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缺失_大学生自杀带来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自杀带来的思考
严海波石磊(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以及自残、伤人等暴力现象时有发生,这背后的深层动因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教育与生命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

该文试图从分析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入手,呼唤大学教育向生命价值的回归。

生命教育;大学生;自杀
关键词: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这些曾经不经意的问题,如今不能再不“经意”了。

大学校园里频频出现的自杀现象已经多少次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早逝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教育的价值。

教育从其终极目标上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价值所在。

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大学生真正从教育中理解了生、理解了死吗?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功利思想浓重,重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性教育。

目前,大学教育不仅没有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提升,甚至还成了压抑生命和扼杀生命活力的方式。

我们应该明白:大学生轻生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啊!又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但愿在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能真正走进课堂。

1.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的深层动因
近年来,自杀犹如恶性传染病在高校流行,其每年死亡的人数都令人触目惊心:
2005年4月21日下午2点30分,北京某高校男生从16楼高空跳下;4月22日下午4点20分,北大中文系一大二女生在北大理科2号楼跳楼自杀身亡;5月7日晚9点10分,北大数学系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也在同一栋楼跳下……
5月14日,周六,下午5点,北大理科2号楼。

晚饭时间将近,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这栋九层的教学楼。

一切都很平静,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就是在这栋楼的九层天台上,不久前先后有两位北大学生跳楼身亡。

仅2005年一年,有媒体报道中国内地的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

2001年至2005年,对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

最近五年,媒体点名报道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校有九十多所。

[1]2006年,据某机构调查显示,25%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

[2]2007年仅5月的某一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学生,接连自杀,这一周在北京又被称为“自杀周”。

有人在网上用一幅对联这样描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楼楼可跳;横批:空前绝后。

”[3]这一例例自杀案件冲撞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禁感慨:这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些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的天之骄子们,该有多么美好的未来,又为什么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所谓自杀,就是个体人为地自觉或被迫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死亡行为。

自杀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它不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束,而是人的主观意志向死亡的断然抉择。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自杀从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和选择。

大学生自杀,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极大损失。

在我国,自杀行为(尤其是引起社会轰动的大学校园里的自杀)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全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据我国于2001年首次发布的中国人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自杀的人数为28.7万人,自杀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致死原因,也是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

[4]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家庭的期望与社会的重托,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轻易放弃生命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当我们从教育层面反思逝去的生命时,我们不能不拷问教育的价值。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否认地带有一些功利性色彩,学生上大学为拿学位、拿文凭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就出现教育价值的错位,大学生攻读学位因为受外在工具性价值的驱使而忽视其真正的内涵。

而工具性价值并不能从本质上捍卫人的价值。

因此,这个本质问题没有解决,当个体面临外在的压力甚至挫折时,极其容易陷入对生命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之中,直至做出放弃生命的抉择。

所以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深层动因。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们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而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作为教育基础和最高目标的生命观的培养和教育。

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才使得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才使得大学生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

教育的不足再加上媒体对自杀的某些宣传缺乏正面性,就很容易引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2.生命至上——教育的终极意义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生命是理解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生命具有独特性、直接性、偶然性与意义无限性,[5]当生命的价值完全归位于自我时,一切都显得虚无,一个愿意自我放弃的人是无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

这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的本质所在。

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蒂利希就认为,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生,还是死”这个问题是一个终极的、无条件的、整体的和无限关切的问题。

人无条件地关切着那么一种东西,它超越了人的一切内外条件,限定着人存在的条件。

人终极地关切着那么一种东西,它超越了一切初级的必然与偶然,决定着人终极的命运。

[6]
汹涌发展的现代化乃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向。

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然而精神生活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在一个工业化、科技化、都市化的现代社会里,如何保持人性特质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概念的,当数1979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防治。

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

我国一些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也提出生命教育的新见解,使生命教育在祖国大陆呼之欲出。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结点也是人。

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

当代大学生教育就要以生命教育为本,回归教育的终极意义。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大学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2.1生存意识教育
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应首先让大学生明白生命是一个连续过程,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生命发展与质量问题。

