
血难 以长成 ; 母体 虚弱 , 受邪 毒 , 响胎 儿发 育 , 或 感 影
胎儿 出生后 身体 怯 弱 , 血 肾精 不 充 , 骨 失 养 , 肝 筋 以
至瘫 痪 ; 因难 产 , 息 , 或 窒 后天 受 戕 , 肾 亏损 , 海 肝 髓 失养 , 气血 虚弱 , 经脉瘀 阻所 致 ; 病后 失于 调养 , 或 脾
康 复治 疗 。
中图 分 类 号 : 2 2 R 7
文献标志码 : A
脑性 瘫痪 简称 脑瘫 , 是指 出生 前 到 出 生后 1个 月内, 因各 种 因素导 致 的非 进 行 性 脑 损 伤或 发 育 缺
陷所 致 的运动 障碍 及姿 势 异 常 ¨ , 导 致儿 童残 疾 是
的重 要疾 病 之 一 , 重 影 响 患 儿 的 生 活 质 量 , 家 严 给 庭、 社会 造成 沉 重 的精 神 压 力 和 经 济负 担 。在 脑 瘫
( 文 承 蒙 马 鸿 斌 老 师指 导 , 致 谢 忱 ! 本 特 ) 收 稿 E期 :0 9—1 3 t 20 0— 0
( 辑 编 张 大 明)
害还是可 以得 到有 效 防 治 的 , 脏病 的高 血 压 也可 肾
文章 编 号 :0 1 6 1 ( 0 0 0 0 0 0 10 — 9 0 2 1 ) 4— 0 8— 3
2 中医学对脑 瘫病 因病 机的认 识
中医学认 为 , 小儿 脑 瘫 的病 因为 先 天 不 足 。因 其父 母精 血不 足 , 成胎 之 时 浇灌 不 足 , 胎 之 后 , 受 气
还小儿脑瘫之本来面目 从脊柱相关论小儿脑瘫的诊断与治疗
好 。其 亦 言 无 其他 不 适 。观 其 舌 淡苔 薄 白 ,脉 浮 缓 。辨 为营 卫 不 和 ,阴 阳 失 调 。方 用 桂 枝 汤 化 裁 :北 芪 1g 5 ,桂 枝 1g 白 5,
芍 1g 5 ,生姜 1g 5 ,炙甘草 8 ,大枣 l 枚 ,五剂。 g 0 l月 l 1 4日来言,服 完五剂后再运功未出现 手冰冷 ,手心
出冷 汗 。 随 访 至 今 , 尚未 复 发 。
之生姜相助 ,温散之力为之增强 ; 枝本有平冲降逆之功,得 桂 下气降逆之 生姜相助 , 降冲气之力亦为之增 强。白芍柔肝解 平 痉, 甘草、大枣缓 急止痛 。 五药合用 , 俾寒邪得散,冲气 得平 , 则奔豚亦随之而愈。仲景治疗奔豚 ,尚有 《 金匮要略 》之奔豚 汤治疗奔豚证情偏热 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欲作奔豚证
外伤、 感染等因素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而引起 的脑 发育不全或发
育 停 止 。从 而形 成 运 动 、语 言 、智 力 等 方 面 的功 能 障碍 。我 国
对此病 的认识较晚,18 9 8年 9月在佳木斯召开 的我 国第一届 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学术研 讨会上定义为: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在 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 , 各种原因而致 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 础, 形成永存 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 下 ,癫痫,行 为异常等病症。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病症 ,而是一 个综合征 。 受德国学者费尔 “ 神经 不可 再生”理论的影响 ,一百多年 来世界医学界把 大量精力都花费在对症 处理上, 从改善患者 的 临床症状入手。 国内传统 的治疗方法多以针灸 、 按摩 、 高压氧、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
下 、语言障碍 、癫 痫等并发障碍 。4J 脑 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 ,L 同国家流 行病 学调查结果不尽相 同 ,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 1 o 5 %一 ‰ ,我 国六省 ( 流行病 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 1 % 一27 o 区) . o . 。我 2 % 国现有脑 瘫患儿 4 0~5 0万 ,致残 率为 4 %一4 % ,每年新 0 0 2 5 增脑 瘫患儿 3 万 , 4 已成为新的临床 、 公共卫生和社会 问题 。因
小儿脑性瘫痪 的病 因研 究现状
布力布力克孜 ・ 阿不都米吉提 ’ 阿布力克木 ・ 库尔班
( .新疆和 田市人 民医院。新疆 1 和田。8 8 0 ;2 4 0 0 .新疆和 田地 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 田,8 8 0 4 0 0)
【 要 】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具有复杂性、多 摘 样性,目 前公认的脑瘫病因主要有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疽及迁
