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2.2.1-精选教学文档
化学 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2.1 化学能与电能 2 Word版含答案
教学设计
[质疑2]锌片上产生大量铜对原电池电能的提供有没有影响?
[质疑3]如何改进这套装置?
〔演示实验〕演示带有盐桥的改进实
验。
(结合动画理解)
[质疑4]盐桥原电池的优点有哪些?
[师生总结]盐桥原电池的优点。
1.能量转换率高
2.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3.防止自放电
[质疑5]氧化剂与还原剂不直接接触,就一定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投影]盐桥原电池与化学电源的关系
【投影】手机隔膜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1.锌片本身不纯
2.锌片与硫酸铜溶液因为直接接触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锌片上产生少量铜,致使锌片与析出的铜形成了原电
这种原电池的工作效率低
学生提出改进的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二
主要现象记录
1.锌片上没有明显现象
2.电流表指针恒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不直接接触,在有盐桥的特定原电池装置下,也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挥想象
倾听与思考。
2.2.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2.2 有理数的乘除法2.2.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乘法的三个运算律来进行乘法的简化运算.2.能进行乘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思想,体会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加法运算律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7)×8与8×(-7);[(-2)×(-6)]×5与(-2)×[(-6)×5].2.(-53)×(-910)与(-910)×(-53);[12×(-73)]×(-4)与12×[(-73)×(-4)].你有何发现呢?(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乘法的运算律教师问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学生回答: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和零相乘,都得0 .教师问2:如何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学生回答:(1)定号(奇负偶正);(2)算值(积的绝对值).教师问3:小学时候大家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学生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2)教师问4:请同学们计算下面的题目.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7)×8 8×(-7)(2)(-)×(-) (-)×(-)学生回答:(1)-56,-56;(2)32,32教师问5:由上面计算的结果,你发下了什么?学生回答:(1)(-7)×8 =8×(-7)(2)(-)×(-)=(-)×(-)教师问6:你能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结果吗?学生回答: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教师问7:请同学们计算下面的题目.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2)×(-6)]×5与(-2)×[(-6)×5](2)[×(-)]×(-4)与×[(-)×(-4)]学生回答:(1)[(-2)×(-6)]×5=12×5=60(-2)×[(-6)×5]=(-2)×(-30)=60即 [(-2)×(-6)]×5=(-2)×[(-6)×5](2)[×(-)]×(-4)=-76×(-4)=143×[(-)×(-4)]=12×(283)=143即[×(-)]×(-4)=×[(-)×(-4)]教师问8:你能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结果吗?学生回答: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7)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ab)c =a(bc)注意: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如a×b可以写成a·b或ab.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教师问9:在小学里,乘法还满足分配律,例如6×(+)=6×+6×.任意选取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所以:-5×[+(-2)]=-5×+(-5)×(-2)教师问10: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分配律.教师问:请用语言描述乘法分配.学生回答: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教师问:用字母表示呢?学生回答:a(b+c)=ab+ac.总结点拨:(出示课件8)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b+ac.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出示课件9)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d )=ab+ac+ad例1:计算:(–85)×(–25)×(–4)(出示课件10)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原式=(–85)×[(–25)×(–4)]=(–85)×100=–8500例2: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1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法1: 原式===-1解法2: 原式==3+2-6=-1(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5-21)1.已知两个有理数a,b,如果ab<0且a+b>0,那么( )A.a>0,b>0B.a<0,b>0C.a、b同号D.a、b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2. 计算(–2)×(3– 1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过程正确的是()A. (–2)×3+(–2)×(– 12) B. (–2)×3–(–2)×(– 12)C. 2×3–(–2)×(– 12) D.(–2)×3+2×(– 12)3.如果有三个数的积为正数,那么三个数中负数的个数是()A. 1B. 0或2C. 3D. 1或34. 有理数a, b, c满足a+b+c>0,且abc<0,则在a, b, c中,正数的个数()A. 0B. 1C.2D. 35.计算:6. 利用运算律有时能进行简便运算.例1 98×12=(100-2) ×12=1200-24=1176例2 (-16) ×233+17×233=(-16+17) ×233=233请你参考黑板中老师的讲解,用运算律简便计算:(1)999×(-15);(2) .7. 现定义两种运算:“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b,a b=a+b–1,a⊗b=a×b–1,计算:(1)(6 8) (3⊗5);(2)[4⊗(–2)]⊗[(–5) (–3)].参考答案:1.D 解析:∵ab<0,∴a,b异号,∵a+b>0,∴正数的绝对值较大.2.A3.B4.C5. 解:原式==-9×10=-906. 分析:(1)将式子变形为(1000-1)×(-15),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即可求解;(2)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即可求解.解:(1)999×(-15)=(1000-1) ×(-15)=1000×(-15)+15= -15000+15 = -14985(2)==999×100=999007. 解:(1)原式=(6+8–1) (3×5–1)=13 14=13+14–1=26(2)原式=(–8–1)⊗(–8–1)=(–9)×(–9)–1=80(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运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观察题目特点,寻找最佳解题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减少计算量.(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4.2)的相关内容。
高中数学选修2-2精品课件2: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考点2: 分析法的应用
用分析法证明如下: 要证 a2+b2≥ 22(a+b), 只需证( a2+b2)2≥[ 22(a+b)]2. 即证 a2+b2≥12(a2+b2+2ab),即证 a2+b2≥2ab. ∵a2+b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 a2+b2≥ 22(a+b)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得证.
