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预备知识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 (2)①若|x|=|y|,则 x=y 或 x=-y,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③当 x=1 时,x-1= x-1=0,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④当 x=-2 时,-2≤x≤5 成立,但是-1≤x≤5 不成立, 所以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⑤0 是自然数,但是 0 不是正整数,所以 p q, 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⑥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归纳提升] 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
第一步 — 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
第二步 — 尝试由条件推结论
↓
第三步
—
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结论为条件的必要条件,否则 结论就不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命题判断方法: 如果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则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则q不是p的必要条件.
①“x>3”是“x>4”的必要条件;
②“x=1”是“x2=1”的必要条件;
③“a=0”是“ab=0”的必要条件.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A)
[解析] x>4⇒x>3,故①是真命题; x=1⇒x2=1,x2=1 x=1,故②是假命题; a=0⇒ab=0,ab=0 a=0,故③是假命题.
2.“x=0”是“x2=0”的
必备知识•探新知 关键能力•攻重难 课堂检测•固双基
必备知识•探新知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
命题 真假 推出 关系 条件 关系
高中数学第1章预备知识1集合1-2集合的基本关系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当B≠⌀时,2a-3<a-2,解得a<1.
2-3 ≥ -5,
由已知 B⊆A,则
解得-1≤a≤4.
-2 ≤ 2,
又因为a<1,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1).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
变式探究(1)例4(2)中,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A⊆B?若存在,求出实数a的取值
变式训练 3 已知集合 A={x|0<ax+1≤5},集合 B= x
1
- <x≤2
2
,若 A=B,
则实数 a 的值为( C )
A.0
1
B.-2
C.2
D.5
解析 A={x|-1<ax≤4},若 A=B,则需 a>0,则
得 a=2.
1
4
1 1
4
A={x|- <x≤ },所以- =- ,且 =2,
2
A={x|x是四边形},B={x|x是平行四边形},C={x|x是矩形},D={x|x是正方形}.
解 (1)A⫋B.(2)B⫋A.(3)A=B.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
【例1】 (1)写出集合{a,b,c,d}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 集合{a,b,c,d}所有的子集为:
目录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成果验收·课堂达标检测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课程标准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3.会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它与全集不可分割.一方面,若没有定义全集, 则不存在补集的说法;另一方面,补集的元素逃不出全集的范围.
2.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 A 的 补集的前提是 A 为全集 U 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
1.已知全集 U={0,1,2},且∁UA={2},则 A=
所以-m≤-2,即 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m|m≥2}.
[母题探究] 1.(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A)∩B≠∅”,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解:由已知得 A={x|x≥-m},所以∁UA={x|x<-m}, 又(∁UA)∩B≠∅,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2.(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B)∪A=R ”,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 U 中子集 A 的补集,记作∁UA. 2.符号:∁UA={x|___x_∈__U_,__且___x_∉_A__ }. 3.Venn 图
4.补集的性质 (1)A∪(∁UA)=__U__; (2)A∩(∁UA)=__∅__; (3)∁UU=__∅__,∁U∅=U,∁U(∁UA)=__A_; (4)(∁UA)∩(∁UB)=∁U(A∪B); (5)(∁UA)∪(∁UB)=∁U(A∩B).
解:由已知 A={x|x≥-m},∁UB={x|x≤-2 或 x≥4}.
又(∁UB)∪A=R ,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由集合的补集求解参数的方法 (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由补集求参数问题时,可利用补集定义求解; (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与集合交、并、补运算有关的求参数问题时,一般 利用数轴分析求解.
数学预备知识
f (x) h(x) f ( )h(x )d
二维函数f(x,y)和h(x,y)的卷积表示为:
f (x, y) h(x, y) f (,)h(x , y )dd
如 果 f(x,y) 和 h(x,y) 描 述 的 是 两 个 真 实 的 物 理 量 , 则
f(x,y)*h(x,y)总是存在的。
近,亮斑的直径越来越小,照度A(x,y)越来越大。在P与后焦面
重合这种极限情况下,屏上照度已无法用普通函数来描述,它在
焦点值为无穷,在焦点以外其值为零。
也就是后焦面上的照
度A(x,y)满足以下两 个方程:
L
P
F’
一、几个常用的函数 1、矩形函数 2、SINC函数 3、δ函数
A(x, y) 0, x 0, y 0
Sinc函数图形:
一、几个常用的函数 1、矩形函数 2、SINC函数 3、δ函数
δ函数用来描写一种极限状态,它不是普通函数,而是广义函
数。
看一个例子。图示是一理想会聚透镜,平行光通过L后成一会
聚光束,在L后放一与光抽垂直的平面P,当透镜孔径的衍射可以
忽略时,P上得到一个界线清晰的圆形亮斑。随着P向后焦面趋
二、卷积与相关运算 1、卷积定义 2、卷积性质
卷积满足线性运算 设函数f(x,y)、h(x,y)和g(x,y)为任意函数,a、b为任意常数,
则
[af (x, y) bh(x, y)] g(x, y)
同样
af (x, y) g(x, y) bh(x, y) g(x, y)
x
b
一、几个常用的函数 1、矩形函数
二维矩形函数可以用来描写不透明屏上矩形孔的透过系数。 由上式描写的矩形孔长为|a|,宽为|b|,中心在x=x0、y=y0的点。 无限大不透明屏上的单缝的透过率也可以用矩形函数来描述,若 单缝以x=x0为中心线,宽度为a,则描述它的透过率函数为: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3
基本不等式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1.掌握基本不等式ab ≤a +b2(a ≥0,b ≥0,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逻辑推理2.结合具体实例,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数学建模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如图,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它依据我国著名数学家赵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弦图进行设计,颜色的明暗使其看起来像一个风车.[问题] 依据会标,你能找到一些相等或不等关系吗?知识点 重要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 对任意实数x 和y ,有x 2+y 22≥xy ,当且仅当x =y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 设a ≥0,b ≥0,有a +b2≥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其中,a +b2称为a ,b 的算术平均值,ab 称为a ,b 的几何平均值.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也可以表述为:两个非负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1.不等式a 2+b 2≥2ab 与a +b2≥ab 的比较(1)两个不等式a 2+b 2≥2ab 与a +b2≥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要求a ,b 是实数即可,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实数(实际上后者只要a ≥0,b ≥0即可);(2)两个不等式a 2+b 2≥2ab 和a +b2≥ab 都是带有等号的不等式,都是“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的常见变形 (1)a +b ≥2ab ;(2)ab ≤⎝ ⎛⎭⎪⎫a +b 22≤a 2+b 22(其中a >0,b >0,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1.