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钢板应力应变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应力分析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还可以为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研究材料在不同外力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应力分析实验,探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并通过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的影响。

3. 实验装置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和材料有:•应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材料受力时的应力变化。

•外力加载器:用于施加不同大小的力。

•试样:材料样本,用于承受外力并传导到应力传感器上。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装置和材料的完好性,并确保其能正常工作。

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试样,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洁和测量尺寸。

4.2 搭建实验装置1.将应力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并确保连接稳定可靠。

2.将外力加载器与应力传感器相连,确保其能够传递施加的力。

4.3 实验操作1.将试样安装在外力加载器上,并调整加载器的位置,使试样受力均匀。

2.根据实验设计,逐步加载外力,并记录下相应的应力数据。

3.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组实验,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4.4 数据处理和分析1.对采集到的应力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数据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的影响,如外力大小、试样尺寸等。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外力的增加,材料的应力呈线性增加趋势。

2.不同尺寸的试样在相同外力下的应力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相似。

3.应力分布在材料中的变化不均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以上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为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应力应变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1.熟悉应变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了解应力应变测量的基本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以及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

3.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实验器材:1.应变计。

2.电子秤。

3.轴向夹持装置。

4.辅助器材:力计、千分尺、卷尺等。

实验原理:1.应变计的原理。

应变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应变的传感器,是利用金属材料的电阻值随应变而发生变化的特性进行测量。

当材料发生应变时,应变计中导电性材料发生形变,从而改变应变计电阻值,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内置电路进行测量,转换成应变数据。

2.应力应变特性的原理。

应力与应变之间为线性关系。

应力为物体受力情况下承受压力的大小;应变为受力物体在一定形变下所产生的伸长或缩短的程度。

当物体在一定的应力下发生变形时,它的应变就可以被测量到。

实验步骤:1.确定试样:从材料样品中选取原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成标准试样。

2.安装应变计:将应变计安装在试样上,注意按照应变计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固定、连接当前和测量其电阻值。

3.测量:将样品固定在轴向夹持装置上,并在应变计电路进行校准后进行测试。

期间应注意掌握试样的质量和任何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4.计算与处理:将测试结果转化成应力应变曲线,并进行分析,根据公式计算出试验数据并总结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样品材料:钢。

试样直径:5mm。

试样长度:20mm。

应变计响应系数:2.1。

电压:1V。

测试结果:荷重(N)应变(微米/毫米)。

00。

1004。

2008。

30012。

40016。

50020。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出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应力(MPa)应变。

00。

204。

408。

6012。

8016。

10020。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钢材的应力应变特性在一定载荷下逐渐确认出来,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由于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存在差异,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材料特性,进一步了解各种材料的物理特征与性能表现。

弹性参数测定实验报告(3篇)

弹性参数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弹性参数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弹性参数的实验步骤;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弹性参数是描述材料在受力后发生形变与应力之间关系的物理量。

本实验采用拉伸试验方法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1. 弹性模量(E):在弹性范围内,应力(σ)与应变成正比,比值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其计算公式为:E = σ / ε其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成分。

2. 泊松比(μ):在弹性范围内,横向应变(εt)与纵向应变(εl)之比称为泊松比。

其计算公式为:μ = εt / εl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计、应变仪、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器等;2. 材料:低碳钢拉伸试件、标准试样、引伸计、应变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试样安装到材料试验机上,调整好试验机夹具,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正常;2. 预拉伸:对试样进行预拉伸,以消除试样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3. 拉伸试验:按照规定的拉伸速率对试样进行拉伸,记录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等数据;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和泊松比;5. 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性模量(E)的计算结果:E1 = 2.05×105 MPaE2 = 2.00×105 MPaE3 = 2.03×105 MPa平均弹性模量E = (E1 + E2 + E3) / 3 = 2.01×105 MPa2. 泊松比(μ)的计算结果:μ1 = 0.296μ2 = 0.293μ3 = 0.295平均泊松比μ = (μ1 +μ2 + μ3) / 3 = 0.2943.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本实验方法能够有效测定材料的弹性参数。

实验过程中,由于试样安装、试验机夹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应力应变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实验报告应力应变实验报告引言应力应变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在材料上施加外力,观察材料的应变情况,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本报告旨在详细描述应力应变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测试,包括金属、塑料和橡胶。

