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发展的原因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3)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2.运用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4.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聚落的实例和图片;2.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呈现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例和图片,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9: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9: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教学重点: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聚居地有城市、乡村的差异。

人类居住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保护传统聚落?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聚落与环境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幻灯片出示:教材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1):(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学生回答(2):(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3.显示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人利条件示意”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4.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并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视频等。

2.制作课件,展示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3.分组安排,便于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居住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展示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聚落环境的措施。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环境、聚落类型的关系,以及保护聚落环境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动手制作聚落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聚落案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聚落模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3.划分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学习材料。

4.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让学生对聚落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标要求】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聚落的图片及其它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展示图片(小孩拥抱地球)和歌曲《可爱的家》、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导入新课。

二、新授(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类型: 多媒体呈现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图片。

2.乡村聚落的类型:多媒体呈现乡村内部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3.城市聚落的分类:教师补充材料介绍4.城乡景观的差异:呈现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说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本质差别: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5.不同大洲的乡村景观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城乡聚落各有优缺点。

过渡:聚落的特点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聚落形成的初期。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假如你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你要带领你的部落去寻找一个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怎样的地方?展示4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再展示株洲、东营、耶路撒冷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峄城形成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在人地关系上进行的深入探究,充分展示了“综合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聚落与环境中首先讲述了乡村和城市的概念,介绍了乡村和城市在生产方式上的区别,并同通过两幅图展示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

其次重点讲述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教材设计成活动式课文,选择的活动主题是认识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介绍了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并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类聚集形态的变化。

教师讲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建造和优化自己的居住地——聚落。

(转承)什么是聚落呢?【讲授新课】教师讲述:人类的聚集地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一:聚落的分类和对比。

方法指导:请学生阅读图4.11和课本81页。

问题导引:1.你知道聚落通常可以分成哪两类吗?2.对比两种聚落的差异。

3.什么差异是两种聚落的本质差异?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总结:聚落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有包括: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明显,但本质差异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承转)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地方形成聚落的早晚和规模是有明显差异。

议一议:判断ABC三地谁先形成聚落?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B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先形成聚落。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乡村和城市的景观,而乡村和城市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一、乡村和城市(5分钟)设问:聚落仅仅是指人类的居住地吗?1、提问: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分类的?快速自学课文并标划出来。

2、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对比一下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小结: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3、是不是所有乡村聚落的景观都是一样的?完成活动2:同样是乡村聚落,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也存在差异。

过渡:聚落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的场所。

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二、聚落与环境(23分钟)1、我们以东营为例,东营进行经济建设了20多年了,被称为油城。

思考一下影响东营这个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看课本找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3、想以下还有没有其他环境因素。

4、分析材料一二三,总结出其他影响因素:地质、气候、植被。

过渡: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聚落形式。

5、安家活动:你喜欢居住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安家,并简单说出理由。

为什么不选择高山、荒漠地区?大家的选择和世界聚落的分布是不谋而合的。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家乡王泗镇的实际,谈谈自己建设美丽家乡的想法。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猜一猜教师展示图片,问大家这是哪里?王泗镇,我们的居住地,我们的家乡。

今天,我们就围绕“我们的居住地—聚落”来进行探索。

你生活在哪里?展示1-4图。

学生回答。

展示4图的不同类型,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图片展示乡村的不同类型: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农村、牧村、林场、渔村。

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篇一」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

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类:(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

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聚落以及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

增产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以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丽江行》为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原始聚落图片,师生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新课教学板书:一、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和城市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分组展开讨论:1、把所有图片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并说明理由?2、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3、比较居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不同?4、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5、城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依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乡村与城市不仅在景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有所不同。

那么,聚落作为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场所,这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1、让学生利用教材80页的文字和图片,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多媒体展示一些特殊的聚落景观图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点的关系相关图片: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巩固练习完成下面的表格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居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聚落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聚落特点的理解;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聚落的特点和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2.设计好讨论题目和课堂练习题;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呈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汇报和交流。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他们对聚落特点和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识别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

(3)分析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教学难点:(1)聚落分布的规律性。

(2)聚落形成的多元因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聚落吗?2.聚落的定义与类型(1)讲解聚落的定义: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的场所。

(2)讲解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聚落的分布特点(1)展示地图:展示世界聚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聚落的分布规律:聚落多分布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

4.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1)讲解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地形、气候、水源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5.聚落形成的人文因素(1)讲解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6.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讲解聚落发展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讲解聚落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

(3)讨论:如何平衡聚落的发展与保护?7.课堂小结(2)强调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张我国聚落分布图。

(2)分析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第三课人类的居住地【学习目标】1、知道聚落的概念、类型,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懂得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探究流程一、聚落、乡村、城市、集中居住好处二、乡村和城市差异、分乡村组、城市组讨论三、探究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四、一分钟比赛,不同景观原因分析记忆五、分组讨论四合院的去留,角色扮演。

六、学后反思,谈谈收获与疑问七、达标检测参考材料读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______分布的,____________可能发展为城市,其他两个聚落一般呈现出____________景观。

(2)乙图中重庆市发展成城市聚落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还有很多城市是沿____________延伸内蒙古蒙古包。

气候变化骤烈,冬季气温低且风沙大,日照强烈。

草原上传统的居住形式是可移动的膜式住宅--蒙古包,一方面是由于草原上缺少树木、石块、砖瓦等建筑材料,却有着丰富的动物皮以及皮毛做成的毛毡,蒙古包用羊皮覆盖,以枝条做骨架,构造很简单。

另一方面蒙古包便于拆装和携带,适合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圆形建筑平面的散热面积小,也有利于抵抗风沙。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探究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设计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图片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3.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思路】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四大板块: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

(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本堂课的课程标准是: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确定“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教材进行挖掘、重组,重新设计教学步骤。

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

(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本节课的主题。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类型、分布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聚落可能有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探讨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类型的聚落,尊重人类居住地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

2.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讲授新课:介绍聚落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不同类型聚落的优缺点。

5.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定义:人口集中、住宅密集的地区2.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3.分布: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4.特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部编本2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部编本2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地点、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经过学生着手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异,培育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育学生的地理思想。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学生剖析城市的利处与不足,使学生建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建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课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课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课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能够说是喜爱群居的“高级动物”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种的风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察看下边几幅图,它们分别反应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现,学生边回答,教师重申图片分别反应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叙述新课:在学生认识聚落的观点后,教师能够让学生联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能够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乡村,大的能够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含城市与乡村,它们拥有不一样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异呢?让学生疏别展现城市、乡村景观图片:指引、启迪学生联合个人所见所闻,议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利处?[ 启迪 ]教师可先启迪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子密集、高度、道路的修建状况、商铺、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照,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聚落以及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

增产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
以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丽江行》为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原始聚落图片,师生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教学
板书:一、乡村和城市
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和城市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分组展开讨论:
1、把所有图片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并说明理由?
2、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
3、比较居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不同?
4、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5、城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乡村与城市不仅在景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有所不同。

那么,聚落作为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场所,这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1、让学生利用教材80页的文字和图片,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多媒体展示一些特殊的聚落景观图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点的关系
相关图片:
东南亚的高架屋
西亚的村庄
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巩固练习
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居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传统聚落图片,我们一同来探讨有关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