∵f(x)=sinx-x,∴f′(x)=cosx-1,∴当x≥0时,f′(x)≤0, ∴f(x)在[0,+∞)上单调递减. ∴当x≥0时,f(x)max=f(0)=0,∴sinx-x≤0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方法规律总结】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分析法与综合法往 往结合起来使用,先分析由条件能产生什么结论,再分析要产生 需要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逐步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寻找解答 突破口,确定解题步骤,然后用综合法写出解题的过程.
得到一个明显 Q⇐P1 P1⇐P2 P2⇐P3 … 成立的条件
知识辨析
1. 综合法在逻辑推理过程中有何特点? 提示: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已知 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证明 方法.
知识辨析
2. 分析法在逻辑推理过程中有何特点? 提示:分析法也是数学证明中的常用方法,它是由命题的结 论出发,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条件的判断,而当这些判断 恰都是已知的命题(或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时,命 题得证,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2.2.1 第二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2 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对数运算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能正确地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2]掌握对数换底公式的运用 .能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的综合应用1.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3]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情推理”、“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思想运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以及“特殊—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重点:对数式运算性质及时推导过程;[2]对数换底公式。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的综合应用2.2 教学难点[1]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及其证明;[2]对数换底公式的证明和应用。
3 专家建议启发学生从对数运算性质入手,了解对数在数学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对数对大数运算的简化作用,降低运算的数量级,掌握一定量的对数计算基本模型,在熟练运用对数运算性质的基础上以对数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加深对于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对数运算的特殊性,为下一节学习对数函数打好基础.高考中对数的考查方式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5 教学用具多媒体。
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
从今天我们开始进入新一节内容的学习:对数与对数运算。
【板书】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师】我们知道了对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请认真回忆一下!【板书或投影】对数基本知识点1、对数的定义b N a =log其中 ),1()1,0(+∞∈ a 与 ),0(+∞∈N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b ∈(文字表述:N 为正数,a 为非1正数,b 为任意实数)两类特殊对数:(1)常用对数:以10为底,记作lgN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记作lnN .2、三组互化式)10( log ≠>=⇔=a a b N N a a b 且lg 10b N N b =⇔=ln b N N e b =⇔=3、两个恒值(1) 01log =a (2) 1log =a a4、两个嵌套式(迭代式)(1)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2))10( log ≠>=a a b a b a 且5.指数运算法则,(R n m a a a n m n m ∈=⋅+),()(R n m a a mn n m ∈=)()(R n b a ab n n n ∈⋅=【生】对数定义式是......,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对数恒等式,自然对数、常用对数【师】注意每个字母的取值X 围:底数,10≠>a a 且,真数N>0;再回忆一下指数运算的几个式子【板书或投影】)10( log ≠>=⇔=a a b N N a a b 且指数的运算性质n m n m a a a +=⋅; n m n m a a a -=÷mn n m a a =)( ; m nm na a = 6.2 新知介绍[1] 对数的运算性质【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行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5 分钟)【板演/PPT 】教师演示对数运算性质三式的证明。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及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生物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胞分裂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1.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
-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的类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膜内陷、膜外凸。
3.细胞分裂的意义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维持。
4.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变化
-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异同点等抽象概念感到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细胞分裂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并在课后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3.随堂测试:
-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细胞分裂在实际应用中的了解。
2.2.1 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一) (1)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复习导入]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作a的平方根.用式子表示:若x2=a,则x叫作a的平方根.记作x=±,即x=或x=-.