每个试样的尺寸和形状都有所不同,以便研究它们的应变特性。

实验使用了一台万能材料试验机,该机器可以施加不同的载荷并测量试样的应变。

实验操作首先,我们准备了各种试样,包括金属棒、塑料片和橡胶块。

然后,将试样固定在试验机上,确保其在施加载荷时不会移动。

接下来,我们逐渐增加载荷,同时记录试样的应变情况。

当载荷达到一定值时,我们停止施加载荷,并记录试样的最大应变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每个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变数据。

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应力-应变曲线,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材料的力学性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线性关系,即应变随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这表明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强度。

2. 塑料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呈非线性关系,即应变随应力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

这表明塑料材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强度,但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3. 橡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较大的应变量和较低的应力值。

这表明橡胶材料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但缺乏强度。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应用范围。

金属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常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和结构部件。

塑料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常用于制造日常用品和包装材料。

橡胶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常用于制造密封件和弹性元件。

此外,实验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金属材料在一定应力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应变会持续增加而不会恢复原状。

而塑料和橡胶材料在一定应力下会发生弹性变形,即应变会随着应力的消失而恢复原状。

金属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实验报告

金属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实验报告

金属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金属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了解金属材料的变形规律和强度特性。

实验原理:
金属材料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阶段。

弹性阶段,当外部力消失时,材料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此阶段内的应变随应力成正比关系。

塑性阶段,当外部力继续作用时,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此阶段内的应变随应力不再成正比关系,金属材料开始发生流变,在自由状态下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

在此阶段内,应力继续增加,最终到达材料的屈服点,屈服点后的应力值开始下降,材料发生更剧烈的塑性变形,直至材料破坏。

实验装置:
1. 实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
2. 金属样品(薄板)
3. 应变仪(应变计、投影仪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金属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精细测量,记录其初始尺寸。

2. 在实验机上安装金属样品,根据压力规定曲线进行试验,记录应力-应变数据。

3. 利用应变仪测量材料的应变数据,并记录。

4. 绘制应力-应变图,并分析该金属样品的强度和可塑性。

实验结果:
由于金属样品的材质不同,其应力-应变曲线有所差别。

根据实验结果的曲线形变,可以分析材料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延展性、断裂强度等。

实验结论:
通过金属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金属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和强度特性,这对于材料的选用、加工和使用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引言金属弹性模量是衡量金属材料抵抗变形和恢复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验测量金属的弹性模量,可以了解其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测量其弹性模量,并探讨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的能力。

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拉伸实验。

拉伸实验中,将金属试样置于拉力机上,施加一定的拉力,测量应变和应力的关系,从而得到弹性模量。

实验步骤1. 准备金属试样:选择不同金属材料的试样,如铜、铁、铝等,并确保试样尺寸一致。

2. 安装试样:将试样固定在拉力机上,确保试样的两端与夹具之间的距离一致。

3. 施加拉力:逐渐增加拉力,记录每个拉力下试样的长度变化。

4. 计算应变:根据试样长度的变化计算应变,并记录。

5. 计算应力:根据施加的拉力和试样的截面积计算应力,并记录。

6.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将应力和应变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7. 计算弹性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计算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插入应力-应变曲线图)根据曲线的斜率,计算得到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如下:铜:XXX GPa铁:XXX GPa铝:XXX GPa讨论1. 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存在较大差异。

这是由于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键合方式不同所导致的。

晶体结构越紧密,原子间的键越强,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

2. 弹性模量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关系: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越大,表示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

弹性模量的大小反映了材料对应力的抵抗能力,斜率越大表示材料越难变形,具有较高的刚性。

3. 实验误差的影响: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试样尺寸的测量误差、夹具固定不稳造成的应变误差等。

这些误差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中予以考虑。

结论通过拉伸实验测量了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并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

钢板的应变曲线

钢板的应变曲线

钢板的应变曲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钢板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

钢板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应变变形。

对钢板进行应变测试可以得到其应变曲线,这对于了解钢板材料的性能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钢板的应变曲线是描述钢板材料在受到外部拉伸或压缩时,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应变是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程度,通常用单位长度的变形量表示。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通常用力除以受力面积表示。

应变曲线反映了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变形特性,是评价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钢板的应变曲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断裂阶段。

在弹性阶段,钢板受到外部力作用后会产生弹性变形,此时应变与应力成正比,各向同性,符合胡克定律。

当荷载消失时,钢板会恢复到最初的形状,不会发生永久变形。

在弹性阶段,钢板的应变曲线呈直线。

当外部作用力继续增大,超过了材料的屈服强度,钢板进入塑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钢板的变形是不可逆的,应变曲线呈现出曲线的特点。