延性黄疽 、 产、未熟儿。新 生儿痉 挛、新 生儿脑血管 障碍 。作者认 为 , 早 应把 脑瘫病 因学研 究转入胚胎发 育生物学领域 ,重视对孕 期孕母相关环境 、遗传 因素及相 关疾病等 多种 因素的探 讨。 【 关键词 】 小儿脑瘫;病因;危险因素
4 J 脑性瘫痪(eer as.C ) ,L c rba pl l y P,简称脑瘫 ,是指患儿 自 出生前后 1 月内 ,因各种原 因所致 的菲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 个
究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
1 产前 因 素 :包 括 宫 内感 染 、宫 内发 育迟 缓 妊娠 期 外 伤 、多胎 妊 娠等
产前 因素 近年来 , 内感染( 、羊膜炎) 宫 绒膜 是脑瘫 的高危 因 素 ,已引起许 多患者 的关注 ,免疫学 机制在脑瘫发病 中起主导 作用 ,典型 的神经 学病 理基础是 Gb o isn等通过 给孕兔注射一定 剂量 的大肠埃 希菌引起宫 内感染 ,发现幼兔有脑损伤 ,这一实 验结果证 明, 孕妇 的宫 内感染 可引起 新生儿脑 白质损害。 oue K sg 分析 8 l例 因绒膜羊膜炎 而于 3 2周左右 出生 的4 J 在 1 ,L . 时 5岁 出现 6例脑瘫 ,2例智力低下 ,2例脑瘫伴智力低下 。Y o on发 现脑 瘫患儿 的母 亲羊 水 中有高浓 度 的肿瘤坏 死 因子 T F a N-, I- 、L 8 细菌 、 L 6 I一 , 病毒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 单核 细胞产生 I _ 、 L 6 I- 等 细胞 因子 ,这些细胞 因子使胎儿 血脑 屏障通透性增 高 , L8 从而使感染可 直接播及胎儿脑组织 ,产生炎性反应 。致使胎儿
中医杂合以治治疗小儿脑瘫体会
2018.No06 40
宫腔粘连的干细胞治疗
陆彦旭 张觇宇(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400016)
摘 要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 亦称为Asherman综合征,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后,出现宫腔 及宫颈内口等不同程度的闭塞,进而引发月经量减少甚至闭 经,从而导致不孕、复发性流产等临床症状的疾病。目前对IUA 的诊疗有不断的更新了解,但是重度IUA所得到的疗效差强人 意。因此,本文对IUA目前的关注热点“干细胞治疗”进行总结 与分析,希,用摇橹法按照顺时针和逆时 针方向各旋转9次。
刮痧疗法: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每 周一至二次,刮任、督二脉、胆经、膀胱经及四肢相应部位。
艾灸疗法: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 每周一至二次,患儿由家属抱住或坐位或卧位,采用温和灸、 雀啄灸及回旋灸。以任、督脉穴为主,取中脘、神阙、中极、 关元、大椎、身柱、命门、腰阳关等穴,配合手足阳明经如合 谷、三里等等穴,以皮肤红晕为度。
医学科技
中医杂合以治治疗小儿脑瘫体会
晏四斤 杨 龙 杜 瑶 李兴琼 李腊梅 潘利锋 曾庆盈 屈红梅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
摘 要 在中医杂合以治思想指导下,观察中医复合手法 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医 杂合以治 小儿脑瘫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 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 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 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 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中,我们根 据患儿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取多种中医药临床治疗方法“杂 合以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一般资料 所选50例均为在儿童医院被确诊为小儿脑瘫的本院门诊病 例。年龄最小的7月,最大的8岁。 2 治疗方法 对50例患儿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复合推拿手法治疗, 以达到平衡阴阳、健脾和胃、调理肝肾、理筋解痉的目的。 在头部:点揉神庭、承灵、风府、风池、头维等穴,捏 脊、推督脉、拿五经等以患儿能承受度为度。同时以拇指点法 刺激枕、颞、顶骨的骨缝间隙。 在颈项部:拇指点法刺激颈椎关节,拇食二指由轻而重反 复捏拿、分推后脑部,同时点按强间、天柱穴。指揉颈部两侧 肌群,拔伸,并且屈颈前后左右适度运动旋转颈部。 在胸背部:患儿仰卧位,一手托起患儿头部,使颈尽量前 屈至最大活动幅度,另一手按胸前任脉,由天突按至曲骨穴数 遍,达到伸展骶棘肌肌群,松解各脊椎关节的目的。