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作业
大地构造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大地构造课后题
★地球化学方面:主要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圈内的物质交换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原因和机理
(2)大地构造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
★感知时期(前17世纪)★ 萌芽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初)★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19世纪-20世纪中)★板块构造时期(20世纪中-)
(4)基本概念:岩石圈、布格重力异常、重力均衡
岩石圈:地球表层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地球的岩石圈。厚50-200km
布格重力异常:经过高度和剩余物质校正的重力异常。
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源自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
地壳和上地幔构造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主要界面及各圈层特征)
康拉德面为地球内部的次级不连续面★ 在此面上地震波发生加速,纵波(P波)由5.6km/s左右增加到7.6km/s左右,横波(左右,横波(S波)由3.2km/s左右增加到左右增加到4.2km/s左右★大陆地壳内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之间的界面
软流圈 上地幔顶部存在着一个地震波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100km-350km。是低速带内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其强度降低的结果。该带易于发生塑型流动,称软流圈。其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
(2)理解岩石圈板块垂向和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的表现ﻩ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大陆岩石圈的上部是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
大地构造复习题
大地构造复习题### 大地构造复习题#### 一、填空题1. 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的_______。
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核、_______和地壳。
3.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个_______组成的。
4. 地球表面的_______是板块运动的直接证据。
5. 洋中脊是_______板块的边界,而海沟则是_______板块的边界。
#### 二、选择题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外层是()A. 地核B. 地幔C. 地壳D. 地心2.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魏格纳B. 牛顿C. 爱因斯坦D. 达尔文3.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不包括()A. 碰撞B. 俯冲C. 拉伸D. 膨胀4.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A. 地球表面由板块组成B. 板块之间相互独立C.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区域D. 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流的直接结果#### 三、简答题1.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
2. 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3. 阐述洋中脊和海沟在板块构造中的作用。
#### 四、论述题1. 论述板块构造理论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2. 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通过以上题目的复习,可以加深对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活动的基本规律。
构造地质学作业 一(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构造地质学作业(一)一、名称解释1、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各类地质体(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2、构造尺度——构造尺度主要是指构造的规模,地壳与岩石圈中的构造规模相差极大,大至全球,小至纳米。
3、微型构造——主要指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的构造,如云母鱼、亚颗粒、变形纹等。
4、产状——指面状或线状构造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指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5、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6、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有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7、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如卷曲层理、滑塌变形等。
8、“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在穿越沟谷和山脊时,其在地表的出露界线的平面投影呈“V”字形态,倾斜岩层在地表出露界线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9、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地层缺失、产状不同,而且构造(褶皱、断裂等)型式、变形强度、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不同,反映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10、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有缺失地层。