随着应力的增加,钢板的应变不再与应力成正比,而是增加得越来越慢,直至达到最大应力。

最大应力点后,连续增加应力并不会使应变翻倍。

在这个阶段,如果应力继续增大,钢板将继续变形,最终导致断裂。

钢板在断裂前会有一个明显的颈缩现象,在这一阶段内,材料的应变呈现急速增加,应力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钢板的应变曲线可以反映出该材料的强度、延展性和韧性等性能。

通过对应变曲线的分析,可以对钢板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材料的破坏点,从而设计合理的结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应变曲线还可以用来检测材料是否存在缺陷或损伤,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钢板的应变曲线是对该材料受力变形过程的一种客观表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钢板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制造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对于钢板制造企业和使用者来说,熟悉和掌握钢板的应变曲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现问题的风险,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

应力应变曲线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曲线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曲线实验报告应力应变曲线实验报告引言:应力应变曲线是材料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该曲线可以了解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伸试验,绘制出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应力应变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学习拉伸试验的操作方法;3. 绘制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对其进行分析。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材料的试样,并进行标记;2. 实验装置:将试样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确保试样处于正确的拉伸状态;3.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试样的特性和实验要求,设置拉伸速度、采样频率等参数;4. 开始拉伸:启动拉伸试验机,开始进行拉伸试验;5.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采集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数据;6.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计算得到应力应变曲线;7. 曲线绘制:利用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图,将应力应变曲线绘制出来;8. 结果分析:对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特点和形状,我们可以对材料的力学性质进行评估和比较。

首先,我们观察到曲线的线性阶段,即弹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变与应力成正比,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回复能力。

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斜率计算得到,是衡量材料刚性的重要指标。

其次,曲线进入非线性阶段,即屈服阶段。

在这个阶段,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应力随应变增加而逐渐增大。

屈服强度是材料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表示了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随后,曲线进入极限强度阶段,即材料的最大承载能力。

在这个阶段,应力达到最大值,材料即将发生破坏。

极限强度是衡量材料抗拉强度的重要指标。

最后,曲线进入断裂阶段,即材料发生破坏和断裂。

在这个阶段,应力急剧下降,材料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和强度。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应力应变曲线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不同材料的曲线形状和特征不同,这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加工方式有关。

杨氏弹性实验报告

杨氏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杨氏弹性模量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测定杨氏弹性模量的方法,包括拉伸法。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数据处理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杨氏弹性模量(E)是衡量材料弹性变形能力的重要物理量,其定义为材料在弹性极限内,应力(σ)与应变(ε)的比值。

即:E = σ / ε其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

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定杨氏弹性模量。

将一根金属丝(或棒)一端固定,另一端施加拉力,使其发生弹性变形。

通过测量金属丝的伸长量、原始长度、截面积等参数,计算出杨氏弹性模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2. 金属丝(或棒)3. 千分尺4. 游标卡尺5. 弹簧测力计6. 计算器7.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金属丝(或棒)固定在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的夹具上,确保其垂直于地面。

2. 使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或棒)的直径d,并计算截面积S(S = πd²/4)。

3.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或棒)的原始长度L0。

4.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金属丝(或棒)的另一端,逐渐增加拉力,直至金属丝(或棒)发生明显弹性变形。

5. 使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或棒)的伸长量ΔL。

6. 重复步骤4和5,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

7. 计算杨氏弹性模量E(E = FΔL / (SΔL))。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金属丝(或棒)的直径d、原始长度L0、伸长量ΔL等数据。

2. 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平均,以减小误差。

3. 计算杨氏弹性模量E,并保留两位小数。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金属丝(或棒)的杨氏弹性模量E。

2. 分析: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可能来源,如测量误差、仪器误差等。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金属丝(或棒)的杨氏弹性模量,验证了实验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杨氏弹性模量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应力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在受力时的行为和性能。

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可以测量和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应变变化以及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关键参数。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原理实验应力分析是基于材料力学和应变测量原理的。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应变计或应变片来测量材料的应变变化。

应变计是一种敏感的应变测量仪器,它可以将材料受力后产生的微小应变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材料的应变分布和应力分布。

实验装置实验应力分析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装置和设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万能材料试验机和一套应变计测量系统。

万能材料试验机是一种常见的实验设备,它可以施加不同的载荷和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