生命作为个体存在,是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的先决条件,脱离生命个体存在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任何人都是无法复制的孤本。

要引导大学生肯定并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践踏。

2.2挫折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缺失教育探索
《新西部》2007.16期-123-
(上接第122页)
学生提出建议,学生也可判定自己的语言能力能不能适应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2.4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要适合中国国情。

中方院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大纲,调整一些教学内容,增加社会需要的职业课程和课业内容。

合作院校应以企业活动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聘请企业公司的主管来学校讲课和开设各种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5HND课程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在本土推广成功,必须争取社会对HND项目的认同和支持。

学校,实习实训的企业,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保证项目的办学水平。

在项目的资金,师资培训,职业证书,学历承认和国内学历衔接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学生在国内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J]2001,1
[2]王敏丽.略论中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全球化,中国成人教育,[J] 2003,1
吴岚:(1969—)女,馆员,四川成都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大学生亟待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

让他们明白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正是由于曲折才演奏出人生的旋律。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面对的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有关,压力大到难以承受从而选择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

只有让他们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体验失败,甚至是体验死亡,才能让他们在承受挫折的同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战胜困难,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3生命的升华教育
巴金说过:“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

生命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

生命教育最高层次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生命至上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可以说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

因此,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的蓄积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自我。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历程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要使生命有质量,就必须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提高生命的精神层面的意义。

3.补上生命教育一课: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
终极关切是超越一切的意义层面,教育要高扬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这是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在生命本体的教育中,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共同体中彼此拥有与相互承载的统一体,个体生命的延续与质量的提高,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承载。

这也就要求高校要对大学生强化生命教育,以生命价值的提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不会轻易去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笔者认为,应倡导既具有终极关怀,又有着现实意义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完善与和谐、关怀与批判、自由与超越相统一的生命个体。

将生命发展的目标与大学教育独特的教育阶段相结合,并着力将生命动态生成的深层意义寓于大学教育的实践中,将生命的思维体现于大学教育的诸要素中,从而建立一种将生命作为教育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实现生命与教育的深度契合。

从生命视野关怀大学教育,是对生命教育理论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当代大学教育克服自身局限,遵循自身逻辑并适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所以,在大学生的理论课中,应设置生命教育理论课程,并相应增加关于认识生命的讲座,从而理清生命价值的本原,使教育真正回归至人的生命,关怀人的自我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

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行大学生自杀干预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的初步筛查,建立自杀高危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关注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

接着要密切关注这类自杀高危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并同时增加自杀高危大学生的保护性因素,[7]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不对自杀做过分的渲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提升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等等。

最后还要启动社会、家庭等多方心理支持系统共同参与救助。

3.2开设生命教育课
要持久有序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就要设立生命教育课,这是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的措施。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联系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生活事件的相互渗透、相关学科的结合,充分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识别心理危机,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

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单独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的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有益的方法,同时还需要这方面的师资培训。

在设置生命教育课的同时,要注意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大学生自立、自爱、自强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也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3.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中心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渠道,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负性、消极的情绪不至于积累下来。

但是,我们不能只等着学生上门,而要走出去,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心理量表普查,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4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拓展训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之说,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生存打下基础,所以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要培养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有人说,失掉金钱,你还可以挽回,失掉勇气,你将一无所有。

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困境、逆境,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使大学生认识到:痛苦磨难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当接受别人帮助时,要学会感激,当他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时,要学会感恩,生活中处处都有阳光。

生命是神圣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超过生命的价值,也没有一种事物的光辉能够盖过生命的光辉。

生命不是用来被否定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应该远离自杀,充分展现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当他们在社会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释放生命能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生命因为被超越、被实现而变得更加美丽和灿烂!
参考文献:
[1]解读何永振调查报告——大学生自杀现象透视.http:// /Article-show.asp Article ID=347,2006.
[2]张璇.大学生自杀已成为社会问题,家教越严自杀越多.华夏时报,2006,1.
[3]段鑫星.博士生为何轻生?[J].青年研究.2007(4).
[4]王成果.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
[5]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1).
[6]转引自晏辉.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7]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82页.
生命教育的缺失
教育探索
《新西部》2007.16期-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