如:9的平方根是±3,的平方根是±.
平方根有下列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2)零的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平方根.
情感态度
通过直接开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直接开平方法与平方根的定义的关系.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则这个数是________;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________.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
A.x1=-6,x2=-1B.x1=0,x2=5
C.x1=-3,x2=5D.x1=-6,x2=2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堂训练】
1.教材P31练习中的T1,T2.
2.教材P41习题2.2中的T1.
【知识网络】
【教学反思】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30例1]解方程:4x2-25=0.
讲评策略:根据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化方程为x2=,再利用开平方的方法求解.
变式一方程(1-x)2=2的根是()
A.x1=-1,x2=3B.x1=1,x2=-3
C.x1=1-,x2=1+D.x1=-1,x2=+1
2.2.1 不退位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2.1 不退位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 难点:理解不退位减法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 实践操作:通过具体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退位减法。
-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计算器、数学练习本。
- 学具:计算器、练习纸。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100以内加法,检查学生对加法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会了加法,那么减法又是怎样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1. 讲解概念:介绍不退位减法的概念,解释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法的原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练习,通过实践加深对不退位减法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不退位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3. 解答疑问: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1. 总结知识点:总结不退位减法的关键点和计算方法。
2. 分享经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不退位减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不退位减法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1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1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在现实化学实验或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③引入相关的趣味性例子或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假设,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4.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综合各方的观点得出共识。
答案:首先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体积,然后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原则,计算稀释后的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分析《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什么推理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提问.活动成果:前面已经学习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结论不一定可靠;演绎推理是证明结论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只要大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提出问题2:使用演绎推理证明,怎样才能保证推理形式正确?活动设计:设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是证明方法.提出问题3: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已经证明过的两个问题,试找出证明过程的差异.1.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A′C⊥BD.证明:连接AC.∵ABCD—A′B′C′D′是正方体,∴AA′⊥平面ABCD.又∵BD⊂平面ABCD,∴AA′⊥BD.又∵AC⊥BD,AA′∩AC=A,∴BD⊥平面A′AC.又∵A′C⊂平面A′AC,∴A′C⊥BD.2.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一点A,求证: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证明:假设过点A有两条不同的直线AB、AC都平行于直线a,即AB∥a,AC∥a,由平行公理可得AB∥AC,这与AB∩AC=A矛盾,∴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第一个是直接证明结论,第二个是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得出矛盾.从而引出单元标题《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探究新知提出问题1:再来看第一个小题,试总结证明过程的特点.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证明过程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提出问题2:我们把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请同学们试给综合法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叫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综合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理解新知1已知a>0,b>0,求证:a(b2+c2)+b(a2+c2)≥4abc.活动设计: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b2+c2≥2bc,a>0,∴a(b2+c2)≥2abc.又∵c2+a2≥2ac,b>0,∴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提出问题:这是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提问.活动成果:综合法.加深学生对综合法的理解.探究新知2求证:3+7<2 5.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因为3+7和25都是正数,所以要证3+7<25,只需证(3+7)2<(25)2,只需证10+221<20,只需证21<5,只需证21<25,而21<25显然成立,所以3+7<2 5.提出问题1:这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吗?