应变计测量系统由应变计和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它可以实时记录材料的应变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试样和应变计。

试样的选择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实验要求。

应变计的选择要根据试样的形状和应变范围来确定。

然后,我们将应变计粘贴在试样表面,并将试样安装到万能材料试验机上。

在施加载荷前,我们需要对应变计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施加不同的载荷和测量试样的应变变化。

最后,我们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得到了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变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应变-载荷曲线,从而分析试样的应力分布和强度特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试样的刚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应变分布不均匀:在试样受力过程中,应变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

这是由于试样的几何形状、材料的性质以及施加的载荷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应变的集中区域和变化规律,从而了解材料的应力分布情况。

弹性钢板应力应变实验报告

弹性钢板应力应变实验报告
(3)焊接导线用胶带纸将电阻应变片的引线和悬臂梁绝缘。将四根长度和粗细一样的导线分别焊接在贴于弹性钢板上、下表面的两个电阻应变片的四根引线上,并将导线固定在弹性钢板上。
应变片贴中间的弹性钢板
应变片贴在根部的弹性钢板
电源
3.加载称砣进行应力测量,并用万用表记录电压数据如下:
L=90mm,S=0.5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1
677
745
839
877
944
975
1056
1107
5.2
2电压(mv)
-125
-29
102
193
303
387
489
565
672
754
831
877
950
987
1054
1080
5.2
3电压(mv)
-110
-26
103
193
307
384
495
564
674
753
847
875
952
990
1061
1101
5.6
1.5
1.7
2
2.2
2.5
2.7
3
3.2
3.5
3.7
误差
1电压(mv)
-55
318
868
1092
1284
1445
1662
1802
1874
1965
2092
2155
2251
2310
2405
2439
69.2
2电压(mv)
-28
325
745
914
1234
1368

金属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弹性模量是描述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重要力学性能参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多种方法测量金属的弹性模量,加深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并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拉伸法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金属材料所受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σ =Eε$,其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E$为弹性模量。

在拉伸实验中,通过测量金属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拉力$F$和伸长量$\Delta L$,计算出应力和应变,从而求得弹性模量$E$。

2、弯曲法将矩形金属梁置于两个支撑点上,在其中点施加集中载荷,使梁发生弯曲变形。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梁的挠度与载荷、梁的几何尺寸和弹性模量之间存在关系,通过测量挠度和相关参数,可计算出弹性模量。

3、动态法利用共振原理,使金属试样在一定频率的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共振。

根据共振频率、试样的几何尺寸和质量,以及材料的密度等参数,可以计算出弹性模量。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万能材料试验机用于进行拉伸实验,测量拉力和伸长量。

2、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用于测量金属试样的尺寸。

3、矩形金属梁及支撑装置用于弯曲法实验。

4、动态法实验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激振器、传感器和示波器等。

5、实验材料选用了常见的金属材料,如低碳钢、铝合金等。

四、实验步骤1、拉伸法实验步骤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试样的原始直径$d_0$,在标距范围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用千分尺测量试样标距$L_0$。

将试样安装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确保试样轴线与试验机夹头中心线重合。

启动试验机,以缓慢的加载速度进行拉伸,直至试样断裂。

记录拉伸过程中的拉力$F$和伸长量$\Delta L$。

实验结束后,取下试样,再次测量断裂处的直径$d_1$。

2、弯曲法实验步骤用游标卡尺测量矩形金属梁的宽度$b$和高度$h$。

将梁放置在两个支撑点上,调整支撑点间距和加载点位置。

缓慢施加集中载荷,使用百分表测量梁中点的挠度。

记录不同载荷下的挠度值。

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实验报告弹性模量实验报告引言: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描述了材料在受力后的弹性变形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变形,计算出它们的弹性模量,并探讨不同因素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实验目的:1. 了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弹性变形的实验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弹簧;2. 金属棒;3. 钢尺;4. 电子天平;5. 实验支架;6. 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弹性模量(E)是描述材料弹性变形能力的物理量,它与应力(σ)和应变(ε)的关系可以通过胡克定律表示:E = σ / ε。

其中,应力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应变定义为单位长度上的变形。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将实验支架放在水平台面上,并调整水平度;b. 将弹簧固定在实验支架上,使其垂直于水平面;c.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0);d. 将金属棒放在弹簧上,并固定在实验支架的另一端;e. 使用钢尺测量金属棒的初始长度(L1)。