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 ) A .a +1a≥2B .(-a )+⎝ ⎛⎭⎪⎫-1a ≤-2C .a 2+1a2≥2D .(-a )2+⎝ ⎛⎭⎪⎫-1a 2≤-2 答案:C2.不等式(x -2y )+1x -2y≥2成立的前提条件为________. 解析:因为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各项均为正, 所以x -2y >0,即x >2y . 答案:x >2y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例1] 判断下列推导过程是否正确: (1)∵a ∈R ,a ≠0,∴4a +a ≥24a·a =4;(2)∵x ,y ∈R ,xy <0,∴x y +y x=-⎣⎢⎡⎦⎥⎤⎝ ⎛⎭⎪⎫-x y +⎝ ⎛⎭⎪⎫-y x ≤-2⎝ ⎛⎭⎪⎫-x y ·⎝ ⎛⎭⎪⎫-y x =-2. [解] (1)由于a ∈R ,a ≠0,不符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故(1)的推导是错误的. (2)由xy <0,知x y ,y x均为负数,在推导过程中,将其转变为正数-x y,-y x后,符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故(2)的推导正确.应用基本不等式时,注意下列两个常见变形中等号成立的条件:(1)a b +b a ≥2(a ,b 同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a b +b a≤-2(a ,b 异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2)a +1a ≥2(a >0),当且仅当a =1时取等号;a +1a≤-2(a <0),当且仅当a =-1时取等号.[跟踪训练]1.不等式a +1≥2a (a >0)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 A .a =0 B .a =12C .a =1D .a =2答案:C2.已知a ,b ∈R ,且ab >0,则下列结论恒成立的是( ) A .a 2+b 2>2ab B .a +b ≥2ab C.1a +1b>2abD.b a +a b≥2解析:选D 对于A ,当a =b 时,a 2+b 2=2ab ,所以A 错误;对于B 、C ,ab >0只能说明a ,b 同号,当a ,b 都小于0时,B 、C 错误;对于D ,因为ab >0,所以b a >0,a b>0,所以b a +a b ≥2b a ·a b ,即b a +ab≥2恒成立.故选D.应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例2] (链接教科书第27页例4)已知a >0,b >0,c >0,且a +b +c =1.求证:⎝ ⎛⎭⎪⎫1a-1⎝ ⎛⎭⎪⎫1b -1⎝ ⎛⎭⎪⎫1c -1≥8.[证明] 因为a >0,b >0,c >0,且a +b +c =1, 所以1a -1=1-a a =b +c a ≥2bca,同理1b-1≥2ac b ,1c -1≥2ab c.上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由不等式同向同正可乘性,分别相乘,得⎝ ⎛⎭⎪⎫1a -1⎝ ⎛⎭⎪⎫1b -1⎝ ⎛⎭⎪⎫1c -1≥2bc a ·2ac b ·2ab c =8. 当且仅当a =b =c =13时,等号成立.[母题探究]1.(变设问)在本例条件下,求证:1a +1b +1c≥9.证明:因为a >0,b >0,c >0,且a +b +c =1, 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 ⎛⎭⎪⎫b a +a b +⎝ ⎛⎭⎪⎫c a +a c +⎝ ⎛⎭⎪⎫c b +b c ≥3+2+2+2=9.当且仅当a =b =c =13时,等号成立.2.(变条件,变设问)本例条件变为“a +b =1,a >0,b >0,”求证⎝⎛⎭⎪⎫1+1a ⎝⎛⎭⎪⎫1+1b ≥9.证明:∵a +b =1,a >0,b >0,∴⎝⎛⎭⎪⎫1+1a ⎝⎛⎭⎪⎫1+1b =⎝⎛⎭⎪⎫1+a +b a ⎝⎛⎭⎪⎫1+a +b b =⎝⎛⎭⎪⎫2+b a ⎝⎛⎭⎪⎫2+a b =5+2⎝ ⎛⎭⎪⎫b a +a b ≥5+4b a ·a b =9,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 ∴⎝⎛⎭⎪⎫1+1a ⎝⎛⎭⎪⎫1+1b ≥9.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策略与注意事项(1)策略:从已证不等式和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转化为所求问题,其特征是以“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2)注意事项:①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等号能否成立; ②累加法是不等式证明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证明不等式时注意使用;③对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的可重新组合,构成基本不等式模型再使用.[跟踪训练](2019·全国卷Ⅰ节选)已知a ,b ,c 为正数,且满足abc =1.证明:1a +1b +1c≤a 2+b2+c 2.证明:因为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又abc =1,故有a 2+b 2+c 2≥ab +bc +ca =ab +bc +ca abc =1a +1b +1c.当且仅当a =b =c =1时,等号成立.所以1a +1b +1c≤a 2+b 2+c 2.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2+b 2≥2ab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 B .a 2+b 2≥2ab 成立的条件是a ,b ∈RC .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D .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ab >0解析:选BC 根据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可知只有B 、C 正确,故选B 、C. 2.设a ,b 为正数,且a +b ≤4,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1a +1b <1B.1a +1b ≥1C.1a +1b<2D.1a +1b≥2 解析:选B 因为ab ≤⎝ ⎛⎭⎪⎫a +b 22≤⎝ ⎛⎭⎪⎫422=4,所以1a +1b ≥21ab≥214=1,当且仅当a =b =2时等号成立.3.已知a >0,b >0,a +b =1,求证:1a +1b +1ab≥8.证明:1a +1b +1ab =1a +1b +a +b ab=2⎝ ⎛⎭⎪⎫1a +1b ,∵a +b =1,a >0,b >0,∴1a +1b =a +b a +a +b b =2+a b +b a≥2+2=4,∴1a +1b +1ab ≥8⎝ ⎛⎭⎪⎫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
大学力学数学知识补充
如图, 函数y=f(x)
y
yo+Δy
yo
y=f(x) Δy Δx
xo
xo+Δx
函数 y = f(x) 在 x0 到 x0+Δ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y x
在x x0 处的导数值:
f
(x0 )
lim
x x0
y x
x0
x
导函数: 函数 y f (x) 在任意位置 x 处的导数值,简称“导数”
例如:
求不定积分
(1)
1
1
dx x
1
1
dx x
1
1
d x
(1
x)
1du u
ln u
C
ln1 x
C
令u 1 x
~不定积分~
8
§3 定积分
(一)定积分的概念
y
f(ξi)
1 0a
i x=ξi
n
x b
b
n
a
f (x)dx lim n
i 1
f (i )x
记作:f (x),yx,ddyx
f (x) lim y x0 x
~函数、导数和微分~ 3
导数的基本公式
导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1. (c) 0 2. (xn ) nxn1 3. (sin x) cos x 4. (cos x) sin x
1. (u v) u v
方向:用方向余弦表示
o Ax
x
Ay
y
o
cos Ax ,cos Ay ,cos Az
A
A
A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
4.下列各题中,哪些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1)p: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q:三角形存在两角相等; (2)p:⊙O 内两条弦相等,q:⊙O 内两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p:A∩B 为空集,q:A 与 B 之一为空集.
解:(1)因为 p⇔q,所以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2)⊙O 内两条弦相等,它们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或互补,因此 p q,所以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 (3)取 A={1,2},B={3},显然,A∩B=∅,但 A 与 B 均不为空集,因此,p q,所以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
[跟踪训练]
1.a,b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的充要条件是
A.ab=0
B.ab>0
C.a2+b2=0
D.a2+b2>0
()
解析: a2+b2>0,则 a,b 不同时为零;a,b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 a2+b2 >0. 答案:D
2.设集合 A={x|2a+1≤x≤3a-5},B={x|3≤x≤22},则 A⊆(A∩B)的充要条件为 ________;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为________.