患儿俯卧 位,从大椎穴开始,沿两侧膀胱经向下至腰骶部,用拇指先以 揉法,再以拨法,最后双拇指交替逐一点按督脉腧穴、华佗夹 脊穴、两侧膀胱经背俞穴。 在腰骶部:患儿俯卧位,双上肢前伸,双下肢伸直,术 者以左手托起下腹部,使腰骶部向上抬起,用右手揉腰骶部 膀胱经,并单手提拿腰骶部肌群。患儿侧卧,术者一手压于 肩前,另一手压于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轻轻摇扳脊柱及骨盆 来回共10遍。 在下肢部:患儿俯卧位,先以推、揉、拿、拍等手法放 松双下肢,再用大拇指点按伏兔、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承 扶、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涌泉等穴,然后屈曲患儿双膝 关节,使双足跟尽量击打臀部数次。患儿仰卧位,双下肢伸 直、并拢,提起患儿双足踝,屈膝、屈髋,尽量将双大腿压向 腹部,使双足跟贴紧臀部,稍停顿片刻后适度用力拉伸双下肢 数次。将患儿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直至90°,同时下压足底 面,牵拉跟腱至最大限度,再换做另一下肢重复此动作。患儿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术者双手抱起患儿双腿,以股骨 大转子为轴心,使双腿与床面成90°,向下压9次。同时,顺势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思路
1.1.1 先 天不 足 肝 肾亏虚 ,筋脉失 养 。肝 主筋 而 约 膜炎、病毒性脑炎等造成的小儿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束诸骨 ,肝血亏损 ,则筋骨失养 ,关节萎弱无力 ;肾主骨 五、遗传 因素。某些脑瘫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
生髓 ,肾气不充 ,则髓生成不足 ,故骨不得养,使行走不 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 中有脑瘫 、智力障碍或
笔 者 的指导 老师 陈华德 教授根 据 中医辨 证施 治的理 论 因素 。包括先 天 畸形 、先 兆 流产 致脑 乏 氧 以及 妊 娠 毒
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从辨清病因病机、重视综合治疗 血症 等 ,以上情况 易发生 胎盘 栓塞 以及 供血不 足 ,影 响
以及 强调 康 复 与教 育 的结 合 3个 方 面 对 本 病 整理 概 胎儿脑 组织 供氧 ,导致脑 瘫 的发生 。二 、产 时 因素 。如
软 ”、“五硬 ”的范畴 。
医病 因是很 有必要 的 。
现代 医学对 其 病 因及 发 病 机 理 的研 究 较 为透 彻 ,
研 究发 现 ,脑 瘫 的发 病是一 种多 因素作用 的结果 ,
但其 治疗 尚无 良策 ,是 儿科 疾 病 中较 为 棘 手 的病 证 。 常见 的西 医病 因大致可 归纳为 如下几 个方 面 :一 、产前
1.1 从传统医学方面辨明病因
三 、产 后 因素 。新 生 儿发 生 的多种 病 症 都有 可 能导 致
传统医学认为 ,脑瘫多由于先天不足、肝肾亏损, 脑瘫 :颅脑损伤及癫痫抽搐 ,影响脑组织供血、供氧;高
精髓不 足 ,最 终 出现 “骨 软 ”症 状 ;脾 胃亏 虚 ,气 血生 化 胆红 素血 症 ,如 新生 儿溶血症 造成 核黄疸 ,脑组织 细胞
小儿脑瘫的中医诊疗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诊疗进展发表时间:2014-07-29T16:05:14.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鄂晓梅[导读]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
鄂晓梅(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广西南宁 530003)【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07-01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
我国1-7岁小儿脑瘫患病率约为1.2%-2.7%[2]。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低体重儿成活率逐步增加。
脑瘫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因此探索小儿脑瘫治疗方法,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是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
近年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独特疗效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各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