2. 实验操作:a. 在金属棒上加上一定的负荷,使其发生弹性变形;b. 使用钢尺测量金属棒的变形长度(ΔL);c. 记录负荷与变形长度的数据。

3. 实验数据处理:a. 根据测得的负荷和变形长度数据,计算应力和应变;b.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c. 根据线性部分的斜率,计算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出了它们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存在差异,这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负荷增加时,金属棒的变形长度也随之增加,但并非呈线性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应力和应变呈线性关系,而在超过一定范围后,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弹性模量与材料的密度有关。

密度较大的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这是因为高密度材料具有更紧密的原子结构,使得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强,从而使材料更难发生形变。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

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报告简介应力应变测量是工程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项目之一。

通过测量材料受力后的应变情况,可以分析材料的性能和强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步骤,探索应力应变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这包括测试样品、应变计和测量设备等。

确保所有设备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

2. 安装应变计将应变计粘贴在待测试材料的表面。

在此过程中,确保应变计与材料表面充分接触,并且没有空隙存在。

确保粘贴的位置符合测量要求,并且应变计的方向正确。

3. 连接测量设备将测量设备与应变计连接起来。

这可能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和电阻应变计的连接。

确保连接稳固可靠,并检查信号传输是否正常。

4. 施加载荷通过施加适当的载荷来引导材料产生应变。

这可以通过外力施加或设备操作实现。

确保施加的载荷稳定,并记录下施加的载荷数值。

5. 记录测量数据随着载荷的施加,测量设备会记录下应变计的反应。

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并确保其准确无误。

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6. 计算应力和应变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样品的应力和应变值。

应力可以通过施加的载荷除以样品的截面积得到。

应变可以通过应变计测量值除以应变计的灵敏度得到。

7. 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这可能包括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

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

8. 讨论和结论基于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讨论实验中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措施。

最后,得出结论,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结束语应力应变测量实验是工程力学领域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能和强度,并为工程实践提供基础数据。

在实施实验时,确保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并注意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基于ANSYS的钢板弹簧工作应力应变分析

基于ANSYS的钢板弹簧工作应力应变分析

图2加载方式示意图
2应力分析
考虑到货车载重的实际情况,在钢 板弹簧中间处,分别施加大小不同的垂 直于钢板弹簧平面的力。
为确保模拟的可靠性,取相对集 中的三个加载力,分别为50000N、
与应变不同的是,钢板弹簧应力分 布情况由中部向两端递增,由于钢板弹 簧厚度由中部向两端递增,可以得出钢 板弹簧两端最易发生破坏的结论。

一:嚣箔“ H:’=::=
H;器: 目:器: _;嚣:。
图8外部载荷为70000N的应力云图
3优化方案
从分析结果来看,汽车钢板弹簧受

基于此,模型的建立忽略了钢片间 的摩擦等一些冲击载荷的影响因素,根 据某型载货汽车钢板弹簧的相关参数进 行几何模型的建立。 1.1.1弹簧钢厚度
由于主片条件工作环境恶劣,为了 加强主片及卷耳,将主片厚度加厚,其 余各片厚度稍薄,此时要求副片弹簧不
宜超过三组,为使各片寿命接近性能要
求,最厚片与最薄片厚度之比不超过
1.5,各片厚度如表1所示。
表1 钢板弹簧各片厚度 (mm)
编号 l






厚度 12 12
1l
11
11
11
11
1.1.2弹簧钢长度
选择钢板弹簧各片长度,应在片间 和延长方向的分布尽可能等应力,以达
到各片寿命接近的要求,采用“展开作
图法”得到钢板弹簧长度,如表2所示。
表2钢板弹簧各片长度 (mm)
i_气车研有
引言 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的重要部件,
主要用于非独立悬架的汽车,一般由若 干长度不等、曲率半径不等、厚度相等 或不等的弹簧片组合而成。由于钢板弹 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和价格低廉等优 点,小部分轿车和大部分载货车采用钢 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钢板弹簧不仅仅 是汽车的悬架弹性元件,还是汽车悬架 的导向装置。其一端与汽车架通过铰链 链接,可以传递工作压力,起到摩擦减 震的作用。由于汽车钢板弹簧工作过程 中,会产生较大变形及应力,当其达到 应力极限时,钢板弹簧易损坏,造成事 故。因此,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 析软件,对钢板弹簧建立有限元模型, 通过对其施加约束和以及多个大小不 同、方向垂直于钢板弹簧平面的力,模 拟钢板弹簧工作时的应变和应力,通过 应力应变云图,找出应力应变的分布规 律,从而对汽车钢板弹簧进行应力应变 分析,得出应力以及应变的分布情况, 以及其应力应变大小,找出钢板弹簧工 作时的脆弱部位,并提出优化方案。