B.x≤0 或 x≥2
C.x∈{2,3,5}
D.x≥2
()
解析:由 2x-4≥0 得 x≥2,所以选项中只有{2,3,5} {x|x≥2},故只有 C 选
项中的条件是使不等式 2x-4≥0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C
3.函数 y=x2+mx+1 的图象关于直线 x=1 对称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解析:函数 y=x2+mx+1 的对称轴为 x=-m2 =1,所以 m=-2. 答案:-2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结合 Venn 图(图略)可知,A∩B=A,得 A⊆B,反之,若 A⊆B,即集合
2025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2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师用书
其次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2.会推断和证明简洁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一、教材概念·结论·性质重现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q且q p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且q⇒pp是q的充要条件p⇔q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 q且q p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且B A)与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B⇒A且A B)两者不同,在解题时要弄清它们的区分,以免出现错误.2.充要关系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设A={x|p(x)},B={x|q(x)}.(1)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二、基本技能·思想·活动阅历1.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若已知p:x>1和q:x≥1,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当q是p的必要条件时,p是q的充分条件.( √)(3)若a,b∈R,则“a2+b2≠0”是“a,b不全为0”的充要条件.( √)(4)若“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B是A的真子集.( ×) 2.“θ=0”是“sin θ=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当θ=0时,sin θ=0成立;而当sin θ=0时,得θ=kπ(k∈Z).3.设A,B是两个集合,则“A∩B=A”是“A⊆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解析:由A∩B=A可得A⊆B;由A⊆B可得A∩B=A.所以“A∩B=A”是“A⊆B”的充要条件.4.a∈(0,+∞),b∈(0,+∞),则“a<b”是“a-1<b-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解析:若a<b成立,则依据不等式性质,两边同时减去1,不等式符号不变,所以,a <b成立,则a-1<b-1成立,充分性成立;若a-1<b-1成立,依据不等式性质,两边同时加上1,不等式符号不变,所以,a-1<b-1成立,则a<b成立,必要性成立.所以“a<b”是“a-1<b-1”的充要条件.5.已知“p:x>a”是“q:2<x<3”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解析:由已知,可得{x|2<x<3}{x|x>a},所以a≤2.考点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推断——基础性1.(2024·浙江卷) 设x∈R,则“sin x=1”是“cos x=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因为sin 2x+cos 2x=1,所以当sin x=1时,cos x=0,充分性成立;当cos x=0时,sin x=±1,必要性不成立.所以当x∈R时,“sin x=1”是“cos x=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已知a,b,c∈R,则“”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因为<⇔=>0⇔ac>0,而⇒ac>0,反之,ac>0时,不肯定成立,所以“”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已知{a n}是等比数列,S n为其前n项和,那么“a1>0”是“数列{S n}为递增数列”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解析:设等比数列{a n}的公比为q,充分性:当a1>0,q<0时,S n+1-S n=a n+1=a1q n,无法推断其正负,明显数列{S n}不肯定是递增数列,充分性不成立;必要性:当数列{S n}为递增数列时,S n-S n-1=a n>0,可得a1>0,必要性成立.故“a1>0”是“数列{S n}为递增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解决这类问题一是看前面的条件能否推出后面的结论,二是看后面的条件能否推出前面的结论,最终得出答案.考点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探究与证明——综合性(1)使得a>b>0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0 B.e a>e bC.a2>b2D.ln a>ln b>0D解析:A选项,若>>0,则可以得到a>b>0;反之,当a>b>0时也可以得到>>0,所以“>>0”是“a>b>0”的充要条件,故解除A;B选项,若e a>e b,则a>b,但不肯定得出a>b>0,所以“e a>e b”不是“a>b>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B错;C选项,当a=3,b=-1时,a2=9>b2=1,故a2>b2推不出a>b>0,故解除C;D选项,由ln a>ln b>0可得ln a>ln b>ln 1,则a>b>1,能推出a>b>0,反之不能推出,所以“ln a>ln b>0”是“a>b>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D正确.(2)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明:设p:xy≥0,q:|x+y|=|x|+|y|.①充分性(p⇒q):假如xy≥0,则有xy=0和xy>0两种状况.当xy=0时,不妨设x=0,则|x+y|=|y|,|x|+|y|=|y|,所以等式成立;当xy>0时,则x>0,y>0,或x<0,y<0.又当x>0,y>0时,|x+y|=x+y,|x|+|y|=x+y,所以等式成立.当x<0,y<0时,|x+y|=-(x+y),|x|+|y|=-x-y,所以等式成立.综上,当xy≥0时,|x+y|=|x|+|y|成立.②必要性(q⇒p):若|x+y|=|x|+|y|且x,y∈R,则|x+y|2=(|x|+|y|)2,即x2+2xy+y2=x2+y2+2|x|·|y|.所以|xy|=xy,所以xy≥0.由①②可得,xy≥0是等式|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证明策略(1)要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须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向进行,即证明命题“若p,则q”和“若q,则p”均为真.(2)证明前必需分清晰充分性和必要性,即清晰由哪个条件推证到哪个结论.1.“∀x∈[1,2],ax2+1≤0”为真命题的充要条件是( )A.a≤-1 B.a≤C.a≤-2 D.a≤0A解析:因为“∀x∈[1,2],ax2+1≤0”为真命题,所以a≤-对随意的x∈[1,2]恒成立.由于函数y=-在区间[1,2]上单调递增,故y min=-1,所以a≤-1.2.设a,b,c∈R.证明:a2+b2+c2=ab+bc+ca的充要条件是a=b=c.证明:(1)必要性:假如a2+b2+c2=ab+bc+ca,则a2+b2+c2-ab-bc-ca=0,所以[(a-b)2+(b-c)2+(c-a)2]=0,所以a-b=0,b-c=0,c-a=0,即a=b=c.(2)充分性:若a=b=c,则(a-b)2+(b-c)2+(c-a)2=0,所以2(a2+b2+c2-ab-bc-ca)=0,所以a2+b2+c2=ab+bc+ca.综上可知,a2+b2+c2=ab+bc+ca的充要条件是a=b=c.考点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应用性已知P={x|x2-8x-20≤0},非空集合S={x|1-m≤x≤1+m}.若“x∈P”是“x∈S”的必要条件,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0,3]解析:由x2-8x-20≤0,得-2≤x≤10,所以P={x|-2≤x≤10}.因为“x∈P”是“x∈S”的必要条件,所以S⊆P.所以解得0≤m≤3.故0≤m≤3时,“x∈P”是“x∈S”的必要条件.若本例条件不变,是否存在实数m,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请说明理由.解:由例题知P={x|-2≤x≤10}.若“x∈P”是“x∈S”的充要条件,则P=S,所以即这样的m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问题的求解方法及留意点(1)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2)要留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1.(2024·武汉模拟)若“x>2m2-3”是“-1<x<4”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3,3]B.(-∞,-3]∪[3,+∞)C.(-∞,-1]∪[1,+∞)D.[-1,1]D解析:因为“x>2m2-3”是“-1<x<4”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1,4)(2m2-3,+∞),所以2m2-3≤-1,解得-1≤m≤1.2.若不等式(x-a)2<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1<x<2,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1,2]解析:由(x-a)2<1得a-1<x<a+1,因为“1<x<2”是“不等式(x-a)2<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满意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得,即解得1≤a≤2.已知p:x>1或x<-3,q:5x-6>x2,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字程序]读想算思推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推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解不等式转化与化归不等式5x-6>x21.定义法.2.集合法.3.等价转化法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包含关系思路参考:解不等式+求¬p,¬q.A解析:由5x-6>x2,得2<x<3,即q:2<x<3.¬p:-3≤x≤1,¬q:x ≥3或x≤2.明显¬p⇒¬q,¬q¬p,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思路参考:解不等式+推断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解析:由5x-6>x2,得2<x<3,即¬q:A={x|x≤2或x≥3},¬p:B={x|-3≤x≤1}.明显B A,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思路参考:原命题与逆否命题(若¬q,则¬p)等价性+转化.A解析:利用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该问题可转化为推断q是p的什么条件.由5x -6>x2,得2<x<3,即q:2<x<3.明显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推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关系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2)集合法主要是针对与不等式解集有关的问题.(3)等价转化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在正面解题受阻或不易求解时可考虑此方法.若集合A={x|x-x2>0},B={x|(x+1)·(m-x)>0},则“m>1”是“A∩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A={x|0<x<1}.若m>1,则B={x|-1<x<m},此时A∩B≠∅;反之,若A∩B≠∅,则m>0.课时质量评价(二)A组全考点巩固练1.已知函数f(x),x∈R,则“f(x)的最大值为1”是“f(x)≤1恒成立”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由f(x)max=1知f(x)≤1且存在实数x0∈R,使f(x0)=1;而f(x)≤1,不能得到=1.2.已知i是虚数单位,p:复数a-1+b i(a,b∈R)是纯虚数,q:a=1,则p是q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m>1”是“方程=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 B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2024·济南模拟)△ABC中,“sin A=”是“A=”的( )A.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不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解析:在△ABC中,若sin A=,则A=或,因为,因此,“sin A=”是“A=”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C.5.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A.b=c=0 B.b=0且c≠0C.b=0 D.b≥0C解析: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0⇔b=0. 6.