目的是为小儿脑瘫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中医对小儿脑瘫总认识在中医文献中小儿脑瘫并没有专有病名。
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发育落后。
2 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因认识《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诸髓者,皆属于脑。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髓未充而智不明。
首先脑髓是由先天精气所生,正如《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后脑髓生”。
如果先天精血亏损,可导致智力异常,表情呆滞,四肢绵软等。
其次脑髓可由后天肾脏精化髓而上充于脑。
如果肾血亏虚,可出现反映迟钝,行动迟缓。
中医认为肾主骨,所以还可以出现骨骼发育不良等。
再次脑髓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脾虚失养,脾主肌肉四肢。
可出现四肢痿弱、无力,肌肉松弛等。
脾虚不能抑制肝火,导致肝气相对亢盛。
引起手足抽动、颈强自强等。
3 中医对小儿脑瘫治疗3.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有头针、体针、穴位注射和电针等。
头针具有醒目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王民保等[3]取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等头部穴位治疗小儿脑瘫128例,结果有效率达96.08%。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浅谈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O 引言
/ bJ L 脑性瘫 痪是 指 出生 前至 出生后 1 个 月 内 ,由各 种原 因引 起 的非 进 行性 瘫 痪 。严 重者 常 伴有 癫 痫 ,智 力低 下 及 感 觉 、性 格 、行 为异 常 『 1 】 。中医 、针灸 、推拿治 疗对 其有一 定 效果 、 。先 天不 足 ,精 血 亏乏 ,筋 脉肌 肉失养 者 ,可治 以 补 益气 血 、柔肝 健脾 。肝 肾亏 虚者 为先 天不 足 ,脑髓 不充 , 肝 肾不 足 以养筋 壮骨 ,可治 以滋 肾补肝 、充 养脑髓 。
子 3 —6 g ,石 菖 蒲 1 0 g ,炙 远 志 3— 6 g ,龙 骨 1 0 g ,茯 神 1 0 g ,苁蓉 6 1 0 g ,桂 枝 3 6 g ,巴 戟 天 6 1 0 g ,白芍 1 0—1 5 g ,当归 1 0 g ,甘草 3 ~6 g 。
2 . 2 . 4方 义
4 0 4
世界最 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4 期
・
中医 中药 ・
浅谈 中医治 疗小 儿脑性瘫痪
陈 思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7 )
摘 要 :目的 探讨 小儿脑性瘫痪 的中 医治疗方法。方法 证 治方药、推 拿治疗 、针 灸治 疗。结论 :中 医、针 灸、推拿 治 疗对其有一定效果。交替运 用头皮针、体针 ,可防止穴位 疲劳 ,提 高疗效。推拿 治疗,则可改善肌 肉紧张态和肌 张力。 中药 内服可改善患几体质及运动感觉等功能。 关键词 :小儿 ;脑性瘫痪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文献标识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4 . 3 0 7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是多种原因引起脑损伤而致的后遗症。
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形成的亏损之证。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督脉穴为主,如大椎、身柱、腰阳关等。
【配穴】肾气亏虚型灸肾俞、关元、命门、气海、风池,伴有遗尿者加灸中极;脾气不足型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皖、脾俞、肾俞,伴有纳差者加灸公孙;肝血不足型选肝俞、肾俞、血海、气海、膈俞。
【操作】把艾条做成米粒大小圆锥形多柱,放在要施灸的穴位处,点燃,待快燃尽时用拇指按压艾炷。
每次选穴5〜6个,每日3〜4次,10天为1个疗程。
2.中药熏洗疗法【药物】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杜仲20g,牛膝30g,丹参30g,当归20g,桑寄生30g,续断30g,桃仁30g,红花30g,葛根30g,白芍30g,宣木瓜30g,鸡血藤30g,全虫6g,地龙15g等。
【操作】采用医用智能治疗仪(适用于小儿熏蒸),将药物和水放入药仓中煎煮,蒸汽温度调控在40~42t,患儿躺在治疗舱内,每次30分钟,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3.推拿疗法全身推拿法【操作】患儿仰卧位,点揉印堂到太阳、百会,搓、摩头部两侧。