二、填空1.地质构造学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_几何学_、运动学和_动力学_三方面的内容。
2. 朱志澄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和相应产出的构造,将构造层次划分为分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3.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交错层理、_递变层理(粒序层理)_、_波痕_、_暴露构造(泥裂、雨痕)、底面印模或生物标志_等.4.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走向_、_倾向_和_倾角_.5.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水平岩层_、倾斜岩层_、直立岩层、_倒转岩层_.6.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相同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小于_等高线的弯曲度.7.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岩层的厚度_、_岩层倾角_、_地面坡度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8.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整合接触_、_不整合接触_两种基本类型.9.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下降、沉积_→_褶皱、断裂、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不均匀隆起、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_→再下降接受沉积.10.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地层的沉积间断_、_沉积-侵蚀标志(风化壳、古侵蚀面、古土壤、底砾岩)_、_产状不同或变形样式不同_、_岩浆活动或变质作用不同_等.11.视倾角小于或等于真倾角。
大地构造大题
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1)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2)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3)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华夏大陆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4)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大陆形成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中南大学大地构造试卷答案
中南大学大地构造试卷答案“大地构造概论”考试试卷答案地质工程实验班12级,2015 年1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地磁场反向年表,地磁场倒转是因为地球磁极方向改变的原因,因此具有全球一致性,根据这一原理,在陆地上进行火山熔岩古地磁的测定,编制出近400万年以来地磁场反向年表,是在全球适用的,年表中大的分期从老到新为吉尔伯特反向期、高斯正向期、松山反向期、布容正向期,并划分出次一级的地磁场反向的事件。
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地磁场倒转在海底扩张中形成的,是在海底平面上铺开的地磁场反向年表,指示了自洋中脊为中心发生的扩张运动。
2、板块球面运动,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律的球面几何学规则,经过地球球心的旋转轴可以操作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方向平行转换断层,垂直洋中脊,前者为小圆弧,后者为大圆弧。
垂直转换断层的直线延长后交汇于一点,即旋转极位置,板块运动的线速度远离旋转极增大,表现为对应洋中脊扩张速度的增大。
3、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
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蛇绿岩套是大洋岩石圈共同的剖面组成特为被动大陆边缘,台湾东部吕宋岛弧为残留弧。
南海在马尼拉海沟发生反向俯冲,处在亚欧大陆与吕宋岛弧之间的南海北延部分已经俯冲消减完毕,使东海大陆架(亚欧板块)边缘与吕宋岛弧发生碰撞运动,岛弧仰冲于被动陆缘之上,形成台湾弧陆碰撞构造带。
最后发生菲律宾海板块向台湾岛之下的俯冲,形成菲律宾海沟。
台湾弧陆碰撞构造组成是,西部中央山脉为亚欧大陆被动大陆边缘,在弧陆碰撞中,被动陆缘沉积岩形成逆冲推覆构造的造山带。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为吕宋岛火山弧,是在残留弧基础上,由南海发生反向俯冲形成。
台东纵谷为弧陆碰撞缝合带,分布蛇绿岩,代表残留弧后盆地(边缘海)消减位置。
3大陆与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组成和特征大陆碰撞造山带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造山带,它包含高原,逆冲带,前陆岩石圈挠褶带,造山带根带以及前陆或后陆宽广的变形带等五个部分。
区域大地构造作业
20081001169 011081-33 何文键试从岩石圈结构特点解释不同大地构造类型在构造活动性上的差异,如何理解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局限性?按照课堂内容及相关资料,可以依据岩石圈结构的特点将大地构造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12类:大陆裂谷、地台、造山带、岛弧、边缘海、陆间裂谷、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洋火山岛、海沟。
下面我将以大陆岩石圈、过渡岩石圈、大洋岩石圈为单位选取其中的重点构造类型,利用其岩石圈结构特点来解释它们在构造活动性上的差异。
所谓岩石圈,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指地球表层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地球的岩石圈。
根据地震波速变化,岩石圈可分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和过渡岩石圈三大类。
传统的大陆岩石圈分上地壳(硅铝层)、下地壳(硅镁层)、上地幔固体表层(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厚度大,地壳年龄老,金伯利岩活动,康拉德面并非到处可见,陆壳的下地壳成分可能仍以长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