(2024·哈尔滨模拟)已知非零向量a,b,c,则“b=c”是“b·a=c·a”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A解析:因为向量a,b,c是非零向量,则b=c肯定可以推出b·a=c·a,但是若a·b=a·c成立,不能推出b=c,故“b=c”是“b·a=c·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7.设n∈N*,一元二次方程x2-4x+n=0有整数根的充要条件是n=_________.3或4解析:一元二次方程x2-4x+n=0有实数根-4n≥0⇔n≤4.又n∈N*,则n =4时,方程x2-4x+4=0有整数根2;n=3时,方程x2-4x+3=0有整数根1,3;n=2时,方程x2-4x+2=0无整数根;n=1时,方程x2-4x+1=0无整数根.所以n=3或n =4.8.设甲、乙、丙、丁是四个命题,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要条件,丁是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丁是甲的________条件.必要不充分解析:因为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甲⇒乙,乙甲;因为丙是乙的充要条件,即乙⇔丙;因为丁是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丙⇒丁,丁丙.故甲⇒丁,丁甲,即丁是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9.(2024·济宁三模)设a,b是非零向量,“a·b=0”是“a⊥b”的________条件.充要解析:设非零向量a,b的夹角为θ,若a·b=0,则cos θ=0,又0≤θ≤π,所以θ=,所以a⊥b;反之,a⊥b⇒a·b=0.因此,“a·b=0”是“a⊥b”的充要条件.10.若不等式<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0,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1⇔-1<x-m<1⇔-1+m<x<1+m,≤0⇔⇔0≤x<1.因为不等式<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0,则[0,1) (-1+m,1+m),所以得0≤m<1.B组新高考培优练11.已知函数f(x)=sin ωx(ω>0),则“函数f(x)在上单调递增”是“0<ω≤2”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解析:因为x∈,所以ω≤ωx≤ω,由于函数f(x)在上单调递增,所以(k∈Z),解得(k∈Z),故k只能取0,即0<ω≤,所以“函数f(x)在上单调递增”是“0<ω≤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1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则“有志”是“到达奇伟、瑰怪,特别之观”的( ) A.充要条件B.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充分不必要条件D.必要不充分条件D解析:非有志者不能至,是必要条件,但“有志”也不肯定“能至”,不是充分条件.13.(多选题)下列函数中,满意“x1+x2=0”是“f(x1)+f(x2)=0”的充要条件的是( ) A.f(x)=tan xB.f(x)=3x-3-xC.f(x)=x3D.f(x)=log3|x|BC解析:因为f(x)=tan x是奇函数,所以x1+x2=0⇒f(x1)+f(x2)=0,但f+f=0时,≠0,不符合要求,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因为f(x)=3x-3-x和f(x)=x3均为单调递增的奇函数,所以满意“x1+x2=0”是“f(x1)+f(x2)=0”的充要条件,所以选项BC符合题意;对于选项D,由f(x)=log3|x|的图象易知不符合题意.14.(多选题)直线2x-y+m=0与圆(x-1)2+(y-2)2=1有两个交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m2≤1B.m≥-3C.m2+m-12<0D.>1BC解析:若直线2x-y+m=0与圆(x-1)2+(y-2)2=1有两个交点,则<1,解得-<m<.A项中,由m2≤1,得-1≤m≤1,因为{m|-1≤m≤1}⊆{m|-<m<},所以“m2≤1”不是“-<m<”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项中,因为{m|m≥-3}⊇{m|-<m<},所以“m≥-3”是“-<m<”的必要不充分条件;C项中,由m2+m-12<0,得-4<m<3,因为{m|-4<m<3}⊇{m|-<m<},所以“m2+m-12<0”是“-<m<”的必要不充分条件;D项中,由>1,得0<m<3,所以“>1”不是“-<m<”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5.设x,y∈R,则“x>y”是“ln x>ln y”的________条件.必要不充分解析:ln x> ln y⇔x>y>0,则“x>y”是“ln x> ln y”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6.“e a>e b”是“log2a>log2b”的________条件.必要不充分解析:由e a>e b得不到log2a>log2b,例如e2>e-1,但log2(-1)无意义.依据对数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由log2a>log2b得a>b.由y=e x是增函数,可得e a>e b,所以“e a>e b”是“log2a>log2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7.(2024·镇江高三开学考试)已知集合A=,B={x|x2-4x+4-m2≤0,m∈R}.(1)若m=3,求A∪B;(2)若存在正实数m,使得“x∈A”是“x∈B”成立的__________,求正实数m的取值范围.从“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中任选一个,填在上面空格处,补充完整该问题,并进行作答.解:(1)A==[-2,5].因为m=3,所以B={x|[x-(2-m)][x-(2+m)]≤0,m∈R}=[2-m,2+m]=[-1,5].所以A∪B=[-2,5].(2)选①,因为“x∈A”是“x∈B”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是B的真子集.所以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得⇒m∈[4,+∞).所以正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4,+∞).选②,因为“x∈A”是“x∈B”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B是A的真子集.所以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得⇒m∈(0,3].所以正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0,3].。
预备知识-概率论、信号与系统
04
信号与系统理论中的滤波器设计,用于提 取有用信号和抑制噪声干扰。
概率论与信号系统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概率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涉及随机扰动和不确定性
分析。
信号与系统理论在控制系统 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系统的
建模、分析和优化。
概率论与信号系统理论的结合, 有助于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和 稳定性,如随机稳定性、鲁棒
03
预备知识应用
概率论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01
概率论为信号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用于描述信号的不确定性、随机 性和噪声。
02
概率论中的随机过程理论,用于分析信号的统计特性和时间变化规律, 如高斯过程、马尔可夫过程等。
03
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用于描述信号的各种属性,如幅度、 频率、相位等。
04
积分
掌握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理解定积分的物理 意义。
微分方程
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以及如何求解一阶和二阶常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
向量空间
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数乘和向量 的模。
矩阵
了解矩阵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 等基本运算。
线性方程组
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如何用矩阵和行列式求 解线性方程组。
概率函数性质
$P$ 是非负的,即 $P(A) geq 0$ 对所有 $A in mathcal{F}$,且 $P(Omega) = 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定义
随机变量是从样本空间 $Omega$ 到实数域 $mathbb{R}$ 的可测 函数。
离散型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只能取可数个值的随机变量,例如伯努利试验中 的成功次数。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1.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2.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理解判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3.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第1课时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某居民的卧室里安有一盏灯,在卧室门口和床头各有一个开关,任意一个开关都能够独立控制这盏灯.这就是电器上常用的“双刀”开关,如图所示.[问题] (1)A开关闭合时B灯一定亮吗?(2)B灯亮时A开关一定闭合吗?预备知识命题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形式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作命题.2.分类:判断为真的语句是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是假命题.3.结构形式:“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用符号“⇒”与“”填空:(1)x2>1________x>1;(2)a,b都是偶数________a+b是偶数.解析:(1)若x2>1,则x<-1或x>1,故x2>1x>1.(2)若a,b都是偶数,则a+b一定是偶数,故a,b都是偶数⇒a+b是偶数.答案:(1) (2)⇒知识点一 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一般地,当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旦q 不成立,p 一定也不成立,即q 对于p 的成立是必要的.知识点二 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一般地,当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时,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综上,对于真命题“若p ,则q ”,即p ⇒q 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也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1)对“推出”的正确理解,对于命题p :x >2,q :x >1.显然p 可以推出q ,记为p ⇒q ,而q 是不能推出p 的;(2)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所谓充分,就是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3)若p ⇒q ,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就是条件是必须有的,必不可少的,缺其不可.“有之未必成立,无之必不成立”;(4)若p ⇒q ,但q p ,则称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5)若q ⇒p ,但p q ,则称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6)若p q ,且q p ,则称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多选)下列条件中是x 2>4的充分条件的是( ) A .x >-2 B .x <-2 C .x <-3D .x >4解析:选BCD 当x =0时,x >-2,但x 2<4,故A 错,B 、C 、D 都对.必要条件的判断p q q 是p 的必要条件?(1)若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这个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相等; (2)若△ABC 是直角三角形,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 (3)若1x =1y,则x =y ;(4)若关于x 的方程ax +b =0(a ,b ∈R )有唯一解,则a >0.[解] (1)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因此p ⇒q ,所以q 是p 的必要条件.(2)直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因此p q ,所以q 不是p 的必要条件. (3)若1x =1y,则x =y 是真命题,因此p ⇒q ,所以q 是p 的必要条件.(4)命题“若关于x 的方程ax +b =0(a ,b ∈R )有唯一解,则a >0”为假命题,因此pq ,所以q 不是p 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2)命题判断方法:如果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如果命题:“若p ,则q ”是假命题,则q 不是p 的必要条件.[跟踪训练]设集合A ={x |x ≤1},B ={x |x ≥a },则“A ∪B =R ”是“a =1”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或“必要”)解析:因为集合A ={x |x ≤1},B ={x |x ≥a },当A ∪B =R 时,a ≤1,因为a ≤1不一定得到a =1,当a =1时一定可以得到a ≤1,所以“A ∪B =R ”是“a =1”的必要条件.