托起患儿头部,使患儿半躺位,点风池,搓、擦枕后边缘。
患儿手握拳者,先将其屈腕90。
,握拳手指自然会伸开,医者一手按点内关,另一手拇指按掌指关节,按揉掌背肌腱及屈肌面。
背伸患儿腕部,上提患儿手指。
患儿前臂平伸外展,医者一手压住患儿掌根,另一手按揉正中神经,拔揉腋下至腕部尺侧肌腱,屈伸肩、肘关节,点曲池、手三里、合谷。
掌揉、拿大腿前外侧,拔小腿外侧肌群,点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2 2 期刊文献 中涉及的小儿脑性瘫痪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 1篇小儿脑 性瘫痪 中医证 型名称合计 7 3种, 出现频数总
计 2 3次 , 现频 数 ≥ 2的共 3 2 出 9种 ( 表 1 。 余 3 中 医 证 见 )其 4个
气壅胸膈, 手足心冷如冰而硬, 名曰五硬 。 ”根据 古代文献相关 记载, 结合小儿脑 瘫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 可将其归属 于中医学 “ 五迟 、五 软、五硬 ”范畴。 目前, 小儿脑瘫的 中医诊治方面 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 尤其是, L bJ 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规范有待 建 立, 中医证候标准 尚需统 一, 以此为基础建立 完善 的中医临 床疗效评价体系, 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 因此, 对于d J脑 性瘫 ,L 痪 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为此, 者对 d J 笔 ,L
中图 分 类 号 :R —5 20
文 献 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号 : 10 342 1)60 0 .2 0 55 0 (0 00 —100
2 结 果
脑性瘫痪 为现代医学病 名, 中医学 中并没有 此病名, 但对 其症状的描述, 中医古代文献 中早有论述 。巢元方在 《 在 诸病 源候论 ・ b L , J 杂病诸候》 中载有 “ 齿不 生候 ” 数岁不能行 、“
出现频 数 1 6
1 6 1 3
序 号 2 1
2 2 2 3
中医 证型 出现 频数 禀赋 不足
白痴 型 痴 愚型
2
2 2
4
5 6
精 血 不足
脾 肾 两亏 脾 肾亏 虚
1 l
l O 1 0
2 4
2 5 2 6
愚鲁型
阴阳俱 虚 阴急阳缓
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52例
变, 其证 型可分为 心肝火旺 、 胃 脾 失 和 、 肾不 交 、 心 气血 两虚 。 心肝 火
旺证 多 号 隋志相 关 ,肝 主疏 泄 , 情
关 键词 小儿 脑瘫 ; 头针 ; 针 ; 灸疗 法 体 针
中图分 类号 : 2 66 R 4. 文 献标 识码 : B
志 所 伤 每 致肝 气 郁 结 , 木 能 生 “ 火” ,故肝木之火有余常致心火 旺 盛; 心肝火旺 , 心神不宁 , 则烦躁不
文章编 号 :0 3 0 1 ( 0 1 0 一 0 3 0 1 o — 7 9 2 1 )5 o 2 — 2
安难 以入眠。 笔者治疗所取神门穴 小儿脑 性 瘫 痪 ( 简称 脑瘫 ) 是 2 治 疗方 法 为手少 阴心经原穴 ,能宁神安寐 , 指 出生前 至 出生后 1 月 内各 种原 个 予头针 、 体针 结合 针刺 治 疗 。 合胆经 阳陵泉共司清火抑肝作用 ; 因所 引起 的 脑损 伤 或 发 育缺 陷 所 风池为足少 阳经腧穴 , 降肝胆之火 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性瘫 而 助 宁 神 , 眠穴 是 治疗 不 寐 的 经 痪对儿 童的身心发育和 生活能力 安 验效穴 。 笔者采用浅刺针法治疗失 影响极 大, 早期诊 断和及 时积极治 眠是基 于 中医十二皮部 和络脉理 疗 , 以获得 较 好 的疗效 。 年 来 , 可 近 论——人 体体表 能反映 十二经 脉 笔 者 采 用 头针 和 体 针 相 结合 的针 功能活动 ,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 刺 疗 法 治疗 小儿 脑 瘫 。 取得 一 定 治 在, 各脏腑都通过经脉通路与一定 疗 效 果 , 现将 结 果报 道如 下。 的皮 肤 区域 发 生联 系 。同 时 , 皮肤 又是人体 防御疾病 和调治疾病 的 1 临床 资料 重要部位 。 素问・ 《 皮部论》 十二 1 一般 资料 本组 患儿 为20 日“ . 1 06 经脉者 ,皮之部也” “ ,是故百病之 年 5 2 1年 1 月居 住 在 厦 门市 月~ 00 0 始生也 , 必先于皮毛” “ ,皮者 , 脉之 福 利 中心松 柏 医院 的孤 儿 共5 例 。 2 部” 。可见皮部是十二经脉组成部 其 中 男2例 , 2 例 ; 9 女 3 年龄 6 月~ 个 1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概况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概况【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4-03小儿脑瘫[1]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