实验四材料应力与应变测试实验

实验四材料应力与应变测试实验

DAQ 软件采集分析试验数据
版 进行计算机模拟
得到试验结果

计算机模拟结果

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
图 1-1 流程图
二、实验准备知识
1、应变片 电阻应变片是一种将被测件上的应变变化转换成为一种电信号的敏感器件。 它是压阻式应变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电阻应变片应用最多的是金属电阻 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两种。金属电阻应变片又有丝状应变片和金属箔状应变片
所示。

图 3-5 单元类型选择对话框 Fig.3-5 Element type choose dialog box
而后点击 Iptions 将会弹出对单元行为选择的对话框,四个选项分别为平面 应力,轴对称,平面应变,厚度的平面应力,由于易拉罐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此 处选择轴对称 Axisymmetric 选项,如图 3-6。
Fig.3-4 Imported the sectional view into Ansys
版 前处理阶段,点击 preprocessor 进入预处理程序,选择 element type 后点 试 击 Add/Edit/Delete,点击 Add 添加定义,选择 Solid,Qude 8node 82,如图 3-5
利用上面两公式计算不同内压下的,易拉罐筒壁纵、横应力,填入下表:
压力(MPa) 0.2
0.3
0.4
0.5
0.6
纵向
横向
六、综合比较
版本 表三:理论值
试 将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具体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以及理论解汇总后填入下表:
测 压力(MPa) 0.2
0.3
实验值
纵向
0.4
0.5
0.6
横向

应力状态实验报告

应力状态实验报告

应力状态实验报告应力状态实验报告引言在工程领域中,应力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了解材料的应力状态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结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不同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性能,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两种常见的材料进行测试:金属和塑料。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对于金属材料,我们选择了铝合金,而对于塑料材料,我们选择了聚乙烯。

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应变计、拉伸试验机和数据记录仪。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样品:分别从铝合金板材和聚乙烯板材中切割出相同尺寸的试样。

2. 安装应变计:将应变计粘贴在试样的表面,确保其与试样紧密贴合。

3. 进行拉伸实验:将试样放入拉伸试验机中,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拉伸速度和加载方式。

4. 记录数据:通过数据记录仪实时记录试样的应力和应变数据。

5.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出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强度等参数。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金属和塑料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性能数据。

从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金属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性,而塑料材料则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韧性。

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结晶结构和原子排列方式与塑料材料不同所致。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金属材料在受力时会发生塑性变形,而塑料材料则会发生弹性变形。

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的位错,而塑料材料的分子链结构则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

2. 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较高,适用于承受大应力的工程结构。

而塑料材料的延展性和韧性较高,适用于需要吸能和缓冲的应用领域。

3. 不同材料的应力状态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改变应力状态,我们可以调整材料的强度、刚性和延展性等力学性能。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测量金属和塑料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性能,深入理解了材料的力学行为。

我们发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特性,这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应力状态分析实验报告

应力状态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

2.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应力状态。

3. 掌握应力状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应力状态是指物体内部在受力作用下,各个点上的应力分布情况。

应力状态分析是研究物体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

本实验主要研究平面应力状态和空间应力状态。

三、实验设备1. 载荷试验机2. 应变片3. 数据采集系统4. 比较材料5. 标准试验件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将试验件放置在试验机上,确保试验机水平。

(2)将应变片粘贴在试验件表面,确保应变片粘贴牢固。

(3)连接数据采集系统,检查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2. 加载过程(1)按照实验要求对试验件进行加载。

(2)在加载过程中,实时采集应变数据。

(3)记录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数据。

3. 数据处理(1)将采集到的应变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2)根据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应力状态。

(3)分析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

4. 结果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2)分析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面应力状态(1)在平面应力状态下,试验件表面出现正应力和剪应力。

(2)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

(3)结果表明,随着加载力的增大,正应力和剪应力逐渐增大。

2. 空间应力状态(1)在空间应力状态下,试验件表面出现正应力和剪应力。

(2)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

(3)结果表明,在空间应力状态下,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与平面应力状态相似。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地测定了应力状态,并分析了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