答案:必要充分条件的判断[例2] (链接教科书第16页例2)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1)若a ∈Q ,则a ∈R ; (2)若a <b ,则ab<1;(3)若x ,y ∈R ,|x |=|y |,则x =y ; (4)若(a -2)(a -3)=0,则a =3; (5)在△ABC 中,若A >B ,则BC >AC ;(6)若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解] (1)由于QR ,所以p ⇒q ,所以p 是q 的充分条件.(2)由于a <b ,当b <0时,a b >1;当b >0时,a b<1.因此p q ,所以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3)若x =1,y =-1,则|x |=|y |,但x ≠y ,所以p q ,所以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 (4)由(a -2)(a -3)=0可以推出a =2或a =3,不一定有a =3,因此p q ,所以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5)由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可知,若A >B ,则BC >AC .因此p ⇒q ,所以p 是q 的充分条件.(6)由菱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可知,所有的正方形都是菱形,所以p ⇒q ,所以p 是q 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2)命题判断方法:如果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如果命题:“若p ,则q ”是假命题,则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跟踪训练]设集合M ={x |0<x ≤2},N ={x |0<x ≤3},那么“a ∈M ”是“a ∈N ”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或“必要”)解析:由题意得,M ∪N =N ,所以“a ∈M ”⇒“a ∈N ”,所以“a ∈M ”是“a ∈N ”的充分条件.答案:充分根据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q 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p :3a <x <a ,即集合A ={x |3a <x <a }.q :-2≤x ≤3,即集合B ={x |-2≤x ≤3}.因为p ⇒q ,所以A ⊆B ,所以⎩⎪⎨⎪⎧3a ≥-2,a ≤3,a <0⇒-23≤a <0,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23,0.[母题探究]1.(变条件)若本例中条件p 改为“实数x 满足a <x <3a ,其中a >0”,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p :a <x <3a ,即集合A ={x |a <x <3a }.q :-2≤x ≤3,即集合B ={x |-2≤x ≤3}.因为q ⇒p ,所以B ⊆A , 所以⎩⎪⎨⎪⎧3a >3,a <-2,⇒a ∈∅.a >02.(变条件)若本例中的条件“q :实数x 满足-2≤x ≤3”改为“q :实数x 满足-3≤x ≤0”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p :3a <x <a ,其中a <0,即集合A ={x |3a <x <a }.q :-3≤x ≤0,即集合B ={x |-3≤x ≤0}.因为p 是q 的充分条件,所以p ⇒q ,所以A ⊆B , 所以⎩⎪⎨⎪⎧3a ≥-3,a ≤0,a <0⇒-1≤a <0.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1,0).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确定参数的值(范围)的步骤 (1)记集合M ={x |p (x )},N ={x |q (x )};(2)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则M ⊆N ;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则N ⊆M ; (3)根据集合的关系列不等式(组); (4)解不等式(组)得结果.[跟踪训练]已知全集U =R ,非空集合A ={x |2<x <3a +1},B ={x |a <x <a +2}.记p :x ∈A ,q :x ∈B ,若q 是p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A ≠∅,∴3a +1>2,即a >13.∵q 是p 的必要条件,∴A ⊆B ,∴⎩⎪⎨⎪⎧a ≤2,3a +1≤a +2,解得a ≤12,又a >13,∴13<a ≤12,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13,12.1.a <b ,b <0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 A .a +b <0 B .a -b >0 C.a b <1D.a b<-1解析:选A 因为a <b ,b <0⇒a <0,b <0⇒a +b <0.所以a +b <0是a <b ,b <0的一个必要条件.2.若a ∈R ,则“a =1”是“|a |=1”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C .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D .无法判断解析:选A 当a =1时,|a |=1成立,但|a |=1时,a =±1,所以a =1不一定成立.所以“a =1”是“|a |=1”的充分条件.3.若p :a ∈M ∪N ,q :a ∈M ,则p 是q 的( ) A .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D .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解析:选B 由a ∈M ∪N a ∈M ,但a ∈M ⇒a ∈M ∪N ,即p q ,但q ⇒p .4.若集合A ={1,m 2},B ={2,4},则“m =2”是“A ∩B ={4}”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或“必要”)解析:当A ∩B ={4}时,m 2=4,所以m =±2.所以“m =2”是“A ∩B ={4}”的充分条件.答案:充分。
高等数学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预备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高等数学预备知识,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牢固的地基一样,高等数学也得有扎实的预备知识呀!
比如说函数,那可真是高等数学里的大明星啊!像你去超市买东西,你买的东西数量和总价之间不就是一种函数关系嘛!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着函数呢。
再说集合,听起来好像很抽象,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呀!你们想想,一个班级的同学不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嘛。
还有数列,这就像我们跑步,一步一步有规律地前进。
比如我们每年长高的高度,可能就近似形成了一个数列呢!这些预备知识看似平常,实际上在高等数学里那可是起大作用的哟!
几何图形也是不能少的呀!圆、正方形、三角形,这些我们从小就认识的图形,在高等数学里也有它们独特的意义和用途呢!难道不是吗?
极限呢,就好像你努力朝一个目标奔跑,虽然可能永远达不到那个绝对的点,但你可以无限接近呀,这多神奇!
高等数学预备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们是有趣的、好玩的,等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奥秘!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基础知识,它们可是打开高等数学大门的钥匙呢!我们要带着好奇和热情去探索、去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掌握好这些预备知识,为以后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呀!所以,大家赶紧行动起来,投入到高等数学预备知识的奇妙世界中去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预备知识:让孩子们认识长度单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预备知识:让孩子们认识长度单位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教授宝宝们各种概念和知识,包括长度单位。
掌握长度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由于一年级宝宝刚开始学习数学,我们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长度概念的引入开始课堂前,我们可以通过与宝宝的对话来引入长度概念。
我们可以出示两个物体,比如苹果和香蕉,并问他们哪一个更长。
在对话中,我们使用“长”这个词,这样宝宝就会从意识上接受长度这个概念。
二、教学实例我们可以使用教学实例,以图形、身体部位或其他物品的长度为例,展示长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尺子或其他长度测量用具来测量每个实例的长度,并将其长度用英寸、厘米或其他度量单位来表示。
此外,我们还可以出示一些图片或绘图,让宝宝目视物体,并测量其长度,以直观的方式了解长度单位。
三、单位概念认知进行实际操作后,我们可以为他们介绍长度单位,例如英寸、厘米、尺、码、公尺等。
我们可以制作卡片,向宝宝介绍每个长度单位的使用情况和表示方式。
例如,在卡片上写上一英寸的长度、一厘米的长度或两尺的长度,并将其与真实的物品进行比较,使宝宝能够理解这些单位之间的长度关系。
四、缩略词的介绍在教授长度单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缩略词的介绍。
英寸可以被简写为“in”,厘米可以被缩写为“cm”等。
这些简写应该在教授长度单位时提供给宝宝,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地应用及记忆。
五、复习和引导思考在教学课程结束时,我们应该进行复习。
为了进一步巩固宝宝们对长度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长度题目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他们思考长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实例来引导宝宝对长度的认识,让他们逐步掌握长度单位。
这样,他们将会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更加自如地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
高中数学预备知识
高中数学预备知识
1、数的基本概念:数的定义、正数、负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绝对值。
2、因式分解:分解因式、合并因式。
3、分数:定义、运算、约分、真分数、假分数、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
4、指数:定义、运算、科学计数法、幂的乘法、幂的除法。
5、根式:定义、运算、合并根式、分解根式。
6、平方根:定义、运算、合并平方根、分解平方根。
7、立方根:定义、运算、合并立方根、分解立方根。
8、比例:定义、比例的运算、比例的等价。
9、比例的应用:比例的判断、比例的解决。
10、方程: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1、不等式:定义、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
12、函数:定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
13、直线:定义、直线的性质、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图像。
14、圆: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圆的图像。
15、概率:定义、概率的计算、概率的应用。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1.用描述法表示函数 y=3x+1 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是
A.{x|y=3x+1}
B.{y|y=3x+1}
C.{(x,y)|y=3x+1}
D.{y=3故可表示为{(x,y)|y=3x+1},故选 C. 答案:C 2.用描述法表示不等式 4x-5<7 的解集为________.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 (1)写清楚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如数或点等; (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满足的方程、不等式、函数或几何图形等; (3)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花括号内,用于描述内容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4)“{}”有“所有”“全体”的含义,因此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x|x 为自然数}或
第一
章
预备知识
§1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第 2 课时 集合的表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同样的祝福又 有着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简体中文中的“生日快乐”, 用繁体中文为“生日快樂”,英文为“Happy Birthday”……
[问题] 对于一个集合,有哪些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知识点一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__一__一__列__举__出来写在花括号“_{_}_”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 (1)区间左端点值小于右端点值; (2)区间两端点之间用“,”隔开; (3)含端点值的一端用中括号,不含端点值的一端用小括号; (4)以“-∞”,“+∞”为区间的一端时,这端必须用小括号.