祖国医学认为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致精血亏虚,精气不能上荣于脑所致。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目前方法众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推拿疗法则在其中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笔者从事推拿工作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年余,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推拿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现将近十年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文章综述如下:1 推拿疗法适应症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提出了脑瘫的分型方法[2],其中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在2004年分型的基础上加了强直型[3]。
推拿疗法对此6种类型脑瘫是否有所侧重,笔者于“维普资讯”中以关键词为“推拿”加“脑性瘫痪”,时间限定在2002-2012共查得47篇文献,对47篇文章进行分析,其中21篇是有关痉挛型的,12篇涉及肌张力低下型,7篇涉及不随意运动型,3篇与共济失调型有关,7篇涉及混合型,与强直性有关的共5篇,未具体针对某个症型的共5篇,由于有些文章提及的是2种或多种脑瘫类型,所有这些数字的总和大于47篇的总数。
根据上述统计,笔者认为目前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侧重在痉挛型以及肌张力低下型以及包含此种类型的混合型,效果也较理想。
由于强直型的分类提出相对较晚,故仅有少数学者报道而且疗效不肯定。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推拿手法可以加强骨骼肌蛋白合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促进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并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另外,适当的被动运动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进被牵拉肌肉放松,使肌肉的黏滞性降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增加对肌肉组织氧的供应。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主症
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分型
肝肾不足: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 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脾两虚: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 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瘀阻络: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 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以督脉 ➢百会 四神聪 夹脊 悬钟 足三 及足少阳、足阳明经穴及夹脊 里 合谷 穴为主。
方义:
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
脑,故能健脑调神。
01
夹脊穴通阳活络、强脊。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 健脑益智之功。
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 络。
悬钟为髓会,可益髓补 脑,强壮筋骨。
10%葡萄糖注射液、 维生素B1、B12注射 液等,每次每穴注入
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0.5~1毫升,隔日1次。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 的轻型有一定 效果,可以改 善症状,并应 重视早期治疗。
针刺治疗的同 时要加强功能 训练和智力培 训。
Thanks.
