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变热了02
《杯子变热了》 知识清单
《杯子变热了》知识清单一、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当我们把一个冷杯子放在热水中,或者给杯子加热时,杯子会逐渐变热。
这背后的原理就是热传递。
热传递是由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简单来说,如果两个物体温度不同,热量就会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转移,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由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
比如,金属汤匙放在热汤里,汤匙柄会变热,这就是热传导。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液体或气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
例如,烧开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导致整壶水逐渐变热,这就是热对流。
热辐射则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
比如,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就是通过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
二、杯子变热的具体过程1、热传导让杯子变热当我们把杯子放在热水中,热水的热量通过杯壁传导给杯子。
杯子的材料通常是具有一定导热性能的物质,如玻璃、陶瓷、不锈钢等。
这些材料中的分子在接触到高温的热水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从而将热量逐渐传递到杯子的其他部分。
以玻璃杯为例,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等物质,其分子结构较为紧密。
热水中的分子与玻璃杯壁的分子相互碰撞,使玻璃杯壁的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运动速度加快,温度升高。
然后,这部分热量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向杯子内部和其他部位传递。
2、热辐射对杯子变热的影响虽然在日常情况下,热辐射对于杯子变热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仍然不能忽略。
比如,当杯子靠近火源或处于高温环境中时,热辐射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热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能量,杯子吸收这些辐射能后,其内部的分子振动加剧,导致温度上升。
3、热对流在某些情况下的作用如果杯子周围的空气受热不均匀,形成对流,也会对杯子的加热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有风的环境中,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流动可能会加速杯子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
三、影响杯子变热速度的因素1、杯子的材料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
科学杯子变热了
在杯子底部设计内凹形状,可以增加底部热传导面积,提高热量 传递效率。
分层式结构
设计多层杯壁结构,利用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来自异,实现热量的 快速均匀传递。
05
外部环境对杯子变热过程 影响研究
环境温度对热传导影响
1 2 3
温度差驱动热传导
环境温度与杯子内液体温度之间的差异是热传导 的主要驱动力,温差越大,热传导速率越快。
杯子材质热传导性能
不同材质的杯子具有不同的热传导性能,例如金 属杯子导热性能较好,而陶瓷或塑料杯子导热性 能相对较差。
环境温度波动性
环境温度的波动性会影响热传导的稳定性,温度 波动较大时,热传导速率也会相应变化。
湿度和风速对热传导影响
湿度对热传导的影响
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阻碍热传导的进行,导致热 传导速率降低。
热水温度
控制在80℃左右,以模拟 日常倒热水的场景。
杯子温度变化观察
初始状态
杯子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一致,手感 凉爽。
一段时间后
杯子表面温度达到稳定状态,手感保 持温热。
倒入热水后
杯子表面温度迅速上升,手感逐渐变 热。
热传导过程分析
热传导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热传导主要通过杯子内壁 影响热传导的因素包括温度差、接触面
热传导主要通过固体中的 晶格振动、液体中的分子 碰撞和气体中的分子运动 等方式进行。
热传导方程
描述热传导现象的方程为 傅里叶定律,即热流密度 与温度梯度成正比,方向 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材料性质
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同,导 热系数越高的材料热传导效率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案设计大赛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孟祥芹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热的本领不一样,知道生活中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
刚才同学们都动脑思考了,老师这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的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可以粘住轻小物体,遇热会熔化。(蜡烛、铝棒固定在支架上、酒精灯、火柴、铝片、试管夹、铜棒)
小组讨论,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怎样来设计实验,比较直观地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取三根火柴,分别用火柴头蘸取少量凡士林,等距离地粘在铜棒上,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发生的现象。大屏幕演示:
2、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锅把变热了,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变热的呢?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辨析常用物品中传热材料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热在固体中传递的特点,认识热传导。
(2)这两组实验都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板书:传导:温度高→→温度低。)
(三)验证物体的传热能力
教师:铜铝都是金属,其他物体传热本领一样吗?