你能总结出这种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的特点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不是综合法.是从结论入手逐步寻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的证明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分析法.提出问题2:请试着给分析法下个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一般地,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分析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分析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理解新知提出问题: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由因导果”,宜于表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考.应用新知1.已知函数f(x)=x3,x∈(1,+∞),求证:f(x)在(1,+∞)上是增函数.证明:∵f′(x)=3x2,x∈(1,+∞),∴f′(x)>0.∴f(x)在x∈(1,+∞)上是增函数.提出问题1: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集体回答.活动成果:综合法.2.求证:a-a-1<a-2-a-3 (a≥3).证明:要证a-a-1<a-2-a-3,只需证a+a-3<a-2+a-1,只需证(a+a-3)2<(a-2+a-1)2,只需证2a-3+2a2-3a<2a-3+2a2-3a+2,只需证a2-3a<a2-3a+2,只需证0<2,而0<2显然成立,所以a-a-1<a-2-a-3(a≥3).提出问题2: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活动成果:证明:∵a +a -1>a -2+a -3, ∴1a +a -1<1a -2+a -3, ∴a -a -1<a -2-a -3.提出问题3: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1.证明时,既可以使用综合法也可以使用分析法.2.将分析法的过程倒过来就是综合法.拓展提高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活动成果:证明: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 只需证1-tan α1+tan α=3,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 ∴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提出问题:从证明过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在证明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可以综合使用.。
2.2.1合并同类项(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概念。合并同类项是指将含有相同字母和相同字母指数的项进行相加或相减的运算。它是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对于简化表达式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表达式2x^2 + 3x^2 - x^2,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合并同类项来简化这个表达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类项的识别和合并法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含有多个字母的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判断它们是否为同类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合并同类项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将相同的商品进行合并计算总价。
2.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合并同类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合并同类项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2.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选择几个典型的有理数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有理数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有理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设置黑板和投影仪,以便进行演示和讲解。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对板书设计的要求和重点知识的阐述:
1.重点知识点:
①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③有理数乘法的特殊情况,如负数乘法和分数乘法
2.关键词:
①有理数、乘法、运算规则、步骤、特殊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理数乘法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有理数乘法的例子或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乘法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数学选修2-2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案1 含解析
课堂导学三点剖析一,利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例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A⊥底面ABCD,求证:PC⊥BD.证明:(综合法)因为PA是平面ABCD的垂线,PC是平面ABCD的斜线,连结AC、BD,则AC是PC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又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C⊥BD.故PC⊥BD.温馨提示本例图形具有很多性质,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到多个证明方法,如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来证线线垂直,也可以用向量来证明(因为图形中有AB、AD、AP两两垂直的基向量)等等.一般地,对于命题“若A则D”用综合法证明时,思考过程可表示为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是由因导果的顺序,是从A推演达到D的途径,但由A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B、B1、B2等,可由B、B1、B2能推演出的进一步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C、C1、C2、C3、C4等等.最终,能有一个(或多个)可推演出结论D即可.二,利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例2】求证:3+22<2+7.证法一:为了证明3+22<2+7,∵3+22>0,2+7>0,∴只需证明(3+22)2<(2+7)2,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46<47,只需证6<7.显然6<7成立.∴3+22<2+7成立.证法二:为了证明3+22<2+7,只要证明22-7<2-3, 只要证明3217221+<+.∵22>2,7>3,∴22+7>2+3>0. ∴3217221+<+成立. ∴3+22<2+7成立.温馨提示用分析法思考数学问题的顺序可表示为:(对于命题“若A 则D”)分析法的思考顺序是执果索因的顺序,是从D 上溯寻其论据,如C 、C 1、C 2等,再寻求C 、C 1、C 2的论据,如B 、B 1、B 2、B 3、B 4等等,继而寻求B 、B 1、B 2、B 3、B 4的论据,如果其中之一B 的论据恰为已知条件,于是命题已经得证.用分析法与综合法来叙述证明,语气之间也应当有区别.在综合法中,每个推理都必须是正确的,每个论断都应当是前面一个论断的必然结果,因此所用语气必须是肯定的.