1.区间(-3,2]用集合可表示为 A.{-2,-1,0,1,2}
[跟踪训练] B.{x|-3<x<2}
即kΔ≠=0,(-8)2-4×k×16<0,解得 k>1.
综上,实数 k 的取值集合为{k|k=0 或 k≥1}.
物流数学重点
物流数学重点及一些公式的推导第一章 数学预备知识一、平均值 1、类型算术平均值(最常见的类型);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如: 按学分计算成绩) 2、性质(1) 算术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 h(a)= h(a)≤G(a)≤a 当n a a a === 21时等号成立。
推到此公式的时候, 我们要知道: 其中等号在x=y 的时候成立。
设a 、b 为两个正数, 则:由上式我们可得到: G(a) 同理: h(a)G(a)(P5) (2) 加权平均值(重点)nnn ni ini iiW W W a W a W a W WaW a +++++==∑∑== 21221111)(W例如, 期末考试中, 数学有5个学分, 英语4个学分, 政治3个学分。
那么一个学生成绩如下: 数学, 90;英语, 85;政治;83。
那么这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我们可根据上述公式得:大家记住, 加权平均数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一些因素的重要性, 权重越大, 越重要。
∑∑====ni i i ni in a p W p p 1121)a (1p,,p 一公式为:,那么加权平均数的另皆为正数,并且若 (与后面所讲的期望对比记忆)二、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 1.二阶行列式二阶行列式只是一个数的表示符号, 它的本质上还是一个数 二阶行列式的性质(P7)2.二元一次不等式(重点, 与线性规划相关)如:ax+byc 。
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一条直线,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就是直线的两侧。
二元一次不等式代表的是直线的哪两侧可根据P10的规律记忆。
也可直接带一个点, 看这个点是否满足不等式, 若满足, 则此点所在区域即为所求区域, 若不满足, 则另一个区域即为所求区域(一般用到的点为(0, 0), 若直线过此点, 则再另寻其它点)。
如:求2x+3y 所代表的区域, 我们可以代入(0, 0)点, 此时:2, 所以(0, 0)所在区域即为所求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数由于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问题,因此,本节课主要复习与实数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1.1 实数中的基本概念及运算(1) 实数按照以下方法分类,形成实数系表: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有理数——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相除形式的数(包括整数、分数(或表示成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即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相除形式的数.(2) 基本概念自然数——表示现实世界中“物体的个数”,自然数从 0开始,一般记为0, 1,2,…,n,…,其中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在实际生活中仅有自然数是不够的.例如,某班学生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二,经济数学基础某学期的平均及格率为百分之六十七点二四等等.这些问题用自然数是不能准确描述的,应该分别用分数25和百分数69.24%(或小数0.692 4)来表示.正数——由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组成,记作a.那么,a> 0.有时用正数也不能准确描述一件事情,例如,白天的最高气温为7︒C,晚上气温下降了10︒C,达到最低气温那么应该怎样描述晚上最低温度呢?负数——在正数前面添上“-”号的数,记作-a(a>0).那么,-a< 0.用负数就可以将晚上最低温度记为-3︒C.0 是一个特殊的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一个正、负数的分界数,是一个中性的整数.正数和0通常叫做非负数,即当x是非负数时,x≥0;相反,0和负数通常叫做非正数,即当y是非正数时,y≤ 0.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只用有理数来描述也是不够的.例如,一个两条等边长为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第三条边的长度是2分米.又如,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用符号π表示.这里的2和π是不能被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这些数被叫做无理数.无理数又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2) 实数的运算规则I加法、乘法运算规则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乘法交换律a⨯b = b⨯a乘法结合律(a⨯ b)⨯ c = a⨯ (b⨯ c)分配律a⨯ (b + c) = a⨯ b + a⨯cII 括号规则a + (b - c) = a + b - ca - (b - c) = a - b + ca +b -c = a + (b - c)a -b +c = a - (b - c)III正负规则a⨯ (-b) = -( b⨯ a)(-a) ⨯ b = -( b⨯ a)(-a) ⨯ (-b) = b⨯aIV比例规则a bab=⋅1(b≠0)a bcda db cbd+=⋅+⋅(b≠0, d≠0)a bcda cb d⋅=⋅⋅(b≠0, d≠0)a b c d a b d c a d b c ÷=⋅=⋅⋅ (b ≠0, c ≠0, d ≠0) V 乘方规则正数的非 0 次幂是正数;负数的非 0 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 0 的正数次幂等于 0,非 0 数的 0 次幂等于 1. 例如, 25= 32, (-4)3= -64, (-1.3)2= 1.69, 0100= 0, a 0=1 (a ≠0)VI 开方规则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偶次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的数; 0 的n (n 为正整数)次方根是 0;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偶次方根.例如,3125= 5,38-= -2,53259±=,n 0= 0, (n 是正整数) 如果x 2=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一个正数a (a >0)的平方根,是两个互为相反的数±a ,其中正的平方根a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或算术根).如果x 3=a ,那么,x 叫做a 的立方根. 1.2 数轴与绝对值规定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上的 O 表示原点,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 数轴上的点与全体实数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记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即a a a a a a =>=-<⎧⎨⎪⎩⎪0000例如,-19= 19, 256.= 2.56, 0= 0绝对值有以下性质:任何实数都有惟一的绝对值,且绝对值非负,即a≥0任何一个实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且不小于它的绝对值的相反数,即a≤a≤a-互为相反的一对数,其绝对值相等,即-a=a两个实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实数绝对值的乘积,即ab=a b两个实数和的绝对值不大于两个实数绝对值之和,即+≤a+ba b两个实数差的绝对值不小于两个实数绝对值之差,即-≥a-ba b任何一个实数绝对值等于该实数平方后的算术平方根,即a=2.方程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要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并要通过这些关系式来求未知量的数值.那么怎样求解呢?有哪些求解方法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方程及方程求解.2.1 方程中的基本概念用等号连接的两个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叫做方程.含有n个未知量的方程叫做n元方程,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m的方程叫做m次方程,其中‘元’就是指未知量.例如:2x-10 = 5 一元一次方程x2+ 4x-5 = 0 一元二次方程2x+ 3y=1 二元一次方程34520x y x y -=+=⎧⎨⎩ 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使方程成为恒等式的未知量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含有一个未知量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例如:x 1 = -5和x 2 = 1都是方程x 2+ 4x -5 =0 的解,也是该方程的两个根. 求方程的解或确定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两个解相同的方程叫做同解方程.性质1 方程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性质2 方程两边都乘(除)以一个不等于 0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上述两个性质又叫做方程的变形规则. 解方程一般是利用这两个性质将原方程逐步变形,化简成便于求解的同解方程,然后求解. 2.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式为ax + b = 0 (a ≠ 0)解法:通过同解变形(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化成ax = -b (a ≠ 0)然后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值a ,得到方程的解x = -ba .2.3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ax 2 + bx + c = 0 (a ≠ 0)其中ax 2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 叫做常数项.一元二次方程最基本的解法是公式法,有时也可以用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求解,尤其是当二次项系数a = 1,即原方程变为x bx c 20++=时.1. 公式法:利用求根公式x b b ac a =-±-242求方程的根(见例5).一般先用判别式b ac 24-判断方程解的情况,在有解的情况下,再用求根公式求解.