教师:木、铝、瓷、玻璃、塑料、热水、烧杯,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比较传热本领吗?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教师:每件物品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小学科学_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针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铁架台、铜棒、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尺、酒精灯、火柴、蜡、凡士林、三脚架、铁片、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不锈钢杯子,让同学感觉装上热水前后的感觉。
师:你有什么感觉?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是怎样传过来的吗?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杯子变热了。
(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师: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现象,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讨论后回答。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第一个探究知识。
1.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
(板书)(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请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2)生讨论后分享实验方案。
a.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b.把蜡烛油放在铁片上,点燃酒精灯固定一点加热,蜡融化说明热从这个地方经过。
师:同学们的实验方案都用到了酒精灯,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酒精灯,介绍并演示酒精灯使用方法。
)师:还需要注意些什么?(生答)老师还有几点提示(出示课件)(3)进行探究实验。
各小组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实验现象:a.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b.蜡从被加热的一边开始融化。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大家看老师的总结对不对?(出示课件)(5)师生总结: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杯子变热了》一课的要紧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差不多特点: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点向温度低的地点传递,同时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依照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依旧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在厨房中:做饭时,锅身、锅把会变热,炒菜时铲子会变热,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倒入热水的杯子会变热。
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看,就差不多有了一定的生活体会。
这是学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受知识、能力和适应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打算地去观看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专门少。
因此学生的这些体会差不多上依旧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热传导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依照生活体会对热是如何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作出推测,并亲历探究“热是如何样在固体中传递的” “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的实验过程;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实验中观看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究、独立摸索、善于交流、分工协作的优良实验品质;2.能在汇报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3.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1、杯子变热了●实验名称:热传递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材料:铜棒(铁丝)、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烧杯、热水。
实验过程: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抹上少许凡士林,依次等距离粘在铜棒上。
用酒精灯加热铜棒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
注意:火柴依次等距离粘在铜棒上。
讲解酒精灯的用法,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实验现象:1、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掉下来。
实验结论:1、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实验原理: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2、水变热了●实验名称:水的热对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材料:三角架、烧杯、木屑、火柴、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过程:1、在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木屑的烧杯放在上面。
2、然后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注意观察水中木屑的变化。
3、画出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
注意: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加热时要使用石棉网,防止烧裂烧杯。
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有的锯末循环运动,有的锯末一会上升,一会下降。
实验结论: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受热会变轻上升,周围较冷的水会留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
实验原理: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会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特有方式,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本课研究的自然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
3、谁热得快●实验名称:不同颜色物体吸热能力对比实验实验目的: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实验材料:硬泡沫塑料两块、温度计两支、黑纸、白纸实验过程:1、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必须一样)。
2、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在一块泡沫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上覆盖白纸;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杯子变热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1、杯子变热了教材分析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学情分析1、教师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2、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于科学现象都容易理解和接受,但理论知识欠丰富,所以学生对于文字表达的理论不容易消化,但对于实验现象却很容易记牢。
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二)、探究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2、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1、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2、学生质疑:1、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
四年级下科学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下科学练习及答案1.杯子变热了1.我的实验记录。
2.我来填一填。
(1)热可以沿着,从温度的部分传递到温度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
(2)不同材料传递热的快慢。
(3)如果用火烧铁锅的底部,锅的上部也会。
(4)、、等是热的良导体,、、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3.当好小法官。
(1)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一样。
()(2)不管什么物体,传热越快对人们的生活越有利。