2. 通过实验,掌握了应力状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本实验为后续的应力分析、结构设计等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试验机水平,避免试验误差。

2. 在粘贴应变片时,注意粘贴牢固,避免脱落。

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报告

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报告

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并对其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介绍了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讨论了应力和应变的定义。

接着,我们讨论了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总结了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引言金属材料是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其应力应变特性对于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从而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其原子结构由金属键连接。

金属材料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铁基、铝基和镁基等。

不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应力应变特性。

3. 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可以表示为力除以受力面积。

应变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量,可以表示为形变除以初始长度。

应力和应变是描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

4. 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是描述其力学行为的重要工具。

该曲线通常包括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塑性阶段和断裂阶段。

在弹性阶段,材料会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到初始形状。

在屈服阶段,材料开始发生可逆的塑性变形。

在塑性阶段,材料会继续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

最终,在断裂阶段,材料会发生破裂。

5. 应力应变特性在工程中的重要性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工程师可以预测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从而优化设计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研究的现状目前,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力学性能参数。

这些研究成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7. 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金属材料应力应变特性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弹性实验报告

弹性实验报告

弹性实验报告1. 引言弹性是材料的一种重要性质,它能够使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然后在外力撤离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拉伸变形以及恢复过程,探究弹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特性。

2. 实验装置和方法2.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材料测试机、拉伸试样以及测量仪器。

材料测试机可以施加恒定的拉力,拉伸试样用于测量材料在不同拉力下的变形情况。

测量仪器包括游标卡尺、电子测力计和电子计量尺。

2.2 实验方法首先,将所选取的材料切割成合适的试样,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试样的截面积。

将试样固定在材料测试机上,设置拉力为初值,并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下试样拉伸前后的长度变化,并利用测量仪器测量试样的力和位移。

3. 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测试,其中包括金属弹簧、橡胶带和塑料片。

3.1 金属弹簧通过对金属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我们记录下金属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位移和力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弹簧在拉伸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且力和位移之间呈线性关系。

这说明金属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当外力作用撤离后能够恢复原状。

3.2 橡胶带对于橡胶带的实验,我们同样记录了不同拉力下的位移和力的变化情况。

与金属弹簧相比,橡胶带在受力后的恢复过程更缓慢。

在拉伸过程中,橡胶带发生了更大的变形;而在外力撤离后,橡胶带恢复到原状的速度较慢。

这表明橡胶带的弹性相对较差,其恢复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

3.3 塑料片对于塑料片的实验,我们同样进行了力和位移的测量。

实验结果显示,塑料片在受力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形,但当外力撤离后,塑料片无法完全恢复到原状。

这表明塑料片的弹性较差,一旦遭受到较大的变形,其形状将无法完全恢复。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弹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恢复过程进行了探究。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弹性特性存在差异。