当b ac 240-≥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a acb b x 2421-+-=,a ac b b x 2422---=当042=-ac b 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212x a bx =-=当b ac 240-<时,方程无实数解.2.配方法:将方程中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即ax 2 + bx = -c然后在等号的两边分别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222)2()2()(b c b bx ax +-=++,44)2(22c b b ax -=+ 若b 2 - 4c ≥ 0(否则无解)再开方,即可求得方程的解(见例2). 3.因式分解法:设方程可以写成两个一次项的乘积,即x bx c x p x q 2++=++()()由()()()x p x q x p q x pq ++=+++2即pq x q p x c bx x +++=++)(22比较等式两边x 的同次幂的系数,得到b p q =+,c pq =也就是说,将x bx c 2++因式分解时,只需找到两个数p 和q ,使它们满2.方程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这节课将要讨论另一类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讨论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前,先介绍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2.4 直角坐标系一、直角坐标系在一平面上,两条数轴成直角相交,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规定:水平方向的数轴叫做x轴,垂直方向的数轴叫做y轴,两条数轴的交点叫做坐标原点(记为O),x轴的原点右边为正方向,y轴的原点上方为正方向.(见图)平面上点P (x,y)有序实数对x表示点P 到y轴的距离,叫做点P 的横坐标;y表示点P 到x轴的距离,叫做点P的纵坐标.坐标平面分为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符号如下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 -)在x 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即(x ,0);在y 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 0,即(0,y ). 二、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点P 1的坐标为(,)x y 11,点P 2的坐标为(,)x y 22, 则P 1, P 2两点之间的距离d 的计算公式为21221221)()(y y x x P P d -+-==两点之间的距离非负,而且只有在这两点位置 相同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距离才等于 0. 距离公式的几何说明见右图. 2.5 直线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一次的方程.一般式为0=++c by ax其中a b ,是未知量的系数,c 是常数.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点 (,)x y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因此,二元一次方 程又叫做直线方程. 画直线的两点法:当c =0时,先求满足直线方程的一点(原点除外),然后通过该点与原 点画出直线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当c ≠0时,可先分别求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令y = 0,得a cx -=)和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令x =0,得b cy -=), 然后在坐标轴上画出这两个点(a c -,0)和(0,b c-), 并通过这两个点画出直线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画直线的点斜法:通过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斜率确定直线.直线的斜率表示直线的方向,可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计算斜率. 设点(,)x y 11与(,)x y 22是直线l 上的两点,那么直线l 的斜率为k y y x x =--2121 ()x x 12≠当x x 12=时,直线l 的斜率没有定义,即直线l 垂直于x 轴. 下面给出求直线方程的几种方法:1. 如果点(x y 11,)和(x y 22,) 是直线上的两点,且x x 12≠,那么该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112121x x x x y y y y ---=-2.以k 表示两点式方程式中的斜率y y x x 2121--,那么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11x x k y y -=-即已知直线的斜率k 和直线上的一点(x y 11,),就能写出直线方程. 直线方程除两点式和点斜式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3.截距式方程 x a y b +=14.斜截式方程 y kx b =+ 5.铅垂式方程 x x =1 6.水平式方程 y y =1x,轴上的截距.其中,a b,分别是y2.6 直线方程组直线方程组——由几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直线方程组亦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设有两条直线l1,l2,那么,这两条直线间有以下三种关系:(1)l1与l2上的所有点相同,表示两条直线重叠,这两条直线对应的直线方程组有无穷多解;(2)l1与l2只有一个公共点,表示两条直线相交,它们交点的坐标是该方程组的惟一解;(3)l1与l2没有公共点,表示两条直线平行,它们对应的方程组无解.求解直线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是加减消元法.用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主要是进行以下两种变换:(I)用一个非 0 数乘某一个方程;(II)一个方程加上另一个方程的倍数.这两种变换叫做方程的初等变换.另外, “将两个方程的位置互换”也是一种初等变换. 方程组经过初等变换,形式改变了,但是方程 组的解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初等变换不改变方 程组的解,变换后与变换前的方程组是同解方 程组.3.不等式前几节课我们讨论的都是一种相等关系的问题.但在很多地方存在不等关系的问题,而且常常要求解含有未知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用大于号“>”、 大于等于号“≥”、小于号“<”、 小 于等于号“≤” 等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的式子. 不等式的解——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量的值. 不等式具有下列性质,这些性质希望大家熟记.(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表达式,不等号不变.即当b a >时,a c b c +>+,a c b c ->-.(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变.即当b a >,c >0时,ac bc >,a c 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反向.即当b a >,c <0时,bc ac <,a c b c <.(4)不等式有传递性,即当b a >,c b >时,c a >. 3.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一次的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相同未知量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同时满足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 注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在不等式组的求解过程中,一般利用数轴确定它们的解,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方法.下面通过例题说明.例1 解下列不等式17)10(2283--≤--x x x解 去分母,即不等号两边同乘14,得1473841014x x x --≤--()()去括号,得 14440562114--≤+-x x x合并同类项,即将未知量的项移到不等号的一边,常数项移到不等号的另 一边,然后合并,得 303-≤-x 不等号两边同除 –3,由性质(3)得 10≥x例2 解不等式组533235231()()()()x x x x ->--<-⎧⎨⎩解 去掉第一个不等式中的括号,得96155->-x x 合并同类项,得 x <-6去掉第二个不等式中的括号,得 51033x x -<- 合并同类项,得 x <35.由右图知,不等式组的解,即同时满足不等式组中两个不等式的解为6-<x3.2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二次的不等式. 任何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总可以写成下列两种形式中的一种02≥++c bx ax 或 ax bx c 20++≤ (a ≠0)如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我们通过例子介绍.例3 解不等式 x x 23100-->解 将不等式左边分解因式,得()()x x +->250上式相当于下列不等式组x x +>->⎧⎨⎩2050 或 x x +<-<⎧⎨⎩2050由第一个不等式组得x >-2 且 x >5所以第一个不等式组的解为x >5. 由第二个不等式组得x <-2 且 x <5所以第二个不等式组的解为x <-2.由此可得原不等式的解为x >5或x <-2,如右图.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 两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一次的不等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x by c ++≥0 或 ax by c ++≤0其中 a b c ,,为常数,且a b ≠≠00,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求解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常用方法是图解法,下面通过例子介绍. 例4 用图解法解不等式 230x y +≥解 首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直线(见右图) l 1:032=+y x . 由右图可知,直线l 1将坐标平面分成左下、右上两个半平面.然后在右上半平面中任取一点,如(1,1),代入不 等式,得2x + 3y = 2⨯1 + 3⨯1= 5 > 0由此可知,右上半平面内的所有点都是 不等式230x y +≥的解.显然,直线l 1 上的点也是230x y +≥的解.所以,原 不等式的解是包含直线l 1的右上半平面 内的全部点,如右图中的阴影部分. 注意: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是直角坐标系中的半个平面.当不等号是“≤”或“≥”时,解的半平面包含直线, 而当不等号是“<”或“>”时,解的半平面不含直线,在图中用虚线表 示.