而在分析法中,就应当用假定的语气,习惯上常用这样一类语句:假如要A 成立,就需先有B 成立;如要有B 成立,又只需有C 成立……这样从结论一直推到已知条件.当我们应用分析法时,所有各个中间的辅助命题,仅仅考虑到它们都是同所要证明的命题是等效的,而并不是确信它们都是真实的,直至达到最后已知条件或明显成立的事实后,我们才确信它是真实的,从而可以推知前面所有与之等效的命题也都是真实的,于是命题就被证明了.三,创新应用【例3】 设a,b,c 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I=a+b+c,S=ab+bc+ca,试证3S≤I 2<4S.证明:I 2=(a+b+c)2=a 2+b 2+c 2+2(ab+bc+ca)=a 2+b 2+c 2+2S.故要证3S≤I 2<4S,只需证3S≤a 2+b 2+c 2+2S<4S,即S≤a 2+b 2+c 2<2S(这对于保证结论成立是充分必要的).欲证上式左部分,只需证a 2+b 2+c 2-ab-bc-ca≥0,即只需证(a 2+b 2-2ab)+(b 2+c 2-2bc)+(c 2+a 2-2ca)≥0(这对于保证前一定结论成立也是充要的). 要证上式成立,可证三括号中式子都不为负(这一条件对保证上结论成立是充分的,但它并不必要),注意到:a 2+b 2-2ab=(a-b)2≥0,b 2+c 2-2bc=(b-c)2≥0,c 2+a 2-2ca=(c-a)2≥0,故结论真.欲证上式右部分,只需证:a 2+b 2+c 2-2ab-2bc-2ca<0,即要证:(a 2-ab-ac)+(b 2-bc-ba)+(c 2-ca-cb)<0. 欲证上式,则要证以上三个括号中式子都小于零(这一条件对保证上结论成立只是充分的,但它并不必要),即要证a 2<ab+ac,b 2<bc+ba,c 2<ca+cb 都真,也就是要证a<b+c,b<c+a,c<a+b 都真,它们显然都成立,因为三角形一边小于其他两边和.故原式成立.各个击破类题演练 1已知a>b>0,求证:`b a b a -<-a-b<a-b. 证明:∵a>b>0,∴b<ab ,即2b<2ab .进而-2ab <-2b,于是a-2ab +b<a+b-2b,即0<(a -b )2<a-b,∴a -b <b a -. 变式提升 1用综合法证明,设a>0,b>0,a≠b,证明:2b a +>ab . 证明:综合法.因为a≠b,所以a-b≠0,而(a-b)2>0,展开(a-b)2得a 2-2ab+b 2>0,两边加上4ab 得a 2+2ab+b 2>4ab,左边写成(a+b)2得(a+b)2>4ab ,由于a>0,b>0,两边取算术平方根得a+b>2ab , 两边除以2得2b a +>ab . 类题演练2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1.求证:log x2b a ++log x 2c b ++log x 2c a +<log x a+log x b+log x c. 证明:要证明log x 2b a ++log x 2c b ++log x 2c a +<log x a+log x b+log x c, 只需要证明log x [2b a +·2c b +·2c a +]<log x (abc). 由已知0<x<1, 只需证明2b a +·2c b +·2c a +>abc. 由公式知2b a +≥ab >0, 2c b +≥bc >0, 2c a +≥ac >0. ∵a 、b 、c 不全相等,上面三式相乘,2b a +·2c b +·2c a +>222c b a =abc, 即2b a +·2c b +·2c a +>abc 成立,∴log x 2b a ++log x 2c b ++log x 2c a +<log x a+log x b+log x c 成立. 变式提升2设a,b ∈R +,且a≠b,求证:a 3+b 3>a 2b+ab 2. 证明:要证a 3+b 3>a 2b+ab 2成立,只需证(a+b)(a 2-ab+b 2)>ab(a+b).又因a+b>0,只需证a 2-ab+b 2>ab 成立.又需证a 2-2ab+b 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而依题设a≠b,则(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类题演练3求证y=|x|在点x=0处连续,但在x=0处不可导. 证明:∵y=|x|=⎩⎨⎧<-≥0,,0,x x x x 且lim 0→x f(x)=lim 0→x f(x)=0.又∵f(0)=0,∴f(x)=|x|在点x=0连续. 又∵Δy=f(0+Δx)-f(0)=|Δx|,x y ∆∆=x x ∆∆||, 当Δx>0时,x y ∆∆=1,lim 0→∆x xy ∆∆=1. 当Δx<0时,x y ∆∆=-1,lim 0→∆x x y ∆∆=-1. ∴当Δx→0时,lim 0→∆x xy ∆∆不存在. 故f(x)=|x|在x=0处连续但不可导.变式提升 3设实数a≠0,且函数f(x)=a(x 2+1)-(2x+a 1)有最小值-1. (1)求a 的值;(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f(n),令b n =n a a a n 242+++ ,证明数列{b n }为等差数列. 答案:(1)解:f(x)=a(x-a 1)2+a-a 2, 由题设知f(a 1)=a-a2=-1,且a>0, 解得a=1或a=-2(舍去).(2)证明:由(1)得f(x)=x 2-2x,当S n =n 2-2n,a 1=S 1=-1.当n≥2时,a n =S n -S n-1=n 2-2n-(n-1) 2+2(n-1)=2n-3. a 1满足上式,即a n =2n-3. ∴数列{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 2+a 4+…+a 2n =2)(22n a a n +=n(2n-1), 即b n =nn n )12(-=2n-1. ∴b n+1-b n =2(n+1)-1-2n+1=2. 又b 1=12a =1,∴{b n }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2.1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已知 “若12,a a R +∈,且121a a +=,则1211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则12111....n a a a +++≥ 2n ) 2.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3tan 3A B A B +=,求证:60A B +=o . (提示:算tan()A B +) ② 已知,a b c >> 求证:114.a b b c a c +≥--- 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 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12,,Q Q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2θθθ-=. (教材P 100 练习 1题) (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 3. 作业:教材P 102 A 组 2、3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 (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3526+>+.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11223332()()x y x y +>+.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2:见教材P 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 ⑤ 出示例3:见教材P 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2l π,截面积为2()2l ππ,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问题只需证:2()2l ππ> 2()4l . 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 所需要的已知12,,P P ⋅⋅⋅,直到所有的已知P 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三、巩固练习:1. 设a , b , c 是的△ABC 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222443c a b ab S --+≥. 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cos 423sin ab C ab ab C -+≥,即证:2cos 23sin C C -≥3sin cos 2C C +≤,即证:sin()16C π+≤(成立).2. 作业:教材P 100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 过A 、B 、C 三点,则O 在AB 的中垂线l 上,O 又在B C 的中垂线m 上,即O 是l 与m 的交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动物细胞工程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学习目标] 1.归纳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2.归纳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及应用前景。