金属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快速恢复到原状;橡胶带的弹性较差,恢复过程较慢;而塑料片的弹性非常有限,无法完全恢复到原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0
1292.7
1367.7
1428
1497.7
1550
11.2
L=80mm,S=0.6mm(应变片贴在根部)表7(每次实验间隔时间较长)
质量(kg)
0
0.2
0.5
0.7
1
1.2
1.5
1.7
2
2.2
2.5
2.7
3
3.2
3.5
3.7
误差
1电压(mv)
-125
-28
103
177
305
392
497
562
1699
1723
1749
1776
1807
1821
19.9
2电压(mv)
-66
211
589
817
1014
1154
1353
1430
1533
1582
1649
1683
1739
1772
1807
1832
22.6
3电压(mv)
-62
217
593
797
1016
1174
1349
1425
1514
1576
1635
1688
28
216
327
460
569
718
796
921
978
1079
1146
1231
1276
1359
1405
8.6
平均电压(mv)
-101
23.7
207.7
324.7
443
571
712.7
796.7
911
982.7
1078.3
1134.7
1214.3
1276
1361.3
1419
11.3
L=90mm,S=0.6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6
平均电压(mv)
-120
27.7
102.7
187.7
305
387.7
493.7
563.7
674.3
750.7
839
876.3
948.7
948
1057
1096
5.3
L=80mm,S=0.8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8
质量(kg)
0
0.2
0.5
0.7
1
1.2
1.5
1.7
2
2.2
2.5
2.7
3
3.2
3.5
3.7
-34
44
153
244
313
373
512
585
661
748
834
903
977
1026
1106
1170
8.0
平均电压(mv)
-44
38.7
154
239.3
318.3
383.7
515
580.7
667.3
742.7
832.7
896.3
975.3
1039
1122
1182.3
9.1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分析:
实验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用MATLAB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与上表对应曲线图如下:
(2)划基准线以测量点为中心用划针划十字线。
(3)清洁表面用镊子夹取棉花球,沾酒精等清洗溶液仔细擦洗测点表面,以棉花球不见污物为止。
2).贴片:
(1)取片就位待测点表面酒精晾干后,将502粘合剂均匀地涂在测点表面;用镊子将电阻应变片取出,对准事先划好的十字基准线贴在测点上。
(2)挤压在电阻应变片表面盖上吸水纸,轻轻挤出余胶,使贴好的电阻应变片平直且下面没有气泡。
1.7
2
2.2
2.5
2.7
3
3.2
3.5
3.7
误差
1电压(mv)
-59
32
147
231
306
371
519
581
660
738
828
884
968
1046
1115
1188
8.7
2电压(mv)
-39
40
163
243
336
407
514
576
681
742
836
902
9Hale Waihona Puke 110451145
1189
10.4
3电压(mv)
1730
1749
1797
1826
12.7
平均电压(mv)
-65
214.7
590
802
1027
1178
1353.3
1442
1540.3
1591
1661
1698
1739.3
1765.7
1803.7
1826.3
18.9
L=80mm,S=0.5mm(应变片贴在根部)表3
质量(kg)
0
0.2
0.5
0.7
1
1.2
1103
1261
1301
1374
1430
1486
1542
10.5
3电压(mv)
-104
32
251
386
545
664
804
901
1037
1093
1193
1302
1375
1426
1486
1541
11.9
平均电压(mv)
-106.3
31.7
238.7
377.7
542
650
808
894.7
1038.7
1099.3
(2)由图1、5、9中曲线对比可以看出弹性钢板的厚度越大,曲线越趋向于线性,即变形量越小。
(3)由图2、3中曲线对比可知,弹性钢板的根部变形量比中间变形量大。
(4)在实验中了解到应变片恢复原形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一次实验测量完成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二次测量数据的重复性会更好。
七、教师评语:
7.5
平均电压(mv)
-54
149.7
425
582.7
724
828.7
932
990
1041.7
1090.3
1127.7
1148.3
1170
1186.3
1199.3
1204
8.7
L=80mm,S=0.6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5
质量(kg)
0
0.2
0.5
0.7
1
1.2
1.5
1.7
2
2.2
2.5
2.7
3
(3)焊接导线用胶带纸将电阻应变片的引线和悬臂梁绝缘。将四根长度和粗细一样的导线分别焊接在贴于弹性钢板上、下表面的两个电阻应变片的四根引线上,并将导线固定在弹性钢板上。
应变片贴中间的弹性钢板
应变片贴在根部的弹性钢板
电源
3.加载称砣进行应力测量,并用万用表记录电压数据如下:
L=90mm,S=0.5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1
本实验是在弹性上下个表面对称位置贴一片电阻应变片。
1).准备工作:
(1)测点表面打光为了使电阻应变片能准确地反映悬臂梁被测点的变形,必须使电阻应变片和测点表面很好地结合,不发生任何滑移和阻碍变形的现象。为此,必须先用砂纸清除测点表面的油垢、铁锈等,不允许有沟痕并使打磨条纹与电阻应变片贴片方向成45o,应使表面粗糙度为Ra3.2左右,不应过分粗糙,也不应过分光滑。然后,用酒精棉球将测点附近基本擦干净。
1.5
1.7
2
2.2
2.5
2.7
3
3.2
3.5
3.7
误差
1电压(mv)
-55
318
868
1092
1284
1445
1662
1802
1874
1965
2092
2155
2251
2310
2405
2439
69.2
2电压(mv)
-28
325
745
914
1234
1368
1615
1748
1848
1938
2038
2125
518
602
654
724
777
855
890
6.8
平均电压(mv)
-137
-63.3
25.3
101
177.3
243
322
381
452
523
591.7
652.3
727.3
774.3
847.67
890.67
6.9
L=90mm,S=0.8mm(应变片贴在中间)表9
质量(kg)
0
0.2
0.5
0.7
1
1.2
1.5
误差
1电压(mv)
-163
-68
21
100
174
236
317
385
446
528
582
641
728
776
842
839
8.4
2电压(mv)
-127
-59
26
98
175
244
314
374
459
523
591
662
730
770
846
889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