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
04
气血,滋养筋骨、脑髓。
2.其它疗法
(1)头针法
(2)穴位注射法
(3)耳针法
➢选额中线、顶颞前斜 线、顶旁1线、顶旁2 线、顶中线、颞后线、 枕下旁线。针2~4小 时,留针时可以自由活 动,隔日1次。
➢选大椎、足三里、阳 ➢选枕、皮质下、心、
陵泉、曲池、合谷。用 肾、肝、脾、神门。毫
位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儿童期残疾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瘫是不可治愈的,目前的治疗手段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瘫;痉挛;肌张力1.1小儿脑瘫定义及发病率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常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
脑瘫临床分型较多,其中以牵张反射亢进、四肢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痉挛型为多见。
脑瘫是儿童期致残的常见病因,近50年内其患病率维持在2.0‰—3.5‰。
因脑瘫是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综合征,存在多系统功能受累,故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大多需要终生治疗,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脑瘫的防治措施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着眼于痉挛型脑瘫,从中医对其的认识以及主要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2.1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认识“脑瘫”是现代医学名词,中医经典论著中并无此病名,但历代对与其症状体征相似的疾病记载颇多,如清《医宗金鉴》中提到的“五迟”、元代《活幼新书》概括的“五软”、明《古今医统》论述的“五硬”等。
根据痉挛型脑瘫发育迟缓、肢体强直、关节挛缩等临床表现,医家将其在中医病名中归属于“五迟”、“五硬”范畴。
临床辨证分型以中医儿科专家王雪峰教授的肝强脾弱、脾肾两亏、肝肾亏虚及痰瘀阻络四型为主,分别对应脑瘫的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和强直型,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2]。
2.2痉挛型脑瘫的中医治疗2.2.1 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各医家选穴配伍原则众多。
常见的如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通调督脉法(醒脑开窍法取穴:尺泽、内关、合谷、委中、三阴交及涌泉;通调督脉法取穴:大椎、至阳、身柱、命门、腰阳关、长强。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脑瘫中医古代文献溯源
脑瘫中医古代文献溯源陈雪梅;暨铎【摘要】中医古代文献中无\"脑瘫\"之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可在\"五迟\"、\"五软\"、\"胎怯\"等范畴中找到相关内容的描述,但不能认为直接等同对应.本文对先秦时期到清代中医主要儿科书籍的整理,结合脑瘫临床诊断标准,认为脑瘫以五迟、五软复合命名较为贴切,其常因先天不足,外感邪毒、药石所伤、七情内伤所致.病位在肾,与肝、脾、心相关,以虚证居多,治宜补肾健脾.【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22【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脑瘫;中医;文献研究【作者】陈雪梅;暨铎【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 410007【正文语种】中文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
据流行病学报道,在发达国家脑瘫发病率为0.2%~0.3%[2]。
我国六省(区)小儿脑瘫患病率为0.19%[3],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是儿科的热点,也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但其系统的中医理论认识尚未见报道。
本文拟根据脑瘫的临床表现,整理古代医籍对相关疾病的论述,正本清源,初步整理出脑瘫的中医认识,为脑瘫的中医治疗提供文献依据。
1 病名中医在疾病命名上看似无规律可循,实则有较为固定的方式,以主要症状命名是其常见方式之一,尤以古代医籍为甚。
根据《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4]脑瘫诊断必备条件有4个症状群:持续存在的中枢运动障碍和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表现为婴幼儿脑发育早期发生抬头、站和走等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障碍或显著发育落后;反射发育异常和肌张力和肌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表现肌力降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病因病理
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
脑为元神之府,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咀嚼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
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导致本病。
中医辨证
主症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者,为肝肾不足;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者,为痰瘀阻络。
1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
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2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3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
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4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预防
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
2)近亲结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它遗传病史。
如果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应尽早终止妊娠。
其次是出生时,即分娩过程中。
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预防早产、难产。
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理。
第三是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神经系统恢复的可能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
研究表明,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早治疗可避免不良姿势的形成、肢体畸形而造成的终身残疾。
脑瘫发病原因复杂,在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但有些患儿只要及时检查,明确病因,运用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