方式一2019年,四川少年小林点燃鞭炮,导致面部、四肢被严重烧伤并感染。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小林的爸爸、妈妈向医生恳求“割皮救儿”,烧伤整形科主任魏平最终同意进行这场罕见的亲体皮肤移植手术。
为了全覆盖孩子身体上被深度烧伤并发生感染的创面,医生把取自父子俩的皮肤全部剪成指甲盖大小的皮块,儿子和爸爸的皮肤相隔相嵌,估计父亲的皮肤至少能在其儿子身上存活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就给儿子自身皮肤的生长带来了生机,孩子的痊愈指日可待。
思考:1.小林在皮肤烧伤之后,很容易得病,为什么?2.选取植皮时,理论上选择谁的皮肤最好?为什么?3.自身的健康皮肤是有限的,能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自身的皮肤?方式二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
197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罗维克(D.Rorvick)写了一本名叫《克隆人》(The Cloning of a man)的书,内容是一位富商将自己的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然后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经过足月的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一个克隆人。
现在,克隆人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
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样可怕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克隆技术呢?一、动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的培养1.动物细胞工程2.(1)概念: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2)过程动物组织块或器官――――――――――→剪碎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单个细胞――→加培养液细胞悬液――→初次培养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3)相关概念 ①细胞贴壁:悬液中分散的细胞贴附在瓶壁上。
②接触抑制: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
(4)培养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并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 无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等有机物: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天然成分:血清、血浆等③温度和pH ⎩⎪⎨⎪⎧ 温度:哺乳动物多以36.5±0.5 ℃为宜pH :多数细胞适宜pH 为7.2~7.4 ④气体环境⎩⎪⎨⎪⎧O 2: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 2:维持培养液的pH (5)应用 ①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②应用于基因工程:动物细胞是基因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受体细胞。
③应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判断某种物质的毒性。
④用于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如用于筛选抗癌药物等。
归纳总结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几个要点(1)选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作为材料的原因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选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其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增殖能力强,有丝分裂旺盛,容易培养。
(2)将动物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的原因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容易培养,细胞所需的营养容易供应,其代谢废物容易排出。
同时,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可使得在细胞水平操作的其他技术得以实现。
(3)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区别①原代培养:是细胞悬液第一次在瓶中培养,即在没有分瓶培养之前的细胞培养。
②传代培养:是在细胞悬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分瓶再进行的细胞培养。
(4)细胞株和细胞系的区别①细胞株:传代培养的细胞能传到10~50代,这样的传代细胞称为细胞株。
②细胞系:传代培养的细胞在传到50代后,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获得不死性,这种具有癌变特点的细胞称为细胞系。
2.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1A.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B.细胞的癌变发生于原代培养向传代培养的过渡过程中C.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D.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答案 B解析由原代培养换瓶进行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A项正确;细胞的癌变一般发生于50代后的细胞培养过程中,B项错误;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失去了接触抑制,容易分散和转移,C项正确;动物细胞培养的场所是CO2培养箱,培养箱内含有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为动物细胞提供适宜的气体环境,D项正确。
例2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区别在于()A.培养基不同B.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C.动物细胞可以传代培养,而植物细胞不能D.动物细胞能够大量培养,而植物细胞只能培养成植株答案 A解析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液体培养基,而植物组织培养一般用固体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还要加入动物血清、血浆等,A项正确。
特别提醒有关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三点提醒(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脱分化和再分化,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没有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2)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新个体,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而动物细胞培养只能得到细胞,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3)两种技术手段培养过程中都进行有丝分裂,不涉及减数分裂,都可称为克隆。