大陆岩石圈的大地构造类型可以简单的认为有大陆裂谷、地台、造山带3种。
造山带是指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是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其陆壳厚度大,莫霍面明显凹入,呈双突型,一般在形态上呈线状,沉积厚度巨大,岩浆活动强烈,存在广泛的变质作用,构造变动强烈,变形复杂。
地台是地壳上长期稳定的、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平,地貌平坦。
其地壳结构简单,厚度一般35~40km,地震活动微弱,形态成面状,不规则,地形简单,平坦,常呈高原、平原、盆地,岩浆活动微弱,构造变动微弱,在中国存在大范围岩石圈及岩石圈根的减薄,主要是通过拆沉作用方式实现。
《2.2 地球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五年级上册
《地球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和变化;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地球的结构;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的伟大和神秘,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科普文章,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相关知识;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和变化,并记录讨论结果;3.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简易工具模拟地震波的传播,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4. 成果展示:学生以PPT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分享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每组4-6人;2. 作业时间:共需2课时,第1课时阅读材料和讨论,第2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和成果展示;3. 记录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后续评价;4. 成果展示要求:展示内容要图文并茂,形式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观众,达到分享知识的目的。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阅读材料、讨论记录、实验报告和成果展示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应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结构;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结构知识;3. 家长反馈: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孩子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和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在作业反馈环节,学生、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球结构知识,为未来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18年春中国石油大学《大地构造学》在线作业 1-3全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1题,31.(2.5分)大洋盆地一般很少变形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第32题,32.(2.5分)软流圈是由易流动的熔融物质组成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3题,33.(2.5分)大洋壳是年轻的,一般不超过20Ma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4题,34.(2.5分)能用古地磁测量确定古经线方向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7题,37.(2.5分)软流圈内存在稳定的岩浆房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8题,38.(2.5分)拉斑玄武岩可能出现在任何大地构造环境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第39题,39.(2.5分)构造沉降史计算中需要考虑均衡作用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第40题,40.(2.5分)经典厚度法中考虑了压实作用
C、钙碱性系列
正确答案:A
第14题,14.(2.5分)蓝片岩相属于_变质相系
A、高压
B、中压
C、高温
正确答案:A
第15题,15.(2.5分)蓝晶石一般出现在_变质相系
A、高压
B、中压
C、高温
正确答案:A
第16题,16.(2.5分)红柱石一般出现在_变质相系
A、高压
B、中压
C、高温
正确答案:C
第17题,17.(2.5分)构造沉降量大约是总沉降量的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第35题,35.(2.5分)能用古地磁测量直接确定古经度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36题,36.(2.5分)所有岩性的地层都可以进行剩磁测量
中南大学《大地构造概要》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评卷密封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密封线外不准填写考生信息,违者考试成绩按分处理………………评卷密封线…………学时,2018——2019学年一学期大地构造概要课程时间100中南大学期末考试试卷分钟学分,闭卷,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年月日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合计满分201510202015100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分,每小题2分)1.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以下哪种形式?A.碰撞B.俯冲C.分离D.融合2.大洋中脊是由什么过程形成的?A.海底扩张B.海底下沉C.海洋侵蚀D.海洋沉积3.“转换断层”这一概念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Alfred Wegener B.Harry Hess C.John Tuzo Wilson D.Frank Berry 4.