()(3)热总是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4)塑料比金属传热慢。
()4.我来选一选。
下列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的不良导体。
①玻璃②沙子③铁丝④塑料⑤木筷⑥铝桶⑦木条⑧棉花⑨布⑩铜片5.科学探究:火焰能否从漏网中穿过?【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金属滤网。
【操作过程】点燃蜡烛,把滤网放在火焰上。
观察:火焰能从滤网上穿过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6.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传热快?哪些地方需要传热慢?1.杯子变热了参考答案1.略。
2.(1)物体高低传导。
(2)不同(3)发热(4)金属,水玻璃木头羽毛3.(1)√(2)×(3)×(4)√4.热的良导体:③铁丝⑥铝桶⑩铜片热的不良导体:①玻璃②沙子④塑料⑤木筷⑦木条⑧棉花⑨布5.略。
6.铝壶、铁锅、暖气片等地方需要传热快。
暖瓶、保温杯需要传热慢。
2.水变热了1.画出加热杯子时,木屑在水中游动的路线。
2.我来填一填。
(1)因为,所以木屑会在水中游动起来。
(2)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的方式传递。
(3)在给冷粥加热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锅里的粥有的地方已经冒泡了,但没有冒泡的地方还是凉的,这是因为。
3.当好小法官。
(1)给放有小米粒的水加热时,小米粒在水中的对流方向是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翻滚着循环。
()(2)面条是利用热对流煮熟的。
()(3)在有暖气的屋内点燃蚊香的时候,蚊香烟飘动的方向是向着暖气片的方向。
()4.科学探究:不沸腾的水。
将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然后加热大烧杯里的水。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8杯子变热了
18 杯子变热了【教案设计】骆媛媛【单位】烟台海阳市凤城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目标: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乐于探究,逐步养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秀科学品质。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知道不同物体传热性能不一样;了解什么是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
教学过程描述:一、观察思索杯子变热的原因,激起探索欲望,初步感知热的传递同学们,今天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不同材质的两个杯子,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这两个杯子,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现在老师在你们的杯子里加入凉水,你们再摸一摸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如果我们给杯子里倒满热水,结果会怎样?(让学生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
操作:往杯子里倒水(每组安排能力强的孩子倒水,教师要提醒学生小心烫伤)。
每人都摸一摸。
教师要提醒学生同时摸两个杯子,摸不同的部位,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汇报)同学们,那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呢?是什么原因让凉的杯子变热了呢?(学生自由汇报)那我们的手又是怎么感觉到热的呢?(学生自由汇报)杯子变热了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一定藏着科学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好吗?课件展示课题:杯子变热了。
【创设问题情境,从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切入问题,自然的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质疑和设计。
】二、猜想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个本领?联系生活经验,猜想热传递现象的存在范围,激起探究欲望杯子既然能传递热,那热能不能在其他的物体中传递呢?(学生猜想)举个例子说说看!(学生自由汇报)【创设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实验探究一: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1)提供实验材料,讨论实验方案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物体能传播热。
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案
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杯子变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实验观察:杯子变热的现象。
2. 探究原因:热水变凉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1. 杯子变热的现象。
2. 探究热水变凉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 热水变凉原因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杯子、热水、温度计、计时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杯子变热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杯子会变热?二、实验观察(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杯子变热的现象。
2.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尝试实验,观察杯子变热的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杯子的温度变化。
三、探究原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热水为什么变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五、安全须知(5分钟)1.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提醒学生注意烫伤。
2. 学生签名表示已了解安全须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杯子变热现象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杯子变热的过程,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
5. 安全须知: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学生签名表示已了解。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杯子变热的现象。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对热水变凉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分享观点的准确性。
4. 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和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制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课。
本课主要通过杯子变热的现象使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热传导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现象有感性的认识,热是怎么传递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学生可以借助简单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发现热传递的方式。
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体热传的的本领不同。
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是怎样传递热的。
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制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课。
本课主要通过杯子变热的现象使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热传导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现象有感性的认识,热是怎么传递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学生可以借助简单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发现热传递的方式。
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体热传的的本领不同。
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是怎样传递热的。
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制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课。
本课主要通过杯子变热的现象使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热传导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现象有感性的认识,热是怎么传递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学生可以借助简单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发现热传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