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1.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2.分类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其中胚胎细胞核移植较易成功。
3.过程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归纳总结1.细胞核移植的原理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原理是细胞核的全能性,而不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因为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不能经培养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所以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能够得到克隆动物,说明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供体和受体的选择(1)供体: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因为10代以内的细胞一般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保证了供体细胞正常的遗传基础。
(2)受体:选择MⅡ期的卵母细胞,其原因是:①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内存在激发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②卵母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
③卵母细胞内卵黄多,营养物质丰富。
3.克隆动物的遗传特点克隆动物的亲本有三个,即体细胞核供体、卵母细胞细胞质供体和代孕母体。
(1)克隆动物细胞核基因来自于体细胞核供体,因此,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体细胞核供体基本相同。
(2)克隆动物的细胞质基因来自于卵母细胞,因此,克隆动物的性状与卵母细胞供体部分相同。
(3)代孕母体没有为克隆动物提供遗传物质,因此,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代孕母体没有直接关系。
例3(2019·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把成年三倍体鲫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鲫鱼的去核卵母细胞内,培养并获得的克隆鱼是()A.是二倍体B.是有性生殖的产物C.高度不育D.性状与三倍体鲫鱼完全相同答案 C解析克隆鱼的核遗传物质都来自三倍体鲫鱼,因此克隆鱼属于三倍体;克隆鱼的产生主要采用了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属于无性生殖的产物;该克隆鱼是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该克隆鱼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三倍体鲫鱼,而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二倍体鲫鱼,因此其性状与三倍体鲫鱼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例4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个体2为克隆动物,c为高度分化的体细胞B.动物个体2的遗传性状与提供b细胞的母体完全不同C.产生动物个体2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D.e细胞为完成减数分裂的卵细胞答案 A解析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提供细胞核的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A项正确;考虑细胞质基因,应该是“有相同之处”,B项错误;动物的克隆实际上是无性生殖过程,C项错误;e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并没有完全完成减数分裂,D项错误。
拓展提升判断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两种方法(1)从概念上判断:①有性生殖是指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而成的合子或有性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的生殖方式;②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2)从培养细胞的种类上判断:①组织培养中培养的不是体细胞而是有性配子或合子时,才属于有性生殖;②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核移植都属于无性生殖。
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中,最基础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B.动物细胞融合C.动物组织培养D.胚胎细胞核移植答案 A2.(2019·广东深圳高三模拟)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
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头野驴刚死亡,以下提供的“复生”野驴个体的方法中能够成功的是() A.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培育成新个体B.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C.取出野驴的体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经孕育培养成新个体D.将野驴的一个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答案 C解析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目前动物细胞通过细胞培养或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还不能培养成动物个体;将野驴的一个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的是带有野驴基因的家驴;野驴的体细胞核中具有发育成野驴的全部基因,因此通过核移植技术,可使野驴“复生”。
3.(2019·天津,6改编)2019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
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D.三亲婴儿的培育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答案 C解析三亲婴儿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A项正确;三亲婴儿的细胞核基因(染色体)来自母亲和父亲,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细胞核基因)不传给该婴儿,B项正确,C项错误;三亲婴儿的培育需要动物细胞培养技术,D项正确。
4.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感染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香料等D.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促进优良种畜的繁育答案 C解析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许多重要的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都可借助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来生产;也可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进行自身皮肤移植;还可加快优良种畜繁育;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香料等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