下列哪项不是大陆漂移理论的直接证据?A.古地磁学数据B.地质构造相似性C.古气候分布D.深海沟的形成得分评卷人5.岩石圈板块的运动主要受哪些力的控制?A.地球自转B.重力C.地幔对流D.太阳引力6.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D.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碰撞7.地幔柱和板块边界在地幔物质运动中的作用是:A.地幔柱导致板块分离,板块边界导致板块聚合B.地幔柱导致板块聚合,板块边界导致板块分离C.地幔柱和板块边界都导致板块聚合D.地幔柱和板块边界都导致板块分离8.大洋板块在海沟处通常会发生:A.抬升B.水平移动C.俯冲D.扩张9.地球上最大的构造板块是: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欧亚板块D.美洲板块10.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源于:A.放射性元素衰变B.地球形成时的原始热C.太阳辐射D.潮汐摩擦二、多项选择题(本题15分,每小题3分,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大地构造教案
大地构造教案教案标题:大地构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地构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大地构造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术语。
3. 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4. 能够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
教学内容:1. 大地构造的定义和意义a.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研究对象b. 大地构造与地质学的关系c. 大地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影响2. 大地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术语a.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b. 地球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类型c. 地震和地震波的传播d. 地质时间和地质年代的划分3. 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a.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b. 地球表面的构造和地貌特征c. 地质作用和地质事件的影响4. 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a. 山脉的形成和类型b. 地震和火山活动c. 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地构造的相关原理和概念。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增强对大地构造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
2. 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
3. 实验器材:如地震仪、地质锤等,用于实验和观察。
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检查学生对于大地构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项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调查和解释某一地质现象或地质事件,评估其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扩展: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质工作者进行讲座或访谈,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地质考察活动,了解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苏鲁造山带深部岩石圈大地构造属性
1地质背景
华北克拉通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克拉通之一,保留有年龄约3. 8 Ga的陆壳物质[1]。
克拉通北部为古生代一侏罗纪中亚造山带,南部和东部以秦岭—大别山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为界。
依据基底岩石的年代学、构造演化依据变质的P-T-t轨迹,华北克拉通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东部块体、西部块体和中部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自早元代克拉通化以后一直到奥陶纪均保持着稳定、缺少岩浆活动。
在奥陶纪华北发育有金伯利岩,此后又经历长时间的岩浆寂静期,到晚侏罗纪,华北恢复了岩浆活动,此后无论是在围上、还是强度上,岩浆活动在白奎纪达到顶峰,并延续到新生代。
山东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部地带,在构造上被郑庐断裂带分为两部分,东部为胶东,西部为鲁西。
胶东地区的构造由于存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而相对鲁西更为复杂。
苏鲁造山带位于横贯我国大陆的秦岭一大别一苏鲁中央造山带东段。
中央造山带是我国大陆最长的、东西向延伸的古老造山带。
地质学研究表明,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带,造山带的形成是与板块内的中国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碰撞俯冲运动有关。
在苏鲁造山带的莒南地区,发育有一处富含地幔橄榄岩、麻粒岩以及辉石岩捕虏体的玄武质角砾岩脉(图1),该脉体呈北西西向延伸侵入到晚中生代花岗岩中,岩脉延伸约200 m,平均宽10m。
脉体岩石基质的K-Ar年龄显示该岩脉倾位年龄为67Ma[2]。
图1 华北克拉通在中国大陆上的位置以及其周边的构造单元
2 苏鲁造山带下地壳的华北属性
麻粒岩是了解下地壳信息的主要依托。
麻粒岩的产出状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于古老克拉通地区的旱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另外一类是各类岩浆岩在喷发或侵位过程所捕获并带至地表的麻粒岩捕虏体。
麻粒岩地体是在前寒武纪构造运动中抬升至地表的下地壳剖面,其特点是出露面积大,数量多,但是这些下地壳岩石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质变形过程,因此无法真实的反映显生宙时期的下地壳。