例5 用图解法求解不等式组240210x y x y -+<++≥⎧⎨⎩解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直线(见右图)l 1: 42+-y x = 0 取点(0,0),代入直线方程得 2⨯0 - 0 + 4 = 4 > 0即点(0,0)不在240x y -+<表示的 半平面内,因此240x y -+<的解是直 线l 1的左上半平面.再画直线 l 2: 12++y x = 0取点(0,0),代入直线方程得 2⨯0 + 0 + 1 = 1 > 0即点(0,0)在2x + y + 1 ≥ 0表示的半平面内,因此2x + y + 1 ≥ 0的解是直线l 2的右上半平面.取两个半平面的重叠部分(在右图中用阴影表示),得到原不等式组的解.注意: 由例5可知,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所对应的半平面.如果这些半平面有重叠的区域,不等式组就有解,且解的区域可能是无界区域,也可能是有界区域.如果这些半平面没有重叠的部分,则不等式组无解. 4. 集合与区间集合与区间是经济数学中基本的概念.在学习微积分和概率论中的一些章节的内容时,将涉及集合和区间的有关知识. 4.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具有确切含义的若干事物的全体. 元素——组成集合的事物.例如,某企业生产的一批全自动洗衣机组成一个集合,其中的任意一台洗衣机就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坐标平面上所有的点组成一个集合,平面上的一点(,)x y ,就是该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用A , B , C , …表示集合,用a , b , c , …表示集合的元素.如N ——自然数集合 Z ——整数集合 Q ——有理数集合 R ——实数集合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A ,记作a ∈ A ; 若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A ,记作a ∉ A .集合A 中元素的数目叫做A 的基数.有限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为有限数的集合.如一个专业全体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不是有限数的集合.如有理数集合. 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并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 A = {a b c z ,,,, }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描述出来.例如 B = {12=-x x 且x ∈R }文氏图——用一个简单的平面区域 代表一个集合,如右图.集合内的元素用区域内的点表示.注意:集合中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同一集合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可以任意列出.若集合B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那么将B 叫做A 的子集,记作B ⊆A . 若B 不是A 的子集,记作例如 N ⊆ Q ⊆ R , 但若A ⊆B 且B ⊆A ,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A =B . 若A 与B 不相等,记作A ≠B .若B ⊆A ,且B ≠A ,则称B 为A 的真子集,记作 B ⊂A .见右图. 若B 不是A 的真子集,记作B ⊄A .例如 N ⊂ Q ⊂ R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例如{x x 210+=且x ∈R }=∅.因为12+x =0无实数解,所以它的实数解集是空集.全集—— 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 集,则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U . 4.2 集合的运算并集A ⋃B ——所有属于A 或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 ⋃B ={x ∣x ∈A 或x ∈B }交集A ⋂B ——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 ⋂B ={x ∣x ∈A 且x ∈B }如果两个集合A 和B 没有公共元素,即A ⋂B =∅,集合A 与B 叫做不相交集. 并集A ⋃B , 交集A ⋂B , A 与B 不相交的文氏图见下图(a ),(b ), (c ).差集A -B ——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 -B ={x ∣x ∈A 且x ∉B }补集A ——由U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 ={x ∣x ∈U 且x ∉A }其中U 为全集,A ⊆U .补集A 可以看作全集U 与集合A 的差集,即A =U -A .差集A -B ,补集A 的文氏图表示见下图(d ),(e ).下面是集合运算的主要运算律,其中A ,B ,C 是任意集合,U 是全集. 1. 交换律 A ⋃B =B ⋃A A ⋂B =B ⋂A2. 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3. 分配律 A ⋃(⋂C )=(A ⋃B )⋂(A ⋃C ) A ⋂(B ⋃C )=(A ⋂B )⋃(A ⋂C )4. 吸收律 (A ⋃B )⋂A = A (A ⋂B )⋃A =A5. 摩根律 B A B A B A B A ⋃=⋂⋂=⋃4.3 区间设R 为实数集合,∈b a ,R 且a b <.有限区 间为:开区间(,)a b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所 有实数x 的集合,即(,){}a b x a x b =<<见右图(a ).闭区间[,]a b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所 有实数x 的集合,即 [,]{}a b x a x b =≤≤ 见由图(b ).半开区间(,]([,))a b a b 或——满足不等式a xb <≤(或a x ≤<b )的所有实数x 的集合,即(,]{}a b x a x b =<≤[,){}a b x a x b =≤< 见右图(c ),(d ).区间长度——有限区间右端点b 与左端点a 的差b a -.几何上表示点a 与点b 之间的线段长度,开区间不包括端点,闭区间包括端点. 引入记号+∞(读作“正无穷大”)和-∞(读作“负无穷大”),可 以有以下几种无限区间:(,){}a x a x +∞=< [,){}a x a x +∞=≤ (,){}-∞=<b x x b (,]{}-∞=≤b x x b}{),(+∞<<∞-=+∞-∞x x , 即实数集合.邻域(点x 0的δ邻域)——在数轴上以点x 0为中心,长度为2δ的开区间(,){,}x x x x x 0000-+=-<>δδδδ将(,)x x 00-δ和(,)x x 00+δ分别叫做点x 0的左邻域和右邻域.一般地,δ 是一个很小的正数.例如,x -<201.,是以点x 02=为中心,长度为0.2的邻域,也就是 开区间(1.9, 2.1). 5. 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概率计数的基础,它们主要研究在某种条件下完成某件事的方法数. 这节课先介绍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然后介绍不重复排列和重复排列的概念,及其排列数的计算公式.5.1 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加法法则——如果完成事件A , 必须且只须完成有关的事件A 1, A 2, …, A n 中的一个就算完成;设完成事件A 1, A 2, …, A n 的方法数分别为m 1, m 2, …, m n ,且其中任何两者方法都不相同,那么完成事件A 的方法数为m 1+m 2+…+m n例如, 从北京到济南可乘3种交通工具到达,每天火车有10个车次,飞机有3个航班,汽车有2个班次,那么一天内从北京到达济南共有10+3+2=15种不同到达方式.乘法法则——如果完成事件A ,必须且只须依次完成有关的事件A 1, A 2, …, A n 后才算完成;设完成事件A 1, A 2, …, A n 的方法数分别为m 1, m 2, …, m n ,那么完成事件A 的方法数为m 1⋅m 2⋅…⋅m n例如,一个班里有15名男生,20名女生.要在该班选一名男代表和一名女代表,从15名男生中选一名代表,有15种选法;从20名女生中选一名代表,又有20种选法. 所以在该班选一名男代表和一名女代表可能有15×20=300种选举结果.5.2 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不重复地任取m (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行,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个元素的排列. 这样取出的所有排 列的个数, 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元排列数,记作mn P . 显然,NP m n ∈.当m =n 时,称为全排列,简记P n .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元排列数的计算公式为m n P =n (n -1)(n -2)…(n -m +1)当m =n 时P n = n (n -1)…2⋅1=n ! (读作n 的阶乘)于是有P n r =n (n -1)(n -2)…(n - r +1)=n n r !()!-规定0!=1.对于n ≥0,规定P n 0=1.从n 个不同元素中,允许重复地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行,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元可重复排列(简称重复排列). 这样取出的重复排列的个数,称为m 元重复排列数.记作m n R . 有 m m n n R =5. 排列与组合上节课介绍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以及排列的概念与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这节课主要介绍组合概念及组合数的计算公式.5.3 组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不重复地任取m ( m ≤ n )个元素,组成一组,称为 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个元素的组合(简称m 元组合),这样取出的所有m 元组合的个数,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m 元组合数. 记作⎪⎪⎭⎫ ⎝⎛m n .例如,由矩形ABCD 的任意三个顶点所确定的三角形个数问题, 就是一个从4个不同元素中任取3个元素的组合问题. 显然所确定的三角形为∆ABC ,∆ABD ,∆ACD ,∆BCD共4个,即434=⎪⎪⎭⎫ ⎝⎛.注意,每个三角形由它的三个顶点 惟一确定,与三顶点的顺序无关. 一般地,任意一个m 元组合只与它的m 个元素有关,而与元素之间的顺序无关. 可以证明)!(!!!m n m n m P m n m n -==⎪⎪⎭⎫ ⎝⎛于是,⎪⎪⎭⎫ ⎝⎛=m n m P m n !例1 10个人相约,每二人互通电话一次,并各通信一次,问共通话多少次?通信多少封?解 二人互通电话没有顺序,是组合问题;而通信是有顺序的,是排列问题. 通话次数为:45!8!2!10210==⎪⎪⎭⎫ ⎝⎛通信封数:910210⨯=P =90由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容易推出组合数的下列性质:性质1:⎪⎪⎭⎫ ⎝⎛-=⎪⎪⎭⎫ ⎝⎛m n n m n ; 性质2:⎪⎪⎭⎫ ⎝⎛-+⎪⎪⎭⎫ ⎝⎛=⎪⎪⎭⎫ ⎝⎛+11m n m n m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