而麻粒岩捕虏体是显生宙火山岩上升过程中被快速携带至地表的下地壳样品,因此保留着下地壳的最原始信息。
莒南玄武质角砾岩中含有大量麻粒岩捕虏体,捕虏体呈次棱角状和浑圆状,直径1~15 cm,捕虏体与母岩接触界限分明,多数样品中因辉石和斜长石的定向排列而呈现条带状构造。
从矿物组合上看,绝大多数捕虏体为二辉麻粒岩以单斜辉石、紫苏辉石和斜长石为最主要组成矿物,另有少量含石榴石二辉麻粒岩。
我们对麻粒岩捕虏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并在此基础上同华北其它地区的麻粒岩捕虏体和麻粒岩地体进行对比,判断该地区下地壳的构造属性。
我们采用离子探针(Cameca 1280)对两个二辉麻粒岩样品中的错石进行U-Pb年代学分析。
错石的CL图像显示多数错石具有核一边结构,相对较暗的核部可见有微弱的震荡环带,暗示其岩浆成因,而宽窄不均的亮边则暗示其变质成因。
测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错石分析点具有不和谐的年龄,表明其经历了较为强烈的Pb丢失。
两个样品中具有震荡环带的核部错石的上交点年龄在2. 30~2. 35Ga. 而边部错石的上交点年龄在1. 89~1. 93 Ga[3]。
上述年龄信息告诉我们麻粒岩捕虏体的原岩形成年龄大约为2. 3 Ga,并在约1. 9 Ga时发生变质作用(图2)。
有关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大量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克拉通东部的地壳形成时间集中在2. 5 Ga[4] ,并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强烈且广泛的变质作用。
因此,莒南麻粒岩捕虏体无论是在原岩的形成年龄上,还是其经历的变质作用时间上均与华北克拉通的结晶基底一致。
图2 莒南麻粒岩捕虏体中锆石U-Pb年龄谐和图[3]
数据来源:女山,汉诺坝,信阳,华北地体麻粒岩
图3 莒南麻粒岩捕虏体的矿物成分
在麻粒岩捕虏体矿物成分上,单斜辉石和紫苏辉石均与地体麻粒岩中相应的矿物成分一致,而与底侵成因麻粒岩中矿物成分有明显区别(图3),在主量元素上,莒南麻粒岩捕虏体
同样表现出与地体麻粒岩成分的相似性,以及与底侵麻粒岩的显著差异。
另Mg-Sio2/A12O3:相关图上莒南麻粒岩具有碱性或拉斑质岩浆的演化趋势,这与底侵成因麻粒岩所具有的辉石堆晶趋势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莒南麻粒岩具有较大范围的87Sr/86Sr
比值,143Nd/144Nd具有较低和较小的变化范围,特别是Na同位素比值与地体麻粒岩一致,而明显低于汉诺坝地区底侵成因麻粒岩(图4)。
在Pb同位素上,莒南麻粒岩以低放射成因Pb组成与地体麻粒岩类似。
综合莒南麻粒岩捕虏体的年代学、矿物成分、全岩主量和Sr-Nd-Pb 同位素组成特征,我们认为莒南麻粒岩捕虏体是苏鲁造山带下前寒武纪古老下地壳的碎片而且该地区的下地壳具有华北属性。
数据来源:女山,信阳,汉诺坝,华北地体麻粒岩
图4 莒南麻粒岩捕虏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
3 郯庐断裂带以东华北一扬子板块间缝合线位置
大别山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三叠纪陆陆碰撞后的产物,其中两个板块之间缝合线的位置一直是该造山带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别山一苏鲁超高压带被郑庐断裂带所分隔,对于郑庐断裂带以西,即大别山地区两个板块间的边界位置,人们普遍认为位于北大别的北侧,而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地表缝合线与深部缝合线发生了解祸,深部缝合线位于北大别带以南[5]。
而对于两个板块间在郑庐断裂带以东的边界位置则存在更多的争论,如苏鲁超高压带北缘的烟台一五莲断裂被认为是华北与扬子的边界。
也有观点认为江苏盆地北部的嘉山一响水断裂是二者的边界。
胶东半岛的北部也被认为可能是两个板块间的边界,很显然,上述三种观点均暗示苏鲁造山带的深部岩石圈应该具有扬子板块属性。
除了
上述观点,Lil根据中国东部地区的航磁资料,提出华北与华南板块间的深部缝合线位置在南京以东一线,比地表缝合线南移生400余公里,扬子板块在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发生分离的构造模型来揭示地表与深部缝合线的解祸,即扬子上地壳沿南京以东一线的深部缝合线仰冲到华北陆壳之上,而其下地壳和岩石圈地慢则俯冲到华北岩石圈地幔之下,很显然按照这种观点在两个板块间深部缝合线,也就是南京以东一线以北地区的深部岩石圈(下地壳和岩
石圈地幔)是具华北属性的。
此外,Chung[6]将苏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分别与华北、华南陆块内的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玄武岩具有与华北玄武岩类似的的同位素特征,而与华南新生代玄武岩不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了苏北地区陆下岩石圈具有华北属性的论断,即郯庐断裂带以东深部缝合线位于南京以东一线。
莒南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结果则为苏鲁造山带陆下岩石圈为华北属性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除了莒南麻粒岩外,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的安徽女山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以及莒南北部青岛地区晚白奎纪基性脉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均表明了陆下岩石圈的华北属性。
4 结论
山东莒南晚白奎纪玄武质脉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和橄榄岩为苏鲁造山带深部岩石圈属性和岩石圈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莒南麻粒岩捕虏体是华北前寒武纪古老下地壳的碎片,苏鲁造山带深部岩石圈具有华北属性。
参考文献:
[1] 池际尚.路风香.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慢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Ying J F, Zhang H F, Kita N, Morishita Y, Shimoda G.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Late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ts from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eridotitic xenoliths from jun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 Earth Planet. Sci.Lett. 2006.244: 622一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